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
作者1988年8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业务专业硕士毕业,分配到人民日报社科教部任记者,先后负责条线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出版、文物等领域。
1月16日第1版
社科院推出改革思路和目标
造就鼓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环境
建设国内外有声望的学术研究中心
荟萃了一大批当代学术精英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后4年将怎样把那盏神圣的学术之灯拨得更亮?他们谨慎而又坚定地把握着这样一个改革思路,即:造就开放的学术环境,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前进,勇于创新,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该院新闻发言人重申了院长胡绳的话:“对学术的领导要通过学术来实现。”尽管中国社科院曾经拥有郭沫若、范文澜等响亮的名字,尽管他们在1988年已经向社会推出291种专著、3500余篇学术论文,然而他们仍如履薄冰,生怕稍有松懈便会“降为二流科研机构”。为了避免这一尴尬境地,实现建设我国最高水平的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心和在国际上有影响有声望的学术研究机构这一总体目标,他们在不久前结束的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社科院要走一条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在规模上不再继续扩展,不盲目追求学科门类的齐全和在所有学科上保持领先,而踏踏实实地着力于科研人员实际水平的提高。因而,今后该院的编制和机构都不拟增加。
今后4年内他们将以加强研究所的建设为中心,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科研队伍的素质,特别要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新闻发言人慎重地提到,中国社科院当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如果某些学科、某些学者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学术问题,或者用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只要不违反宪法,我们也应予尊重。他说,社科院要造就一种创造性探索的学术气氛。
新闻发言人还回顾了1988年该院的研究成果,他介绍说,所承担的国家“七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和院、所级重点项目,都进入了实质性研究阶段。而针对我国改革实践所开展的对策性理论研究方面,也有显著的成绩。
据称,该院院所两级领导的换届已于年前完成,所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降低4.4岁,55岁以下干部占63%。
11月8日第3版
中国科学院部署基础研究改革
明确重点目标建立开放体制提倡刻苦钻研
老科学家师昌绪今天在此间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上大声疾呼:“我们一直说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再不真正重视基础研究,若干年后我们就拿不出什么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了。”这番话,被淹没在一片情不自禁的掌声之中。
在基础研究队伍于种种眩惑之下受到各方面冲击之际,中科院召开这一会议,无疑给来自全国各分院和所心事重重的科研负责人以一吐为快的机会。他们今天下午认真地倾听了院长周光召的一个长篇讲话。
周光召认为,基于基础研究对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因而必须在改革中争取稳定发展。他提出中科院基础研究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以开放、流动、联合和面向全国的精神,通过择优和竞争,理顺基础研究的管理和研究体制,加强协调、统一规划,逐步形成一支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的、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队伍,努力在若干重要前沿领域形成活跃的有国际影响的学派,做出世界水平的成果,为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研问题,为应用开发领域输送高级人才作出贡献。
随后,周院长用坚决的口气说道,基础研究工作一定要树立国际竞争的思想,要走向世界。任何“填补国内空白”“国内先进水平”的提法都不应是基础研究工作追求的目标。
他说,基础研究队伍要少而精,要在不断流动中保持相对稳定。
周光召要求从事基础研究的带头人要学识渊博,思想敏锐,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他强调要在继续发挥老一辈科学家指导作用和中年科学家骨干作用的同时,努力发现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对少数可望做出第一流工作的优秀青年科学家,要拨出专款重点支持,大力培养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同时,鼓励一部分有经验的优秀基础研究人员走向应用研究和开发领域,或转变学科方向跟别的专业结合,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联合。
周光召还谈到基础研究要项目精选,树立有限的目标。未来10年内,中科院基础研究应特别注意发展迅速而投入较少的重要领域和能发挥我国自然条件特色的领域,如凝聚态物理、生命化学、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神经科学、全球变化、非线性科学和国土学等。
为达到预期目标,基础研究机构要不要建立新的体制?周院长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对新体制有一些基本要求,即: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开放体制;宽松民主的学术气氛;易于人才竞争、流动的环境;装备优良的科研设施和良好的工作条件;人员精干、配置合理、协调工作、效率高的组织管理工作。
周光召说,最近几年以开放、流动、联合和面向全国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几十个开放实验室,是基础研究较好的组织形式。从明年起对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开放实验室主任进行试点,使它们成为具有科学优势的国家实验室。
周光召透露,科学院正在探讨对原有研究工作和机构加以调整改组,以争取在本世纪最后十年间。在基础研究方面形成若干科学中心。初步设想,这些中心将精选由中青年杰出学术带头人主持的、以博士生和博士后为主体的、进行最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前沿基础研究的少量研究组进入科学中心工作。
周院长指出,中科院拥有一批实力雄厚、各具特色、以基础研究为主的机构,形成了一支学科齐全、水平较高、经验丰富、事业心强的基础研究队伍,具备了解决综合性重大问题的能力。他充满激情地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仍然有那么一批坚韧不拔的优秀人才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研究事业。这些优秀人才,正是将来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希望所在。
(与王友恭联合署名)
11月14日第3版
失控的纸价与饥渴的课本——关于中小学课本供应问题的调查
今年春夏之际,有两封标明“特急”的电报从国务院发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人的案头——紧急通知:关于中小学课本纸张供应及价格问题;紧急通知:抓紧落实今秋中小学课本。请负责同志亲自出面抓好这项工作,采取坚决措施,保证今秋中小学课本按时供应……
终于,全国的印刷机都加快了转动,93%的中小学生在上课前拿到了课本。但是,深知内情的人仍愁眉紧锁:明年怎么解决?
一向保证供应的中小学课本如今怎么会连连告急?
国家教委一位工作人员无可奈何地拿出几份各省上报的材料说,印课本所需的凸版纸供不应求,纸价连年上涨,直接威胁中小学课本的及时供应。
1986年,凸版纸的价格是每吨1500元,当时国家教委、国家出版局、轻工部、财政部等7个有关部委联合发文,规定中小学课本的每个印张定价8分。一般说来,每吨纸涨价200到250元时,一个印张也要相应提价1分,方能平衡。当凸版纸每吨涨到1750元时,是由地方财政补贴抵消掉的,以此保证印张价格的稳定。但这一年以来,凸版纸价格上涨幅度明显增加,几乎平均每吨纸一个月就上涨100元左右,目前市场价格已高达3000元,行情仍继续看涨。今年秋季,各省课本印张的价格开始有了差异,但一般都在1角钱上下浮动,大大低于凸版纸的涨价幅度。地方财政补贴也有一定限度,因而使课本用纸供应严重不足。
纸厂也在叫苦。造纸用的蔗渣、液氯、煤等主要原材料紧缺,只能高价购进,凸版纸利润低,再不提价,只有亏损。
形势是严峻的。明春中小学课本,本应今年8月开印,才能保证明春开学前到书,但安徽由于用纸缺口达6000吨,到了9月份,仍未能开印,经逐厂做工作,总算有4000吨可以在年底前上交,但仍有落空的可能。许多省区今秋课本的印制用光了库存纸,现在库存告罄,又无后援,实在难于为继。
新闻出版署所属印刷物资公司的陈经理则愤然说道,纸张供应确实紧张,但很大程度是人为造成的。流通领域中“倒爷”横行,从中大肆牟利,使纸价一涨再涨,质量却一降再降。纸厂需要原材料,却得用纸去交换;更有各种职业“倒爷”高价收购。这些自己并不用纸的单位或个人转手便加价抛售。有的纸厂为了赢利,也置国家下达的计划于不顾,把纸卖给“二道贩子”。营口造纸厂今年虽然超额完成凸版纸生产指标,但只上交了国家计划的47%,大量自销。
纸的质量如今也每况愈下。有的能攥出水来;有的掺入大量滑石粉以增加重量。但即使如此,手中只要有纸待销便气壮如牛。陈经理苦笑着说,现在收到的商购函都和最后通牒差不多,限定时日把款送到,过时不候。价格再高,质量再差,我们也不敢不买,就算我们不要,他们也有买主。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部的工作人员说,看来只有实行课本用纸专营制度,方能杜绝流通领域的层层扒皮,以致纸价轮番上涨。实行凸版纸专营,这是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等部门的一致意见。他们认为非如此不能决凸版纸价格的失控问题。
纸张的涨价是全国性的,尤以凸版纸和新闻纸更为突出。如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明年很可能就要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开学要眼巴巴地等着迟到的课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