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腔和关中语音
第一节 秦腔和关中方言语音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地方的戏曲、歌谣都是所在地的人文、历史、文化、语言等的写照,是所在地的一种重要的文化项,他和其他文化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产生和流行于关中地区,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秦腔的韵律(声腔)、押韵(韵辙)、语言(对白、唱词)等都受到关中方言的重要影响,又反过来反映着关中方言的特点。本节重点讨论秦腔和关中方言语音之间的关系。秦腔的旋律唱腔由关中方音决定,其唱词的韵辙也是由关中方音决定的。
一、秦腔唱腔旋律和关中方言语音的关系
秦腔的唱腔、念白等均按照关中方言念唱。其唱词唱腔按照关中方言语音展开,其念白的语音也是按照关中方言语音进行。可以说是秦腔就是关中方言语音的另一种展示,是关中方言语音的产物。
秦腔的韵律和关中方言的声调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秦腔的韵律由关中方言的声调决定,同时韵律又对唱词的声调有着很大影响。也就是说,声调决定韵律,韵律影响声调。许德宝《秦腔音乐》第一章谈到了关中语言和秦腔唱腔旋律间的关系,他认为:
一句话,各地的剧种均采用当地用语,但这种语言已是戏剧化了的舞台用语。……语言音调的不同,直接反映和体现在旋律音调上,所以说唱词字音的四声及变调是构成剧种唱腔旋律的基本骨架。
……
各剧种唱词的原声调,均是各自唱腔旋律形成的基础,大家通常听到的“字正腔圆、腔由字生”便是这个道理。但有时也偶尔出现个别字不太正(读音)的现象,其原则是不要出现倒字(将词义闹反)就行。采用变调并非单一地运用变调技巧,显示变调手段,而是要将这种变调与唱腔旋律相结合,使得唱腔旋律更加流畅,更加耐人寻味。
……
秦腔唱腔旋律的形成是以唱词各字的原声调为基础的,在确定好唱词各字的声调后,依附基调来产生、形成唱腔旋律。如秦腔《游龟山》中胡凤莲“耳听岸上有唤”这段唱,足可说明或验证秦腔唱腔的旋律是在唱词各字原声调的基础上产生、形成的。(1)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我们拿关中方言的单字声调和秦腔曲谱中的字做了对比,对比结果能证明其说法是对的。下面一段曲谱选自许德宝《秦腔音乐》,曲谱后我们专门制作了对照表,以期能较为直观地展示原字调和曲调的关系。
登山涉水到蒲关
《三滴血·结盟》李遇春[小生]唱
陈妙华 演唱
敏 军
振 易 记谱
唱段单字声调和秦腔曲谱旋律对比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唱词用字的曲调升降和方言原字调的调型一致。不同的则多属于方言中的连读变调,变调后的调型和曲调仍然一致。还有个别字看似原字调和曲调不同,但结合其音节前后的音节看,仍当视为原调。即使有个别字调和曲调不符,但只要不影响语义,也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二、秦腔韵辙和关中方言语音的关系
和其他剧种一样,秦腔是要求押韵合辙的。秦腔的用韵以关中方言为基础音,用韵带有极强的关中方言特色。秦腔韵辙以关中方言为归韵依据,这也是秦腔作为地方戏的灵魂和基础。我们在考察秦腔用韵的过程中,发现不少韵字的押韵是由关中方言决定的。具体表现是按照通语读音某些字应当归属某一韵辙,但在秦腔实际用韵中,他们却归入了另一个韵辙,而这种归法正符合关中方言的实际情况。具体表现如:
(一)"百伯白拍麦脉拆窄摘宅册侧测策得德革格隔刻客塞色责仄额则择泽帛墨貊迫魄国获惑”等字归入"灰堆”辙
以上各字普通话韵母为ɑi、e、o、uo等,秦腔则根据关中方言读音归入灰堆辙。剧作的用例如:
例1.范紫东《软玉屏(前本)》第六回[11]3727(2):
丁守梅:(唱)几杯闷酒便沉醉。
谁料酒后竟失德。
与朋友特来贺婚配。
为什么倒卧在床闱。
虽然说无心不为罪。
无故落了一脸灰。
这事拖泥又带水。
想说冤屈难表白。
罢罢罢我与你登时下跪。(跪介)
秦贤弟你不要妄生疑惑。
例2.范紫东《女儿经》第二回[18]6688:
朱效虎:岳丈、这是纸笔、我说你写。(殷大咀写)
(唱)借钱之人王若水。
银钱数目整一百。
半年归还将地赘。
三分行息写明白。
中人便是殷大咀。
立写字据有手脉。
例3.《平西羌》第十场[37]345—346:
郑新郎:驸马容禀了!
(唱)论书法龙飞蛇真草俱会,
作诗文作表章件件明白。
即就是为秀才问心不愧,
若用我入科场平地起雷。
敖 堂:听你叙说一番,心想任你为我部参事之职,不知意下如何?
郑新郎:哎,驸马不可!
(唱)念小人虽愚笨颇晓翰墨,
年纪幼哪里有奇谋妙策。
怎敢受参事职非常富贵,
无功劳受爵禄从没道德。
敖 堂:公主,新郎不肯受职,这却怎处?
金花公主:新郎不肯受职,多因不见嫣香。
敖 堂:嫣香走来。〔嫣香上。
嫣 香:来来来了!
(唱)虽是他来的好婚姻助美,
诚恐怕拜花堂不比中国。
又改装女相貌满面惭愧,
欲不去当不得主人相催。
伺候驸马。
敖 堂:见过新郎。
嫣 香:郑兄,你才来了。
郑新郎:哎,好怪也!
(唱)只见她倒叫我如酒似醉,
这件事真蹊跷令人疑惑。
此一位必定是嫣香令妹,
主人唤不敢违即出香闺。
例1中的“德白惑”、例2的“百白脉”、例3中“白墨策德国惑”等字秦腔均归入“灰堆辙”。
以上归入“灰堆辙”各字今关中方言分别读为:德得[tei]、则窄责仄摘择泽宅[tsei]、测册侧策拆[ts‘ei]、色塞[sei]、革格隔[kei]、刻客[k‘ei]、白伯百帛[pei]、拍迫魄[p‘ei]、麦脉墨貊[mei]、国[kuei]、获惑[xuei]、额[ŋei]。《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中,也记录了一些例子,如:则[tsei]、侧测[ts‘ei]、色[sei]、格[kei]、客[k‘ei]、额[ŋei]、得[tei]、特[t‘ei]等(3)。高本汉《方言字汇》中也有很多例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角海角脚缺却雀确阙榷削雪药鑰约月岳乐鼓乐钥悦觉平爵嚼诀绝穴学杓”等字归入"坡梭”辙
上述各字普通话韵母为üe、ɑo、iɑo等,秦腔则按照方言读音归入“坡梭”辙。秦腔剧作用例如:
例1.范紫东《双凤飞来》第十四回[17]6600—6601:
朱小慧:(唱)手捧饭盌珠泪堕。
好似马前将水泼。
不怨旁人只怨我。
怨我当年做事错。
早知今日无结果。
不该背恩断丝萝。
越思越想越难过。
不如早早服毒药。
怀儿内急忙取包裹。(取药包撒盌内介)
霎时一命见阎罗。
例2.范紫东《萧山秀才》第二十三回[11]4147—4148:
颜夫人:(唱)你二人两下都难过。
说来说去待如何。
李连珠:(唱)这还怪汤郎自逃躲。
旁人待他莫过错。
颜夫人:(唱)既然待他莫过错。
又何必强迫结丝萝。
李连珠:(唱)结丝萝本来还怪我。
爱才爱貌爱文学。
颜夫人:(唱)爱才爱貌爱文学。
我家小姐有成约。
李连珠:(唱)虽然以前有成约。
再娶一房也不多。
颜夫人:(唱)一房两房无不可。
新郎至今莫下落。
李连珠:(唱)为只为新郎莫下落。
才求吕仙分明说。(道士猛从中间出来唱)
道 士:(唱)吕仙签上已说过。
命里没汤不得喝。
想要喝汤不见面。
杨姓之人难捉摸。
老道与你拆讲过。
快寻杨姓莫多说。
上述各字正是按照关中方言读音归韵的。高本汉《方言字汇》西安话中,“药”音[yo],“学”音[ɕyo],“约”音[yo],“虐”音[yo](4)。白涤洲先生《关中方音调查报告》:“关中有三分之二的地方把ye和yo分成两个音位。即决∶角、缺∶确、雪∶学、悦∶药这几对字读的不同,例如西安悦ye、药yo。”(5)从白先生的记音看,泾阳、三原、高陵、乾县等地和西安相同。
(三)"斜嗟”等字归入"发花”辙
“斜嗟”二字普通话为ie韵母,秦腔中则将它们归入“发花”辙。如:
例1:范紫东《琴箭飞声》第二回[11]3924:
卓文君:(唱)十分春色将立夏。
帽影鞭丝乱如麻。
杨柳绿阴系骢马。
锦江春水泛桃花。
豆蔻年华偏守寡。
春梦醒来日已斜。
红颜有泪凭谁撒。
可怜裙钗尚无家。
任凭韶华随风谢。
满地落花谁管他。
说甚么春宵一刻千金价。
只落得远山眉锁泪交加。
例2:封至模《还我河山》第五回[27]299—300:
姚 氏:(唱)自古道将相出寒厦,
消磨志气是豪华,
少不努力即老大,
徒唤奈何徒伤嗟。
中原地胡儿任走马,
国难临头要挣扎。
叫一声孙儿你们一个一个发奋为雄努力自勉莫负祖母我期望大,
必须忠义爱国家。
随定你父整天下,
帮助你父把贼杀。
五国城迎回二圣驾,
恢复灿烂锦中华。
讲话中间我的咽喉哑,(眼直,昏厥)
李 氏:婆婆!
众 孙:祖母!
姚 氏:(徐徐缓气)
(唱)只觉得神昏乱气力不佳。
“斜”字《广韵》“似嗟切”,邪母麻韵开口三等平声,今关中方言有两读,一读xié,如西安等地,一读xiá,如澄城、合阳。“嗟”字《广韵》“子邪切”,精母麻韵开口三等平声,今普通话读jiē。我们统计的几百部秦腔剧本中,“嗟”字作韵脚字共出现12次,均入发花辙。高本汉《方言字汇》:“‘嗟’官话大都不读齐齿而读撮口tɕyɛ等音。”(6)白涤洲《关中方音调查报告》50个方言点中,“嗟”的情况分为四种:1.没有出现,如华县;2.读[tɕiɑ],如华县瓜坡;3.两读,一读[tɕyɑ],一读[tɕyɛ],如富平;4.读[tɕyɑ],如西安(7)。经过我们的考察,民国时期西安方言“嗟”字还应有一个[tɕia]读音。“斜嗟”入“发花辙”正反映了关中方言的实际读音。
(四)"路芦楚怒都都城诉做度”等归入"由求”辙
“路芦楚怒都都城诉”等字普通话为u韵母,“做”字为uo韵母,秦腔则归入“由求”辙。如:
例1.范紫东《哭秦庭》第一回[13]4578—4579:
同 :(唱)听一言不由人心惊恼怒。
事到了这时节怎好甘休。
你和我八拜交平生有旧。
好朋友到做了临风马牛。
你只管报父仇领兵伐楚。
全把那祖国谊一笔消勾。
我有心为朋友不把国救。
难道说好山河付之东流。
你灭楚我兴楚分途异路。
或尽忠或尽孝各有来由。
我这里上殿去先把本奏。
只恐怕囊瓦贼误国招尤。
例2.《取金陵》第十六回[35]149—150:
郭风云:(唱)自那日仓皇逃虎口,
跋山涉水入皇都。
和阳王荒淫无度,
居深宫不把政事修。
民有冤屈难上诉,
纵然告状也不究。
今幸洪武当皇路,
真是恶恶如寇仇。
为明冤枉宫门走,
只见冤钟悬当头。
放大胆向前去打钟,(打钟)
〔龙套、内侍、武士引朱元璋上。
朱元璋:(唱)宫门鸣钟何情由?
以上各字,今泾、三、高一带分别读为“路芦”[lou]、“怒”[nou]、“楚”[ts‘ou]等。《关中方音调查报告》所列各地语音与今相同,《方言字汇》西安话与此基本相同。这些字秦腔中归入由求辙,正是方音的写照。
除上述情况外,还有一些字在秦腔韵辙归属上有两属的情况,如“姑苏辙”和“由求辙”的韵字混押、“乜斜辙”和“怀来辙”韵字混押、“坡梭辙”和“乜斜辙”韵字混押的现象,这些也多是由某些字的方言语音引起的,具体情况可参看第三章《秦腔用韵研究》第六节“秦腔的邻韵互押”部分。
第二节 秦腔用字反映的关中方言语音
秦腔是关中地区的代表性剧种,他的语言是以西安及其周边的泾阳、三原、高陵一代语言为基础的。秦腔的唱腔格调是由地域方言决定的,这在秦腔与方音关系一节专门论述,本节主要从秦腔剧本用字方面来窥探关中方言的某些语音特点。由于我们所选的剧目均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所以这些用字所反映的语音特点主要是清代末期至民国时期的关中方言语音特点。
一、秦腔用字反映的关中方言声母特点
(一)zh、ch、sh读成z、c、s声母
关中方言声母方面的一个特点便是不少中古知庄章组声母的字今读为z、c、s声母。秦腔剧本中就有不少两类声母的字相混的用例。下面就从声母方面来看一下具体的混用情况。
1.zh读为z
普通话读为zh声母的字在关中方言中读为z声母。这些字主要来自中古的知、澄(仄)、庄、崇(仄)、章、船(仄)等声母。秦腔中有不少z、zh声母的字混用的用例。
例1.范紫东《黑暗衙门》第二回[17]6610:
黄得禄:你说这个巷中有一担之嫽货、是那一家。
例1“一担之嫽货”当为“一担子嫽货”,意思是“一个漂亮女人”。“子”写成“之”,也说明“子”“之”在关中方言中音同。秦腔剧本中“之”“子”相混的例子还有几处。如:
例2.例1.《夜打登州》第七场[39]460:
程咬金:(唱)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
苟不教性乃迁周吴郑王。
教子道贵以专冯陈褚魏,
昔孟母择邻处蒋沈韩杨。
例2中,程咬金的唱词每句前六字来自《三字经》,后四字来自《百家姓》。《三字经》“教之道,贵以专”一句剧中被写成了“教子道,贵以专”,“子”、“之”混用,说明当时“子”、“之”同音。
例3.《牧羊卷》第三场[40]240:
宋 成:你要计谋中之计?啊,我给你撇个言之,你还不懂呢!我是诸葛亮把捎马子遗咧!
例3中,“言之”也写成“言子”,意思当为“歇后语”,如《铁弓缘》第二场[27]381:
史 虎:你一家子没有大爷,我问你,你那姑娘多大岁数了?
周陈氏:大爷,我给你调个“言子”你懂不懂?
史 虎:大爷我当然懂“言子”。
周陈氏:我女娃今年苹果桃下去咧。
史 虎:苹果桃下去是多少?
周陈氏:那你就不懂,你还假充你懂。听我与你明言:苹果桃下去了,石榴就上市。我女十六岁了。
例3中宋成说的“我给你撇个言之”,意思和《铁弓缘》“我给你调个言子”一样,都是“我给你说个歇后语你猜一下”的意思。而“言子”写成“言之”,也说明了关中方言的“之”“子”读音相同。
例4.《天台山》第四回[28]408—409:
毛 遂:自古常言讲的却好,生柿子以礼,熟柿子以礼,猪娃柿子以礼,牛心柿子以礼。
白 猿:你道说啥呢?背了一背笼柿子,倒在天台山四周八下都是柿子。人家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例4中“生事之以礼”来自《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8)毛遂把“生事之以礼”说成“生柿子以礼”,说明“子”“之”关中方言同音。
上述几例中的“之”《广韵》止而切,章母之韵平声;“子”《广韵》即里切,精母止韵上声。关中方言中,“之”读为[tsɿ],“子”作后缀时轻声读音和“之”相同。除“之、子”外,秦腔剧本中还有其他zh、z声母相混的例子。如:
例5.范紫东《燕子笺》第五回[12]4180—4181:
花大姐:侬家英年时候、花名就叫花大姐、在长安这个地方、倒也卖了几天风流。……把我英年攒(音斩)下几两银子、都守了节了、可是了不得了。叫我上楼、去瞧瞧这个孩子的光景。这个孩子又睡倒了。你也起来活动、活动罢了。
文中括号里“音斩”两字是范紫东为“攒”所作的注音(在范氏剧本中用同音字注音的情况不少)。“攒”《集韵》子罕切,声母属精母;“斩”《广韵》侧减切,声母属庄母。二者普通话一读z、一读zh,读音不同。范紫东剧本中用“斩”为“攒”注音,说明在他的语音中,“斩、攒”读音相同,也就是zh声母读成了z声母。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方言字汇》中,西安话“斩”音[ts],攒音[ts],二者读音也是相同的。
例6:范紫东《三滴血》第十回[17]6475:
李晚春:今晚我吃几杯也好。妹妹请。(同坐饮)(唱)今晚有酒还须醉。(饮)
阮 妹:嫂嫂你还怕喝醉了、你看妹妹还拿上这个大杯子喝哩。
李晚春:(唱)我的酒量向来仄。
阮 妹:嫂嫂、妹妹的酒量也不大、只是今晚上一见嫂嫂、不觉酒兴动起来了。
该唱词中“仄”的意思从下句“妹妹的酒量也不大宽”中可以看出,其本字应当为“窄”。“仄、窄”二字《广韵》同属庄母字,普通话中“窄”读zh,“仄”读z,声母不同。但二字在今关中方音中同读[tsei]。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方言字汇》所收西安话中,“窄”音[tsei],“仄”音[tsei],“窄、仄”读音相同。
例7.王辅丞《假斯文》[23]9184—9185:
师之惰:来,予与尔言。甚矣哉,小人之好行险以侥幸也,竟敢见几(鸡)而作(捉),置于予怀。彼人也,施施自外来,使予无所措手足。不得已,推而纳诸沟中。幸而非鸡则鸣,无伤也。设不幸而鸡鸣不已,使之闻之,如之何则可。
例8.封至模《义侠武二郎》第九回[36]60:
武 大:你和谁在哪里说话?
潘金莲:隔壁王干娘。
武 大:说什么,捉死的捉活的?
潘金莲:唉,原是做活去。
武 大:做什么活去?
潘金莲:有一个大施主送王干娘一套好衣料,王干娘请我与她做寿衣去。
例7中,假斯文的老师师之惰说话满口之乎者也,几个学生偷鸡,师之惰把“见鸡而捉”说成“见机而作”,也说明“捉、作”同音。同样例8中,武大郎把“做活”的“做”说成了“捉死的捉活”的“捉”,也可以作为“捉、做”同音的例据。“捉”《广韵》侧角切,声母为庄母;“作”《广韵》则落切,声母为精母;“做”字《广韵》《集韵》均不见,《汉语大字典》收《字汇》音“子贺切”,声母也是精母。普通话中,“捉”声母为zh,“作做”声母为z,读音不同。而关中方言中三字读音相同,都读[tsuo21](按:关中方言“做”还读为[tsəu44])。
2.ch读为c
所谓c、ch混读,主要是普通话中读为ch声母的字在关中方言中读为c声母。这些字主要来自中古的彻、澄(平)、初、崇(平)、昌、船(平)等声母,也就是中古知庄章组部分字关中读为c声母。秦腔剧作中也有一些用例。
例1.吕南仲《耍牌子》[22]8861:
老 鸨:这是胡崔牛哩。(胡崔牛又惊)你身上挂的木牌、分明是谁家铺子里的伙计、那是到总统府送货物的出入证、也要来耍起牌子、真是可笑。
《耍牌子》一剧中,流氓胡崔牛,加入万国道德会成为会员,胸前悬挂牌子(主要作为出入凭证使用),与流氓柏实贵(白失鬼)、张搜罗到处吹牛骗人。一日,三人同入妓院欲行诈骗,恰好一个京货铺里的伙计经常出入总统府,将总统府的出入牌子挂在胸前,自称自己是总统府的人,被老鸨识破。老鸨说的话正戳中胡崔牛要害。老鸨说伙计“胡吹牛”,口中说的是“胡崔牛”,把“吹”说成“崔”。
吕南仲在给剧中人物命名时用了谐音,胡崔牛其实是“胡吹牛”的谐音、柏实贵其实是“白失鬼”的谐音,本剧巧妙利用谐音揭示了这两个骗子的身份。而把“胡吹牛”命名为“胡崔牛”,也说明了关中方言中,“吹”“崔”同音的特点。《广韵》崔,仓回切,清母;吹,昌垂切,昌母;二者读音不同。普通话崔为c声母,吹读ch声母,读音也不相同。而关中方言中二者读音相同,都读[tsui](有些地方“吹”有[]介音,但二者音色接近)。
例2.王辅丞《媚外镜》第十二场[23]9154:
重 贵:前者朕躬筹划国事,未与二位爱姬携手同乐,实在对不住。今则朝廷无事,宇内粗宁,高枕可以无忧。你们愿饮酒便饮酒,愿看花便看花,今晚上索性金吾不禁。(赵妃拉重贵)
石敬瑭去世后,其侄重贵执掌后晋政权。契丹大兵来伐,后晋群臣合力抵御,大败契丹。重贵从而骄矜荒淫。上例中重贵说“宇内粗宁”,当为“宇内初宁”,《西安秦腔剧本精编》第二十五卷《媚外镜》正作“宇内初宁”(9)。《汇编》将“初”写为“粗”,也说明二者音同。按:《广韵》粗,聪徂切,清母;初,楚居切,初母。今关中方言“初”“粗”亦同音[ts‘əu]。
例3.李约祉《仇大娘》第三回[7]2048:
魏明:唉、好笑也。
(唱)这孩子年纪小真疵真傻。
把瞎话当就了圣旨王法。
我这里将恶蛊暗中压下。
站一旁看他个水涨河塌。(下)
上例“这孩子年纪小真疵真傻”一句唱词中,“疵”当为“痴”,意思是“不聪明、不灵醒”。关中方言中,把人不聪明、不灵醒称作痴,读为cí,也写作“磁”、“瓷”。疵,《广韵》疾移切,从母支韵平声;痴,《广韵》丑之切,彻母之韵平声。瓷,《广韵》疾资切,从母脂韵平声;磁,《集韵》墙之切,从母之韵平声。“痴”写作“疵”也说明二者音同。
3.sh读为s
s、sh混读主要是普通话读为sh声母的字,关中方言中读为s声母。这些字主要来自中古的生、俟、书、禅等声母。秦腔剧作的用例有以下几例。
例1.孙仁玉《美术缘》第十回[36]188:
杨云友:唉,我请你来作诗,谁请你来骂人?
黄天监:我没吃桑叶么,就能作丝吗?
杨云友:是诗文的诗,不是丝线之丝!
黄天监:这一下不得了,才是叫我作诗哩。……
黄天监不学无术,把杨云友的话听错,错将“诗文之诗”以为“丝线之丝”,才说出了“我没吃桑叶么,就能作丝吗”的话。《广韵》诗,书之切,书母之韵;丝,息兹切,心母之韵。二者声母不同。而例1这句话“诗、丝”相混,正表明关中方言中“诗”“丝”同音。
例2.孙仁玉《阿姑鉴》[19]7169:
魏继齐:是实那就是实、我也担当得起。
郑胡来:哎呀、给我却使起绅五的势来了。
上例中,“绅五”属于仿词,原词当为“绅士”,关中方言中“士、四”同音,所以郑胡来就依照“绅四(士)”造出来一个“绅五”来。《广韵》士,鉏里切,崇母;四,息利切,心母。“绅五”一词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关中方言中“士、四”同音。相同的仿词的例子还有:
例3:范紫东《大孝传》第三回[12]4309:
丹 朱:好不气、好不气。……不晓在那个阴山背后、寻出来一个许由、说他能作皇帝、又说他是个高士、非我爹爹亲身去请、还不出山。这个高四、还这样架子大、试问他高家人老几辈、那个高大、高二、高三、知道这皇帝怎样作呢、把他这高四说了个能行。……
例4:范紫东《紫金冠》第十五回[13]5016:
董 卓:这几日可练兵不曾。
吕 布:天气渐暖、河上并未结冰。
董 卓:你怎么毫不理事。
吕 布:孩子曾见张三、并不曾见过李四。(董卓起介)
董 卓:呵、这个小子、神气恍惚、语言错乱、这是何故。……
例3中,丹朱把“高士”说成“高四”,并臆造出高大、高二、高三等人;例4中,吕布由于心不在焉,将董卓的“理事”一语听成“李四”。说明范紫东的语言中“事、士”与“四”同音。而《广韵》“事”鉏吏切,“士”鉏里切,均为崇母字;“四”息利切,心母字,与“事士”声母并不相同。上述几例能根据“四”的读音仿造出“高四、李四”来,也说明关中方言“事、士、四”同音。
例5:范紫东《光复汉业》第十三回[13]4920:
刘 玄:那却一点不错。只是我这孙猴子、坐了金銮殿、望之不是人君、辜负了你的美意。如今你好歹把我安顿一下、那便感恩不尽。
例5中“望之不是人君”原句当为“望之不似人君”,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广韵》是,承纸切,禅母;似,详里切,邪母。二者声母不同,普通话亦然。范剧写成“望之不是人君”,说明关中方言“似”“是”音同。
例6:范紫东《颐和园(前本)》第五回[16]5959:
张梅君:但不知这洋话好学不好学。
洪 均:只要学、还有学不会的吗。况且到那儿满耳朵里都是洋话,把这“花特”那“也是”那眼面前这些应酬话、学会就得了吗。
例6中,“也是”是英语“yes”的音译。本剧中还有“miss”的音译“密斯”,同是[s]音,既可写作“斯”,又可写作“是”,说明在范紫东的语言中,“斯、是”音同。《广韵》“斯”属心母,“是”属禅母,二者关中话声母相同。
例7.《铡曹杰》第四回[30]140:
刘思尹:禀明国舅爷,就说生员刘思尹要见。
曹 成:少站,少站,待我与你传禀一遍。娃子背上铁锨往茅厕跑——寻屎(死)呢!有请国舅爷。
例7的歇后语属于谐音型歇后语,字面的意思是“寻屎”,实际上意思是“寻死”,“屎、死”谐音。《广韵》屎,式视切,书母;死,息姊切,心母。关中方言二者音同。
例8.高培支《侠凤奇缘》第七回[5]1124:
芮大烈:(唱)小子休得胡梢轻。
不说你来横作梗。
害我好事不成功。
还敢胆大来强硬。(取手枪)
这一枪拔去眼中钉。
例8中,“梢轻”读作“骚情”或“骚轻”,是关中方言词,意思是不稳重、轻佻等。“梢轻”也写作“捎轻”,如:
例9.《合凤裙》第八场[8]2726—2727:
韩 福:今天把婆娘没打得成、揭了我三辈老底根子。我太爷没打过我太婆、我爷没打过我婆、我爸没打过我妈、到我手呢、我还有秃子呢、还打婆娘呢、真个还列天行事呀。婆娘家受搞磨、我不免上前与她捎个轻。(向妻)你娘。嘻嘻哈哈、热闹甚大。
韩 妻:莫捎轻、捎轻不上。
《广韵》“梢捎”,所交切,生母字;“骚”,苏遭切,心母字。三字普通话读音声母不同,而关中方言音同。
中古知庄章组的汉字,普通话多归入zh、ch、sh声母。而关中方言中则分化为两类声母,一类读为zh、ch、sh声母,一类读为z、c、s声母。秦腔大量例子说明了关中方言中不少知庄章组声母的字读为z、c、s(精组声母)的语音现象。
(二)部分匣母字仍读h声母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j、q、x声母是由中古的精组声母和见晓组声母的细音(三四等)演变而来。今北方官话中绝大部分都演变了过来,但也有少部分字没有变化。关中方言中,部分中古匣母细音字声母没有变为x,而是仍然读h,如“下闲咸咸味鞋”等。秦腔剧作中有一些用例也反映了这一语音特点。
例1.《移花接木》第十六回[34]199:
李云娘:这个聘礼受去容易,退去很难,况且那是韩将军的聘礼,并非是我的。
梅笑雪:哪怕是酸将军的,当初订亲的时候,我就只认得你,并不认得韩将军、酸将军!
上例中,李云娘说是韩将军的聘礼,不能随意退掉。而梅笑雪则巧妙偷换了概念,将“韩将军”理解为“咸将军”,利用谐音仿造出“酸将军”一词来反驳。之所以能造出“酸将军”一词,是因为在关中方言中,“咸咸味、韩”同音。《广韵》鹹,胡谗切,匣母咸韵三等;韩,胡安切,匣母寒韵一等。普通话中“咸咸味”音xián,韩音hán,读音不同。关中方言则二者读音相同,因而能仿造出“酸将军”一词来。《一枝梅》中也有一个“韩、咸”谐音的例子:
例2.《一枝梅》第四回[10]3590:
陆千金:罢了韩。
尤 莲:倒是个苦、可说是个咸。
陆千金所说“罢了韩”,指的是未婚夫韩伯亚。而她的丫环尤莲则打岔说成“咸”。此例也说明“咸、韩”同音。
“鞋”字《广韵》户佳切,又户皆切。佳、皆均为三等韵,普通话“鞋”声母变为x。而关中方言中,“鞋”字仍读为h声母,音[xai35]。秦腔剧作中有“鞋、孩”谐音的用例:
例3.《祥麟镜》第十一回[26]389—370:
赵 从:你家太太,将我小儿换得去了!我到这里要小儿来啦!
门 官:这老头子胡说八道,我太太拿什么将你小姨换的去了?
赵 从:实是她将我小孩换去了。
门 官:这个老头子,混账不混账,你是个男人,足自然大,我太太是个女人,足自然小,从那里换你的小鞋,糊涂混账东西,府门乱嚷。小子们,快将这个老头子与我赶出去。(下)
元宵节,赵从抱儿子观灯,被郭元桢的丫环以哺乳孩子为由将小儿骗去,换成了女孩儿。赵从上门讨换,被赶了出去。赵从说“小孩”,郭府门官故意打岔说“小鞋”。这里“小孩”“小鞋”谐音,说明关中方言“鞋、孩”音同。
(三)部分z、c、s声母的合口字字读j、q、x声母
中古精组声母的合口呼韵母的字,今普通话读z、c、s声母。今关中某些方言中,部分精组声母的合口字(主要是uɑn、uen、un韵母)读为j、q、x声母,如钻[tɕy]、爨[tɕ‘y]、酸算蒜[ɕy]等。在范紫东秦腔剧本中,我们可以见到这样的例子。
例1.范紫东《翰墨缘》第十二回[11]3875:
甲 :今晚咱二人各执枪刀、闯进匪巢、胡杀乱喊、黑夜漆漆、他也不晓得有多少人。等他乱了秩序、咱们看他有吊辫辫子的、或是挽上卷卷的、一人背他一个、给他冷往回跑、跑回来就把一辈子的事办了。兄弟千万不要错过这良好的机会。
例2.范紫东《翰墨缘》第十三回[11]3880—3881:
乙 :咱们进去摸揣摸揣。(同摸、甲摸着卧云髻、乙摸着梅香辫子、同到前场、甲用手等髻形、乙用手等辫子长短介、同点头、又进门、甲背卧云、乙背梅香同下、又同上)
甲 :这个庙内还点的有灯、咱们在这儿休息一下。
乙 :咱们一同在内边休息。(进门、各下背、乙持烛看)
甲 :兄弟、你怎么挑了个这个宝贝。(吐)挑庄货、你先看古眉怪眼的。
乙 :你不是仁和县的小姐吗。
梅 香:侬家是仁和县的丫环。
乙 :怪道来、你家小姐在那儿呢吗。
甲 :你拿灯来、小姐在这儿呢。
乙 :老哥总算福气大。(持灯同看)
甲 :头上挽着恁大的卷卷子、一定是小姐。(看)
乙 :这是松花庵那个老道士。
从“甲摸着卧云髻,乙摸着梅香辫子,同到前场。甲用手等髻形,乙用手等辫子长短介”一句可以看出,戏文里的“卷卷”一词意思当为妇女(或道士)的发髻,其本字应该为“纂”,《汉语大字典·糸部》:“方言。妇女梳在脑后边的发髻。”(10)关中方言妇女的发髻也叫“纂”,如乾县方言中,“篖:音zuàn,妇女挽在脑后的发髻”(11)。按:“纂”,《广韵》作管切,精母缓韵;“卷”,《广韵》居转切,见母狝韵。二字读音本不相同,剧本将“纂”写成“卷”,正说明民国时期关中方音中,“纂”和“卷”两个字的读音是相同的。
范紫东的例子之外,同是易俗社剧作家的孙仁玉也有这样一个用例。
例3.孙仁玉《救荒奇策》第九场[21]8366:
梁 氏:再问这位大嫂贵姓、他却是你的孩子。
田书元:我吗、婆家贱姓韩、娘家贱姓宣。他便是我的小女子。
田书元男扮女装外出逃难,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姓名,就捏造了一个姓氏,婆家姓韩,娘家姓宣。其实是娘家姓“咸”,娘家姓“酸”。
高本汉《方言字汇》“卷”音[tɕy]、“篡”音[tsu],两字读音不同,其他相关的字读音也不相混。今西安话以及泾、三、高一带方言也不相混。
白涤洲先生《关中方音调查报告》:“在耀县、富平、铁炉、商县一线以东除去潼关以外的二十一个地方,舌尖塞擦音ts、ts‘和摩擦音s在u、u两种韵母前变为tɕ、tɕ‘、ɕ,同时介音u变为y。换句话说,钻窜酸尊村孙六个音缀的声母都由舌尖音变为腭音,介音由u变为y。像钻二十一处都是tɕy,孙都是ɕy。”(12)
范剧“卷、篡”音同,可能是当时这些字存在异读,只不过这些字读为j、q、x声母的情况较为少见。赵林森《西安方言跟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一文,“钻”注音[tsu],又音[tɕy];“酸算蒜”音[su](注又读ɕy),又音[ɕy](13)。这可以作为这些字在西安话或泾、三、高一带方言中存在异读的证据。在今西安话及泾、三、高一带方言中已经不再把这些字读作j、q、x声母了。
(四)个别零声母读成n声母
中古疑母字在今普通话中,大部分变为零声母字,少部分变为n声母字。关中方言大概如此,但有少部分字例外。关中方言中部分普通话变为零声母的中古疑母字读为n声母,如“硬([niŋ]或[iŋ])”。秦腔剧作中也有一些用例。
例1.孙仁玉《禁烟趣闻》第七场[40]363:
阮聚泰:哎呀,看我把新嫂嫂气成什么样子了。新嫂嫂,你老人家怎么辄是那样脾气。你把你嵳脾气也改了吗!
郗云霞:不改。他的大老婆在世,脾气比我还大。他孝顺的比孙子还孝顺。而今叫我改脾气呀,不改!
阮聚泰:哎,你稍微改上一点些。我这宁而不宁的这宁哥,太得可怜么!
郗云霞:不改,绝对的不改!
宁继燕:阮哥,你莫要难为。人家不改脾气了,咱们把脾气改了。
阮聚泰:叫太太改脾气哩,咱们还能讲脾气?我的嵳脾气,一见了太太,就游了太平洋了。(见郗云霞笑,与宁继燕点头)新嫂嫂,你不改脾气,任你去造孽。你要吸洋烟,我却要干涉!
郗云霞:怎么,我吸烟你还要干涉?
阮聚泰:我奉了制台札委,是禁烟局的会办。你能立刻戒烟,那就甘休善罢。你若不肯戒烟,我便要抓要押。就是软忽忽的这宁哥,(指宁继燕头)他也是干急没法!
县官宁继燕全家吸食鸦片烟,协台阮聚泰奉两广总督林则徐之命禁烟,来到宁府,宁妻郗云霞不同意戒烟,而宁继燕又有些惧内,所以阮聚泰通过谐音拿宁继燕开玩笑。笑话他虽姓“宁(硬)”,却“宁而不宁”、“软忽忽”。阮聚泰表面说的是“宁”,实际说的确是“硬”,笑话宁继燕不够“硬气”。《广韵》硬,五争切,疑母。宁,奴丁切(《集韵》乃定切),泥母。普通话“宁”“硬”读音不同,而关中方言读音相同。
(五)"黏”读为"然”
在关中方言中,“然(rán)”是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词,表示的含义有“胶着、黏性大、混淆不清、纠缠、糊涂”等等。经考证,rán的本字当为“黏”,但人们一般直接写成“然”。如:
例1.高培支《双凤钗》第十二回[5]1304:
何 氏:既非阴司、民妇何尝挟女私奔。我丈夫死后、整整十载、那有复生告人之理。
何尚志:哎呀、这又是何人呢。明是玉兰女子、怎么讲出这等言语。这一妇人、你是谁家妻室呢。
何 氏:老爷容诉。
何尚志:越董越然了。
关中方言中,“董”有“胡弄、蛮干、闯祸”等意思,何尚志是一个昏官,错断案件,所以说“越董越然了”,意思是“越弄越混乱不清”。“黏”读“然”还有一些例证,如:
例2.《下河东》第八回[27]156:
石 连:你们闪开!(康玉瑛暗上高场)楼上可是呼延夫人吗?
康玉瑛:正是得。楼下可是石大人?
石 连:一个桃掰不破,然乎。
例2中歇后语用了“一个桃掰不破,然乎”。桃核和桃肉之间有些是离核,有些是黏核。在关中方言中,“黏”读成“rán”,核读成“hú”。“桃儿掰不开”,自然就是“黏核”,关中方言读成“ránhú[ʐan35xu35]”,转写成“然乎”。“黏核”谐音“然乎”正反映了关中方言“黏”音“然”的语音状况。
除上述声母的读音之外,秦腔剧作中的某些用字还反映了关中方言的其他特点。如:sh声母的合口字声母读为f,除单韵母u外,其他韵母也变为开口韵。如“书”读“夫”,“顺”读“份”等。秦腔剧作中有“水”“飞”相混的用例。
例1.《火烧博望屯》第八场[39]429—430:
张翼德:(内吼一声)挙嘿!
卒 :哪里响雷呢?要下白雨呀!
乙 卒:伙计,不对!刘备营下有一个罐子浆水呢?
卒 :大将张飞。那个爷难见的很,他手提打将鞭,又提丈八矛,见了你扑一枪,盖头一鞭。今见此人,你我就白毕了。
例2.《长坂坡》第十一回[36]427—428:
曹 操:好惊,哎呀好惊!何人站在桥梁以上?这这这有了!从前关公以在我营言的明白,他有结义三弟,涿州范阳人氏,姓张名飞字翼德。那人生来豹头环眼,雁项胡须,喘声如雷,一在两军阵上,乐意战咧战上三头五回合,不乐意战咧抱住马鞍桥大喊三声,吓的众将轱辘噹滚下马鞍。老夫今天莫非遇见张飞?
卒 :浆水。
曹 操:张飞!再去探桥。
上述两例中,曹军士卒将张飞说成“浆水”,固然有插科打诨的意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关中方言“水”、“飞”谐音的现象。
二、秦腔用字反映的关中方言韵母特点
秦腔的韵辙带有极强的关中方言特点,在秦腔韵辙一节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庸赘述。本节主要关注用字所反映的方言特点。从秦腔用字来看,所反映的方言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通话o、uo、e、ɑi等韵母的字关中方言读为ei韵母
普通话中,部分o、uo、e、ɑi韵母的字今关中方言韵母读为ei或uei,如:德得[tei31]、则窄仄[tsei31]、测[ts‘ei31]、色[sei31]、隔[kei31]、白百[pei31]、拍[p‘ei31]、脉[mei31]、国[kuei31]、惑[xuei55]。白涤洲《关中方音调查报告》和高本汉《方言字汇》中也记录了一些例子。这些字主要是一些中古入声字。普通话o、uo、e、ɑi韵母的字关中方言读ei的证据除了押韵材料外,剧本用字也有一些反映。如:
例1.范紫东《宫锦袍》第十一回[15]5878:
费屺怀:是了、我记起了、法兰西、法兰西。法兰西是个甚么东西。
张佩纶:法兰西也是一个国。
费屺怀:这还是个龟、我当是个鸡。
张佩纶:这也是西洋有名的个国、人把他也叫法国。从前有位皇帝、叫做拿破仑、是有名的混世魔王。
例2.《剪红灯》第十六场[25]519:
校 尉:嵳是另一国的王子。
吴癞子:有老笼大个龟没?
校 尉:国王家的国!
吴癞子:噢,嵳可是老爷掉文呢,我当是老笼大个龟国。好我的老爷呢些,你把娃领的见了我二大的时节,我二大心疼我,给我几个钱,你老人家要吃啥,娃给你买啥。
上两例中,把“国”听成“龟”,说明“国”“龟”谐音。在关中方言中二字同音,“国”读为“龟”,韵母由uo读为uei。此外秦腔剧作中还有“麦”与“美、妹”谐音的例子。
例3.范紫东《光复汉业》第六回[13]4874:
甲 匪:行人站住。
阴 识:(战)老总莫非迷了路径。
甲 匪:那里还没路走。我问此地有美人没有。
阴 识:你要吃麦仁、这家家都有煮下的麦仁、你两个却能吃几碗吗。
乙 匪:我问的是美人。
阴 识:美人是什么东西。
乙 匪:就是那美貌女人。
阴 识:呵、乡间这女人、都在田野之中务农、那里还有美貌人才。没有、没有。(摇头)
例4.《花钱袋》第四回[9]3233—3234:
秋 瑞:十七了。你可认得那穿红的。
全书信:我认不得。
秋 瑞:那是我姑娘、你麦子。
全书信:想是我妹子。
秋 瑞:噢、就是你妹子、你晓得她多少岁数。
上两例中,把“美人”说成“麦仁”,把“妹子”说成“麦子”,利用了“麦”与“美、妹”谐音达到相应目的。也说明关中方言中“麦”读为[mei31],韵母当为ei韵母。
(二)"被”音"敝、避”
关中方言中,“被”字音[pi55],这种读音在前期剧作中也能找到例证。
例1.孙仁玉《白先生看病》[19]7363:
尚 当:那好极了。我的敝内有些贱恙、奉请先生瞭望瞭望。
白失鬼:他说了个被内、我心里怎么全不理会。这这有了被内、一定是被窝内边的人、靠住是他的婆娘无疑。我想他给我调这个文呢、我不免也给他调个文儿。……
例2.《珊瑚鱼》第十五回[31]343:
杨士奇:去查丛林之内,何故火光出现。
卒 :是。(看)禀爷,有一青年林内被难。
例1中,尚当是个白丁,自己妻子生病,找冒充医生的白失鬼看病。为了显出自己有学问,说话故意文绉绉的,将妻子称作“敝内”。而白失鬼也是不学无术,不知道所谓“敝内”是什么,理解成了“被内”,并依此推断“被内”就是“是被窝内边的人”,就是“他的婆娘”。结果冒打误撞,推测准确,获得了尚当的信任。之所以“敝内”能理解成“被内”,正是因为关中方言中“被”“敝”同音。例2中,“被难”当为“避难”,由于“被”和“避”方言音同,导致同音替代而出现错字。而这种错字恰恰成了“被”“避”音同的证据。
(三)部分普通话读u韵母的字关中方言读为ou韵母
“路楚怒芦”等普通话为u韵母,关中方言中则读为ou韵母,如今泾、三、高一带分别读“路芦”为[ləu]、读“怒”为[nəu]、读“楚”为[ts‘əu]等。《关中方音调查报告》所列各地语音与今相同,《方言字汇》西安话与此基本相同。秦腔归入“由求”辙。这在秦腔韵辙和关中方言一节可以看到。除韵辙外,秦腔剧作中也有一些用字可以反映这一语音特点。
例1.《对银杯》第四回[29]461:
刘 氏:刘奎,你把姑母酒盘内边银子……
刘 奎:老爷禁场合哩,骰子盆子。
刘 氏:银子。
刘 奎:哪里来袄带裙子?
刘 氏:银子。
刘 奎:我没见你的银子。
刘 氏:什么,你没见?你没见,我要搜呢。
刘 奎:嵳怎么咋这样称呼呢?我把你叫姑母呢,你怎么把我叫叔呢!
刘 氏:我搜你的银子呢。
例1中,刘氏让侄子刘奎杀害赵千、赵万,刘奎临走顺走刘氏的银钱,刘氏要“搜”,刘奎故意打岔说“我把你叫姑母呢,你怎么把我叫叔”。由于“叔”在关中方言中读[səu21],和“搜”谐音,所以刘奎有如此言语。
例1.《艳娘传》第十三回[32]432:
秃 林:(唱)我大叔到处无踪影,
急的我娃子好头疼。
到今日已有三年整,
却怎么黄鹤一去丰都城。
下官秃……
役 :老爷不偷!
秃 林:林。
卒 :老爷不敢偷人,偷人叫贼状元!
关中方言中“秃”字音[t‘əu21],和“偷”字同音,所以秃林说自己名字“秃”时,衙役听成了“偷”。
(四)"外”读为"卫”
关中方言中,“外”指人伦关系,指母亲、妻子、姐妹及女儿方面的亲属。用“外”做语素构成的词很多,如“外家”、“外公”、“外爷”、“外婆”、“外甥”、“外孙”等,多数地区将这一类的“外”读为[uei55],秦腔剧作中也有“外”读为[uei55]的例子。如:
例1.高培支《千金亭》第二回[4]669:
周 霭:贪做点心、莫看下雨。不要紧、常言说、天有不测风雨、着急也是无益。请先用点心、一时凉了、吃了有碍卫生。
张玉箫:管他外甥不外甥、我心急的要紧、你先说我怎吃得下去呢。老天、你试今日少下些儿、你是有意刻苦我吗。
上例中,周霭说点心凉了吃了不“卫生”,张玉箫心急回家,将“卫生”说成“外甥”,说明“卫生”、“外甥”两词读音相同。今关中方言两个词读音仍然相同,均读[uei55seŋ21]。
除上述韵母特点外,秦腔剧本用字还反映出关中方言部分前后鼻音相混等特点,由于关中方言只有小部分地区存在前后鼻音先混的情况,不像陕北地区那样明显,因而我们不再详述。
三、秦腔用字反映的关中方言声调特点
秦腔剧作中用字所见的声调问题主要是中古入声字的今音声调归属。中古入声字在今普通话中被派入了四声当中。在关中方言中,中古入声字的今音声调归属和普通话不同。关中方言中中古入声字多归入阴平声中。秦腔个别用字可以从中观察出声调问题。
例1.《玉堂春》第十一场[39]48:
崇公道:你看天气太热,我这里空走都出汗呢,不如把刑枷取下,你看如何?
苏 三:朝廷王法如何取得?
崇公道:在这里由我着呢,什么王法,他妈的头发,待我给你取了吧。(取枷)
法,《广韵》方乏切,非母乏韵入声,普通话声调归入上声。发头发,《广韵》方伐切,非母月韵入声,普通话归入去声。崇公道“法”“发”相混,说明关中方言“法、发”声调相同,“法、发”皆归入阴平。
例2.冯杰三《投笔从戎》第十回[35]56:
班 超:咦,哈、哈、哈!我娘有书,待我一观。(看信)哎呀,怎么她也到了这里?贤弟你所说的,原来就是她?
徐 干:什么塔?弟初到此地,不知道哪里有个塔,是砖砌的塔,还是铁铸的塔,玲珑塔么珍珠塔,是个什么塔?
班 超:你看他还装腔作势。你来看,就是这个。(指信)
例2.孙仁玉《螟蛉案》第十场[21]8467:
彩 凤:也不好听。你只说他、我就明白了。
魏 妻:哦、我说他、是个大雁塔、小雁塔,我嫌不嘹亮、我口说顺了、我还总要说你哥哥、你哥哥、教你再一辈子都摆不脱。
塔,《广韵》吐盍切,透母缉韵入声,普通话归入上声。《广韵》无“她”,由“他,讬何切”推断,“她”为透母歌韵平声,普通话归入阴平。例2中“她”“塔”相混,例3中“他”“塔”相混,说明关中方言中“塔”“她”同音,“塔”归入阴平。
综上所见,秦腔剧作中用字所反映的关中方音特点虽然是散见的、片段性的,但是这些用字所反映的特点却是我们所探讨的清代末期至民国时期关中方音的特点,为我们探讨关中方言的演变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1) 许德宝《秦腔音乐》,太白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8—11页。
(2) 本书中凡是引用的剧本来自《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各卷的,页码均采用“[卷号]页码”的格式使用上标在正文中标出。第3—23卷标点和后面十几卷不同,本书引用时一仍其旧。
(3) 白涤洲遗稿,喻世长整理《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中国科学院1954年。
(4)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4年。
(5) 白涤洲遗稿,喻世长整理《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中国科学院1954年,第98页。
(6)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551页。
(7) 参白涤洲遗稿,喻世长整理《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中国科学院1954年。
(8) 邢昺《论语注疏》,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462页。
(9) 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编《西安秦腔剧本精编》第25卷,西安出版社2011年,第55页。
(10) 汉语大字典编委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九卷本),崇文书局、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694页。
(11) 乾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乾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08页。
(12) 白涤洲遗稿,喻世长整理《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中国科学院1954年,第106页。
(13) 赵林森《西安方言跟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见《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第二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