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这是一本2019年读书兼思考的随笔日记。
内容涉及历史、地理、哲学、人文、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和技术等。或摘而论之,或综而述之。并且记录了对时事、学术及思想方面的一得之见,以及家庭生活、日常工作中的见闻和感悟。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虽然已过中年,阅历也不少,但自感理解和参悟的能力依然欠缺,只能算是“隙中窥月”。过往也读过不少书,自己撰写、编著和主编的书也有十几种,但都是科学技术方面的。为了更有效地提升人文素养及避免自我惰性,在2019年开始坚持读书和做笔记,深切体会到开卷有益。笔记可以提高读书和学习效率,能够在学习前人思想的过程中,将自身的经历和感悟与其融会贯通,从而不断锤炼自己的认知和思想。
朱子在《语孟纲领》中说:“讲习孔孟书。孔孟往矣,口不能言。须以此心比孔孟之心,将孔孟心作自己心。要须自家说时,孔孟点头道是,方得。”
读书是自我提升的一门艺术,是一生的修行。《论语》如饭,《孟子》如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光芒就根植于这些国学经典之中。《诗经》的“思无邪”就如同中华传统文化源头的涓涓细流,穿越历史迷雾,一路潺潺而来,洗涤着人们的心灵。三教九流各领风骚,不同时代此消彼长,不乏门户之争。但也有如文中子者,提出“通其变”而非“执其方”的先见之明。
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思想大师。我读了几本梁任公和辜鸿铭先生的著作,内心充满敬意,既感叹梁任公“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的仗义情怀,也折服于辜鸿铭先生所倡导的具有“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的《中国人的精神》。两位先生的见解,也是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交汇与碰撞中提炼出来的。
中华文化携三教之长,集九流之粹,到了近代又吸收和消融其他文化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这是中国的软实力。翻开经典,多读多思多记,可以消除浮躁,净化心灵。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发展。
关于历史,读了一些明、宋及近代历史的书籍和人物传记,记录了个人的一窥之见。从《万历十五年》中,感受了明朝在“四方来朝,纵横天下”状态下的危机所在,从传记《王荆公》中,又哀叹于王安石在士林朋党的高谈阔论中特立独行,最后发出“自古功名皆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的悲壮呼喊;读《宋徽宗》,对北宋王朝“永惟三代以来,莫如吾宋之盛”却遭遇“靖康之耻”不由扼腕而叹。近代史是热门话题。我尤其对“天朝上国”从“目空一切”到“自惭形秽”,最终梦断“甲午”,感触至深。对当今一些学者将历史娱乐化的倾向甚为焦虑。
阅读历史的同时,我也关注新闻。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就如同我在写这篇序言时,中国人民正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场与病毒的战争印证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必将在历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至于香港动乱、中美贸易战、孟晚舟事件等,自始至终与西方国家试图遏制中国不无关系。而学术不端和形式主义,都是阻碍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好书拆为己用,也愿与读者分享,抛砖引玉。而书或新闻看得多了,心中的想法就喷涌而出,所思所想灌注于笔尖一蹴而就。这就难免许多观点和说法属于肤浅或管窥之见,至于用词表意或多有错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康耀红
2020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