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之“科头箕踞”:正经,但没正形
【成语】科头箕踞
【释义】科头:不戴帽子;箕踞:两腿分开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适的隐居生活。
【出处】唐·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王维初次见崔兴宗,还是和崔氏刚认识的时候。
那时兴宗尚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人聪明,也爱读书,可就是有点不拘礼节。崔家父母每每会对兴宗生气,怪他不循规蹈矩,仕进之心不强。
王维和崔氏成亲后,崔兴宗也跟着到了长安。和王维在一起时,兴宗总爱问一些佛道方面的问题,听说终南山是个隐居的好地方,他竟也有了隐居的念头。
内弟有隐居之意,王维颇能理解。想自己自十七岁时开始在终南山隐居,那样的生活虽然清苦了些,但毕竟逍遥自在,心无挂碍。
有了姐夫的默认,没过多长时间,崔兴宗就一头扎进了终南山。
崔兴宗在一处山林边盖了一间茅屋,又建了一个亭子,从此隐居下来。
在京城为官的王维一有空就会去山里看望他,有时也会带着朋友去赏景、喝酒、作画、吟诗、弹琴,一起享受远离尘俗的山水之乐。
那一日,王维还特意为兴宗画了一幅写真。写真上的兴宗把酒临风,逸兴云飞。
在王维的引荐下,崔兴宗先后结识了王缙、卢象、裴迪、丘为等多位文朋诗友,俨然一个复活了的陶渊明。
他更不注意自己的外表了,整日蓬头垢面,趿拉着一双破旧的草鞋,粗茶淡饭,放浪度日。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崔氏因病去世,王维和崔兴宗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之中。
因名声在外,崔兴宗于开元二十二年被请进了宫。有了官衔,还跟着玄宗皇帝去了洛阳,赴洛阳前,王维前来送行并写了《送崔兴宗》一诗:
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
君王未西顾,游宦尽东归。
塞迥山河净,天长云树微。
方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
崔兴宗无心当官,也不善当官,一接触官场他就觉得浑身不自在,那种虚情假意的客套和逢迎拍马的游戏,实在不是他能做出来的。没过多长时间,他就请辞,重新回到了终南山。
那个夏日,王维又来看他了,一同来的还有王缙、卢象、裴迪。
崔兴宗正在一棵松树下的大石头上坐着,伸着长腿,仰着脸。看到几个朋友来了,崔兴宗也不起身,只抬手指了下身旁的那个凉亭,道:“几位坐,屋内有茶水。”
都知道主人性格,所以几人就说说笑笑地在亭子里坐下了,作画的开始作画,吟诗的开始吟诗,长啸的开始长啸。
过了一会儿,裴迪提议以《过崔处士兴宗林亭》为题,各作一首七言绝句。
大家都说好。
王缙先来:
身名不问十年馀,老大谁能更读书。
林中独酌邻家酒,门外时闻长者车。
卢象接着:
映竹时闻转辘轳,当窗只见网蜘蛛。
主人非病常高卧,环堵蒙笼一老儒。
众人鼓掌叫好,然后裴迪起身吟道:
乔柯门里自成阴,散发窗中曾不簪。
逍遥且喜从吾事,荣宠从来非我心。
“‘逍遥且喜从吾事’,这也是我们大家的心愿啊!”王维大声感叹道,“好,下面轮到我了。”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
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王维刚诵完自己的事,亭内的几人就一齐把目光投到崔兴宗身上。“科头箕踞,真的是太形象了!”裴迪朗声笑着,张开双手比画出一个簸箕的形状,“摩诘兄这个词造得好。”
崔兴宗从茅屋内端着一壶酒过来,听王维说他“科头箕踞”,竟也是忍俊不禁。
“都是性情中人,只要高兴就好,仪表毕竟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崔兴宗将酒放在几人面前的石桌上,然后自己斟了一杯,端起来吟诵道:
穷巷空林常闭关,悠然独卧对前山。
今朝忽枉嵇生驾,倒屣开门遥解颜。
“今天你的鞋没倒穿。”崔兴宗话音刚落,卢象就看着他的脚调侃。
亭内自然又是一阵欢声笑语。
多年后,崔兴宗去了蜀地。一个人的时候,王维时常会想起这个知音般的内弟,想起两人共处的一幕幕。
等到再次见面,崔兴宗和王维都已年过半百了。王维感慨于岁月的无情和人情的复杂,写下了这首《崔兴宗写真咏》:
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
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