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同窗之谊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作者:张瑶 著


2、同窗之谊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上海时局愈发不稳,空袭警报连绵不断。为躲避战乱,上世纪40年代中期,上海许多平民百姓举家离沪,年少的马承源也随家人回到了浙江老家,并转入宁波鄞县县立中学继续学业。1944年底,马承源和同样来自上海的黄佩雄、康际霙相识了。那一年,马承源17岁,黄佩雄16岁,康际霙15岁。相近的年龄和同样来自上海的生活经历,让三个小伙伴很快成了熟识的好朋友。他们三人都就读于高中一年级,在同一间教室上课,课余时间也常在一起学习和玩耍,放学后又结伴回家,因此被同学们戏称为“上海三人帮”。在宁波借读的那段时间,三个好朋友结下了终身的友谊。

借居宁波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对马承源的人生道路影响深远。他对文物的兴趣,早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显露出来。1945年初,马承源还在鄞县中学读高一。在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有几家古玩店,马承源几乎每天回家路上都要绕进古玩店里转转,饶有兴味地四处看看。他对店里陈设的那些年代久远、色彩暗淡的古旧玩意们兴趣浓厚,几乎到了入迷的地步。直到晚年,黄佩雄、康际霙两位好友都对那段日子放学路上的“必修功课”记忆犹新。那时的马承源已显现出对古文物极高的悟性,虽然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他却颇能分辨出一些器物的新旧优劣,并如数家珍般说得头头是道。当时他们都还是没有经济来源的中学生,虽然兴趣浓厚,最多也只能在店里驻足欣赏。马承源只能少量买些廉价的碑帖拓片、不起眼的小玉挂件之类,聊以慰藉。有一次,他在古玩店里看中了一只残断的青铜矛头,以后几乎每次去都要拿在手里摩挲良久,无奈囊中羞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爱之物被别人买走。

除了在古玩店里长见识,马承源自己也在课余时间下功夫学习书画和篆刻。同学们都知道他这个与年龄不符的爱好,加上他长相稍显老成,同学便送他一个“老古董”的绰号。对此,马承源乐呵呵地接受,不以为忤。黄佩雄记得,少年时的马承源对字画就颇有见地,他曾说沙孟海的字将来会很值钱,而那时的沙孟海还未成大名。若干年后,沙孟海被奉为“书坛泰斗”,在当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年少的马承源虽还没走上文物鉴定之路,眼光的独到却早已具备。

相关链接

沙孟海(1900—1992),浙江鄞县(现宁波市鄞州区)人。当代书坛巨擘,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等。

1945年夏,抗战胜利。马承源送给两个好朋友一人一本自己绘制的山水画册,以表达对抗战胜利的喜悦之情。他还特地为康际霙刻了枚印章,画册的画风模仿元代画家倪瓒。康际霙一直保存着这份特殊的礼物。现在看来,少年马承源笔触虽显稚拙,但已表现出对书画和古文字学极高的悟性。马承源几位老朋友手里都有马承源为他们亲手刻的印鉴,一用就是几十年。篆刻是马承源一生的爱好。晚年时他回忆,当年搞地下工作时,一次遭敌人追捕,正是通过自刻伪公章,他才骗过敌人,逃往解放区。在漫长的学术研究生涯中,刻图章一直是他闲暇之余最好的消遣。

1945年,马承源为庆祝抗战胜利所作绘画作品之一。

1945年抗战胜利时,马承源亲手绘制画册赠送给好友康际霙和黄佩雄。

那年夏天,学期结束后,三人都将回到上海继续学业。依依不舍的三个好朋友自备黄酒和小菜,在教室里小聚了一次,边吃边聊,好不痛快。虽都是不到弱冠之年的半大孩子,但彼此颇有共同语言,对未来的美好理想也是相通的。面临离别,他们郑重约定,要把这份真诚的友谊一直保持下去。康际霙和黄佩雄还记得这次聚餐中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最后剩将近一斤黄酒,几个孩子都喝不下去了,三人中年纪最长的马承源这时豪爽地拿起饭盒说:“为了我们的友谊,我一口气喝下去!”这顿豪饮让马承源在家醉了整整两天。虽是少年气盛之举,但康际霙和黄佩雄都明白,他把这份友情看得很重很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