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曹操高陵为何被人们误读千年?

你所不知道的帝王 作者:刘继兴 ,刘秉光 著


曹操高陵为何被人们误读千年?

曹操死后葬高陵。高陵在哪里?《曹操文集》中的《终令》和《遗令》,无疑是考证高陵的第一手资料。可惜,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误读。曹操当年究竟是如何交代丧葬事宜的?让笔者带您重新认识《终令》和《遗令》。

——《终令》,又称《寿陵令》,全文如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遗令一》,全文如下:“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遗令二》,又称《遗命诸子》,全文如下:“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余香可分诸夫人,不命祭。吾妾与伎人皆著铜雀台。台上施六尺床,下繐帐,朝晡上酒脯糒之属,每月朝十五,辄向帐前作伎。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

时下,考古界、史学界普遍把《终令》和《遗令》放在一起,综合分析,并把瘠薄之地、西门豹祠、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宜陪寿陵、广为兆域、邺之西冈、西陵墓田等线索,一股脑儿地作为研究高陵、探寻曹操墓的重要依据和必备条件。剪不断,理还乱,是纠结。笔者可以断言,照此下去,必定徒劳无功。

众所周知,《终令》和《遗令》都是遗嘱,但主题不同。《终令》用于安排丧葬事宜,《遗令》多为告诫和嘱咐。《终令》已经将丧葬安排妥当,《遗令》就不会再次提及,正所谓帝王一言九鼎。如,曹丕《终制》确定“首阳山东为寿陵”,死后即“葬首阳陵”,且“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又如,刘备临终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又嘱咐他“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丝毫不提丧葬之事。曹操是无冕之皇,也是干练之人,在《遗令》中重提丧葬事宜,唯一的解释是要对《终令》作出重大修改,甚至否定。

古往今来,遗嘱人多次立遗嘱,如果涉及的同一项内容前后相抵触时,应当以最后所立遗嘱为准,前面的遗嘱自动撤销。对照《终令》和《遗令》不难发现,二者在陵墓选址上存在严重分歧。《终令》曰“西原上”,《遗令》曰“西冈上”。何为原?《说文》称“高平曰原,人所登”。《尔雅·释地》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可见,原为宽广平坦的高地。何为冈?《释名》称“冈,亢也,在上之言也”。《说文》称“冈,山脊也。从网从山,取上锐而广形”。《楚辞·守志》注“山岭曰冈”。可见,冈为蜿蜒起伏的山脊。在原上,场地空旷,信马由缰;在冈上,空间狭窄,缓步代车。一个原字,一个冈字,相差甚远。

此外,曹丕在《武帝哀策文》中称曹操“弃此宫庭,陟彼山阿”,以及“西陵”后来改称“高陵”,也可以佐证曹操葬在“冈上”,而非“原上”。除了选址不同,《遗令》的丧葬信息也比《终令》更成熟,更具体。在称谓方面,《终令》仅提到“寿陵”这一泛称,而《遗令》则公布了“西陵”这一陵号;在陪葬方面,《终令》仅提到“居瘠薄之地”,而《遗令》则交代“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珠宝”,与曹操“禁厚葬”(《三国志》)的观点相吻合;在方位方面,《终令》仅提到“西门豹祠西原”,而《遗令》则点明了“邺之西冈”,并用“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加以衬托。多个方面表明,《遗令》是对《终令》的颠覆性变更。从效力上来看,《遗令》既出,《终令》作废,曹丕等人最终只能执行《遗令》。

事实上,《终令》确实不能算数。曹操讲“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是要效仿尧、舜、禹等圣主明君,“尧葬于谷林,通树之;舜葬于纪,市廛不变其肆;禹葬会稽,不变人徒”(《吕氏春秋》),但前提是华夏一统,天下太平,荣登帝位。为了完成夙愿,曹操六月作《终令》,随即“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三国志》),气吞宇宙之志跃然纸上。然而,事与愿违。作《遗令》时,吴蜀未平,群雄争霸格局犹存,面对现实,曹操不得不发出“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的叹息。所以,《终令》“其规西门豹祠……”中的“规”,不是规格,不是章程,而是谋划和打算。《康熙字典》注“规,犹谋也。《后汉书》,凡谋皆作规”。一个“规”字,透露了《终令》不过是曹操对丧葬的初步构想,并没有最终敲定。

从史料记载来看,《终令》也多与高陵不符。《终令》称“不封不树”。封,即筑土堆;树,即种树。不封不树,即不留痕迹,保持原来的地貌。但是,曹操下葬后,曹丕派人“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三国志》),又派人“立陵上祭殿”(《晋书》),后来又下诏将“高陵上殿屋皆毁坏”(《毁高陵祭殿诏》),说明高陵建有陵屋,建有祭殿,这与“不封不树”有较大出入。《终令》称“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事实上,史料中除记载卞夫人“祔葬于高陵”,曹冲“迁葬于高陵”,曹操手下那么多功臣死后均没有提及“陪葬”一事。种种迹象表明,曹操死后并没有依照《终令》下葬。所以,要正确认识曹操墓,要确定高陵的具体位置,应首先将曹操的《终令》撇开。

《终令》和《遗令》唯一挂钩的,只有一个“西门豹祠”。在历史上,西门豹祠有多处,不具有唯一性,两份遗嘱中所提到的西门豹祠也未必是同一处。再者,黄初三年(222),曹丕在《终制》中称“夫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有了秘葬的念头,并下诏将“高陵上殿屋皆毁坏”,显然是要拿高陵作试点。高陵附近那座醒目的西门豹祠能否幸免,笔者不得而知。到了晋代,曾“见魏武帝遗令”的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提到了高陵的诸多信息,却唯独对“西门豹祠”只字未提。《宋书》记载高陵时只写道“其规西原上为寿陵”,偏偏也少了“西门豹祠”,这恐怕不是简单地漏记。不难想象,那座西门豹祠应该早已不存在了。后来,西门豹祠建了毁,毁了建,模样变了,位置也变了。所以,考证曹操高陵,也必须要把早已走了样的西门豹祠撇开,否则,将无异于“刻舟求剑”。

依照《遗令》,能够确定曹操高陵的坐标有两个,一是古邺城,二是铜雀台。笔者考证,曹魏时期的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为长方形,宫殿主要集中在西北角,遗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村、三台村及以东一带。《邺中记》称“三台皆在邺都北城西北隅,因城为基址”,自北向南依次为冰井台、铜雀台、金凤台,三台“相去各六十步”,遗址位于三台村一带。冰井台现已无踪,铜雀台也只剩下东南一角依稀可见,唯有金凤台历经千年巍然独存,十几米高的夯土犹在。当地居民将金凤台误认为铜雀台,相沿至今。从金凤台向北六十步(约85米),即铜雀台遗址。结合曹操“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乘云驾龙”(《气出唱》),和“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陌上桑》)等诗句,从铜雀台往西北望,越过东武仕水库,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恰好符合冈阿地带,曹操墓应该就在其中的某个曲隅之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