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钻研科学

康熙大传 作者:白新良 著


二、钻研科学

在努力博习经史以学习传统治国理论的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康熙皇帝还积极学习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这些活动,不但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绝无仅有,使得康熙皇帝的政治成就大大超出了他的同行先辈,而且使其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早在亲政之初,康熙皇帝即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康熙初年,清朝政坛上曾发生一场有名的历法之争。明朝以来,由于长期袭用十三世纪下半叶郭守敬制定的《大统历》,误差积累日益严重,交食不验时有发生,节气推算也常有差错。为此,崇祯皇帝采纳大学士徐光启的建议,聘请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主持改进历法,并修成《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但此历尚未及推行,明朝即已灭亡。清朝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摄政王多尔衮遂将此历改名《时宪历》,颁行于世;同时,还将历局与钦天监合并,任用汤若望掌钦天监监印,并谕“所属该监官员,嗣后一切进历、占候、选择等项,悉听掌印官举行”[1]。顺治皇帝在位期间,对汤若望更是宠信有加,尊为玛法(满语“爷爷”)而不称名。利用顺治皇帝的信任,汤若望等积极传教,不长时间,教徒激增,影响迅速扩大,从而引起正统封建儒生的不满。顺治皇帝去世后,四辅臣掌权,对顺治时期的各项政策多所更动。借此机会,康熙三年(1664),新安卫官生杨光先上疏,对汤若望所编新历加以非难和指责。为此,四辅臣将汤若望逮捕下狱,改以杨光先为钦天监监正,吴明烜为监副,废除《时宪历》,改行新历法。然而,由于杨光先无知不学,历法推算连年出错,甚至出现了一年两春分、两秋分的笑话,并因此而受到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的批评和攻击。此时康熙皇帝已经亲政,为了弄清是非,康熙七年(1668)十二月,康熙皇帝命议政王大臣等差遣大学士图海等会同监正马祜督同测验立春、雨水、太阳、火星、木星。结果,“南怀仁所指,逐款皆符;吴明烜所称,逐款不合”[2]。康熙皇帝遂下令将杨光先、吴明烜革职,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复用《时宪历》。

通过这一事件的处理,康熙皇帝深深感到,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必须通晓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统治全国。后来,他对大臣回忆当时情形时说:“尔等惟知朕算术之精,却不知朕学算之故。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致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测睹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3]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亲政后不久,康熙皇帝即开始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数学是天文历算的基础和工具,为使自己在天文历算上成为内行,康熙皇帝首先刻苦学习数学。中国古代的数学计算一直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但自宋、元以后,由于统治者不加重视,数学科学不但发展十分缓慢,而且不少原已发明的计算方法也湮没失传。相反,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西方各国数学知识却迅速发展,后来居上。有鉴于此,康熙皇帝遂以供奉内廷的西方传教士南怀仁、安多为师,学习数学。当时,康熙皇帝已经开始经筵、日讲,学习传统治国理论的任务已经十分沉重,但为了掌握数学知识,三藩叛乱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康熙皇帝仍以极大的热情,“把完成计划内学业以外的时间完全用于研究数学,以浓厚的兴趣连续两年专心致志地投身于这项研究工作”[4]。两年中,康熙皇帝了解了主要天文仪器、数学仪器的用法,学习了几何学、静力学、天文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后来虽因三藩之乱爆发,迫使康熙皇帝暂时中断了学习,但出于对自然科学知识浓厚的兴趣,康熙皇帝“一有空闲时间就练习已经学过的知识”[5]。三藩叛乱平定后,清朝统治日益巩固,中国社会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因紧急政务相对减少,康熙皇帝比以前更加热心地学习西洋科学。为此,除南怀仁、安多外,他又将西方传教士徐日升、张诚、白晋、苏霖等人请入宫中,讲解天文历算及与之相关的《欧几里德原理》和阿基米德几何学。为了消除语言障碍,康熙皇帝还为他们专门配备满、汉教师,辅导他们学习满、汉文字。为使讲课收到满意效果,还下令内廷官员将他们进讲内容整理成稿,由传教士在进讲时口授文稿内容。在进讲过程中,康熙皇帝态度认真,聚精会神,不懂就问,课后还认真复习。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康熙皇帝》一书中曾详细记载康熙皇帝认真学习的情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