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①
性相近,习相远。②
苟不教,性乃迁。③
教之道,贵以专。④
昔孟母,择邻处。⑤
注释
① 人之初: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初,初始,发端。《尔雅·释诂》:“初,始也。”性:先天之性,天性,禀赋。善:善良,好。《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② 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人的天性本来是差不多的,但是因为习染的不同,会使后天的性情相差很远。性,这里包含两层意思,未经习染之前是天然之性,称天性;习染之后是修习之性,称性情。习,习染,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
③ 苟:假如,如果。教:教育,教诲。性乃迁:禀性向不好的方面转化。迁,转变。根据上文“性本善”的讲法,则这里的“迁”指向坏的方面发展。
④ 教之道:培养、教育的方法和重点。贵以专:最重要的是专一不倦。贵,重要。以,用。专,专一不倦。
⑤ 昔:从前,过去。孟母:孟子的母亲,姓仉。因为培养出亚圣孟子,被尊为贤母的典范,所以后世称赞贤母为“德配孟母”。择邻处:选择邻居。邻处,邻居。这句话讲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汉代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记载,孟母为了从小培养孟子,先后搬家三次:先是住在坟地旁边,孟子模仿办理丧事;搬家后住在集市旁边,孟子学人家做买卖;后来搬到学校旁边,孟子就学礼仪之事。
子不学,断机杼。①
窦燕山,有义方。②
教五子,名俱扬。③
养不教,父之过。④
教不严,师之惰。⑤
子不学,非所宜。⑥
孟母断机教子图
注释
① 断机杼:剪断已经织好的布,以此来说明凡事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机,织机。杼,梭子,用来控制纬线,与承受经线的轴相互配合才能进行织布。
②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唐末五代人,官至右谏议大夫。义方:教育的正道,良好的家教。方,道。《左传·隐公三年》石碏说“爱子教之以义方”。
③ 教五子,名俱扬:窦禹均把窦仪、窦俨、窦侃、窦偁和窦僖五个儿子都教育成才,誉满当时,声名远扬,见《宋史·窦仪传》。《全唐诗》收录冯道《赠窦十》:“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④ 养:养育,抚养。教:教育,指家教。过:过失,错误。
⑤ 教不严:施教不够严格。教,指师教。惰:懈怠,懒惰。
⑥ 子不学,非所宜:为人子女而不肯学习,这是不应该的。宜,应该。
幼不学,老何为。①
玉不琢,不成器。②
人不学,不知义。③
为人子,方少时。④
亲师友,习礼仪。⑤
香九龄,能温席。⑥
孝于亲,所当执。⑦
注释
① 幼不学,老何为:小时候不努力学习,到老还能有什么出息和作为呢。幼,年轻的时候。老,年迈的时候。
②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
③ 人不学,不知义:人不通过学习,不能通晓道理。义,义理,道理。《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④ 方少时:正当年少之时。方,正当,正值。
⑤ 亲师友,习礼仪:亲近名师益友,研习礼节仪文等事。《礼记·学记》:“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
⑥ 香九龄:黄香九岁的时候。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非常孝顺父亲,时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见《后汉书·文苑传》。能温席:传说黄香为了让父亲睡好,夏天把枕席扇凉快,冬天用体温暖被窝。《艺文类聚》引《东观汉记》:“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蒙求》有“黄香扇枕”的说法,是这个故事的另一半。这个故事也被收进了《二十四孝》。
⑦ 孝于亲:对双亲孝顺。于,对。亲,父母双亲。所当执:应该施行。执,行,施行,做。
融四岁,能让梨。①
弟于长,宜先知。②
首孝弟,次见闻。③
知某数,识某文。④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⑤
孔融让梨图
注释
① 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兄长。孔融,东汉末年人,建安时期文学家。“孔融让梨”的事迹见《世说新语·言语》注引《融别传》。
② 弟于长,宜先知:敬爱兄长,应当及早知晓。弟,即“悌”,敬爱兄长。这段和上段互文见义,意思是既要明白孝亲敬长的道理,也要去施行、去做。
③ 首孝弟,次见闻:做人的首要事务是孝亲敬长,其次才是学习知识。见闻,耳闻目睹,这里指学习知识。
④ 知某数,识某文:学习数目,认识文字。数,一、二、三等数目字。文是“字”的意思,这里指学习文化知识。
⑤ “一而十”四句:一是计数的开始,按照十进制计算,十个一为十,十个十为百,十个百为千,十个千为万,以此类推,至于无穷。
三才者,天地人。①
三光者,日月星。②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③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④
曰南北,曰西东。
注释
① 三才者,天地人:因为天、地、人在宇宙间最为重要,所以称为三才,最早见于《周易》。
② 三光者,日月星:东汉班固《白虎通·封公侯》中说:“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
③ “三纲者”四句:三纲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义,指君臣相处应当遵守的规范和法则。亲,亲爱,亲近。顺,顺从。《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④ 四时:四季。《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运不穷:运行交替不止。运,运行,循环交替。穷,停止,止息。
此四方,应乎中。①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②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③
稻粱菽,麦黍稷。④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⑤
粱稻图
注释
① 应:呼应,对应。中:指与东西南北呼应的中央方位。
② 五行: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等元素构成物质起源、引起物质变化,称其为五行。《孔子家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本乎数:生于数理变化。本即根,这里是生的意思。
③ 五常:仁、义、礼、智、信。容:允许。紊:紊乱。
④ 稻:水稻。粱:谷子的优良品种。菽:豆类总称。麦:小麦。黍:谷子的一种,性黏,可酿酒。稷:谷子的一种,不黏,可做饭。一说为高粱的别名。
⑤ 犬:狗。豕:猪。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①
爱恶欲,七情具。②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③
高曾祖,父而身。④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⑤
乃九族,人之伦。⑥
注释
① 喜:高兴。怒:生气。哀:悲伤,悲痛。惧:害怕。
② 爱:喜好。恶:讨厌。欲:贪欲。七情:人的七种情志或情绪。《礼记·礼运》:“何谓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③ 八音:我国古代乐器的总称,通常由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材料制成。《周礼·春官·大师》郑注:“金,钟镈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
④ 高:高祖,祖父的祖父。曾:曾祖,祖父的父亲。
⑤ 玄:玄孙,孙子的孙子。曾:曾孙,孙子的儿子。《尔雅·释亲》:“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
⑥ 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身、子、孙、曾孙、玄孙。人之伦:以亲缘为基础的,关于尊卑长幼关系的一种说明。
父子恩,夫妇从。①
兄则友,弟则恭。②
长幼序,友与朋。③
君则敬,臣则忠。④
此十义,人所同。⑤
凡训蒙,须讲究。⑥
详训诂,明句读。⑦
为学者,必有初。⑧
杏坛图
注释
① 恩:恩情。从:顺从。
② 友:友爱。恭:恭敬。
③ “长幼”两句:长幼有次序,朋友有诚信。《孟子·滕文公上》:“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④ 敬:尊重。忠:忠诚。
⑤ 十义:儒家人伦关系的原则。《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⑥ 训蒙:教育儿童。讲究:讲解考究。
⑦ 训诂:对古书字句作解释。句读:古人关于语句停顿的说法。句相当于今天的句号,读相当于今天的逗号。
⑧ 为学:读书求学。
小学终,至四书。①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②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③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④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⑤
注释
① 小学:指朱熹所编教童子洒扫应对的蒙书《小学》。四书:指由朱子编订作注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② “论语者”四句:《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而成的,共二十篇。善言,精华语录。
③ “孟子者”四句:《孟子》有七篇,主要内容是阐发其道德仁义学说。
④ “作中庸”四句:《中庸》出自子思的手笔,论述了中正恒常的道理。《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朱子把它析出,编入四书。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子思名孔伋。
⑤ “作大学”四句:曾子撰作《大学》,具体规定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大学》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由朱子重新编排并收入四书。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著称。乃,是,乃是。
孝经通,四书熟。①
如六经,始可读。②
诗书易,礼春秋。③
号六经,当讲求。④
有连山,有归藏。⑤
有周易,三易详。⑥
注释
① 孝经:《孝经》,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宣扬忠孝。全书分十八章。
② 如:至于。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乐》亡佚。始:乃,才,方。
③ 诗:《诗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共305篇,记录了周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书:《尚书》,记录上古历史的典籍。易:《易经》,卜筮之书。礼:《周礼》《仪礼》《礼记》等记载礼制仪节的典籍。春秋:《春秋》本是史书,这里专指鲁国的编年史。今传《左传》《穀梁传》《公羊传》。
④ 号:号称。六经:这里只列出五经,因为《乐》已经亡佚,故仍称六经。讲求:讲论研究。
⑤ 连山:相传为夏代的《易经》。“像山之出云,连连不绝”,故名《连山》。归藏:相传为商代的《易经》。“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故名《归藏》。
⑥ 周易:周代的《易经》。“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名《周易》。详:详尽。
有典谟,有训诰。①
有誓命,书之奥。②
我周公,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