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助人为乐篇

德耀三秦 作者:


助人为乐篇

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

——《礼记·访记》

石志光 光影传爱

石志光,1948年生,中共党员。中共陕西省和西安市第十一届党代会党代表,政协西安市莲湖区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委员,中国石化西安石化分公司退休员工,陕西省学雷锋志愿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陕部队军外指导员、陕西省民族团结进步志愿者、西安市和莲湖区关工委志愿者、西安市和莲湖区精神文明宣传员和志愿者。他是三秦父老家喻户晓的爱心使者,热心公益事业的模范代表。

石志光故事之一 奉献爱心不求回报

石志光以雷锋为榜样,助人为乐,自1977年至今几十年如一日,为部队、社会奉献爱心。他自己掏钱租赁电影片,自己掏钱购买电影放映机、数字电影机等设备,免费为部队官兵和各族群众放映电影,给群众带去欢乐和享受。

他把从工资中省的、嘴里抠的、在外打工挣的钱全部用在公益事业上。几十年来,石志光先后购买更换了七套电影机,走遍了全省的107个市、区、县,走遍了驻陕的20多家部队和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社区、乡镇,有近百万人的群众观看过他放映的电影。他的行程达10万多公里,长度可绕赤道两圈。

他长期坚持义务为部队官兵、为各族群众做好事、送温暖,义务放映电影达3600余场。为了效果良好,他还专门制作设计了反映精神文明、道德文明、关心下一代青少年和宣传消防安全知识、交通安全知识及环境保护等为主题的电影片、专题教育片和PPT进行播放。在进行义务播放时,他从不收取群众一分钱,不吃一顿饭,不接受任何礼品报酬,更不要国家的经费和补贴,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到今天。

石志光故事之二 风雨无阻不忘公益

长期以来,石志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积极带头参加西安市和莲湖区委、区政府、区政协组织举办的学雷锋献爱心,文明水滴,道德讲堂,追梦想、促发展、建设丝路新起点等活动,热心于民族团结进步、关爱下一代的工作,积极参与莲湖区委宣传部组织布置的各项任务,并带头参加莲湖区北院门街道办事处的各项活动。

石志光正在为部队放电影

石志光每年为西安市莲湖区9个街道、区政协、区委宣传部、老龄委、关工委、司法局、民族、教育等部门组织巡回义务宣传活动,每年义务放映优秀影片达200余部,深受全市、全区各族群众的欢迎。每年莲湖区委、区政府组织宣传活动,石志光都会带着自己的调音台和大型音响设备到场参与,风雨无阻,从不缺席。

2013年3月12日,石志光积极协调市民委、区民宗局,组织回坊百名60岁以上的群众赴蓝田进行植树活动。

随后,他在莲湖区委宣传部和区关工委安排下,在全区为群众和少年儿童做了40多场“道德讲堂”“老少共话中国梦”“追梦想、为美丽西安喝彩”等演讲报告,受到市委宣传部、市关工委和莲湖区委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表扬。

2014年6月1日端午节,石志光和学习巷社区代表北院门街道办,看望慰问在秦岭山下演练的解放军通信学院的数百名军校学员,并做了热情洋溢的演讲,放映了最新的革命教育大片《湘南起义》。他的演讲获得了全体学员经久不息的掌声,学院首长也对他进行了高度评价。

几十年来,他先后调解军地矛盾十多起,做好人好事数千件,并先后巡回为部队官兵、陕西高校、中小学校和地方群众做报告近百场。

石志光故事之三 崇德向善众口交誉

石志光以无怨无悔、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把崇德向善的形象定格在自己的人生之中。部队官兵称他是“雷锋的战友”“砺剑园中的石大爷”,群众赞他是“老百姓的活雷锋”“播撒精神文明的爱心使者”“回回民族的模范”“古城西安的好人”。

《陕西日报》《陕西老年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阳光报》《当代陕西》杂志、《陕西民族宗教》杂志、《西北民兵》杂志、《关爱下一代》杂志等媒体都报道了石志光学雷锋的先进事迹。贵州省电视台、陕西省电视台、西安电视台等拍摄并多次播放了石志光同志事迹的专题片《陕西达人——石志光》《放电影的义务兵》《把欢乐带给群众的人》《献爱心的回族老人》《诉说——石志光》等。《人民日报》也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拥军雷锋——石志光》的报道。八一电影制片厂还将石志光的事迹拍成纪录片在全国上映。西安市秦剧一团根据省委、省军区的文件精神,将石志光的模范事迹编排成大型秦腔现代剧《基石赋》,在全省、全市以及西北五省进行了公演,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反响。

石志光所做的一切,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呼唤着高尚与诚信精神的回归。一个70多岁的老年人,用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来做有利于社会的善事,无怨无悔,持之以恒,堪称是一种平凡的伟大!

中华美德格言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

——《论语·尧曰》 邢建民退休党员的摄影梦

邢建民,1957年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建设厅退休职工。2015年被评为“西安好人”,并获评“陕西好人”;2016年获评“中国好人”;2017年获评“第四届西安市道德模范”。

邢建民故事之一 辗转16万公里义务拍摄全家福

他是西安市莲湖区一名普通的退休市民,他有一个梦想:为中国56个民族拍摄各族全家福。

退休前他不得闲,2007年退休后的近十年间,邢建民自掏腰包,辗转黑龙江、内蒙古、新疆、青海、贵州、云南、广西、海南等全国24个省区、63个地市、150多个区县,行程16万公里,已经为56个民族、858个家庭、12015人义务拍摄了全家福。他说:“大家常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一起,而全家福是最能体现这种关系的生动形式。”

“一张照片就是一个念想。我从全家福照片里感受到了亲情,想给更多的人留下亲情和团圆的记忆,‘民族全家福’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大团圆。”邢建民如此解释他对拍摄的执着。1957年,邢建民远在新疆当兵的大哥想念家人,在富平县城工作的二哥就把庄里照相馆的师傅请到家中,拍下了第一张全家福。“如今哥哥们都不在了,我想他们的时候就看看照片……”邢建民抚摸着已经泛黄缺角的老照片,说着说着不禁哽咽失声。

田间地畔、山前屋后、村头巷尾……邢建民深入各民族主要聚居地,用镜头记录下普通群众最原生态的生活场景。一件满是换洗衣物的大皮箱,一个装着三台相机的设备包,绝大多数时间里,他都独自一人带着这重逾40公斤的装备上路,一出门就是一个多月。电脑和移动硬盘里存储着超过1500G的照片。

邢建民故事之二 让每一位被拍摄者都分享这份温馨

为了寻访“神秘”的独龙族,2013年11月,邢建民完成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的拍摄计划后,独自搭乘中巴车,溯怒江而上。早晨6点多他就出发,走了12个小时才抵达云南省最西北端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沿途右手是崇山峻岭,左手便是怒江峡谷,狭窄的山路错车都很困难,很多江边路段还发生垮塌事故。

朋友介绍了丙中洛乡卫生院的老同志余茂华。老余在当地人缘广,第二天带着邢建民从乡上出发,又跋涉60多里地,辗转来到小茶腊村,在那里记录下了数十位身披由五彩线手工织成的“独龙毯”的当地村民全家福。

此行邢建民还拍摄到了独龙族“纹面女”的珍贵画面。最令邢建民难以忘怀的是,当地怒族、傈僳族村民听说从陕西来了个民间摄影家免费给大家拍全家福,纷纷找到余茂华要求合影。“我说我这次是专程来拍独龙族的,怒族群众的照片之前都拍过了。人家老余跟我讲,这几个民族的群众平时处得就很好。你只拍独龙族不拍别人,人家独龙族村民也不答应!”邢建民笑着又翻出一张照片:画面里,他给当地五个民族的群众又补拍了一张围在火炉旁唱歌跳舞的大合影。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邢建民拍到了多民族通婚、四代同堂的欧氏大家族,“一家人里就有瑶族、苗族、汉族、水族、布依族五个民族。”

截至2015年9月底,邢建民已经自费冲洗了22300余幅照片并义务邮寄给拍摄对象,他说:“在个人圆梦的小私心之外,我更希望让每一位被拍摄者都分享这份温馨。”

邢建民故事之三 再上雪域高原完成全国56个民族的全家福

年届七旬仍在四处奔波,“老邢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多年来深思熟虑后形成的坚定信念,否则以他的年纪和身体根本坚持不下来。”邢建民的老伴杨秋芳说,“子女都很理解老父亲的心愿,在经济上也默默支持了很多。”

邢建民为老人展示自己拍的全家福

在云南德宏州,他托朋友联系当地一位村干部帮忙协调拍摄。“照相不要钱?还免费寄回照片?”村干部怀疑邢建民的动机,拍摄途中对他始终拉着个脸。邢建民见怪不怪,掏出手机,网上一搜全是关于他公益行为的媒体报道,那个村干部一看,脸色大变,“老兄,我误会你了,还需要我做啥,你尽管张口!”

“各民族都有一颗火热的心”,邢建民经常感慨。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乡巴朵村,他在村会计布鲁资的协调下,拍摄我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民族——基诺族村民全家福后,误了返回景洪市的最后一班长途车。大山深处,一家旅店也没有,见此情景,布鲁资主动邀请邢建民到自己家睡一晚。“不仅给我解决住宿问题,家境并不宽裕的布鲁资还到自家池塘里捞鱼,又宰了只鸭子,盛情款待了我一番。”邢建民说,不擅饮酒的他,当晚也多喝了两杯。

2015年9月,正逢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好日子,邢建民也准备了自己的礼物:年轻时曾在林芝当过兵的他,时隔多年再上雪域高原,用近一个月时间拍摄了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的民族全家福。“拍完这三个民族,我就实现了为全国56个民族拍摄各族全家福的梦想,之后我准备在西安举办封镜仪式,同时出版全家福影集。”邢建民眉角一扬,“至于影集的名字呢,就暂定《石榴籽》。”

“拍照就找邢建民!免费的!”多年来邢建民义务拍照的事迹已声名远播,很多人慕名请他到家里拍照。只要身体和时间允许,邢建民都有求必应。尽管年事已高,拍照花费不菲,邢建民还是想一直做下去。“就这么件事儿,我给别人带来了幸福,我自己也觉得很快乐。”

中华美德格言

志要高华,趣要淡泊。

——《小窗幽记·灵》

成亮 英勇无畏展警风,铁血柔情做公益

成亮,1985年生,中共预备党员,现任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公安局合成作战室主任。2014年至2017年连续四年被新浪微博授予陕西公职人员最具影响力奖,2015年被团省委授予“陕西好青年”荣誉称号,2017年被授予“第五届宝鸡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同年5月被陕西省文明办评为“陕西好人”,10月被全国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2017年12月在省公安厅刑侦局“技术会战”中表现突出,被记嘉奖一次。

成亮故事之一 身在岗位筑坚强品质

“选择了刑警职业,就等于选择了危险,就要随时准备流血牺牲。作为一名刑警,就要发生大案干在前,危险时刻冲在前。”自参加公安工作以来,成亮始终保持良好的政治本色和警察品格,他貌不惊人、语不豪迈,却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警察神圣职业的无比热爱和满腔热血。

由于成亮业务熟练、勤奋好学,单位多次派他参加公安部、省厅以及市局的各种培训。他虚心学习,不怕苦,不怕累,以优异成绩完成各种培训任务,把最前沿的破案思路带回来。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考取了省委党校研究生,并于201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

成亮身高1.80米,体重78公斤,身材魁伟健壮,一看就是干刑警的材料。然而,刑警工作繁重,无规律的生活、通宵达旦的工作、常年超负荷的运转,使得他的身体不时出现一些状况,时常感到心慌头晕。由于工作太忙,他始终没能抽出时间到医院检查一下身体。直至2013年春季体检时,28岁的他被查出了心肌炎、心肌严重缺血等病症,必须马上住院治疗。但他仅仅住院十几天,便出院投身紧张的工作中去了。办理出院手续时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及时服药、注意休息,然而,投身繁忙工作中的他常常忘记服药,顾不上休息,日夜奋战在刑侦一线。

成亮故事之二 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

作为一名80后的年轻人,成亮勤奋好学,他积极利用新型媒体传播信息,普及安全和法律知识,宣传公益事业,帮助寻找失散儿童,弘扬社会正能量。2011年,成亮在新浪微博开通了个人微博,微博账号为“刑警成亮”。不到五年的时间,“刑警成亮”的微博拥有粉丝6万余人,共发布博文6万余条,微博被转发、评论、私信、@等70余万条,答复网民咨询互动4万余条,微博浏览量达2亿余次。他通过微博话题“#刑警成亮日记#”,在微博中扩散电信诈骗预防和防范、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禁毒等知识。这些知识被大量转发,对群众起到了预防和警示作用,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在和粉丝互动中,他积极回答粉丝求助,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赢得了较高的人气。同时,他也利用微博等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力,发布失散儿童、通缉逃犯等信息,帮助侦破案件。

成亮在日常工作中不仅仅是打拐民警,而且还是宝贝回家寻亲网站的志愿者。三年来,他在工作之余和志愿者伙伴共同努力,先后使20余名被拐卖、被遗弃、被送养的孩子找到了父母和家庭,并参与帮助100余人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朋友、同学或战友。在寻亲过程中,因许多孩子在年幼时记忆模糊,在寻亲登记中提供的线索很少,这就给寻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成亮和“宝贝回家”的志愿者毫不气馁,通过仅有的一点线索筛选排除,再筛选再排除,最终帮助四名被拐25年以上的孩子找到家庭,其中三对家庭在央视一套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栏目中现场团聚。2016年6月,成亮带领一个失散孩子的家庭赶赴央视《等着我》节目录制现场,让这个家庭和失散27年的孩子终于团聚。

时刻准备奔赴刑侦一线

成亮故事之三 持之以恒“微公益”

成亮特别热心青年志愿者公益事业,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的爱心洒满了千阳大地。他作为千阳微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利用微博以各种形式发布一些好人好事及典型人物信息,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网友人脉,通过深入辖区各地采点,掌握需要帮扶的对象,多次号召大家一起开展公益活动。2013年,他带动成立了“千阳微公益”组织,围绕“千阳微公益,你我同参与”的口号,旨在引导带动千阳社会各界青年喜爱、崇尚微公益,共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截至目前,“千阳微公益”组织现有成员20余人,其中县公安局民警五人。“千阳微公益”成立以来,开通了爱心微博和微信,长期开展微公益活动。“千阳微公益”坚持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积小善以成大德,汇爱心以聚暖流,温暖世道人心,先后开展了“救助失学儿童”“云南鲁甸地震捐助物资”等公益活动,累计捐款数目达上万余元。“千阳微公益”组织的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众多网友的高度赞扬和支持。

2013年,成亮开始关注身边的留守儿童,经过多次走访,他确定了自己的帮扶对象——千阳县柿沟镇的王倩同学。王倩自小无父无母,家中只有70岁的奶奶一人照顾且没有经济来源。此后他时常给小王倩送去课外读物、书包、文具等,闲暇时辅导她写作业,同时动员身边的同事、朋友为她捐款。他们的爱温暖着小王倩幼小的心。从这次活动中,成亮看到了集体的力量。自此,他不断地宣传公益事业,利用自己的微博粉丝群,为千阳的留守儿童募集各项物资,来自广东、北京、辽宁等全国各地的爱心物品由此源源不断地送来。

2014年4月,经过多方协调,由成亮组织的公益活动终于成行。因爱心号召而聚在一起的微公益成员一行14人带着书包、铅笔等学习用品,前往草碧镇邢家塬小学,探望、资助了14名贫困学生。这次活动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发动了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几年中,他一直坚持公益事业,将爱心传递下去。

2014年5月,成亮通过微博了解到千阳县柿沟镇丰头村的刘义通小朋友身患白血病需要救助时,他与千阳微公益成员深入刘义通家中了解具体情况。刘义通小朋友2013年6月被查出患有淋巴细胞白血病,在西安交大二附院住院治疗。短短半年时间花了十几万,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又跟亲戚朋友借了好几万,已经拿不出来钱付昂贵的医疗费用,就连孩子60多岁的爷爷也不得已去外地打工。得知此情况,他带头捐款。同时,他通过个人微博发布了此消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带动新浪微博粉丝向刘义通家捐款。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受灾范围100余万人。由于灾情严重,了解到灾区缺乏食物以及卫生用品,成亮跟千阳微公益的伙伴们募集大米50袋、食物油20桶、挂面500把、方便面10箱,并联系宝鸡市救援队将救灾物品运往灾区。

工作时间之外,成亮的多半时间都是用来做公益活动,无论是微博上还是现实中,他始终在发挥着自己的能量。“虽然有时候会感觉到累,但一想到能帮助别人也就不觉得累了。”成亮说。

中华美德格言

君子之立德也,温和明润,清远光华,能育能怀,且敬且慎。

——《看山阁闲笔·人品部》

周丽晨 “丽之光”,照亮失散儿童回家的路

周丽晨,1956年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兴平市西城办人,现任“宝贝回家寻子网”陕西管理员、寻亲组培训管理员。2014年被兴平市委、市政府授予助人为乐“最美兴平人”荣誉称号;2015年获评咸阳市第四届道德模范,同年上榜“陕西好人”;2016年上榜“中国好人”,同年荣登“好人365封面人物”。

周丽晨故事之一 多情善感阔步踏上公益路

初次见到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人们传言中的周丽晨,她的办公场所仅是30平方米商店中的一个小角落,家中还有80多岁的老父亲需要照顾。但正是在这样极其简陋的环境中,她却做出了超乎人们预料的成就。那么是什么支撑她一路走来,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呢?

孩子,是家庭的核心,是家庭的希望。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兴平市的几位社会义工。由于以前社会工作者的习惯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她与他们结伴前行,义卖现场、孤儿家中、捐款现场都曾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其间,有过不被理解的白眼,有过泪洗床单的辛酸,但他们没有放弃。

来佳雷是兴平市药市村的一名孤儿,他从小父母双亡,跟爷爷生活,靠姐姐卖馒头维持生计。由于家庭的变故,村里人瞧不起他们,也不愿意跟他们来往。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们多次前往来佳雷家,除了给予力所能及的经济帮助外,还不断对小佳雷进行思想疏导,使他突破了思想障碍。现在来佳雷的姐姐已经成家,他自己也已经外出务工,自食其力了。

由于持久的坚持,8年来,她所参与的兴平市义工志愿者服务队,先后资助了30多个孩子,共向社会捐助各类财物10万多元。尤其是为了资助该市一名孤儿,他们举办鲜花义卖活动,两次就筹得善款1万多元。

周丽晨故事之二 破冰踏雪矢志不渝寻亲梦

一个孩子的失踪,不仅会对一个家庭造成灭顶之灾,甚至会影响到好几个家庭的几代人。电影《失孤》和《亲爱的》中,失踪孩子家长寻找孩子的那份执着、艰辛、痛苦以及磨难,让人在看电影的同时,会跟他们一起纠结、一起痛苦,继而想要去帮助他们。

周丽晨正是在参加义工活动的过程中,见到被拐和遭遗弃孩子的现状——他们中甚至有双手和双腿被人为致残的情况,才决心参加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强,也是唯一一家与公安部建立长期打拐机制、与央视《等着我》签订协约长期协作寻人的公益网站——“宝贝回家寻子网”。现在她已成为宝贝回家志愿者陕西群的管理者。看似简单的身份背后,其实藏着太多的辛酸和痛楚。

周丽晨正在为失散家庭成员对比信息

加入网站大约半年后,周丽晨在对孩子的照片和信息进行对比时,总是迟迟找不到结果,这种挫败感使她难以承受,加之丢失孩子的家长频繁地催促,都严重影响到她正常的生活,她甚至有了放弃的想法。但三天后,她脑海中都是那些家长的声音,孩子凄惨的画面又浮现在她脑海中。从此她再也没有产生过退缩的念头,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义务寻亲之举。

她的女儿当初也不理解妈妈的作为:自己每个月只回家一次,

而回去后,母亲不是在打电话,就是在发信息、做登记——为了别人家的孩子,自己回家母亲都懒得理!但是,作为女儿,虽然有被冷落的感觉,她也看到了周丽晨的变化。她说,父亲去世后母亲情绪非常低落,做了“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志愿者后,“精神状态完全不一样了”。受母亲影响,在路上看到乞讨的流浪儿童,她也会随手拍下来传给母亲,“我也想加入,就是工作太忙了”。

八年来,尽管经历了太多的艰辛,但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些失孤的家庭再次团聚,周丽晨就觉得自己的辛劳没有白白付出,而那一刻也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周丽晨故事之三 兄弟相认艰辛付出欣慰时

爱三娃(化名)曾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亲赚钱养家糊口,母亲料理家务,兄弟三人和谐相处。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自然灾害迫使父母把兄弟三人分别寄养在别人家。老大、老二没有走远,三娃的养父却把他带回了自己老家,从此爱三娃与家人天各一方,失去联系。爱三娃只记得家在富县,离公路不远,邻居姓刘,是个哑巴。而且他心里始终有一个结——父母当初为什么要卖自己?

信息如此稀少,要想为他找到家真可谓大海捞针。周丽晨没有放弃,她在与其他志愿者分析了相关情况后,锁定了六个村子,但当地志愿者调查后,都否决了。周丽晨没有放弃。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与一个做卖纸生意的老村主任闲聊时,对方表示,知道某村有这么一个人,并帮周丽晨联系了该村的会计。但随后此事再无音信。后来,周丽晨通过当地的打拐办,联系上了爱三娃的二哥,终于成功地为爱三娃找到了家人。在央视节目录制现场,爱三娃的二哥说:自己无数次寻亲未果,也上过很多次当,不敢相信“来得太突然的幸福”。

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已帮助安康杨思莲等60多个失子家庭团聚;接送安康被拐到河南24年的江明芳等九人回家;在兴平市、咸阳市、西安市等地组织打拐防拐宣传、义卖活动数十场次,并多次配合中华儿慈会和360公司开展关爱儿童公益行等大型活动。

几年来,周丽晨连续获黄鹤楼、利群“全国公益杯”特等奖;受邀出席电影《失孤》首映式;7次出席央视《等着我》《感动中国》节目及颁奖晚会;五次作为特邀嘉宾在陕西电视台参加节目,并被专题片《白杨说事》《秦风热线》等栏目进行报道。《华商报》《陕西工人报》《咸阳日报》等媒体也多次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专题报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爱三娃等幸运者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亲人,但在周丽晨的助人寻亲路上,能找到亲人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可每当看到失散多年的亲人团聚时的那种幸福场面,周丽晨都会重新鼓起干劲。

说起自己的助人寻亲路,周丽晨说:“不管别人怎么看,对我来说,已经把助人寻亲当作了一份事业。这也算是老有所为。我将会在有生之年继续自己的助人寻亲路,帮助更多的家庭圆‘团聚梦’,也让社会多一份‘幸福梦’。”

郑勇 扶危济困,心怀大爱

郑勇,1949年生,咸阳市民营企业家协会会长,中国民主建国会成员。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爱心助残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2017年获评“中国好人”。

郑勇故事之一 抗震救灾亲力所为彰显爱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郑勇带头捐款1万元,并动员两个女儿捐献5000元。他还组织52名企业家捐款捐物50.64万元,租用三辆大卡车,亲自押运救灾物资,送到灾区慰问。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郑勇得知消息后,动员30位民营企业家捐款15万元,为灾区送去了800箱方便面和900箱食品。

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后,郑勇发动民营企业捐赠药品70箱,价值139.4万元。郑勇又亲自带头捐款1000元,共发动陕西君碧莎制药等20多家企业捐款11.8万元,通过市红十字会转交灾区。

同年7月,甘肃岷山、漳县发生地震,他再次组织企业家捐赠衣服、矿泉水、抗菌药品,随后立即与民建甘肃省委员会联系灾区,又组织车辆,亲自带队将价值139.4万元的药品送往岷山和漳县。到达灾区后,郑勇了解到还需抗菌药品,回到咸阳后他立即联系陕西君碧莎制药公司和陕西康惠制药公司捐助炎立消和盐酸克林霉素两种药品,价值54.6万元,再次送到岷山灾区。

2014年8月郑勇带领企业家向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捐赠物资和现金

2013年12月11日,定西市人大副主任马玉莲一行专程来咸阳回访,向协会及君碧莎制药、康惠制药和摩美得制药公司赠送“奉献爱心情洒灾区”的牌匾,对郑勇表示感谢。

2014年8月,云南鲁甸地区发生地震后,咸阳市民营企业家协会急灾区之急,为灾区募捐。8月9日、10日是休息日,郑勇连续两天采用打电话、发短信的方式通知民营企业家,很快从企业募集银黄感冒胶囊50箱,价值58万元,从陕西摩美得制药公司募集骨质宁搽剂150箱,价值52万元,筹措善款51000元。郑勇第四次亲自将款物送到云南鲁甸地震灾区。

据统计,多年来,郑勇组织企业家共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累计525.94万元。

郑勇故事之二 救助残疾责任在先扶贫帮困

2012年5月,郑勇去市总工会办事,遇见乾县峰阳镇朱家坪村书记兼村主任安兴龙。安兴龙反映该村有156名残疾人生活极度贫困,连合作社医疗费50元都交不上,无法享受合作医疗的好政策。郑勇听后,马上表态,愿意发动协会企业家献爱心,筹款8000元,帮助残疾人交上这笔费用。郑勇还上下呼吁,并组织发动了22名企业家在乾县峰阳镇朱家坪村现场捐款41.4万元,用于该村12户特困残疾群众捐资建房。此后,协会通过努力争取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的支持,他安排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拨款10万元,省残联拨款17万元,市残联拨款15.8万元,县残联拨款3.6万元,县扶贫办拨款20万元,省、市、县三级残联、扶贫等部门共计拨款108.8万元,为12户特困残疾群众各建了一套总面积为115平方米的新房。截至11月9日,工程全面竣工,彻底解决了12户困难群众生活居住问题。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省残联理事长高合元、卫华市长到场祝贺。

2017年11月,郑勇带头捐款5万元,并发动14位企业家为市委组织部扶贫捐款24.5万元,为9户残疾人盖新房。15年时间里,郑勇一直坚持每年组织企业家奉献爱心,关心残疾人群体,捐款捐物,在春节前给他们送去慰问金,每家300—500元,还有米面油等物品。15年来共慰问乾县、兴平、秦都等13个县区300多户残疾群众,共计为残疾人朋友和贫困户筹资65.6万元,惠及500多名残疾人。市残联连续多年授予郑勇所在单位“助残先进单位”称号,并授予郑勇“爱心助残模范”称号。

郑勇故事之三 关心下一代资助贫困学生

2006年至今,郑勇积极开展多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活动。他带头捐款,并发动200多名企业家捐款60.8万元,资助近276名贫困大学生,让他们圆了大学梦。2011年5月30日,民营企业家协会与咸阳市关工委到泾阳县福乐聋哑儿康复中心举办了捐赠活动,郑勇动员企业捐赠了价值6万元的日常用品,并为康复中心安装了天然气管道设备和灶具等生活用品,同时捐赠了6000多元的毛巾被、蚊帐等用品,改善了残疾儿童的生活状况。他本人也捐款1000元为孩子们购买食品等。

咸阳市民营企业关工委成立后,2011年6月,郑勇发动咸阳科隆特种橡胶制品公司资助5万元,组织了咸阳市第一届青少年乒乓球比赛。还通过市关工委向咸阳市渭城区文汇路小学白血病患者荆天豪同学捐款2万元,用于治疗和康复。

2012年“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协会又号召企业向泾阳县修石渡小学捐赠价值5万元的厨具和80套被子;2013年“六一”儿童节,郑勇带头捐款1000元,会员企业积极响应,共计捐款11000元,让孩子们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多年来,郑勇带领企业家向残障儿童捐款50多万元。郑勇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成绩显著,他本人受到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顾秀莲的充分肯定。顾秀莲给予明确批示,号召民营企业家学习郑勇的先进事迹。

郑勇故事之四 捐资增添景点服务公共利益

2008年4月,在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市人大五届六次会议上,郑勇分别与15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提案,并联合10名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由市民营企业家协会承办,企业家出资,修建咸阳湖北岸古代名人赞美咸阳诗词石刻长廊,美化咸阳城市环境,提升当地文化品位。郑勇组织民营企业家中的35名市政协委员、15名市人大代表,每人捐资10000元,集资50万元实施这项公益性工程,展现都市形象,为市民增加新的观光景点。

2009年4月,郑勇及企业家在外地参观学习时,看到表现这些城市历史文化的群雕,产生灵感——咸阳是秦始皇建都之地,如果在此为秦统一大业立下卓越功勋的历史人物树立雕像,岂不意义深长?随后,郑勇便开始忙活起来。他专程前往河北、湖北等地铜雕研究所进行考察。2009年12月14日,咸阳市民营企业家协会两次向市政府呈送《企业家捐资修建统一广场20位秦代表人物铜雕像》的报告,同时动员24位民营企业家捐款140万元建造人物铜像,邀请历史学者、西北大学教授、电视剧《大秦帝国》作者、咸阳市文化大使孙皓辉教授对20位秦代人物进行审定并撰写简介。郑勇密切联系政府,广泛接触媒体,经常走访专家,不断与市民沟通,集思广益,其行动得到了市民的广泛支持。

6年之后,这一工程终于完工。2015年11月,20位秦代历史人物的铜像被树立在新修的两寺渡公园。50多家新闻媒体对之进行了关注和报道,广大市民和游客也给予一致好评。郑勇坚持6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2013—2014年间,郑勇多次自费进京,向民建中央领导和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积极争取,使咸阳市北五县医院获捐6辆救护车,价值近百万元。他还从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争取到500万元捐赠款,为旬邑县医院购置核磁共振设备一套。在此过程中,他不辞辛苦,往返旬邑8次,接送基金会人员,进行协调、衔接、沟通。经过不懈努力,2014年年底,这套核磁共振设备正式投入使用,提高了北五县的医疗能力,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医疗条件。

15年来,郑勇秉承“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心安理得”的理念带头捐款近30万元,发动企业家和社会各界捐资捐款1500万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中华美德格言

道在为人,而失在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

唐孝标 实业兴邦,回馈社会

唐孝标,1959年生,中共党员,陕西闽发房地产开发公司党支部书记兼总经理。2015年获评第八届创业中国年度公益人物,2015年获评陕西省第四届道德模范提名奖,2016年获评助人为乐“中国好人”。

唐孝标故事之一 牢记宗旨心怀大局打造精品引领发展

唐孝标出生于烈士之家,革命传统和英雄情怀让他对祖国的感情尤为深厚,加之从事教育工作的母亲的耳濡目染和谆谆教诲,他从小便养成了坚忍不拔、不畏艰险的顽强精神和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的良好品德,这使得他一路走来受益匪浅。特别是在他的创业历程中,一种来自血脉的精神为他的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也为他的产品注入了不一般的理念和精神。

1980年,唐孝标从学校毕业后,先后在福清市宏路村委会、福清市东张水库、福清市宏路汽车运输队、河南省闽发房地产公司、山东省济南市正大石化公司、陕西省黄陵县正大石化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担任过领导职务。多个岗位的历练,使他养成了做事踏实、勇于开拓、不怕挫折、注重信义、博爱包容的做事风格,这为后来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对唐孝标而言,可以说是人生、事业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担任了陕西闽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并毅然带领公司进军铜川市宜君县,开始了新的征程。

那时的宜君县属国家级贫困县,经济状况和城市条件落后,有大量的资源亟待开发,但也有很大的开发压力和不可预期的开发风险。面对这一现状,许多开发商担心投资回报率低、见效慢,不愿来此投资。但唐孝标经过深入考察和研究后逆势而为。因为他觉得,宜君县对外开放的发展思路好,招商引资需求迫切,为外来资本创造了较好的落地环境。另外,自己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绝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能因为短期投资回报率低,就有畏难情绪,就打退堂鼓。而应心怀发展大局,站高看远,从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社会效益上长远考虑,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带动宜君经济发展,做利在当代、功垂后世之事。于是,唐孝标就以非凡的勇气和魄力、以清晰的定位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带领闽发房地产毅然进驻宜君。

自从踏上宜君这片土地,唐孝标就发扬闽商的优良传统,以打造优质精品工程为目标,严格标准,严谨管理,严肃纪律,以人为本,追求卓越。2006年4月8日,他带领闽发房地产与宜君县人民政府签约建设宜君商业城重点项目,先后投资5500万元,一系列大手笔的投资和高品质的作品先后在宜君大地上呈现出来。建成容量大、规格高、设备齐全的综合文艺中心的宜君宾馆,以及商住服务楼四栋,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为宜君县增添了现代化气息。而拥有833万多平方米的宜君县南山旅游度假村项目,不仅解决了800多户居民的住房问题,还解决了他们子女的上学问题。

十多年来,唐孝标带领闽发房地产公司艰苦创业,在宜君县盖起幢幢高楼,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建起现代化超市、商场,改善了群众的购物环境,引来了客商。商城建好后,他凭巢招凤,面向全国寻求有实力、信誉好的商家。通过招商引资,2008年,北京美佳超市、武汉服装城落户宜君。同时也建成了就业、再就业示范基地,从此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有了现代化超级商场,被注入了现代化的生活血液,走上了繁华之路。

唐孝标故事之二 他乡兴业不遗余力多措并举提升品位

唐孝标在自己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极大改善了宜君县城的面貌和群众交通、生活条件。作为一名党员,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党的宗旨,不忘初心。他说:“老老实实做人,结结实实盖房,到哪里投资哪里就是我的家。”这是他始终努力并坚持认真践行的职业信条。公司进驻宜君县以来,唐孝标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这些年来,他累计建设投资近3亿元,上缴税金3000余万元,安置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复退军人、待业青年等1000多人,为宜君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唐孝标的公司从不拖欠员工工资,逢年过节还为职工发放过节费,连续四年为职工增加工资,为一线职工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帮助职工解决困难,使职工们留得安心,干得舒心。在他的带领下,闽发房地产深耕细作,在宜君县有着极高的声誉和行业影响力,牢固树立了宜君县地产开发领先者的形象,是当之无愧的领跑者。

唐孝标在自己的事业发展中,始终坚持农民工工资一分不欠、国家税收一分钱不少、扶弱帮困尽一份企业家责任的三件事雷打不动,并将此发展为企业精神。

闽商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闽商所到之处,总有卓越的建树。毫不夸张地说,唐孝标就是闽商在铜川大地上的一个标杆,他打造的不仅是房地产,更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和一种向上的精神。

唐孝标刚到宜君时,宜君没有天然气,没有公交车,没有购物超市,老百姓生活条件有限,幸福指数很低……面对这一状况,他曾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宜君建设得更美好,把现代化、新风尚、新潮流输入宜君县,让宜君县城披上大都市的多彩外衣,让宜君县人民享受大城市人的生活!唐孝标这一意愿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他不仅自己在宜君投资,而且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为宜君的招商引资呐喊出力。2006年,在公司领导推荐、说服下,黄陵华仪天然气公司经理任光华投资2200万元,成立了宜君县华仪天然气公司,惠及县城1万多居民;2007年年底,公司又为宜君县引进了惠辰公交公司项目,结束了宜君县没有公交车、通村客运和出租车的历史,大大改善了宜君交通面貌。

唐孝标故事之三 心怀大爱乐善好施设立基金鼓励善举

唐孝标是一个善良、有大爱的人。从小母亲就给他灌输“有钱做善事,没钱做好事”的思想。如今,唐孝标的母亲已经80多岁高龄了,虽然老人家一生省吃俭用,但是只要遇见别人有困难就会毫不犹豫地慷慨相助。唐孝标自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心存善念。尽管他的企业在宜君县一直处于投资多却收益缓慢的景况,但他做公益慈善事业时却从不打折扣。

唐孝标秉承“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家训家风,坚持做好事行善举,他的故事在当地被人们传为佳话。他在宜君县创业发展的历程,也是慈善献爱心的历程。慰问环卫工人、武警战士、下岗失业人员并为他们捐款,为困难学生捐款、为救助白血病少年捐款、为慈善活动捐款……他走过的地方,已形成一条慈善的道路,处处开满爱的花朵。

在他的日记本里,记着这样一笔账:2014年5月1日,慰问环卫工捐款2万元;5月7日,慰问武警战士捐款5000元;5月26日,慰问铜川变电工会下岗失业人员捐款1万元;5月28日,为雷范小学困难学生捐款3万元;7月25日,通过慈善协会向困难大学生捐款1万元;8月1日,为某困难大学生捐款1万元;8月27日,为10名大学生捐款5万元;2015年4月19日,为白血病少年捐款9700元;2015年,为“大爱在三秦”慈善活动捐款20万元……2017年12月18日,他走进了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系,与该系一起举办了爱心助学资助仪式,并以个人名义现场出资5000元,对五名特困学生进行资助,为学生做了一场题为“弘扬中国传统美德”的讲座,用自己的现身说法,让现场学生经受了一次中华传统美德的洗礼。

唐孝标一直思考着要为文明铜川做点事,助力铜川文明城市创建。经过深思熟虑,2015年4月,他写信给市委书记,申请提供500万元公民道德基金,用于表彰道德模范、铜川好人;2016年9月1日,他又成立了金秋助学200万元基金。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来铜川投资兴业至今,唐孝标已累计捐款700多万元。

“咱要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唐孝标常常这样说。如今,走进唐孝标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四周墙上面挂着的那些他帮助过的学生和家庭赠送的锦旗。他说,自己每天待在这样的环境里,特别幸福快乐,因为每一面锦旗后面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自己、激励着自己。正如他所说:“做好企业不算好,回报社会才光彩。”

唐孝标故事之四 积极履责不负众望硕果累累永不止步

唐孝标深情地说:“我是福建人,热爱养育了我的福建故乡;同时我也热爱铜川,这是我的第二故乡。”唐孝标把他对第二故乡的爱付诸行动,他努力用自己的新理念、新思路为加快宜君现代化建设步伐做贡献,特别是当选为宜君县政协常委、铜川市政协委员后,他深刻地认识到,政协委员不仅是一种崇高的荣誉,而且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为此,他决心参好政、议好政,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全力推动问题解决。他的工作精神、做事风格、人格魅力,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肯定。铜川市创文办副主任、铜川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宜君县政协主席、宜君县副县长等,都曾在媒体采访中代表组织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受到唐孝标帮助的人向他表达谢意

由于业绩突出,贡献巨大,闽发房地产公司先后被评为“铜川市优秀民营企业”“省级文明市场”“陕西省民营企业社会诚信单位”“3·15诚信与社会责任模范单位”“陕西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以及“国家AAA级文明诚信单位”“陕西省民营企业先进党支部”,并于2015年被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双拥模范”单位,2015年12月被中共铜川市委组织部铜川市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委评为“四星级党组织”。唐孝标本人也先后荣获宜君县“招商引资中介人”特别奖、“宜君县劳动模范”;铜川市“慈善贡献奖”、铜川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铜川市首届“诚信道德模范”、铜川市第二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陕西省“光彩之星”、陕西省工商联“商会建设先进个人”、陕西省工商联“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第四届陕西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2015年1月,唐孝标荣登“陕西好人”榜;2016年5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心中惦记人间事,总把众望挂胸前。唯盼人间尽和谐,不用扬鞭自奋蹄。”唐孝标作为一名有担当、有责任心,有着20多年党龄的企业家,始终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盖结结实实的楼,做一诺千金的人,爱国敬业、乐于助人,用浓浓爱心和频频善举,完美地诠释了社会正能量。

唐孝标以实际行动诉说着自己的赤子情深,以点点滴滴的公益行动诠释着自己的慈善情怀。唐孝标是一个有梦想、有故事、有大爱的人,他说,创业一直在路上,做善事也一直在路上。

曹凯 延安精神的执着传人

曹凯,1928年生,中共党员。延安市安塞区人,离休干部。2016年、2018年荣获“陕西好人”称号。

曹凯故事之一 主动作为搞传承

91岁的曹凯同志,28年呕心沥血、无私奉献,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被群众誉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育百万人”的革命老人。

习近平总书记2009年9月在全国离退休先进党支部和离退休先进个人表彰会上强调指出:“陕西省安塞县曹凯同志离休17年来,坚持不懈地进行政治理论、革命传统、形势政策宣讲,撰写讲稿240多万字,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做辅导报告18场。像曹凯同志这样的老干部全国各地都有许多,他们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奉献到老,这种境界和追求很值得发扬光大。我们要用这些老同志的亲身经历和事迹,用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历史事实,激励广大离退休干部继续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坚持把老有所养同老有所为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余热光辉。”

1944年4月,曹凯参加了八路军,194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时,他英勇作战,多次立功受奖。转业到地方后,他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先后担任过乡长、区长、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延安地区南泥湾油矿党委书记兼厂长、延安党校理论教员讲师等职,1991年10月16日离休。离休后,曹凯感到,作为革命精神的传家宝——延安精神被许多人忽视了、淡忘了,干部队伍中一些人挥霍浪费腐化堕落的风气开始滋生蔓延,许多青少年不知道什么是延安精神,价值观扭曲。曹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觉得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应该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历史使命,坚持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青少年。办完离休手续后,他主动请缨,担任了安塞县关工委副主任和革命传统教育宣讲团团长,踏上了新的征程。

曹凯埋头整理学习笔记,坚持用延安精神育人

曹凯认为,搜集、深入挖掘、整理编写革命传统教育教材,是搞好传承延安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为了使延安精神宣讲准确、生动、具体,更富有感染力,25年来他顶着严寒酷暑,克服重重困难,知难而进、不辞辛劳、广泛搜集、深入挖掘,整理编写革命传统教育教材。他先后自费奔波于延安、志丹、靖边、横山、富县、西安、北京、上海、韶山、南昌等地,足迹遍及7个省市、20多个县区、68个村庄。他访问了近百名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老党员,走访了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徐向前故居、北京军事博物馆、“八一”起义纪念馆和延安、志丹、子长、南梁、照金等地纪念馆,尽力搜集整理、编写资料。内容包括理论文章、革命故事、回忆录等800余篇,近300万字;革命领袖毛泽东照片600多幅,南昌起义画展90幅,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斗争画展167幅,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事迹图展38幅,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图片12幅,抗日战斗图片84幅,习仲勋革命斗争图片174幅,张思德同志革命事迹图片39幅,延安精神图片128幅,延安时期有志青年投身革命圣地图片100多幅,西柏坡革命旧址图片37幅,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焦裕禄、狼牙山五壮士、毛岸英等图片2358幅,安塞县城建设成就图片43幅,以及他自己撰写的宣传教育讲稿100多幅,宣讲照片74幅,多达百万余字。这一幅幅珍贵图片、一篇篇宝贵资料,凝结着曹凯的多少辛苦、多少心血和汗水啊!面对这摞起来一米多高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谁能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呢?

曹凯故事之二 不辞劳苦忙宣讲

为了取得更好的宣讲效果,每次宣讲曹凯都要精心准备,根据中小学师生、机关干部、企业职工等不同对象和不同地点调整宣讲内容,把宣讲说唱、图片展览、快板表演等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在安塞县砖窑湾就讲当地老红军孙立生的事迹,在招安、高桥就讲刘志丹打李塌寨子的故事,在沿河湾就讲当地老红军田启元、王生富的英雄事迹,在王家湾就讲毛主席在王家湾和转战陕北“三战三捷”的故事,在楼坪就讲张思德的故事,在靖边县就讲刘志丹打靖边的故事,在衡山就讲刘志丹打黄山寺畔的故事,在米脂县中学就讲刘志丹打二郎山的故事,在榆林就讲解放军围榆林城、沙家店消灭敌三六一师钟松的故事。在安塞中学他用歌唱革命歌曲的方式开场,催人奋进的歌声吸引了台下的几千名师生,接着他还讲了延安时期的学生们艰苦学习的故事等。曹凯认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为了丰富宣讲内容,在宣讲延安精神的同时,及时增加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和中央“八项规定与延安精神相结合”等内容,用真实的事例、深厚的爱心和生动活泼的宣讲形式来感召青少年、激励青少年,引导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听党话,跟党走。

几十年来,曹凯不但坚持不懈地宣讲延安精神,并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延安作风,他按照党章和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行为准则”,内容包括“八个学习”“八个牢记”“八个不要”“八个奉献”“八个维护”等。他把这些“准则”挂在墙上,记在心里,严格遵照执行。

他的衣食住行非常俭朴,住的是陕北石窑洞,穿的是普通的中山服,吃的是老百姓的家常饭,就连常用的材料袋也是很普通的布袋子。在个人生活方面,他非常节省,但用于宣传教育青少年的开支,却是慷慨大方。多年来,他去外地采访,不论远近,所有的差旅费全是自己付,累计支出达到10万多元,其中材料打印费就达5万元。

多年来,曹凯还资助家庭困难的大、中、小学生十余名,共计花费23000多元。为了节约交通费,曹凯外出宣讲多半骑自行车,先后骑坏了两辆自行车。一次,曹凯在海拔1700米高的毛界山革命烈士墓前给学生们讲述羊马河战斗故事。讲得正起劲,一场暴雨突然来袭,被雨淋透了的他回到室内就开始发烧。他随即服了一片安乃近,接着坚持带病宣讲,在场的50多名师生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25年来,曹凯共巡回宣讲报告3000多场次,受教育青少年和干部职工达百万人次,总行程达1.5万公里,相当于重走了一次长征路。人们称赞他是“育百万人”的革命老人,是延安精神的传承楷模。曹凯不怕累、不怕苦,自觉践行延安精神,主动宣讲延安精神,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靠的是一种执着,是一位年迈老党员对传承延安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楷模。

曹凯故事之三 无私奉献建基地

曹凯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志趣高洁、理想崇高,坚持“钱财不为儿女谋,营造基地育后人”的原则。经过深思熟虑,曹凯决定利用自家的小院,建造一座延安精神陈列馆,让更多的青少年可以经常来这里参观学习。但要建造一座陈列馆绝非易事,初步预算,需要展室和办公室十余间,还要修建围墙、道路,硬化院落,购置展柜、展板和办公用具等,需要投资近百万元。曹凯拿出自己数十年的积蓄60万元,重修了原有的五孔旧窑洞,新建平板房六间。资金仍有短缺,他就动员三个儿子各自再捐10万元。这每一分钱都体现着他坚强的党性,都包含着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安塞县委、县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座内容丰富初具规模的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已基本建成。展室共分上下两层,平整的水泥地院落占地约100平方米,大门口悬挂的“曹凯延安精神教育基地”红字招牌鲜亮夺目,展室楼顶上“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大字金光闪闪。展览分为室内展览、多媒体展示、橱窗塑像宣传等。目前,一期展室内布展已经完成,布展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展出图片1000多幅,主要展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斗争事迹。第二期将要展出的主要有张思德、白求恩、刘胡兰、黄继光、雷锋、毛岸英、焦裕禄等模范英雄事迹。

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是曹凯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奋斗历程。20多年来,曹凯同志怀着对党的事业的一片忠心,对青少年的一片爱心,承担着教育青少年的光荣使命,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宣讲延安精神,传承延安精神。曹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受到中、省、市、县党委、县政府的表彰和奖励。他曾多次获得全国、全省老干部先进个人和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五次被评为延安精神宣讲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六次被中共延安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模范老干部、安塞县十大杰出人物等。他的先进事迹曾刊登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内参上,《陕西日报》《中华魂》《延安日报》《今秋》《中华民族的榜样》等多家媒体,都曾先后予以报道。正如诗中“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描述的一般,现在曹凯正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的重要指示,以新的思路和行动,满腔热情地奔走在宣讲延安精神、关爱青少年的征途上。

中华美德格言

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公孙丑上》

胡万彪 医者仁心

1962年生,中共党员,榆林市横山区红会医院名誉院长。2012年获评榆林市第二届道德模范,2002年荣获第二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2017年荣登助人为乐“中国好人”榜。

胡万彪故事之一 引入竞争服务地方百姓

胡万彪出身中医世家,不到40岁就已担任横山区医院业务副院长、外科主任、骨科主任。正当事业风生水起时,2005年1月,胡万彪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停薪留职,创办了榆林市横山区红会医院。

于是,胡万彪开始了他的破冰之旅,他多方筹资、广纳贤才,重组了横山区红会医院,把红会医院建成了当时全市唯一的骨外科专科医院,并创建了全市首家腰椎间盘突出症专科。他深知群众就医难,建院伊始,就立下办院宗旨:发扬医者仁心的医德医风,创建利民惠民平价医院。诚信行医,撸起袖子加油干,红会医院发展迅速。从当年只有十余张床位、几名医生,发展到今天有200多张床位、210名医务工作者的综合性非营利性二级医院。开展大中型手术1万多例,抢救急危重患者1000多例,救治患者5万多名,成为横山区干部职工、城市居民、工伤保险、新农合等各种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15年,横山区红会医院成立了胡万彪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凡事亲力亲为,带领红会医院骨科六名业务骨干,积极投身钻研进行新技术,开发研究新项目。2016年,横山区红会医院被榆林市总工会验收挂牌并予以奖励。

胡万彪故事之二 不忘初心助力精准脱贫

横山区响水镇杨兴庄村焦家洼自然村是个贫困村,30多户人家散落在七沟八壑间。2011年,胡万彪出资30多万元,为村民集中连片开垦出50多亩土地,用于耕种和移民;胡万彪了解到村民出行的便桥很危险,又出资30多万元,为村民建起了一座长40米、宽5米的石桥。桥通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路也畅通了。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始终是困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难题,胡万彪始终致力解决这一难题。响水镇白岔峁村的卜启围早年丧妻,独生女儿也嫁入他乡,2012年7月一场车祸后,卜启围高位截瘫致残,每年要到红会医院进行几次康复治疗,加之生活不能自理,常年雇用别人照顾自己,每年开支达4万多元。胡万彪知道他的情况后,把他安排在条件较好的特许病房,减免了每天70元的床位费,医院餐厅免费为他提供一日三餐。为了解决贫困群众就医难问题,胡万彪调整医院出售的300多种药品价格,让利患者100多万元,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累计资助特困患者3000多人次,为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300多万元。

胡万彪带队下乡义诊

胡万彪故事之三 热心公益彰显大爱精神

横山区殿市镇张家湾村的曹培琴,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她们姐妹长大。2012年曹培琴以优异的成绩被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专业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一家人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每年上万元的学费,让这个原本捉襟见肘的家庭雪上加霜。胡万彪得知后,主动联系她们,承诺免费资助曹培琴读书,直至毕业。曹培琴的妹妹西京学院毕业后没找到工作,胡万彪把她安排在医院收费室工作。从2006年至今,胡万彪资助的贫困医学类大学生已达210多人,资助金额100多万元,培养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医学类专业技术人员200多名,其中博士生、研究生10名。

胡万彪还组建了横山区医疗卫生界第一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他本人担任队长,带着医疗志愿服务队,远赴茫茫毛乌素沙漠、悠悠无定河两岸、绵绵白云山区腹地免费义诊。在偏远山区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寻觅到他们的足迹,传诵着他们为当地村民送医送药的事迹。几年来,胡万彪带队下乡义诊100多次,免费赠药30多万元,受益群众9万多人。

此外,他还任全国颈肩腰腿疼痛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骨科学会委员、榆林市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榆林市疼痛学会常委,享受榆林市政府“一五二”人才和榆林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特殊津贴。

胡万彪的感人事迹,赢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他先后当选榆林市第一届、第四届党代表和榆林市三届人大代表、横山区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被授予第二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获评陕西省卫生界十大杰出新闻人物、榆林市优秀共产党员、榆林市第二届道德模范、榆林市慈善志愿服务优秀工作者。2017年8月他被评为助人为乐“陕西好人”,同年11月荣登助人为乐“中国好人”榜。

马华 公益路上,让爱飞翔

马华,1976年生。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华益公益志愿者协会会长。2016年度获评“三秦楷模”“陕西十大感动人物”“陕西好人”“央视最美中国人”,2017年荣登“中国好人”榜,获评“感动商洛十大人物”。

马华故事之一 高位瘫痪折断梦想翅膀

1997年,刚满20岁的马华走出大山,怀揣着年轻的梦想来到西安打工创业。2001年,他经人介绍辗转到山西省高平市煤矿当挖煤工。工作虽然辛苦,但每月能挣两三千元工资,他感到非常满足。两年多的挖煤生涯,昏暗的煤窑里他用血汗辛勤浇灌年轻的梦想,然而正当他努力工作、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不幸发生了:2003年12月28日,也正是他28岁的生日那天,他在下午下班回宿舍的路上被一辆从坡上倒退下来的拉煤三轮车压倒在地,造成脊椎末端和双腿断裂。经高平市医院、山西长治市骨研所救治,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胯骨以下的器官和双腿失去了知觉,只能卧病在床。主治医生明确告诉他,以他的病情来看,最多只能再活三年。

年轻的马华望着萎缩变形的双腿,想到从此要以床为伴,生活无法自理,悲观地想过放弃治疗,放弃生命,但同病房一位年轻病友病危时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留恋深深地感染了他。“老天爷让我做人,却给了我一个残缺的身体,我要面对这个现实,好好生活,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在心中暗暗发誓。

马华故事之二 痛苦涅槃踏上公益道路

一场意外,带走的不仅是年轻的梦想,还有美好的爱情。如果不是那场意外的车祸,当年马华便会结婚成家。和他相恋多年的那个女孩在得知他出车祸后,专门从广东打工的鞋厂赶了回来,病床前尽心照顾了他两个月,并愿意终生陪伴他。但望着青春美丽的姑娘,马华的心再次流泪:自己已是朝不保夕,不能再耽误心爱的女孩。无数次相劝不走,马华便故意找碴寻事,最终硬把那个善良的女孩气哭赶走了,而自己却在女孩走后捂着被子,为自己悲惨的命运、刻骨铭心的爱情痛哭失声。

流干眼泪,生活还要继续。2005年,马华用肇事车主支付的剩余医疗费购买了一台电脑,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摸索着学习上网聊天、写博客等基本操作技能。2006年,事故发生三年后,马华的下半身彻底枯萎,但医生预言的事情没有发生。“既然可以继续活着,那就一定要活得充实。”同年7月,马华第一次上网用Q币赚了15元钱;2008年,他成功在网上开了一家虚拟小店,每月能挣几百元。后来,马华又在QQ游戏做专业巡查员,几年下来攒了3万多元——他后来的31万元的捐款,就是出自网店。

马华参加助学志愿者活动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马华第一次以捐助人身份投身公益。他将自己开网店赚来的100元在网上捐给了红十字会。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日,马华自己捐了300元,又通过网络募捐到8200元,捐给四川7个受灾地区和镇安县受灾的孩子。两次捐款让他看到还有更多的孩子需要帮助和支持,而这并非靠一己之力就能做到,于是他决定除了开网店维持生计外,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做公益上。他说:“与其做一支照亮一方的小蜡烛,不如去做一根火柴,点亮更多的蜡烛,照亮更加广阔的世界。”从那时开始,马华真正走上了慈善公益之路。

马华故事之四 身残志坚只为爱的信仰

“在直面死亡的日子里,我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但在公益的道路上,我又获得了很多。做慈善对我来说确实很难,但它让我越发坚定了爱的信仰和活着的意义。”公益路上,马华首先面对的是病痛的折磨:2010年他为西南旱灾募捐时,因伤痛彻夜难眠,第二天又冒着虚汗咬牙坚持了六小时,直到募捐活动结束。又有一次大雨天他给一所山区小学送善款,车辆行驶中被山上滚落的石头砸中车头,他臀部的褥疮被压破了,他疼得昏厥过去……

相比自身的病痛,亲人的离世更令马华悲伤。为了支持马华,年过60的母亲李长凤经常推着儿子去参加慈善活动。在一次推马华去资助贫困孩子的途中,母亲不慎跌倒摔伤,再无法送儿子做慈善,躺在病榻上的母亲辗转难眠,觉得自己不能再照顾儿子。2010年8月3日,马华独自摇着轮椅,去给县二中贫困女孩姚元丽送募捐的善款,下午回到家里后,才发现母亲已经去世。那一年母亲只有62岁,走得那样突然、那样仓促、那样毫无准备,让马华无法接受。他伤心难过,心里撕心裂肺地痛,但他在公益路上传递爱的脚步却更加坚定。

马华故事之五 千里单骑传递爱的希望

2012年7月,马华在骑机动三轮去北京治疗褥疮的过程中,萌发了看看天安门、一路上做公益的想法,于是带着荣誉证书和一个牌子,他走到哪里就把东西往地上一铺,进行公益募捐。他不顾家人和朋友们的反对,不惧艰辛,从2012年开始,除2016年病重无法成行外,五年五次骑着机动三轮车千里走单骑,被央视誉为“最美中国人”。

2012年8月29日,他从西安出发,历时40天,行程1500公里,经过15个大城市来到北京。募捐4万余元,资助了28位贫困家庭的孩子,看望了两家残障特教中心的孩子和一家敬老院的老人。

2013年3月23日,他从西安出发,行程1400公里,途经17个城市,历时两个月,到达上海。募集9.8万多元,一路资助了41名贫困生,分别看望10所特教中心的孩子。

2014年3月28日,他从西安出发,历时48天,行程1600公里,途经15个城市达到南宁,募集17万元,资助133名贫困学生。

2015年3月29日,他从西安出发,经重庆、四川、贵州到达昆明,历时43天,途经21个城市,行程近2000公里,募集25万元,资助125名贫困学生。

2017年5月7日,他从镇安出发,经礼泉、甘肃兰州,到达西宁,历时43天,途经19个县市,行程1500多公里,募集10万元,资助70名贫困学生。

马华每到一地,都与当地慈善机构合作,用募捐的善款直接资助当地的贫困学生,或将其交由当地慈善机构安排组织实施。2016年3月10日,马华在陕西省政府慈善协会设立了“马华公益基金”。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在陕西省慈善协会的支持下,他精准扶贫,帮扶山区贫困母亲100多位,资助山区特别贫困家庭学生共计30多万元。

马华故事之六 帮助他人亦是帮助自己

公益路上,马华转眼已经走了近十年,在新的一年里,他继续坚持做慈善:2017年,他发起的待用快餐店在镇安成立;2017年5月7日,“让爱飞翔·心系儿童——马华千里单骑公益行”启动仪式在西安举行……常常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动力何在,坐在轮椅上的马华总是开朗地说:“人可以身残但不能心残,我尽自己力量去帮助社会上的人,也得到了社会对我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马华承认每次做善事,身体都要承受很大的痛苦,但他十分快乐。“做善事搞公益活动是我生活的目标,也是我活下去的动力。只有搞公益活动,我才会安心快乐,我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温暖这个世界,世界也在温暖着我,不管公益这条路有多难走,我一定会坚持走下去。”

人间有情,大爱无边。马华与第四军医大学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希望他的眼角膜能用于需要帮助的患者,遗体能用作医学研究。他也希望用这种积极的精神去感染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坚强地面对生活。只要不放弃,就没有什么能让自己退缩;只要能够坚强,就没有什么能把自己打垮。

十载伤痛,五次单行,轮椅并未遮挡他爱心的奉献。马华说:“不管多远路,也能走到尽头,不论多深的痛苦,也会有结束的一天。背负明天的希望,在每一个痛并快乐的日子里,才能走得更加坚强;怀揣未来的梦想,在每一个平凡而不平淡的日子里,才会笑得更加灿烂。”公益路上,马华用自己的坚持让更多人关注贫困儿童、贫困老人,他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各行各业,公益路上点燃了越来越多照亮世界的蜡烛。央视、凤凰、东方、陕西等卫视和《陕西日报》《华商报》及新浪、西部网等150多家媒体多次转载报道他的公益行活动,称其为“公益大使”。

中华美德格言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