正文

忠于信仰 无私奉献 追求卓越的一生——深切悼念孙殷望同志

清华精神的践行者——追思孙殷望教授文集 作者:蔡文鹏 编


忠于信仰 无私奉献 追求卓越的一生
——深切悼念孙殷望同志

张慕葏(2)

孙殷望同志是我一位非常熟悉的好朋友,可惜他过早去世了。我感到十分悲痛。我曾看到他写的一篇文章,文章里面是这么说的: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清华人,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把一辈子交给了母校,并在他的怀抱中度过了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和半个世纪的苦乐年华。这是他生前描述自己的一段话。从我对孙殷望的了解来看,他真正把一辈子交给了清华,特别是交给了党。他一生服从党的事业的需要,应该说是对党的事业精益求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党的事业奋斗了一生。就他的经历来讲,他中学毕业前入了党,实现了少年时立下的政治理想,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电机系,本来可以成为一名又红又专的优秀科学家,可是他响应党的号召,毕业留校改了行,弃工从文,改任政治课教师。当时很多人不愿意做政治课教师,他服从了党的需要。他做了政治课教师之后,不久,又调他到校机关工作,当时我们清华大学是有一批学工的老师,像林泰、朱育和、刘美珣等,他们弃工从文,投入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事业当中去,这些人也非常有成就,成为知名的教授。可是孙殷望放弃了这些,又被调到校机关做党办的工作。党办工作是很具体、琐碎的文字工作,他坚决服从了,也做得非常出色,党委很多重要文件都是他起草的,成为我们党办之中非常出色的“笔杆子”。在党办机关工作了一些年之后,1992年,中文系复建之后的系主任张正权突然去世了,孙殷望又被调到中文系担任党支部书记和副系主任的工作。后来又出任了人文学院副书记,党委书记的工作。从机关转为文科建设工作,他愉快地服从了,工作也非常出色。同时还兼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杂志主编。在全校首次开设应用写作、公文写作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2001年退休后,他又参加清华大学校史的编写工作,做出了许多贡献,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因此,我觉得他的一生,就是服从党的事业需要,鞠躬尽瘁的一生。

我跟他有两次直接接触。第一次就是他到中文系工作这个时期。他做了中文系副系主任、党支部书记,后来还做了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书记。我参加了人文学院的文科建设,当时是人文学院的顾问,我们一起开会比较多。孙殷望同志在清华文科的复建、特别是在中文系的建设当中,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尤其是他和徐葆耕的合作,他做了党支部书记后,他和徐葆耕的合作被称为“黄金搭档”“最佳搭档”,在他两人的配合之下,中文系得到快速发展。

他们的工作有两个特点,第一,继承、发扬了清华优秀的传统。大家知道,清华文科的建设,一直贯彻“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指导精神。他和徐葆耕两个同志,在中文系的建设当中就贯彻了这样的精神。我记得孙殷望到了中文系以后就提出,要把清华好的传统,特别是革命的传统,朱自清、闻一多等为代表的革命的传统,张正权等文科复建的精神,作为中文系建设的一个灵魂。在他和徐葆耕的努力之下,特别是在“文理渗透”方面有很多创新,当时他们设立了第二学士学位编辑出版学科方向,本科教学增加了计算机语言学方向,举办了中外文化综合班等;到了1995年,他们提出要形成一个“四条腿的桌子”,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形成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语言学,科技传播,对外汉语教学四大学科,很多方面都贯彻了“文理渗透”、人文与社科的结合,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干部,现在有不少毕业生在不同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那天参加孙殷望追悼告别仪式,碰到他的一个学生,现任人民日报政策评论方面的负责人,已经在国家建设相关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是贯彻“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和谐单位。他在做中文系党支部书记时提出了四句话:“有颗公朴心”“多点人情味”“弹好协奏曲”“提倡和为贵”。在他的努力下,中文系形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群体,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成长。他和徐葆耕在一起工作,结合实际正确执行党的路线与政策,密切联系群众,非常关注教工的生活、学习。张正权去世以后,为了纪念张正权,他们设立了专门的奖项,由系里设立了名为“张正权奖”,奖励学校机关10名工作突出的同志,感谢他们对系里工作的支持。他们为什么要设立这么一个奖呢?原因一,以“张正权”命名,不要忘记前人的传统;原因二,之所以要支持校机关,是因为中文系的成立是与校机关支持分不开的,而且张正权、孙殷望他们都在校机关工作过。这个奖的反响特别好,特别是在校机关。这是在清华开创了由下属机构奖励上级机构先例的,而且体现了和谐共处、以人为本的精神。

因此,他在中文系的建设上和在继承和发扬清华的传统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贡献,是值得学习的。

孙殷望同志的一生可以说是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忘我工作的一生,包括他退休以后,仍然参与校史编写,搞了8年。

第二次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三年以前,我们中国老教授协会在教育部的支持下,编了一本书叫《大师风范》,这本书要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参加工作的60多位大师级学者、教授的为人、治学写出来,作为对青年教育的一个教材。我们清华有不少大师入选,其中包括教育家蒋南翔。刚开始收到的稿子也没有合适的,我就找了孙殷望。他说,我在校史中就是写蒋南翔校长的风范的,他答应了写稿,很快就拿出了稿子,我们有两三次讨论这个稿子,到底怎么改,怎样真正体现一个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风范,反复修改,最后写出来了。我认为它是现在所有写蒋南翔的文章中比较出色的,是体现蒋南翔真正的教育思想的一篇文章。后来写张光斗,本来是由王光伦来写,他和张光斗最熟悉,但他特别忙,结果厚厚的一摞资料交给了孙殷望,说请他写。孙殷望答应了,当时他和夫人在三亚休养,我把材料寄给他了。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他写了一篇关于张光斗的文章,写得也非常好。后来又有学生写的一篇关于刘仙洲的文章,写的不是太深。我又找孙殷望,让他帮着改一改,他又认真地作了修改。这都是他在三亚休养期间做的工作,可以说是体现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

他病重期间,我有两次去看望他。这两次看望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情。其一,他念念不忘《大师风范》中这3篇文章。我第一次去看他,他就问我这本书什么时候能够出版,我说大约7月份出版,他说出版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一本。后来第二次我又去看他,他又问出版了没有,我说还没有出版,他说出版之后一定要给他一本。很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他所写的这3篇重要文章的正式出版。这本书出版之后,我一定会送给他的家属,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他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这门课。大家知道,他对这门课程是花了很多心血的。我跟他说,你这个“应用文写作”还是很有独创性的,这门课学生反映非常好啊,我问他现在谁在讲。他说现在这门课由另外一个学院的一位教师讲,但是这个教师一上课就要发牢骚、思想上消极,他说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一个教师呢!这样的人怎么能来给学生讲应用文呢!可以看出,对于一个教师来讲孙殷望所重视的,首先是政治上的对学生的教育。他自己不能讲了感到很遗憾。

他还写过一篇文章叫《继承与创新:一个永恒的话题》。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清华原有老教师和新来教师怎么结合的问题。他专门讲到一点,“一大批引进人才大都有较深的学术功底、较强的发展潜力,又带了原单位各有特色的传统,为我校文科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有利于学科建设博采众长,发挥综合优势。但是,新来的教师初到清华,对清华传统作风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如何深入了解和传承清华所特有的优良传统就很迫切了。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以及‘爱国奉献、追求完美’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精髓,也造就了清华人的强大凝聚力,只有认真学习、体验并身体力行这些优良传统和可贵精神,他们才能在清华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想他这段话也是他很重要的一个遗愿。

我觉得在孙殷望的身上体现了一个老清华人的精神,在他身上也继承了清华很多优良的传统。也希望这样好的传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真正地把我们清华建设成为一所世界一流、具有中国特色和清华风格的社会主义大学。

2014年7月5日张慕葏(前左二)在孙殷望教授追思会上发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