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谢甫琴科诗集 作者:[乌克兰] 塔·谢甫琴科 著;戈宝权 译


乌克兰以谢甫琴科命名的基辅大学则成了传播中国文学的基地。迄今为止,有三代学者为中国文学在乌克兰的传播效力。第一代以该校教授著名汉学家伊万·契尔科(1922—2002)为代表,他也是戈宝权的朋友,他们曾经互相交流翻译对方国家文学的经验。契尔科已译介中国古今文学作品三十种,计有:《新中国的孩子们》(1955)、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1956)、鲁迅《故乡》(1957)、朱白《快乐的日子》(1957)、夏衍《考验》、鲁迅《阿Q正传》(1958)、《鲁迅选集》(1961)、茅盾《虹》(1959)和《蚀》(1985)、老舍《月牙儿》《短篇小说集》(1974)、高玉宝《我要读书》(1959)、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1961)、巴金《家》(1976)等,还有古典文学作品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选》(1980)、宋代的话本《碾玉观音》(1983)。此外他还经常在报刊上介绍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中国的影视片对白如电影《地道战》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又出版译作《中国民间故事》(收录故事27篇,1991)。第二代汉学家雅德维加·李谢维奇(基辅大学毕业,生于1951年)主要翻译现代诗人艾青、李瑛、张志民、公刘、流沙河、邵燕祥、舒婷十余人的诗和张抗抗、周克芹、张贤亮、王蒙等十余人的小说。年青一代有在基辅大学任教,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博士娜塔莉娅·伊莎耶娃,其学术论文已在中国杂志上发表。

最后,还应指出戈宝权统一“谢甫琴科”的译名功不可没。

作为乌克兰的大诗人,谢甫琴科在我国闻名遐迩,他的作品深受喜爱,在各个时期都有人加以介绍,早先从其他外文日文、英文、俄文转译,译名很不一致。百年来,“谢甫琴科”译名在中国有七种翻译,九种写法(科、珂、柯),前辈名家各有自己的译法:鲁迅译为“绥夫专珂”、茅盾译为“西芙脱钦科”、郑振铎译为“薛夫卿加”、丘琴译为“雪甫琴珂”,最后,在戈宝权笔下定格为“谢甫琴科”。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放映1951年基辅电影制片厂制作其传记片,中文正式译为《塔拉斯·谢甫琴科》之后,译名才广泛传开。最为有趣的是,同时出版萨夫钦科写作的电影脚本郑雪莱却译为《舍甫琴珂》(1956),从此两名并存。

1961年,在纪念谢甫琴科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各大报纸发表戈宝权译的诗,均采用“谢甫琴科”,起了带头推广的作用。随后,翻译家张铁弦、梦海、任溶溶、项星耀、丁祖永、蓝曼、乌兰汗相继跟进,均采用此译法,最后的定案是戈宝权1982年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撰写的词条给确定了下来。此译名之所以留存,戈宝权先生功不可没。

在北大编写《欧洲文学史》的时候正是遵循戈宝权的译法,以教科书的形式使这个译名流传长远。

李明滨

北京大学俄文系教授、博导

俄罗斯学(独联体)研究所所长

2014年3月27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