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来过,便不曾离开

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 作者:刘春晖 著


来过,便不曾离开

黄磊曾唱过一首名叫《年华似水》的歌。他的歌不算多,这一首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在轻描淡写的曲调之间,似水的情愫流淌出来,成为了时光匆匆流逝之后的记忆。

把“年华似水”四个字调换一下,就成了另外一首歌——刘若英的《似水年华》。

“奶茶”刘若英的歌曲很多很多,这一首一如她一贯的风格,曲调宁静,歌词温润,把心中对感情的渴望和依恋表现得毫无保留。

这两首歌所表现的那种意境,很好地诠释了十年前由黄磊和刘若英共同出演的电视剧《似水年华》,也很好地诠释了《似水年华》的拍摄地——乌镇。

当黄磊的才华、刘若英的气质与江南古老、清静的乌镇交融在一起,《似水年华》就成了一部剧情如水、台词如诗的电视剧。在电视剧中,乌镇呈现出来的是它的东栅景区,一片由书馆、双桥等充满文艺气息的景致和江南特色的民居古宅构筑出的水乡。东栅是沿着河流的一条老街,景区不大,但是凝聚了江南水乡的一切元素,老街都是原生态的,如今依然住着很多当地的居民。

乌镇多雨,若是来东栅时恰逢下雨,便是最幸运的。雨中,走在东栅的老街上,身旁的民居的墙壁、门窗都浸染在一抹水洇之色中,使古建筑更散发出经年的味道。老街的石板路距离水岸仅一步之遥,当木舟泛过,船桨掀起的水花与空中飘荡的雨丝汇在一起,溅到身上,扑到脸上,那一刻,人与水乡彻底地触碰到一起。

有水的地方就会有桥,而柔美的水,必定有柔美的桥来配。逢源双桥是东栅最有故事的地方了。桥上有一廊棚,中有格挡,将桥分为左右两边,按当地说法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上下走两遍桥,才能将桥的两半走完。这边的左,便是那边的右,上下之间,左右逢源,这就是这座桥叫做逢源双桥的原因。“似水年华”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因桥而生的感情故事,为这座桥增添了更多的寓意。

倘若依循这样的习俗,男走左,女走右,恋人执手过桥则也需要各走一边,分别在不同的空间内感受桥上桥下的景致,这或许多少有些遗憾,但使人懂得了牵手的可贵。若是独自过桥,则会让人心生期待,当走上这座桥时,没准在对面,会有一位有缘人正款款走来。

其实,走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无论周遭的景致多么真实,内心都会产生一种不真实感。你会觉得一切都是虚幻的,现实中似乎产生不了这么细腻到令人如痴如醉的环境。东栅的一切,就像是造梦师造出的空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水一桥都如同梦境般唯美。这正是旅行中最求之不得的一种感觉,因为,人能主宰现实,做什么,不做什么,可以选择,可以放弃,但是,人主宰不了梦境,无法控制梦境中出现的人与事物。而乌镇的东栅,却实现了现实和梦境的连接。每个游人来此之前,会不由自主地在心中编织出一种梦境,而当抵达时,会发现原来梦境是一种现实。

古镇的魅力在于它的绵延的生命力和带给人们的不同体验,东栅只是乌镇的一部分,是乌镇最早对外开放的景区,后来开放的乌镇西栅景区则面积更大,内涵更多,感受也更为丰富。

西栅景区面积有近3.5平方公里,由12座小岛、72座桥构成,贯穿西栅的东西老街长1.8公里。从规模上来说,乌镇的西栅在中国的古镇中独树一帜,如此全方位地展现出古镇之美,则是有赖于它的规划。西栅的规划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核心:一是修旧如旧,在原有明清古建筑的基础上,将居民迁出,最大限度地恢复当年古镇的风貌,用于古镇建设的一砖一瓦、一石一碑、一梁一柱都是花费很大努力,从各地收集来的原始材料;二是整体构造,景区内的景点、酒店、民宿、餐厅、商铺都由景区统一安排、统一管理,合理的搭配与布局使老街在全面展示了历史、民俗、文化,让游客可以住下来、待下去,很好地规避了千篇一律或凌乱无章的商业化。与东栅不同,在西栅可以停留下来,住在沿河的民宿,或是住在极具江南特色的酒店会所,用足够的时间去感受西栅的美。

假如把乌镇看作江南女子,东栅就是小家碧玉,拥有江南一贯的细腻、温婉。人们所熟知的江南性格,在东栅能一眼便寻得到,但也正因为如此,这种特点,在众多的古镇中都会有类似的特点。西栅则是大家闺秀,既清新雅致又内涵丰富,这般的内外兼修则是不容易见到的。

行走在西栅,就如同在感受这位江南大家闺秀的容颜和内涵。从景区中心进入西栅,需要坐船过湖才能到。走过很多地方,我不得不承认,凡是坐船才能抵达的景区,往往更多一份柔美。西栅同样不例外,船行片刻,下了安渡坊码头,没走出几步,就是一片染坊,十余米高的木架上,挂满了蓝花布。那花花布如水般地自然垂下,开启了西栅柔美的序幕。

在古代,水路交通的发达程度往往决定了一座城市地位的高低,古镇也是如此。昔日乌镇地处二省三府七县的交界处,河道密布,四通八达,也因此乌镇成了商业兴旺繁盛的地方。进入西栅景区,往南不远有一个水上市场,那就是当年四里八乡村民汇集的市场,村民们会在清晨摇着船出来赶早市,把蔬菜和家畜带到集市上来买卖,如今这个水上市场保留了当年的地理格局,也有一些村民在这里贩卖一些蔬菜水果,倘若有兴致,你可以在水市场买一些菜,到民宿的房东那里,请房东做成当地的家常小菜,感受水上生活的美滋美味。

西栅的水系密集,桥梁自然是景致中最常出现的。在诸多的桥中,有一座桥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那就是雨读桥。因为乌镇的很多桥梁都是石桥,而雨读桥则是石和木结合修建而成的桥,桥墩、桥面是由石头砌成,桥上则建有木质亭阁,上面悬有雨读桥的石刻。这构造使这座桥不仅成为交通道路,更成为一个上好的休憩之处。坐在桥上,凭栏倚靠,无论是看几页书,还是观几眼景,都是无比静谧惬意的享受。在这样的光景下,可以想象出当年的乌镇文化底蕴丰厚,有浓郁的办学读书风气,那些农家子弟,在耕作间歇,会时常在雨读桥上遮阳避雨,用心读书。尽管时光流逝,但桥仍然安在,桥下的流水依旧潺潺,在流水之间,当年的气息被完整地留存了下来。

雨读桥是乌镇众多桥梁的代表,这些精致、小巧的桥梁点缀在河水、民居之间,使这里成为“小桥流水人家”最完美的写照。当沿着这柔美的风景从东到西,到了西栅西北部的景区边缘时,视线就会从细水流淌之间转移到一片烟波浩渺的开阔之景上,这景致就是京杭大运河。隋朝时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最长的古运河,全长2700余公里,它北连海河,南接钱塘江,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了一体,乌镇就位于运河的南起点一百多公里处。绕过乌镇最西边的白莲塔,大运河由西向北拐了一个大弯,似张开怀抱拥抱着富庶的乌镇。我来到此地时,刚好是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大运河上,水面波光粼粼,那种景致是意料之外的,因为从未想过在细腻的乌镇,也能见到如此的壮景,不同时空在此衔接,虽风格迥异,但组成了浑然天成的交集。

在西栅景区的核心位置,有一个昭明书院,昭明书院得名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众所周知《文选》是我国第一本诗歌散文选集,而此书就是由萧统编辑整理的。昭明书院内现藏数万本有关文化、历史、艺术、社科等内容的书籍,并有像拂风阁这样读书、品茶的场所。游人在这里可以安静地阅览群书,拂风阁的设计不仅增添了乌镇的文化气息,更填补了国内诸多旅游目的地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从南朝到现代,从北岸到南岸,乌镇的文化“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西栅河南岸的灵水居,是小镇里一处仙境一般的园林,在这一块充满灵气的地方,长眠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茅盾先生。乌镇是茅盾的故乡,他1896年出生于此地,他的父母都是有着开明思想的人物,因此,茅盾幼年时就读了私塾,8岁时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之后还进入到值材高级小学,直到13岁时离开乌镇去往湖州。在后来的几十年中,茅盾始终处于中国文学界的前沿,他创作出了《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一大批文学巨著,而以他名字命名的“茅盾文学奖”则成为中国文学界的最高奖项之一。如今的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

应该说,茅盾的文学成就与他身上所流淌的乌镇血液和孩童时期所受到的乌镇文化的熏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作用是相互施予的。如今乌镇,也将先生的文学气质继承了下来,发扬了出去。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这是另外一位生于乌镇、归于乌镇的文学大师木心先生的一首诗《从前慢》。漫步在乌镇的青石板路上,对这首诗的感触将更为深刻,那些所有能够将人们从喧嚣浮躁中还原到纯净安详状态中的地方,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世外桃源气息。

乌镇,就是如此。

其实文化氛围突出的乌镇,它的历史由来却是与武有关。乌镇这个名称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但流传最广的,是为了纪念唐代的乌赞将军而得名。那是在唐宪宗时,各地官吏纷纷割地称王,浙江地界也有官吏起兵反叛。当时的乌镇出了个英勇的将军,名叫乌赞,人称乌将军。乌将军忠君爱国,骁勇善战,受到皇帝敕令后率兵讨逆,英勇捐躯。后来,为了纪念乌将军,当地百姓集资建造了乌将军庙,乌将军成了乌镇的地方保护神。如今的将军庙就在西栅西南的一处静谧之地,威严肃穆。

这文武交织的乌镇,与我对乌镇“大家闺秀”的印象是一致的。大家闺秀就在于她不仅拥有琴棋书画的雅致修养,也具有重情重义的大气情义。在乌镇的民俗体验中,也有着很多快意的元素。乌镇有两种酒很有特色—三白酒和雄黄酒。三白酒味道香冽,雄黄酒后劲十足。乌镇当地的特色菜很多,让我觉得很有特色的菜品也有两种,一道是红烧羊肉,一道是老豆腐。除此之外,乌镇还有一种特产,就是西栅“叙昌酱园”产出的豆瓣酱。

“来过,便不曾离开”。这是乌镇的宣传语,也是乌镇留给我最大的感受。

我去过乌镇两次,不少亦不多,但乌镇留在我心中的烙印却如同相逢过多次一般的深刻。这些年来,乌镇成为我向亲朋好友推荐最多的目的地。而我自己,除了对乌镇的景致印象深刻之外,也留存着一些有关乌镇的美好记忆。

在我家中墙上的展示架上,摆了一幅镶嵌在画框里的丝绸旗袍,那是当年我从乌镇带回来的最喜爱的一件装饰品。

江南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源地,乌镇素有“丝绸之府”之称,水一样的土地适合种桑养蚕,水路的发达更成就了乌镇丝绸集散中心的地位,在清代中晚期,乌镇的丝绸业达到鼎盛,一时间诞生了数家声名卓著的丝绸老店,在西栅景区的西南角,就保留着诞生于光绪年间的益大丝号。如今的益大丝号由商品区和作坊区构成,在商品区,出售有各种精美的丝绸制品,更有国宝级的乌锦珍品;而到了作坊区,则能全面地看到从种桑、养蚕、收茧、缫丝到最后织锦的各道工序,让每一个游人都能够真切了解到这项传统工艺的全过程,更能透过工序复杂的织锦机,看到一天只能织几厘米、“寸锦寸金”的乌锦的雍容华贵。

喜欢一样东西,往往便想知道它是如何诞生的,当了解了诞生的过程,则会更加喜欢。至今我依然记得,当时走出益大丝号后好久,依然惊叹于它所展示的丝绸工艺。而蓦然回首,恰好看见河畔墙上的古街标志,那木牌上印着的俊秀的几个字——女红街,至今令人难忘。

在我家中的茶桌上,一年四季都会放置一盒乌镇的胎菊。每当打开那蓝印花的茶盒,倒出几粒沁香扑鼻的胎菊冲茶品味之时,心便飞到了千里之外的乌镇。

产自乌镇的杭白菊是菊花中的上品,而胎菊更是杭白菊中最上品的一种。胎菊是在杭白菊花朵未完全张开的时候摘收下来的,并且是头两次采摘的质量最好。经过精心的加工后胎菊具有独特的味道。正因为此,胎菊比普通的菊花,在解燥清火、解渴生津、养肝明目、健脾和胃等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每年的春季,我都会托乌镇的朋友,寄来几盒初产的胎菊,分与亲友。我也特别将胎菊推荐给能看到这文字的朋友,愿你们能如我一样,品味到乌镇独有的芳香。

写了这么多,其实关于乌镇,无需做太多攻略式的介绍,无需告诉你该怎么走,那里有什么,那里的故事是什么。因为在乌镇,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种完全任由自己内心去体验和感知的路途。

乌镇景区的推广者陈向宏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有人说,晴乌镇不如雨乌镇;雨乌镇不如夜乌镇;夜乌镇不如雪乌镇。我却认为,如同断桥,乌镇之极美,也非之雨、之光、之雪,而在于这每砖每瓦,是写满着历史的轮回和复兴。”

确如是。

我们在不断发现、开辟新的目的地的同时,需要有一个能够安处我们内心的港湾。那个港湾能让人满足,并给人平和,离开那里再出发时,内心也会有新的积淀。

乌镇,便是这种最好的港湾。

倘若变化不可避免,那就任其自然地美丽下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