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刀头舔血 未雨绸缪

对话胡雪岩 作者:曹磊,江涛 著


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舔

——胡雪岩

要想在商场鏖战中占据先机,冒险精神是商人的必备素质。如果缺乏冒险的勇气,即便天上掉馅饼,也可能让别人抢了去。话说回来,对商人而言,敢作敢为的冒险精神是立足商场的必备素质,然而敢作敢为并非盲目地蛮干,而是深谋远虑,未雨绸缪之后清醒和笃定的行为。

第1节 富贵险中求

笔者问曰:有没有绝对零风险的买卖?

胡雪岩答曰:生意场上小险小利,大险大利。

中国有句老话:富贵险中求。在胡雪岩看来,生意场上向来是小险小利,大险大利,风险与利润成正比,所谓“稳赚不赔,零风险”的买卖是不存在的。只有敢冒大险,才能得到更多好处。要想成为大商人,赚大钱,就需要比常人多点的勇气,敢于承担风险。很多生意人出于大家都能理解的心理,往往绞尽脑汁地规避风险,认为只有稳扎稳打才是做生意的根本。这样的人可能一生平安,最起码衣食无忧,但却通常很难取得大的成就,获得可观的利润,终其一生,只能算是个小买卖人。相反,只有那些敢冒风险的商人,才可能笑到最后,取得更大的成就。

正如前面所说,在中国古人心中,做人、做事皆是一理。对中国古代商人而言,“智、信、仁、勇”四德缺一不可,“勇”又是四德当中最实际且基本的要素。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做任何事情的风险都要大大高于从前。即便当事人竭尽全力地规避风险,风险也可能自己找上门来。对于商人而言,面对风险,瞬间的胆怯就可能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危急时刻,能否勇字当头,往往决定着一笔生意的成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置身商场,勇气甚至比谋略更加重要。很多时候,商人要勇于去“赌”。

胡雪岩涉足商海伊始,就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赌博。当时,刚刚积聚起一定资本的他打算在上海投资蚕丝生意。就在这时,胡雪岩通过自己的渠道得知上海市面可能很快就要天翻地覆,因为当地的“小刀会”将在八月起事。小刀会的起事会给上海市面带来什么影响,任何人都无法提前得出结论。面对潜在的风险,同时也是潜在的机会,胡雪岩陷入了两难的抉择。

按照通常的逻辑,市面出现动荡,商业肯定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这个时候,无论在上海进行什么投资,风险都是异常巨大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小刀会的起事可能又是个机会。因为上海一旦乱起来,这个城市和周边的交通肯定就要中断。要是换在别的地方,这样的情况绝对是对生意非常不利的,然而上海的情况偏偏有所不同。众所周知,上海自近代以来就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洋人在那里攫取了大片租界,还开办了不少工厂。这些“洋大人”清廷招惹不起,“小刀会”也投鼠忌器,即便上海乱成一锅粥,他们照样可以稳坐钓鱼台。当时洋人设在上海的工厂以纺织厂为主,一旦上海与内地的交通被人为隔断,虽然洋人的工厂可以不受干扰,正常开工,但是外边的生丝却很难运进上海,工厂就有停工待料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事先囤积大批生丝,放在“小刀会”不敢染指的租界,等洋人工厂缺乏原料的时候再待价而沽,绝对可以大赚一笔。这么做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两点。首先是怕“小刀会”闹得势头太大,波及洋人,最后连胡雪岩自己也玉石俱焚。其次是怕“小刀会”闹得势头太小,洋人工厂还没来得及停工待料,他们就偃旗息鼓。这样一来,囤积在租界里的生丝为了节省高昂的仓储费用,就不得不低价快速出手,胡雪岩即便不赔了老本儿,起码也是白辛苦一场。

经过仔细分析形势,胡雪岩认为,迫于清廷和洋人的双重压力,“小刀会”做大的机会微乎其微。相反,为了镇压“小刀会”,避免他们从外部获得接济,特别是军火,清军一定会严密封锁上海。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这种情况下,洋人的纺织厂撑不了半个月就可能停工待料,上海的生丝价格必定涨上天去。胡雪岩拿定主意,决定赌一把。

拿定主意的胡雪岩最担心的就是“小刀会”坚持不了半个月,就被清廷镇压下去。为了赌这一把,当时羽翼还未丰满的他四处抽调,还借了高利贷。如果真的出现最坏的结果,等待胡雪岩的可能只有自杀。问题在于,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多因素是无法以胡雪岩的意志为转移的。他能够做的,就只能是把自己控制范围以内的事情做好,然后听天由命。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赌博。在等待消息的日子里,胡雪岩度日如年。所幸事情的结果最终总算天遂人愿,鉴于小刀会愈演愈烈,两江总督上书朝廷,力主对上海进行长期封锁。胡雪岩这把算是赌赢了。

胡雪岩的这个案例体现出智慧和勇气的完美结合。首先来说智慧的一面。为了赌这一把,胡雪岩事先收集了大量情报,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准确分析。问题在于,即便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某些因素仍然是无法控制的,由此产生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面对这样的情况,过分的理智反而可能坏事,因为过于前思后想、瞻前顾后,可能因此失去迎难而上的勇气。在这个时候,更为弥足珍贵的其实是勇气,面对无法预测和掌控的未来,它可以帮助你迈出关键的一步。古今中外,类似“傻子意外成事,聪明人反被聪明误”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不断地演绎、流传。很多人将傻子能够成事的原因归结为“傻人有傻福”,却忽略了“傻人”因为恰到好处的“傻”所带来的那份无所畏惧,这恰恰是很多“聪明人”缺乏的。

科学研究证明,除了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大多数人的智商其实都差不多,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谁也不比谁傻”。面对风云变幻、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商场,多数商人在智力方面其实是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谁也不会比谁高明多少。对视利润为生命的商人而言,你当然可以希望市场能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向发展,希望自己能够预知一切,从而完全规避风险,稳扎稳打地获得一个可以预见的圆满结果。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情况永远只能是你的希望而已。置身商场,有些情况终究是你无法掌控的,随之而来的风险也是无法预料的。这个问题你解决不了,别人同样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智力已经无能为力,真正进行较量的其实是每个人的勇气。面对未知的黑暗,勇气意味着机会,勇气意味着利润。当然,勇气也可能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这就需要当事人对自己的命运做出勇敢的抉择。

话说回来,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本书这里也无意对那些渴望踏踏实实过太平日子的人横加指责。然而正如胡雪岩所说“小险小利,大险大利”,要想做个能赚大钱的成功商人,摆脱小商贩的“初级阶段”,就必须拥有过人的胆识和气魄,敢做别人不敢去做的事情。风险当头勇者胜。要知道,当你一次次回避风险的时候,你可能真的躲过了一场浩劫,但也可能因此失去了一次机会。敢于冒险是任何怀揣“巨商富贾”梦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某种程度来说,凡是能够带来暴利的机会必然同时伴随着高风险。“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是商界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

第2节 相信自己

笔者问曰:别人的成功能否复制?

胡雪岩答曰:自信者,方能自强。

中国有句老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虽然具有某些唯心宿命论的色彩,却也是无数代人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多数人的理解不同,胡雪岩却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其实也在人。胡雪岩的见解虽然难免有意气用事的嫌疑,却流露出了他对于自己高度自信。很多时候,自信是需要非凡的勇气的,相反,从众随大流则要简单、轻松得多。“别人都这么做,所以我也这么做”,是很多人处理一切问题的基本思路。在这些人看来,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因此跟着大家一起走就肯定是最安全、最保险的,然而事实证明,真理经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从众并不一定就是绝对安全的。更何况,当你跟着别人的脚步亦步亦趋的时候,也就丧失了不可或缺的自主意识。这对于商人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有这么一个笑话,形象地说明了我们这个民族从众心理的强烈:如果某个西方人在某条街上开餐馆取得了成功,那么他的同胞就会来到这条街上,利用已经积聚起来的人气,根据各自的情况,开设服装店、鞋帽店、酒吧之类的买卖;要是某个中国人在某条街道上开餐馆取得了成功,那么他的同胞就会陆续来到这条街上,开起无数家餐馆。

胡雪岩曾经说过:“自信者,方能自强。”勇于相信自我是商人不断开拓自己事业的动力和源泉,一个人如果缺乏开辟自己事业的非凡自信心,这个人就永远不会成为人生和事业的强者。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指望复制别人的成功是不可能的。那么做,即便取得了一定成就,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别人的“山寨品”。人还是要走自己的路。

胡雪岩创办阜康钱庄伊始,就面临着一个“相信自己,还是听从亲友规劝”的两难抉择。胡雪岩打算创办阜康钱庄的时候,正好也是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的高潮阶段。比照一下地图就可以发现,太平天国运动波及的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恰好就是胡雪岩从事经营活动的主要范围。在兵荒马乱的年月,开钱庄无疑是风险系数相当高的买卖。首先来说,战端一开,人心惶惶,大家都愿意把现钱随身携带,以防不时之需,钱庄的客源非常成问题。再者说,即便钱庄可以吸收到一定的存款,这么多钱聚集在一起,本身就是个招灾惹祸的根源。更何况,当时中国的金融业主要是山西富商一手遮天,东南沿海地区的宁绍帮、镇江帮也不容小觑。跟这些业内巨头相比,胡雪岩除了在钱庄工作了些年头儿,具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外,其他什么也没有,基本属于两手空空。听说胡雪岩打算开钱庄,亲友们纷至沓来,轮番劝说他要识时务,不要自不量力,还是做些稳妥的生计为好。可是几乎一无所有的胡雪岩就是相信,凭借自己混迹钱庄的多年经验,凭借自己对世故人情的洞悉明察,凭借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过人的手腕,再加上此时已在官场站稳脚跟的朋友王友龄的帮助,他一定可以和那些业内巨头分庭抗礼,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凭着这股自信,胡雪岩勇敢地走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最后也就真的取得了成功。如果不是因为这份自信心,胡雪岩可能终生就只是个普普通通的钱庄伙计,也就不会创造后来“红顶商人”的不朽传奇了。

胡雪岩曾经告诫自己的朋友、后人:古往今来,凡想成大事,能成大事者,都必然具有一种的自信心。这是一个成功者所应具有的自信和豪迈。若干年以后,当自己苦心经营的商业帝国由于洋人和贪官污吏的双重挤压,而岌岌可危的时候,垂暮之年的胡雪岩再次表现出了这种自信和豪迈。面对听信谣言,争先恐后赶到阜康钱庄挤兑存款的人群,胡雪岩严令下属不得私下转移资产,坑害客户,即便因此倒闭也在所不惜。此时的胡雪岩虽然青春已逝,但信心不减当年,身处困境的他自信满满地向那些忧心忡忡的亲友、下属放出豪言:“我是一双空手起来的,到头来仍旧一双空手,不输啥!不仅不输,吃过、用过、阔过,都是赚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照样能一双空手再翻过来。

终其一生,胡雪岩始终秉持着“自信方能自强”的做人原则。很难想象,一个自信心不足的人会成为生活、工作中的强者,开创如此令人艳羡的事业。自信者,方能自强。唯有自信,才能像胡雪岩那样,拥有知难而进的非凡斗志和英雄气概,拥有临渊不惊、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纵观古今中外的巨商大贾,他们大多出身低微,最初创业的时候,并没有现成的先例可以让他们去模仿、借鉴。这些人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的聪明才智,再加上那份过人的自信心。正是凭借着这些品质,他们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永远无法复制的经典和传奇。

第3节 认清自己

笔者问曰:我自认才华出众,却为什么总是怀才不遇?

胡雪岩答曰:人呢,要有自知之明。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认清自己”并非仅仅搞清楚自己擅长什么,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将自己呈现在自己的面前,然后客观地分析自己究竟擅长什么,喜欢什么,畏惧什么,优点是什么,弱点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做事的一套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不足,实现人生的既定目标。那些能够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人,大多都是能够认清自己的人。

胡雪岩作为成功的商人,他成功的首要之处就在于善于剖析自己,认清自己,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胡雪岩从当学徒的时候就发现,只要是自己经手的银钱账目,就总是一清二楚,丝毫不会出错,自己拥有做事调理清晰、对数字敏感的优势。胡雪岩因此认为,自己以后开钱庄,和钱打交道,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除此之外,胡雪岩还发现自己善于交际应酬。凡是他接待过的客户,对方的着装和言谈都可以在他的脑海里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胡雪岩因此认定自己的交际能力出众,以后可以借此发展各个方面的人脉。更重要的是,胡雪岩擅长在交谈过程中察言观色,准确摸透对方的嗜好、性情,进而投其所好。胡雪岩因此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的资质可以充当一个称职的店铺掌柜,甚至大老板。充分认清自己的胡雪岩,下定了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决心。

胡雪岩因为挪用公款资助王有龄,而被信和钱庄开除以后,几经辗转,后来终于又在一家于姓老板的小钱庄落了脚。因为非常能干,胡雪岩很快得到了老东家的赏识。东家为此不断提升胡雪岩,让他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到了最后,这位于姓老板干脆打算让胡雪岩出任钱庄的“档手”,这个职务相当于现在的经理,也就是仅次于东家的二把手。

获得提升当然是件好事儿,要是换了今天,刚进单位的小职员没上几天班,就突然被提拔当了一把手,那高兴恐怕还来不及呢。可是胡雪岩偏偏就不领这个情,他的理由是这样的:“我不愿意早早地担任档手。因为当档手就须打理全盘业务,也就会隔断了和外界的联系。档手虽然地位高,收入也多,但是以统筹为主,不再负责具体业务。为了以后的发展着想,我宁愿继续做现在的工作,以便积累经验和才干,精通各项业务。”这就是胡雪岩当时对自己的情况进行理智分析之后做出的清醒选择。

胡雪岩出人意料的选择让东家目瞪口呆,他根本没想到这个年轻人能够考虑得如此深远而透彻。于是,他改变了当初的决定,提升胡雪岩为钱庄的“襄理(相当于现在的总经理助理)”,方便他尽快全面掌握钱庄业务。胡雪岩在这个职位上如鱼得水,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年之后,东家病入膏肓,即将不久于人世。他把胡雪岩叫到病榻前,仔细询问关于钱庄业务的各种事情,胸有成竹的胡雪岩对答如流。东家至此彻底放了心,也对面前这个年轻人心悦诚服,无儿无女的他召集所有的员工到场,当众宣布胡雪岩成为钱庄的继承人。胡雪岩至此为自己今后的商业帝国奠定了基础。

无论何时何地,少年得志都属于低概率事件。相反,江郎才尽的事情却是经常发生的。很多人凭借才干或者运气,就像胡雪岩一样,年纪轻轻就获得了身居高位、名利双收的机会,却经常半途折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恰恰是因为这些人在得志之后不能真正认清自己,认清形势,进而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假如当年的胡雪岩贪图暂时的名利,那么,他也就未必能够取得令后人瞩目的成就了。有鉴于此,胡雪岩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呢,要有自知之明。”他所说的“自知之明”,说白了,就是要求比较客观、公正地分析自我、剖析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从而头脑清醒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第4节 要拿定主意

笔者问曰:经商的门道儿那么多,似乎都很有诱惑力,不知道应该怎样选择?

胡雪岩答曰:办大事最要紧的是拿主意!主意一拿定,要说出个道理来并不难。

有这么一个故事,话说当年法军在滑铁卢战场上,同时面对多国联军的进攻,法军将领各有各的想法,很久也没能拿出相应的对策。最终,他们只好把皮球踢给了拿破仑。拿破仑的回答倒是很简单:“先投入战斗,然后再考虑怎么办。”拿破仑这么做并非出于盲目和不负责任,而是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往往要面临非常复杂的抉择难题。通常的情况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种选择似乎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这样一来,当事人反倒乱了手脚,有些人甚至因此不知所措,左思右想,主意想了一大堆,可就是留在原地不动,机遇因此也就被白白地放了过去。

条条大路通罗马。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难题并非像儿时在学校里面对的数学应用题那样简单,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存在多种正确的方向供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过分瞻前顾后,纠结于找到最正确的答案,然后才着手行动,那往往就连黄花菜都凉了。相反,某些不那么“求甚解”的人,经常是在仅有少量把握的前提下凭直觉行事,却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熟悉《杜拉拉升职记》的人可能都还记得这个情节,前去面试的杜拉拉和众多竞争者被要求解决一道切蛋糕的难题,杜拉拉最终胜出并非是因为她比别人切得高明,而是因为只有她一个人真正敢下刀子,采取实际的行动。胡雪岩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办大事最要紧的是拿主意!主意一拿定,要说出个道理来并不难。”

置身于竞争激烈的商场,思考力是必需的,然而执行力却可能更加重要,缺少了后者,前者就不具备任何价值。成功的方案可能有千百种,问题的关键在于拿定主意,将方案变成实际的行动。只有拿定主意,才会获得相应的动力,进而为了实现目标付出努力,最终获得相应的回报。童年时代的胡雪岩只是贫苦人家的放牛娃,之所以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为世人仰慕的红顶商人,生活富足,家境殷实,这和他从小就“主意正”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胡雪岩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临终前,父亲把身为老大的胡雪岩叫到床边,叮嘱他说:“欲兴吾家,其惟顺儿(胡雪岩的小名)乎!”父亲的临终嘱托成为胡雪岩奋斗的最初动力。

中国人向来就有“长兄如父”的传统,父亲去世以后,作为家里的老大,胡雪岩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下定决心要把这个家维持下去,还要让它兴旺发达起来。在古代中国,发家的途径其实很多,比如读书考取功名,然后混迹官场;老老实实种田,攒钱买地,最终成为地主;投军吃粮,用军功换取名爵。此时的胡雪岩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胡雪岩并没有犹豫太久,而是干脆地拿定主意准备经商。此时的他既没有本钱,也没有靠山,做出这个决定的唯一依据就是安徽人有经商的传统。既然别人可以通过这条路获得成功,那么他胡雪岩自然也可以。

拿定主意要靠经商发家的胡雪岩从当学徒开始就吃苦耐劳,什么脏活累活都干。每天早起先替师傅、师兄们倒夜壶,然后还要做早饭,打扫卫生,经常饭都来不及吃,就要去店堂招呼顾客。日复一日,胡雪岩之所以能这么坚持下来,就在于他拿定主意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商人。拿定主意经商发家的胡雪岩不仅能吃苦,还会动脑子。孔子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伙计如果不会动脑子,就永远只能当伙计,果腹尚可,想发家根本就是痴人说梦。胡雪岩的目标则是要当掌柜,当东家,挣大钱,要家人过上好日子。所以每天店铺开门营业以后,胡雪岩就会不动声色地学习掌柜、老板的一举一动,同时还尽可能多地争取接待客户的机会,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为将来的发展积累人脉。

心怀大志的胡雪岩竭尽所能为客人提供便利,获得了他们的广泛认可,偶尔还能得到些许小费。此时的胡雪岩已经懂得为自己的将来“投资”,除了将这笔钱的大头儿交给母亲,还专门拿出剩余的部分时常到街上买些瓜子、糖果之类的零食孝敬、讨好那些年长的伙计,逢年过节的时候,还要给老板娘送点针头线脑之类的小礼物。这些东西都不值钱,却帮他赢得了广泛的好人缘。几年以后,困境中的胡雪岩偶然听说杭州的一家小钱庄,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于姓老板的钱庄要招伙计,心怀发家梦的他在家人、朋友的反对声中,毅然前往杭州投靠。胡雪岩之所以这么果断,是因为他认定杭州这个“大地方”可以让他见大世面,学到更多的东西,成长得更快。

从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以胡雪岩的聪明才智,如果当年的他做出其他选择,未必就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可是历史没有“如果”,问题的关键在于,抉择面前的胡雪岩拿定了主意,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坚定地走了下去,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第5节 “怕”字当头不可取

笔者问曰:人生险恶,商场险恶。怎么才能不畏缩,不害怕?

胡雪岩答曰:我遇到太平军,实在有点怕,可是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

人生无常。人总会对未知的前途充满恐惧心理,怕这怕那。对多数人而言,各种各样的“怕”会导致做事优柔寡断,缺少魄力,瞻前顾后,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做事拖拉。一件事情原本可以很快搞定,却偏偏要东想西想,犹犹豫豫,甚至因为害怕而不敢出手,最终白白错失良机。对于商人而言,商场中处处充满阴谋和陷阱,也随处遍布商机,如果总是“怕”字当头,最终只会一事无成。胡雪岩向来是个“贼大胆儿”,不但敢于把握眼前的机会,就算没有机会,也敢于创造机会,如此出众的胆略和魄力最终助力了他成功。

话说当年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军,方便筹措军费、粮饷,开始由户部发行一种纸钞,这种纸钞当时叫作“官票”。中国在1949年以前的很长时间实行的都是银本位货币制,流通领域使用的几乎都是白花花的现银。问题在于,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清政府失去了作为重要税收来源的江南地区,国家财政变得非常拮据,于是不得不通过发行纸币弥补赤字。这种纸币本质上和当时市面上流通的银票差不多,既可以直接当钱用,也可以兑换现银,只不过这种纸币是由国家统一发行的,原先的各种银票则是那些有信誉的大钱庄自己印刷的。通俗地说,所谓“官票”,其实就是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专门发行的国家公债。

问题在于,这些不值钱的纸片本身不能当钱花,政府规定发行官票要先由钱庄或者票号来认购。这种认购当然是有风险的,因为户部发行的官票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保证金。虽然官票上明确写着“愿将官票兑换现银者,与银一律”的字样,可是如果官票发行得太多太滥而导致现银不足。那么“以票兑银”不但成为空话,甚至原来的本金也可能打水漂。这样的事情并非是不可能发生的。有鉴于此,阜康钱庄的掌柜认为官票将来很可能变成废纸,建议东家胡雪岩不要认购。

话虽如此,作为东家的胡雪岩却不这么认为。正如前面所说,胡雪岩是个眼光敏锐而且不知道害怕的人。在他看来,生意能做与否,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生意人自己,并不完全取决于外部因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内因起决定作用”。他认为乱世之中虽然生意难做,但同时也存在着无数机会。风险越高,回报也可能越大。在胡雪岩看来,认购官票这件事情,说白了就是帮朝廷的忙。给朝廷帮忙虽然风险大,回报周期长,但各种有形、无形的利润也非常可观。从长远利益的角度来说,只要是能帮朝廷打胜仗的生意,哪怕亏本,都要做。随后的事实证明,敏锐的市场嗅觉,再加上过人的胆略,在关键时刻成就了胡雪岩。

第6节 敢“花钱”

笔者问曰:手里有了钱怎么才能留住,不花出去?

胡雪岩答曰:做什么事都要敢于“赌”,敢于出钱。我有了钱,不是拿银票糊墙壁,看看过瘾就完事。我有了钱就要用出去。

可能有人会说:“花钱有什么敢和不敢的,挣钱不容易,花钱还不容易,给我个十万、八万的,分分钟就花出去。”这里所说的“花钱”,其实并非那种败家子式的盲目消费,甚至浪费,而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理财行为。21世纪的今天,多数中国人仍旧延续着古老的传统,辛苦挣钱,然后挖空心思地想办法把这些钱留在手里,并以不再把它们花出去为能事、为乐事。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仅就那些有志于商场的人士而言,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却是过于保守,甚至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马克思《资本论》关于资本流通的最起码原则。

众所周知,资金充足是商业运作最为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前提保证,商业活动将会停滞,甚至是终止。马克思将这种资金称为“资本”,中国传统商人则更加直截了当地将它叫作“本钱”。无论资本,还是本钱,实质都是一样的,就是流动起来,为你生钱的那些钱。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整个商业运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货币变为资本,换言之,就是要敢把手里的钱花出去,让它流动起来,最终实现“钱生钱”的目的。但凡成功的商人,都是“花钱”的高手,他们不但敢花自己的钱,也敢花别人的钱。相反,那些赚了钱之后就把钱死死攥在手里,指望“一分钱万万年”的人,充其量只能算是守财奴而以。

胡雪岩无疑属于这些高手中的一个。前面已经提到,胡雪岩这个人从小家境贫寒,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最终做大的。常年混迹商场的他深知“花钱”的好处,从不把钱锁在柜子里发霉,而是想尽办法让它们流动起来。

胡雪岩从钱庄学徒摇身一变成了老板以后,按照大家通常的逻辑,他就应该在这个自己已经站稳脚跟的领域踏踏实实地继续做下去,慢慢积累,慢慢扩大规模,可他偏偏就是个不安分的人。眼看着钱庄账房里那些白花花的银子,胡雪岩似乎总觉得要把它们花出去才安心。于是,他先是投资蚕丝生意,随后又开起了药店,卖起了军火。胡雪岩的钱越赚越多,可他从没让这些钱在自己手里停留太久,而是想方设法地要把钱花出去,再靠钱来赚钱。在胡雪岩看来,做生意最没出息的做法就是死守着一个行当不挪窝儿,一分钱、一分钱地去计较那些蝇头小利。秉持这种观念和做法的人只能是个小买卖人,维持温饱尚可,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大成就。

正如前面所说,商业经营领域有个铁定的规律,那就是“钱能生钱”。作为商人,如果拥有了一定数量的资本,再加上合理有效地运用、规划和调配,想要赚更多的钱其实是很容易的,因此中国民间才会有“钱生钱,不犯难”的谚语。当然,类似这样以赚钱为目的的“花钱”需要很大的智慧,不是简单地把钱拿出来,然后随便找个投资项目就可以的。有鉴于此,合理运用、规划、调配,进而投资手里的资本,对任何商人而言,都是对于才干和智慧的极大考验。

中国传统商人向来就有“一文钱闯天下”的魄力,之所以具备这样的魄力,就在于这些商人真正掌握了用钱生钱的秘诀。虽然中国自古就有“积少成多”的说法,但是仅就理财、经营方面来说,这个观念已经落后了,甚至是错误的。对现代人而言,在钱的方面,“积少”并不一定就能“成多”。事实上,已经有学者做过相关研究,就目前的经济形势,特别是通胀率来看,如果我们仅仅把钱存在银行里,即便可以得到有限的利息,最终其实也是赔本的。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现在把1万元钱存进银行固定不动,按照目前货币贬值的速度,若干年以后,这1万块元虽然还是1万元,但它在购买力方面和你存钱的时候相比,却已经打了很大的折扣,就算加上利息,你也是“稳赔不赚”的。在这种情况下,胡雪岩的“花钱”秘诀无论对商业人士,还是对普通百姓,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胡雪岩有句口头禅:“铜钱眼儿里翻跟斗。”综观他的一生,胡雪岩的确是个在钱眼儿里翻跟斗的高手。白手起家的他凭借着自己的机灵、天赋和勤奋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然后就开始不停地在钱眼儿里翻跟斗。从最初开办阜康钱庄,到创立胡记典当行,乃至涉足生丝、军火,胡雪岩的经商史就是一部“钱生钱”的历史,他不但善于用自己的钱生钱,还善于借鸡生蛋,花别人的银子,赚自己的钱。

从古到今,商界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用自己的钱赚钱的商人只是二等商人,用别人的钱赚钱的商人才是一等商人。大家形象地将后一种行为概括为“借鸡生蛋”。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借鸡生蛋的重要作用,任何有志于商场的人贯穿自己的事业始终,都会通过各种办法“借鸡”,按照现在经济领域的专业术语,这种行为叫“融资”。

在没有充足资金基础,甚至白手起家的前提下,如何找到资金,让自己的商业活动运转起来,唯一的指望就是让别人乐意把“鸡”借给你,这需要高超的商业智慧。胡雪岩就是个精通借鸡生蛋诀窍的人。事实上,胡雪岩这个苦孩子之所以能够摇身一变,成了名垂史册的红顶商人,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他敢于而且善于借鸡生蛋,能够“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胡雪岩借鸡生蛋的诀窍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句话:“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这是他得以维持自己庞大商业帝国的最基本原则。

想当初胡雪岩准备创立胡庆余堂的时候,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钱不够。按照胡雪岩的设想,成立这家药店的启动资金至少需要10万两银子。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足够一个普通农民过上十多辈子。为了开办药店,胡雪岩想出了两个借鸡生蛋的好主意。

他的目光首先瞄准了杭州那些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已经被老百姓喂得肥头大耳的官员。这些人整天不干正事儿,就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手里的钱多得数不清。胡雪岩选定的第一个目标是浙江巡抚黄宗汉。他之所以直接就敢拿巡抚大人开刀,首先是因为意识到当时的时局兵荒马乱,大家对医药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开药店绝对是一本万利;其次,医药行业毕竟不同于别的买卖,这个行当既可以赚钱,还能赢得“济世救人”的好名声。黄宗汉这个人贪婪无比,又极好虚荣,看到以上两点好处,绝对不可能放过到了嘴边儿的肥肉。巡抚大人带了头儿,其他官员自然也就趋之若鹜了。

启动资金搞定了,胡庆余堂要想真正运作起来,还需要稳定的资金链,也就是说要不断把货卖出去,回笼资金,然后再买货。只有这样,钱才能真正生钱,从别人那里借来的“鸡”也才能真正替自己“下蛋”。这次,精明的胡雪岩盯上了朝廷的“政府采购”项目。胡庆余堂成立的年代恰好是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为了镇压起义者,清廷在军费开销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不计成本。胡雪岩也打算从中分一杯羹。

胡雪岩的运气很好,他的远房亲戚刘不才手里恰好有个名为“诸葛行军散”的祖传秘方,据说疗效奇特,专治军队行军打仗时容易发生的各种瘟疫。胡雪岩拿到这个秘方,立刻开始有针对性地结交军队中负责后勤保瘴的官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要打仗,离开银子是不成的。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捉襟见肘的清廷只得加重民间的各种捐税。胡雪岩作为当时有名的富商,自然首当其冲。眼看这个麻烦甩不掉,胡雪岩索性把它变成了自己的机会。他提出了以“诸葛行军散”顶替捐税的办法,也就是说,按照成本价把这些药折合成银子,用来抵偿胡雪岩应付的捐税。这样一来,胡雪岩虽然吃了亏,但是“诸葛行军散”却因此在军队中打开了销路,获得了认可。更何况,抵偿捐税的那点儿药毕竟有限,与军队的实际需求量相比杯水车薪。手里的药吃完了,就只能再找胡庆余堂买,胡雪岩自然也就不可能再按成本价卖给他们,反而开始坐地涨价。一来二去,“诸葛行军散”成了清军指定的军需品,朝廷不再采取购买成药的办法,而是直接拨款,指定胡庆余堂负责生产。这样一来,胡雪岩自己一分钱也不用花,就赚到了大笔利润,胡庆余堂的雪球因此越滚越大。

对于胡雪岩式的“借鸡生蛋”,大洋彼岸的亿万富翁马克·哈罗德森似乎也有同感,他曾经这样说过:“别人的钱是我成功的钥匙。把别人的钱和别人的努力结合起来,再加上你自己的梦想和一套奇特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后,你再走上舞台,尽情地指挥你那奇妙的经济管弦乐队。”自从货币产生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投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对于那些懂得资本意义的人来说,他们手里的货币将不再是普通的等价交换物或者财富象征,而是成就人生的手段和本钱。因此,会花钱、敢花钱,甚至敢花别人的钱也将成为成功人士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能力。

第7节 认真走向成功

笔者问曰:我天生平庸,才华不出众,相貌不出众,背景不出众,总之就是什么都不出众,是否还有成功的希望?

胡雪岩答曰:世界上很多事,本来就用不着有才干的人去做,平常人也能做,只看你是不是肯做,是不是一本正经地去做。能够这样,就是个了不起的人。

要想真正走向成功,仅仅拿定主意,明确目标是不够;仅仅敢作敢为,有胆有识也是不够的;你还需要一点儿认真的精神,甚至是“一根筋”的精神。纵观人类历史,成就大事的人往往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认真,认真得有点儿冒“傻气”。正是因为认真,他们才能集中精力,沿着自己选择的方向笃定地走下去,最终取得成功。相反,有些人终生一事无成,并非因为他们比别人傻,而是因为他们比别人“聪明”,“聪明”得过分。

“认真”这两个字说起来很容易,真做起来却很难,它需要一种严肃细心的态度作为支撑,它要求当事人绝不草率地对待眼前的任何事情。老子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里面的“细”字强调的就是一种认真的精神。面对难事、大事,如果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那么难事就会变得更难,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认真的首要要求就是重视细节,从小事做起。

中国自古就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格言。这句格言本质上讲的就是从小事做起的认真精神。有些事看起来很简单,很平凡,但是,把每件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胡雪岩作为商人楷模,做事向来不敷衍了事,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经商方面,也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

前面曾经提到,小时候的胡雪岩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活,只能去帮别人放牛。一天下午,胡雪岩像往常一样把牛赶到地里吃草。趁着牛自己吃草的工夫,胡雪岩打算到边上的凉亭休息一下。走过去才发现,凉亭里虽然没人,却有个蓝布的大包袱。胡雪岩四处看了看,没发现任何人。出于好奇,他走过去伸手摸了摸包袱,感觉硬邦邦的,拿起来掂掂,分量也很重。打开一看,发现里面居然都是金银财宝。小时候的胡雪岩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家教很好。他心里很清楚,既然这些东西不是自己的,就坚决不能拿,而且失主丢了这么多钱肯定非常着急,一定是在四处寻找。于是,他决定留在凉亭等待失主回来。

在这方面,胡雪岩体现出了远远超过同龄人的心智。为了防止抢劫或者冒领,他并没有直接抱着包袱坐在那里傻等,而是首先清点了包袱里的财物数量,然后就把它藏到了周围的草丛里。这之后,胡雪岩就像没事儿人一样,坐在亭子里等失主。直到太阳都快下山了,才有一个人神色慌张、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询问他是不是捡到了什么东西。细心的胡雪岩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对方丢了什么。那人回答说丢了个蓝色的包袱。话说到这个程度,换做有的人可能直接就把包袱拿出来了,可是细心的胡雪岩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继续询问包袱里都有什么,数量是多少。那个人把情况说得一点儿不差,胡雪岩这才将包袱从草丛里取出还给了他。

胡雪岩自己可能也没想到,自己人生的转机就此来到了。原来,丢东西的人正是信和钱庄的掌柜的,他看到这个孩子如此诚实,更重要的是年纪虽小却如此有心计,办事一丝不苟,就邀请他到钱庄给自己当徒弟。就这样,胡雪岩开始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也将办事一丝不苟的精神坚持了下去。当今社会,很多人一事无成,往往并非因为在能力上有欠缺,恰恰是因为他们缺少胡雪岩这种做事的认真精神。

第8节 小不忍则乱大谋

笔者问曰:人人平等,凭什么总让我忍?

胡雪岩答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忍一时之气,可以成就一世,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俗话说得好,“忍”字头上有把刀。可见,要想达到“忍”这个境界其实是很不容易的,须付出很多。很多时候,“忍”也是一种功夫,一种素质,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古今中外,那些能够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是具有非凡忍耐力的人,“忍”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当然,这里所说的“忍”,并不是盲目而无原则地忍让,而是有韧性、有理智地忍,是为了长远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一种战略放弃。现在的“失去”,是为了以后的“得到”。胡雪岩的一生,无论做官还是经商,都能够从长远利益出发,顾全大局,忍一时之气。这是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话说杭州城当初有个姓张的秀才,这个人学问不怎么样,但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倚仗自己身上的功名,经常干些结交官府、包揽诉讼之类的事情。时间长了,张秀才就感觉自己比别人高出一头,变得有些欺软怕硬,横行霸道,成了有文化的流氓。因为偶然的原因,他和胡雪岩结了仇,从此开始暗中作对。

原来,王有龄刚到杭州上任时,曾经立志革除积弊。原先的杭州知府有一项收费,是专门针对新开张的店铺征收的“常例”,规定但凡新店铺开张,就得给上上下下的衙门,特别是那些衙役们进贡,说白了就是勒索。王有龄觉得这个名目不合理,于是就贴出告示,废止了它。

新官上任三把火,面对积极性正高的新任知府,钱塘、仁和两县的差役虽然断了条来钱的财路,却也不敢过分作梗,唯恐撞到新任老爷的枪口上。问题在于,杭州作为当时浙江省的省城,不仅有县衙、府衙,还有巡抚、两司之类的衙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省一级的机关。这些衙门里的衙役认为自己靠山硬,根本不买王有龄的账,常例照收不误。话说回来,让这些官人直接穿着官服上街收保护费面子上终究还是不太好看,所以他们就把这件事情委托给了张秀才,双方约定,钱收上来以后三七分账。

没想到张秀才这个人运气不好,保护费刚收了没几天,就迎面撞上了知府大人王有龄乘坐轿子路过此地。王有龄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告示刚贴出去不久,张秀才就敢顶风作案。这个问题如果不严肃处理,老百姓的利益姑且不说,自己的面子往哪儿放?王有龄当街狠狠教训了张秀才一顿,还声称要革除他的功名。要知道,在封建社会,功名就意味着一系列的特权。张秀才之所以敢如此骄横,靠的也就是这个秀才功名。革了秀才,就等于砸了张秀才的饭碗。这下,张秀才可真是害怕了。

王有龄走后,张秀才冥思苦想自救的方法,想来想去,觉得只有去求王有龄的好朋友胡雪岩这一条路。拿定主意的张秀才跑到胡雪岩家鼻涕眼泪地表演了一通,胡雪岩是个热心人,见不得这个,也没详细询问内情,直接就答应了下来。直到见着王有龄,胡雪岩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后果。还是那句话,张秀才属于“顶风作案”,等于是在打王有龄的脸,这个问题想不处理都不行。尽管如此,胡雪岩还是死说活说,将原先拟定的“革除功名,杖打两百,枷号三个月”的惩罚改为只革功名,免了张秀才的皮肉之苦。

没想到得了便宜的张秀才不知道内情,反而对革除功名一事耿耿于怀,开始对胡雪岩怀恨在心,认为他两面三刀,答应替自己办事又不出力。所以处处看胡雪岩不顺眼,处处给他找麻烦。张秀才不断挑衅,胡雪岩本着“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原则,能忍就忍,从没想过对张秀才以牙还牙,不仅如此,他还打算收服张秀才为自己所用。

在当年杭州城老百姓的传言当中,张秀才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世上只有两种人能降住他,首先是当官的,其次就是他儿子。张秀才的儿子是个典型的败家子,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张秀才虽然费尽心机地弄钱,却抵不过儿子的挥霍速度。号准了张秀才脉的胡雪岩决定就从他儿子入手,他派出赌技高超的手下混进赌场,专门关照张秀才的儿子,保证他只赚不赔。儿子在赌场上不输钱了,张秀才的日子自然也就好过了不少。张秀才嘴上不说,心里却对胡雪岩充满感激。从此不再与他作对。

正是由于具有长远的眼光,秉持“小不忍则乱大谋”,不是仅仅盯着眼前的得失,胡雪岩才为自己的将来争取到了可观的利益。由此可见,暂时的忍让并非怯懦的表现,而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忍一时之气,以退为进,其实也是一种深远的谋划。为了大局,为了自己将来的事业,暂时忍耐又算得了什么呢?更何况,这个“忍”字背后还可能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回报。

第9节 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笔者问曰:做生意专注于一点好,还是四面出击好?

胡雪岩答曰:做生意应该活络些。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出门在外的时候,随身携带的现金要分几个地方放。这样,万一要是钱包不幸被小偷偷了,起码也不至于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这种做法的实质其实就是“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类似的原理在商场当中同样适用,它要求生意人不能过分一根筋,不能一条道儿跑到黑,把所有的筹码都押在一个地方。

这其中的道理如果换成胡雪岩的话来说,就是“生意应该活络一些”。胡雪岩所说的“活络”,内涵包括很多方面,它的核心理念在于不死守一方,灵活出击,而且要敢作敢为、想到做到,决不犹豫、拖拖拉拉。在胡雪岩看来,做生意须讲究灵活性,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例如,投资、经营的时候,就要学会分散投资,多种经营,这样一来,风险也就相对分散了,即便某些方面出现意外,最后的结果至少也是有赔有赚,不会把老本儿彻底输光。

前面提到的胡庆余堂,其实就是胡雪岩为了“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尽可能分散经营风险的产物。想当初,为了入手蚕丝生意,胡雪岩曾经数次来到当时中国最主要的蚕丝产地湖州。凭借高超的交际手腕,他很快就结识了湖州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府衙书办郁四。郁四这个人为了报答胡雪岩的几次仗义出手,主动撮合寡居的芙蓉姑娘给他当的“偏房”。

芙蓉姑娘本姓刘,虽然暂时落魄,原先家里其实也是做大买卖的,主要经营一家名为“刘敬德堂”的药店,属于湖州知名度最高的药店。“刘敬德堂”传到芙蓉姑娘父亲那辈的时候还颇具规模的,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十几年前,芙蓉姑娘的父亲到四川采办药材,途中遇险,不但丢了性命,成船的药材也损失殆尽,“刘敬德堂”就此一蹶不振。芙蓉姑娘遇到胡雪岩的时候,掌管“刘敬德堂”的是她的叔叔,这个叔叔就是后来为胡雪岩贡献了“诸葛行军散”的刘不才。芙蓉姑娘这个叔叔之所以外号“刘不才”,就是因为他好赌成性,除了挥霍之外什么也不会,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在刘不才手里,原本已经遭受沉重打击的“刘敬德堂”雪上加霜,最后居然把药店连房子带存货都典当了出去,全家人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

刘不才这个人虽然没什么本事,还混倒了架子,却仍然很要面子。在他看来,自己的侄女怎么说也是大户人家的女儿,绝对不能给胡雪岩做偏房。即便后来这门婚事生米做成了熟饭,他依旧不认胡雪岩这个亲戚。尽管如此,胡雪岩却没有对这个“叔叔”心怀记恨,反而还打算拉他一把。当然,胡雪岩这么做并不仅仅是为了亲情,而是蕴含着长远的考虑。当时的胡雪岩羽翼未丰,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仍然是钱庄。钱庄这个行当来钱很快,可以说是存在暴利的,却也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钱庄的“命根子”始终要攥在客户手里。万一哪天出现集中挤兑的情况,钱庄的资金就会立刻周转不灵,胡雪岩转眼间就可能倾家荡产。有鉴于此,胡雪岩一直就在考虑涉足别的领域,尽可能分散自己的经营风险。芙蓉姑娘偶然提到的关于自己家祖传药方的事情,让胡雪岩有了灵感,他决定入手医药行业。

按照芙蓉姑娘的想法,既然胡雪岩对自己娘家的秘方感兴趣,那干脆就由自己出面,把叔叔手里的几张祖传秘方买过来,给他些钱,然后一劳永逸地甩掉这个“大包袱”,再让丈夫转手卖个好价钱,然而胡雪岩的考虑却更加深远。当时的胡雪岩在商场摸爬滚打已经有些年头,凭直觉判断,他觉得开药店在当时是个相当可观而且稳定的财路。前面已经提到,胡雪岩准备涉足医药行业的时代,太平天国运动正好风起云涌。无论清军,还是太平军,都需要大量药品。更何况战争导致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条件下降,人变得更容易生病。再者说,不管哪朝那代,总是要有人生病的,生了病自然就得看病、买药,从这点来说,医药行业是个“超级铁饭碗”,远比经营钱庄稳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从事医药行业不仅能落下“活人济世,行善积德”的好名声,还可以赚到大把的银子,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刘不才这个人,胡雪岩也没把他视为“包袱”,相反还认为这位“叔叔”是个可以造就的人才。首先来说,这个人落魄,但还死要面子,说明他有很强的上进心,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为自己所用;另外,刘不才虽然是个纨绔子弟,但毕竟混迹医药行业多年,多少有些经验,再怎么也比自己这个门外汉强。退一步讲,按照刘不才的性格,想让他仅仅为了几个钱就交出祖传秘方,恐怕也是办不到的。拿定主意的胡雪岩放下架子,真的把刘不才当成叔叔对待,处处小心伺候。人心都是肉长的,刘不才再顽固,也架不住胡雪岩日复一日地做工作。终于,这位“叔叔”放出话来,让胡雪岩出钱办桌酒席,请自己吃顿饭,这个亲戚关系就算认下了。就在认亲喜宴上,胡雪岩和刘不才谈妥了联手开办药店的地点、规模、资金等等事项。胡庆余堂自此风生水起,甚至超过阜康钱庄,成了胡雪岩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胡雪岩的一生,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折腾”。作为中国最后一代真正的传统商人,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守成”、“本分”之类的字眼儿似乎始终和这个人绝缘。对胡雪岩而言,守着一处买卖过安稳日子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但凡有机会,他就要出手折腾折腾。这么折腾来折腾去的,还就真的折腾出来一个涉及五行八作、涵盖衣食住行的庞大商业帝国。多样的经营范围将胡雪岩所承受的风险降到了最低,不仅能够确保他的“鸡蛋”不在一次打击当中全军覆没,还让他手里的鸡蛋越变越多,最终成就了属于胡雪岩的神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