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童年显聪慧 志向不平凡

少年唐太宗 作者:南宫不凡 著


第二章 童年显聪慧 志向不平凡

世民既已得名,自然了结了李渊夫妇心中一大心病,他们对这个儿子的成长将会倾注更多的心血。生活在贵族世家的小世民没有辜负父母期望,他逐渐显露出聪慧的资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一切与贵族世家子弟的悠闲懒散、奢侈无度形成鲜明对比。那么,小世民的童年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状况呢?他的父母对他的成长又起到了哪些作用和影响呢?

第一节 父宠母爱

李渊的担忧

在岐州刺史府内宅,李渊脸色沉郁地坐在一条方凳上。他身边站着刘雷鸣,也是满腹心事、不知所措的模样。两人良久都没有说一句话。

昨天,李渊听了书生所言后,与夫人一起为儿子取名世民,了却心愿,李府上下一片欢乐,共同庆祝二郎得名。下午,夫人窦氏特意安排了筵席,准备请书生晚上一同吃饭。

就在大家井井有条地准备晚宴的时候,李渊突然想起一件事,他慌忙找到窦氏,急急地说道:“夫人,我觉得书生形迹可疑,不可信任。你想,我和他第一次见面,他怎么会说出这样一番话?自从皇上统一全国后,关陇贵族无一不受打击,我李家因为母亲的关系,得以幸免于难,我多年来总是在外地做官,官职平平,哪有什么贵不可言的奢望?依我看,这个书生来历不明,如果将刚才说的话泄露出去,必将陷我李家于灭门之地!夫人,你只管准备筵席,我派人去监视书生。”

窦氏是个聪明人,经李渊这一提醒,恰似醍醐灌顶,顿觉如梦初醒,急忙说:“老爷说得有理,快去派人监视书生,不要让他走了。”

夫妇商量妥当,李渊即刻派刘雷鸣带人监视书生,防止他逃走。在李渊内心深处,他最担心书生是朝廷派来的奸细,来探寻他对朝廷和对皇上的忠心程度。隋文帝杨坚已经六十一岁了,做了二十年皇帝,深谙帝王之术,对于前朝功臣之后做了很多打压工作,防止他们危害朝廷安危。李渊既是功臣之后,又是皇后的亲外甥,为人胸怀宽广,很有人缘,箭法精准,懂得兵法,如果忠于朝廷,将是一个人才;如果怀有二心,岂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照此看来,杨坚对李渊设防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更重要的是,最近李渊听到一个秘密消息,说杨坚做梦梦见一场大洪水,洪水过后,万物凋敝,只剩下一棵李子树生机勃勃。为此,杨坚怀疑姓李的人将要取代隋朝自立,而且,他找人解梦,认为这个取代隋朝的人应该与水有关,恐怕名字里有“洪”或者其他含有水的意思的字。李渊,姓与名,都应图谶,能不恐惧吗?

恰在这个关键时刻,书生来到府上,说了一通“唐公将为人主,公子济世安民”的话,李渊当然不会坦然受之。

再说刘雷鸣奉命监视书生。他来到书生住处,却发现书生早已不知去向。询问守卫人员,都说没有看见书生,难道书生人间蒸发了?刘雷鸣不敢怠慢,一面派人四处搜寻,一面赶紧回去复命。

李渊听说书生不见了,感到非常意外。在岐州这方土地上,他是地方长官,管理九县百姓,负责一方安危,谁能从他眼皮底下逃走?可是,经过一夜搜索,始终不见书生身影。

第二天一大早,李渊就和刘雷鸣坐在后宅,沉默地想着对策。

窦氏得知书生失踪的消息,也赶了过来,说道:“一个书生,来去如此神秘,恐怕有些来历。”

李渊抬起头说:“正因为这样才要找到他。”

“书生可能误会了老爷的意思。我想你应该亲自挽留他,而不是派兵士去找他。”窦氏这么说,李渊和刘雷鸣都点了点头。

“人已经走了,说什么也没有用了。”李渊叹口气说。

窦氏说:“既然这样,老爷就不必担忧了。堂堂刺史府邸,人来人往这么多,还在乎走失一个书生吗?”

李渊这才稍微放宽心,挺挺脊背说:“夫人说得对,出出进进的书生多的是,我们只当没有见过这个人就是。”他的意思是说,万一书生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言论,自己就死不认账,反正他又没有对书生说过什么不该说的话。

就在三人商讨对策的时候,小世民一蹦一跳地走进来,他举着一块绢布说:“母亲,你看这是什么?”

窦氏接过绢布一看,脸色顿时变了。她颤抖着念道:“和尚书生,四年重逢;贵公贵子,必为人主;济世安民,不可遗忘。”

不等窦氏念完,李渊一把夺过绢布,仔细地看了一遍,容颜大变,他失声问道:“这个书生是四年前在路上遇到的和尚?”

刘雷鸣努力回忆当年的情景,肯定地说:“我就说觉得这个书生有些面熟呢,对,大人,他就是四年前在雪地上向老爷道贺的和尚!”

原来如此,李渊夫妇顿觉心里一松,继而又绷得紧紧的,他们不明白这个和尚到底想干什么。这时,世民问道:“哪里有和尚?这上面到底写的什么?”窦氏揽过世民,想了想说:“这是你师父留给你的,叫你好好用功,长大了才有出息。”

世民眨眨大眼睛,不解地问:“我师父是谁?”

“一个云游四方的和尚。”李渊夫妇异口同声地回答。

世民看着父母,奇怪地问:“师父怎么不教我武功?大哥的师父怎么整天教他骑马射箭?”

李渊收起绢布,恢复了平静,对世民说:“别着急,很快就教你骑马射箭了。”

小世民听说骑马射箭,立即高兴地蹦起来,似乎把刚才绢布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李府上下恢复往日的安宁和谐,小世民在父慈母爱的关照下,一天天快乐地成长着。他开始学习写字,还经常缠着父亲教他骑马。可以说,小小年纪的世民显示出积极向上的个性、聪慧优秀的资质,他总是比一般孩子学得快、做得好,这让父母对他更加宠爱,为他倾注更多心血。

可是,在小世民心里,一直记挂着自己有一位和尚师父,总是等待着自己的师父回来。不知道和尚有没有回来,有没有成为李世民真正的师父?也不知道李世民在学习骑马射箭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父母身边的宠儿

一天,李渊准备带着建成和世民去练武场骑马射箭。在他们家族中,这是男子从小开始必修的功课。只要男孩子长到四五岁,身体健康,就可以接受武术训练了。窦氏望着幼小的世民,心有不忍地叮嘱说:“二郎,一定要小心。”

“母亲不用担心,我知道怎么骑马。”世民很有把握地说。

父子三人走出内宅,朝马厩走去。在李家,马厩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一般情况下,都会养着几十匹乃至上百匹良马。在岐州,李渊养了十几匹宝马。李渊边走边对儿子说:“我小时候,家里有几百匹良种马,都是西域各国进贡来的。家里的仆从、下人都有自己的马匹,而且个个都是骑马高手,他们闲余的时候,就到武场骑马射箭,练习武功,所以个个都比一般将士勇猛。你爷爷曾经说,李家的下人也能成为朝廷的将军。”

李世民听完父亲的话,激动地说:“父亲,我要做大将军,要让所有士兵都骑马。”

李渊笑着说:“那样的话,你做的是骑兵大将军。”

李建成说:“骑马打仗一定很威风。”

父子三人说着转过回廊,来到后花园附近。这时,身后传来急促的喊声:“老爷,老爷,有家书。”

李渊急忙止步,回身等待来人。来人气喘吁吁地递上书信说:“老夫人派人送信来了。”

老夫人就是李渊的母亲,独孤信的女儿,也就是皇后独孤氏的亲姐姐,年近七十,在老家生活。

李渊拆开书信观看,见是母亲的亲笔信,信中告诉李渊自己年龄大了,身体不太好,非常思念儿孙。李渊的母亲先后生育过好几个儿子,可惜大多早早夭折了,只剩下李渊。在李渊七岁时,丈夫去世,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至今。李渊的母亲秉性高贵,脾气极大,很少有人敢接近她。所以,李渊从小就受到了母亲严格的管教。结婚后,倔强的窦氏却不怕婆婆,每日请安问好、侍奉左右,做得非常贴切。这样一来,李渊的母亲反而没有了脾气,顺从了儿媳妇的关注和安排。

李渊到岐州上任时,母亲不肯前行,他只好安排家人照顾母亲和几个女儿,只带着窦氏母子来到岐州。今天,李渊见到母亲来信,不由一阵心酸,急忙对儿子们说:“你们祖母来信了,我们回去告诉母亲。”

骑马射箭的计划取消,改成回府拜读祖母的书信,李世民心里十分不快。他自幼离开武功县,很少与祖母一起生活,说起来祖孙二人缺少感情基础。他不情愿地跟着父亲回到内宅,去见母亲窦氏。

窦氏看罢书信,沉思一会儿说:“母亲年龄大了,我们长期在外地,不能侍奉她老人家,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不如叫建成回老家,也好照应母亲。”

李渊点头说:“建成不小了,可以让他回去照应老家的事务。”

建成和世民一直站在一边,听说让建成回老家,世民立刻大声说:“我不让大哥走。”

窦氏说:“建成回去照看祖母,还要照应老家的事务,这也是个重任,是个锻炼的好机会。世民,你说是不是?”

建成近来受到父母严格管教,天天习武练字,颇觉烦闷,正愁没有时间好好玩耍,听说让他一人回老家,当即高兴地说:“我愿意回去侍奉祖母。”他自幼在武功老家长大,那里有他的许多朋友,也有他熟悉的各处游乐之所,对于一个普通的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游玩的诱惑力远远超过学习。

世民低着头说:“大哥回去,就没法练习骑马射箭了。”

李渊说:“我不是说了,老家的武场比这里的还要好,只要肯学习,在哪里都会有进步的机会。”

世民认真地听着,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兄弟二人心里,对于回老家这件事,想法完全不一样。李建成认为回去就有机会玩乐了,而小世民却认为回去会失去学习进步的机会。从这件小事来看,世民的志向和自律能力,要超过比他年长十岁的建成。

李世民在幼年时期,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见解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一点不是一般孩子能够具备的。

李建成辞别父母兄弟,在下人的护送下离开岐州,踏上回归的道路。李世民跟着父母一直送到郊外,直至看不见建成的身影,方才回转刺史府邸。

自从建成离去,只有世民和玄霸跟随父母身边。玄霸比世民小两岁,自幼体弱多病,性格内向。所以,这时的世民成为父母身边最活跃的孩子,也是远离家乡宦游在外的父母最大的慰藉。李渊夫妇眼看着世民一日日长大,身材越发健壮,聪慧可爱,十分喜悦,开始教他骑马和读书。

时光飞逝,李世民已经六岁了,小小年纪的他英姿俊朗、反应敏锐,举止之间流露出少见的英武气概。不管在马场,还是在岐州野外,经常看见他骑着一匹小马纵情飞跃,身后紧紧跟随着一大批下人。

世民马术精妙,在后来的战场上,他纵马驰骋,横穿敌营,如入无人之境,正是他从小勇于学习、刻苦训练的结果。

第二节 两次赛马

第一次比赛

李世民从四岁开始学习骑马,两年来骑术进步很大。说起来,这两年的学习生活,实际上是一件苦差事,对于年仅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更是难以想象的困难。虽然世民从小就喜欢马,对马不陌生,还经常看父亲骑马,可让他单独骑马,还是很危险。第一次骑马时,父亲送给世民一匹西域小白马。世民骑上后,当即被摔出很远。但他不服输,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让人抱到马背上继续骑。接连被摔下来四五次后,世民的脸撞破了好几个地方,服侍的下人劝说他休息,世民却坚定地说:“我不做失败的骑手,我要学会骑马。”于是,再次跨上马背,紧紧抓住马缰绳,伏在马背上一动不动,任凭小白马狂奔。

昭陵六骏之“青骓”,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飞练,定我戎衣”

多次摔下马背,世民遍体鳞伤。看到他的这副模样,母亲窦氏心疼地劝说:“还是过两年再练吧。”世民却不含糊退缩,在困难面前,他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耐心:他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开始,兴趣和决心始终不减。经过努力,他终于驯服了小白马。之后的日子里,他天天骑着小白马在马场里跑来跑去,从不间歇。长期坐在马背上,世民的大腿都肿了,父亲见此说:“休息一段时间再练吧。”世民依旧不胆怯,说:“我常听人说趁热打铁,要是我现在不练了,恐怕过几天就又不会骑了。”他坚持天天练习,从不间断。

就在世民刚刚驯服小白马不久,李渊在当地举办骑马比赛,选拔武士。小世民听说后,偷偷来到比赛场地,只见前来参赛的都是身材高大、勇猛威武的青年,他们胯下的马匹也是精选的宝马良驹,个个高昂着头,精神抖擞,跃跃欲试。

世民观看多时,并不畏惧,而是牵马来到报名处,大声说:“我要参加比赛。”

负责报名的官员见是一个小孩,没好气地说:“走开,走开,不要添乱。”

李世民说:“你又没规定小孩不能参加比赛,为什么不让我报名?”

官员生气地说:“小孩子多事,走开,耽误刺史大人的事,你能担当得起吗?”

李世民理直气壮地说:“刺史选拔武士,保家卫国,我报名比赛,也是为此,怎么会耽误他的事呢?”

就在二人争吵时,刘雷鸣奉命前来查看比赛准备事宜,他一眼见到李世民,急忙施礼说:“二公子,你怎么会在这里?”

官员一听眼前的小孩是二公子,吓得连忙给李世民鞠躬施礼,嘴里不停地说:“小人有眼不识泰山,还望公子原谅小人。”

李世民说:“我是来参加比赛的,你不要客气,给我报名吧。”

官员看看刘雷鸣,请示说:“二公子年幼,参加比赛会不会有危险?”

刘雷鸣知道世民骑术不错,可是一个六岁顽童,参加武士选拔赛,确实不得不慎重考虑。他想了想说:“我回去禀报唐公,请示一下再说。”

世民一听,急忙拦住刘雷鸣,不让他告诉父亲李渊。在他一再请求之下,刘雷鸣只好暂时让官员给他报名,然后急忙回去向李渊报告此事。

李渊听说世民报名参赛,既感到欣喜又非常担心。他高兴的是世民小小年纪,敢于独自报名参赛,说明他胆量过人;他担心的是世民擅自作主参加这样的比赛恐怕会遇到危险。他仔细斟酌以后,还是认为这个孩子做得太过分了。于是,他派人去喊世民,准备当面阻止他参加比赛。

再说李世民,他报上名后非常高兴,骑着马飞快地跑走了。在岐州广袤的大地上,这位只有六岁的贵族子弟热情飞扬,撒马狂奔,小小年纪的他已经显露出不同一般的勇敢与豪情。世民穿越一片沙丘地,很快来到武场。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勤学苦练的时光,每日骑马练武,从不休息。恰在这时,李渊在众人陪同下也来到武场,看见李世民大声喊道:“世民,怎么还到处乱跑?刚才派人喊你,你不知道吗?”

李世民打马来到父亲跟前,施礼说:“孩儿见过父亲。”

“嗯,”李渊上下打量一下小世民,沉静地说:“听说你去报名了,你知道吗?这是武士选拔赛,你年龄还小,不许去胡闹。”

李世民反驳道:“比赛没有规定年龄,为什么我不能参加?”

李渊生气地说:“不要强词夺理。我已经通知报名处取消你的参赛资格了。”

“啊,”李世民大声说,“父亲,虽然你是刺史,可是你不能干涉赛事,比赛应该由负责比赛的人说了算!他们允许我报名,你怎么能随意取消?”

这句话出口,在场众人都吃了一惊,他们只知道世民整日骑马练武,洒脱快活,却没有料到他小小年纪竟有这样的决心和思辨能力,一个个转向李渊,看他如何应对世民。

李渊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他呵斥说:“小孩子懂什么!来人,把二公子送回府去。”

李世民不愿意失去比赛的机会,还想跟父亲争辩,就见李渊身后走出一人。这个人三十四五岁左右,中等身材,面目清秀,身上透出一股书卷之气。他叫刘文静,是李渊的旧交,因为仕途不畅,追随李渊有些日子了。正是这个刘文静,日后辅佐李氏父子起兵平天下,立下赫赫功绩,成为唐朝首要功臣之一。他来到前面,对李渊说:“唐公,在下以为二公子虽然年幼,却胸怀豪情,勇敢果断,志向不俗。而且,他勤于学习,骑术精湛,不同于一般少年,参加比赛应该不成问题。”

这番话顿时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李渊沉思多时,问李世民:“你为什么非要参加比赛?是不是以为自己骑术非常高超,比别人强?”

“不是,”世民回答,“孩儿想成为武士,保卫国家。”

诸人听了,更加惊异,议论道:“二公子果然不是凡夫俗子,少小年纪就有这样的伟大志向。”

李渊明白这些人大多数是附和自己,不过,世民能有这样的志向也令他很高兴,他最终决定允许世民参赛。这下,李世民开心极了,他谢过父亲,骑着马去练习了。

几天后,比赛开始了。李世民早早来到赛场,他身穿一身白衣,胯下一匹纯白小马,远远望去,就像一团晶莹剔透的雪雕,煞是引人注目。参加比赛的人很多,前来围观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日上三竿的时候,比赛号令一出,众多选手打马狂奔,你追我赶。顿时,尘土四起,马嘶声声,壮观的比赛场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在激烈的竞争队伍中,李世民不甘落后,紧紧地抓住缰绳,双脚不住地踏着马镫,催促座下骏马快速奔跑。远处,窦夫人在丫鬟的陪同下也来到赛场。她担心地观望着,寻找着世民的身影。突然,丫鬟大声喊道:“二公子,他跑到前面来了。”

果然,李世民的马跑得越来越快,很快从后面冲上来,直追跑在前面的十几名选手。窦夫人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一些,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再看李世民,毫不胆怯,打马狂奔,与众多比自己高出一大截的高手一争上下。结果,在这次比赛中,六岁的李世民取得了前十名的好成绩,成为岐州有名的小骑手。

第二次赛马拜师父

小世民在比赛中一举成名,引来无数称赞和羡慕。在荣誉面前,他不免有些沾沾自喜。这天,他来到武场,看到许多人都在练习骑马,其中,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骑术高超,在众人中表现不俗。世民觉得好奇,问身边随从:“那个小孩是谁?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

随从回答:“他叫杜无芳,父亲是武功老家的下人,这次他们父子一起来岐州办事。听说他很会骑马,在武功老家是数一数二的高手。”

世民一听,立刻高兴地说:“太好了,我要和他一起骑马。”说完,他打马追赶杜无芳。很快,两个少年并马而行。李世民提议说:“听说你骑术高超,我想和你比一比。”

杜无芳来到岐州几天了,一直没有朋友,他看到李世民也是个小孩,而且喜欢骑马,随即答应道:“好。”

两人不再说话,各自提缰打马,顺着武场外的一条大道奔跑。随从跟在世民身后,突然见小主人飞跑起来,吓得急忙掉转马头,也跟着跑下去。

世民和无芳各自施展绝技,互不相让,从大道一直跑到一片草地,从草地又跑到一座山丘下。这时,世民累得汗流浃背,座下骏马也气喘吁吁,他偷偷打量杜无芳,只见他神态自若,毫无倦意,再看他骑的马,虽然有些气喘,却依然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比照之下,世民心劲泄了大半,很快,他就落在对方身后。

杜无芳在前面跑了一段,回头看看世民喊道:“还比吗?”

世民上气不接下气地赶过来,诚恳地说:“你赢了。”

唐代的马球,是太宗李世民最喜欢的运动

两个少年跳下马,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一边说话,一边休息。世民这才知道,杜无芳的父亲是老家的马夫,经常带着无芳一起喂马养马,无芳从刚刚会走路就接触马,所以他不但会骑马,还特别了解马的性情。杜无芳告诉李世民,要想成为真正的骑马高手,首先要和马交朋友,只有人和马彼此了解,心意相通,才能练出最高超的骑术。

世民静静地听着,心里十分敬佩。他由衷地说:“怪不得你的马这么棒,你的骑术这么高超。”

无芳脸色一红,不好意思地说:“你骑马的本领也很高,我看,过两年我不一定比得上你。”

就在这时,随从汗流满面地赶上来了,他见世民和无芳坐在一起,立即呵斥无芳:“你怎么这么大胆,敢和二公子坐在一起!”

杜无芳瞪大双眼,盯住李世民半天,方才呐呐地说:“你……你是二公子?”

李世民说:“是又怎么啦?”转而对随从说,“无芳骑术高超,还懂得养马,我要禀告父亲,让他留下来教我骑马。”

杜无芳忙说:“公子,我刚才乱说的。其实,我不过略懂一二,哪有什么真才实学,您可千万别放在心上。”

世民拉住无芳的手,认真地说:“你比我骑得快,骑得好,这是事实,你还想赖掉吗?我常听我母亲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句话,今天总算见识了,我要让你陪我一起骑马。”

无芳低头不敢言语。

随从见状,劝说几句,带着世民和无芳一同赶回府邸。窦夫人听说世民领来了一位小老师,忙出来询问,她见杜无芳少年英俊,言谈不俗,高兴地说:“不错,果真是一表人才。好,世民,以后你就有伴了。”

随从忙伏在窦夫人耳边轻声说了几句,窦夫人睁大眼睛说:“真的?”原来,随从对窦夫人述说杜无芳的身世,说他是马夫的儿子,出身寒微,难与公子世民相提并论。

世民见母亲神色有异,正在疑惑,就听母亲说:“世民,无芳跟随父亲来办事,很快就会回去,看来不能与你长期相伴了。”

世民说:“这有什么难的,让他留下不就行了。无芳,你愿意留下吗?”

无芳低着头,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一方面,他觉得世民热情爽朗,正是一个好伙伴;另一方面,多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经验,让他懂得许多人情事故,他隐约觉得夫人不希望他留下来。

窦夫人看着世民说:“家里不是有许多骑术高明的武士吗?他们跟随你父亲多年了,让他们教你不行吗?”很明显,她的意思是说,这些人的骑术肯定比十岁的杜无芳高超。

李世民摇着头说:“母亲,武士骑马多注重驯服,而忽略马的性情,不懂得与马交朋友,这样下去,就是骑术再高明,也不会达到最顶尖的水平。”

这番话说得窦夫人瞪大了眼睛,她看看世民,再看看无芳,忽然露出笑容说:“噢,听世民这么说,无芳一定非常了解马的秉性,知道如何与马沟通啦,这倒是许多人都会忽略的问题。”

无芳微微抬起头说:“夫人,我自幼跟随父亲养马、喂马,特别喜欢马,所以了解马的一些生活习性。如果公子需要,我愿意为他照料马匹。”

“那可不行,”世民急着说,“你不能只去喂马,你要教我关于马的知识,还要教我怎么样成为最顶尖的骑手呢。”

“不敢不敢,”无芳急忙说,“我怎么能教公子呢?”

“为什么不能?”世民认真地问,“我听母亲说古代的圣贤都能不耻下问,虚心好学,我向你请教有错吗?”

窦夫人听闻此言,心里豁然明朗,她不再阻拦世民,而是说:“既然世民这么希望无芳留下,我看无芳也不要推辞了,你去跟你父亲商量一下,留在世民身边一起练习骑马吧。”

世民和无芳听到这句话,高兴地互相看了一眼,飞快地跑走了。从此,世民在无芳的陪伴和指导下,天天骑马谈马,与马为友,以马为乐,度过了快乐有意义的美好时光。两人虽说是主仆,却胜似朋友,这在当时世族观念强烈的社会里,的确是非常难得一见的现象。

第三节 七岁的志向

随父远迁

公元604年7月,正当六岁的李世民在岐州大地上无忧无虑地骑马玩乐,像一只自由的小鸟一样度过一个个美好日子时,隋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隋文帝杨坚去世,太子杨广登基称帝。杨广就是招来后世无数骂名的隋炀帝。

关于杨广登基这件事,还得从他如何夺取太子之位说起。杨广是杨坚的次子,本来不是太子,可是他自恃才高,在平定南方时又立下战功,因此不甘心位居普通亲王的地位,早就觊觎大哥杨勇的太子之位。在这场太子之争中,杨广摸透了父母的心思,时时摆出一副清廉高尚的样子,抛却个人享乐,极力迎合父母的情趣。结果,杨坚和皇后独孤氏相信了他,废除杨勇,改立他为太子。

从杨广争夺太子之位这件事来看,杨广是个极富阴谋、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惜牺牲一切的人。可以说,他是个极度自私的人。也正是因为他长期过度压抑自我,心思与言行严重不一致,导致他在位期间,做出了一连串貌似壮观、实则荒唐,最终迫使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的事情。

杨坚病重时,杨广服侍左右。杨广在他父亲临终的一刻终于暴露本性,想调戏自己漂亮的庶母宣华夫人。过去在杨广争夺太子之位的时候,夫人收受杨广的贿赂,曾经替他在皇帝面前美言。但是,面对太子的调戏,宣华夫人无法忍受,当即告诉病中的隋文帝。隋文帝当然十分愤怒,决定惩罚杨广。杨广知道后,担心自己被废,带兵包围行宫,逼迫父亲自杀,自己当上了皇帝。

隋炀帝杨广,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杨广登基不久,他的弟弟汉王杨谅发兵问难,准备争夺皇位。这场战争双方力量悬殊,杨谅的部队很快就被镇压下去。随着这场胜利,杨广的皇帝宝座终于坐稳当了。

新君初立,转过年来,杨广改年号大业,准备进行一番大改制。首先,他开始兴建洛阳东都。早在几百年前,东汉定都中原时,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域已成为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相比起来,关中狭隘,经济和文化反而都比不上关东地区。所以尽管隋朝起于关陇,但把政治重心东移也是件合理的事情。对于杨广来说,他大肆扩建洛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关陇贵族集团的提防。与杨坚相比,杨广的猜忌心理更重,也更心存胆怯。后来的事实证明,杨广在位十三年,在京城长安待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年。

大业二年,杨广开始巡行江南,并且下令修建大运河。

当然,新旧君主更替,会有一番朝局变动,杨广登基后也不例外。他更换了自己的心腹大臣,地方官员也多有更换。这件事情直接影响到了身在岐州的李渊。李渊与杨广是姨表兄弟,在这次变动中,被诏令到荥阳(今河南荥阳)任刺史(大业三年,改为荥阳郡守)。

其实,自从杨坚去世,李渊一直过着小心谨慎的日子。他素来了解杨广的为人,尤其清楚他在争夺太子之位时的所作所为,联想隋文帝不明不白的死因,心里一阵比一阵紧张:我虽然没有得到杨坚重用,却也没有受到多大打击,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杨广登基后会不会对李家采取什么手段呢?在这种如履薄冰的日子里,他除了每日骑马之外,很少抛头露面参与其他社会事务。由于在家时间增多,他可以经常陪伴妻子。这时,李世民开始跟父亲学习下围棋。对于年仅七八岁的世民来说,这段时光依然充满着快乐和幸福。而且,他很快就学会了围棋的基本招式,敢和父亲简单过招了。

一天,李渊在花厅摆下棋盘,正要教世民下棋,忽然家人来报说,皇上降下圣旨来了。李渊神色大变,惊慌起立,情急之下,连棋盘都扫落到地下。世民奇怪地看着举止异样的父亲,一边蹲身捡拾棋子,一边问:“父亲,皇上颁布圣旨是常事,你怎么这么慌张?”

李渊顾不得理睬世民,步履发颤地走出花厅,在家人的搀扶下向外走去。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世民良久没有回过神来,他凝着眉头想:到底怎么啦?父亲显然非常害怕,会有什么事危害我们吗?

想到这里,世民顿然梦醒,他急忙招呼杜无芳说:“快,我们到前面去看看。”

杜无芳说:“老爷夫人在前面接圣旨,我们去不合适吧。”

“正是因为接圣旨我们才去呢。”

两个小小少年一溜烟朝前面跑去。

果然,前厅一片肃静,李渊夫妇及其他所有家人都跪在地上,头也不抬,一位官员手捧圣旨,正要宣读。世民与无芳藏在廊下,边观望,边屏气细听。

原来,这是一份调遣李渊的圣旨,大意是夸赞李渊这些年来忠心耿耿,政绩不错,为了显示皇恩浩荡,皇上决定提拔他为太守,让他到荥阳任职。

圣旨读完,李渊夫妇以及跪在地上的众人连呼万岁。李渊终于松了口气,他站起来笑容满面地邀请钦差落座喝茶。

钦差皮笑肉不笑地说:“唐公,祝贺你高升啊。”

“托福,托福。”李渊附和着,忙给夫人使眼色,让她去准备送给钦差的礼物。

就在李渊和钦差寒暄之时,躲在外面的世民已经跑走了,他边跑边对无芳说:“父亲要到荥阳任职,看来我们也要跟着一起搬家了。”

“荥阳在什么地方?”无芳问。

“荥阳在东边,”世民高兴地说:“我听人说那里离洛阳很近,是个军事重镇。”

听到军事重镇几个字,杜无芳迷惑地摇摇头问:“那里经常打仗吗?”

李世民笑着说:“现在不打了,以前经常打。”

两个小伙伴说说笑笑,很快来到内宅。远远地,一位丫鬟抱着一堆东西走过来,李世民问道:“你拿东西干什么?是不是搬家啊?”

丫鬟说:“公子,搬家哪有这么快!这是夫人让我送到前面去的礼物。”

“给谁的礼物?”世民问。

丫鬟看看四周,低声说:“当然是送给钦差大人的。”说着,赶紧走了。

李世民怔了半晌,愤愤地说:“皇帝派来的人竟然这么贪财,可见都是些没有作为的东西。”

说完,他转身去见母亲。

窦夫人正在屋里安排下人丫鬟们收拾物品,做搬迁的准备工作,看见世民进来,吩咐说:“世民,你父亲奉命到荥阳任职,估计不几天就要启程了,你也回去准备一下。”

世民说:“我知道了,母亲。孩儿没什么需要准备的,只要给我多带几匹马就行。”

窦夫人笑着说:“我看,你干脆骑马到荥阳去吧。”

这句话恰好提醒了世民,他兴高采烈地说:“对呀,无芳,咱们一路骑马去荥阳怎么样?既可以练习骑术,沿途还能够尽情领略各地风景。”

“那可不行,”杜无芳摇着手说,“一来咱们不知道路,二来路途遥远,恐怕咱们吃不消。”

窦夫人也说:“世民,不要胡思乱想了,此地离荥阳远隔千里,哪是你小孩子随便骑马就能到的。再说,你父亲会有所安排,你还是听从安排吧。”

世民一心想着骑马去荥阳,哪里听得进母亲和好友的劝告,他开始加紧练习骑术,不知道这次他能否实现自己的心愿。这次搬迁,对于八岁的李世民来说,是否具有其他意义呢?

运河前的志向

离搬迁的日子越来越近,李府上下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做着出发前的最后准备。这天,李渊来到内宅与夫人商量行程,他说:“我先一步前去,你们由裴静等人保护可以慢慢前往,不要过于慌张。”窦夫人点头说:“就是怕几个孩子受苦。”在岐州,窦夫人再添一子,取名元吉,是世民的四弟。这样算起来,他们在岐州的孩子共有三个,世民、玄霸和元吉。玄霸身体羸弱,元吉年龄尚幼,长途跋涉,确实比较麻烦。

李渊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问:“世民呢,这几天怎么不见他的影子?”

“我忙着安排家人收拾行装了,也没留意啊。”窦夫人回答。

李渊说:“世民虽然年纪小,还是有些胆量的,脑子反应也快,我看不会有问题。”

夫妻两人正在商量,一名下人慌慌张张跑进来说:“老爷,夫人,二公子骑马先走了。”

“往哪去了?”李渊夫妇同时追问。

“他说他去荥阳了。杜无芳拦不住他,让我来禀告老爷。”

这下李渊呆住了,窦夫人紧张地吩咐:“快去追回公子。”然后对李渊说:“这个孩子太大胆了,前几天说要骑马去荥阳,我还阻止过他呢。现在倒好,不打招呼自己跑了。”

李渊站起来说:“恐怕他们追不回来,还是我亲自跑一趟吧。”

他疾步走出内宅,到外面骑上一匹骏马飞奔而去。不多时,他望见在管道上打马前行的世民和杜无芳了,追上去喝问:“世民,你要干什么?”

世民听到父亲喊声,勒马回头说:“父亲,我想骑马去荥阳。”

李渊脸色阴沉地说:“你一走了之,剩下母亲和弟弟怎么办?”

世民听此,顿时愣住了,他嗫嚅着说:“孩儿疏忽了。”

“我这次就安排你照顾家眷,负责他们的安全,只要你护送他们安全抵达荥阳,就算你立功一件。”李渊大声宣布。

听说安排给自己这么重要的工作,世民当即认真地回答:“请父亲放心,孩儿一定完成任务。”看来,这个安排对李世民来说,是非常适合的。

杜无芳悄悄说:“公子,这可是个重任啊。”

世民得意地说:“我知道,可是只有担当重任才能得到锻炼。”

听到世民毫不含糊的回答,李渊心头略微放松了一些,带着他回到府邸。过了三天,启程的日子来到了,李府上下男女老幼足有几十口,加上行李辎重,足足装了六大车。看着如此庞大的队伍,世民心里不免紧张,他一会儿看看行李,一会儿看看众人,似乎有些不知所措。窦夫人看到世民慌乱的神情,走过来说:“你可是这次搬迁的大元帅,我们都听你的,你可不要半途而废啊。”

世民搔搔头皮,稳稳心神说:“我知道,我会保护好每个人。出发吧。”

世民一声令下,几十人赶车的赶车,坐车的坐车,骑马的骑马,纷纷攘攘离开府邸,走出岐州城郭,来到广袤的田野之中。世民虽然经常骑马出来游玩,却从没有到过这么远的地方。这次,他极目远眺,只见山峦起伏,翠嶂跌宕,鸡鸣狗吠,村廓相连,好一幅美丽的乡村美景。一会儿,听到远远近近有人高歌;一会儿,看到田地里有人埋头打理庄稼;一会儿,还有三两个妇人手挎提篮,正要去赶集。世民生在贵族之家,难得见到这样的景致,好奇之下,他左顾右盼,不停地欣赏周围的一切。

一路行进,马不停蹄,经过几天跋涉,他们来到洛阳城外。遥遥望去,洛阳城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实在是一座宏伟的城郭。路上行人增多,车马不断,真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世民乍看如此景观,不觉心生感慨,大声说:“这才是都城风貌!”

就在这时,前面探路的家人飞马赶回,见着世民说:“二公子,老爷已经在洛阳城别馆里做了安排,我们只管进城去歇息吧。”

“好,”世民说,“我去禀告母亲。”

原来,作为势力和地位的象征,李家在东都洛阳早就设有庄园别馆,以备李渊等人来此居留。窦夫人听说已有安排,随即吩咐世民说:“进城吧。”

进到洛阳城内,只见街道宽阔,房屋鳞次栉比,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尤为壮观。街道上店铺林立,行人摩肩接踵,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李世民好奇地观看着,似乎忘记前行了。他自幼跟随父母生活在关陇一带,那儿的地理环境自然比不上富庶的关东地区。加之洛阳作为当时文化经济发达之地,比起略显偏僻的关中,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终于到达别馆,几十口人鱼贯下车,舒展四肢,准备彻底放松一下。窦夫人在丫鬟的搀扶下来到内宅,吩咐下去:“就在洛阳休息几日,然后再东去荥阳。”荥阳离洛阳只有一二百里路程。

听到这个命令,众人非常高兴,他们谁不愿意在繁华的洛阳多玩几天?世民和杜无芳更是开心。第二天,他们匆匆吃过早饭,就溜出去玩了。两个人在热闹的街道上转来转去,被眼前繁华的景象完全吸引住了。就在这时,突然听人喊:“万岁出巡视察大运河了,快去看啊。”此时的杨广生活在洛阳,正督促修建大运河。

隋炀帝巡游江都

听到这个消息,顿时人潮朝洛阳城外涌去。世民和无芳夹在人群中,也被带到城外。这里正是大运河刚刚修建完毕的一段工程。说起大运河,许多人都不陌生。它贯穿南北,是中国古代一条重要的经济运输通道。杨广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继位不久,以方便南北交流、促进经济发展为名,开始调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这条亘古至今最为浩大的人工河渠。谁也没有料到,大运河在修建完工以后,却成为杨广巡幸江南的便利通道,并且因此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这与修河之初的愿望大相径庭,成为杨广走向失败的一个原因。

再说李世民,他随着人流来到运河边上,只见河道开阔,水波荡漾,引来的黄河之水有着孕育万物之灵性,即将奔流南北,连接东西,确实是一条承载和传递着华夏文明的纽带。河面上,一艘巨大的楼船装饰华丽,丝竹之声委婉动听,显示着一派盛世景象。浩大壮丽的场面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们似乎沉迷其中,而忘却其他。这时,楼船轻轻启动,岸边鼓乐齐鸣,百姓欢呼,预示着运河初期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功。李世民见此情景,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大丈夫为国为民,就应该这么做!”

杜无芳扯扯李世民的衣襟说:“公子,请当心。”

这可是天子脚下,如果一言不慎,会招来杀身大祸。世民刚才说的那句话与当年汉高祖刘邦见到秦始皇巡幸时说的话非常相似。要是追究起来,岂不是惹祸上身?世民激情昂扬、热血澎湃的一句话,正反映出他的志向和抱负,以及肯为百姓着想的性格。后来,他做了皇帝,曾说:“天下非一人所治,理应代天下人寻找能人治理天下事。”可见他不仅抱负远大,还有一颗宽大的胸怀,这正是他千百年来被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李世民随父远迁,一路上增长知识,抒发胸怀,开阔了视野,这段经历将为他以后的人生之路积累非常宝贵的财富。来到荥阳后,这里是关东富庶地带,文化发达,名士聚集,地理风貌、人文特色与关中大有区别,这对于酷爱骑马、不喜欢读书的世民来说,会发生哪些改变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