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爱国生产活动

历史召唤: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 作者:


二、爱国生产活动

●宋世发偶尔一抬头,看见几个孩子正在团泥球玩。孩子们将一块泥团放在手掌心上,将两只手合起来,揉上几个来回,一粒圆球便制造出来了。

●黄荣昌说:“几千年前鲁班发明了斧头、刨子,我们今天总比鲁班强得多,只要肯干,不要说一部机器,就是十部、百部机器也能造出来!”

●赵志坚为了寻找解决办法,他跑遍了南昌市的工厂和图书馆,到处搜寻资料。

开展企业民主改革

1950年1月,中国纺织工会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废除抄身制的决议。

2月,中国搬运工会第一届代表大会,通过《关于搬运公司废除各地搬运事业中封建把头制度向中央人民政府的建议》。

4月,政务院接受中国搬运工会的建议,正式作为决定,发到全国执行。同时,公布了废除各地搬运车业中封建把头制度暂行处理办法。

在这以后,除码头搬运工人首先起来开展了反对封建把头制度的斗争外,全国各地的工厂、矿山和交通等企业,都相继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民主改革运动。各单位在党组织和工会领导下,纷纷召开座谈会、群众大会,发动群众对封建把头进行揭露。逮捕法办了罪大恶极的分子,并撤销了一般把头的领导管理职务。

在建国后,每解放一个城市,党和政府就组织职工代表会选举代表,与人民政府的接收人员一起,共同参与被接收企业财产的清理工作。

到1949年底,在工人阶级参加下,共接收了2858个官僚资本企业,约占我国工业固定资本的80%。这些企业迅速而有秩序地接收到人民手中,对于恢复和发展同民经济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企业被工人阶级接收以后,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废除封建把头制度。封建把头垄断劳动力的使用,是对工人的压迫剥削的土皇帝,废止这种反动落后的制度,党和工会组织是坚决支持的。于是,一场企业中的民主改革运动广泛展开。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由于广州这个华南最大的城市是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统治下解放过来的,因而封建反动残余势力仍很顽强。包括特务、恶霸、黑社会头子及其他反革命分子在内的封建反动残余势力,虽然在镇反运动中已遭到相当严重的打击,但还远未有彻底肃清。他们还在各方面潜伏着,以各种手法进行破坏活动,严重地危害生产建设和城市建设。为了有力地打击封建残余势力,巩固人民政权,广州市的民主改革运动。

通过运动,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解决了各厂内部的政治问题。培养了工人骨干力量,健全了基层工会,发展了党团组织。改变了生产面貌。

由于职工积极进行了生产改革和制度改革,不少工厂的产品产量和质量开始提高,废品次品大大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有不少严重亏损的厂,经过劳资双方努力进行各种改革,终于扭亏为盈。

通过民主改革运动,基本上清除了厂矿企业中的封建把头、包工头等封建剥削制度,纯洁了工人阶级队伍,加强了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

按民主的原则建立了企业的一些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群众生产运动打下了基础。

通过民主改革,在国营企业里建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工人群众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了主人翁责任感,激发了劳动热情,推动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工作。

召开工农兵劳模会议

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

在会上,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向大会致祝词,他说:

你们在消灭敌人的斗争中,在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斗争中,克服了很多的艰难困苦,表现了极大的勇敢,智慧和积极性。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

……

他号召全国人民向英雄模范学习,同时号召英雄模范继续向广大人民学习,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在会上,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作了会议总结。政府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464人。

在这些劳动模范中,有一位我国第一粒滚珠的制造者,他叫宋世发。

宋世发,1922年生于辽宁复县。他16岁就到滚珠厂当了研磨工。他当了8年工人,学到了一手好技术。

1948年春,宋世发担任了研磨车间研磨小组的组长。他带领小组的工人,开展了“红五月”生产竞赛。同年10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瓦房店滚珠厂是当时我国独有的一家生产滚珠轴承的工厂。这个厂以前被日本人霸占,生产的滚珠轴承由日本人垄断,不允许中国工人掌握制造滚珠技术。

解放后,工厂虽然回到了人民手中,可是机器却被日本人运走。工厂不但无法制订1950年的生产计划,而且即将面临全面停工停产的危险。这样一来,不单1000多工人没有工做,全国许多需要滚珠轴承的工厂和矿山机械都将受到影响。

不久,工业部将一批制造滚珠的破损机器给滚珠厂运来,要求这个厂的职工想尽办法将这些破损机器修复,然后,研究制造滚珠的方法,生产出我国自己的滚珠。

就在这关键时刻,宋世发勇敢地站出来,承担了研制滚珠的任务。工厂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由宋世发领导。从此,宋世发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心血,历尽失败的苦恼和成功的欢乐。

要研究出制造滚珠的方法,摆在宋世发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将那些破损的机器修复好。可是那些机器,只剩一副空架子,重要的部件一个没有。

宋世发带领研究小组的工人修旧利废,一边研究机器的原理,一边修配各种短缺的部件,两个月后,终于将破损的机器修复了。

宋世发在滚珠厂当了10多年的研磨工人,虽然有丰富的研磨经验,可制造滚珠,却从没干过。他整天蹲在机器旁看来看去,始终想不出个头绪。可是,他不相信,中国工人就制造不出滚珠来。

为了早日造出滚珠,宋世发到处去找参考书,请教技术人员。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工厂领导着急,宋世发更着急。他决定不再去翻那些根本没有记载的书本,而要靠自己想办法,将滚珠制造出来。

想不到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打开了宋世发智慧的闸门。那是一天晚上,他刚吃过晚饭,又开始在冥思苦索。由于一时想不出主意,便到院子里去散步。这时,他偶尔一抬头,看见几个孩子正在团泥球玩。孩子们将一块泥团放在手掌心上,将两只手合起来,揉上几个来回,一粒圆球便制造出来了。

宋世发看到这里,心里豁然开朗。他从孩子们团泥球上发现了研磨滚珠的道理。他立刻赶回工厂,找来两块钢料,加工成两块托球板,安在机器上,用来代替孩子们的双手,然后,将一些研磨滚珠的小钢料夹在中间。可是,当机器运转起来后,夹在中间的原料滑出了托球板。

为了防止原料滑出,宋世发就在托球板上刻上了一道折形三角沟,将原料托住了。因托球板是用钢料做的,又硬又滑,起不到研磨作用,有的竟被压碎了。宋世发又采取别的办法,在压球板上加上了一层胶皮。

但是,又因胶皮软、有弹性,使原料承受的压力不均,加工出的滚珠有大有小。后来,宋世发又将托球板改为生铁的,虽然,这样能够起研磨作用,可是研磨出来的滚珠还是不符合要求,其精密度比标准规格大了数十倍。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动摇宋世发的决心。他把研究小组的人召集在一起,发动大家想办法,出主意。经过人们多次的研究讨论,决定还是在托球板上打主意。他把上面的压球板做成平板,将下面的托球板制成螺旋板。这样一来,终于研磨出了合乎标准规格的滚珠。这就是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粒滚珠。

从1949年春天起,经过8个月的研制和上百次的失败,宋世发终于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仅12月1个月,就生产出了3􀌕万套滚珠。

宋世发为祖国和人民立下的功绩,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尊敬,工厂授予他特等劳动英雄称号,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授予他一等奖章。在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大会上,又授予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当时,在辽宁省抚顺露天煤矿,有一位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叫张子富。

张子富1914年生于山东营县。他22岁时参加了山东抗日游击队。

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子富到抚顺露天煤矿当了工人。1949年2月,抚顺解放后,张子富当了生产组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刚解放时,矿上有些工人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尚缺乏了解,再加上一些敌人的造谣破坏,工人们的情绪极不安定,干活不起劲。当时在工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干不干,二十万,苞米馇子小米饭。”有的人出工不出力,工作效率很低。

张子富看到有的工人干活不起劲,心里十分着急。他决定成立一个“学习小组”,哪里的活最难干,就到哪里去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群众。

张子富开始组建学习小组时,响应的人不多,有的还骂他。张子富不生气,不灰心,终于动员了5个人。这个学习小组就成了抚顺出现的第一个突击组。

突击小组在张子富的带领下,首先,由坑下到坑上的主要运输道,掀起了突破生产定额的示范活动。以前,工人们每天是8时上班,其实8时才到大坑,到9时才下坑,到坑底再拢点火烤烤,说说闲话就是10时多,干到13时就收拾工具,14时上坑,说是每天工作8小时,其实只干两个多小时。这些人装3􀌓吨的煤车,每人每天只装一车。

张子富带领的突击小组,第一天在6时之前就到了大坑,6时下坑干活,14时收工时,平均每人装煤3􀌗车,后来达到5􀌕车。在张子富和他的小组影响下,蔡长智小组起来急追张子富,达到了每人每天装3车煤。接着,整个产量都提高了。

这时,张子富小组发展到8名组员,矿党委正式命名为“张子富突击队”。矿长提出,让张子富带领突击队到生产落后的西大卷去。于是张子富又转战西大卷,向西大卷提出了挑战。

西大卷有些工人听说张子富来了,想给张子富一点颜色看看,故意让他们干装白泥的活。这种活又吃力又难干。

张子富不挑拣,头一天平均每人装了一车,对方装了一车半。第二天,张子富突击队每人装了两车,对方还是一车半。到了第三天,对方一鼓劲,每人装了两车,张子富突击队装到2􀌘车。

在张子富的影响下,西大卷工人的劳动热怕高涨起来了,装煤车每人每天达到了6车,装白泥达到了一车半。后来张子富率领突击队把所有露天掘大坑的工区突击了一圈,从而掀起了整个矿区的生产热潮。一批批突击队涌现出来。

矿区的西下盘有两个放炮班,有工人24名。这两个班,窝工现象十分严重。当煤矿搞按工定员的时候,这两个班都不肯减员。

张子富决定促一促这两个班的劳动态度。他找来5个放炮手,组成了一个放炮突击队,每天干的比24个人还多。张子富带着这个突击队一连干了3天,使原来那两个放炮班深受感动,自动要求减去10个人,劳动态度也变了。

后来,张子富看到刘山的洗煤班浪费极大,洗煤的水里有很多煤块白白地流走了。张子富又组织了一支洗煤突击队到了刘山。洗煤班的人听说张子富要来,骂他:“张子富又跑到我们这里刮旋风来了!”

张子富一点儿也不计较,仍然埋头苦干。张子富用模范行动感动了刘山的工人群众。

从那以后,洗煤班的工人们不仅把水里的煤掏干净了,而且还提高了生产效率,由过去每人每天洗五六百公斤煤,提高到了1吨多,每月能给国家节约1647吨煤。

张子富不仅在生产上是个模范工人,而且还是一个模范的教育工作者。他常常用工人阶级的思想去教育后进工人,改造落后思想。

西下盘有一个“调皮班”,这个班里都是一些调皮捣蛋的后进工人。张子富不嫌弃这些人,他认为“烈马会拉好车”。

这个组有个姓杨的工人,因打架斗殴,曾被法院教育了一个多月,回到矿上谁都不要。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张子富的教育下,成了生产上的骨干和积极分子。“调皮班”被张子富改造成了“模范班”。

刘山洗煤班有个叫纪宝全的,在伪满和国民党时期,他就是刘山洗煤班的小把头,平时养成了一种好吃懒做、油滑捣蛋的坏习惯。这个人在张子富的教育帮助下,改过自新,后来成了张子富得力的助手,还被选为劳动模范。

张子富用模范行动赢得了群众的拥护,1950年5月被工人群众选为煤矿工会副主席。他还担任过采煤系长、采煤科长。抚顺市人民政府委员等职。

1949年,在抚顺矿务局召开的劳模大会上,他被选为“劳动英雄”。1950年,张子富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这次全国工农模范代表会议,进一步推动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在全国更加深入地开展起来,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大批先进模范人物。

开展劳动竞赛活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11月6日,全国总工会发表《关于号召全国工人阶级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言》。从此,全国职工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许多厂矿的职工群众掀起了参加战地服务工作、参加各地军事干部学校学习的热潮。到1951年3月底,仅华北地区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工人就有1􀌒万多人,另有1326名汽车司机和1140名医务工作者积极报名。东北地区赴朝参战的职工更多。

后方的工人群众还开展了订立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开展爱国生产竞赛等活动。

到1951年3月底,全国参加爱国生产竞赛的厂矿单位达到2810个,参加竞赛的职工达到223万多人。

在全国总工会倡导发动的生产大竞赛中,涌现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先进集体,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模范典型,如:马恒昌小组、毛泽东号机车组、郝建秀工作方法等等。

新中国第一代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马恒昌,是马恒昌小组的创始人,也是全国劳动竞赛和职工民主管理活动的创始人。

马恒昌原是沈阳第五机器厂的一名车工。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工厂回到了人民手中,被工友推选为车工组组长的马恒昌,怀着翻身解放的喜悦和对党的感恩之情,带领9名组员冒着敌机轰炸,坚持生产,提前5天完成了制造高射炮闭锁机的任务,保证了工厂修复17门高炮任务的完成,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受到东北人民政府和军区的表彰。

1949年1月,工厂组织开展了迎接红五月生产竞赛活动。马恒昌带领车工组积极参赛,大家一面苦干实干,一面大搞技术革新,生产效率成倍提高,质量合格率达100%,最终以优异成绩夺得竞赛的第一面流动红旗。

4月28日,工厂召开总结大会,充分肯定了车工小组的经验,称赞这是工人阶级的创举和奇迹,决定以组长马恒昌的名字命名车工组为马恒昌小组。从此,每年4月28日就成了这个英雄集体诞生的纪念日。

小组命名后,进一步激发了组员的生产热情,在创新纪录运动中,仅半年时间就创造了10项新纪录,改造了18种工具,工效提高1至3倍,10名组员在8个月内全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生产工作中,马恒昌注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依靠组员民主管理班组各项事务,提出了“小组的事大家管,小组的活大家干”的口号,在小组内设立生产干事、文化干事、生活干事等六大员,并建立了“首件交检”、“邻床互检”、“三人技术互助”以及安全生产、交接班等项管理制度,极大地发挥了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了我国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先例。

1950年9月,马恒昌代表小组出席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代表大会,马恒昌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同时,马恒昌小组也被命名为全国劳动模范集体。

在1950年中,马恒昌先进小组改进了15种工具,创造了25项新纪录,提前完成了任务,质量达到标准的99%。

1951年1月17日,东北第五机器厂马恒昌先进小组向全国工人提出开展劳动竞赛的倡议。

他们提出的竞赛条件主要是:团结技术人员,搞好师徒关系,遵守劳动纪律,注意生产安全,加强技术和时事学习,提高政治觉悟,改进操作方法,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马恒昌小组的事迹和倡议,由《工人日报》刊登,发表后,得到了全国广大职工的响应,立即在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马恒昌小组的竞赛热潮。

第二天,中国机械制造业工会筹备委员会向全国机械制造业全体职工发出号召,号召全国机械制造业职工向马恒昌小组学习,进一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

随即,中国纺织、铁路、邮电、化工等各工会先后决定,号召所属企业职工迅速向马恒昌先进生产小组挑战,深入开展抗美援朝爱国竞赛。

23日,《工人日报》再次发表《开展马恒昌小组比赛运动》的社论。指出开展马恒昌小组比赛运动,是我国工人阶级用自己在生产上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一种表现。

29日,马恒昌给全国应战工友写信,对全国性的生产竞赛提出三点希望:一、要说到做到,我们小组首先要做个榜样,到一定时候,在报纸上公布成绩;二、不要光是向我们小组应战,你们还要向全厂每一个小组挑战;三、不要犯冷热病,要持久地经常地竞赛下去。

31日,青岛3万纺织工人向全国同行挑战,提前半月完成全年任务。

2月7日,全国总工会常委扩大会议作出《关于开展马恒昌小组竞赛运动的决议》,要求各级工会组织:

对这一自发的竞赛运动,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充分地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使之更有计划、有领导地稳步开展起来。

对马恒昌小组竞赛中的各种生产经验,要有计划地大力进行宣传。

据《人民日报》报道,全国已有1400余单位向马恒昌小组应战,推动了生产,创造了优异成绩。全国参加竞赛的单位2811个,有5522个小组向马恒昌小组应战。

在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中,青岛第六棉纺厂青年女工郝建秀创造了一套科学的细纱工作法。全国总工会随即在全国大力加以推广。

8月7日,《工人日报》发表《重视和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的社论。

8月17日,中国纺织工会召开棉纺细纱职工代表会议,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全国各地优秀细纱工人及技术人员代表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到会发表讲话,指出郝建秀工作法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号召全国纺织工人打破保守思想,认真学习郝建秀工作法,增加生产,为祖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8月22日至30日,中国纺织工会在青岛举办了郝建秀工作法学习班,在全国纺织行业推广郝建秀工作法。

在劳动竞赛活动中,铁路系统也出现了一个先进集体“毛泽东号机车组”。

原来,在1946年4月,在东北解放区哈尔滨到满洲里铁路上的肇东车站,有一台千疮百孔,破烂不堪的报废机车。哈尔滨机务段的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精心修理,使这台死车复活了。

为了纪念工人阶级创造的这一不平凡的业绩,经上级批准,1946年10月30日这天,这台机车被命名为“毛泽东号”机车。

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号”机车承担着运送部队和战争物资的任务。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到平津战役,“毛泽东号”的英雄们冒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地圆满完成任务。

1949年,这台在解放战争中立过汗马功劳的模范机车,来到了北京,留在丰台机务段,编入北京铁路分局的机车序列,经过几次换型。在全国数千台火车头中,“毛泽东号”机车是保养得最好、节省燃料最多、安全运行最长、从未出过任何责任事故的优秀机车。创造了安全行驶820万公里的全路最高记录。

从战争年代开始,“毛泽东号”机车人员始终把永不自满、永不停顿、安全运输作为机车组永恒的主题。他们在全路率先提出和推广了“责任心加责任制加基本功等于安全”的经验和方法,使一次出乘的上百个作业环节实现了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从而保证了行车安全,为铁路运输作出了突出贡献。

“毛泽东号”车组多次被评为全国、全路的先进集体和安全标兵。

在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中,中华全国总工会还总结推广了铁路系统的“满载超轴500公里”运行经验;公路运输系统的“十万公里无大修”;煤矿系统的“施玉海安全生产”经验和“马六孩快速掘进法”;食品工业的“李川江榨油法”;邮电系统的“郭秀云长话操作法”;建筑业的“苏长有分段连续快速砌砖法”等。

在劳动竞赛中,食品工业的“李川江榨油法”是全国油脂工业的一面旗帜。

李川江1920年生于山东巨野。1948年,他进入吉林省四平东茂泰油厂当了工人。

建国后,在1950年,为了结束由于食用油紧缺的历史,李川江提出要创造每百斤大豆出油12斤的新纪录。

1950年冬天,李川江带领工友们创造了每百斤大豆出13斤油的好成绩。对此他并不满足,继续带头挖掘生产潜力,发明了“出炕快、翻炕快、下炕快”的“三快”操作法。

1952年,李川江又突破了百斤大豆出油14斤的大关,这年“五一”,他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庆祝活动,见到了毛泽东主席。

1954年在全国油脂工业第一次技术交流会上,有关部门向全国推广了“李川江榨油法”,命名李川江为“全国油脂工业的红旗”,向他颁发了金质奖章。

8月,李川江在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认为他的榨油法是在陈旧落后设备条件下创造的,这种榨油法虽使每百斤大豆出油量增加了1倍,但仍然无法满足油脂工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他建议改进设备,实现浸出机械化生产。

1959年7月1日,这套设备作为献给党的生日礼物正式投产,它使榨油工序的工人由102人减到36人,每百斤大豆出油达到16􀌒公斤,油的质量也达到了一级标准。

接着,李川江又和技术人员一起,在粮食部科研院的帮助下,制成了“葵花壳仁分离机”,自制了“磷质加热罐”和“磷质浓缩机”。为葵花油的生产和从废油中提取磷质闯出了一条新路。

1977年,李川江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对原有设备改造的同时,增修了8个自动入仓、自动倒仓、自动投料的立筒库;把间歇式蒸发器改造为连续式蒸发器;改造了漫出器,转动周期由220分钟缩短为160分钟,将日处理大豆能力由100吨增加到130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李川江又实现了三项技术革新,一年可为国家增加60多万元收入。他还试验成功从苍耳子、山黄麻等10多种野生植物中提取油脂的方法。

在1956年、1979年,李川江先后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在当时,这些先进集体都在各个产业系统中直接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加快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步伐,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这些先进典型,也成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光荣旗帜。

推广五三工厂经验

1952年11月,在全国工会基层工作会议上,介绍推广了沈阳五三工厂工会工作的经验。

沈阳五三工厂的主要经验是: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党、政、工、团有明确的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正常的工作秩序;充分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等等。

原来,在建国后,在全国国营企业的恢复与改造工作基本完成以后,不少厂矿企业中还存在着某些混乱现象。主要问题是,基层工作薄弱,没有一套正常的工作秩序,党、政、工、团的力量没有得到很好的组织,工会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

为适应国家有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改进工会领导机关的工作作风,加强基层工会工作,1952年7月,全国总工会提出了工会工作要“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号召。

1952年12月24日,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推广五三工厂工会工作经验的决定》。

26日,《工人日报》发表了《努力做好基层工作,迎接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社论。

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推广五三工厂的经验》的社论。

这些决定和社论,明确提出:

要把工会基层工作做好,工会必须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要善于在党的领导、行政的支持下进行工作。必须执行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教育、生活三位一体的任务;必须贯彻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的方法,保持与广大工人群众的联系。并且强调这是工会组织迎接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最实际最中心的任务。

五三工厂经验的推广,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厂矿的工作,整顿和建立了厂矿基层工会的正常秩序。

当时,在河北省龙烟钢铁公司庞家堡铁矿有一个“马万水小组”,这个小组一直是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冠军。组长马万水带领全组月月提前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曾9次创造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的最高纪录。

马万水的最大特点是:吃苦耐劳,以身作则,善动脑筋,勇于创新。他带领“马万水小组”创造了深坑作业法等200多项先进技术,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快速掘进先进经验。

“马万水小组”工作的现场,头上淋水,脚下流水,环境十分艰苦。作为组长的马万水,总是以身作则,带头苦干。平日开风机需要两个人,他一个人开一台;运送矿石的时候,他一个人顶两个人;打眼放炮时,他总是先让别人离开,他走在最后;遇上危险活,他又总是抢在别人的前头。

马万水还善于发扬民主,遇事同组员商量。每次接受任务时,他总是发动组员认真讨论,然后再布置。布置时,又首先把党团员叫在一起,研究保证完成任务的办法,然后再召集全体组员讨论,普遍征求意见。

为了保证完成每天的生产任务,上班前,马万水先要召开全组人员碰头会,根据每个组员的能力分配工作。小组里出了问题,他总是第一个检查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带头自我批评。组员们说:“我们的组长真民主!”

马万水在小组内,不仅善于发挥骨干的作用,而且善于团结和带动后进工人。无论多调皮的人,一调到他的小组,就会变得积极起来。

由于马万水处处以身作则,带头苦干,再加上他有一套好的工作方法,所以这个小组的工人都很团结,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1950年6月,“马万水小组”以独头掘进23􀌗米的成绩,创出全国纪录,被评为省里的模范集体。同年9月,马万水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领导的小组被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获得集体模范称号。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全国开展了抗美援朝爱国主义生产竞赛。

在这次竞赛中,马万水一马当先。他召开了全体组员会,他说:“我们当牛做马的日子已经过够了!共产党、人民政府解放了我们。矿山已经属于我们工人自己,我们决不容许美帝国主义者再来骑在我们的脖子上!我们要用增加生产的实际行动抗美援朝!”

在马万水的带领下,“马万水小组”首先向全矿其他小组提出了挑战。1951年1月,马万水带领小组又向宣化市各厂矿的小组提出挑战。在马万水的带动下,宣化市很快出现了挑战和应战的竞赛热潮,生产大幅度上升。

1952年10月,马万水当了采矿部的副主任。1956年,他带领“马万水小组”9次创造了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的最高纪录后,掘进率比1949年提高了180多倍。

1958年上半年,冶金部在龙烟钢铁公司召开了全国快速掘进现场会,向全国冶金矿山推广马万水和他小组的经验。从海南岛到黑龙江,包括有色金属矿山、煤矿、铁道等部门在内的近百个企业,都派出代表前去取经。仅龙烟钢铁公司内部推广“马万水小组”的快速掘进先进经验后,7年中,平均掘进进尺就增长了17倍。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马万水和他的小组没有停步。1959年9月,他们又创造了独头掘进月进尺429􀌗米的全国最高纪录。这一年,马万水和他的小组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他的小组被选为全国的先进集体。这时,马万水又担任了矿基本建设处主任职务。

马万水不仅带出了一支过得硬的队伍,成为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最高纪录的保持者,而且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据统计,从1949年起到1959年止,这10年中间,“马万水小组”向国家输送了73名工人,分别担任了车间和工区一级的干部,培养出了160多名技术工人。

当时,工会组织推广五三工厂经验的推广活动,使许多落后的厂矿就迅速改变为先进的厂矿,而且厂矿领导干部也学会了领导企业的具体经验。

总工会召开七大会议

1953年,为迎接新的建设高潮,进一步确立新时期工会运动的方针,全国总工会决定召开第七次全国劳动大会。

为了做好大会的准备工作,1953年1月,全国总工会召开六届二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对全国六次劳动大会以来的工会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以后工会运动方针和工会工作作了具体的研究和讨论,并将第七次全国劳动大会改为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3年5月2日至11日,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出席会议的代表830人,代表全国1020万会员。世界工会联合会代表团和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工会组织的代表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在会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向大会致了祝词,他说:

我们祖国现正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并向我们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这就是实现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

这个事业现已开始,几百个建设工程已经或即将进行,并将以不断扩大的规模继续进行。这个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将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大大富强起来,但这是特别有赖于中国工人阶级作更有组织和更高觉悟的斗争的。

为了完成这个新的历史任务的目的,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发挥广大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完成与超额完成国家的经济计划而奋斗!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严格节约和降低产品成本而奋斗!

而这就需要很好地实事求是地去组织工人群众的劳动竞赛,及时地发现和认真地研究一切新的先进的经验与合理化建议,特别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并且实事求是地去推广先进经验,不断地提高工人群众的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加紧训练日益增多的新工人,并使老工人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新工人,帮助新工人。

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对工人群众加强共产主义的教育,提高工人群众的觉悟程度,使他们认识到全体人民的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同时,必须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去克服企业中的各种缺点和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反对破坏劳动纪律的各种现象,大大地巩固劳动纪律。

为了这个目的,我们还必须经常地、密切地关心工人群众的生活状况,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按照必要与可能逐步改善工人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和工人的工作条件。

我们相信:我们是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幸福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强国的。

赖若愚向大会作了《为完成国家建设的任务而奋斗》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

在国家建设时期,我们工会组织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联系并教育工人群众,不断地提高工人群众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巩固工农联盟,团结各阶层人民,积极地完成国家建设计划,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善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为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斗争。

劳动竞赛的特点是着重于劳动与技术相结合,推广先进经验,发掘生产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注意劳动保护和技术安全。从突击到经常,从初级到高级,是劳动竞赛一般的发展过程。劳动竞赛的发展与提高,是群众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把生产中的落后者逐步地提高到先进水平的过程。

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工会工作的报告》、《关于修改中国工会章程的报告》的决议,以及《关于拥护世界工会联合会召开世界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决议》。

大会选举出全国总工会七届执委99人,候补执委42人。赖若愚当选为全国总工会主席,刘宁一、刘长胜、朱学范当选为副主席。大会还选举了主席团委员24人、推选了书记处书记8人。刘少奇继续担任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1954年4月15日,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张明山、王崇伦、唐立方、黄荣昌、刘祖威、朱顺金、傅景文7人,向全国总工会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

1954年4月20日,全国总工会主席团第五次会议赞成并支持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向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建议。通过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这个决定经党中央书记处讨论批准后,于5月27日正式下达。

在各级工会的组织下,全国职工立即响应,迅速掀起了提高技术,改进技术,学习掌握新技术的热潮。

在技术革新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创新能手。其中一位是全国著名的技术革新能手周阿庆。

周阿庆,1923年生于浙江宁波。他出身贫苦,从17岁起就在上海等地学徒。1955年在南京无线电厂当了压铸工人。

长年的劳动,使周阿庆在生产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再加上他学技术十分刻苦,因此练就了一手硬功夫。

1958年,周阿庆实现11项重大的技术革新,仅其中改进的模具旋钮心,就可以提高工效950倍,其他革新有的提高效率480倍,最小的在30倍以上,一举成为技术革新的能手。

不怕困难,不迷信专家权威,是周阿庆的一大特点。他的这种可贵品质,在改革压铸机模具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1958年7月,周阿庆加工一种六角套筒的零件。这种零件很薄,因模具设计得不合理,加工时竟有60%的废品。周阿庆见浪费惊人,便决定自己动手,改革设计。

经过一番苦心钻研,周阿庆大胆地设计出了一种小型模具,使压铸出来的零件全部合格。周阿庆的这种敢想敢干,不怕困难,不迷信权威的品质,鼓舞了不少工人去同困难作斗争。

1959年,是周阿庆在技术革新方面继续取得成就的一年。这一年的2月,当周阿庆听说工厂完成国家计划尚欠20多万个工,只有增加100个工人才能完成国家生产计划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决定在技术革新上挖掘潜力,寻找出路。

周阿庆同技术人员郑纪根合作,将一台只能压铸锌合金零件的压铸机,改革成能压铸锌铝合金的机器,提高工效几十倍,一年为国家节约15万个工时,解决了全厂的技术关键。

这一年5月,工厂要生产一批恒温槽零件,因加工工艺不过关,加工50件,只有五、六件合格。每加工一件需要200多个小时,浪费之大,没有一个人不为之痛心。

这时,周阿庆又站了出来,经过两个月的苦心钻研,终于制造出了一副压铸模。这个重大的新工艺,使加工恒温槽零件由一件需200个小时,缩短到只要30个小时,合格率达到99%。这一年,他又实现革新30多项,并且一个人完成了100年的工作量。

周阿庆以优异的成绩,在这一年被选为江苏省劳动模范。不久,他又被命名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在技术革新运动中,还出现了一位中国木工机械化的开路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黄荣昌。

黄荣昌,1926年生于四川碚县。他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在他11岁那年父母在逃荒中死去,他成了一个孤儿,只好跟着姑母生活。

日本侵略者轰炸重庆时,姑母全家5口人被日本鬼子投下的燃烧弹活活地烧死。他无依无靠,四处流浪。后来,他到了一家雕花铺当学徒。在学徒期间,他经常挨打挨骂,7年后被资本家开除了。从此,他又开始四处流浪。

重庆解放后,他在重庆钢铁公司木工房当了工人。在党的教育下,他的阶级觉悟提高得很快。为了尽快地把新中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

当时,我国木工技术十分落后,工人干活全靠手工操作,使用的都是斧头、刨子等简单的手工工具,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很低。黄荣昌尽管挤命地干,可是比起车工用机床干,不知要慢多少倍。他见一天干不了多少活,心里特别着急。

黄荣昌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他不甘心长期依靠笨重的体力劳动来建设新社会。他决心革掉斧头、刨子的命,使木工操作实现机械化。这时正是1951年。

黄荣昌最初的打算是想创造一部锯木机,因为锯木头实在太困难了。可是这消息一传出去,立刻遭到了一些思想守旧人的非难。

有人说:“木工能造机器,那祖祖辈辈的老木匠谁是傻子?”

也有人说:“要是木匠都能创造机器,那机器匠就不值钱了!”

有些干部说他是“打懒主意”、“不务正业”等等。

黄荣昌听了心里十分难过。幸好党组织了解他,支持他,并鼓励他说:“你尽管大胆地干,只要依靠党,依靠群众,就一定能创造成功。”

从此,黄荣昌创造锯木机的信心更坚定了,干劲更足了。

他说:“几千年前鲁班发明了斧头、刨子,我们今天总比鲁班强得多,只要肯干,不要说一部机器,就是十部、百部机器也能造出来!”

创造机器的过程本来就是十分艰苦的,特别是对于识字不多、机械原理一窍不通的普通木工来说,在技术条件十分落后和原材料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更是异常的艰巨。

为了造出锯木机,黄荣昌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缺乏原材料,就到废料堆里去找。他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不久,他终于真的造出了一部手摇锯木机。虽然这部手摇锯木机十分简单,但是,它对我国木工由手工操作进到机械操作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后来,在这部手摇锯木机的基础上,他又作了一年的努力,几经改造,终于创造出了我国第一部电动锯木机。

第一部电动锯木机的首创成功,更加激发了黄荣昌的创造激情。他又大胆提出了一个要使木工实现全面机械化的设想。党组织支持他,群众支持他,原先持反对态度的人也支持他了。

到了1957年,他已经先后创造、仿造、改造成功了70多部木工机械,实现了木工全部机械操作。他创造的大带锯,比手工操作的效率提高了78倍,落尖机、双行车圆锯、采铆机等,提高效率11倍。

黄荣昌的创造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极大重视,把他的先进经验推向全国,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木工机械化的进程。

1954年和1956年,黄荣昌被选为重庆市劳动模范,1956年,又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在荣誉面前,黄荣昌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他想得更广、更深了。这时,他由创造木工机械发展到创造冶金需要的各种机械了。

这期间,他和公司里的加料、运输、石、瓦等工人和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创造了许多机械,代替了炼钢工人部分笨重的体力劳动。

1958年,毛泽东视察了黄荣昌所在的重庆钢铁公司。

当毛泽东看见工人们用人工运送沉重的钢板时,就关心地问公司的干部:“是不是可以搞些机械化运输。”听了毛泽东的话,黄荣昌受到很大启发。

这个公司的领导,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精神,作出了“消灭肩挑背抬,解放笨重体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并立即成立了一个机械化突击小组,负责全公司的机械化改造革新工作,由黄荣昌担任组长。

当时,黄荣昌根据自己的设想,提出要创造一批大型的机械化运输设备。可是,当他把自己设计的图纸拿出来时,有些工程技术人员却看不起,说他的设计“书本上没有,缺乏理论根据”。

黄荣昌就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书本上的东西都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书本上有的东西,我们当然尊重,要学习;书本上没有的,我们也要创造。创造出来了,以后书本上就会有了。”

黄荣昌和工人们经过艰苦劳动,成功创造了15部大型机械化运输设备,3部转炉、化铁炉的出渣、加料设备,实现了钢材运输的机械化,使全公司800多名运输工人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创造的这些设备,每年可节省240万个工作日。

不久,上级把黄荣昌派到耐火材料厂去帮助工作。他在这个工厂工作不到一年,就帮助改进了两部摩擦式压砖机。

1959年春天,上级据据工作的需要,把黄荣昌调到转炉炼钢厂担任副厂长。

在炼钢第一线上,黄荣昌又发挥了巨大的创造才能。他针对生产上的关键,大搞技术革新。

当黄荣昌看到转炉车间生铁赶不上炼钢需要时,又找窍门,带领工人们苦战一个多月,试制成功了一部大型双臂龙门磁铁起重机。这部磁铁起重机每分钟可以搬运生铁20多吨。过去由江边把生铁运进工厂,每天需要1900多个工人,而现在只由两个人就可以了。

黄荣昌设计制造成功的翻斗式提升机,解决了石灰供不应求的难题,一年可节省5万多个劳动日。

他还创造、改进了化铁炉双斗提蓝式直升机、转炉悬臂斜桥加料机和转炉打炉帽自动化等设备。

因此,人们说:“黄荣昌走到哪里,技术革新的花就开在哪里,他是一面不断革命的红旗。”

几十年来,黄荣昌由一个普通木工成长为技术员、机械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副厂长。

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国务院授予他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黄荣昌还曾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这次技术革新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职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的建设计划起了重大作用。

支援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5年7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认为“在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指出,对运动要全面规划,加强领导。

在合作化大发展的形势下,10月4日至11日,党的七届六中全会,根据毛主席的报告,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决议公布后,加速了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

为了发动和组织职工群众支援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5年10月至12月,《工人日报》先后发表了《全体职工同志们,支援农民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赖若愚关于《加强对农民的领导,抵制资产阶级对农民的影响》、康永和关于《积极地支援农民兄弟走合作化的道路》、全国农具制造工作者会议的《积极支援农业合作化的厂际劳动竞赛合同》等重要社论和文章,要求各级工会组织教育和发动全体职工积极支援农业合作化运动,把支援农业合作化运动看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光荣任务。

全国农具制造工作者会议在《给全国农民兄弟的一封信》中,决定尽一切努力改造农具式样,降低成本,做到物美价廉,使所有制造农具和农业机器的工厂都能更好地为农民兄弟服务。

随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全国总工会又于1956年作出《关于动员职工支援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的决议》,决议要求:

全国职工加快工业化速度,更快地生产更多更好的工业品供应农民。要求教育和组织职工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地帮助农民修理农具,装配零件,讲解技术,提高文化,以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

当时,在江西拖拉机制造厂,有一位著名的技术革新能手赵志坚。

1958年7月,江西旱灾严重,省政府提出全民支援农业。江西拖拉机厂决定赶制一批抗旱机械,即30匹马力的煤气机。在加工这种机械上的缸头时,厂里遇到了困难,影响了煤气机的组装。

赵志坚为此昼夜难眠,走路、吃饭、睡觉都在想这件事。为了寻找解决办法,他跑遍了南昌市的工厂和图书馆,到处搜寻资料。

最后,终于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双轴钻搪缸头工具,将原5道生产工序改为1道,提高工效7倍,每只缸头由过去26分钟加工1只,降低到3分钟加工1只,保证了煤气机按时出厂,为支援抗旱立了一功。

在工会组织的发动下,各地职工还开展了同农民举行联欢,互相访问,赠送书籍画报,教会农民修理农具。帮助农民开展文娱活动,动员住在农村的亲友带头入社等等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密切了同农民的联系也对农民进行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推动了农业合作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工会对手工业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协助党制定了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政策,对促进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起了积极作用。

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

1956年初,全国出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各地都涌现出大批先进企业、先进班组和先进生产工作者。

1956年2月,全国总工会七届十次主席团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的决议》。

3月,党中央发出《关于积极领导先进生产者运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认真学习讨论全国总工会的决议,制定计划,指导当地工会做好这项工作。

根据全国总工会《决议》和中央《通知》的要求,各级工会引导全国职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先进生产者运动。

在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中,各地注重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改进技术、提高技术、学习与掌握技术”的方针,充分发挥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作用。

在鞍山钢铁公司有一位著名的老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叫孟泰。他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位优秀代表,他为恢复我国最大的钢铁基地——鞍钢的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孟泰热爱党和社会主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公而忘私,爱厂如家;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被称为“孟泰精神”而誉满全国。

1898年,孟泰出生在河北省丰润县一个贫农家庭。他从童年时起,就遭受日本帝国主义和地主、资本家的蹂躏,磨炼出了工人阶级的坚强、勇敢、勤劳、俭朴的品德。

在旧社会,他在抚顺煤矿当过10年铆工,29岁到了鞍钢炼铁厂,当了配管工人,一直干了21年。

1948年,在东北解放战争中,他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并随军北上,在通化铁厂辛勤劳动,日夜奋战在炼铁炉旁,积极支援了前线,为东北的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人民开始进入大规模的经济恢复和建设的新时期。可是,鞍钢由于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多次浩劫,被破坏得十分严重,要恢复生产,极为困难。

就在这时,孟泰带领全家,跟随解放军,从通化铁厂回到了鞍钢。

一到鞍钢,他顾不得把自己的家安顿好,就往工厂里跑。当他看到高炉群被破坏得千疮百孔的时候,就决心分担国家的困难,默默无声地工作起来。他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跑遍了10里厂区,刨冰雪,抠备件,扒废料堆,找材料,手碰破了不喊疼,脚冻坏了不叫苦。他每天泥一把,油一身,汗一脸,拣了成千上万个零件,建起了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起初他这样做有些人并不理解,奚落他是捡破烂的。冷嘲热讽丝毫没有动摇他,他坚持到处拣废旧材料,终于带动了大家。炼铁厂配管班工人在他的带领下,短短几个月内,就回收了上千种材料,上万个零备件。这些零备件当时根本买不到,而要修复高炉没有它们就修不成。就在这年的7月,炼铁厂开工修第一座高炉——二号高炉时,缺三通水门。“孟泰仓库”里有各种型号的三通水门1300个,任你挑;缺什么零件,它有什么。“孟泰仓库”立了大功。后来,在修复一、三号高炉时,所有管道系统的零件都是由“孟泰仓库”提供的,没有花国家一分钱。

这一年8月,孟泰在鞍钢第一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孟泰不仅是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人,还具有公而忘私的优秀品质。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美帝国主义的飞机还经常骚扰鞍钢。

这时,孟泰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他让老婆孩子下了乡,自己扛着行李,拎着米袋上了工厂,自愿承担起守护高炉的任务,决心与高炉共存亡。每当空袭警报响起的时候,他就把铁钳装进口袋里,抓起一根早就准备好了的铁管子,爬上高炉的平台,站在两座高炉中间,紧紧地盯着总水门。他告诉工人们:“总水门是高炉的心脏,如果敌机扔炸弹,我死也要用身体护住它;如果有特务上来破坏,先一管子结果了他!”

当拉紧急警报时,工人们按规定都下了防空洞去躲避,孟泰却仍然站在高炉旁,仰面向天,搜索敌机的影子。孟泰这种舍生忘死,誓与高炉共存亡的精神,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工人们说孟泰是爱厂如家,爱炉如命,这真是不假。

孟泰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从不把个人利益放在心上。工厂第一次评定工资时,工人们都主张给他评一等,可是他想:国家正在建设,一分钱都很珍贵。自己少拿一点,就能给国家节余一点。所以,他坚决不要一等。他说:“还是让我自己评评吧。我只要个二等就心满意足了!伪满时,国民党时,我都拿头等工资。为啥现在要二等?第一,我那时是糊弄鬼子,如今是实打实地给自己干。第二,我耳也聋,眼也花,干起活来比年轻的差得多,还有个大缺点,就是没有文化……”

孟泰还没说完,工人们就哄起来了,都不同意他的意见。他一见急了,红着脸同工人们争了半天,最后把一等让给别人才算完事。

后来,孟泰担任了炼铁厂的副厂长。

他走上领导岗位后,始终保持着工人阶级的本色。他身不离炉台,心不离群众,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他带领群众修旧利废,组织工人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亲手建起了“孟泰储焦槽”,为国家节约了上万吨焦炭。

他还改革成功了热风炉底部双层燃烧筒,炉底使用寿命比原先使用的单层燃烧厂筒提高近百倍。他研制成功的冷却箱串联,用水量比以前节约了30%。

孟泰的英雄业绩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在1950年、1956年和1959年,他连续3次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生产者。他还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七、八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多次受到党中央领导的接见。

在学习先进生产者运动中,广大工人打破保守思想,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在产量、质量、节约等方面,都大大突破了规定的定额和计划要求,创造了新的纪录。这一切,都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召开先进生产者会议

1956年4月30日至5月10日,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提议,由全国总工会主持召开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6182名正式代表和特邀代表,他们分别来自20个民族,28个省、市、自治区,22个产业;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大会开幕式。

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向大会致开幕词。他说:

我们将通过这次大会,交流和总结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工作经验,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积极精神和创造精神,以便动员全国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把各项建设事业办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从而促进我国建设事业的加速发展。

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向大会致祝词,他高度赞扬了先进生产者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作用,指出:

千百万劳动者在先进生产者率领下为消除落后而斗争,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一种动力。

只有坚决依靠先进生产者、普通生产者和生产领导者的共同努力,只有坚决克服领导工作中各种官僚主义倾向,并且正确地处理国家利益、集体等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把他们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使先进生产者运动得到普遍的、持久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的生产水平和科学、文化、技术水平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地提高。

全国总工会主席赖若愚在大会上作了报告,他全面地阐述了先进生产者运动的意义、作用、原则、方针和目的。

他指出: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最富有群众性的组织,在组织先进生产者运动,充分地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负有重大责任。

在会上,王崇伦、钱学森、华罗庚、张明山等100多名先进生产者代表发了言,介绍了广大职工在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的创造性劳动,表达了广大职工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热烈的愿望和坚强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工人的热情。

大会通过总结,交流经验,提出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社会主义竞赛原则,并且把它变成了广大职工响亮的行动口号。

在这些先进生产者中,有一位我国著名的炼钢能手,全国冶金战线上的英雄,他叫李绍奎。

1925年,李绍奎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一个赤贫如洗的雇农家庭。鞍山解放后,他在鞍钢第一炼钢厂当了装卸工人。

1949年,李绍奎调到平炉上去学习炼钢。一位当时留用的工程师,见他愣头愣脑,问他念过几年书,识多少字。李绍奎说自己是个文盲,不识字。那个工程师讥笑地对他说:“炼钢可不做吃饭,没有中专文化程度,还想学这个!”李绍奎听了,十分生气。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炼钢,干出个样子来。

在老工人的帮助下,李绍奎学习十分刻苦。那时的平炉炉顶用的都是砂砖,还没有测量温度的炉顶高温计,要知道炉顶的温度多少,全凭眼睛看,所以很容易烧坏炉顶。

李绍奎怕炉顶被烧化,常常是冒着高温和火焰,从炉门喷射口细心观察炉顶的情况,掌握炼钢规律。为此,他的眉毛和头发不知被烧过多少次。

为了掌握用铁锹往炉膛里投补炉材料的技术,他每星期天就在家里用铁锹扬土练习,使扬出去的土又远、又准、又不散。由于他技术提高得很快,又能团结同志,1953年,他被提升为八号平炉丙班炉长。

李绍奎担任炉长后,很注意同甲、乙两班的工友搞好协作。每次出完钢,他总是认真地检查炉体,补好炉;到下班的时候,又总是把炉前炉后清扫得干干净净,把工具和补炉材料给下一班提前准备好,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甲、乙两班。

甲、乙两班的工人,在李绍奎的影响下,树立起整体观念,三个班次的工人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这一年,八号平炉增产了1􀌕万多吨优质钢,连续被评为鞍山市的模范平炉,并获得了冶金部赠给的奖旗,成为全国大型平炉的一面红旗,李绍奎本人也被选为鞍山市的特等劳动模范。

李绍奎不但是个炼钢能手,而且很善于培养人才。为他了把青年工人培养成技术全面的炼钢能手,他经常早来晚走,利用空闲的时间,耐心地向青年工人传授各种技术。

为了让青年工人尽快掌握用长把铁勺舀钢水取样,他想出代替的办法,让他们反复练习从水槽里舀水。当青年工人们掌握了操作要领后,他就鼓励他们大胆干。

李绍奎培养青年工人,不但注意教会他们技术,而且还特别注意培养青年工人树立热爱集体的思想,使一大批青年工人迅速地成长起来。有不少人当了炉长、工长、值班长和护炉技师。

李绍奎带的第一个徒弟叫李廷顺,是个来自农村的普通青年。当第二炼钢厂十号平炉投入生产时,李廷顺就担任了炉长。他像李绍奎一样,不但自己肯干,并且能带动全炉工人都那样干。

结果,十号平炉成为第二炼钢厂最好的一座平炉,被命名为“青年团结炉”。1956年,李绍奎和他一同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师徒双双被命名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在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铣工,有一位全国著名的技术革新能手、先进生产者,他叫苏广铭。

1913年,苏广铭生于山东平原县一个工人家庭。苏广铭在旧社会干了20年的钳工和铣工,受尽了资本家和日伪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

解放后,苏广铭怀着翻身后的喜悦,在工厂里努力工作。他总是早来晚走,出满勤,干满点。

当时,领导把一项加工“钢背瓦”的任务交给了苏广铭。他用油钢刀加工,速度象老牛一样的慢,一天忙得要死,也不出活,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时,苏联专家给他一把硬质合金刀,让他试试。试的结果,使他体会到:“手巧不如家什妙”。从此,他干活不光拼体力,还动脑筋,找窍门。

一次,苏广铭制作一个胎型,过去一次只能卡1个工作件,卡活时还要停车,有了这个胎型后,一次上两个工作件,轮流卡活,减少了停车时间。在这个基础上,他又运用高速切削,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

从此,苏广铭不断地钻研学习,攻破了许多生产难关。比如:在制作“小胎车花帽”时,最初他用老办法干,只能卡一个铣一个,效率低,质量还不好。他又搞了个新胎型,实行多零件加工,一次能卡15个,两个卡胎,轮流卡活,使机床流水作业工效提高4倍。

苏广铭对新鲜事物吸收很快,积极采用先进力具。1954年,厂内急需摇杆200个,这个任务很艰巨。苏广铭经过改进刀具,工效提高了125%,还节省了很多钢材。

后来,苏广铭沿着他改革刀具、改革设备的道路走下去,在生产中实现了许多技术革新,他的加工效率总是不断地提高,成为厂里瞩目的人物。

苏广铭不仅在自己的机床上搞技术革新,他还帮助别人攻克难关。他们车间有个叫辛成国的工人,看他效率高就提出要赶上他。

辛成国也积极改进刀具。当时正加工皮带运输小轴,辛国成创造出在一个刀杆上安3把刀的办法,试验时,第三把刀因和顶尖抵触而行不通。苏广铭看到后,就帮他想办法,把顶尖铣去了一块,使辛成国革新的刀具试验成功了。

由于苏广铭刻苦钻研技术,大胆搞革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共实现技术革新33项,用三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干完了9年半的活,质量完全合乎标准,未出一件废品。

在1956年,苏广铭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在这次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后,全国各产业工会协同国家各产业部召开了各产业系统的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这样,全国很快掀起了先进生产者活动的高潮。到1956年底,全国涌现出先进集体11􀌔1万个,先进生产者120多万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