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爱德华三世(莎士比亚注释丛书) 作者:(英)莎士比亚 著,孙法理 注释


前言

Edward III 直到1997年才被纳入莎士比亚全集。率先作出这个决定的是美国Houghton Mifflin公司1997年第二版的Riverside Shakespeare, 1998年英国莎学界也表示了同意。Edward III 在莎集里的地位大约从此可以确定。

Edward III 最早于1595年12月在伦敦书业公会登记,1596年出版了第一个四开本,1599年出版了第二个四开本,大概都不曾署名,然后便珠沉星落,再也没有消息。半个多世纪以后的1656年,Rogers and Ley出版了一个目录,认为它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未引起学术界注意。又过了一个世纪,1760年,著名的莎作校勘家E. Capell在他编选的Selected Pieces of Ancient Poetry里再一次指明该剧作者是莎士比亚,这才逐渐引起了长达两百年的争论与研究。直到1997年,在Riverside Shakespeare的首创之下,这颗长期埋没的明珠才重新出土。

据研究,此剧之所以长期被排斥在莎作之外,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当时该剧把苏格兰国王大卫描写得猥琐不堪:他悍然撕毁边界协议,攻城略地,争夺美色,却又胆小如鼠,到剧末被押解到法国,形象更加丑陋。后来,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关系逐渐复杂微妙起来,这样的描写不利于英格兰与苏格兰的邦交,因而此剧遭到了禁止。在它的第二版问世以后不久的1603年,苏格兰王詹姆斯又入主英格兰,继承了英国王位,此剧当然更犯忌了。因此,就连莎士比亚的生前好友赫明和康德尔所编的第一个《莎士比亚戏剧集》(即1623年对开本)也没有收纳。

此剧以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第一时期为核心,主要描写了五个内容:战争的启衅;Edward III 领导的四次战役:英(格兰)苏(格兰)边界之战、Cressy之战、Poitiers之战和Callice(即Calais)之战。

(1)英法百年战争的缘起。它包含了两个内容:Edward III 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问题和法国对英王的挑衅,即根本问题和导火线。

幕启时,从法国来投奔的Robert, Count of Artois正在英国宫廷讲述英国国王Edward III 对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权和法国人对此的隐瞒。这时,法国使臣来到英国,宣布了法王John II对英王Edward III 的敕封:赐给他Guyenne公爵领地和爵位,要他在四十天之内去法国受封,宣誓效忠。这是个挑衅性的封赏,把英国的国王封作法国的公爵,还限令他四十天之内到法国去宣誓效忠,这是多么大的蔑视和挑战,何况英王这时刚明确了解到自己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于是英国国王奋起应战,起兵征讨法国。

(2)英苏边境之战。苏格兰王David原和英国国王签有和平协议,但英国人刚从边界撤军他就立即入侵英格兰,掳掠骚扰,围困了Salisbury伯爵的城堡。等到Edward III 率军到来,他又立即逃掉了。这一场实际上没有打起来的战争却把Edward III 带到了Salisbury,进了伯爵夫人的城堡,也就进了绝色的伯爵夫人的魅力圈,无法自拔。于是边界的战争化作了情场追逐。这场戏很精彩,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把个冰清玉洁的伯爵夫人的人品与聪明写得流光溢彩。据研究,这一部分极可能是莎士比亚之作。这段戏从第1幕第2场起到第2幕结束,共计835行,约占全剧2493行的34%。

Edward III 远征法兰西之后,大卫王又来骚扰,被身怀有孕的王后Philippe击败,后被一个乡绅Copland擒获,送到法国,以此向远征的国王Edward III 请赏。这一情节穿插在后面的Callice战役里出现。

(3)Cressy(有时作Crecy)战役。在这次战役里,Edward III 用王子Edward(昵称Ned,又称Black Prince,黑王子)做先锋,让他在战场上去争取荣誉,学会打仗。Black Prince被重兵围困,国王为了考验他,一直屯兵山头,不许任何人去救援。Black Prince在严峻的形势之下顽强血战,终于打败了强敌,杀死了波希米亚国王,取得了Cressy战役的全胜。国王在他凯旋时封他为骑士,给了他当之无愧的荣誉。这场戏能充分表现Edward III 的骑士精神。他提倡勇敢顽强的精神,即使是王子,也要让他冒着死亡的危险去赢得骑士的身份和荣誉。历史上的Edward III 是很推崇骑士精神的,他所创建的嘉德骑士勋章(Order of the Garter)是英国历史上级别最高的骑士勋章。

(4)Poitiers战役。Black Prince率八千人马乘胜追击,被法军六万多人重重围困在山谷里,众寡悬殊,势如累卵。可法国军队内部却出现了危机,那里正有含义暧昧的谣言流行,加上天空出现了无数乌鸦排成的离奇阵势,然后又突然天昏地暗,弄得法国军队人心惶惶;而Black Prince面对强敌,却能够镇定清醒,在飞箭用尽的时候,命令使用石头代替弓箭,袭击法军。在这种突然袭击下,法国军队被打得蒙头转向,溃不成军。Black Prince终于反败为胜,俘虏了法国国王John II和王子。这场戏里Black Prince和Audley讨论生死和多寡问题的一场带着辩证法色彩的对话(4幕4场),据研究也出自莎士比亚笔下,共计162行。加上上述爱情戏的835行,总共997行,约占全剧的40%——莎士比亚早期的几本作品里含有别人手笔,是可能的,这个“纯度”比例已经不能算低了。

(5)Callice(亦作Calais)战役。Edward III 包围Callice之后,Callice人相信法王以前对他们作出的保证,拒绝投降。但法王自顾不暇,无法前去支援。Callice人终于粮尽援绝,无可奈何,接受了英王的条款,派出了六个重要市民出城接受英王的惩处,换取城市的安全。暴怒的英王原打算残酷地折磨这六个代表,却终于接受王后Philippe的建议,宽恕了他们,和平进驻了Callice,没有给予任何惩罚。

这四次战役,Edward III 都取得全胜。这便成了Edward III 的金雀花王朝的光荣,也激励着他们的子孙的梦想;同时它也是法国人的耻辱,总激起他们的复仇情绪。这就是兵连祸结的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

Edward III 后来共有七个儿子,他们的子孙又为了争夺王位而互相攻击,绵延三十年的玫瑰战争也就随之而生。

剧本Edward III 在莎氏的众多历史剧里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它是莎氏英国历史剧的老祖宗。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加上这新确认的Edward III 共有11部,实际上形成了一部民间的英国史演义。这11部剧按历史顺序排列为:King John, Edward III , Richard II, Henry IV(1, 2), Henry V, Henry VI(1, 2, 3), Richard IIIHenry VIII。其中除King John(1167?—1216)的历史较早,比较独立之外,其余的10个剧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时间从14世纪到16世纪中叶;王朝从Edward III 直到莎士比亚时代的女王Elizabeth的父亲Henry VIII。而剧本Edward III 按历史顺序则是这个体系的开始,其他9个剧本里的许多情节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例如:

它介绍了英法百年战争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在莎士比亚的《亨利五世》里也曾经提到。在那个剧本里法国人提出了Salique Law(1幕2场),作为拒绝Edward III 继承王位的理由,那其实是另外一个借口。因此,从英国人的观点看来,英法百年战争的症结便在这里,战争是由法国人挑起的。

它提出了战争的直接导火线,即本剧开始时法王John II对英王Edward III 的挑衅性的敕封。

在以后的9个剧本里的好些事件都可以溯源到此剧。如《理查二世》里被理查二世谋害而死的汤马斯·葛罗斯特公爵的夫人就曾经抱怨说:“爱德华有七个儿子……犹如盛满他神圣血液的七个小瓶,也像在同一个根株上的七根翠绿的枝条。可是我的夫君托马斯……一个盛满爱德华神圣血液的小瓶却破碎了……打破它的是一只嫉妒的手和一把凶残的血斧”(1幕2场)。这里提到的理查二世跟葛罗斯特、刚特的约翰之间的亲属关系都须溯源到Edward III 和Black Prince。同样,老刚特在愤怒的时候也搬出他的父亲Edward III 来斥责他哥哥Black Prince的儿子国王理查二世:“若是你的祖父(按:指爱德华三世)有先知的目光,早知道他儿子的儿子会毁灭他的儿子(按:指刚特自己和他的哥哥托马斯),他便会在你取得王位之前把你废弃”(《理查二世》2幕1场)。再如,在《亨利五世》里也提到Edward III 在把Black Prince打发上战场之后如何“坐在山头上含笑望着他的儿子在法兰西贵族的血泊里横冲直撞”(《亨利五世》I. ii)。法国国王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提起同一件事:“我们的国王和王子全部被那个连名字都阴森森的黑王子爱德华俘虏了;而他那个老头子则山岳一样高高站在山头,一轮金黄的落日映在他头上,像一顶王冠。他面带笑容,眺望着他那英雄的儿子把苍生杀害。”(《亨利五世》II. iv)这一类的回顾或缅怀在几个历史剧里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骑士精神要求勇敢,也要求克制,剧本所歌颂的主要便是勇敢与克制。Edward III 对黑王子的严格要求也是对自己的严格克制。黑王子身陷重围,他不让援救,说,即使黑王子战死,他还有别的孩子安慰老境。这可不是一句空话,他确实冒着失去儿子和储君的危险。黑王子表现了过人的勇敢,也表现了过人的自我克制精神。他在以八千对六万的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仍然清醒冷静,发挥出他的主观能动性,终于战胜了敌人,靠的也就是这种自我克制精神。Edward III 在战场上能够勇敢克制,在情场上却缺少克制精神。对伯爵夫人的迷恋是对他最严峻的考验。若不是伯爵夫人多次巧妙地拒绝,他是会失去控制的。实际上他已经多次失去控制了。但他终于在伯爵夫人的影响下清醒过来,明白了要征服法兰西必须首先征服自己,这才是他最艰苦的斗争;这场斗争胜利了,在别的斗争里他就更有把握了。在他因为加莱市民的顽强抵抗而暴怒时,也能够接受王后的劝告,宽厚地处理了他们,这也表现了他的克制精神(他说:master our affections,见V. i, l. 51)。剧里的一个小插曲,Villiers从Prince Charles那儿弄到通行证经过法军阵地的故事也表现了自我克制精神。Villiers答应了Salisbury伯爵一定弄到通行证,弄不到他会自己回来继续当俘虏,在他和法国王子Charles交涉时也的确是打算这么做的。总之,这个剧本赞扬了骑士精神,把这当作Edward III 人品的重要特色。

这是莎士比亚早期的剧本,在形式上具有一些他早期剧本的特色。全剧的主要诗体是素体诗(Blank Verse,五音步,抑扬格,无韵),而在一场或一幕的结尾往往用英雄偶句(Heroic Couplet,五音步,抑扬格,两行一韵)收场,在剧本中途有时也使用英雄偶句,用以创造一定的情调。这一特点,我们在莎士比亚较早期的作品如King John, Richard II, Henry V, Romeo and Juliet等剧本里常常遇见,而在晚一点的剧本里则很少见了。

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还没有现代语法的约束,英语写作规律大体是约定俗成。因此在本剧里有一些现象是现代语法难以概括的。例如当时的北方方言(大体以在英格兰中部的Humber河以北为北方),有些词法和句法今天看来就很特别,如words that tends (II. ii, l. 192), the exhalations…breaks (III. i. l. 128, 129)的第三人称多数现在时动词保留了s(es)作词尾,又如在fair Isabel's descent/Able to yoke their stubborn necks with steel/That spurn against my sovereignty in France. (I. i, l. 48—50)里的that的先行词是上一行的their(实际是they),都是很特别的语法现象,和现代语法抵触。读者只要知道就行,不必过多追究。

孙法理

2005年1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