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铁血时代

爱新觉罗家族旧影 作者:金梅,李琮 著


第一章 铁血时代

016-01

自努尔哈赤一代始,通过对邻近部落的一系列征服战争,爱新觉罗的先祖们统一了满洲。同时,家族内部的纷争、杀戮也不断上演。正是在这铁与血的洗礼中,爱新觉罗家族迅速成为中国历史的主角。

从始祖猛哥帖木儿到努尔哈赤崛起,在这两百多年间,爱新觉罗家族的先祖们经历了几度沉浮和一系列磨难,这个原本只是满洲众部落中普通一支的家族逐渐壮大起来。特别是从努尔哈赤这一代开始,他带领族人展开了对邻近部落的一系列征服战争,逐渐统一了整个满洲,进而走上同明王朝对抗的道路。而在爱新觉罗家族早期的奋斗史上,由于各种矛盾的存在,导致家族内部的纷争也不断上演,有时甚至爆发为较为惨烈的杀戮。特别是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代,无论是兄弟之间、父子之间、叔侄之间,都曾上演过血腥的争斗。也正是在这种铁与血的洗礼中,爱新觉罗家族不断整合力量,从而迅速成为中国历史的主角。

仙女的后裔

爱新觉罗姓氏源流

众所周知,爱新觉罗家族属于满族,即所谓满洲人,是大清王朝的建立者和统治者。而关于这个家族的来源,后世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上古时期,从天上降临三位仙女姐妹,老大名叫恩古伦,老二名叫正古伦,老三名叫佛库伦。有一天,三姐妹相约来到长白山东北布库里山下的布尔瑚里池沐浴,忽然有一只神鹊衔着一颗红果吐落在佛库伦的衣服上。沐浴完毕后,好奇的佛库伦吞下了红果,却不料竟顿时有了身孕。无奈之下,她只好独自留在人间,直到生下一个男孩。佛库伦为这男孩起名“布库里雍顺”,并以“爱新觉罗”为氏。布库里雍顺长大后,佛库伦决定返回天庭,临行前她交代儿子说:“天生汝,实令汝为夷国主。可往彼处,将所生缘由一一详说。”说完便母子分别。告别母亲后,布库里雍顺用柳枝编成筏子,顺松花江而下,一直漂流到鳌莫惠平原的鄂多哩城。当时,该城内三个部族的酋长正为争夺城主而终日械斗。布库里雍顺漂流到这里时,恰好被城内百姓发现,闻听消息后,感到非常奇异的三位酋长立刻停止争斗,共同率众来江边观看。只见布库里雍顺从容言道:“我乃天女佛库伦所生,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雍顺。天降我,定汝等之乱。”于是三部族便隆重迎接布库里雍顺进城,并拥戴其为城主,建国号“满洲”。从此之后,布库里雍顺便被视为爱新觉罗家族的始祖。

据考证,关于爱新觉罗始祖的神话传说虽然后来被明文记载到官方史书中,但实际上是后人经过移植、加工的结果。当然,受这类神话的影响,满族人形成了禁忌伤害鸦鹊的习俗。不仅不准伤害乌鸦和喜鹊,不允许吃它们的肉,还要想方设法去讨好它们。

而据可靠的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就世代居住在长白山一带的肃慎人,从汉唐直至明代,他们先后经历了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族名的演变。

55
《清实录•满洲实录》中关于三仙女沐浴的插图。依照史书记载,正是这三仙女中的佛库伦诞下了爱新觉罗氏的祖先布库里雍顺。《清实录•满洲实录》中关于布库里雍顺被三部族奉为城主的插图。

到明代时,女真人分化为大大小小许多个部落。明王朝为了管理辽东地区,将女真人划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集团,其中的建州女真便是后来满洲人的源头。到明朝末年,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建州女真异军突起,通过一系列征服战争,迅速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与此同时,努尔哈赤将自己所属宗族的姓氏统一改称为“爱新觉罗氏”,从此爱新觉罗家族便一跃成为满洲第一家族。

关于“爱新觉罗”,通常的解释是:“爱新”乃满语“金”的意思,“觉罗”乃姓氏,即以努尔哈赤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觉罗”(今黑龙江省依兰一带)作为姓氏。实际上,“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因为觉罗一词在女真语里是“远方”的意思,后来就演变成远支的意思。清朝立国后,统治者又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的区别。

先祖业绩

猛哥帖木儿

抛开长白山仙女的传说不提,爱新觉罗家族有史可考的始祖当为猛哥帖木儿,又译“孟特穆”,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

猛哥帖木儿(1370—1433)出生于女真斡朵里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马大村)首领之家,斡朵里部属于建州女真三部之一,其父挥厚曾担任元朝政府的官职。明朝初年,建州女真三部从今黑龙江依兰县沿松花江和牡丹江迁居到图们江流域,开始同明王朝建立联系。与此同时,猛哥帖木儿还接受朝鲜授予的“上万户”。1405年,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并赐姓童。猛哥帖木儿长期效忠明王朝,曾多次入关朝贡。1433年,在协助明军平定叛乱时,猛哥帖木儿及其长子均不幸战死。由于猛哥帖木儿的光辉业绩,清朝后来尊其为“肇祖原皇帝”。

猛哥帖木儿战死后,其部族也随之溃散,仅剩下很少的人马。无奈之下,作为其继承人的次子充善只好率余部迁往辽东,最后在浑河上游的苏子河一带落脚。充善继承了父亲的英武睿智,因此深受部民拥戴。1442年,明朝政府从建州左卫析置右卫,令充善管理建州左卫,凡察管理建州右卫,与建州卫合称“建州三卫”。此后八十多年间,建州女真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

充善有三子:长子妥罗、次子妥义谟、三子锡宝齐篇古,努尔哈赤正是锡宝齐篇古支的后裔。锡宝齐篇古的具体事迹不详,其独子名叫福满(约1506—1566),即努尔哈赤的曾祖父。

016-01

图为反映爱新觉罗家族起源神话的画作,后来被挂在紫禁城坤宁宫中。

016-01

肇祖原皇帝猛哥帖木儿画像

福满出生时,其父锡宝齐篇古曾担任建州指挥佥事,家庭环境非常优越,接受了较为良好的教育,加上见多识广,因此逐步成长为本部族中出类拔萃的人物。父亲锡宝齐篇古去世后,福满得以承袭建州指挥佥事一职,后来又接掌了伯父一系空缺出来的建州左卫都督一职,世称都督福满。福满有六子:德世库、刘阐、索长阿、觉昌安、包朗阿、宝实。继承祖业后,福满便率领六子迁居赫图阿拉的觉罗地方,他们环卫而居,彼此相距近者五里,远者不过二十里,又称宁古塔六贝勒。这一时期,建州女真部族逐渐开始农业生产,人口大大增加,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从而为其后代建立政权奠定了基础。福满死后安葬在赫图阿拉老城,该地后被清朝尊为兴京。1598年努尔哈赤修建祖陵时,将福满尸骨迁入兴京陵。1636年皇太极称帝时追尊其为庆王。1647年,顺治皇帝尊福满为兴祖直皇帝,与肇祖原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合葬于兴京,后尊为“永陵”。

觉昌安

觉昌安(?—1583),福满四子,明朝史书中译为“叫场”,万历初年被任命为建州左卫督指挥。在兄弟六人中,觉昌安堪称出类拔萃的人才。他足智多谋,勇于任事。当时,爱新觉罗家族势力还很单薄,为了求得发展,他说服哥哥索长阿与哈达部酋长王台联姻,进而打败了仇敌栋鄂部。在担任建州左卫督指挥后,觉昌安率部积极发展农耕经济,同明朝开展贸易,壮大了本部的势力。为了家族的生存与发展,他采取各种灵活手段,周旋于明朝政府和女真诸部之间。可惜在1583年调停明朝与阿台章京之间的战事时与其子塔克世一同被误杀。清朝建立后被追尊为昌王,1648年追尊为景祖翼皇帝。

觉昌安有五子:

长子,礼敦,追封郡王,有一子。

次子,额尔衮,追封郡王,无嗣。

三子,界堪,追封郡王,无嗣。

四子,塔克世,即努尔哈赤之父。

五子,塔察篇古,追封贝勒,有二子。

塔克世

塔克世(1543—1583),觉昌安四子,努尔哈赤之父,明朝史书中又译为“塔失”“他矢”。1583年同其父觉昌安一同被明军误杀,1648年被追尊为显祖宣皇帝。

从肇祖猛哥帖木儿开始,爱新觉罗家族历经充善、锡宝齐篇古、福满、觉昌安、塔克世等前后六世的变迁与发展,活动区域从松花江畔斡朵里辗转南迁至辽东的赫图阿拉一带,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从女真诸部落中脱颖而出,为后代的奋斗奠定了基础。

爱新觉罗家族早期传承脉络

016-01

清永陵,位于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祖陵,始建于1598年。陵内葬有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

清朝的“宗室”与“觉罗”

与汉族的家族制度类似,爱新觉罗家族在数百年的发展演变中,也逐渐衍生出直系与旁系之分。1635年,后金可汗皇太极正式下令,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区分爱新觉罗家族内直系与旁支的世系关系,规定塔克世的子孙,也就是努尔哈赤及其兄弟们的后裔称为宗室,系黄带子。终清一朝,宗室包括塔克世系、努尔哈赤系、皇太极系、顺治系、康熙系、雍正系、乾隆系、嘉庆系、道光系、咸丰系、同治系、光绪系、宣统系;兴祖福满和景祖觉昌安的后世子孙以及塔克世兄弟的后裔称为觉罗,系红带子,包括福满系、觉昌安系。宗室又依据与皇帝血缘关系的远近,分为近支与远支。近支是指皇帝的直系本支,还有当朝皇帝兄弟之子女;别的各支则为远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爱新觉罗家族内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权力斗争,因此也有不少宗室因罪被革退降束红带子;觉罗也有因罪革退降束紫带子。例如据《玉牒》统计,仅在宗室各支系中就先后有十八个支系被降束红带子:

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长子阿尔通阿长子舒尔赫一支

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次子阿敏之孙塞克图次子拉哈礼一支

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次子阿敏次子爱度一支

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六子济尔哈朗之孙杨桑长子务能义一支

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九子瑙岱一支

显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四子巩阿岱一支

显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五子锡翰一支

显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八子德玛护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曾孙苏努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九世孙兴瑞之子全亮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次子硕托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萨哈廉长子阿达礼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六子塔拜之孙额尔济图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七子阿巴泰四子岳乐十九子务尔占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十子德格类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十六子费扬果一支

太宗皇太极长子豪格五子猛我三子延信一支

016-01

西方铜版画《大清帝国的王爷们》。早期西方铜版画对中国的描绘,掺杂许多幻想和夸张,本图中大清王爷的出行场面,规模就过于宏大,人员也过于密集。按清代规制,亲王出行有前引十人、后从六人,并有立瓜、卧瓜、骨朵、吾仗、伞扇等仪仗。

在觉罗各支系中,因罪被降束紫带子的,最少有两支:

兴祖福满长子德世库三子尼扬古子瓦哈长子阿三一支

兴祖福满次子刘阐子陆虎臣曾孙塔思护之曾孙长安保十二子丰盛额一支

觉罗共有两派七大支,又称“觉罗七家”。第一派为兴祖脉下觉罗,是太祖努尔哈赤的伯祖父和叔祖父的支系,共五支:“大祖”德世库支、“二祖”刘阐支、“三祖”索长阿支、“五祖”包朗阿支、“六祖”宝实支。第二派为景祖脉下觉罗,是太祖努尔哈赤的伯父和叔父的支系,共两支,即景祖长子礼敦支和景祖第五子塔察篇古支。

与宗室比起来,觉罗即便能获得爵位,其爵位的品级往往也很低,而且由于历史的缘故,觉罗很大一部分居住在东北关外,汉姓多为“肇”。在经济待遇方面,虽然同属爱新觉罗皇族,但觉罗几乎只有宗室的一半。

据统计,整个爱新觉罗家族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真正得到封爵的其实只占很少的一部分。4位被追封为皇帝的先祖后裔中,有亲王1人、郡王2人、贝勒1人、一等男7人、二等男4人、三等男6人、一等子5人、二等子3人,合计29人。努尔哈赤及兄弟的后裔中受封爵的也不过1978人:亲王140人、郡王94人、贝勒63人、贝子53人、镇国公88人、辅国公209人、镇国将军148人、辅国将军249人、奉国将军261人、奉恩将军673人。

爱新觉罗家族的姓名

早期,爱新觉罗家族并没有汉族那样的传统,在成员命名时有辈分的排序。由于整体文化程度较为落后,因此早期他们的名字基本还沿袭部落时期的一些习惯。直到康熙帝这一代,受汉文化的影响,他在给自己的皇子们起名时均以“胤”字作为辈分。到雍正称帝后,本着避皇帝讳的原则,他的兄弟们的名字便一律改为“允”字开头。只有怡亲王允祥病逝后,雍正特地恢复其名字里的“胤”字,这也是清朝唯一的例外。雍正给自己的皇子们起名时,一律用的是“弘”字开头。而乾隆在位时期,则用自己所作的一句诗“永绵亦载奉慈娱”中的前四个字“永绵亦(奕)载”作为近支宗室的字辈,这便是之后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代皇族名字的由来。道光帝时期,又钦定“溥毓恒启”四字作为“载”字辈以下四代皇族的字辈。1857年,咸丰帝又续拟了“焘闿增祺”四字,作为“启”字辈以下四代皇族的字辈。从努尔哈赤算起,到祺字辈为第十八代。1937年,时为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又增定“敬志开端,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十二字,作为“祺”字辈以下的爱新觉罗家族近支的字辈。而实际上,那些逐渐分化的远支宗室,则往往自行拟定字辈。如豫亲王多尔衮一系的保泰支系,“载”字辈就改用“常”字,而“溥毓恒启”字辈则分别用“松柏清国”四字。

016-01

爱新觉罗家族亲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龙袍,而贝勒是蟒袍。按《大清会典》,五爪为龙,四爪为蟒。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

016-01

左图为康熙十三子怡亲王胤祥,身着五爪正龙补服。右图为康熙之九子贝子胤禟,身着四爪行蟒补服。图中胤禟腰系黄带子。

努尔哈赤的奋斗

努尔哈赤

虽然猛哥帖木儿、福满、觉昌安、塔克世等爱新觉罗家族的先祖们前赴后继,代代传承,为本家族乃至整个建州女真部族的兴盛与崛起做出了不懈努力,但严格说来,清太祖努尔哈赤才是满洲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正是在他的时代,爱新觉罗家族在众多部族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女真诸部中最显赫的家族。而作为一个新政权和新王朝的奠基人,努齐尔哈赤传奇的一生也成为爱新觉罗家族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篇章。

生平事迹

努尔哈赤(1559—1626),觉昌安之孙,塔克世之长子,出生于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努尔哈赤出生时,正值明朝政权逐渐走向衰落,辽东地区也经常陷入部族纷争。虽说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当时的身份为明朝政府任命的建州左卫指挥使,但努尔哈赤却没有因此过上优裕的生活。在他十岁那年,生母喜塔喇氏就不幸因病去世。由于继母的虐待,从少年时期开始,努尔哈赤就被迫外出谋生。他曾以采人参为生,常到抚顺关马市进行贸易活动。十九岁时,继母又挑唆塔克世仅分给努尔哈赤少量的财产,令其成家立业。就这样,努尔哈赤被迫离开家门,娶佟佳氏哈哈纳扎青为妻,走上了自立之路。

当时,明王朝为了控制辽东地区,长期对当地各部族实行分裂政策,不断挑起他们之间的矛盾。1574年,努尔哈赤的外祖父、建州右卫指挥使王杲因反抗朝廷被辽东总兵李成梁诛杀,其子阿台章京逃脱至古勒寨。1583年,李成梁攻打古勒寨,勒令交出阿台章京。危急时刻,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冒险进城去劝降,充当调停人,希望李成梁刀下留人,以免殃及无辜。却不料同属建州女真的苏克素浒河部图伦城城主尼堪外兰鼓动李成梁攻破古勒寨,之后大肆屠城,可怜觉昌安、塔克世父子也未能幸免。祖父及父亲横遭杀害的消息令努尔哈赤痛不欲生。当他向明朝官方质问父祖遇难的原因时,后者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为“误杀”。因为自知理亏,明朝政府除归还努尔哈赤父祖的尸体和所留下的十三副铠甲外,作为补偿,又赐给其三十道敕书和三十匹马,并令其接任建州左卫都督一职。

由于暂时还无法与明朝大军公开为敌,努尔哈赤便誓言杀死尼堪外兰为父祖报仇雪恨。同年5月,他召集族人祭奠父祖后,便凭借着那十三副铠甲正式起兵,开始了传奇般的戎马生涯。这一年,努尔哈赤二十五岁。

正式起兵后,努尔哈赤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占了图伦城,如愿杀死了尼堪外兰。之后,他便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行动,先后征服了建州女真其他势力、海西女真诸部和部分野人女真部族。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不久,他又将目光转向关内。

45
图为努尔哈赤朝服像。该像被悬于奉先殿、太庙、寿皇殿等各处与皇家祭祖有关之场所。图为另一个版本的清太祖努尔哈赤朝服像,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这张像与普遍所见的清朝帝王像风格不同,应为清入关前画师所绘,其风格较平实,画面比例、结构还未形成规范。左侧两张像应当为入关之后补绘,其画面比例、结构已形成规范,并与后世之清帝画像成为完整体系。
016-01

图为努尔哈赤朝服像细部

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宣布“七大恨”,正式起兵反明。次年3月,明王朝召集十四万军队讨伐努尔哈赤,结果在萨尔浒之战遭遇惨败。努尔哈赤趁机占领开原和铁岭,使明朝在辽东地区失去重要屏蔽。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四年后再次迁都沈阳。1626年1月,在宁远之战中,努尔哈赤的军队被明朝守将袁崇焕击败,被迫退兵。仅仅过了半年,这位叱咤风云三十多年的征服者就病死于叆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终年六十八岁,死后葬于沈阳福陵。由于努尔哈赤是后金政权的创建者、清王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子皇太极在称帝后便追尊其为太祖武皇帝,后在顺治帝去世后改谥为太祖高皇帝,谥号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毫无疑问,努尔哈赤不仅是爱新觉罗家族崛起的头号功臣,更是满洲政权的主要奠基者。在位期间,他不但在战场上获得了空前成功,统一了女真各部,而且创立了八旗制度,创制了满洲文字,在民族政策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1601年,为了有效管理部属,努尔哈赤开始创立八旗制度。以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置一牛录额真(后称佐领)管理,并以黄、白、红、蓝四色为四旗。1615年又在原有四旗基础上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为八旗。正是凭借这支能征善战的八旗兵,努尔哈赤创造了一系列以弱胜强、以少克众的著名战例。另外,由于八旗制度还兼有行政、生产、司法、宗族等职能,因而能将来自不同地区、凝聚力涣散的女真部族整合成组织纪律性很强的整体。为了解决当时女真人书面交流只能使用蒙古文或汉文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努尔哈赤还令手下大臣、学者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文字来拼读女真语,也就是后来的满文。总之,努尔哈赤三十多年的努力,为后金政权进一步走向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世评价

《清史稿》:“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余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于岐、丰,无多让焉。”

蔡东藩(民国著名小说作家、《清史通俗演义》作者):“智深勇沈,信不愧为开国主,然皆由激厉而成。古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者,于此可见矣。”

016-01

努尔哈赤画像细部

016-01

福陵,位于沈阳东郊,也称东陵,占地面积近19.5万平方米。其形制为外城内郭,自南向北依次由前院、方城和宝城组成。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大妃乌拉那拉氏均葬于此。福陵与埋葬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埋葬清朝四位祖先的永陵并称为“盛京三陵”。

努尔哈赤的族人及兄弟

当努尔哈赤为了统一部族而奋斗时,他很快就发现,除了要应对各路敌人之外,他还要经常面临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强大阻力。由于对努尔哈赤的奋斗目标不理解,害怕触动自己利益的许多族人甚至三番五次企图置其于死地。正是在此背景下,爱新觉罗家族早期就上演了一次次内部纷争。

早在努尔哈赤因父祖之死而展开复仇,决意要杀掉仇人尼堪外兰时,他的族人就因担心得罪明朝而大多不予支持,跟随他的只有几个弟弟和亲妹夫噶哈善哈思虎,以及与其结盟的诺米纳、常书、扬书等人。1583年,当努尔哈赤追讨尼堪外兰时,他的四族叔龙敦(索长阿四子)竟暗中挑唆诺米纳给尼堪外兰报信,导致行动扑空。1584年,由于担心努尔哈赤的起兵会招惹明朝,进而对整个爱新觉罗宗族不利,努尔哈赤的大祖德世库、二祖刘阐、三祖索长阿、六祖宝实的子孙聚集在一起,密谋杀掉努尔哈赤。不久,宝实之子康嘉、绰奇塔、觉善等共同谋划,以族人兆佳城城主李岱为首,联合哈达部劫掠努尔哈赤属下的瑚齐寨,最终被努尔哈赤用计谋击败。然而他的族人并未善罢甘休,龙敦竟然又唆使努尔哈赤继母之弟萨木占将噶哈善哈思虎杀死,令努尔哈赤痛不欲生。之后,努尔哈赤为噶哈善哈思虎报仇,亲自出兵杀死萨木占。而对于族人的多次谋害,由于起初自身实力有限,努尔哈赤为避免树敌过多,往往以其他借口将来暗杀的刺客放走。1585年4月,努尔哈赤征讨哲陈部时,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五祖包朗阿之孙札亲和桑古里却企图临阵逃脱,幸亏努尔哈赤的亲弟弟穆尔哈齐等人奋勇出战才得以获胜。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努尔哈赤起兵初期,他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并非明朝政府,而是本家族的众多叔伯兄弟们。随着军事上的成功和实力的壮大,努尔哈赤终于平息了叔伯兄弟们的反对,他的事业也由此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新阶段。然而不久努尔哈赤又发现,即便是自己的亲兄弟也会走到他的对立面。

努尔哈赤是家中长子,其下有四个弟弟:

二弟,穆尔哈齐,异母弟,追封多罗诚毅勇壮贝勒。

三弟,舒尔哈齐,同母弟,追封和硕庄亲王。

四弟,雅尔哈齐,同母弟,追封多罗通达郡王。

五弟,巴雅喇,异母弟,追封多罗笃义刚果贝勒。

另有一同母妹妹,赠和硕公主,初嫁嘉木瑚城城主噶哈善哈思虎,后夫亡再嫁苏克苏浒河部沾河寨寨主郭络罗氏常书,生三子。天命八年(1623年)卒于沈阳,雍正五年(1727年)补封为和硕公主。

一些文献记载表明,作为长子,努尔哈赤对于弟弟妹妹们还是有很深的情义的。例如当他的妹妹去世时,尽管兄妹间有些嫌隙,但他仍悲痛万分,不仅下令用两名女子为其殉葬,还不顾手下劝阻亲自去送殡。遗憾的是,在众兄弟一起打天下的过程中,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进而引发一系列家族悲剧。

455
55
455

满洲八旗旗帜,八旗制度为努尔哈赤所创,该制度对清王朝后来统一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穆尔哈齐

生平事迹

穆尔哈齐(1561—1620),塔克世二子,努尔哈赤异母弟。穆尔哈齐仅比努尔哈赤小两岁,生性勇猛,骁勇善战,很早就坚定不移地跟随兄长四处征战,堪称努尔哈赤创业时的左膀右臂,为爱新觉罗家族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1583年4月加,穆尔哈齐跟随努尔哈赤征伐哲陈部,由于洪水的阻拦,他们最终仅率领八十人出战。交战初期,面对对方八百多人的优势兵力,努尔哈赤的一些部属陷入慌乱,尤其是包朗阿的孙子札亲、桑古里二人,竟吓得解下铠甲准备逃跑,导致军心大乱。尽管努尔哈赤大声斥责二人,但士兵们仍不敢迎敌。危急关头,穆尔哈齐与其兄率另两人对敌方发动突袭,四人竟杀敌二十余人。借此良机,努尔哈赤的部队一鼓作气,扭转了战局。就这样,努尔哈赤兄弟以四人击退了八百余名敌人的进攻,堪称奇迹,而穆尔哈齐自然功不可没。为了帮助兄长清除家族内的敌对势力,穆尔哈齐又说服努尔哈赤攻占了六祖宝实子孙所占据的章甲城,使得三祖索长阿的子孙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在随后努尔哈赤发起的历次战役中,穆尔哈齐都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地在前面冲锋陷阵,也多次身受重伤,为爱新觉罗家族势力的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忠诚、刚毅和勇猛也深受兄长厚爱。为表彰他的功绩,努尔哈赤特地赐其“青巴图鲁”称号(汉译为诚毅勇士)。晚年,由于身体多次受创,穆尔哈齐无法再追随兄长出征。1620年,这位一生都对努尔哈赤忠心耿耿的开国元勋在赫图阿拉城病逝。穆尔哈齐病逝后,悲痛万分的努尔哈赤亲自临祭,将其厚葬。顺治五年六月,穆尔哈齐被追封为多罗贝勒,谥曰“勇壮”。

支系后裔

穆尔哈齐有子十一人,其中第一子萨哈廉、第三子硕弼基、第六子噶巴喇、第八子唐喀、第十一子欢齐费扬古,这五人无嗣无爵。有封爵者、有嗣者六人:

次子达尔察,奉恩辅国刚毅公。

四子务达海,奉恩固山襄敏贝子。

五子汉岱,奉恩镇国公。

七子塔海,奉恩辅国公。

九子祜世塔,奉恩辅国公。

十子喇世塔,奉恩辅国公。

在穆尔哈齐支系后裔中,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为耆英、宝熙、熙洽等。

016-01

穆尔哈齐后人——耆英朝服画像

耆英

耆英(1790—1858),字介春,爱新觉罗氏,穆尔哈齐六世孙,祖父炳文,父亲林禄康。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历任理藩院侍郎、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和户部尚书等职。1842年,由于清军在鸦片战争中节节失利,道光皇帝将时任盛京将军的耆英派往南方,令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主持江南防务。在领教了英人的船坚炮利之后,耆英向道光奏称“夷情可畏”“战无长策,唯有羁縻”,主张朝廷与英人议和。

最终,无奈的朝廷授权他偕同广州将军伊里布、两江总督牛鉴等人接受侵略者的全部条件。8月29日,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耆英签订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战争结束后,耆英以钦差大臣身份任两广总督,兼办有关通商事宜。其在任期间,又先后与英国签订作为《南京条约》补充条款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

1844年10月24日,在法国军舰“阿基米德”号上,耆英与拉萼尼分别代表中法两国签订了著名的《黄埔条约》。就是在这场谈判中,耆英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了照相机,并留下了中国摄影史上现存最早的单人照片。

有关资料显示,耆英的这张照片是由时任法国海关总检查长的于勒·埃及尔拍摄的。当时,埃及尔作为和中国进行贸易谈判的代表,于1844年10月抵达澳门,然后又换乘“阿基米德”号到广州黄埔港。在中国期间,他参加了中法贸易协定的签字仪式,并用1839年刚刚诞生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法拍摄了两国代表拉萼尼和耆英。要知道,甚至在进入20世纪之后,由于怀疑会被摄去魂魄,很多中国人对照相还充满恐惧。而作为最早接触照相机的朝廷大员,耆英能够神情自然地接受这新奇的洋玩意儿,其思想之开放可见一斑。从现存的影像看,其人脸形瘦长、吊眼弯眉、额头闪亮,留着山羊胡子。如今,耆英的这张黑白正身人头像原件依然收藏在法国巴黎摄影博物馆里。不久后,照片这种新奇的洋玩意儿又被耆英运用到他的制夷“智术”中。据他本人向皇帝报告,在他同法国拉萼尼谈判期间,曾将自己的“小照”赠给英、法、美、葡等国使臣。

1842年至1848年,耆英几乎参与了鸦片战争后奠定中西方关系的全部条约谈判。1848年初,耆英自请觐见道光皇帝,随即被留京供职。为表彰其多年办理夷务的劳苦功高,道光对他格外宠信,先是赐双眼花翎,命他管理礼部、兵部,兼都统,甚至慷慨地允许他在紫禁城乘坐肩舆,不久又擢升他为文渊阁大学士。然而好景不长,正当耆英登上个人政治生涯的顶峰时,道光皇帝却于1850年去世。在新旧权力的交替中,耆英很快成了牺牲品。同年10月,刚继位的咸丰皇帝就下旨处分耆英,历数其“畏葸无能”“抑民以奉夷,罔顾国家”“丧尽天良”“贻害国家”等罪状,将其从正一品降为五品顶戴,以六部员外郎候补。

016-01

耆英照片,1844年。这张照片据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肖像照。根据于勒·埃及尔日记记述,当时让耆英和秘书看了照片后,他们非常惊异,以为是赠送品,便收下了。耆英拱手作礼:“多谢,多谢!”当时“银版摄影法”制作的照片成本昂贵,于勒·埃及尔本不想送给他们,但已经无法收回。作为回报,耆英的秘书当场取出笔墨,按照中国习惯,在一把扇子上题写了几个字,送给于勒·埃及尔。

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朝野为之震惊。危难之时,咸丰皇帝令耆英以侍郎衔随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华沙纳同赴天津,结果遭到英国代表威妥玛等人的奚落,不得不狼狈逃离天津。1858年5月18日,一道上谕从紫禁城发出。在上谕中,皇帝以愤怒而又无奈的口吻勒令犯有“欺罔”之罪的耆英即行前往宗人府“空房”自尽。

耆英有两子:庆锡、庆贤。

宝熙

宝熙(1871—1942),穆尔哈齐十世孙,字瑞臣,号沉盦。光绪十八年进士,历任编修、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总理禁烟事务大臣等职。入民国后,任总统府顾问。1924年“北京政变”后,溥仪被迫搬出皇宫,宝熙曾作为清室代表参加“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后还曾任伪满州国内务处长等职。宝熙诗文、书法皆佳,也是金石书画的收藏家和鉴赏家。

舒尔哈齐

生平事迹

穆尔哈齐作为努尔哈赤的异母弟,始终对兄长忠心耿耿,其结局也算圆满。相比之下,作为努尔哈赤同胞兄弟的舒尔哈齐,虽然对爱新觉罗家族的贡献更大,最终却与亲兄长之间演绎了一幕悲剧。

舒尔哈齐(1564—1611),塔克世第三子,努尔哈赤同母弟。比努尔哈赤小五岁的舒尔哈齐与兄长从小就相依为命。幼年时,由于生母早逝,继母刻薄寡恩,他们兄弟二人不得不从小就外出谋生,在共患难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父祖被杀后,舒尔哈齐第一时间跟随兄长起兵复仇。在以后几十年的征战中,英勇善战的舒尔哈齐与兄长一起通力合作,同时也壮大了自己的势力,逐渐成为建州女真部族第二号人物,努尔哈赤特地赐其“达尔汉巴图鲁”的称号。1587年努尔哈赤称汗时,舒尔哈齐被封为贝勒,地位仅次于兄长。然而随着各自实力的不断壮大,兄弟之间的战斗情谊逐渐消失了,往日的和谐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越来越多的裂痕和矛盾。或许是居功自傲的缘故,或许是权力欲的驱使,舒尔哈齐渐渐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意图和兄长分享权力,继而对努尔哈赤的领导权威构成了巨大挑战。

巧合的是,当时明朝政府为了削弱建州女真的势力,也开始在各方之间采取分化政策,而舒尔哈齐便成为其拉拢利用的对象。1595年8月,舒尔哈齐首次带领建州女真使团前往北京进贡,由此他开始对自己屈居在兄长之下而感到不满。两年后,当舒尔哈齐第二次进京朝贡时,别有用心的明朝政府予以隆重的接待,赏赐丰厚礼物,并授予其与努尔哈赤同样的官职。结果,舒尔哈齐一方面越来越倾向于臣服明朝,同时又越来越不甘于自己的地位,试图与努尔哈赤平分秋色。舒尔哈齐的所作所为,显然已对努尔哈赤在建州女真的统治地位构成了威胁,兄弟二人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经常在高级会议上公开激烈争吵。

016-01

穆尔哈齐后人——宝熙朝服像,为了不使爱新觉罗家族世系失考、支派无稽,他特地在北京、沈阳组织编写爱新觉罗家谱。

1607年3月,努尔哈赤派兵与乌拉部作战时,舒尔哈齐因与该部有姻亲关系,便带领自己的属下消极退避。事后,愤怒的努尔哈赤一度要处死舒尔哈齐的亲信常书和纳齐布等人,舒尔哈齐以死相威胁才保住了部下,但努尔哈赤却借此机会剥夺了他的兵权。由于被排挤出最高军事领导层,舒尔哈齐顿时失去了挑战兄长的资本,他在女真部的地位也骤然下降。于是,不甘心失败的他便密谋与长子阿尔通阿、三子扎萨克图自立门户。他们带着少数部属离开努尔哈赤的大本营,准备在靠近明朝的地方建立基地。为了避免女真部的分裂,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努尔哈赤于1609年3月诛杀了舒尔哈齐的两个儿子阿尔通阿和扎萨克图,后又准备将其次子阿敏也处死。由于皇太极等人的极力求情,阿敏逃脱一死,仅被没收了一半家产。眼看自身实力根本无法与兄长抗衡,舒尔哈齐无奈之下又回到努尔哈赤帐下,结果却被囚禁在一间暗室之中,外面仅留两个孔穴给他送食物。1611年9月25日,舒尔哈齐在囚禁中死去,时年四十八岁。民间传说他是被努尔哈赤下令秘密杀害的,至于真相究竟如何已很难考证。

作为努尔哈赤的同胞兄弟以及清王朝开国创业的奠基人之一,舒尔哈齐竟落得如此下场,的确是爱新觉罗家族史上的一场悲剧。直到1653年,顺治皇帝才追封其为和硕庄亲王。或许唯一令他欣慰的是,尽管好几个儿子都受牵连被处死,但也有个别受到努尔哈赤特殊关照者,从而为这一支系带来家族荣耀。

支系后裔

舒尔哈齐有子九人:

长子,阿尔通阿,1609年被努尔哈赤所杀。

次子,阿敏,封贝勒,1629年被皇太极幽禁,1640年病死。

三子,扎萨克图,封辅国公,1609年被努尔哈赤所杀。

四子,图伦,追封恪僖贝勒。

五子,寨桑武,追封和惠贝勒。

六子,济尔哈朗,封郑亲王,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七子,诺穆岱,十三岁卒。

八子,费扬武(1605—1643),追封和硕简亲王。

九子,瑙岱,因获罪黜去宗室为庶人,其子孙后获赐红带子。

除了前面提到的被努尔哈赤所杀的阿尔通阿和扎萨克图外,舒尔哈齐诸子中,最著名的是次子阿敏和六子济尔哈朗。

阿敏

阿敏(1586—1640),在父亲兄长遭到努尔哈赤的清算后,侥幸逃脱惩罚。或许是心怀愧疚之意,努尔哈赤又将阿敏收养在自己身边,将其当作亲信培养。在跟随伯父征战的过程中,阿敏也算战功赫赫,因此被任命为镶蓝旗旗主,1616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与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俗称二贝勒,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的第二子大贝勒代善。不过,随着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内心深处原本就怀有怨气的阿敏开始挑战皇太极的权威,表现得越来越桀骜不驯。有一次,他居然对皇太极说:“我与众贝勒共议你为汗,你即位后,让我出居外藩就行了。”甚至在众贝勒中扬言:“我怕谁?他能把我怎么样?”

1627年,阿敏奉命率师征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求和。而在双方议和后,他却迟迟不退兵,反而流露出准备屯兵朝鲜都城的意图。当遭到包括自己亲弟弟济尔哈朗等人的反对后,阿敏恼羞成怒,下令纵兵掳掠三日返回。由于他生性鲁莽,又不断流露出篡夺汗位的野心,皇太极决心寻找机会对其下手。1629年10月,皇太极亲统大军征讨明朝。次年3月,阿敏率军前往永平时遭到明兵反击,损失惨重,惊慌失措的他竟弃城而逃。事后,皇太极宣布阿敏犯有十六条罪状,将其囚禁起来,十年后死于狱中,其命运同父亲简直如出一辙。

济尔哈朗

在爱新觉罗家族历史上,济尔哈朗的身世恐怕是最为另类的。他的父亲与三位哥哥都死于努尔哈赤家族之手,但自己却始终屹立不倒,并且享尽荣华富贵。由于他多年以来始终坚定地站在伯父努尔哈赤家族一边,因此幸运地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济尔哈朗(1599—1655),舒尔哈齐六子。尽管自己的父亲与三位兄长都为努尔哈赤家所害,但济尔哈朗本人却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从十二岁那年被努尔哈赤收养起,他就完全融入到另一个家庭中。或许对他而言,努尔哈赤虽然是杀父仇人,但也是亲伯父和养父。由于自小就生活在努尔哈赤身边,因此他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据记载,当二哥阿敏获罪后,济尔哈朗率领诸弟和子侄辈一同发誓:“我父、兄行为有罪,自遭报应。如果我们认为有罪的父、兄做得对而产生异心,一定不得好死!”为了表彰其忠心,皇太极下令将阿敏名下的镶蓝旗以及家产和人口转归济尔哈朗所有,使他成为满洲地位最高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济尔哈朗晋封和硕郑亲王。而在此后的政治生涯中,济尔哈朗可算得上是一帆风顺。他经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五十七岁时寿终正寝,还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

1643年8月,皇太极猝死。在竞争激烈的皇位继承问题上,济尔哈朗原本支持肃亲王豪格与多尔衮竞争,可惜豪格性格软弱而功亏一篑。无奈之下,济尔哈朗提出了一项折中方案,让六岁的皇子福临继承大统,自己和多尔衮共同辅政。

在任摄政王期间,行事低调的济尔哈朗在很多情形下不得不对多尔衮迁就忍让。尽管他最初被封为信义辅政叔王,但后来被多铎代替,甚至爵位都一度被降为郡王。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的人生再度迎来转机。1653年,福临恢复了济尔哈朗父亲舒尔哈齐的名誉,追封为和硕庄亲王。1655年5月,在听到济尔哈朗病危的消息后,福临亲往府中探视。济尔哈朗病逝后,葬于北京西直门外白石桥。福临对济尔哈朗的死悲痛不已,特诏令休朝七天,这在大清朝历史上绝无仅有;另赠祭葬银万两,置守陵园十户,并立碑纪功。

支系后裔

济尔哈朗死后,其子承袭爵位,不过郑亲王封号被改成了简亲王。直到1778年,乾隆皇帝追念济尔哈朗的功勋,命将“简亲王”封号恢复为“郑亲王”,世袭罔替。

016-01

或许是打老根儿起就埋下了不和谐种子的缘故,在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这两大爱新觉罗家族支系间,后来终于再度上演了血雨腥风的一幕,这便是咸丰皇帝死后发生的“辛酉政变”。在新一波的宫廷权力争斗中,舒尔哈齐的后裔——端华与肃顺,虽然一度权势显赫,但最终的命运却像老祖宗一样悲惨!

端华和肃顺

端华(1807—1861),济尔哈朗的七世孙,号端友,其父为第六代郑亲王乌尔恭阿。1826年
被封为三等辅国将军,1846年袭郑亲王爵,不久诏授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及御前大臣。早在道光年间,端华就很受器重,咸丰皇帝继位后继续受到重用,曾任满洲都统等职。1861年咸丰临终前,端华与怡亲王载垣等人一道被任命为顾命八大臣,权势显赫。而实际上,端华此人才智平庸,他之所以能在仕途上一路顺风,很大程度上是与其异母弟肃顺有密切关系。

肃顺(1816—1861),字雨亭,家中排行老六。虽然同样是郑亲王乌尔恭阿的亲生儿子,但肃顺在家族中的地位却无法与端华相比,理由很简单——端华是乌尔恭阿侧福晋的儿子,而肃顺只是庶福晋所生。由于出身低微,他只能算是个闲散宗室,后在侍卫处任职,考封三等辅国将军。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肃顺从小就格外努力,对满文和汉族文化都有一定造诣,在宗室成员中算是为数不多的人才,很快得到了咸丰皇帝的青睐,历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要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