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蓝蝴蝶 作者:凤群 著


赵卫防

凤群老师嘱我为他即将出版的电影文学剧本集《蓝蝴蝶》作序。

大概是在2009年的年初,香港的黎锡先生告知我说,广东作家凤群即将出版《黎民伟评传》,从黎锡先生的语气能听得出他对这本书非常满意。黎民伟是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之一,更是香港电影的开拓者,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黎锡先生是黎民伟六子,也是一个精通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早期电影史的专家。他的肯定,表明这本书应当是颇具价值的,于是我便产生了要结识这位广东作家的强烈愿望。终于,2009年年末在香港召开的一次中国电影史研讨会上,我结识了凤群老师,才知道他除了作家这个身份外,另一个更重要身份还是一位学者。他是广东五邑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从事中国当代小说和影视文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同时还写出了诸多文学作品。凤群老师除了出版学术专著发表相关论文外,他还写散文和小说,曾经出版过几本中短篇小说集。另外,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也是他创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凤群老师今次出版的《蓝蝴蝶》,是他电影文学剧本的一个选集,据我了解,限于篇幅,他还有一些电影剧作没有收入。但就题材与样式而言,各种类型都有,算是一个精选的集子。

在当下图书市场上,由于各种社会原因,作家专门写电影剧作集书籍已基本上消失,有关期刊上发表的电影剧作也越来越少。电影剧本大都出现在各类征集评奖活动中以及影视公司的案头,各种急功近利使得剧本需求量虽很大,但剧本质量却又急剧下降,好的电影文学剧本越来越少。凤群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出版这本电影剧本集,显示出他将功利置之度外而醉心于影视剧作艺术的超然。凤群老师出生于安徽南方的徽州地区,现在工作的五邑大学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这里是中国著名侨乡,也是很多电影人如黎民伟、关文清、胡蝶、陈云裳、梁朝伟、刘德华等的祖居地,还有大量的华侨碉楼等具有深刻历史和人文价值的文化遗产。凤群老师利用这些独特的文化优势和资源,致力于研究、教学和写作,所以他的电影剧作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含量和历史感,这在这本集子的多个电影文学剧本中都有所体现。如《黎民伟》中的早期中国电影文化,《古镇故事》中的古徽州传统文化,《碉楼迷情》中的岭南碉楼和粤剧文化,《逆风》中的美术文化等等。有些电影剧作虽没有明显的文化符号,但也蕴藏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与人文气息,如《月蚀》、《蓝蝴蝶》等,则分别对复杂的人性作了深入幽微的探索。这样除了情节外,还赋予作品本身以更多的思辨意义与理性思考,而超于众多轻飘飘的娱乐性剧本,这对当下中国影视文化建设和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个好的电影剧本应该结构完整、主线明晰,这些都应当是电影剧作的基本要求。但当下众多的电影剧作包括一些已经拍摄完成的影片,却连这种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有相当多的电影剧作结构缺失,没有明确的叙事主线和主要矛盾线。或者虽有多条叙事线索,但互相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与勾连。这些剧作看过之后都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凤群老师致力于电影艺术的研究、教学和写作,对电影剧作技巧有着娴熟的把握。所以,他这本电影剧作集中的每一个剧本都是有着严格而完整的结构、明晰的主线以及推动这条主线的若干副线。人物性格的刻画较为鲜明生动,人物关系的设置也都很规范讲究,显示出其深厚的电影文学剧本创作功力。其中较为典型的当属《月蚀》,该剧紧紧围绕主人公秀月嫁到吴家后的命运来结构情节,人物命运和情感走向贯穿全剧,始终牵动读者的心。这样就保证了全剧的结构完整和主线清晰。在这条主线之外,又设计了与之紧密相连且对主线有较大推动作用的副线——吴之轩和疯女人的线索,人物性格在主线叙述中也刻画得丰满、生动,人物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得体与到位。

影像叙事能力较强,也是这本剧作集中作品的另一个突出特色。以视听为主的电影语言是影视艺术的首要特色,对影像叙事的把握是电影剧作成功与否的关键。《逆风》等六个剧本都显现出了较强的影像叙事能力。如《黎民伟》直接表现香港第一部电影《庄子试妻》的诞生过程,以及黎民伟及其家人的其他电影和革命活动,影像叙事自不必说,同时,剧中还将一些对早期香港电影史的考证和推断结论以影像化手段呈现出来。此外,《碉楼迷情》中的岭南碉楼,《蓝蝴蝶》中飞舞飘然的蓝蝴蝶,《古镇故事》中的古徽派建筑等都是具有强烈的造型感,颇为其影像叙事增色。

然而,大的剧作结构和叙事主线的确立,有时却不能代表细部的情节逻辑。在这本《蓝蝴蝶》收入的六个电影剧本中,也有个别作品在具体情节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剧本总体感觉在大的故事框架上没有问题,但一旦深入到细部便会有一些因果逻辑方面的纠结。细节层面的戏剧真实性也是剧作成功的关键,不知凤群老师以为然否?

无论如何,凤群老师能在当下置身事外,致力于电影剧作的艺术写作与探究,这是难能可贵的,这对他本人或其他有志于影视剧作艺术研究者而言都是一种正能量。我祝愿凤群老师今后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影视剧作品,也希望有影视公司能够慧眼识珠,早日将这些电影剧作搬上银幕。

是为序。

2013年4月于北京

(本文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电影学博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