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二十世纪初美国犹太女作家研究 作者:敬南菲 著


前言

美国犹太女作家是美国文坛影响力日增的作家群体。美国人、犹太人、女人三种角色带来的特殊情感体验成为其独特的创作资源。她们在白人主流与犹太民族、男性与女性的权利关系中游走协商,作为族裔和性别双重他者,书写着犹太女性对美国新世界的渴望与抗拒,对犹太家园的回忆与梦想,以及在两者之间的困惑与迷惘。流散者身份更让她们的创作超越种族、性别和文化视野限制,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复调多元的特征。以流散意识所产生的想象、回忆、情感结构、文体风格为观照,探讨跨民族、跨文化语境中美国犹太女作家创作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美学等诸多问题,因此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本专著试图以文本细读为基本方法,循离散写作之脉络,从历史、文化、审美多个向度,综合使用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诗学、伦理学、叙事学等多种批评策略,分析玛丽·安亭、安吉亚·叶捷尔斯卡、爱德娜·费勃等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犹太女作家及其作品。

玛丽·安亭(1881—1949)是二十世纪初美国犹太文学发轫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代表作《应许之地》是第一部在全美范围内引起关注的犹太作家的英语作品,奠定了安亭在美国犹太文学史上的地位。作者一方面出于为移民辩护的现实政治需要,另一方面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在《应许之地》中采用同化叙事策略,讲述自己从东欧犹太人到美国作家的经历。但埋藏在这一文化同化宏大叙事之下的,是其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熔炉”观念表面上看,是各民族的个性与美国特质的融合,实际上是一种主流文化要求非盎格鲁、非新教、非英语国家的移民,淡化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转而认同WASP(白种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然而,无论移民有多大的决心,要和自己的过去决裂,他们的愿望很难实现。任何人过去的生活经历、教育和宗教的陶冶,都是其生命的组成部分,就像年轮生长在树的内部一样无法除去。所以想要脱离民族文化,融入主流的愿望要受到两方面的阻碍:对于过去,千丝万缕的联系斩不断理还乱;对于现在,接受并实践陌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并非一日之功。更大的悖论是,安亭与犹太传统划清界限,作为主流社会的一分子写作,恰恰是为了让美国民众听到犹太移民这一边缘群体的声音。换句话讲,安亭是通过抛弃犹太身份,来达到为犹太人说话的目的。这种种复杂和矛盾,正是安亭作为第一代犹太作家的价值所在。

安吉亚·叶捷尔斯卡(1885—1970)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计其数的报纸杂志争先报道她白手起家、实现“美国梦”的故事。经历者与见证人的双重视角让她的现实主义作品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真实”魅力。她擅长书写移民,尤其是年轻犹太女性移民在冲破种族与性别的双重藩篱、追求成为美国人的过程中,在多种互相冲突的力量博弈中挣扎求存:她们既有要从传统犹太家庭伦理——家长作风严重的父亲指望女儿养活家人、做出牺牲中逃离的渴望,又因为有这种渴望而觉得愧疚,想得到家庭尤其是父亲的谅解。对她们来说,犹太文化悠长的历史、神秘的浪漫、对教育的崇敬、对苦难的感悟仍然是一股强大的向心力,但犹太传统对女性的歧视,认为女人在智力、精神、各方面都天生逊男人一筹的观念又让她们愤愤不平。她们渴望成为经济独立的单身女郎,又憧憬着婚姻带来的精神愉悦与经济稳定;既对美国丰富的商品趋之若鹜,又对市场经济空洞的物质主义十分厌恶。叶捷尔斯卡对这些矛盾与挣扎心理的记录与书写,既是当时的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又体现了作者通过文本与现实进行协商,以构建起美国犹太女性理想身份而付出的努力。

爱德娜·费勃(1885—1968)是最受欢迎的美国女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获得普利策奖的犹太作家。她的作品被翻译成至少五门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费勃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总共创作出版了十四部长篇小说、十一本短篇小说集、十部戏剧以及两本自传。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后大受欢迎,促成了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与其他大众传媒模式的互动。费勃将女性作家的能量与真诚、质朴的结合胜过任何其他作家。她倾其一生,描绘了美国地图上从中西部、南部、到北冰洋的多个区域,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自立自强、通过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坚强女性。她一直在对美国将来的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意识与暴露阴暗面,尤其是揭发美国社会歧视少数族裔的决心之间寻找着平衡,在政治、道义、社会、精神各个维度上都体现出鲜明的犹太性。

第一代移民女作家遭遇了欧洲反犹太主义的残酷压迫和正统犹太传统对女性的强烈歧视。美国社会相对民主和开放,因此在她们心中燃起了希望。由于移民到美国时年纪尚轻,她们比父辈更容易受到美国价值观念的渗透,其笔下的人物急于摆脱犹太旧世界的限制,以便向美国新生活进军。但她们终于发现,自己不能改变犹太血统,无法消除犹太宗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表面的民主下,美国社会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暗流波涛汹涌,将她们拒之门外。她们在脱离原有文化之根束缚的同时,面临着失根后无法承受之轻。她们的流散写作既充斥着对犹太传统的批评和融入美国社会的渴望,又描述了对故国文化的依恋遭居住国文化离间、却无法被后者接纳的痛心感受。

美国犹太女作家作为美国犹太人,经历了美国与犹太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带来的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特殊体验。她们的创作体现了文化间的疏离、审视和认同过程,她们擅长书写流散族群遭遇的源文化与现文化之间的分裂和冲突,以及面临文化身份迷失的困惑、焦虑、选择、新生。美国犹太女作家作为女性,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那些被置于男性文化中心话语之外的情感和经验。她们在书写中消解男权中心主义,以达到自我证实、追寻生命意义的目的。她们对美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反抗,反映出女性这一范畴无法脱离种族、国家、阶级、时代而独立存在。美国犹太女作家“美国人”、“犹太人”、“女性”等混合身份的意义并非是这三种角色的简单截取和相加,而是在流散过程中各身份之间的承接、发展和衍生。地域和文化的流散经历成就了她们创作的杂糅性,使美国犹太女作家跨越种族、性别和文化疆界的流散写作不仅体现了鲜明的族裔属性与性别属性,更在人类生存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内在的寓言关系,探讨并揭示了人类的生存境遇,从而升华为一种文学上的世界主义。

本书是201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二十世纪美国犹太女作家流散写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在此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提供的鼎力支持深表感谢。

敬南菲

2015年2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