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故园残梦

郁达夫传 作者:方忠 著


第一章 故园残梦

一、悲剧的诞生

在郁达夫幼小的时候,陪伴他的只有祖母单调、苍凉的念经声,由此他渐渐形成了孤僻、自卑的性格。

1896年,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三年。大清帝国近三百年的统治进入了尾声。强邻入侵,民生凋敝,政治腐败,国运衰微。中华民族被笼罩在耻辱和灾难之中。

这一年的12月7日,即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三,郁达夫出生在浙江省富阳县城里。富阳是一座文化古城,秦朝即已建县,时称富春县,宋朝始定称今名。这里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富阳县城东去杭州八十余里,西距桐庐近百里,地处水陆要冲。它三面环山,城南则是一碧如洗的富春江,奇山异水,风景秀丽。山明水秀的自然胜景使年幼的郁达夫从小在心灵上获得了美的熏陶。

郁达夫原名文,字达夫,小名荫生。他是郁家的幼子,长兄郁华,字曼陀;二兄郁浩,字养吾;姐姐郁凤珍。郁家是世代书香门第,太平天国以后逐渐衰落,到郁达夫出生的时候,已沦落到破落乡绅的地步,家产仅为一座旧式三开间的小楼和六亩薄田。父亲郁企曾,做过塾师和中医,后又曾在县衙门任职,做过文房司书和税务员之类的工作。在郁达夫三岁那年,父亲因不堪生活的重压,积劳成疾,离开人世,终年三十八岁。父亲的去世,使原本处于窘迫境状的郁家雪上加霜,孤儿寡母从此饱受生活的磨难。母亲独自挑起了沉重的生活担子,经常奔波在外。六岁的姐姐不得不送给人家做童养媳。郁达夫过早地尝到了人世间的辛酸。多年以后他回忆童年生活时,仍心有余悸地说:“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

家庭的不幸在郁达夫幼小的心田里烙下了深深的印痕。母亲常常不在家,两个兄长都在离家很远的私塾读书,只有老迈的吃斋礼佛的祖母陪伴着他。在阴暗、空寂的房子里,时而传出老祖母单调、苍凉的念经声。这使年幼的郁达夫倍感寂寞。有时,趁着祖母念经,他悄悄地溜出家门,走到江边,呆呆地看着江上穿梭来往的帆船,或者出神地眺望对岸的烟树青山。他暗暗感叹:“这世界真大呀!那宽广的水面!那澄碧的天空!那些上下的船只,究竟是从哪里来,上哪里去的呢?”他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童年时孤独、寂寞的生活使他渐渐形成了孤僻、自卑、内向的性格。

翠花和阿千是郁达夫童年的小伙伴,郁达夫从他们那里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快乐。翠花在郁家做使唤丫头,虽然只比郁达夫大几岁,但她聪慧能干,善解人意,懂得呵护他。一天中午,郁达夫站在花坛边的石阶上看大缸里的金鱼,正午的阳光直射缸底,金鱼和水藻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图景。郁达夫趴在缸边上,看得出了神,一不小心,头栽了进去。他在水里乱踢乱舞,很快失去了知觉。等他醒过来,已到了夜里。他一睁开眼,便看到翠花红肿双眼依偎着他,目光呆滞。翠花见到他醒来,激动地一把抱住他,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在童年灰色的日子里,翠花给了郁达夫许多温暖和关怀。

阿千则是郁达夫的一位小邻居。这个年纪只比他大一岁的男孩见识广,经历多,会干各种各样的活,富有冒险精神。他成为郁达夫崇拜的小英雄。一个春天的早晨,郁达夫趁祖母和母亲都不在家,跟着阿千一口气跑出了县城,进行平生第一次冒险。他俩爬上盘龙山,在乱石草木中穿行。阿千见郁达夫累了,让他坐在大石头上休息,自己唱着戏砍柴采野果去了。郁达夫沐浴着温暖的春阳,眺望着山下宽阔的大江和远处澄碧的天空,心里莫名其妙地起了一种渴望和愁思。他渴望坐上大船去远方,恍惚觉得来到一个不相识的地方,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他忽而又起了对乡井的离愁。他在那块半山的大石头上做了一连串的白日梦,直到阿千背了一捆柴草,捧了一包刺莓、映山红、乌米饭之类的野果回到他身边。这次冒险经历给了郁达夫很大的刺激,他真切地感受到外面世界的广阔和生活的新奇。事后,有人问他:“你大了,打算去做些什么?”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愿意去砍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