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张载(1020—1078),字子厚,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张载十五岁丧父,把父亲尸骨运回原籍安葬行至今宝鸡市眉县横渠镇时,因财力不足加之前方兵变,一家便在此落户守孝。之后张载多生活在眉县,其弟子多系陕西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他在眉县横渠镇著书立说、收徒讲学、实验井田,后学者称其为“横渠先生”。他晚年完成《正蒙》一书,标志其思想走向成熟。
在北宋,佛道家之学都极盛,儒学“六经”义旨为佛道学说所渗透,因此张载站在儒学立场上,排斥佛道二家,捍卫儒学,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主张。他构筑“气化论”作为其思想基础,主张世界万物皆由气构成,气的阴阳聚散、生成创造,构成世间万物的存有及运行规律,由此区别于佛道的宇宙观。基于北宋社会现状,他进一步提出了“民胞物与”的理想社会模型,主张突破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关系,消除贫富差距,建立一个平等仁孝的社会。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冲突,张载提出了恢复井田、平均地权和建设平民宗族制度等举措,并身体力行。这些思想与佛教的唯心理论、成就彼岸的舍离思想不同,彰显了刚健有为的易道精神。有学者认为,张载是北宋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乡村组织重建的思想家。《宋史·张载传》概括张载思想为“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即张载最终形成了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的完整思想体系。张载领导下的关学学派“学贵致用”,在学风上讲求实证、实用,举凡封建、宗法、军事、井田、乡约、天文、地理、历算、生物等方面关学均有涉猎。当时读书人更重视诗书礼教对个人君子修养的作用,以谋为官出仕,瞧不起单纯追求知识的人,蔑称之为“学究”,关学重视专业知识的进步,把上述知识都视为经世济民的重要事务,在儒学发展格局上做出极大的拓展。南宋朱熹提出“尊德行”与“道问学”并习、智慧与知识并重的主张,可能是受关学的影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展现了张载和关学的远大抱负,广为流传。
文化一旦生成,必将对置身于其中的个体的生存产生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同时,作为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它也深度制约着社会经济、政治和其他领域的发展。张载本人及其社会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对当地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关中地区依然保留了浓厚的先贤遗风,为当地的社会生活树立了一种应然的理想和标准。关中地区的孝道文化比较浓厚,尊师重教的传统,都与张载的思想不无关系。过去云岩小学大门牌匾上刻有“横渠遗风”四个大字,校园内留有纪念张载的张夫子庙。眉县在2003年首家被陕西省政府评为教育强县。在一些农村,房屋大门的门楣上仍印有“耕读”字样,勤耕苦读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在当地积淀颇深。改革开放以来,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动下,张载思想在关中乃至陕西发挥着文化基因的作用,不断孕育生发新的文化精神,成长为一种地方印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内在地影响着人们的行动逻辑和社会的运行秩序。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转型,人们对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精神无比自信。但是也不能忽视,我们在发展中也充满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开创的现代化路径和治理模式既有特殊性,也充满了局限性。因此从“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出发,尊重实践,尊重自身历史传统,创新相关建设和治理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成为必然选择。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张载的思想在今天仍将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本书是在《大家精要·张载》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增补而成。我当时博士毕业不久,写过一点关于张载、二程思想的小文章。当时有个愿望,就是做一些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不要只写那种格式规范的学术论文,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把文化推广到老百姓中间去,发挥社会服务的功能。本着这个愿望,希望将张载的思想用不长的篇幅、比较通俗的语言介绍给读者,让读者能对传统思想产生兴趣。为此,在写作过程中,我没有严格按照一般学术著作的要求,做出详细的注释,其实书中吸收了大量前贤和今人的研究成果。本次修订恰逢张载诞辰1000周年,也适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回顾张载的社会建设与治理思想,意义重大。
近年来,关于张载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不少进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也被译介到国内。在本次修订过程中,我学习、吸收了相关成果,修正了一些过去不太成熟的提法。但由于本人水平所限,还是有很多地方未能审慎思考和研究,存在不少问题,以俟方家指正。我的研究生王雪纯同学拿出宝贵时间,帮我搜集相关资料,对本书的修订工作做出了贡献。最后,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郭永新主任和相关编辑的精心策划、大力支持,如果没有他们的热心工作,本书的修订版或许不会这么早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