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八方支援

碧水青天:十三陵水库施工建设与胜利竣工 作者:王泽坤 编


二、八方支援

●毛泽东鼓励说:“应该向九兰组学习,工地上要多出现一些九兰组就好!”

●周恩来对他们说:“在这里劳动没有总理和部长的职务,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

●保加利亚大使涅加尔科夫在参加工地义务劳动时对水库建设者们说:“我们来参加劳动锻炼,来同大家一起修水库,是为了社会主义,为了共产主义,为了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

指挥部用高效措施修建水库

1958年1月21日,在隆隆的开山炮声中,修建十三陵水库破土开工了。

这是个非常伟大而艰巨的水利工程,它从开工到完工,需要填筑150多万方的土沙,开凿10万多方的坚石,铺设400多公尺长的输水管道和建造22公尺高的进水塔,但勤劳智慧的人民仅仅用140天就把主要工程基本完成了。

为何水库建设者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除了大家的努力和各方的支援,还要归功于指挥部紧密结合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所制定出的一系列高效的修建措施。

150万方土沙填筑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把1立方约3000多斤的沙土从远在三五公里以外的河滩中或高地上,要经过清理、开挖、装车、运行、卸车,然后运到20多公尺高的坝身上去,再用各式各样的碾压和夯实机械,轧实到规定的一再实验证明合格的密实程度,实在不简单。

十三陵水库工地每天填筑轧实的土沙,要有3万到5万方,这5万方的压实土料,就需要8万方松土,从平均4公里的远处运到坝身上来,如果一个人一次挑100斤,那么就需要挑1000年,1000人来挑也得挑一年,可是工地上只要一天的时间。

这不能不说是劳动人民的伟大,群众智慧的伟大,他们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有成千上万的合理化建议和发明创造,大胆地想,大胆地干,大胆地打破常规。

一切困难都在几十万劳动人民面前低了头,用铁斗车运输,开始是用人工来推,由于车子不够灵活,往往要三五个人推一车,而且推得不能过多,速度也不能太快,距离更不能太远,人累,效率低,一个车一班推一公里左右,最多也不过完成3方多,平均一个人还不到1方。

怎么办呢?加车加人挤不开,三五个车编一组推不动。要完成更多的任务,必须想办法。

是不是可以用机械拉呢?以前也有过用小火车拉的,可是眼前又没有小火车头,就是有,在这样的轨道和枕木上也走不了。难道不能用汽车拉么!能不能在铁轨上、路基上走汽车呢?汽车和斗车怎样连结呢?能拉几个车呢?

指挥部集合大家的力量终于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汽车拉斗车先是拉5个、8个、12个,一直拉到20多个;先是装半车、满车,后来满车上又加装木斗。

就这样,一条轻便铁路每天可以运土5000多方,而且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效率六七倍。

修过水库的人或修过公路的人,谁也不相信汽车能拉着几吨的土,甚至还拉着四个拖斗,爬上28公尺高的大坝。坡度是那样的陡,弯度是那样的急,坝面是那样的窄,而且上面还有很多的碾压机械和铺土、筛土工人。但是,不相信是一回事,而事实却是不容否认的。

这种情景夜间看来最壮观,那汽车爬高再爬高、转弯再转弯,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地把沙和土直接由料场送到大坝上去,这样,不知节省了多少用人力转运的工作。

工地上沙砾料的击实是用2吨夯板来进行的,一次铺沙厚度开始不过才60公分,后来增加到80公分、1公尺、2公尺,最后终于打破常规,把沙料一次铺厚4公尺,多加水,夯两遍,达到设计要求,保证了工程质量并使速度增快了50%。

这样大规模的水库工程,从勘探、设计、准备、施工到基本完工,仅仅140天,要按常规来说也是不可能的事。

在这里,这四项工作是齐头并进的,就是一面勘探和设计,同时又一面准备和施工。

当然,这里面有一定的困难,比如:没有设计,不知道工程量,不好做计划和准备工作;准备不好,施工上会遇到临时改变措施的事情。

但是,这些困难都一一地克服了。主要是先有设计草案,再进行勘探,有了草案就可以进行大致准备的工作。例如料场、电路照明、运输线路、清理基础等。

随着工程的进行,逐步补足技术设计,同时也修正施工准备和施工方法。只要设计和施工协调打破界限,如定线、放桩、测量等,这些问题都不再会影响施工的进展了。

设计方面可谓不厌其烦,随着工程进展和实际情况来修正设计。施工方面也不怕麻烦地按新的变更设计改变施工方法和措施。这样对工程整体说来,都有好处。

另外,指挥部把局部设计搞出来后,即马上向施工者交底,也减少了施工和时间上的困难。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题词

十三陵水库工地上出现了多少创造奇迹的英雄,传扬着多少动人心弦的事迹,就像工地上彻夜的灯火和满天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可是,没有哪一件事比得上这天大的喜事激动人心:

1958年5月25日,战斗在工地上的10万劳动者在突破日上坝5万方的战斗中,迎接了自己敬爱的领袖们的来临!

5月25号这天,工地指挥部接到通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代表大会结束了,参加会议的党中央领导和代表们要来水库参加劳动。

指挥部立即组织各部、办,做好准备工作。指挥部的人们都忙起来了,心里想到一定是毛主席要来。就在现在建成库史陈列馆的墩台上,各自忙忙碌碌地做着自己的准备工作。

据当年的工作人员刘中庆回忆说:

1958年5月24日凌晨1时多,我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北京市交通局局长王镇武和交通局副局长兼首汽公司经理苏铤站在门外。王局长说:“快穿衣服,到公司再详细说。”到公司后,王局长讲:我们刚刚从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同志那里领到任务,中央决定明天(25日)下午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乘坐首汽的大轿车去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市委领导指示,要精心组织,确保行车安全。做到万无一失。我们根据中央领导的需要准备了6辆大轿车,还特意增加了1辆备用车。为了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我们派出了公司当时最好的斯格达大轿车。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我向王局长汇报,25日公司大轿车已经全部安排学生春游。王镇武局长立刻命我到公共汽车公司找高峰经理,把学生春游任务交给他们,将首汽的车立刻抽回来,并由苏铤同志点名挑选司机。当晚,王局长坐上由一场团总支书记杨其元开的大轿,连夜去十三陵验路。

25日早晨,我将车间主任高守仁同志找来,派他负责组织保修工人对7辆大轿车进行细致地检查,特别是制动系统和油电路更要认真检查。苏铤同志召开司机座谈会进行动员。讲清任务、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将车辆顺序编了号,王镇武局长做了布置;苏铤坐1号车在前边,我和高守仁坐7号备用车,并交待我的任务是负责前后联系。14时30分,车队开到中南海怀仁堂门前,一号车停在怀仁堂门口,6号车停到靠湖边的门口。司机把车门都打开,以方便领导从怀仁堂出来上车。15时,中央领导从怀仁堂出来上车。毛主席从中南海海边过来,直接迈上了6号大轿车。刘少奇委员长、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都上了1号车。

5月26日.王镇武局长来电说,中办对首汽完成的此次任务非常满意,特意提出表扬。

毛泽东率领全体中央委员到工地参加劳动这个消息最初是保密的。直到当天14时左右,才由指挥部宣传处处长宣布了这条消息。

15时,6辆公共汽车在初夏的阳光中开进了总指挥部门前的广场,这6辆车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殊注意,因为,每天都有许多人从四面八方坐车来这里参加劳动,来参观访问。

突然,传来一个惊喜的声音:

啊,毛主席来了!

紧接着,一位女同志使劲高喊:

毛主席万岁!

周围的人如梦初醒似的,顿时,欢呼声、鼓掌声,响彻四方。大家都高喊:

毛主席万岁!

是的,毛泽东同党中央的全体委员和省、市委书记同志们到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劳动来了!

毛泽东站在人群中间,满脸笑容,不断地向大家招手致意。

紧跟在毛泽东的后面,邓小平同志和其他党的领导们陆续地下了车。他们身着粗布衣、头戴大草帽、脚穿圆口布鞋,来和大家一起进行移山造海、修建水库的劳动。

他们在工程负责人杨成武、赵凡、罗文坊等人的引导下,首先来到指挥部一座普通的木板工棚里听取总工程师纪常伦介绍水库建设的工程方案及进度情况,观看十三陵水库模型沙盘。

时值初夏,天气燥热,低矮的工棚挤进很多人,大家头上都冒了汗。毛泽东、周恩来坐在用木板钉的凳子上认真地听取汇报。

接待室里,毛泽东和领导同志们,站在水库模型的周围仔细地观看着。

“大坝在什么地方?”毛泽东亲切地问。

“就在这后山坡下面,离这儿很近。”水库工地总指挥罗文坊回答说。

“大坝到了20公尺没有?”毛泽东关心着大坝的高度。

“再过几天就差不多了。”站在一旁的杨成武同志回答着。

这时,罗文坊总指挥兴奋地向毛泽东和党的领导同志们说:“近来水库工程进展很快,前几天每天上坝3万方,接着又提高到4万方,昨天沙土上坝突破了5万方,坝身最高的地方已经超过了20公尺!”

毛泽东点头微笑着,称赞说:“坝长得真快呀!”

接着,朱德关切地问:“坝要多高才能挡住洪水呢?”

杨成武同志回答说:“20公尺就可以了!”

毛泽东又问:“水库蓄水后,会不会淹掉村庄呢?”

“会淹掉一部分村庄,”杨成武同志回答说,“但是对这些村庄已经做好了安排。”

毛泽东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很好!”

这时,聚集在周围的群众,静静地听着、细细地想着领袖的问话,在每一句简单的问话里,包含着多少领袖对水库工程、对群众生活的关怀啊!

很快,毛泽东、全体中央委员和各省、市委书记来水库工地参加劳动的消息,像电流一样传遍了整个工地。

距工地3公里多地的朝凤庵村,有评剧团正在进行慰问演出,演员已经化好了装。听说毛泽东来劳动了,观众立即奔向工地。

那些身上穿着戏装,脸上涂着油彩的演员,也向工地奔来欢迎毛泽东。

在沸腾的人海和振耳的欢呼声中,毛泽东和党的领导同志们走进工地,登上了大坝东面的墩台,视察了工程的全貌。

随后,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同志回到了现场指挥所会议室,杨成武同志向毛泽东汇报了水库修建的工程情况。

毛泽东一面听,一面频频点头。

这时候,一个结着两根长辫子的姑娘,看到毛泽东满脸是汗,很小心地把一块面巾送给毛泽东。

毛泽东注视了一下这个姑娘,边擦汗边亲切地问她: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王惠兰。”年轻姑娘回答说。

“啊,王惠兰!那你是九兰组的吗?”

人们都以惊异的眼光彼此看了看,好像在说:毛主席对我们工地真熟悉啊!

“不是,我不是九兰组的。”姑娘红着脸说。

毛泽东笑着说:“你去就是‘十兰子’了”。

“应该向九兰组学习,工地上要多出现一些九兰组就好!”毛泽东继续鼓励她说,同时也是鼓励着整个工地的人们。

不一会,指挥部的一位女同志,拿来了纸笔墨砚,请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朱德题词,毛泽东一面拿起了笔,一面又谦虚地说:

“题什么词呢?”

在一旁的杨成武同志请毛泽东为十三陵水库题字。毛泽东提起笔来,蘸饱墨,就写下5个大字:

十三陵水库

接着,刘少奇题词:

劳动万岁!

周恩来题词: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朱德题词:

移山造海,众志成城!

毛泽东率中央委员参加劳动

下午,风沙扑面,天气闷热,毛泽东穿过沸腾的人群,来到土坝东段参加劳动。

最幸福的时刻来到了,17时30分,毛泽东熟练地拿起铁锹,迅速地把黏土装进柳条筐内,一筐筐的土运走了,填筑在那降服洪水的大坝上。

不一会儿,毛泽东脱掉了外衣,摘掉了草帽,继续铲土。

围观在四周的农民、士兵、学生、干部群情激奋,热烈鼓掌,许多同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成千上万的群众被领袖的劳动深深地激动了。

农业社的社员门玉丰高兴得含着眼泪说:

过去的皇帝强迫人民替他们修陵墓。

今天,共产党领导我们修十三陵水库,多打粮食改善人民生活。

毛主席还亲自来和我们一起劳动,我们真是太幸福了!

毛泽东劳动后,刚放下铁锹,战士余秉森就马上脱下一件衣服,把它包起来,他激动地说:

我要把这把锹好好保管起来,以后一看到这把锹,就会想起毛主席,我的干劲就会增加几千斤!

在小孤山下,忽然响起一阵欢呼声。

原来在小孤山下,有敬爱的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及很多中央委员们,正和社员一起,在紧张地铲土挑筐。

刘少奇先拿着铁锹平土。

后来,当毛泽东在小孤山上休息的时候,看见钢铁突击队的队员们正在打夯,就兴冲冲地走下山来,对他们说:“我也算一个好吗?”

队员们一看是毛泽东要打夯,高兴极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说:“好啊!”

于是,毛泽东就拿起夯绳和社员们一同唱着夯歌打起夯来。

突然,天下起雨来了,大家都劝毛泽东休息。

毛泽东说:“你们战胜了冰天雪地,现在下点雨算什么。”说着,继续和大家一起干活。

周恩来穿着一身灰色制服,正在理着头干,他在平土时,不但把土弄得很平整,而且还用铁锹把土打紧,平了土,他又去参加接力传筐。

装筐的同志装得少了一点,他笑着说“都装得这么少,大坝什么时候才能长起来呢!”

毛泽东一下看见了4位女尖兵正在挑沙,他立即走过去笑着对她们说;“我跟你们挑行不行?”

女尖兵们高兴得一齐说:“行!”

毛泽东拣起一副满筐就挑走了,边走还边问她们的姓名年龄。

接着毛泽东敞开上衣,俯着身子,拿着铁锹平土。

土平得又匀又细,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平完土以后,毛泽东又去挑土,并且要挑满筐,不满不走。

很多人在旁边都看呆了。

邓小平、李井泉和所有的中央委员、省、市委书记们和社员在一起,一会儿平土,一会儿挑土,大家都满头大汗,但还是干得十分起劲。

小孤山下锣鼓喧天,歌声僚亮。一群高等学校的学生敲着锣,打着鼓,天真地跟在挑筐的首长们后面,边舞边唱,把首长们都逗笑了。

彭德怀同志一边铲土,一边微笑。

贺龙同志也干得特别欢,他挑着窝窝头一样的满筐,和那些边舞边唱的学生在一起,小跑起来了,不到10分钟他就挑了8趟。

白发苍苍的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等,笑容满面,显得特别年轻,他们不断地干活,累得满头大汗,也不肯休息。

有一位同志拿一条板凳走到徐老面前,请他坐下休息,徐老摇摇头说:“不要坐!”

他看到挑土的路上摆着一堆衣物,妨碍走路,就马上走过去把衣物拿开了。

在沙东段有一个高大的人和战士一起抬大筐,战士们以怀疑的眼光看着他,并且互相询问:“哪里来的这么一个工人啊,”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叶剑英元帅。

战士们都为和元帅一起劳动而心花怒放。

小孤山的西面,有两个人肩并肩地开展了挑土竞赛。

原来他们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领导开辟陕北南泥湾大生产的王震同志和王恩茂同志。

王震同志看见了拖拉机就忍不住地跑过去。他将拖拉机开得又快、又稳,连司机都惊羡不已。

休息时,水库工地政委赵凡同志陪同中央首长登上了水库东墩台,观看工地全景。

只见一条高高隆起的大坝展现在眼前。

赵凡向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首长介绍说:“这条大坝高29米,现在已筑到23米了。”

毛泽东问:

“什么时间能够建成?”

赵凡略一思索,坚定地回答说:“报告主席,我们一定在7月1日前竣工,向党的生日献上一份厚礼。”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听后都满意地笑了。

18时20分,太阳从西边的云缝中,发射出一道一道的金光,使整个工地分外壮丽。

毛泽东、全体中央委员和各省、市委书记同志登上了汽车,成千上万的群众依依不舍地送走了他们。

这时,工地上的机器响得更欢。

“一定要提前修好十三陵水库”的口号声,响彻了山谷,响彻了云霄!

领袖们的劳动,就像给沸腾的工地加上了一大把柴,劳动热情到了沸点,高山迅速地低下了头,温榆河水安静地从引河流过,高耸的大坝飞快地向着胜利的高度升去。

当时有人写成诗歌:

东风把红旗漫卷,

红光染亮了蟒山。

毛主席来到了这里,

山河改变了容颜。

人们亲切地谈论,

在地头,在田边,

幸福的时刻永远难忘。

看到毛主席那么健康,

他的笑声还在,

铁锹上留下了他的温暖。

看今夜拦河大坝,

将猛增三尺三。

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人来工地劳动,极大地鼓舞了10万名水库建设者。

当天的大坝土方建筑量达到5.1万立方米,创施工以来的最高记录。

指挥部根据当时群众的劳动热情,提出号召:“七一”前夕,不仅要修完水库,而且要把水库修建得更加漂亮,向党的生日献礼。

周恩来亲擎队旗参加义务劳动

1958年6月12日,周恩来在给毛泽东的报告中写道:

昨晚尚昆转达主席关于组织政府部长们去十三陵工地参加一周劳动的指示,今天已在进行布置。

6月15日,周恩来亲率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直属机关的干部职工500余人组成的第一批劳动队伍,开赴水库工地。

在这支队伍中,有部长6人,副部长、副主任64人,部长助理50人,司局长174人,中直机关的领导39人。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高登榜同志也带领本局机关干部职工100余人,加入了这支队伍。第二批由刘冀平副局长带队。

出发前,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建议,是不是带一位医生一道去?

周恩来说:“到了工地,一点儿也不能特殊。参加水库建设的,有工人,有农民,有解放军,有广大干部,他们就不生病?不用说经过劳动,我们的身体会更好,即使有点毛病,应该和大家一样,请工地的医生同志看看就是了!”

15时左右,周恩来、习仲勋、罗瑞卿等领导同志及500余人的劳动队伍,顶着烈日从昌平县城的工程兵技术学校步行3公里多地,来到了大坝前的机关指挥部门口。

工地上一下子又沸腾起来,许多群众跑过来夹道欢迎周总理及机关领导干部组成的劳动队伍。

周恩来一到工地,马上打听工地的作息时间和各项制度,并嘱咐身边工作人员说:“到了这里,一切都要按这里的规矩办事。”

这时,只见队伍中正传接着一面旗帜,上面写有“机关第四支队”几个大字,很快,红旗传到了周恩来手中。让人看着心慌的是那大旗杆又粗又高,快有6米长了。

小赵同志事过多年再提起旗杆的事时,还一脸懊悔地说:“当时谁想到周总理会亲自打旗呀!就这么一根杆子,还是我跑了好几个地方,最后在附近一家山货铺的后院找到的”。

只见周恩来神采奕奕地高举着这面红旗,带领队伍大步走上了沸腾的工地。

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在开工前给领导们分配任务,宣布劳动中应注意的事项。

负责人一开始心情有点紧张,他们说:“我们欢迎首长同志们。”

周恩来对他们说:“在这里劳动没有总理和部长的职务,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

王震坐在周恩来身旁,也对负责人说:“现在你是首长,我们是你的部下。”

在劳动中,周恩来有时推车向坝上运石料,有时汗流浃背地挑土、铲土,有时和同志们一起肩并肩地排成长龙传递石头、土筐。

周恩来对同志们说,什么样的活儿他都要学,也都要干。

在周恩来的表率作用激励下,第四支队的劳动者们特别能战斗,劳动效率非常突出。

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不乏一些战功卓著的老红军、老八路、老英雄,许多人的身上至今还残留着敌人的弹片,但他们个个像周恩来一样,以普通劳动者为荣,在劳动中仍旧表现出战争年代那种拼命精神和工作热情。

指挥部给第四支队下达了一星期备石料260立方的任务,结果他们只用了两天就完成了。经过请求,又追加了320立方,最后他们还是超额48%完成了任务。

当天18时,周恩来和第四支队的同志们一起在工地上吃饭。大家同吃一样的干粮、咸菜,同喝一桶菜汤,然后,继续参加劳动。

环顾建设中的水库工地,夜间的景色更是令人兴奋。

工地上到处闪烁着灯火,有电灯、汽灯、马灯,甚至部队还打起了探照灯。

在灯火的辉映下,建设者们仍旧挥汗如雨热火朝天地干着。此起彼伏的歌声、劳动号子声、马达轰鸣声,汇成一曲雄壮的劳动交响乐,直冲云霄。

周恩来和第四支队的同志们一直劳动到23时,才披星戴月地赶回昌平驻地。

当晚,周恩来下榻在工程兵技术学校一间布置十分简单的房间里。

周恩来没有休息,他连夜写信报告毛泽东,说今天政府高级干部已经前往十三陵工地开始一周劳动。他自己也在今天随同前往劳动一天,告知毛泽东他夜间回来,准备政治局会议后再去。

6月22日、23日,周恩来又到十三陵工地参加劳动,其间,就住在昌平东关一间10余平方米、低矮、简陋的平房里。

屋里两张窄窄的条凳架着一块粗硬的铺板,上面铺着普通的旧布被褥。窗前放着一张三屉桌,还有两张硬木椅子,油漆都已脱落。

他和大家一样,每天劳动8个小时,从不迟到早退。

驻地到水库工地还有4公里路。每天上工的笛声响起,不论是总理、副总理、部长、副部长、司局长,都同工地的普通劳动者一道排成整齐的队伍,扛着红旗,徒步去工地。

周恩来有时走在队伍当中,有时扛着红旗走在前头。那一年,周恩来已经60岁。一次运料时,他不小心被石头砸破了手,大家劝他包扎、休息一下,周恩来笑着说:“轻伤不下火线嘛!”

有一张照片,表现的是周恩来在工地拉车、推车的情景。

照片里的他满脸汗水,双手推着独轮车,走在用不到一尺宽的木板铺成的小道上,脚步轻快,面带笑容。

这是周恩来参加十三陵水库劳动留下的珍贵的历史照片。

机关工作人员参加义务劳动

在十三陵工地上有一支经常保持着7000余人的机关工作人员义务劳动队伍。他们从水库工程动工开始一直坚持到最后胜利。

这支队伍是由中央各机关和北京市各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的。先后有17万多人次参加了这个劳动队伍。

队伍的成员上自总理、部长直到服务员和清洁员。其中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各民主党派人士。有汉、满、蒙、回、藏、朝鲜、哈萨克、维吾尔等各民族。有教授、研究员、总工程师、作家、诗人、编辑、翻译、导演、演员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久经革命战斗,饱受风霜的工农老干部。

此外,参加机关义务劳动队伍的,还有苏联、朝鲜、越南、民主德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缅甸、柬埔寨、日本、英国等国际友人。

机关劳动大军在这5个月的紧张劳动中,战胜了零下20度的严寒,战胜了38度的炎热,用实际行动克服了各种困难。

他们的决心是:

风沙再大,没有我们的决心大;石头再硬,

没有我们的意志坚;困难再多,没有我们的办法多。

为了赶修坝西公路,向“七一”献礼,中央建筑工程部等单位的劳动英雄们,一连三天,在万里无云,烈日当空的情况下从早晨到黑夜一班干到底,每天硬攻猛干达14到17个小时。

在劳动中各机关都出现了不少的模范人物:

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干部,号称“铁臂英雄”的王殿起,和“肩筐英雄”的单荣福,他们一挑就是五六筐,日挑140余担。

人称“老英豪”的老工人沙庆云,一挑起筐来,就健步如飞。

已是5个孩子的妈妈的秦芝藩,9天中挑沙1209担。

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的劳动队伍中有个62岁的老太太,趁她女儿生小孩住医院的机会,也硬跟着队伍来工地劳动。

冶金部有个两腿残废行走不便的薛云山,不让来硬要来,站着不能铲土,就跪着铲,一直坚持到底。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的王乃贤、苏克义,发烧到38度仍坚持劳动,战胜了病魔……

很多人因为气候炎热,晕倒在地,又爬起再干。

在机关劳动大军中,约有70%的成员缺乏体力劳动的经验,很多人对于参加这种繁重体力劳动还是破天荒第一回。

劳动之初,有些人挑不了半筐,铲不了硬土,推不稳小车,搬不起石头,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这就是“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他们说“脚上起个泡不要紧,只要思想不起泡就能干下去”。

水电部有的同志说:“昨天挑平筐,起了个大疙瘩,今天挑尖筐,压平了疙瘩。”

他们就是这样乐观地经受着劳动锻炼。让血泡结成了老茧,肿伤磨炼着筋肉。

机关工作人员不但亲身参加体力劳动,而且贡献了自己的技术与知识支援了水库的建设。在劳动中还自发地开展了人人献计献策的合理化建议运动。

机关指挥部为了满足这一意愿,曾邀请了在劳动中的30多位工程师开了3天“诸葛亮会”,共献策451条。这些建议都受到了总指挥部的重视,根据施工条件,作了很多重要施工措施上的改进。

机关工作人员从脑力劳动到参加体力劳动,这是一个巨大的革命。通过集体劳动的实际锻炼,使那些从家门到校门又到机关门所谓的“三门”干部初步认识到通过劳动联系实际的必要和途径。

轻工业部干校的一位教员叶广益说:“我教了几年物理,经常谈重心问题.但是今天我架上了推土车,却掌握不住重心。最后还是在不断的翻车中找到了重心的规律,所以空谈理论是不行的。”

搞水利建筑设计的赵笑一说。“过去设计时,水库安全系数过大,轻易地按照洪水加20%,而没有考虑到这会使坝的高程增加,土方增多,造成劳动力上的浪费。”

他们尝到了劳动的滋味,感到了劳动的艰巨,认识到“体力劳动并不简单,比我们搞设计工作要艰苦得多复杂得多”。同时也尝到劳动的愉快,珍视劳动的成果,感到了树立劳动人民感情的必要。

有一位女同志在交心会上说:“通过劳动解决了一个问题,我的爱人是工人,过去认为他光卖力气没出息,现在认识到工人农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了,没有他们水库就修不起来。”

中医院卫生员刘秀琴一向不安心自己的工作,看不起体力劳动,这次劳动后回到了原单位,工作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

许多同志也都认为:“这是受到了一次思想透视”。

兄弟国家使节参加义务劳动

在水库工地上辛勤劳动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那高高的大坝上,也有来自朝鲜、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蒙古、越南、罗马、匈牙利、波兰、苏联等11个兄弟国家的驻华使节和使馆人员垒起的泥土。

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崇高友谊,他们曾在这里洒下了自己的汗水。

保加利亚大使涅加尔科夫在参加工地义务劳动时对水库建设者们说:

我们来参加劳动锻炼,来同大家一起修水库,是为了社会主义,为了共产主义,为了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

他的这段话,道出了11个兄弟国家使节前来参加义务劳动的共同心情。

由顾悌克夫参赞率领的苏联大使馆同志和由基里洛克大使率领的波兰大使馆同志,5月31日在十三陵水库并肩参加劳动。

基里洛克大使身着短衫短裤,脚穿力士鞋。他一到工地就埋头苦干起来,从劳动开始到结束,那付装满泥土的筐担一直没有离开过他的肩头。

基里洛克大使的夫人和大使馆的许多女同志也不甘落后,她们担任的是铲土装筐的工作。

在93人组成的苏联大使馆的劳动队伍里,有不少人参加过苏联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劳动,他们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不停地挑土和推土,累得满头大汗,衣服浸在汗水里,但谁也不肯休息一会儿。

他们在劳动中把大块的泥土打碎,拣出了草根。他们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业!”

参赞顾悌克夫和魏立夏金同志,商务代表叶烈敏同志,还同大使馆的青年同志展开了挑土竞赛。

两国大使馆有许多同志在劳动中磨破了手,他们包扎一下,马上又投入了紧张的劳动。

在离开工地以前,基里洛克大使和顾悌克夫参赞通过工地广播站留下了赠言,他们祝水库的10万建设者把这座象征中国社会主义建股大跃进的水库,建筑得又快又好。

朝鲜大使馆临时代办文在洙和使馆人员,在4月13日早晨第一批到达水库工地,立刻就同水库建设者一起,投入紧张的劳动。

他们有的覆土,有的担土,汗水湿透了衣衫,一边干还一边用中国话喊着“努力!努力!”

民工十大队“五四”青年突击组的5个组员,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复员军人。他们听到朝鲜大使馆人员来到工地的消息以后,特地赶来同他们并肩劳动。

文在洙临时代办同复员军人梁益章合抬一大筐土,往来飞奔。

文在洙说:

在中国各地都可以碰到支援过我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复员军人,他们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过去同我们并肩作战,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今天,我们又碰到了一起,共同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布希尼亚克、保加利亚大使涅加尔科夫、阿尔巴尼亚大使巴利里的夫人和这3个国家的使馆人员,在5月16日这一天相约而来。

他们进入工地以后,马上脱下上衣,穿着短裤,有的赤着臂膀,担起土筐就飞奔起来。

布希尼亚克大使用手绢包着头,他一直做挑土的工作,而且装的满,跑的快。

年过六旬的涅加尔科夫大使虽已满头银发,但铲起土来还是那么有力。

巴利里大使的夫人和3个国家大使馆的女同志,她们抬土时再三要求多装,劳动中总是有说有笑,一休息就唱起了歌。

临别前,布希尼亚克大使代表3国使馆人员在工地广播站向全体水库建设者讲话,他热情地说:

今天同你们一起来修建这座巨大的水库,我们的力量虽然是不大的,但这是表明我们3个国家的全体人民都同你们在一起,并且今后将永远在一起。

以鲁布桑大使为首的蒙古客人和以范平临时代办为首的越南客人们热情迸发,干劲十足。他们干起活来几乎不亚于经过长时期劳动锻炼的水库民工。

在结束一天的愉快劳动时,越南、蒙古两国使馆人员同水库建设者们一起,互相演出了许多节目,手挽着手合唱起“团结就是力量”和“东方红”。他们最后还同民工、学生和部队战士们一起干起杯来。

原来,这酒是蒙古大使鲁布桑和使馆人员特意带来的。为了庆祝用劳动的汗水结成的友谊,他们同中国建设者们共饮一杯。

民主德国大使汪戴尔、匈牙利大使馆秘书高恩德和两国使馆人员,同一天和民工十二大队的“妇女先锋队”在一起共同劳动,亲密得像一家人。

中、匈两国使节和使馆人员一再坚持不休息,还谦逊地表示他们劳动得不多。

共同劳动结成的友谊使得人们久久地不愿分离,两国使馆人员临别的时候,同水库建设者们长时间地臂膀挽着臂膀,围成一个圆圈,一再高呼“中德中匈友谊万岁!”

罗马尼亚鲁登科大使和使馆人员在劳动中会见了工地上著名的“九兰组”。

鲁登科大使在向“九兰组’谈到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时说:

解放以前我来过中国,那时中国人民受着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压迫,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而今天的新中国到处都在跃进,真是很难看出旧中国的痕迹了。

“九兰组”的9个成员都是园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秀女社员,她们在水库工地曾经创造出许多动人的英雄事迹,因为碰巧每个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兰花的“兰”字,所以就取名叫“九兰组”。

鲁登科大使鼓励“九兰组”要继续努力,保持光荣。

这样多兄弟国家的使节,在一个工地上同我国建设者们一起劳动,一起欢笑,人们都把这件事看做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使节和外交官员们在工地上流下的汗水,已经在水库的建设过程中变成很大的鼓舞力量。每次他们来到工地,指挥部都曾连续不断地接到许多感谢信,决心书和保证书,表示要创造出更大的建设成绩,以实际行动来答谢国际友人。

一位名字叫做李震夫的水库建设者,在“十三陵水库报”上还发表过一首题为“致国际友人”的诗,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这种心情。

他写道:

在高山似的拦洪坝上,

有你们担来的黏土,

坝身凝结得比铜墙铁壁还要坚固。

你们关怀十三陵水库,

就像关怀自己国家的建设事业;

你们热爱十三陵水库

就像热爱自己的婴儿。

这种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将永远铭刻在社会主义的拦洪坝上。

有你们流过的汗水。

汗水浸湿黏土,

各条战线大力支持建设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的消息轰动了北京乃至全国。

社会各界把能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视为一种荣誉。很多人未经安排就自备工具去工地参加劳动。

据当年水库工地后勤办公室工作人员梁魁追忆说:“就连中国佛教协会的几十名僧人也主动联系,要到工地参加劳动。”

文艺界人士不甘落后,几乎所有在京的文艺团体都到过工地,边劳动边演出。工地劳动是3班倒,一天24小时,几乎什么时间都有文艺演出。

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在指挥部机关食堂吃饭,有时排队买饭时被人发现,大家就说:“老侯,来段呀。”侯宝林就当场说一段。

这是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才能出现的事。为了一桩事情,从领导到群众,从这一界到那一界,从这一单位到那一单位,都动起来了。都为这一桩事,做到他们能做到的,就像追求理想、希望、爱情,做到他们所能做到的一样。

在这千军万马匆促施工的工地上,不时从广播大喇叭播出动人的事例。这些广播大喇叭对于北京人是非常熟悉而又亲切的,人们在国庆节、“五一”节,在天安门广场受毛泽东检阅的时候,这些大喇叭曾经传出党和政府令人激动的鼓舞和号召。

在这不夜的工地上,分布着100盏聚光灯。这些聚光灯原来是为天安门广场照明用的。然而十三陵水库要赶在洪水前面,要夜间施工,要为农业增产,这些天安门管理机关新置的聚光灯,连同广播大喇叭在内支援了这个工程。人们理解节约,理解这支援的意义。

在这工地上,人们抡着钢镐,举着铁锹,在这许许多多钢镐和铁锹中,有20把钢镐和30把铁锹是昌平铁路社一群工人敲锣打鼓送到工地上来的。这些镐和锹就是这些铁业工人掏腰包凑了100多元,买了铁和煤,在下班后熬夜赶制出来的。这些镐和锹,灌注了工人们支援这个工地的无尽的心意。

就是这些工人,为了这个工地,打钢镐,修轱辘马,焊道岔,一天干上15个钟头,而且最紧张的时候有两天两夜没睡觉。

在工地小日山的河床上,北边、东边和中间铺了20来公里的轻便铁道。工程将要靠它运集上百万吨的泥土和沙石。

这些轻便铁道,其中有南湖渠砖瓦厂工地上铺好的铁轨,这个砖瓦厂为了支援工地,连铁轨带枕木都搬到水库工地上来了。

安装轻便铁轨,要人,也要技术。北京铁路局听见这个消息,当即动员丰台工务大修队的技术好的20名工人赶到了工地。

第二天又派了80名工人支援,到工地后连水都没有喝就干起活来。这80个人是吃了饭来的,那20个人却从中午一直干到第二天4时才吃饭。

有个工人说:“这活美妙,干—天也不饿!”

有了轻便铁道还不行,还要轱辘马,要1500辆。一下要这么多辆,就是用钱买也不容易办到。

但只要说是修十三陵水库,连在冬季施工的新都砖瓦厂支援100辆。不够,米房村砖瓦厂、南口村采石场也支援了一部分。还不够,北京市计委副主任彭则放亲自出马,中央煤炭工业部听见这个消息,就发指示到峰峰、天津、石家庄、德州等地的矿场,调集大量轱辘马装上火车开向北京,开向水库工地。

工地上要爆破,爆破要人,要炸药,要雷管,只要工地一个电话,南口村采石场就运来了。每当中午和午夜,坝基两头的山岩上,就像平地升起春雷一样,一个接着一个,沙石冲天,尘土滚滚,爆炸的响声,像礼炮一样在群山震荡、轰鸣。

接着,穿草绿色衣服的人们又清除起爆炸的岩石碎块来,这是工程兵学校和工程兵部队的官兵,停止了原有任务,在杨成武将军的动员下,为这个水库日日夜夜地献出他们的劳动。

还有,只要说是十三陵水库工地,不必先办那套从申请到交钱的麻烦的托运手续,要多少车,北京市运输公司就会给多少车。工地上搞物资供应的干部谈起这件事,真是赞不绝口。

只要说是十三陵水库工地,要什么,在沙河的百货公司就会马上送到。比如,碰上公司的业务员不在,公司的党支部书记就亲自推车把物资送上工地。

只要说是十三陵水库工地,为了抢时间,南口配件工厂党委书记就亲自动手,一个钟头之内,把工地上要的10瓶氧气,两个技工,用汽车送到工地。

只要说是十三陵水库工地,工地上急需用来开工的20万个劳动胸牌,昌平手工业社印刷部的工人和八十三中、八十四中的学生连夜就如数赶制出来。

工地就在这样有求必应的支持中爆开了建设大步。

工程是要人来进行的,这个水库工程要800多万个工,昌平区各乡农民当然出不了这么多,怎么办?没有问题,各方面都来支援。

部队的指战员,郊区其他各区的农民,中央和市级机关的干部,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工业、商业部门的职工,纷纷前来参加义务劳动。

于是,工地上飘扬着部队、机关和学校的义务劳动大军的红旗,他们和1万多民工为修这个水库,在寒冬里光荣地劳动着。对于有些知识分子干部来说,这是劳动锻炼的好机会。

就这样,物资,能借的借,不能借的租,不能租的才买;人力,由各方面支援,组成了一支干劲冲天的义务劳动大军。就是这样的革命精神,要把1900万元到2000万元的事,用更快更省的方法来完成。经济上并不是唯一的意义,而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一种革命的合作精神蔚然成风,其意义的深远影响,是无法用任何数字来表达的。

十三陵水库工程,就以这样一种劲头,出现在全国水利化高潮的浪头上。在人们辛勤的劳动和集体主义的支援下,不断地掀起建设的高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