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 作者:任红敏 著


刘嘉伟

红敏教授是我的师姐。2007年,她考入南开大学,在查洪德先生门下读博,是老师招收的第一批博士生;而我于前一年拜在先生座前读研,是老师在南开的第一个硕士生。同门学艺三年,2010年,师姐“下山”,入于安阳;我也在次年博士毕业,远赴彭城。转眼之间,十年光阴,用黄山谷的诗发抒感慨,真是“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寄黄几复》)。近来,有幸读到红敏师姐新作,不禁想起元人宋沂投赠廼贤之语,即“新诗句句掇琼英”(《赠马易之》)。据说,闻一多先生赏读诗歌时,常情不自禁地喊三个“好”字。不才效法先贤,也以三个“好”字略陈所思所感,缀于书前。

第一个“好”是研究对象的价值不凡。

张毅先生曾写过一本关于元代文学的通俗读物,书名就叫《大漠来风》。这个名字取得真是好!一下子概括出了元代历史文化的若干重要特点。第一,是“大”。《元史·地理志》载,元王朝是“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疆域之辽阔,超迈往古。第二,是“大漠”,即蒙古草原文化渐次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了元代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所谓“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统治者的政策、喜好对于文坛走向、文脉流衍自有重要影响。第四,是元朝国祚不永。赫赫一时的元政权“风”一样地来,以武得天下,剑锋所向,灭国无数,欧洲人感慨这是“上帝的鞭子”;同时,又“风”一样地退出历史舞台,从“平宋”算起,无有百年之运。如果把元代历史文化的这几个特点结合起来看,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的研究对于认识元代文学与文化的延续性及特殊性就太重要了!

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主要是统一蒙古部族,向西开疆拓土,彼时尚为“大蒙古国”。而谈到元史百年之中最有为的君主,自是世祖忽必烈无疑。《元史》本传言其“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忽必烈能够成为一代英主,和他即位之前就长期经理漠南汉地,开府金莲川,察纳谋士雅言,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么说来,金莲川藩府文士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他们的学术主张、文化主张、文学主张,直接影响了有元一代的文化政策,并深刻影响了一代文学之发展进程。遗憾的是,长期以来,金莲川藩府文人的文学创作成就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红敏教授的探索,发他人所未尝发,自是对于尚显薄弱的元代诗文研究多有补益,也为对元代文坛格局、发展走向进行深入探讨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史学大师陈垣先生当年写作《元西域人华化考》,称:“此书著于中国被人最看不起之时,又值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之日,故其言如此。”红敏教授的研究对象中,也有若干蒙古、色目士人,她踵武前贤,论说了这些人受到的汉文化濡染,也分析了多族士人间的多元互动、友好往来。对元代历史文化“华夷一体”的认识与论说,自然彰显了“文化自信”,这也可以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价值。

第二个“好”是研究视角的匠心慧眼。

从研究思路来看,本书出入文史,大开大阖。首先分析了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观原因与社会时代因素,接下来又论说了这一群体文人的事功,包括政治上的经邦济国与文教上的礼乐传承。从“史”到“文”,转接自然。在“文”的论说上,又有“总”有“分”,既有总体成就的归纳概括,又对刘秉忠、许衡、郝经等“大咖”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论说,新见迭出。此为本书写作框架的守正之处。但想特别指出的是,其对元代文学通观性研究的尝试与“心态研究”的实践,可谓匠心慧眼。2019年12月,恩师查先生出版了新作《元代文学通论》。在该书“绪论”部分,先生直言不讳地指出“通观视野之缺失造成元代文学史的割裂”。他称:“元代文学史研究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割裂,即元代文学各板块之间的研究,各说各话、互不关联。以不同文体论,在我们的文学史叙述中,元代的杂剧、散曲、诗文,其内容、风格、体现出的精神等等,相互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不关心也没有试图去寻找它们之间共同的东西,当然也不会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早在十年前,先生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元代文化精神与多民族文学整体研究”,开拓新径,打通不同文体、不同民族,对元代文学进行通观性整体研究。成如容易却艰辛,文学界“雅”与“俗”的文体研究,以及各民族作家的研究各自为战,积习已久,不可能骤然改变。作为查老师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红敏教授很好地传承了业师的学术思想。本书既注意到多民族作家的彼此涵化,也注意到金莲川文人群体文学创作中雅俗文体的融通与总体成就。专著除了大篇幅地讨论诗歌外,还在第八章论说“藩府文人经世致用之文”,研究对象除了一般散文,还涉及诏、制、敕书、序文、杂记、碑铭、墓志、行状等应用性文体,不拘于西方的文体分类观念,符合中国的文学实际。第九章论说了藩府文人的词、曲创作。阶段性成果还在“戏剧与影视学”这个一级学科的权威刊物《戏剧》上发表,足见其学术价值。

廖可斌先生曾撰文《回归生活史和心灵史的古代文学研究》(载于《文学遗产》2014年第2期)。红敏教授曾赴北京大学跟随廖先生访学,看来受益颇多。本书第三章《出仕行道——兼济天下的理想》和第四章《藩府文人的金莲川情结》可谓“回归心灵史”的研究,将理性的学术考察与女性学者细密的诗心融合在一起,论说颇为精当。行文至此,忽然想到如今“文学地理学”研究方兴未艾,而集草原风光之美与一时风云之盛的“金莲川”是一个颇有意味的“文学地理空间”,如果再以此视域观照,可能还会发现新的风景。

第三个“好”是文字内容的雅俗共赏。

这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内容翔实、逻辑清晰,书后还附有《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编年》,展现了专著扎实的文献基础,也为后来者提供了方便。我们常听人感慨“象牙塔”中教授的学术著作写得佶屈聱牙,过于“小众”;而本书雅俗共赏,可读性很强。

听不少人评价过,红敏教授文笔很好,作为师弟,深以为然,且与有荣焉!书中言道:“按《金史·地理志》云,桓州曷里浒东川,更名曰金莲川,在滦河上游地区。这是一个空气明净、水草肥美的地方,气候凉爽,有山有水,柳树成荫。”接下来的文字,引用了元人周伯琦《扈从集诗》的序言:“朔漠平川如掌,天气陡凉,风物大不同矣。……而北皆刍牧之地,无树木,遍生地椒、野茴香、葱韭,芳气袭人,草多异,花五色,有名金莲者,绝似荷花而黄尤异。”看到这些,我不禁想哼唱几句蒙古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弯碧水映晚霞。”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审美的图景,与书中的文字进行审美的对话。我们可以想象,就在这片沃土上,各族士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辅佐英主、延续文脉,更有了深读、细读的冲动。

作为南开学子,我们或多或少地都受到过叶嘉莹先生的精神感召。叶先生经常引用钟嵘《诗品序》中的“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阐发“哀莫大于心死”,而诗歌有兴发感动的力量,能使人葆有活泼泼的心灵。我没有细读过《藏春集》,是通过红敏教授的大作领略到刘秉忠的奇人、奇诗。诸如,“几树好花风乍静,一钩新月雨初晴。此心只合长无事,莫为人间宠辱惊。”(《闲况四首》其四)“熏天富贵等浮云,流水年光梦里身。但着眼观皆外物,不开口笑是痴人。”(《守常二首》其二)红敏教授以之论说“饮之太和”的审美境界,以及“邃冲而有守,安静而无华”的人品和诗风,于我心有戚戚焉。今天,我们在微信朋友圈中常看到各式各样的“心灵鸡汤”,文学的心理治疗功能也越来越引起学界重视。其实,刘秉忠这些禅趣盎然的诗句即有解黏去缚、澡雪心灵之功。在论说刘氏月亮意象时,任教授提到“忆友时,以月寄情”,并引用了刘秉忠的《秋晚忆颜仲复》:“赤心岂没新朋友,白发难忘旧弟兄。夜雨正令人百感,秋窗忽放月孤明。”我的老师张福贵先生指出:“文学教育要为社会发展增加热度,也要为民族思想增加深度,如此才能丰富人类思想的容量,提升时代精神的质量。”(《文学教育实现文学生活》,载《人民日报》2017年2月27日)读红敏教授选出的“藏春”佳句,读者自然会读出温度、读出热度,这在人情日趋冷漠的今天,无疑是一种正能量!

红敏教授的新作《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受康震教授重大项目 “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及相关文献研究”选题及成果的启发,选题富于价值,视角新颖且高论颇多,文字清新,读之令人心神爽朗,我不由得喊出三声“好”来!写到这,又想起我们负笈津门的学生时代。红敏师姐的第一学历并不出众,她当了很多年的中学老师才考取了河北大学的研究生,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显示出很强的科研能力。硕士毕业后,又到南开读博,真是立修齐志、读圣贤书!她读博时已是人到中年,孩子要考大学,家里的负担又异常沉重;红敏师姐硕士论文作的唐代,科研方向上也要转轨,各方面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她诚正勤朴、敬业乐群,总是勤奋地做料研和写作,乐观地面对生活!还记得红敏师姐说自己每天博士论文写三千字,这就是我的奋斗标杆。还记得师姐把我们几个喊到她的“斗室”,在宿舍违规用电,炖鸡肉吃,改善生活,并夹给我一个大大的鸡腿。美好的往事让岁月讲给你听,真诚的话语让你我感动!

南开大学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毕业时,文学院沈立岩院长写的临别赠言是“劝君各勉日新志,他年共证岁寒心”。这十年来,红敏师姐黾勉以求,笔耕不辍,出版了两部专著,主持了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一个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新作屡见于《世界宗教文化》、《民族文学研究》、《武汉大学学报》、《戏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中国文化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新疆大学学报》、《晋阳学刊》等权威刊物,7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她本人入选“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现在已从安阳师范学院调到了河北大学工作。本书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作为师弟,她的博士论文我是拜读过的。此书稿增删损益、大刀阔斧,改变了之前“述多论少”的面貌,大举增加了文学研究的内容。再次读来,在耳目一新的同时,真心佩服师姐日新日进、精益求精的勤勉精神。“学海无涯勤是岸,云程有路志为梯。”这幅勉学联大概是“红敏精神”的最佳写照。

新作即将付梓,红敏师姐嘱我作序,我自知年轻识浅,推脱再三而未果。只好欣然驰笔,不计工拙,拉拉杂杂写了如许文字,姑为引喤!

2020年6月6日于彭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