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怡园
让我们
放下欲望的行囊
在经典诗词的沐浴下
洗去生命征程中的疲惫和忧伤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题解】
终南山即秦岭,又名终南山或南山。西起今甘肃省天水市,东至今河南省陕县。诗从它的主峰太乙着笔,但总揽全山,写出了它雄伟磅礴的气势。
【字解】
1.太乙:终南山主峰,位于今陕西省武功县境。天都:指唐都长安。
2.隅:靠近的地方。终南山脉并不到海边,这里喻言山脉极长。
3.霭(aǐ):云气。
4.分野: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一一对应起来,称为分野。
5.樵夫:砍柴人。
【诗解】
巍峨高耸的太乙山靠近长安,绵延的山脉好似一直连到海边,(刚刚白云分飘),回头一望,白云便合拢了。轻雾缭绕,进入其中却又看不见(雾气)。高峰的两侧连分野都不同,(山脉中)阴晴各不相同。想找个人家投宿一夜,(身边无人迹),只能隔着小河问河对面的砍柴人(那里可以投宿)。
【赏析】
这首写山景的诗与韦应物写平原旷野的《滁州西涧》意境相同,写意近似,被誉为唐诗中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作者写山,首先极言其高耸绵长,似乎都连到了遥远的大海。又用白云、青雾、阴晴渲染山脉幽深,连白云都瞬间分合,远看青雾一片,走进却感受不到在雾中,连阴晴都因高山分隔,呈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奇景。最后,用“隔水问樵夫”彰显山中的空旷和山势的起伏。试想,山中云雾缭绕、阴晴不定、罕见人烟。作者欲找人家投宿,身边却见不到他人,只能隔着湍急的山间河流,大声向对岸若隐若现的砍柴人问询。这是一幅多么形象的山中幽境。作者抛弃他人常用的远观写山的方法,将自己置身山中,写自己亲眼见到的山中云雾波起,山高水深,仿佛将读者也领入其中,亲自体验山势的险峻和山景的幽深,实为写山诗作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人物介绍
About the Author
王维(699-761),字摩诘,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唐开元九年(721)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隐居辋川,信奉禅理。其艺术修养深厚,是杰出的画家,又擅长音乐。其诗作善于运用自然而精练、准确、富有特征的语言,完美鲜明的形象,淡穆幽远的意境,描绘自然景物,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宗师。苏轼在《题蓝田烟雨画》中对其的评价尤为贴切:“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其擅长各种诗体,其中以五言诗、绝句成就最高。传有《王右丞集》。
【作者小趣】作诗救民女
有一天,宁王府彩灯高挂,乐声悠扬,正准备大摆筵席。在内室里,宁王对坐在身边的一位美貌女子说:“你进王府已经一年了,我今天特地为你大摆酒席,请宾客们来庆贺一番,你高兴吗?”这女子一脸忧伤,听了宁王的话,不仅没高兴的表示,反而禁不住扑簌簌掉下眼泪。
原来,这女子是一年前被宁王抢进王府的民女,她的丈夫靠做烧饼养家糊口。宁王见她如此悲伤,为了讨她欢心,当即下令叫民女的前夫前来赴宴。过了一会儿,民女的前夫战战兢兢地来了。宁王自以为把她的前夫叫来赴宴,表明了自己的大度。于是,他笑容满面地请在座的文人雅士作诗助兴。
诗人王维对宁王的行为十分气愤,当场吟出四句诗《息夫人》:
莫以一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王维是借古代的一则故事来讽刺宁王。古代楚王灭了息国,并霸占了息夫人。而息夫人整日对花流泪,至死不理楚王。满座宾客听了王维的诗都连称:“好诗!好诗!”只有宁王脸上火辣辣的。这时他才明白,抢人容易,而要得人心实在是很难很难啊!于是,他无可奈何地叫民女的前夫把民女领了回去。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字解】
1. 鸡黍(shǔ):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黍:黄米。具:备办。
2. 合:指围拢。
3. 郭:城郭。
4. 轩:窗的别称。场:打谷的场地。圃(pǔ):种植蔬菜和花卉的园地。
5.话桑麻:闲谈农作之事。
6.重阳日:即重阳节。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称九月九日为重阳。
7.就:凑近。古代风俗,重阳节要赏菊。
【诗解】
老友备办了丰富的农家饭菜,邀请我到农家中做客。绿树环绕在村庄四周,远处的青山在城郭处斜卧。打开窗户面对着谷场菜园,端起酒杯闲谈农作之事。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到这里来赏菊花。
【赏析】
淳朴自然,清新幽远,是孟浩然五言律诗的显著风格。这首《过故人庄》是其这种风格的代表之作。读此诗,我们的感觉是一位不久前到农庄做客的朋友绘声绘色地向我们描述做客的过程和感受:村庄被绿树环绕,远山在村外静卧,桌上是丰盛的农家菜,窗外是村民劳作的场地,与老友把酒闲谈农家诸事。心中自然十分舒畅、兴奋。暗自决定,过重阳节时,还到这优美村落里赏菊花,与老友畅饮欢谈。
读此诗,我们丝毫感觉不到作者为作诗而遣词造句,仿佛作者是脱口而出,极尽自然。读此诗,我们不禁也会受到感染,从内心渴望有朝一日也丢掉身边的俗务,也到如作者所描述的村落里,与相熟的人把酒言欢,以此洗涤心中的俗念。这首诗所描述的做客场景、优美村落,仿佛帮我们寻找到了一块心灵净土,使我们对净土上生活的人们无比羡慕。从而通过阅读,得到了一次无比畅悦的心灵旅行。
人物介绍
About the Author
孟浩然(689-740),唐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人,早年隐居鹿门山(今湖北省襄阳县东南),曾游历东南各地,年四十入长安,应进士不举,失意而归,是唐代诗人中少见的布衣终身者。
其诗多写隐逸生活和山水田园景物。风格洗练淡逸、意境清远自然,李白和杜甫对其都很推崇。传有《孟浩然集》四卷。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题解】
宣州:今安徽省宣州县。谢眺楼: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州太守时所建。校书:秘书省校书郎的简称。云:指李云。此人当为作者族叔。故作者称之为“叔云”。此诗为作者为李云赴京为官送行时登谢眺楼后所作。
【字解】
酣:尽情畅饮。蓬莱:传说中的海上神山。相传仙府珍贵典籍收藏于此。这里借指唐代的秘书省。建安骨:指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的诗歌。因风格沉雄刚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南朝另一诗人谢灵运被称为“大谢”)。清发:清新秀逸,指谢眺的诗风。览:同“揽”。散发:披头散发,指不受拘束。
【诗解】
离我而去的昨日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日使我有许多烦忧。万里长风送走南归的秋雁,面对眼前的景色我们可以尽情畅饮在高楼。你(我)富有文采的文章具有建安风骨般的特色,其中还像谢眺的诗那样清新秀逸。我俩都怀着豪迈壮阔的心情欲奔放腾飞,想上九天摘取那轮皎洁的明月。抽出刀来想斩断流水却使水更加奔流,举起杯来想借酒消愁却使愁更愁。人生在世如此的不如意,不如今后披发高歌,乘坐小舟在江湖上自由漂流。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安徽期间送别赴京为官的族叔时所作。自己遭贬流离,族叔却赴京为官,这样的背景下,作者自然心绪难平,以一种忧伤、孤愤的情绪写就此诗。故开篇便叹息自己昨日的处境和今日的忧愁。由此,在开怀畅饮时,不禁借赞许李云的诗文,感叹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不被器重,得不到发挥。索性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要在无拘束的世界里自由行走的豪逸心情。
这首诗秉承李白诗歌想象丰富、意境深远、雄奇豪放、流转自然的风格。写心境,借秋风秋雁,青天明月;抒胸怀,借抽刀断水,散发弄舟,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其中的“昨日之日不可留”、“抽刀断水水更流”已成为千古吟诵的名句。
人物介绍
About the Author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幼时随父母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青年时在蜀中读书漫游,二十五岁出蜀,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受贺知章等推荐,入长安供奉翰林,但一年多后,因遭权贵谗谤,去职离开长安。安史之乱时,因曾为永王幕僚,受牵累被流放,途中遇赦,漂泊在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安徽当涂。其诗歌风格雄奇奔放,想象丰富奇特,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后,我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杜甫齐名。其诗现存900多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相关链接】谢眺诗一首——《王孙游》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诗解】
绿色的植物之茎细长如发丝,杂列的树木红花盛开。不要说你没有回来,就是你现在回来,到家时鲜花已经谢落了。
【赏析】
这是写妇女思念离家未归的丈夫的一首小诗。前两句写春天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景象。后两句写妇女感叹丈夫久不归,既错过春天的大好时光,也错过了夫妻相守的青春年华。其中的“芳已歇”,一方面指春天已经过去,一方面暗指美人芳龄已逝。
人物介绍
About the Author
谢眺(464-499),曾任南齐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为人诬陷,死于狱中。以善写风景诗见长,诗风自然秀逸,五言诗尤为著名。传有《谢宣城集》。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题解】
滁州:唐属淮南道,辖清流县(今安徽省滁州市)。涧:两山夹水称作涧。西涧在滁州城西门外。韦应物作此诗时任滁州刺史。
【字解】
怜:爱,喜欢。幽:幽深。一作“芳”。生:一作“行”。黄鹂:即黄莺。树:一作“处”。
【诗解】
(我)唯独喜爱幽深(芳香)的野草生长(排列)在涧水边,水上(岸边)黄莺在深处(一处)鸣叫。涧中的春水在晚上尤其湍急,荒僻的渡口寂无人声,只有一只小舟横斜在涧水中。
人物介绍
About the Author
韦应物(737-约791),唐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其诗以写山水田园著称,语言简淡、淳朴自然,风格雅淡、意境悠远。传有《韦苏州集》十卷。
【细品精读】一幅无法画就的绝妙图画
这是一幅意境悠远、恬静淡雅的风景画。幽幽的青草,丛生在湍急的水边;茂密的翠林之中,看不见的小鸟在婉约歌唱;奔涌的涧水在无声地前行,一只小舟斜抵涧岸,在涧水中斜着轻轻反复移动。如此的恬静,如此的重彩,如此的幽境,令我们对诗人的写作本领由衷赞叹。诗画一体,乃古人的共识。但即使再优秀的画工,也不会完美无缺地复制如此诗境。这便是这首诗远超同类许多山水诗,流传至今,被反复赏读的真实原因。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字解】
芳草:《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里形容漫无边际,以草喻离情。因其触动离恨,故云“无情”。
黯:形容心情的忧郁。黯乡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追:追随,纠缠,思:一作“急”。
【词解】
空中,飘浮着青碧瓦蓝的流云;地上,铺满金黄的落叶。浓重的秋色同远处的江水碧波相连,碧波上,寒冷的烟雾飘浮,一片沧溟青翠多光洁。斜阳映照着远山,秋波连天,天水相接;斜阳照不到远方家乡的芳草,使人枉自叹嗟!
思念家乡,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怎么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呢?除非是每夜都作一个回乡的好梦——才能安然入睡。明月朗照,楼阁高耸,再不要一个人孤单地依靠在高楼的栏杆,还是喝酒吧,酒入愁肠,脸上流满思乡的热泪。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作者用碧云、黄叶、秋色、水波、翠烟、斜阳、芳草,绘出了一幅绚烂的秋色图,但目的却不在于写景,而是借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无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下片,写绵绵无尽、无法排遣的思乡愁情。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用来映衬触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离恨,上片的秋色描写用以反衬出客愁的深长:想念家乡,黯然神伤,家乡遥不可及,于是羁旅愁思,追逐而来,只有“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在梦境中去寻觅故乡,不愿意用登楼倚栏的方法去排遣。因为望不见故乡,只能徒增思乡之苦。入睡难觅好梦,高楼不可独倚,于是只剩下杜康解忧了,但“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加触动思乡的愁绪。清人彭孙遹《金粟词话》说:“范希文《苏幕遮》一调,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堪称确评。
人物介绍
About the Author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仁宗时为陕西四路宣抚使,遏制了西夏军的侵扰。他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其文章诗词都有名篇传世,尤以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最为后人赏识。传有《范文正公全集》。
【作者小趣】“一家哭”与“一路哭”
范仲淹拜参知政事后便以整顿吏治为重点进行改革。他根据欧阳修的建议,任命了一批按察使去巡视全国,考察各地的官吏。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便把他的姓名从官员簿上勾掉。他的一个叫富弼的同事说:“你这样一笔把人家勾掉,固然是很容易的,可是被勾掉的那一家人却都要哭了。”范仲淹回答说:“一家人哭怎比得上一路(当时的一种行政区域,相当于明、清的省)哭呀!撤掉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固然要使那官吏的一家感到悲哀,但是,让一个不称职的官吏留在任上,那就要危害整个地方,这地方所有的老百姓都要哭。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
采桑子 (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题解】
《采桑子》共十三首,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今安徽阜阳)时所作。词前有作为序言的《西湖念语》。这一组词,前十首专咏西湖,后三首抒写自身感慨。这里所选的是组词的第一首。西湖指颍州西湖,在颍州西北郊,是颍河(淮河最大支流)会合诸水最大汇流之处,宋时是著名的风景胜地,与杭州西湖齐名。
【字解】
逶迤:曲折,绵延不断。涟漪:水的波纹。沙禽:沙滩上的水鸟。掠:擦过。
【词解】
轻快的小舟,短短的木桨,泛舟西湖,景色是多么美好。碧绿的春水绵延,长堤上铺满了碧绿的芳草。隐隐的笙歌,仿佛和我紧紧相随,走到哪里都可以听到。
天上没有一丝风,湖面水波不兴,像碧琉璃一样又滑又平。坐在船上,贪看湖光山色,竟不觉得船在移动。船过之处,湖面上荡起了微波细纹,却惊起了沙滩上嬉戏的水鸟,擦着堤岸飞行。
【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泛舟颍州西湖,描写细致入微,意境幽美,是山水词的精品,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上片写荡舟西湖的见闻,逶迤的绿水,铺满长堤的芳草,还有处处相随的隐隐笙歌,无不洋溢着春的气息,作者的欣喜之情,也溢于言表。下片写泛舟的感受。水面像琉璃一样平滑,作者因贪看西湖美景而“不觉船移”,虽只“微动涟漪”,却“惊起沙禽掠岸飞”,更突出了湖面的幽静。古往今来,写泛舟的诗词数不胜数,而像这样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泛舟感受的却极为罕见,因此弥足珍贵。
人物介绍
About the Author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要求政治改革,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于保守。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散文、诗、词皆卓有成就,词以小令见长,富于情韵。传有《欧阳文忠集》,词集为《六一词》。
【作者小趣】妙语戏蠢材
宋朝有个富家子弟,人称“酸秀才”,欲寻欧阳修比试高低,一天挟了几册唐诗上路了。他见路边有棵大树,吟道:“路旁一古树, 两朵大丫杈。”吟完肚里就无货了。正巧欧阳修路过,替他续了两句:“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酸秀才不由点头称好。为了扳回面子,酸秀才又云:“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吟罢又抓耳挠腮,接不下去。欧阳修笑了笑,续曰:“白翼分清水,红掌踏绿波。” 酸秀才拱手道:“想不到老兄也会诌两句,那我们共同去访问欧阳修吧!”
两人来到渡口,上了小舟,酸秀才诗兴又发,吟诵道:“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哈哈大笑曰:“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羞。”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题解】
丙辰:宋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达旦:到天亮。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此时苏辙在济南,二人已有七年没见面。
【字解】
把:用作动词,拿的意思。
宫阙:宫殿前面的望楼。这里是指传说中玉皇大帝住的宫殿。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所以人们总认为人间排的年份与天上排的年份是不相同的,这里作者问今夕中秋,天上到底是哪一年。
归去:指作者想回到天宫去。因为他自己认为是天上下到凡间来的 人。
惟:一作“又”,或作“只”。琼楼玉宇:指神仙居住的天上宫阙。
不胜:禁受不了。
弄清影:和月亮照耀下的自己的影子一起嬉戏。
何:怎么。似:比。
转:转过来。
绮户:雕花的门窗。
婵娟:容颜美好的意思,此处指月亮。
【词解】
朗朗明月何时有?举杯仰首问青天。不知天上神仙住的宫阙里,今夜中秋属哪年?我想乘风回天宫,又怕在华美的月宫,禁受不了高空的严寒。对月起舞,戏影自乐,天上怎比得上人间生气盎然! 月儿转过来照着朱红的楼阁,低低照进雕花的窗户,照着满怀心事的失眠人。月儿啊,你不该有什么怨恨,何必总是在人离别时才圆?人生有悲欢离合,月亮有圆缺明暗,要人常团聚月常圆,自古以来难周全。只愿彼此永远平安,千里之外共赏一轮美好的明月。
人物介绍
About the Author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滁州、湖州、颍州(今安徽阜阳)等地地方官。屡因诗文被贬,曾先后被远逐黄州(今湖北黄冈)、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儋州市中和镇),其在文学几个主要方面都有杰出成就。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宋代诗歌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传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细品精读】此词几时有,把酒慰东坡
这是一首久享盛誉的中秋词,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作者在任密州知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在政治上并不得意,又与胞弟长达7年没有见面。在应同家人团聚的中秋之夜,独自仰望象征团圆的圆月,抑闷之情油然而生,脱口而出此首传世佳词。这首词笔调奇逸,风格健朗,被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以致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断然下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词的上片开篇便大气磅礴,居然设计出一个孤峻词人,拿着酒杯仰问青天的奇壮场景。然后,展开系列奇妙联想。接着,以“起舞弄清影”五字演绎出一个如梦如幻的对月起舞,与自己影子互动的奇异场面。最后,发出感慨:天宫再美,毕竟虚无缥缈,哪里如充满亲情的温暖人间。
有了上片的绝妙铺垫,作者在下片将思绪转回现实的人间。写自己因思念亲人而辗转难眠,身边无倾诉对象,只能对着月亮喃喃自语:月儿啊,你不像我这样心怀郁懑,怎么不会成人之美,偏偏等到了亲人分别时才圆呢?
作者在词中,始终将月亮作为亲人间相互遥念的参与者,既写月光,又将月亮作为倾诉对象,还像老友一样善意地埋怨不解人情的月亮。使读者不知不觉地置身于其设计的人月交流中,倍感亲切。而在词的结尾,作者又以开朗的处世态度,从离别的悲情中自我解脱出来,乐观地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由衷感慨,也留下了这句让后人反复玩味,世代赞叹的千古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