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灞桥,一个送人远行的地方

陈忠实传 作者:邢小利 著


二、灞桥,一个送人远行的地方

灞桥,是一个送人远行的地方。也是一个被千古文人吟诵的地方。

陈忠实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地:“我的出生地蒋村,北边东边东南边都与蓝田县辖的大小村庄为邻,我的小学高年级就是在灞河北岸蓝田县油坊镇的小学就读的,路程也就二三里地。那个油坊镇是一个古老小镇,农历每到单日逢集,总是人山人海,包揽了南原(白鹿原)北岭(骊山南麓)和灞河川道的庄稼人,到这里来完成农林牧副产品的交易。这是我十二岁以前所能看见的最繁华的景象。”

陈忠实说,他的家就坐落在两千多年前项羽给刘邦设“鸿门宴”的那一带——“灞上”。他还说,当年刘邦机智地“起如厕”后,就是从他家猪圈的那个位置跑过的。

西蒋村原属灞桥区毛西公社,今属灞桥区席王街道。灞桥区是西安市辖区之一,据相关史志记载,灞桥区地处西安地区东部,辖境南以荆峪沟与长安区为界,东与蓝田县、临潼区为邻,北接高陵县(其中西段以渭河为界),西界北部隔灞河与未央区相望,南部隔浐河与雁塔区毗邻,中部在浐河以西与新城区相接。全区现辖纺织城、红旗、狄寨、十里铺、席王、洪庆、灞桥、新筑、新合九个街道办事处。西安市灞桥区是1955年建立的。回顾灞桥地区属县的沿革,从战国到清,建县两千多年间,分属芷阳县、霸陵县、霸城县、万年县、咸宁县等。1913年,民国政府撤销咸宁县,并入长安县。后撤府设道,长安县隶属设于西安城内的关中道。后关中道撤销,长安县遂直属陕西省,管辖今西安城区和长安区全部。1928年,将属于长安县的城区部分分出,设为西安市,旋于1930年撤市,1933年再次设为西京市,后又改为西安市。1938年长安县政府搬迁至城南大兆,1949年再迁韦曲,但仍管辖西安市东、西、南、北四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1955年划出长安县第五区(灞桥区)和第四区(狄寨区)的六个乡,设立了西安市灞桥区。1958年又将原长安县的新筑区划入,设立了新筑公社,将长安县的狄寨乡划入灞桥区红旗公社。此后,高陵县的耿镇地区曾一度划入,西安东关、胡家庙、韩森寨等地区也曾一度划入。1965年,灞桥区撤销,并入西安市新设立的西安市郊区。1980年,郊区撤销,灞桥区建制恢复。此后,灞桥区的辖境才开始稳定下来。

陈忠实对自己所生长的这块土地的历史非常熟悉。2008年3月21日晚,在他陕西作协的办公室,他给笔者这样叙述他家乡的历史沿革:辛亥革命前的清政府时期,现在的西安一分为二,以钟楼为分界线,南至终南山,北达渭河,东片为咸宁县,西片为长安县。咸宁县政府在东县门,长安县政府在西大街。陈忠实笑着对笔者说:“我们咸宁县为第一邑,你们长安县为第二邑。”辛亥革命后,张凤翙主政陕西,把两县合并,取消咸宁县,保留长安县。范围东到蓝田,西达咸阳,南抵秦岭,北至渭河,没有现在的西安市及各区名。长安县名和范围一直延续到1955年合作化成立时期。其间,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轰炸西安,国民党长安县政府为躲避轰炸,迁到长安县少陵原上的大兆镇;1949年共产党建立的长安县政府移到韦区,此后再没有进城。1965年到1980年3月,西安四个郊区合并,通称郊区。这个郊区当时有人民公社二十六个。陈忠实所在公社名为毛西公社。1980年3月至今,郊区又一分为三,东郊灞桥区未变,南郊雁塔区和北郊未央区名字也未变,只是把阿房区取消了,原来的阿房区南部归了雁塔,北部给了未央。

“灞桥”得名始由秦穆公改滋水为霸水,与秦穆公当年的霸业有关。秦穆公,姓嬴,名任好,公元前659年至前621年在位。即位之初,秦国经济落后,穆公选贤任能,多方延揽人才,又广泛使用铁器,努力发展生产。秦国连年五谷丰登,国势日强。遂向东攻打晋国,灭掉梁国、卫国。后来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被晋国打败,于是转而西进,灭掉了西戎,并乘胜灭掉了十二个小国,开拓了千里疆土。远在洛邑的周天子派使臣到秦国表示祝贺,承认秦在西部的霸主地位。秦穆公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并称“春秋五霸”。公元前645年9月,秦、晋于韩原交战,秦穆公大胜,俘获晋惠公,双方于灵台订立盟约,晋国割让河西之八城(今陕西东部)归秦。秦国由此始获得滋水以东之地。公元前623年,为彰其霸业,穆公下令改滋水为霸水,并在灞河东岸(一说今席王街道附近)筑霸城,作为继续东进的指挥中心。霸城亦称霸宫。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又在霸城设置了芷阳县,“芷”“滋”同音。秦亡汉兴之后,“霸”渐渐演变成“灞”。灞桥区以灞桥得名,灞桥架在灞河上。

灞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关中八水之一。灞河源出蓝田境内的秦岭山中,流经灞源镇后,由南转向西北,进入蓝田谷地,吸纳了清河、辋峪河,在蓝田县城以西受白鹿原的约束,转向西北,进入灞桥区,自东南而西北流,经洪庆、席王、灞桥等街道后,又吸纳了浐河再向北流过新筑,于新合街道境内注入渭河。其实,上古时,灞河本来是经灞桥街道豁口村一带北流入渭河的。后来不知何时,改道向西,鸠占鹊巢,反客为主,抢占了浐河河道,反令浐河成为支流。

灞河出秦岭,过白鹿原后掉头向西,进入沃野千里的平原。唐代诗人岑参在诗中说,“山中灞水北”。隋唐灞桥,正好建于这一形胜地带。站在灞桥之上,举目南望,群山逶迤,驻足北眺,渭水东流,西接千年帝都,东倚锦绣骊山。河岸边绿柳成荫,河堤上游人徜徉,桥下游船如梭,桥上车水马龙。而桥头,则建有离亭和鳞次栉比的歌楼酒肆。这里留下了朝廷命官升迁贬谪时的身影,也留下了士农工商郊游踏青的欢声笑语,最为人传诵的,当是文人与游子送行饯别的瑰丽诗章。长亭折柳赠别,几乎成了灞桥的同义语。长亭,又称离亭,乃送别之地。唐朝灞桥的离亭,在今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校内。该校是陈忠实读高中时的母校。校中所存孙蔚如创办灞桥小学的纪念碑碑文记载,“主席孙公”“爰捐千金建一小学”,“就离亭龙王庙二处营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孙蔚如将军曾为当时尚存的古离亭写过匾额。1958年前后,三十四中在离亭故址修筑了办公室,“文革”前,该校还留有离亭廊柱基石一块。此地与1994年发现的隋唐灞桥的走向正好在一条线上。

灞桥,送别之地。灞柳,送别之物。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陈忠实在小说《白鹿原》中,称灞河为“滋水”,称浐河为“润水”,意为滋润大地之水。

1992年夏,陈忠实写完《白鹿原》之后,填词一首《青玉案·滋水》,这样描写灞河的风姿:

涌出石门归无路,反向西,倒着流。杨柳列岸风香透。鹿原峙左,骊山踞右,夹得一线瘦。

倒着走便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自古青山遮不住。过了灞桥,昂然掉头,东去一拂袖。

“独开水道也风流”,说的是灞水,也是说自己。

陈忠实也要寻找自己的路。

  1. 陈忠实:《一把铁勺走天下》,见《吟诵关中》,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