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长安之观察
第一节 长安之建筑
一、学校
十五日晨起,个人参观西北大学。校之南门在东木头市,北门在东大街,有基址六十余亩,房屋七百余间;系前清末年省立大学堂故址,旋降为高等学堂,民国成立,改设西北大学预科,旋改为法政专门学校,十二年(1923年)九月,复改设西北大学,大略分为二部:南半为西北大学,北半为陕西教育厅、教育会、水利局、林务处,现在教育厅移居梁府街前清旧提学使署,北院只余三机关矣。房屋系中国大四合式,院落周围有回廊,既壮观瞻,又避风雨,其优点一也。院落宏敞,树木甚多,空气清新,颇足怡情悦目,其优点二也。教员、学生寄宿舍,职员办公室,皆有相当面积,其优点三也。然讲堂内大柱子,颇碍学生眼目;大礼堂横宽,不适讲演之用;大门之内有二门,二门之内有大堂——现用作接待室,大堂之后有二堂,现用作大礼堂,有三堂,有四堂——现均用作讲堂,四堂之后有内宅——现用作图书室。自大门至二堂,两旁仅有回廊,并无房屋;自二堂至内宅,两旁虽有厢房,然太小,不适作讲堂之用。自大门至内宅,南北长约一百八十五步,适合于讲堂用之房,仅有三四间,两旁多跨院,办公室、寄宿舍在焉;东西宽约八十八步,房屋甚多,院落甚宏敞,而能作讲堂用之房,亦只有最近建筑者三四间。全校建筑皆用宫廷及衙门式,无一所楼房,占地方太多,房间较少,大房间尤少,宜于住家,不宜于作学校,知从前监修者皆外行也。梁栋、椽柱、门窗、户牖皆用杨木,知长安木材缺乏也。院内多用土坯作墙,黄土涂壁,既缺美观,又难耐久,知长安砖与灰俱缺乏也。闻刘督军拟划出从前满城旧址——在城内东北隅,约占全城总面积三分之一——一部分,约二千九百亩建筑新大学,而以此处为预科校舍,然长安物价较天津约贵三分之大,据关颂声君报告:洋灰一桶在天津卖价大洋五元,此地卖价银三十二两,砖瓦、木料皆贵至一倍以上。西北大学拟建筑新式楼房办公室一所,照天津物价估计,需洋七万元;照此地物价估计,需洋二十万元——陕西财政困难,此计划亦非短期内所能实现也。
长安雨少,故房屋虽欠修理,尚不至于坍塌。西北大学教员室,屋顶皆瓦松,密如鱼鳞,然室故无恙;若在北京,则大雨时行时,室内室外淋漓一致矣。
此次在长安参观之学校,除去西北大学以外,有第一中学校——在西仓门,第三中学校——在枣刺巷,职业学校——在举院巷,第一师范学校、第一女子初级中学校——皆在西安书院门,成德中学校——在北大街,女子师范学校——在梁府街。因在暑期内,各校皆放假,故堂上功课无可参观。建筑则一中、一师大体一致,院落宏敞,树木甚多,房屋多旧式,少楼房,全体形式,近于宫廷及衙门,而不类似学校。三中院落树木成林,是其特色。一师系关中书院故址,路闰生先生所住之仁在堂犹存,今为校长办公室。第一女中系女子模范小学提升,院落较小。成德中学系前督陈树藩所创,曾拨与官地一万三千顷作为基本金,财产充裕,房屋皆新式建筑,房间虽不多,比较适用,外院操场极其宽阔。女子师范系最新式建筑,皆二层楼房,然工程太不坚固。至于梁柱材料多用杨木,墙壁材料杂用砖坯灰土,则各校皆一致也。
长安玻璃极贵,故各校门窗,俱不多用玻璃。
二、官署
此次在长安,参观之官署甚少,然督军、省长二公署,则各去过几次。督署在故明秦王府内——俗名皇城,系冯前督所造,用兵为工,用故秦王府城旧大破砖与杨木为料以造成,房间甚少,仅足应用。惟院落异常宏敞,满种小树,小树中间杂以水井菜畦,人路两旁满生芝草,每日太阳西下时,督署军人自己浇菜,风趣甚佳,十年以后,当然绿树成荫矣。省署在西大街路北,系前清旧布政使署,机关较多,刘督军之眷属寓焉,故房屋较多,房间较大,然装饰朴素,固无以异于民居也。
三、寺观祠宇
长安城内寺院,屡遭兵燹,多数荡然无存;其硕果仅存者仅有数处,兹谨将著者此次在长安参拜之寺观祠宇列举于下,以供参考:
甲,文庙。在南门内东城根,殿宇院落皆宏敞,古柏甚多,古松仅有一株,旁院内附设孔教会所立之学校。
乙,卧龙寺。在城东南隅卧龙巷,系汉灵帝时创造,后屡经改筑者。殿宇颇庄严宏敞,藏有康南海欲得之《大藏经》,经有二种:一系明太祖时南京出版者,一系明英宗时北京出版者。据该寺住持显安云:“长安城内寺院,共存三部《大藏经》,民国成立时,为兵士及居民所毁,今皆不全矣。”中国人富于破坏性可见一斑。寺之前殿入门处,有长三四尺、宽尺余之大青石一块,上有形似蚯蚓之软体动物化石数具,颇可贵也。后殿所供之佛身系藤胎,犹是清初制造。
丙,广仁寺。系喇嘛庙,在城西北隅,寺之东、南二面皆农田,据云多系该寺产业。墙内多草花及木本花,墙外多高树,地颇清幽。正殿供铜像三尊,外饰以金,甚庄严,中央为观音像,两旁为文殊、普贤像。观音像身体较大,面貌较平,微带白色,据云来自西藏。文殊、普贤像身体较小,面貌较丰隆,颜色甚黄,据云来自北京。全寺喇嘛二十余名,有蒙古人、本省人、河南人之别,掌教老喇嘛年五旬余,系蒙古人,由北京雍和宫派来者,能说北京官话,不大懂陕西话,民国五年(1916年)来此。据云该教虽禁止杀生,并不禁止饮酒食肉也。
丁,西五台。在广仁寺东南,与市街接近,台系垒土筑成,上供佛像,共有五所,在城西北隅,故称西五台。其中二台已圮,二台为军人所住,仅最东之一台有尼僧住持,所供为菩萨。台之后殿最高,全城一览无余,城内人家院落内树木颇不少,但市街上甚有限耳。
戊,清真寺。长安城内清真寺共有七处,著者仅参观二处:一最大者,为化觉巷清真寺,系唐玄宗时所建,有天宝元年(742年)王钅共所撰碑,俗名东大寺。一最古者,为大学习巷清真寺,系唐中宗时所建,俗名西大寺。东寺甚大,西寺略小,二寺庙宇皆宏壮,雕刻甚古雅,附设回教义塾,读阿拉伯文字之《可兰经》,东寺并附有国民学校一处。
董仲舒墓
己,董子祠。在城东南隅,祀汉江都相、广川董仲舒。董子墓在焉,正殿屋宇无恙,惟门窗户壁狼狈不堪,有许多贫民杂居其中。墓在正殿后,一抷黄土而已。庙内外共有石碑四座,皆明清时代所立者。正殿前西边有小跨院,董子苗裔在焉,寡母孤子及其姘头共三人。闻孤子仅十余龄,其母本其父之妾,父故后,子才数岁,乃另找一男子同居;其男子余曾晤面一次,三旬余之粗笨农夫耳,亦冒姓董。闻祠内祀田共十六亩,典质殆尽,长安绅士欲筹一笔款项赎回祀田,逐走男子,现正在准备进行中也。
庚,多忠勇公祠。在五味什字巷路北储才馆内,祀清中兴名臣、忠勇公多隆阿。民国成立以后,改名忠义祠,起义及剿匪战没之军人皆附祀于此。现在前殿改作储才馆讲堂,后殿如故,多公神位在中央,两旁及两庑配享者皆民国军人。
辛,左文襄公祠。在东木头市西头路南,祀清中兴名臣、湘乡相国左文襄公宗棠。现在前半改为亚东宾馆,后殿仍为左公祠。
二祠皆清末所建,虽不及以上各祠之古雅,然尚伟大,较之现在建筑,固远在以上。
北京近旁多圆塔或八角塔,河南、陕西境内多方塔,塔下不必定为坟,塔基亦不必定在寺内,有时为村中风水起见,特造一塔以为厌胜;塔亦不必甚高,平均高二丈上下者居多数也。
四、一般建筑物
河南、陕西境内之瓦房,往往作半圆形,有前半面,无后半面;废去梁柱,用劲山搁檩,无屋脊,当脊之处为房后山墙。
长安之瓦房,有仰瓦,无俯瓦,分量较轻,材料亦较省,然每房皆有明脊,既费材料,又为梁柱无故添出许多担负;自郑州以西至咸阳,旧式之瓦屋皆如此,不似京津最新建筑之瓦房,皆废去明脊,又轻巧,又省事也。自郑州以西至咸阳皆黄土层,土皆立体,中含铁质甚多,色近红,异常坚固,故乡僻之农人多住窑。城内之富家大族,亦往往在后院特掘一窑,夏日用以避暑。乡僻之人多住土房,城内之人虽住瓦房,亦往往用土墙土壁,官衙、学校、兵营皆如此,不独民居也。
第二节 长安之市街
长安城东西宽约七八里,南北长约四五里,周围约二十四五里,东、西二门及由东至西之大街稍偏南,故北半城较大,南半城较小。东大街之北为旧满城,占城内地约三分之一,前清西安将军驻此,民国成立时,全城被焚毁,现在夷为平地,满人散居各处矣。北大街之西、西大街之北一带,俗名回城,实则有街、有巷、无城,不过为回教徒集中之地耳。长安城内居民,据西北大学法科主任蔡江澄先生言:“从前所调查之数约十二万,回教徒不足一万,然团体颇坚固。”繁华街市为西大街、桥梓口及南苑门,前二处为旧式商店集中之处,后一处为新式商店集中之处,经济之中心点,全城精华之所萃也。省长公署、财政厅、警察厅、长安县署,皆在西大街,实业厅亦距此不远,又政治之中心点也。
第三节 长安之实业
一、农业不发达
渭水流域本农业国,周秦以来久已发达。现在多数之士大夫既不研究农学,仅山野农夫抱残守缺,保守古来之旧习惯,毫无改良及深造,较之古代,只有退步,并无进步。
二、林业不发达
各山脉皆童山,建筑材料及燃料俱感缺乏。
三、工业不发达
机器工业尚未输入,即固有之手工,亦只保守古来旧法,毫无发展及深造。
四、商业不发达
交通不便,运价太贵,洋货及各省土货之输入,本省土货之输出,俱感困难。
第四节 长安之教育
一、研究新学之人太缺乏
二、整理旧学之人亦缺乏
三、著作品缺乏
四、译述品亦缺乏
五、日报及杂志缺乏
杂志仅有二种:一、实业厅办之《实业杂志》;二、实业会出版之《实业浅说》。日报仅有六种:一、《建西日报》;二、《新秦日报》;三、《陕西日报》;四、《民生日报》;五、《旭报》;六、《平报》。其内容多系剪裁京、津、沪各报纸凑成,关于陕西本省之特别记事及论说较少;销数极不畅旺,多者三百余份,少者数十份而已。
六、出版所及印刷所缺乏
现在尚无出版所,印刷所之能印报纸者,仅有三处:一、教育图书社,教育厅办;二、艺林印书社;三、新秦日报社。此外小印刷所只能印广告、传单,于宣传文化上无甚重要关系也。
七、教员缺乏
本省人才不足,专门以上学校之教员,多系借材异地。又因交通不便关系,本省之毕业于外国大学之学生,多在交通便利之外省就事,不肯回本省。
八、学校缺乏
第五节 长安之市政
一、建筑
陕西长安为中国故都,间有数百年前建筑,如卧龙巷之卧龙寺,化觉巷之清真寺,大学习巷之清真寺等,颇庄严瑰丽,伟大可观,然此种古建筑,现存者绝少。新建筑之房屋,因木材缺乏,故梁栋椽柱多用杨木;因石灰缺乏,故多用黄土涂壁;因燃料缺乏,砖瓦价昂,故院墙屋壁多用土坯替代,既缺美观,又难耐久,官衙、学校皆如此,不独民居也。
卧龙寺
二、道路
陕西长安为中国故都,街道较为宽阔,然新式之马路尚未动工,旧有之路分二种:大街皆石路,用长四五尺、宽二三尺之大石砌成,多系数百年前旧物,高低凹凸不平,车行颠簸特甚。小巷皆土路,多坑坎,遇风则扬灰沙,下雨则成泥泞,行人裹足。
三、交通器具
城内之交通器具,约有六种:一、单套骡车,系普通中等以上之人——陕西官场不用轿,省长以下皆乘车——所用,但行石路则颠簸殊甚,且时间不大经济。二、人力车,行路较快,且不大颠簸,但道路太坏,雨天人力车不能行。三、轿,赁价太昂,行路又不甚快,时间、金钱俱不经济,故用者绝少。四、大车。五、二套轿车。六、小手车。三者皆用以载货,行人乘之者绝少。汽车仅督署及各师旅长各有数辆,用以作远路之交通机关,平时不用也。
四、通俗教育
全城仅有教育图书馆一处,在南苑门。通俗图书馆一处,在北大街。通俗讲演所一处,在北门内雷神庙门。阅报社仅有四处,附属在两图书馆、陕西实业会及碑林内。
五、卫生设备
甲,医院。防疫机关尚无,医院共有数处:一、陆军医院,官立;二、宏仁医院,地方团体立;三、关中制药社,团体立;四、大生医院,私立;五、竞爽医院,私立;六、广济医院,私立;七、广仁医院,教会立。但除去陆军及广仁医院外,规模俱甚小。
乙,饮料水。自来水尚无有,新式之洋井仅有数处:一、督军公署;二、红十字会;三、西北大学;四、西华门;五、东门外。但上层含有杂质之水多渗入,颇咸卤不适用。其余概用旧式井,水内含有硝质,于卫生殊不相宜,洗衣服亦多不洁。惟西门外瓮城内路北有甜水井一,水源甚旺,足供多数人用。
丙,下水道。地沟尚欠疏通,雨后时存积水。
丁,排泄物。路旁虽有官中厕,但稍僻静之处,常有人随便出恭。路旁多尿坑及秽水坑,行人过者掩鼻。秽土废料——如瓜皮果核等——随便弃置于道旁,苍蝇繁殖其中,为各种传染病之媒介。
六、警政
警政内容多未详,仅有二事可记载:
甲,路灯。大街仅有数盏,小巷尚无。
乙,消防。无水龙及消防队之设置,大街各有太平水缸数个,小巷尚无。
七、慈善事业
官立者有育婴堂、恤嫠局、残废军人教养院、残肢留养局各一处,地方团体立者,有孤儿院、妇孺教养院各一处,但规模俱不大宏敞。
易俗社
八、娱乐机关
甲,公园。仅有南苑门一处,与图书馆在一院内,规模狭小,无足观。但其中用花树造成陕西地图一幅,颇具美术及科学思想。
乙,戏园。有易俗社、共乐社、三意社、万福社、正俗社五处,皆秦腔,惟共乐社兼演二簧。易俗社为本地士大夫所组织,不专以营业为目的,其内容颇有种种特色,兹列举之于下:
1.股东半含捐助性质,每年不分红利。
2.前台角色,薪水极廉,即大名鼎鼎号称台柱子之刘箴俗、刘迪民、苏牖民、王安民等,月薪仅制钱五六十吊,合大洋二十元以下——无北京捧角之恶习。
3.后台经理人,半带义务性质,除去教师外,薪水皆极廉,或竟无有。
4.对于全社学徒,以学生礼待遇,除去教以戏剧以外,并授以普通常识及日用必需之技术,将来若不愿做伶人,尽可就他种职业,无北京穷伶终身跑龙套之苦楚。
5.社员出演时,一丝不苟,一毫不懈,虽做配角跑龙套之人,亦精神圆满,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