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戏
宋长征
滚铁环时你在想什么
滚铁环:世有方圆,犹如人有方圆,方者坚,圆者润,各有其性。蜀德阳汉画铁环之戏,恍惚千年,唯其动而史河长流。乡村铁环乃奔跑启蒙,不动则废物一具,动方大汗淋漓,有通透感。
我家院子有两个门,一个朝东,朝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个朝西,朝向日落的方向。我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座破旧的院子里度过,玩耍,张望,发呆,欢笑或者号啕。靠近南墙是二大娘家的后山墙,一架分队时分来的犁杖,犁铧生锈,时间将坚硬战败,一片片剥落;犁柄腐朽,再坚硬的木头也不能与光阴抗衡,生出耳朵一样的木耳,听风,听雨,听我家如何一日一日度过饥寒与荒凉。
找遍了整座院子,我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哪怕是一根略微粗些的铁条。杨早的奔跑姿势很是奇葩,一根长长的木柄在手,艰难俯下身,把正铁环。别的孩子都已经跑出了很远,小儿麻痹症患者杨早始终没能将手中的铁环制服。我装作好心的样子——其实是因为无比羡慕杨早的铁环,镀金的钢圈,上面还另外加了一些小的铁环。我示范着,松开矫正铁环的那只手,脚步启动,铃铃的响声顿时生动了黄昏里的村庄。
我的郁闷由来已久,在梦中无数次操练滚铁环的技术,就是未能实现。有时我想,是我自身的笨拙,无法向母亲开口表达想法,还是当年的那座院落太过荒寒,甚至不具备拥有一只铁环的资质?杨早刚走出两步,铁环兀自滚进路边的沟渠,然后费劲地从沟渠里爬出来,再次踉跄倒地。我有些可惜那只铁环,本应该属于我的铁环,可以恣肆地在村庄里奔跑,同时又同情伙伴杨早,他吃力地重新站起,脚下一瘸一拐,竟然可以以最缓慢的速度滚动铁环。
滚铁环是一种童年的隐喻。就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经在奔跑时说,世上时时有人嘲笑每日坚持跑步的人:“难道就那么盼望长命百岁?”我却以为,因为希冀长命百岁而跑步的人,大概不太多。同样是十年,与其稀里糊涂地活过,目的明确、生气勃勃地活当然令人更为满意。跑步无疑大有魅力:在个人的局限性中,可以让自己有效地燃烧——哪怕是一丁点儿,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质,也是活着一事的隐喻。
滚铁环是我童年时一种司空见惯的游戏,远在汉代,“铁环之戏”就是百戏之一。在四川德阳的汉代画像石上,就有滚铁环的具体形象。如此算来,一只滚动的铁环竟然奔跑了两千余年,滚到了我的脚边。
我不能这样坐以待毙,童年以光速游走,眼看只剩下一截短短的尾巴。十岁,陪伴我们家的那只木桶确实是老了,母亲在村口的老井里打水,水桶升起,四面八方都是迸射的水线。我听见母亲叹息的一刻,也听见自己内心的狂喜。崭新的铁皮水桶取代木桶时,我早已把木桶大卸八块,上中下,三道铁箍,意思就是我可以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将铁环滚动到底,滚到我不再适合扎孩子堆玩耍的年纪。
铁环有了,接下来的事情水到渠成,就像一个人的成长,到了该娶媳妇的年纪,自然有姑娘嫁过来。手柄,一段木棍,前端插上一段弯成U型的铁丝。为了和杨早的铁环一比高下,我又偷偷卖了家里的一团破棉絮,换回几枚小小的铃铛挂在铁环上,铁环滚动,铃铃有声。
人在奔跑时会忘记很多事情,比如曾经的苦难,比如脚下的坎坷,比如身边的处境。我以最快的方式掌握了滚铁环的要领。一要轻,二要稳,三要心无旁骛,意即武林高手中的人刀合一。耳旁是呼啸而过的风,脚下是快速退移的大地,前方是延展的长路,是石板桥,是坑坑洼洼的阡陌,是向着秋天深处奔跑的庄稼。当然,还有不能错过的人生。
我写作起步晚,眼看着到了三十好几,曾经的作家梦将要破灭之时,蓦然心惊。一个三十年,两个三十年,甚至不能确定自己有没有第三个三十年,于是开始认真读书,学习写作。圆圆的铁环可以很快把握,文字组成的铁环却让我备感陌生。母亲说过很多次,庄稼人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就从语言开始,咿呀学语,辅以多年的乡村经验,竟然也能组字成章。发表,成书,获奖,几年下来竟然小有成绩。
我一直认为杨早的父亲不一般,鼓动杨早一个人出去玩耍,不怕被人欺侮,不惮自卑,甚至站在门口看着杨早从地上爬起来,再次滚动铁环时也沉默不语。这是时间的隐喻,当杨早过年时从济南归来,一切不言自明。收破烂的杨早父亲并未停下手中的活计,在分拣破烂时甩出一只生锈的铁环。杨早一瘸一拐走上前去,重新捡起。
我还要奔跑,一只铁环的动力来源于不停地奔跑,无论你以何种方式。
猴皮筋的弹性与长度
跳猴皮筋:乡间女孩的专属游戏,步步高升,挑战不可能。古有《升官图》,一幅钩心斗角的场景,少儿不宜。猴皮筋一,女童若干,蹦蹦跳跳间完成年少时节,而命运殊途,光鲜者逛街秀恩爱,贫贱者挣扎于泥涂。
我问猴皮筋为什么叫猴皮筋,老祖母说是用猴子的皮做成。我就开始想象一个悲惨的画面:被剥下的猴子皮晾在地上,吱吱叫的猴子的灵魂尚未远去。猴子不理解人的做法,就像一头牛永远不明白自己给人间贡献了多少,到最后依然逃脱不掉被剥皮的命运。
我要说的猴皮筋其实是乡村游戏的一种,中间有孔,由推木牛车的红胡子摇着拨浪鼓送来,后来有了代销点,就省事了许多,想扯几尺猴皮筋,就到学校对门的代销点。对我来说,猴皮筋唯一的用处就是可做自己兑制的汽水的吸管。买不起,沟里捡了一个汽水瓶子,回家用醋、水和糖精装满汽水瓶,轻轻一摇,就成了一瓶山寨汽水。老师在讲台上讲司马光砸缸,我在下面喝汽水,吱——一声,没看见,再吱——一声,终于被逮个正着,一截粉笔头不偏不倚正砸在脑门上,吓出一身冷汗。酸酸甜甜的味道总还在舌尖上,蔓延到现在。
跳猴皮筋是女孩子的游戏,看起来有些烦琐。“小皮球,驾脚踢,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一边跳,一边唱,往复循环,简直能跳到天荒地老。20世纪80年代,村庄里的土墙上高举毛主席旗帜的标语正在日益斑驳,用大红油漆写的“忠”字光芒逐渐消退,几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女孩子蹦蹦跳跳,在以最为简洁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童年。
我永远不会满足表面的书写,就像那些斑驳的乡村旧事,一经某种物事的提醒,就会在记忆中复活。包括我们的快乐与悲哀,包括我们的劳顿与挫折,包括每一个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他们的面孔,他们的乡音,一一浮出时间的水面。
因为男尊女卑的思想作祟,所以那时候村子里一般都是男孩子上学,女孩子在家帮助父母劳动,或者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比如我家,二姐上了没有几天就中途退学,三姐甚至连学校的门也没进过。我曾经懵懂地以为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现在想来,无非是贫穷,不足以支撑温饱之外的其他事物。乡村女孩的劳作事项大概有以下几种:
夏日的田间长满野草,香附子、牛筋草、大蓟、小蓟落地生根。必须蹚开重重的露水,人如一片渺小的叶子落进田野的海洋。牛羊在家等候,七月流火正是追肥的时间。往往,二姐和三姐一个中午能割下一板车青草,在小河里淘净泥土,回家佐以麸皮、玉米面喂牛。
给棉花打叉、捉虫。这是当时常见的画面,一人提着一个塑料瓶,身上捆扎以塑料布,以防露水打湿身体。人在比肩深的棉田中行走,害虫们在棉枝上翻跟斗,捉迷藏,健步如飞。一代棉铃虫,二代棉铃虫,好像不到成熟的季节,害虫们就生生不息地繁衍着,一次次对抗一双双结满厚茧的乡村之手。
深秋,农事已毕,母亲会派下另外的活计,人要吃饭,也要穿衣,我们家当年的穿戴大多出自家织土布。所以,乡村女孩很小就学会了纺棉织布,坐在一架老式织布机上,枯燥的投梭时段开始。她们以沉默经纬年少与青春,以隐忍面对无形的时间之河,至于何时才能到达彼岸,没有人去问,仿若结局早已注定。
猴皮筋的弹性来源于事物的内质,就像一个人的一生不能总是绷得很紧。马兰开花的歌谣完结,“台田地,梳明头,梳得麦子绿油油”的歌谣又响起。她们是孩子,劳作之外的游戏激发出潜在的快乐因子,猴皮筋撑开,挑、勾、踩、跨、摆、碰、绕、掏、压、踢,种种动作恰如行云流水,只有在这时你才能看见少女的天真。碎花的布衣、生动的麻花辫子,给死寂的村庄带来一些轻灵与活力。
跳皮筋,可将皮筋举至三个高度:一是两臂自然下垂扯紧皮筋,二是将皮筋举至与肩齐平,三是一臂上举拉紧皮筋。高度不同,所以跳皮筋的难度也不相同。
如今的乡下很难见到猴皮筋的踪影,当年的少女已为人母。不要再问及过去的事情,猴皮筋的弹性与长度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除此之外还能怎样呢?
带血的木棒
过家家:少年未成,构筑家之场景,画地为家,儿女父母皆有所属,各司其职。童心未泯,不知生之艰辛,以泥偶喻,扮作如花前程。钱锺书云,婚姻是一座城,进去的想出来,出来的想进去。可见人生如戏,遍尝人间百味。
“家”字的组成有两个部分,宝字盖代表低矮的屋檐,下面豢养着一头吭吭唧唧的猪。月光落在屋檐上,院子里的老椿树正在落花,一粒粒细小的花朵代表时间在节气中凋零。我家的那头老母猪,无疑是伟大的,是村庄的功臣。很多人家的猪都是它的儿孙,所以日光晴好时,常有一群猪在低矮的土墙外走动、蹭墙,像是来探视它们劳苦功高的母亲或外祖母。
我不能偏离太远,就像一说村庄的时候眼前就浮现出村子里的鸡鸭牛羊。我要说人,人才是一个村庄的基础,那些长大成人之后的人,无一例外都曾有过单调或者美好的童年,都曾在孩子堆里,以自己的视角学习如何长大,如何在多年以后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过家家是一种游戏,只属于孩子们的游戏。二皮当爹,黑妮当娘,村西的傻二最喜欢当大家的孩子。当然,有时我们也会觉得无趣,谁也不希望以后有一个傻二那样的傻孩子,鼻涕流过河,浑身脏兮兮,这时木圈就会出来重新推选,让傻二一下升到爷爷辈,坐在一旁的土墙上,不许说话不许动,像一个升天的牌位。二皮和黑妮的婚礼开始,有人嘴里发出嘀嘀嗒嗒的唢呐声,另有两个人双手交叉握紧,黑妮坐在上面。二皮则被一个扮成高头大马的背起,晃晃悠悠。
大家齐声唱:呜哩哇,呜哩哇,娶了个媳妇一脸麻儿,瘸腿的姑爷骑大马。红砖墙,琉璃瓦,嘀嘀嗒嗒就到家。有人问,到家了吗?有人应,到家了。大家便会把新娘和新郎重重摔在地上,或者强摁着黑妮和二皮的头拜天地,碰响头,叽叽喳喳的笑声像一群慌乱飞起的麻雀,蹿进村东的小树林。
我看《红楼梦》常会产生小孩过家家的错觉,黛玉、晴雯、薛蟠、宝玉一干人等在一座夸张的院子里,不事生产,只觅风月。一直到后来读琼瑶阿姨,心中的疑问越来越深——他们难道只靠你侬我侬活着?他们难道不需要在老河滩上开垦出一片庄稼地?他们的归宿莫非都会像《红楼梦》的结局,只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其实到了后来才慢慢弄懂,无非是文学家玩的小把戏,以情感作为故事的主线,以悲戚作为行文的格调,吊足少年男女的胃口。
死亡总是来得突兀,没有预设好情节就呈现出悲惨的结局。二皮死的时候惊动了省里的公安局,专门派人协助并限期两个月之内破案。破旧的小院依旧破旧,除了死亡,还散发出一股陈年的气味。二皮有一台联合收割机,昨天下午有人还看见他骑着摩托车去县城,说是去买收割机上的零件,谁知夜里便命丧黄泉。
血色在弥漫,有关二皮与一个外乡女人的故事一经渲染,慢慢浮出水面。
外乡女岁数不大,二十几岁,正是生机蓬勃的年纪。外乡女的男人就是木圈,有一年木圈出门打工,两人在海边的一座城市相遇,领回家,简简单单举办了婚礼。几年后,有了孩子。有一次,打工回来的木圈听孩子说,二皮叔咬妈妈的嘴,一颗仇恨的种子便由此种下。
我在叙述这些原本应该惊心动魄的情节时,常常会被另一种冷静的力量引领,并非置身事外,或者没有丝毫同情。一件事情的源起,往往很早就在某个地方埋下伏笔,你想偏离预设的轨道或者跳出命运的诅咒,已不可能。二皮十八岁和黑妮结婚,黑妮比二皮大五岁,这在当时的乡村算不成稀罕事,二皮也曾闹过,出走,最后还是被父亲强摁着头皮行了合卺之礼。
往事一幕幕浮现,过家家作为一个单纯的游戏,曾经深深刻印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接下来的命运如何发展,就像那天凌晨时分从县城回家的二皮,把收割机零件丢在地上,沉沉睡去,粗大的木棒却已高高举起。
省公安在县城宾馆调取的录像显示,凌晨三时,二皮从宾馆匆匆走出,身后跟随一个年轻的女子,坐上了二皮的摩托车。说话有些磕巴的木圈在闪烁的荧光屏里显得有些不真实。木圈说,我从水泥厂晚上八点下班,打她的电话关机。凌晨三点我早早起来去车站拉客,看见他们骑着摩托车离开宾馆,后来我媳妇在一个路口下车,我就跟着二皮一直追到村口,在村外抽了几支烟。他不死不行,木圈在连续重复了三次这句话时眼睛里分明闪着恨意。
凶器,就是那根带血的木棒。
游戏的结束就是另外一个游戏的开始,我在煞费心机的书写中捡拾起曾经的快乐,也很多次陷入痛苦的回忆。有一句话叫人生如戏,我曾那么不相信一个人抱着某种投机的心态在世间走过,有时却又不由自主地将笔触与生活对接。是巧合,还是某种暗示?如同极不明朗的暗物质在我们的认知之外,却主宰着人间悲喜。
静止的瞬间
木头人:有道儒风,口令后人不能言,勿稍动,动辄输于人。有草木态,听风吹过耳畔,水声泠泠,秋虫悲鸣于野。无谓悲喜,矜持过后,方知静中妙趣。
我需要描述一幅画。静物。空旷的老河滩,流云作为永恒的形状在天空飘荡,夕阳,老祖母刚刚烙好甩在天上的一张饼。还有几枚游荡的柳树叶,寂寞的鱼儿般游来游去。此时,时间静止,一头归家的老牛张开嘴,哞声也静止在时间的宣纸上。
我的童年几乎就在如此静止的画面中度过,常常一个人站在村庄的黑白背景中,一帧一帧翻过,童年、少年,一直翻到盛年。我发现村庄里的事物几乎没有改变,人还是那些记忆中的人,老屋还是那些沉默千年的老屋,土墙的头顶永远顶着一株狗尾草在风中摇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当我们说完“一二三四五,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否则罚你钻狗洞”时,几乎能听见时间戛然而止的声音。
张木大张着嘴巴,与头几乎不成比例,像是饿死鬼托生的,这一番来到世上只不过是为了讨一口吃食。李铜锤正弯着腰,出门时母亲给带在脖子上的保命符掉在地上,一只过路的蚂蚁正要爬上去一探究竟。胡小花刚刚还在笑,银铃般的笑声串成一串挂在老河滩的一棵榆树上,在小河里泛着银色的光芒。
有关木头人游戏的规则,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走来的人都清楚,就像屁股上的一块胎记,会带进来日的坟墓。到了那一天,即使游戏结束也不会再醒来,一个人守着漫漫长夜,真的将血肉的生命融进了几块薄薄的木板中。
我常常是胜者,这并不一定代表我在某方面处于优势,恰恰是天生的呆板与无趣促成我好静的性格。游戏开始,我基本能保持原初的形状,双臂下垂,嘴角上扬,眉头皱起,打着补丁的裤子里钻进秋天的第一缕风,裤裆里顿时清爽无比。我希望这样的时刻能继续下去,如此,便不会有饥饿与孤单的忧伤。
第二届国际发呆大赛在北京举行,与首届几乎如出一辙,获胜者也很年轻,是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小伙子,首届则是韩国的一位叫金智明的小女孩。为什么?人在生命初期的单纯是一生的王冠,山是山,水是水,村庄是一座仅供黑甜之梦的摇篮。我们在时间中行走,耳濡目染狡黠与腹黑,渐渐学会了圆融,渐渐懂得了向利而生,同时忘却的恰是从母腹中带来的单纯,与眼神中的清澈与舒缓。
窃以为,能迅速入定的人,距离母亲的子宫最近。能听见血脉汩汩而流的声音,能听见母亲极富节奏的心跳,能听见窗外啁啾的鸟鸣,能保持生命中最原始的形状:双拳紧握,身体呈自由弯曲状,双目紧闭,在羊水的柔波里自由落体。
静止所带给我具体的益处是,能以最快的方式进入书写状态。这是一座烟火气息浓郁的小镇,清晨醒来,超市的喇叭在重复播放优惠信息:鸡蛋便宜了,两块八一斤,西瓜便宜了,四毛钱一斤,赶快来买,来得晚了买不到。街边的烧饼铺在叫:卖烧饼来,甜烧饼、五香烧饼、刚出炉的烧饼。声音的波涛此起彼伏,人如在一片浩大无边的汪洋里,找不到停泊的岸。
鲁迅笔下的木头人,是行尸走肉的代名词,在《藤野先生》中,当日军枪毙据说为俄军探子的中国人的时候,一群目光呆滞的中国木头人在麻木围观。在《药》中,是将儿子的命运寄寓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的华老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属于木头人的延伸,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尺度。
看到张木的最后一眼是在县医院的病床上,矽肺病晚期,呼吸困难,看见我到来,欲从病床上坐起,终未成功,几声重重的咳卡在腔子里,憋得满脸通红。拜水泥厂所赐,多年的车间劳动让张木终于倒下,倒下的还有一个贫穷的家。该做的都做了,仅有的补偿也将耗费殆尽,人还是要成为一块将要腐朽的木头。
时间仍然在面无表情地流动,一场游戏结束,却有太多无奈的结局。
原发《伊犁河》2017年第2期,《散文海外版》2017年第6期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