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飞行员
●周映芝充满信心地对嘲笑她的男生说:“你别神气,看谁先飞出来才是真的。”
●正在中南海办公室开会的毛泽东此时也从屋里走到院子,高兴地对在场的其他领导人说:“新中国的第一批女飞行员正从我们头上飞过!”
●戚木木在发言中代表她的同伴们表示:“我们一定要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奋斗终身!”
女学员进行刻苦训练
1951年初,正值万物复苏的季节,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女飞行员。空军开始从华东军政大学和航空预科总队选调女学员。
很快,这些女学员就奔赴驻牡丹江的第七航空学校学习。
这批学员到校后,编在第二期丁班。
学校根据她们个人身体素质、文化水平和机组配套的需要,确定培训飞行员14名,空中领航员6名.空中通信员5名,空中机械员30名。
这14名女学员是来自湖南的周真明、万婉玲、周映芝,上海的何月娟、黄碧云、施丽霞、阮荷珍、陈志英,浙江的戚木木、邱以群,广东的王坚、伍竹迪、秦桂芳和河南的武秀梅。
14个人组成一个班。组织上任命湖南辣妹子周映芝为班长。
女人学飞行,中国没有先例,行吗?
教员们虽有信心,但也心存怀疑。他们认为:女人爱哭、优柔寡断、胆小。吃饭时,男学员也不拿正眼瞧她们。
一次,一个高个子的男学员对周映芝说:“你们女的还学飞行?瞧你那小个儿,飞机的螺旋桨一转,就不知把你吹到哪里去了。”
周映芝毫不示弱,她充满信心地说:“你别神气,看谁先飞出来才是真的。”
当时,航校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14个女学员挤在一间小房间里面,床是用木凳支起来的大通铺,吃的是东北的高粱米和大白菜。
不久,飞行教员来了。
女学员们分成3个组。
3个教员有两个是日本人,一个叫长谷川,一个叫宫田。长谷川带一组,宫田带二组,中国教员赵志雄带第三组。
当时,第七航校使用的教练机是缴获的美制PT-19型和日制双发99式飞机.器材短缺,飞机陈旧,但是,女学员们全不在意。
她们在学习航空理论时,遇到许多的困难,什么飞行原理、无线电学啦,左一个定律,右一个公式,简直让人摸不着门路。
此外,日本教员不会说多少中国话,常用手比划,靠大家自己理解,这样学起来也很费劲。
正当姑娘们感到十分困难的时候,组织上及时提出这样的口号:
为妇女争气,为祖国争光!
接下来,上级领导又专门组织座谈会,座谈会的题目就是:“想想长征难不难.想想抗美援朝的战士难不难”,鼓励女学员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这些女学员们都怀有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
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我们一定要在1952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一天,自己驾驶着飞机通过天安门,为站起来的中国妇女争光。
于是,她们遇到难题时,就不厌其烦地向上理论课的中国教员求教,直到自己弄懂为止。
通过各类教育,女学员们克服困难的信心足了,课堂上能专心听讲,课外认真复习,星期天也不休息,抓紧一切时间学.终于攻克了航空理论这一关。
理论学习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地面训练,她们要在教员的带领下上天了。
这些从未坐过飞机的姑娘,认为到天上多么美呀!可是一到空中她们就觉得天旋地转,头晕脑胀,教员刚带了几个起落,有的就呕吐起来。
面对这种困难,女学员们以中国妇女的坚韧不拔的毅力,迎接考验。身体健壮的上海姑娘施丽霞表示:
男人能做到的,我们妇女也一定要做到!
教员带领施丽霞第一次飞起落时,主动告诉她:飞行中要是感到不适,支持不住时,就用手拍拍脑袋。好早点着陆。
施丽霞在飞行时真的吐了起来,可她坚持住了.一直到飞完课目,最后吐的尽是黄水,也没有去拍一下脑袋。
当时,一些女学员对汽油味道敏感,她们却偏要把汽油洒在自己的手帕上,时刻与汽油“作伴”、“亲吻”。用这样的强制方法磨练自己的味觉神经。
她们操纵飞机驾驶杆,拆卸发动机力气不够,就拚命锻炼。和男同志一起打蓝球、跑步、打秋千、滚旋梯。练习器材少,她们就把扫把、凳子腿代替驾驶杆演练,坐在地上手拉手脚蹬脚地练习拉杆蹬舵。
目测不准,她们就在卡车开动时练习判断运动速度。
飞机降落时离地高度变化掌握不准,她们就在楼梯跑上跑下地练习,就连晚上在被窝里也握住手指头蹬着床头作练习飞行。
第一次感觉飞行,大家可高兴了,早晨5时就起了床。
3个教员各带自己的小组。当时飞的是美国的PT-19飞机,学员在前舱飞行,教员在后舱保驾。操纵杆前后连在一起,一杆两动。
要上飞机了,姐妹们大都有点紧张。周映芝却一点也不怕。她想教员都不怕,我怕什么。
上天以后,周映芝感到天空真大,祖国的山河真美!她东张西望,感觉十分舒畅,只是怎么也看不到机场。
这时候,教员轻轻压下左翼。一块白色的“T”字布让周映芝意识到,自己正在机场上空。
身体比较娇弱的阮荷珍一下飞机就吐,把苦胆都吐出来了,脸色蜡黄,站都站不稳。
当时,女学员们有一个口号:
绝不让一个姐妹掉队!
大家一起鼓励阮荷珍,帮助她攻克难关,继续训练。
航校校长魏坚也鼓励小阮:“只要你自己坚强,克服困难,组织上是决不会轻易放弃一个人的。”
在组织的关怀和姐妹们的帮助下,阮荷珍最终战胜了身体不适应症。
放单飞开始了!飞机一架架地离去,又一架架安全返回地面。
姐妹们围在一起,兴奋地议论着在天空的感觉和飞行状态,似乎都有说不完的感受、道不尽的体会,可她们心里都有些不踏实,她们不知道自己到底飞得行不行?一个个都不安地等待着上级的裁决。
经过严格考核,大多数人通过了放单飞这一关,只有黄碧云没有过关。
看着一起学飞行的姐妹都飞了起来,黄碧云难过地哭了起来:“我怕是飞不出来了。我干不了这一行!”
领导和教官集体给黄碧云“会诊”,查找飞不好的技术难点,定出克服的方案,手把手对她进行教练。先期放单飞的姐妹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向她详细讲解操作体会,在空中如何保持飞行状态,对弱点采取什么法子克服。
黄碧云知难而上,终于和姐妹们一起比翼齐飞了。
1951年11月,14名女飞行学员,用时仅7个月,平均每人飞行77小时44分.全部飞上了蓝天。航校8个月的速成班结束了。
当年11月,第一批女飞行员来到成都,正式改飞苏式里-2型飞机。7架崭新的里-2型飞机,银光闪闪。
又经过4个月的紧张训练后,周映芝第一个放了单飞。接着姐妹们一个接一个都放了单飞。
毛泽东称赞女飞行员
1952年2月,周映芝等第一批女飞行员接到空军指示:
准备上北京,在三八节为中央首长和首都人民进行飞行表演。
于是,这些女飞行员迅速转场到北京西郊机场,进行三八节受阅前的训练准备。
1952年3月8日,是让第一批女飞行员们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在首都西郊机场举行了第一批女飞行员“三八”起飞典礼。
一大早,首都各界7000余名代表和50多位各国驻华使节的夫人以及中外记者就云集北京西郊机场,他们应邀参加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受阅起飞典礼。
6架草绿色苏式里-2飞机就整齐地排在停机坪上,女飞行员们列队站在各自飞机前的一侧。
10时20分,检阅式开始,朱德总司令、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以及总政副主任肖华,在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陪同下,检阅了女飞行员队伍。
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起飞典礼即将举行。
苏联顾问和中国教官一起再一次检查了周映芝的飞行准备,因为她是6架飞机的第一架。
中国教官问:“航线?”
周映芝十分自信地回答:“由西向东起飞,经卢沟桥、三河、通县直飞城区,通过天安门上空。”
中国教官面露微笑,他又问:“安全高度?”
周映芝立刻回答道:“600米。”
苏联顾问满意地笑了。
几名中国教官却仍然有些担心,要上飞机为她们压阵。周映芝当即反对,她十分坚定地说:“不行,你们上去,别人会以为是你们男同志飞的。谁要上飞机,就把他关进后舱的厕所里。”姐妹们都赞成周映芝的意见。
女飞行员分为6个机组,每架飞机一个正驾驶,一个副驾驶。作为预备队的两位飞行员也在飞机上。
13时10分,受阅的6架里-2型飞机起飞,以整齐的跟进队形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飞机在机场上空进行了飞行表演之后,从卢沟桥经丰台、三河县、通县直飞城区,通过天安门广场。
6架里一2型飞机通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毛泽东等中央首长及首都人民的检阅。
中国姑娘飞上天啦!喜讯传到中南海。
正在中南海办公室开会的毛泽东此时也从屋里走到院子,高兴地对在场的其他领导人说:“新中国的第一批女飞行员正从我们头上飞过!”
飞机在西郊机场着地后,人们潮水一般涌了过来,为她们献花,一睹女飞行员的风采。
朱德、邓颖超以及肖华,在刘亚楼的陪同下,检阅并接见了女飞行人员。
朱德同志在讲话中热情地赞扬全国各条战绩上妇女做出的贡献,他特别指出:
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女飞行人员,是新中国妇女的光荣,也是解放了的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
邓颖超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说:
今天举行女飞行人员起飞典礼.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实现.这也证明,妇女只要打破自卑感,有信心,有勇气,自强不息,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一切工作都可以做,而且能够做好。
接下来,女飞行员代表戚木木发言,她充满激情地说:
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把我们培养成飞行员,是人民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只有在新中国妇女才有广阔的道路……
她代表同伴们表示:
我们一定要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奋斗终身!
在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时,邓颖超笑着问:“刚才是谁第一架飞的?”
周映芝立即回答:“报告!我!”
邓颖超亲切地拍拍她的肩膀,说:
好好努力!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我们女同志也能够办到!
3月24日,刚吃完午饭,团长于希河来到女飞行员们中间,激动地宣布:“好消息!毛主席要接见你们,赶快准备。”
大家高兴地拥抱在一起,将帽子抛向空中,欢呼起来。
3月24日下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颐年堂亲切接见第一批全体女飞行员。
5时整,毛泽东的身影出现在门口。队伍里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毛泽东穿着一身灰色的便装,在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陪同下,来到女飞行员中间。
周恩来高兴地给女飞行员们作介绍。女飞行员们尽情地鼓掌,热烈地欢呼。
毛泽东神采奕奕,带着慈祥的笑容,亲切地注视着她们。
毛泽东环视一下身边英姿勃发的女飞行员们,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十分风趣地问站在身边的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都成器啦?”
刘亚楼向毛泽东报告:“都成器了!能够独立执行飞行任务了。”
毛泽东满意地点了点头。坐下来,和她们一起照像。
接着,毛泽东对大家说:“细妹子不简单,飞得好高啊!”
毛泽东稍作停顿,又语重心长地说:
要把她们训练成人民的飞行员,不要当表演员。
站在一旁的周恩来告诉毛泽东:“这些女飞行员很要强,不要男教员保驾,都是自己驾驶飞机接受检阅的,说如果男教员要上飞机,就把他们关进厕所里。”
毛泽东高兴地笑了。
当时参加接见的女飞员秦桂芳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说:
能这么近距离地看到主席,我们无比幸福。
接见后,刘亚楼对女飞行员们说:“培养你们花了本钱,下一步该你们还本了。你们还得写出保证,5年内不准谈恋爱。你们团长于希河30多了,不是也还没有结婚嘛!你们着什么急呀!”
刘亚楼的一席话把女飞行员说得哈哈大笑,却把于希河弄了一个大红脸。
受阅典礼后,第一批女飞行员奉命组建新的航空兵部队。
空军常委决心将14名女飞行人员全部留在北京,归空军独立第三团建制,编为第二大队第六中队。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年轻的第一批女飞行员英勇参战,执行空运任务。
后来,她们参加抢险救灾,保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机,一次次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女飞行员单独执行飞行
第一个单独执行飞行任务的是秦桂芳机组。
秦桂芳一听说让她执行任务,心里异常高兴。怎么能不兴奋!毕竟是第一次啊!但是她担心.这次任务完成得好坏,不仅关系到她今后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女飞行员,而且影响到全体飞行员单独执行任务的信心。
领导上看出秦桂芳的这种心理,鼓励她说:“你现在是新中国的女飞行员了,要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秦桂芳回答:“我以一个革命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决完成任务。”
当其他女飞行员知道秦桂芳就要单独执行空运任务时,都感受到了莫大鼓舞.纷纷鼓励她说:“你大胆飞吧……你拿出劲来.为咱们女飞行员打响第一炮,为大家做出好样子。”
第二天,秦桂芳来到机场,大家怕她过于紧张,笑着说,拿出你打球的那股子勇猛劲来,好好完成任务。秦桂芳充满信心地登机起飞,终于安全顺利地完成任务。
第一炮终于被秦桂芳打响了。
这就大大鼓舞了女飞行员单独执行任务的信心。
1954年冬天,寒潮侵入内蒙古草原,草原上空风雷交加,草原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锡林郭勒牧场上牲畜不能放牧,有些地区牲畜已经大批死亡,上级决定派飞机空投粮食和饲料支援牧民,抢救牲畜。
女飞行员们听到这个消息,都请求空投任务。部队决定陈志英和她的机组执行这个任务,她们连夜进行飞行前准备。
第二天天刚亮,飞机就起飞了。
飞机越过长城,又飞向内蒙……
不料,飞机刚进入草原,天气突然变坏.恶劣气流云团给飞行带来极大的困难,飞机开始颠簸、摇摆、上下浮动。
陈志英沉着地操纵着飞机,勇敢前进,机组以敏锐的目光,仔细搜索着机翼下面的地形地物。
领航员首先看到蒙古包,陈志英按领航员指引的航向飞去。
牧民们从蒙古包里跑出来,一个个手舞红旗向飞机欢呼。一包包的粮食和饲料,带着党的关怀和温暖,投放到灾区牧民的手中。
陈志英和同志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怀着兴奋的心情返回基地。
与此同时,秦桂英也接受了一次艰难的空投任务。有一支铁道筑路队被大雪困在大兴安岭里。100多名筑路工人和百余匹骡马,断粮缺料,情况十分危急。
秦桂芳和机组同志们冒着零下10多摄氏度的严寒,给飞机发动机加温,装载物资。她们的脸冻青了,手脚都麻木了,但她们的热情很高。
飞机起飞了。机翼下面是广阔的林海雪原。
此时,没有导航点,也辨不清地标.按飞行时间推算,应该已经到达目的地上空,但秦桂芳从飞机上看下去,却什么目标也没有发现。
秦桂芳驾驶飞机盘旋几圈,连一个人影都没有看见。她心中十分焦急。她暗暗地想:“不能这样回去,一定要将粮食送到工人手中。”
秦桂芳不顾危险降低高度,勇敢地沿着山谷飞行。被围困的工人,闻声跑出来,用红被子铺下T字布。秦桂芳在飞机上看到这种情景,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于是,一包包满载党和人民深情厚意的物资投到指定位置.工人们得救了。
1958年12月30日晚上,部队的除夕晚会正在热烈进行。女飞行员们所在的中队突然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要立即派飞机飞往包头,装运氧气,再转乌兰浩特。
因为乌兰浩特钢铁厂的锅炉爆炸,那里急需焊接氧气。因此,这个任务要在24小时内完成。
部队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伍竹迪和她的机组。
当时,乌兰浩特地区天气恶劣.机场跑道又短又窄,而且还没有导航设备,这给机组执行任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伍竹迪同机组全体同志连夜进行了充分准备,第二天黎明,便按计划起飞了。
飞机先飞包头,装上氧气后,又向乌兰浩特飞去,途中山峰重叠.强大气流将飞机一会儿掀起来,一会儿沉下去。伍竹迪艰难地操纵飞机,不知是紧张了还是因为生孩子后体力不济,她的内衣都湿透了。
但是,伍竹迪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牢牢地操纵着飞机。
伍竹迪和她的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傍晚准时到达机场上空。
伍竹迪驾驶飞机绕场一周,巡视一下机场情况,她发现这个机场的跑道的确太短,按正常着陆方法不行。
伍竹迪很快拿定主意,她采用小下滑角、大油门,尽量减低飞机速度,准确地在跑道头三点着陆。
飞机停稳后,钢铁工人们激动地围了过来。伍竹迪刚出机门.有人惊奇地喊道:“是女飞行员!”
伍竹迪一下子被工人们包围了。
一位年轻工人握住伍竹迪的手,激动地说:“我代表钢铁工人向你们致敬。”
氧气瓶卸完后,天色将晚,由于这个机场没有防寒设备,伍竹迪和机组的同志们担心飞机上的导管冻裂.便不顾十几小时的疲劳,又驾机起飞返航。
那位在航校流过眼泪怕自己飞不出来。结果是最后一个放单飞的黄碧云,在部队执行任务飞得很好。
1958年秋季,黄碧云同机组执行专机任务,从张家口接贺龙、罗荣桓、聂荣臻回北京。
在飞行途中,贺龙发现飞机飞得非常平稳,就问驾驶飞机的飞行员是谁。机组人员回答:“是女飞行员黄碧云。”
飞机在北京西郊机场轻轻着陆了。
贺龙特意来看黄碧云,亲切地对她说:“你飞得很好,下次我还乘你的飞机。”
1969年,全国妇联授予黄碧云机组“三八红旗集体”的光荣称号。
新中国的第一批女飞行人员一直艰苦奋斗活跃在空军部队长达30多年。
就这样,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代女飞行员为空军部队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们驾驶的飞机飞遍了祖国各地,执行空运、空投、抢险救灾、人工降雨、航空测量、科研试飞和专机服务等任务。
她们为人民空军赢得了荣誉,为新中国妇女争了光,为祖国争了光。她们开创了新中国妇女飞上蓝天的先例。
中国1号女飞行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空军部队,尤其是在空军航空兵运输机部队中,人们都在传颂着一个女飞行员的先进事迹。
她就是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秦桂芳,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新中国女飞行员1号。
秦桂芳1933年生于广州,她曾经两度随父母到香港读书。在香港期间,秦桂芳学会了爱国作曲家田汉创作的《再会吧,香港》,这首歌当时在香港非常流行,老师、学生都爱唱,秦桂芳更是如此。
1951年初,中央军委决定招收女飞行员,秦桂芳有幸入选。
这年春天,秦桂芳唱着《再会吧,香港》来到东北牡丹江的空军第七航校,她被编入第二期丁班,成为14名女飞行员中最小的一员。
在冰天雪地的牡丹江海浪机场,秦桂芳和她的同伴们开始了紧张、艰苦的学习飞行生活。
当时,许多人都对女性开飞机持怀疑态度,他们问:“妇女能把飞机开上天吗?”
秦桂芳怀着为中国妇女争光的伟大志向,以惊人的毅力,勤奋地学习、苦练。
当时,没有地面训练设备,秦桂芳就抓紧时间练习各种飞行动作。
星期天,秦桂芳也不休息,她有时与同伴坐在地上手拉手、脚蹬脚,一来一去互相纠正“拉杆”、“蹬舵”的动作,有时一个人利用扫把、凳子来练习拉杆、蹬舵,就是晚上睡觉也脚蹬床架练习,有时站在不同高处练习目测。站在飞跑的车上看地面的变化。晚上睡在被窝里也比画着飞行动作。
进行飞行训练时,秦桂芳总是找机会上飞机给别人“压座”,观摩别人的动作,飞行后与同伴讲评,对飞行中的不足之处,她从不放过,每次都要追根究源找原因。
就这样,秦桂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逐步成长起来。
经过8个月的勤奋学习,秦桂芳在全部学员中,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
航校毕业后,秦桂芳来到空军航空兵运输机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女飞行员。
这一年,秦桂芳才18岁。
从此,这位来自香港的女青年驾驶着飞机,在蓝天上刻画出一条条色彩斑斓的航迹。
1952年3月8日,秦桂芳和姐妹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受阅起飞典礼。
11时45分,随着3颗绿色信号弹升空,秦桂芳与其他女飞行员分别启动飞机滑向跑道。
由于秦桂芳飞行技术精湛,领导安排她作为机长驾最后一架飞机压阵,这是因为在最后要保持好队形相对困难些。
飞行结束后,秦桂芳和姐妹们受到朱德等中央领导的热情称赞。朱德说:“女飞行员是新中国的骄傲,是解放了的新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
听到朱德的赞扬,秦桂芳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女飞行员的光荣和骄傲。是啊,这是新中国开天辟地的事情。
秦桂芳沉浸在飞行成功后的欢乐气氛中,而毛泽东的接见更是把她的幸福和快乐推向高潮。
秦桂芳终生难忘毛泽东接见她们这些女飞行员的情景。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秦桂芳至今都找不出一个准确的词语来形容毛主席的形象和气质。
后来,秦桂芳十分激动地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从此,秦桂芳献身蓝天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在10多年的飞行生涯里,秦桂芳抓紧点滴时间刻苦钻研飞行技术,练就一身过硬的飞行本领。
在秦桂芳所记的10多个笔记本里,详细地记录了她在多年飞行中的体会。她尤其注意从难从严苦练过硬本领。
在条件比较好的机场飞行时,其他人不注意滑跑的时间和距离,秦桂芳却反复琢磨各种条件下的数据,即使是误差只有几秒钟也要找原因。
秦桂芳一直认为:作为飞行员,要想做到随时能走,到处能飞,就必须把情况想得更复杂,把困难想得更严重,多练几手硬功夫。
在飞行部队,秦桂芳是同批女飞行员中第一个单独执行任务并担负战备值班工作的。
秦桂芳经常执行艰难险重任务,却从来没有发生过飞行等级差错事故,她圆满完成了各项空运任务。
在不太长的时间里,秦桂芳就成为四种气象飞行的全天候飞行员。
那时,我国的许多机场没有夜航灯光,领导决定挑选6名女飞行员,跟随两航起义老飞行员潘国定学习无灯光夜航着陆,秦桂芳就是其中之一。
在规定的时间里,秦桂芳很快掌握了要领,第一个放单飞。
作为一个飞行员,秦桂芳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也有着强烈的奉献精神。哪里有困难,秦桂芳就会争取飞到哪里。
每当有救灾飞行,秦桂芳总是争着要去,她总想为抢救国家财产、挽救人民生命亲自做一些事。
在航空兵运输部队,年年都有救灾飞行的任务,并且任务总是来的十分突然,只要秦桂芳在场,她都会争着去,并且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秦桂芳热爱自己的飞行事业,她和其他姐妹一样,把空中生活看作是自己的骄傲,为自己能够在祖国的天空里飞行而感到自豪,她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
告别蓝天后,秦桂芳来到空军二航校,拿起了教鞭。
这位有着“中国女飞行员1号”之称的飞行员依然保持着战斗的豪情,她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培养女飞行员的教育事业中,除在飞行部队亲手带出第二、三批女飞行员外,秦桂芳又在学校教育出第四、五批女飞行员。
每当望着自己的学生驾驶飞机翱翔在蓝天上的时候,秦桂芳都会体味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的滋味,她会像当年自己在蓝天上飞行时一样高兴。
秦桂芳一直十分眷恋自己心爱的飞机,眷恋过去在蓝天上飞行时的美好时光。
飞越天安门的女机长
周映芝,是我军第一个驾机飞越天安门上空的女机长。
周映芝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她上中学时就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还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
中学毕业时,有3份通知书几乎同时送到周映芝的手上:燕京大学入学通知书,西北文工团的录取通知书,还有一份入伍通知书。
最终,周映芝选择了那份入伍通知书。
1950年11月初,周映芝被送到设在湖北孝感的中南预科总队,和另外8名来自全国的女学生一起,被编入第五中队。
训练3个月后,周映芝被通知参加一次特别体检,除了入伍时检查的项目外,还加了一个新项目:转圈。
周映芝感到十分新奇。她坐在一个木制的转盘里,被人连续转了好几十圈。体检结束时,医生在她的体检表上写下了“飞行合格”四个字。
从此,周映芝成为东北牡丹江的空军第七航校的一名女学员,开始学习飞行。
第一次上飞行课,周映芝惊讶地发现站在飞机模型旁的教员竟是一个日本人。连长介绍,他叫长谷川,是一名真正想为中国人民培养飞行员的日本教员。
在教员的指导下,周映芝和她的姐妹们轮流在一个木制飞机模型上练操作。
14个人轮得太慢怎么办?
周映芝就和另外一个女学员相对坐在地上,脚蹬脚地一起练。
晚上,周映芝也闲不住,她在床上继续练操作……
一个星期后,教练开始教滑行。周映芝上了飞机。
这是一架PT-19美式教练机,周映芝坐前舱,教员坐后舱。
刚开始,周映芝站在一旁,看着教员做起步、滑行,她觉得很简单。可是,轮到她自己做时,原本像小猫一样温驯的飞机,突然变得像醉汉一般左右摆动起来。
周映芝想不到学开飞机这样困难,不禁有些沮丧。
这时候,教员十分亲切地鼓励周映芝,他说:“这跟骑自行车差不多,刚开始不容易,但掌握要领后一点都不难……”
在教员的耐心指导下,周映芝的滑行操作很快过关。
接下来是感觉飞行,即教员操纵飞机升空,学员在后面学操纵。
周映芝坐在飞机上,感觉天空这么宽广,大地这么辽阔,机窗外的白云这么柔美,山川河流这么妩媚,她顿时看得出神,早把学习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
周映芝正在东张西望,前面的教员忽然对她说:“你来!”
“我、我、我怎么来……”周映芝急了。
“就这么来!”教员吼道。
周映芝意识到自己的疏忽,不禁涨红了脸。她开始专心地听起教员的讲解。
在教员的指导下,周映芝试着操作了一次,她感觉还不错。
带飞,是更高一级的训练课目。上飞机前,学员要将一个记录本恭恭敬敬递给教员。在带飞期间,如果学员表现不错,教员就在记录本上打一个红五星;如果学员飞得不好,教员就会打个红叉。
刚开始,周映芝吃了不少红叉,她心里很不安。她想:“飞机上天要浪费油,要磨损零部件,这些可是用钞票从国外进口的,如果飞不好,就对不起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和期望啊!
此后,每次飞行时,周映芝都更加仔细地观察教员的动作,更加认真地揣摩动作要领,结果,她进步很快。
11月底,周映芝和她的姐妹们以优异成绩通过毕业考试。
不久,周映芝和她的姐妹们接到通知:打起背包上飞机。
当周映芝等人到达四川成都太平寺机场的时候,她们惊喜地看到7架崭新的苏制运输机已在那里静静地等着她们。
看到这些最新式的飞机,周映芝不禁欣喜若狂,她高兴地到处看啊,摸啊,竟然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1952年2月,正值春回大地的美好季节,正在机场训练的周映芝和她的伙伴们突然接到命令,驾机直飞北京。
在北京西郊机场,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接见了周映芝等14名女飞行员。
3月8日,对周映芝和她的姐妹们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在这个全世界劳动妇女的节日里,她们制造了轰动中国、轰动世界的新闻:
6架由中国妇女驾驶的飞机从天安门广场上空飞过。
10时20分,朱德总司令在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的陪同下,乘一辆敞篷吉普车检阅了新中国这第一支女飞行员队伍。
接着,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李德全乘第二辆敞篷吉普车,也来到14位姐妹面前。
11时45分,一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
周映芝和另外13名女飞行员迅速进入座舱,6架飞机每机两人,余下两人也上机准备替补。
周映芝被任命为长机机长。
第二颗信号弹升起时,6架飞机呈前三角队列滑行到起飞线。
第三颗信号弹后,周映芝沉着地一拉手杆,驾着第一架飞机嗖地一声告别跑道,飞上一望无际的蓝天……
接着,第二架、第三架……余下飞机依次升空。6架银燕在西郊机场上空盘旋4圈后,呈梯队,经丰台、卢沟桥、三河、通县,由东向西直飞天安门……
12时整,6架里-2型飞机出现在天安门上空。
周映芝作为长机机长,在最前面领飞。随后的5架飞机上的女机长依次为陈志英、阮荷珍、王坚、伍竹迪、秦桂芳。
在飞机上,周映芝往下一看,只见广场上人山人海,彩旗飞舞,人们唱啊、跳啊、挥手啊,还有的将帽子抛向空中,那里简直成了欢乐的海洋。
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在周映芝心中油然而生。
周润芝想到自己能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姑娘,成长为共和国第一代女飞行员,驾机在天安门上空翱翔,这样美好的前程,自己原来连做梦都没想到,不禁激动万分。
后来,周润芝回忆起这段辉煌的经历时,她十分激动地说: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的今天……
这时,毛泽东也走出中南海的办公室,观看女英豪们的飞行。他左手撑着腰,右手指着天空,用浓重的湘音对身边的同志说:我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就在我们头上飞行。
几十分钟后,6架飞机在西郊机场降落。
周映芝和她的姐妹们被从四面八方拥来的群众团团围住,人们争相向她们献花。正值青春年华的周映芝几乎要被鲜花和掌声淹没了……
周映芝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朱德高度赞扬了她和姐妹们敢于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还号召全中国的妇女向她们学习。
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中的一个,是周映芝一生中最引以为荣的事情。周映芝永远不会忘记自己这一段精彩的人生历程。
优秀女飞行员的成长
武秀梅是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之一。
1952年3月8日,武秀梅作为中国首批女飞行员中的一员,曾经在北京作“三八”飞行表演,7000多名中外妇女到机场祝贺,在我国航空史上留下了光辉绚烂的一笔。
回首往事,武秀梅有许多的感慨,也有许多的自豪。在她驾驶飞机如雄鹰般威武、如嫦娥般柔美地翱翔于天空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付出。
武秀梅在学习驾驶飞机时,她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对空中飞行的不适,一个起落下来,总要呕吐半天,有时连胆汁都吐出来了。
面对困难,武秀梅毫不畏缩。她下决心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女飞行员。
为了尽快适应空中作业,武秀梅一方面加强地面练习,一方面控制饮食,飞行前夜,她经常偷偷地饿着肚子。
几个星期下来,武秀梅在空中飞行时的呕吐感消除了,她的体重也减轻几斤,原本瘦小的身躯变得更加纤弱。
为了克服文化水平低的弱点,武秀梅把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夜里,武秀梅经常独自起床,在微弱的烛光下刻苦攻读航空理论。
每次飞行后,武秀梅都认真总结,撰写体会文章,短短几年时间,她做飞行笔记20多万字,堆满了小小的书柜。
武秀梅在谈到这件往事时,十分认真地说:我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即我们不仅仅代表着自已,也代表着几亿中国妇女,要为中国妇女在航空事业上开辟一条道路,我们就必须顽强地飞上蓝天。
在长达33年的飞行生涯中,武秀梅多次临危受命,在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她出色地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做出贡献。
武秀梅始终记着毛泽东在接见她们时所说的话,不要只做表演员,要当人民的飞行员。
武秀梅是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中飞行时间最长的一位,一直到1988才离开飞行岗位。
这时,武秀梅已53岁。她总飞行时间为3865小时。
中国女飞行员的骄傲
当年,毛泽东勉励共和国第一批女飞行员:
要训练成人民的飞行员,不要当表演员!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雏鹰”亮相惊世界;国土防空作战中,“3比0空战”成为经典战例……
从1952年中国有了第一批女飞行员以来,队伍不断壮大。广州军区空军某师飞行大队是全军唯一的女飞行员相对集中的飞行大队,共接受和培养了7批200多名女飞行员,多次参加科研试飞和航测航拍等国防尖端科学试验;多次执行抢险救灾、人工降雨、人工消云和专机等任务。
新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秦桂芳和伍竹迪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的事。
秦桂芳说:
当年,我们进了航校,领导要我们写保证书,5年不谈个人事情,我写保证书说一辈子不谈婚论嫁,被领导批评后改过来了。我们当时都想,只要能让我们开飞机,我一辈子不结婚
都可以。
我们想,我们是开路者,我们表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国家是否培养女飞行员的问题,关乎妇女在航空道路上能否越走越远的问题。
伍竹迪边回忆边说,到1956年,领导说可以谈朋友了,我们才找对象结婚。
当年,为了保证能尽快重返蓝天,伍竹迪在女儿出生30天便给她断奶。
后来,伍竹迪回忆说:
我度过40天产假后,回到部队,第一次飞行就是送氧气瓶救灾。
从北京到包头再到呼和浩特,前后飞了11个小时……
因为长期与孩子分离,伍竹迪与年幼的女儿再次见面时,女儿竟然不认识自己的母亲。
有人问伍竹迪的大女儿:“这是谁呀?”
女儿好奇地看了一眼伍竹迪,然后奶声奶气地回答:“胖大嫂。”
当时,伍竹迪感到十分辛酸。然而,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她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
她只能把对女儿的内疚深深埋藏在心底,继续在祖国的万里长空上驾机飞翔……
那时候,新中国建立不久,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还很重,首代女飞行员不仅担负着开天女杰的使命,还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男女都一样”。
秦桂芳后来回忆说:
1954年,女飞行员驾机到南宁接一个代表团,长途飞行7小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才逐渐建立起女飞行员的威信来。
从此,我们的飞行足迹遍及西藏外的全国各地……
第一批女飞行员的赵志雄教练老人至今还记得当年的事,他说:
当年,我有幸成为女飞行员的飞行教练时,航校领导再三叮嘱他:“这是一个非常光荣的任务,你们不能出一点飞行事故,保证14位女飞行员一个也不淘汰。因为她们对新中国妇女解放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我将领导的嘱咐默默地记在心头,并且化作实际的行动。
1951年5月的一天,在一个晴朗的日子,19岁的阮荷珍驾驶着美国PT-19教练机,第一个放单飞。
“飞起来了!飞起来了!”人们激动地欢呼着,人群沸腾了。
身为教练的赵志雄心里却一直忐忑不安。
他知道这架飞机几经翻修,而且没有导航的设备,飞机后座平时教练的位置上,这次却放了几十公斤重的沙袋,以保持平衡。
如果驾驶员没有十分过硬的飞行技术,是很难驾驭它的。
赵志雄目不转睛地盯着天空,当他看见阮荷珍按规定航线飞行了一圈后,稳稳地着陆了,他才如释重负。
1951年11月,中国第一批14名女飞行员全部以优异的成绩从第七航校毕业。
在第二年,这14位女飞行员驾驶着6架绿色的运输机,为参加妇女代表大会的7000余名妇女代表和50多位驻华使节的夫人,及中外记者作精彩的飞行表演。
她们精湛的飞行技巧受到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
赵志雄为自己能够培养出这些优秀的女学生而深感骄傲。
他一生中最感到自豪的就是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女飞行员。
第一批女飞行员勤学苦练终成大器的故事,在女飞行员中广为流传。许多年轻的姑娘都以她们为榜样,发奋图强,最终成为优秀的铁翼飞天女。
岳翠喜就是其中的一个。
1965年,空军部队来到岳喜翠所在的家乡招收女飞行员。
17岁的岳喜翠正好初中毕业,她一直十分敬佩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的光辉业绩,此时,她萌生了想当一名女飞行员的念头。
当时,部队在招收女飞行员时,先从高中生招起,但是,因为当时高中生中眼睛近视的太多,最后才在初中生里选拔。
这样,命运就给岳翠喜一次难得的机遇。
当时,岳翠喜又矮又瘦,她在报名的时候,怀着一腔赤诚,根本没仔细考虑自己的条件是否合格。
许多人都认为岳翠喜被录取的希望不大,直到她要去济南军区空军报到的时候,还有人对她说:“不用带那么多的东西,几天就回来了。”
最后的结果却令岳喜翠欣喜若狂。那一年,山东省只选了10个人。
全国总共只招收50名女飞行员,岳喜翠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岳翠喜回想起自己当年被招收时的情景,依旧十分激动。
她感慨地说:“这机会来得太突然、也太珍贵了!”
就这样,岳翠喜怀着蔚蓝色的梦想,加入到人民空军第二批女飞行员的行列。
可是,命运似乎刻意要考验岳翠喜的意志。
1966年夏天,刚入航校不久的岳喜翠,就因为“全身游走性关节性疼痛”被迫住进医院。
医生仔细检查病情以后,神情十分沉重地说:“这病不好治,搞不好要停飞。”
这个消息,对于正在期盼着能够早日飞上蓝天的岳翠喜,无疑是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
然而,岳喜翠并没有向残酷的命运低头。
她以第一代女飞行员为榜样,凭着对飞行事业的坚定信念,顽强地与病魔展开搏斗。
岳喜翠把飞行教材带进病房,一边积极接受治疗,一边温习背记。
当时,医院对岳喜翠使用了各种治疗手段,但效果都不明显。
岳喜翠没有消沉,她决定通过自己的刻苦锻炼,来配合医生的治疗。
于是,岳喜翠忍受着关节内针扎般的疼痛,顽强地进行体能锻炼。
由于浑身疼痛、关节麻木,两腿不听使唤,岳喜翠经常在锻炼中摔倒,但她不顾伤痛,爬起来又继续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原本重病缠身的岳喜翠,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不久,岳喜翠离开医院,重新回到舫校,回到自己心爱的飞机旁边。
后来,岳喜翠经过刻苦训练,成为一名杰出的女飞行员。
她驾驶着心爱的飞机,骄傲地在祖国的蓝天上飞翔着,成为继第一批女飞行员之后的又一个空中女杰。
以后的一批批女飞行员,都继承了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光荣传统,不断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