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论语》开智,四书启蒙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作者:苏茜茜 著


5.《论语》开智,四书启蒙

摇摇之年识字,三岁懵懂背诗,四岁《论语》开智。

诗情画意的叶嘉莹身上也有幽默细胞,谈及古书,她有时会幽默地说:“我是给孔子磕过头的。”颇有以孔门弟子为傲的意味。虽然叶嘉莹没有和孔子打过照面,但精神上却和孔子神交多年。

这和叶嘉莹的启蒙教育有关。

叶嘉莹的启蒙教育比较另类,她的父母都是进步知识分子,对于子女教育颇有想法,觉得儿童幼年时记忆力好,应该多读些有久远价值的古典诗书,而去小学里学一些千篇一律浅薄无聊的语文,简直是浪费时间。于是就没像我们的父母那样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统一教育,而是走了私塾的路子,为孩子们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叶嘉莹的姨妈),在家里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知识。

第一天上课,家里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不只是拜老师,还设了一个木头牌位,上面写着“至圣先师孔子之位”。叶嘉莹和弟弟非常认真地给牌位磕了头。这些礼节在外人看来真是没必要,甚至被认为是封建过时了的礼节,但在叶嘉莹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敬畏之情。“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是中国的传统,人是应该有所敬畏的。有敬畏之心的人就不会妄为,会慎独。

开蒙的教材,叶嘉莹用的课本是朱子的《四书集注》,是从《论语》开始学起的。那时候,叶嘉莹只有六七岁。姨母对《论语》的讲解要言不烦,并不重视文字方面的注释。叶嘉莹尚不能全然领会,只管努力背诵。仅仅从字面意思上,叶嘉莹还是被论语的“圣旨”震撼了。比如,《论语》里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一个人懂得了道就好像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了。这究竟什么是道呢?孔子又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还可以理解,但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又是为什么呢?

这些当时不懂但却能熟读的古文,在日后的时间里,随着经历的增多,叶嘉莹全都懂了,并从中受到了莫大的精神慰藉和生活技术支持。

背下来就很奇怪了。在我的一生里,每当我碰到事情需要做决断的时候,脑子里就常常无形中跳出一些“论语”来,就会受它的影响。

因为《诗经》,她不怕清苦。七七事变后,抗战中,父亲随着国民政府到后方去了,没有音信,母亲也去世了。一家人的重担全压在叶嘉莹身上。“有谁从小康之家而陷入困顿的吗?”是叶家。作为长姐,叶嘉莹带着两个弟弟,大弟弟刚上初中,小弟弟还是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当时的生活非常艰苦。那时叶嘉莹只是一个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女教师,去上班时都是骑脚踏车。那时中国女性正流行长袍,骑起车子来很不方便,袍裙被磨破了一块。叶嘉莹只有找相同颜色的布缝补好,继续穿着去给学生上课。

很难想象,一个大户人家出身的年轻漂亮女孩,穿着打补丁的裙袍站在讲台上,落落大方,没有一丝一毫的窘迫。可是叶嘉莹偏偏就做到了,她说:“当时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显得非常坦然,这是因为我小时读的《论语》,那里面有一句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说一个读书人,如果你有志于求“道”,可是你却以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食物不鲜美为羞耻,那么不值得相议论也。

《论语》的教诲也给了她为人处世的智慧。比如遇到有人偶然态度不好,她会想到孔子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管别人怎么对你,你总是按照正直的态度去对待就对了。

结婚后,她的人生并未有任何改观,反而每况愈下。她1948年结婚,随先生流落到台湾,1949年的夏天生下了大女儿。冬天时,女儿还不过半岁,先生就因为白色恐怖被关入监狱。第二年的夏天,女儿还没有满周岁,她所在的学校也由于白色恐怖被封,学校六位老师一起被关押,包括叶嘉莹母女俩。那是一个女人最困难的时候,活不下去,又死不起,因为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她没有任何人情和物质的支撑,没有钱,没有爱,没有居所,没有健康。这万般凄苦的日子,多亏了小时候读过的那些古书,那些饱含人生哲理的艰涩字句,一个个跳出来像和蔼睿智的老人,给她温暖与希望,帮她找到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终其一生,叶嘉莹都将《论语》归为对她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无论谈到教学还是自己的人生体悟,她都喜欢引用其中语句来阐发。记得有一年叶嘉莹去新加坡给那些临近毕业的大学生讲学,那里有个风俗,每个老师都要留下一句给学生影响最大的,让学生觉得终身受用的话。同学们也要叶老师写下。叶嘉莹就说:“影响我的不只是一句话,而是一本书——《论语》,那里面有许多让你读了获益匪浅的名言。”

现在,叶嘉莹还经常以《论语》里面孔子夸奖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这句话来教导学生们,只因为子路心里有“道”,努力去追求“道”。如果有“道”,那么还可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些听似空言,是教训,但是如果你有了体验,就会明白里面的精妙。

当我明白了叶嘉莹小时候读过的书,以及她后来走过的路,方才明白了她眼神的笃定和平静何来。为何她能心如止水入定生慧,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物质极大丰富,锦衣玉食,却总是心怀焦虑?因为她内心有诗、有道、有信,所以她眼睛里有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