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诗文研究

明清文学与文献(第7辑) 作者:杜桂萍,陈才训


诗文研究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1]

——以范士楫等八位作家为中心

朱则杰

摘要: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础,对其中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使之尽可能地趋于完善,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即根据平日读书所得,对其中范士楫、武全文、杜芳、张恂、雷子[于]霖、赵渔、王建常、王令八位作家的有关问题予以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清诗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清人别集总目》

在清代诗歌(包括散文)的文献学研究领域,世纪之交相继出版了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两种巨著。[2]两书均为16开三大册,各著录清代作家近两万人,别集约四万种。特别是《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更可以说是后出转精,代表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不难想见,涉及这么多的对象,即以《提要》而论,这里面的各种疏忽、缺漏乃至错误,自然也是难以尽免的。并且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一般说来,其处理难度恰恰也是最大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和补充,正可以使两书更趋完善。特别是关系到《提要》本身以及日后《全清诗》《全清文》等内部排序的作家生卒年问题[3],更是解决一处是一处,完成一家多一家。因此,笔者主要就从生卒年入手,将所发现的有关问题陆续写成文字,相继分组发表,提供给编撰者以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本篇取范士楫等八位作家,仍旧按照《提要》著录的先后立目排序,依次考述;有些涉及《清人别集总目》的问题,也一并予以指出。

一 范士楫(卷四,上册,第60页)

范士楫,《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4]

按范士楫的卒年容易考知。杜越《紫峰集》卷十《祭范箕生》一文,开头说:

乙巳清明,方拟先孺人遗行,求传吾邑范二兄箕生,适作维扬游。入夏,旋闻异耗。六月,邑中信至,则已殡矣。伤哉![5]

这里“乙巳”为清康熙四年(1665),范士楫(箕生其字)当即于这一年的春夏之交客死江苏扬州。《孙奇逢集·日谱》卷二十四“康熙四年乙巳”“六月”“十五日”条有《闻范箕生讣音,不禁凄断,抚念今昔,为四绝》一题[6],又《紫峰集》卷三还有一首诗歌《乙巳赴吊箕生墓。入邑献,自存之。仲启过视》[7],均可佐证。

范士楫的生年未能确考,但至少可以知道一个范围。

首先与孙奇逢比较。《孙奇逢集·日谱》卷十三“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正月”“二十三日”条有《寄范箕生》一札,开头叙及:“仆八十在望,亲翁亦近七十矣。”[8]意思是说,两人相差大约十岁左右。而本年孙奇逢“七十七岁”,范士楫姑且按六十七岁看待,逆推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前后。

其次与杜越比较。《孙奇逢集·日谱》卷二十二“康熙三年甲辰”(1664)“十月”“初十日”条有《不寐,看孙夜读,兼怀二岳》绝句二首,题注说:“人号君异为‘紫峰处士’,箕生自号为‘橘山人’,予因目为‘二岳’。”[9]上及杜越《祭范箕生》一文,称范士楫都是“兄”或者“吾兄”;又《紫峰集》卷十一《跋橘洲见诒[贻]诗卷》一文,也说范士楫(橘洲其号)以“弟畜余”。[10]同时,范士楫《橘洲诗集》卷五《君异书来,伫成一诗》云:“与君总角之宴,眷我绨袍一寒。”[11]总起来看,一方面范士楫年长于杜越,另一方面两人又不会相差太大。而杜越生年可见《提要》卷二[12],为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范士楫自然应该出生在这一年稍前。

现在再来说《橘洲诗集》卷一《忆往篇》,小序开头叙及:“万历己酉岁,楫始成童。”[13]这里“己酉”为万历三十七年(1609),“成童”指十五岁以上数年。假设这一年范士楫刚刚十五岁,那么逆推其生年就是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联系上文与孙奇逢、杜越的比较来看,这个推测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符合实际的。不过,考虑到“成童”本身毕竟是指一个年龄段,“楫始成童”的提法也可能含有自夸成分而并不一定就是十五岁,所以这个推测目前也还不宜直接作为定论。

另外,范士楫表字“箕生”,是否有意借星宿来指生年月日及时辰中某一个时间的干支,这一点不便推测。

附带关于范士楫的诗集,先后刻有《匪棘堂集》十二卷、《橘洲诗集》六卷,现今都有影印本,底本收藏单位即见《提要》著录。两集卷首所冠《自叙》,正文完全相同(底本页面残缺者不论),一上来都说“(嘻)此乙酉[顺治二年,1645]以后稿也”[14],而署款却分别作:“顺治壬辰[九年,1652]七夕,放樵笔。”[15]“顺治戊戌[十五年,1658]上元,士楫识。”[16]又两集所收作品,大体上也是《橘洲诗集》涵盖《匪棘堂集》。《提要》称“《橘洲诗集》……各卷卷首有自序”,这里“各卷”二字应当删去;又称其“后补辑顺治二年以前所作,编为《匪棘堂集》……约康熙间刻”云云,也与实际情况不符,需要修改。

二 武全文(卷五,上册,第84页)

武全文,《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17]

按武全文的生卒年问题,今人可以说已经解决。李晶明先生主编《三晋石刻大全·阳泉市盂县卷》,上编《现存石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武全文墓表”条有“公元2006年3月刊”杨有贵先生撰写的所谓《考武公讳全文墓表》,开头就说:

武公讳全文,字藏夫,号石庵。生于明万历庚申二月初三日[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3月6日],卒于清康熙壬申十二月二十七日[三十一年,公元1693年2月1日],春秋七十有三。[18]

此前很早,杨有贵先生曾经撰有《武全文的政绩及其现实主义诗章》一文,头尾叙及:

公元1620年(明光宗泰昌元年),武全文出生在山西省盂县西小坪村的一个仕宦之家。……康熙壬申(公元1692年)因病逝世,终年73岁。[19]

并且在考察武全文祖籍的时候,还提到过一种《武氏族谱》。[20]因此,《墓表》记载生卒时间如此具体,很可能就是依据族谱,值得采信。《提要》曾说“年七十三卒”,与此正合。

不过,这里有些情况需要注意。一是关于武全文的生年:“公元1620年”这个“庚申”,同时涉及神宗万历、光宗泰昌两个年号,而七月以前属万历,八月以后属泰昌;武全文生日在二月,自然应当以《墓表》所说的“万历”为是。二是关于武全文的卒年:“康熙壬申”正常固然对应“公元1692年”,但从十一月二十五日开始,公元已经进入1693年;因此在用公历标示年份以及相应介绍旧历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准确处理。三是关于该《墓表》以及前后连续多篇杨有贵先生所撰武氏人物墓表[21]:其他方面毋论,标题前面都冠有一个“考”字;而这个“考”字,正常用于儿子称亡故的父亲,因此应当予以凿去或者抹平才是。

三 杜芳(卷五,上册,第90页)

杜芳,《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22]

按《提要》曾叙及杜芳入清后,“顺治三年充会试同考官”。戴璐《藤阴杂记》卷一记载:

顺治丙戌会试,杜月湖芳以庶吉士同考。得魏柏乡裔介卷,已拟第一,后[发榜]改十二名;李奭棠本十二名,改第一。月湖评魏文,拟之以苏长公,果居揆席。而月湖分校次年即卒,柏乡作志铭述之。[23]

这里“丙戌”正是顺治三年(1646),而杜芳即卒于“次年”亦即顺治四年丁亥(1647)。惟所说魏裔介“作志铭”,通行本《兼济堂文集》内未载[24],不知见于何处、现今是否还保存于世,不然杜芳的出生时间正常也应该能够查得。至如前及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依据《崇祯十六年癸未科进士三代履历》,定杜芳生年为明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25],那自然只能作为一个大致的参考。

四 张恂(卷五,上册,第92页)

张恂,《提要》缺少生卒年。

按前及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曾经依据《崇祯十六年癸未科进士三代履历》,定张恂生年为明天启二年壬戌(1622)。[26]但是,冒襄《冒辟疆全集·巢民诗集》卷三有《寿张稚恭五十,即用庚寅余四十见赠原韵》二首。其前后两题,分别为《红桥宴集,分得“林”字、“庵”字》二首、《戊申季夏,寿姊六十,四首。姊长余二岁,长斋绣佛已十年矣》。[27]该次“红桥宴集”非常著名,学术界相关介绍很多。其时间在清康熙五年(1666)“丙午小春”亦即十月份,唱和作品为调寄《念奴娇》词限入声“一屋”韵、五言律诗二首分韵每人各二字;其中词毋论,诗如王士禄《十笏草堂上浮集》卷四《丙集·二》“丙午诗九十首”之《小春宴集红桥园亭,即席分赋,得“陈”字、“公”字》二首[28],即为同作。因此,冒襄这组为张恂(稚恭其字)五十岁而作的寿诗,假如集内编排次序不误,那么应该作于康熙五年(1666)“丙午小春”十月至七年(1668)“戊申季夏”六月这个时间段之内。据此逆推,则张恂的生年应该在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至四十七年己未(1619)之间。虽然具体哪一年未能确断,但肯定早于天启二年壬戌(1622),而晚于《提要》本卷的时间下限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

附带关于张恂,历史上同姓名者不少。《清人别集总目》著录这个张恂[29],就误作另外一个人,应当更正。

五 雷子霖(卷五,上册,第92页)

雷子霖,《提要》著录民国陕西省印刷局排印本《柏林文集》四卷,而作者缺少生卒年。

按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提要》本条关于作者的介绍,大抵依据成书于清代道光年间的钱林《文献征存录》卷四“汤斌”条末尾所附小传[30],因此以“雷子霖”立目。但是,除此之外,其他各种文献记载特别是原始资料(包括部分辗转引用者)普遍作“雷于霖”,则“雷子霖”的“子”字应该是“于”字形近之误。

这样,关于此集作者的情况,就有不少今人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现成的补充或参考。最值得关注的,是署名“秦波”(周伟洲先生)撰写的《混进李自成起义军的一个内奸的自供状——剖析明末雷于霖的一份手书“自传”》一文。[31]该文介绍雷于霖的仕履,提到他曾在李自成大顺政权做过辽州防御使。特别是所附“自传”原稿的照片,详细记载了雷于霖的出生时间——明“万历己丑[十七年,1589]十月十九日”(公历11月26日)。其谢世时间则为1667年,即清康熙六年丁未,享年七十九岁。而据文末有关注释,“‘自传’原件现藏陕西省博物馆”,文章作者同时还参考过“《柏林文集》卷二《癸酉科举人柏林雷氏暨配杨氏刘氏两室人自志铭》”以及所附“雷于霖的儿子雷衍恩写的《显考癸酉科举人柏林府君行实编年》”(柏林为其号)等,因此具体内容应该值得相信。并且如果有条件读到此集原书,那么很可能还可以进一步知道雷于霖的忌日。

另外,曾见今人李明先生点校整理的《王建常集·复斋余稿》卷一有一篇《祭雷午天》[32],可惜没有关于雷于霖(午天其字)生卒时间的记载,不然可以增加一些参考。

《清人别集总目》著录雷于霖[33],于作者全无介绍,则应当酌情予以补充。

六 赵渔(卷五,上册,第92页)

赵渔,《提要》缺少生卒年。

按赵渔生卒年,学术界很早就已经考知。例如王平先生《小学派韵书之后殿——〈五方元音〉》一文,第一部分《〈五方元音〉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在考察赵渔友人樊腾凤《五方元音》成书时间的时候,就交代过赵渔的生卒年。[34]有关论证过程,苏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张晓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五方元音〉音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五方元音〉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表述比较清晰:

赵渔……康熙十二年《唐山县志》卷三《人物志》有传……

根据康熙十二年《唐山县志·人物志》所引的赵渔墓志铭记载,赵氏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卒于清康熙庚戌年[九年](1670年)……[35]

由此看来,这个结论应该是值得相信的。

另外,前及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也曾依据《崇祯十六年癸未科进士三代履历》,定赵渔生年为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36]这种履历记载的人物生年与墓志铭恰相一致,倒确实相当难得。

又今人编纂的《邢台历史文化辞典》,有“赵渔墓志”条,大略说:

志现存于隆尧县东良乡大干言村赵德春家。……志盖阴刻楷书“明进士赵文介公年谱及志铭”……其子燧沐手撰,燧恜书丹。刻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墓志保存完好,1982年,隆尧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

从这里可以知道该墓志铭原物至今保存于世,同时其刻立时间也与前述赵渔(“文介”当系其私谥)卒年完全吻合。日后如果有机会看到墓志铭原物或拓片,那么不但可以进一步知道赵渔的生日和忌日,而且其可靠性自然也是最强的。

附带关于赵渔的仕履,《提要》说:

(明)崇祯十六年进士,由兵部侍郎历官陕西、湖北粮、学诸道。入清优游林下。

这里有两个明显的疑点:一是赵渔的历官,不可能从侍郎开始;二是该科进士至次年明朝灭亡实际不足一年时间,因此在明朝也不可能历官如此之多。按照《提要》所示“《续修四库提要》著录”的线索,检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集部别集类“秋牡丹诗一卷春海棠诗一卷(清刻本)”条对应的原文为:

清赵渔撰。渔……明崇祯十六年成进士,所为文章有古大家风。由兵部郎历任陕西、湖北粮、学各道,皆有政声。致仕后,优游林下。[38]

《提要》将“郎”(指郎中)改为“侍郎”,又将在清代为官然后“致仕”改为“入清”,这就完全错了。

此外,《提要》还提到赵渔一种“未见传本”的所谓《劓林文集》,“劓”字乃是“鼾”字形近之误。

七 王建常(卷五,上册,第98页)

王建常,《提要》已定其生年为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而卒年尚缺。

按王建常卒年,学术界多已考知。例如前及点校本《王建常集》,《前言》第一部分《生平要略》就明确说王建常“卒于清康熙四十年(一七〇一)”,并且添有相应注释:

清康乃心所撰《王贞文先生遗事》言“仲复先一年捐馆”,由此,据王弘撰卒年可知其卒年。[39]

王弘撰(“贞文”为其私谥)卒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40],上推王建常(仲复其字)卒年确实如此,其享年则为八十七岁。

需要指出的是,该《前言》同时称王建常“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注释说:

《复斋录》卷五王建常言:“癸酉季冬望日,书与[于]复斋寒窗下(时年七十有九)。”癸酉年即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可知其生年。

然而据此逆推,王建常的生年应该就是《提要》所定的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前言》作者由于不了解古人按虚龄计年岁的传统习惯,而采用净减的方法,所以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此外,《前言》在生年计算错误的基础上却同样称王建常“享年八十七岁”,其原因也在这里。

附带关于《提要》著录的王建常著作,只有《复斋录》这一种;而《王建常集》另外所收的一种诗文集《复斋余稿》,《提要》按照体例更应当予以补充。

八 王令(卷六,上册,第124页)

王令,《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41]

按释今无《阿字无禅师光宣台集》卷二十三“七言律”《赋得孔雀开屏》小序说:

丁巳腊之十一日,为仲锡王观察览揆。先二日游海幢。予院中久笼一孔雀……数月来渐丽其尾。是雀也,昂首见公,为之三前三却,忽开屏相向,意若忭舞。观察德惠于海幢不可枚举,岂诚动昆虫,而此雀窃知之耶?故为赋“孔雀开屏”诗。[42]

这里“丁巳”为清康熙十六年(1677)。又卷二十五“七言绝”有《寿王仲锡臬宪》十五首,小序也提到王令(仲锡其字)“腊之十一日览揆”[43],但不知是否同年所作。

由释今无的《赋得孔雀开屏》小序,联想到王令《念西堂诗集》卷六“土集”“七言律”康熙六年(1667)《丁未季冬,叔父没于燕邸,停柩古寺。时予有南海之行,不及扶榇西归,为之泫然》,其后恰巧有《游海幢寺,访阿字》《五十初度前二日漫作》连续两题[44],表面情节颇为相似。这样看起来,王令似乎很有可能就是“丁未”年五十岁、“丁巳”年六十岁。假如据此逆推,那么其生年即为明万历三十六年戊申(1608)。

但是,上及释今无两题寿诗,毕竟都没有提到王令当时的年龄。王令《念西堂诗集》同卷同体裁作品内部,《五十初度前二日漫作》前面与《丁未季冬……》之间还有《除夕》二首等六题,至少已经隔年;后面第四题就是康熙十年(1671)《辛亥九月,剿抚事竣,次士民原韵》八首[45],跳跃性也相当大。因此,假设其排序不误,那么“五十初度”应该在康熙七年戊申(1668)至九年庚戌(1670)这三年之间,而很难断定其究竟具体在哪一年。这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情况,王令生年至多只能推测出一个大致的范围。

至于《提要》本卷,一方面将王令附在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出生的作家之后,另一方面又说“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时近六十”,则明显自相抵牾。

附带关于《提要》本条介绍《念西堂诗集》卷首他人撰序,杜泽逊先生《微湖山堂丛稿》卷九《〈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札记》第十则曾经依据原书指出,作者姓名“‘张仁函’当作‘张为仁’,‘曹贞白’当作‘陶贞白’”。[46]另外,上及释今无《阿字无禅师光宣台集》卷七有一篇《王廉宪仲锡念西堂诗集序》[47],为《念西堂诗集》卷首所未载,则可以作为补充。

又,《提要》本条在《念西堂诗集》之外,还依据已故孙殿起先生《贩书偶记续编》卷十四集部别集类“清顺治至康熙”之属[48],提到一种《古雪堂诗敲集》,“无卷数”,亦“无刻书年月”。王令《古雪堂文集》卷一内,有《念西堂诗集自序》《古雪堂诗集自序》各一篇[49],可知其另一种诗集即为《古雪堂诗集》。至于所谓“敲集”,则很可能像《念西堂诗集》,全书按体裁分为八卷,各卷用“八音”名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依次标为“念西堂诗金集”“念西堂诗石集”等一样,用某个带有“敲”字的古书名句依次标卷而来;假如确实如此,那么这个“敲集”应该仅仅是《古雪堂诗集》中残存的一卷。另外,释今释《遍行堂集·续集》卷三有一篇《王宪长仲锡诗集序》[50],标题看不出是为王令哪一种诗集而作,而正文又没有提到王令前后有两种诗集,因此正常还是应该归属《念西堂诗集》。

又,《古雪堂文集》卷十三所收都是所谓“诗话”,共九则(其中一则为“笔话”)。该卷的卷次、版心以及卷前“目录”都标注不误,而唯独卷端误刻作“卷之八”。[51]曾见有学者据此书辑录诗话(出处从略),卷次称作“卷八”,正是受了卷端的误导。

作者简介

朱则杰,男,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国际文化学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清代诗歌研究,已出版《清诗史》《清诗考证》等专著。


[1]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代诗人别集丛刊”(编号:14ZDB076)的阶段性成果。

[2]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3]《清人别集总目》虽然按作家姓氏笔画排序,但各家小传也力求注明生卒年。

[4]《清人别集总目》第2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347页。

[5](清)杜越:《紫峰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623页。

[6]《孙奇逢集》下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第1044页。

[7](清)杜越:《紫峰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554页。

[8]《孙奇逢集》下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第492页。

[9]《孙奇逢集》下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第970页。杜越字君异。

[10](清)杜越:《紫峰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632页。

[11](清)范士楫:《橘洲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8册,齐鲁书社,1997,第490页。

[12]《提要》上册,第21页。惟该处称杜越“卒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而实际上其忌日为康熙二十年辛酉的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元已入1682年)(可见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有关说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238页)。另外杜越享年八十六岁,而《碑传集》卷一百二十五所录李兴祖《杜先生越墓志铭》称其“得年八十有七”(可见《清代碑传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625页)。这种算法不知是否与当地的某种特殊习俗有关。

[13](清)范士楫:《橘洲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8册,齐鲁书社,1997,第405页。

[14](清)范士楫:《橘洲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8册,齐鲁书社,1997,第388页;《匪棘堂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1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1998,第833页。

[15](清)范士楫:《匪棘堂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1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1998,第833页。放樵其号。

[16](清)范士楫:《橘洲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8册,齐鲁书社,1997,第389页。

[17]《清人别集总目》第2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341页。

[18]李晶明:《三晋石刻大全·阳泉市盂县卷》,三晋出版社,2010,第644页。

[19]《山西文史资料》1994年第六辑(盂县文史集览),山西省统计局印刷厂,1994,第112~116页。

[20]《山西文史资料》1994年第六辑(盂县文史集览),山西省统计局印刷厂,1994,第112页。

[21]李晶明:《三晋石刻大全·阳泉市盂县卷》,三晋出版社,2010,第642~648页。

[22]《清人别集总目》第1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682页。

[23](清)戴璐:《藤阴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第11页。

[24](清)魏裔介:《兼济堂文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6~5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5]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237页。

[26]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378页。

[27](清)冒襄:《冒辟疆全集》上册,凤凰出版社,2014,第183~185页。

[28](清)王士禄:《十笏草堂上浮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732~733页。

[29]《清人别集总目》第2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88页。

[30](清)钱林:《文献征存录》,《续修四库全书》第54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147页。

[31]《文物》1974年第12期,第49~52、81页。

[32]《王建常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第374页。

[33]《清人别集总目》第3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315页。

[34]《辞书研究》1996年第5期,第140页。

[35]张晓:《〈五方元音〉音系》,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第2页。

[36]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538页。

[37]政协邢台市委员会:《邢台历史文化辞典》,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第436页。另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文物单位简介”“邢台市·隆尧县”有所谓“赵涣家族墓地”条(文物出版社,2013,下册,第720页,编号“59-B”),所有“涣”字均系“渔”字形近之误。至于赵渔家乡从“唐山县”变为“隆尧县”,则由古今行政区划变更所致。

[38]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第17册,齐鲁书社,1996,第98页。

[39]《王建常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第2页。

[40]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42页。

[41]《清人别集总目》第1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48页。

[42](清)释今无:《阿字无禅师光宣台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6册,北京出版社,2000,第420页。

[43](清)释今无:《阿字无禅师光宣台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6册,北京出版社,2000,第450页。

[44](清)王令:《念西堂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83册,齐鲁书社,1997,第132~134页。

[45](清)王令:《念西堂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83册,齐鲁书社,1997,第133~136页。

[46]杜泽逊:《微湖山堂丛稿》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223页。

[47](清)释今无:《阿字无禅师光宣台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6册,北京出版社,2000,第161~162页。

[48]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34页。

[49](清)王令:《古雪堂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83册,齐鲁书社,1997,第168~169页。

[50](清)释今释:《遍行堂集》第4册,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第47页。

[51](清)王令:《古雪堂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83册,齐鲁书社,1997,第286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