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欧率更帖

国学经典(50):容斋随笔精粹 作者:(南宋)洪迈 著,陈才俊 编 周学兵 译


欧率更帖

【原文】

临川石刻杂法帖一卷,载欧阳率更一帖云:“年二十馀,至潘阳,地沃土平,饮食丰贱,众士往往凑聚。每日赏华,恣口所须。其二张才华议论,一时俊杰;殷、薛二侯,故不可言;戴君国土,出言便是月旦;萧中郎颇纵放诞,亦有雅致;彭君摛藻,特有自然。至如《阁山神诗》,先辈亦不能加。此数子遂无一在,殊使痛心。”兹盖吾乡故实也。

【注释】

①率(lǜ)更:即率更令,欧阳询曾任太子率更令。率,作“计”解;更,古夜间计时单位。②恣口所须:大饱口福。恣,无拘束。须,同需。③国士:字面意为国中的战斗之士,实际上它最初是用来专门称呼被各级统治者从武士中精选出来的勇士的。《左传·成公十六年》载晋、楚鄢陵之战,晋军将领深患楚军“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这里所说的“国士”,便是指的楚军中精选出来的武士。先秦典籍中出现的“教士”、“贤良”、“俊士”、“材士”、“桀杰”,其实指的都是“国士”,后用为人之敬称,所谓“无双国士”。④月旦:月亮出来烁烁其华的样子。成语“舌端月旦”,意为常在谈话中议论别人。其出处于宋·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舌端月旦,皮里阳秋。”⑤摛(chī)藻:满腹经纶。摛,传扬、铺展的意思。藻,华丽的文采、文辞。这是指施展文才。

【译文】

在(江西)临川县的一处石刻中夹杂着一卷法帖,这卷法帖记载了欧阳率更的一段话,帖上说:“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来过鄱阳郡,这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开阔,食物和水都很廉价,很多有才华的人时常聚集在这里。每天在这里赏花饮酒,大饱口福。在这些人当中,有两个姓张的人,才华横溢,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殷、薛的两位士人,其才华也就不必说了;一位姓戴的先生也是当时有名的勇士,一旦发表评论就是定论;有个姓萧的中郎虽然显得放诞不羁,但也不失文雅风度;彭先生很喜欢施展才华,他写的文章平静自然。其中写的《阁山神诗》,前辈高人都不能超过。上面的名士才子已经都不在人世了,特别使人痛心不已。”以上都是我故乡值得称道的事啊。

【评析】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欧阳率更帖中所记述的一些话。先记述鄱阳郡的生活气氛,“地沃土平,饮食丰贱”。然后再记述那里文人志士的特点,如“其二张才华议论,一时俊杰;殷、薛二侯,故不可言”等。最后感叹这些文人志士逝去。此篇文章通过对鄱阳郡才人志士特点的描述来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古代很多诗人在怀念友人时,都会通过写诗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怀念。比如,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寄黄几复》诗云:“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这首七律即黄庭坚写给知交黄几复以倾诉别离之感、怀念之情的寄赠诗,是为山谷诗中的名篇。古代的文人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以诗代柬。

八月端午

【原文】

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张说《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为端午也。

【注释】

①千秋节:又称天长节。以唐玄宗生日而得名。②张说:唐玄宗时名相,著名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③赤光照室:古认为帝王将相是上天授予,降世之时必有异兆,常见的说法有赤光照室、祥龙托胎等。④宋璟:唐玄宗时名相,与姚崇并称为“姚宋”,两人为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⑤仲秋:即中秋。每年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译文】

唐玄宗出生于八月初五,于是就把这天定为千秋节。名相张说在《上大衍历序》中写道:“谨于开元十六年八月初五即皇帝诞生之日的夜晚,献上《大衍历》。”另外,《唐类表》载有名相宋璟的《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其中写道:“月惟仲秋,日在端午”也就是说每个月的初五都可以被叫做端午。

【评析】

在古代所说的“端午”,并不是像现在,专指阴历五月五日而言。在唐代以前,把每个月的初五,都叫做端午。直到唐玄宗“端午临仲夏”一诗出现,历经宋、元以后,端午才成为五月初五的专称,直到现在。但是,这也有例外。在四川东部地区,就和其他地方不同,因为他们每年过三个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叫做“小端阳”,五月十五,叫做“大端阳”,五月廿五,叫做“末端阳”。在这三天,以大端阳最为热闹,末端阳较为冷清。而如今,当人们提出端午节,自然而然令人想起划龙船、包粽子与纪念屈原。根据早期的文献看来,端午节最初完全是一个唤起全民驱除疫病,促进民族健康的节日,其作用并不仅在纪念屈原。甚至在屈原以前,端午节就已存在。后来,因为屈原投江而死的那天,正好是五月五日的端午,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便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以免鱼与蛟龙去吃屈原的躯体。

禹治水

【原文】

《禹贡》叙治水,以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为次。考地理言之,豫居九州中,与衮、徐接境,何为自徐之扬,顾以豫为后乎?盖禹顺五行而治之耳。冀为帝都,既在所先,而地居北方,实于五行为水,水生木,木东方也,故次之以衮、青、徐;木生火,火南方也,故次之以扬、荆;火生土,土中央也,故次之以豫;土生金,金西方也,故终于梁、雍。所谓彜伦攸叙者此也。与鲧之泪陈五行,相去远矣。此说予得之魏几道。

【注释】

①《禹贡》:《尚书》中的一篇。该书把当时的全国分为九州,采用区域地理方法,记述地理情况,内容包括山脉,河流、蔽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是我国最早的地理科学著作。②九州:传说是古代中国的九个行政区划,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运行与变化。④彜(yí)伦攸叙:正常运行。彜伦,即常理;攸叙:有序而不乱。⑤鲧(gǔn):禹的父亲。

【译文】

《禹贡》中记述了治水,以冀州、衮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为顺序。从地理位置来看,豫州位于九州之中心,并与衮州、徐州接界。为什么从冀州开始,然后是扬州、荆州,而把豫州放在他们的后面呢?我认为这大概是按照五行方位治水顺序排列的缘故吧。冀州作为帝都,理所应当为第一个,而且地处北方,又因为五行属水,水生木,木表示东方,所以之后的顺序为衮州、青州、徐州;木生火,火表示南方,所以在徐州之后的顺序为扬州和荆州两州;火生土,土表示中央,所以在扬州、荆州之后为豫州;土生金,金代表西方,因此最后的两个为梁州和雍州。这就是按照五行常理而有条理的排列次序的。然而禹的父亲鲧打乱了五行顺序,相差的太远了。这个我也是从从魏几道那里得知的。

【评析】

相传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的使命接着治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最终获得了成功。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发现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遏制和阻拦。“川流不息”,一味地堵住洪水,洪水仍会流到别处,就好比现在的江河防洪,一味地修高堤坝只能暂时保证生命财产的安全。然而不及时分流排淤,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仍然可能冲垮大坝,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说,治水主要是方法的问题。

浅妄书

【原文】

俗间所传浅妄之书,如所谓《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之属,皆绝可笑。然士大夫或信之,至以《老杜事实》为东坡所作者。今蜀本刻《杜集》,遂以入注。孔传《续六帖》,采摭唐事殊有功,而悉载《云仙录》中事,自秽其书。《开天遗事》托云王仁裕所著,仁裕五代时人,虽文章乏气骨,恐不至此。姑析其数端以为笑。其一云:“姚元崇开元初作翰林学士,有步辇之召。”按:元崇自武后时已为宰相,及开元初三入辅矣。其二云:“郭元振少时美风姿,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遂牵红丝线,得第三女,果随夫贵达。”按:元振为睿宗宰相,明皇初年即贬死;后十年,嘉贞方作相。其三云:“杨国忠盛时,朝之文武争附之以求富贵,惟张九龄未尝及门。”按:九龄去相位十年,国忠方得官耳。其四云:“张九龄览苏頲文卷,谓为文阵之雄师。”按:頲为相时,九龄元未达也。此皆显显可言者,固鄙浅不足攻,然颇能疑误后生也。惟张彖指杨国忠为冰山事,《资治通鉴》亦取之,不知别有何据?近岁,兴化军学刊《遗事》,南剑州学刊《散录》,皆可毁。

【注释】

①《云仙散录》:又名《云仙杂记》,旧题后唐冯贽撰,内容多从它书摘抄唐五代人士轶闻轶事。《老杜事实》:亦称《杜诗事实》,已轶。《开元天宝遗事》:内容多采民间传闻,记录唐玄宗时宫廷内外风俗习尚,事多失实。②孔传《续六帖》:宋人孔传为白居易《六贴》所撰续书,仿《北堂书钞》例,杂采成语故事。③步辇之召:皇帝派车去召见。④郭元振(656—713),唐朝将领。名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北)人。据《旧唐书》记载,少有才智,18岁举进士,任通泉县尉。⑤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曲江集》。⑥文阵雄师:文坛上成就杰出者。《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上自战国,下迄五代,采用正史杂史约三百五十种,取材颇为谨慎。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⑦指杨国忠为冰山事:意指杨国忠借杨玉环得宠而发达,其荣华宝贵就像冰山一样,一旦太阳出来,就融化了。⑧兴化军学刊《遗事》:指闽莆田一带学舍刊本。南剑州学刊《散录》:指闽南平学舍刊本。

【译文】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许多浅薄荒诞的书籍,比如有《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等等类如这样的书籍,都是可笑至极的。但是仍然有一些士大夫们相信这些书的内容,甚至有些人认为《老杜事实》的作者就是苏东坡。现如今四川刻制的《杜集》,竟然把《老杜事实》为东坡所作者这件事写进了注释。孔传的《续六帖》,在采集唐朝史事这件事情上做了不少贡献,然而却把《云仙录》中的故事记载在了里面,这简直就是玷污了自己的书。《开天遗事》假托是王仁裕写的,王仁裕是五代时期的人,虽然文章缺乏气概,但也不至于写出这么不济的文章吧。暂且分析以上几件事情,就当笑话吧。第一件事,说的是:“开元初期姚元崇做了翰林学士,皇帝曾派车召唤他。”考察得知:姚元崇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成为宰相,到开元初期已经是第三次当宰相了。第二件事是:“郭元振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了,宰相张嘉贞想要让他作自己的女婿,于是就把他的第三个女儿和郭元振牵红线,果然跟着丈夫富贵发达了。”考查之后才知道:郭元振在睿宗时期做过宰相,明皇初年就被贬官过世了,十年之后,张嘉贞才当上了宰相。第三件事是:“杨国忠得势的时候,朝廷的文武百官都着想要地依附他,以谋求荣华富贵,唯独只有张九龄没有登门拜访过。”考察之后得知:

“张九龄辞官十年之后,杨国忠才得到了官职。”第四件事则是:“张九龄浏览了苏頲写的文章时,评价说:苏頲算得上是文坛上不可多得的人才。”考查之后发现:“苏頲当宰相的时候,张九龄还没发达呢。”这些都是明白的事实,轻易就可以看出错误,因此浅陋得都不值一驳,然而这也颇能迷惑误导后生晚辈啊。对于张彖说杨国忠的富贵和权势像冰山这件事,《资治通鉴》也记载了这种说法,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据呢?近几年,兴化军官刊刻印刷的《遗事》,南剑州官刊刻印刷的《散录》,都应该毁掉。

【评析】

在这篇文章中,对于民间流传的一些浅薄荒诞的书籍给予了抨击和揭示,对那些书籍里有的虚假的论述,我们应该予以否定,我们应该有据理论证的精神,而不是一味地服从书中所有的内容。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做什么事都不能盲从,应该用科学的事实说话,一切真实的事实都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着科学的证明和依据的。达尔文曾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文章中列举的四个错误的故事,都是有事实和内在规律证明的。总之,这篇文章警戒我们:要实事求是,用科学角度认知事实。

地险

【原文】

古今言地险者,以谓函秦宅关、河之胜,齐负海、岱,赵、魏据大河,晋表里河山,蜀有剑门、瞿唐之阻,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吴长江万里,兼五湖之固,皆足以立国。唯宋、卫之郊,四通八达,无一险可恃。然东汉之末,袁绍跨有青、冀、幽、并四州,韩遂、马腾辈分据关中,刘璋擅蜀,刘表居荆州,吕布盗徐,袁术包南阳、寿春,孙策取江东,天下形胜尽矣。曹操晚得兖州,倔强其间,终之夷群雄,覆汉祚。议者尚以为操挟天子以自重,故能成功。而唐僖、昭之时,方镇擅地,王氏有赵百年,罗洪信在魏,刘仁恭在燕,李克用在河东,王重荣在蒲,朱宣、朱瑾在兖、郓,时溥在徐,王敬武在淄、青,杨行密在淮南,王建在蜀,天子都长安,凤翔、邠、华三镇鼎立为梗,李茂贞、韩建皆尝劫迁乘舆。而朱温区区以汴、宋、毫、颖截然中居,及其得志,乃与操等。以在德不在险为言,则操、温之德又可见矣。

【注释】

①负:依靠,凭借。②瞿塘:指瞿塘峡,又名夔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约8公里。在长江三峡中,虽然它最短,却最为雄伟险峻。③方城:楚长城北起今河南方城,故称方城。④覆汉祚:灭亡了汉朝。祚,皇位。⑤刘仁恭:深州(今河北深州)人,唐末曾任卢龙节度使。本为原卢龙节度使李可举旗下将领,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在卢龙攻易州的一场战役中,以挖地道进城的方法攻陷城池,因此军中号曰“刘窟头”。⑥乘舆:天子代称。舆,乘坐的车架。⑦朱温:唐朝末期将领,曾被赐名朱全忠,称帝后改名朱晃。宋州砀山午沟里(今安徽省砀山县)人家世为儒,祖朱信,父朱诚,皆以教授为业。

【译文】

古今说到地形险要的,都认为秦国凭借函谷、大河的有利地势,齐国依仗大海和泰山的险要地形,赵国和魏国依据大河,晋国外境有河,内境有山,蜀国拥有剑门关、瞿唐峡的险阻,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垣,汉水作为城池,吴国凭借万里长江和太湖的险要,都可以建立国家。唯独宋国、卫国的周围,四通八达,没有一处险要的地势可守。然而在东汉末年,袁绍占据了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四州,韩遂、马腾等分别占据了关中,刘璋凭借蜀地,刘表占据荆州,吕布窃据徐州,袁术拥有南阳、寿春,孙策攻占江东,全国所有的险要地方都分割完了。而曹操最后才得到兖州,从这里崛起强盛起来,最后却消灭群雄倾覆汉室。讨论这件事的人认为曹操挟持皇帝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才能成功。然而在唐朝僖宗、昭宗时期,藩镇割据,王氏占有赵地一百多年,罗洪信占据魏地,刘仁恭占据燕地,李克用占据河东,王重荣占据蒲州,朱宣、朱瑾占据兖州、郓州,(王)时溥占据徐州,王敬武占据淄州、青州,杨行密占据淮南,王建占据蜀地,皇帝建都在长安,凤翔、邠州、华州三镇鼎足而立,不听诏令,李茂贞、韩建都挟持过皇帝。然而朱温凭借小小的汴州、宋州、亳州、颍州几个地方在危险中求得一席之地,然后慢慢壮大,最后竟能取得和曹操一样的雄基伟业,统治整个中原。所以就历史的兴衰而言,大多在于德行而不在于地理位置险要。从这个方面来看,曹操和朱温的德行就可见一斑了。

【评析】

文章说,就历史兴衰而言,大多在于德行而不在于地理位置险要,这个结论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就个例而言,曹操和朱温的立国并不在于他们二者多有德行,而在于对手运气多么糟糕。所谓“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若不然,何以曹魏46年而亡,后梁16年而亡呢?

长歌之哀

【原文】

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此语诚然。元微之在江陵,病中闻白乐天左降江州,作绝句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乐天以为:“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微之集作“垂死病中仍怅望”。此三字既不佳,又不题为病中作,失其意矣。东坡守彭城,子由来访之,留百余日而去,作二小诗曰:“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飘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东坡以为读之殆不可为怀,乃和其诗以自解。至今观之,尚使人凄然也。

【注释】

①裂眦:因发怒而眼睛睁得极大,形容极其愤怒。②左降:贬官的意思。③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④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译文】

带着嬉笑的愤怒,超过吹胡子瞪眼的愤恨;通过悠长的歌声表达的悲伤,超过号啕大哭的痛苦。这句话描述的很正确的。元微之在江陵的时候,生病时听说白乐天被贬官到江州,于是作了一首绝句说:“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白乐天认为:“这句诗别人都不愿意听到,更何况是我自己呢?”元微之曾写过“垂死病中仍怅望”,“仍怅望”这三个字用得既不好,又不说明是在生病时所作,因而失去了最初的意思。苏东坡在彭城当官,他的弟弟苏辙前来拜访他,居住了一百多天才离开,走时还作了两首小诗,说:“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飘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苏东坡认为读了这两首诗后心里非常难受,便和了两首用来宽慰自己。现在读起来,仍然使人感到悲凉凄惨。

【评析】

痛与不痛,并不是表现在脸上或者显眼的外表,这就像原文所说的“嬉笑之怒,甚于裂眦”,有些人不是很痛苦,不是很悲伤却能把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些人明明很痛苦,却为了不让别人担心而把痛苦藏在内心,其实后者才是最痛苦悲伤的。换一个角度想,凡是那些能忍受痛苦悲伤的人,其成功的几率才会更大。忍受孤独、忍受失败、忍受屈辱都是忍受痛苦的一种。忍受孤独的能力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忍受失败的能力是重新振作的力量源泉,忍受屈辱的能力是成就大业的前提。

张良无后

【原文】

张良、陈平,皆汉祖谋臣,良之为人,非平可比也。平尝曰:“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矣,以吾多阴祸也。”平传国至曾孙,而以罪绝,如其言。然良之爵但能至子,去其死才十年而绝,后世不复绍封,其祸更促于平,何哉?予盖尝考之,沛公攻峣关,秦将欲连和,良曰:“不如因其懈怠击之。”公引兵大破秦军。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即解而东归矣。良有养虎自遗患之语,劝王回军追羽而灭之。此其事固不止于杀降也,其无后宜哉!

【注释】

①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传为汉初城父(《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在楚汉相争时,曾多次出计策助刘邦。②峣关:故址在西安市蓝田县城南,因临峣山得名。自古为关中平原通往南阳盆地的交通要隘。

【译文】

张良、陈平,都是汉高祖手下的谋臣,但是张良的为人,却不是陈平可以相比的。陈平曾经说:“我善于使用阴谋,这是道家所禁忌的地方。我的后代将会灭绝,这因为是我造的祸根啊!”果然陈平的地位传到他的曾孙时,因罪而被断绝了,正如他所说的一样。然而张良的爵位却只传到他的儿子,离他去世才十年就灭绝了,后代也不再续封,他遭到灾祸的时间比陈平还快,这是为什么呢?我曾考察过,沛公攻打峣关时,秦国守将想要投降,张良说:“不如趁他放松戒备时进攻。”沛公的军队战胜了秦兵。之后项羽和汉王订立了合约,平分天下,达成合约后项羽就带兵向东去彭城了。张良说这是养虎为患,劝刘邦回兵追击项羽灭掉他。张良的这两件事不逊于诛杀降兵,因此他应当没有后代啊!

【评析】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张良腹藏坏水、损招频出。刘邦攻打峣关时,秦国想要投降,张良提出“不如因其懈怠击之”,于是才打败秦军。张良如此阴险,理应受到报应!这件事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如果能够多作一些善事,尽力的去帮助别人,将来必定能够获得相当的回报;即使无力行善或不愿意为别人付出,也无论如何不能心存邪念、加害别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周亚夫

【原文】

周亚夫距吴、楚,坚壁不出。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果奔西北,不得入。《汉史》书之,以为亚夫能持重。按:亚夫军细柳时,天子先驱至,不得入。文帝称其不可得而犯。今乃有军中夜惊相攻之事,安在其能持重乎?

【注释】

①周亚夫:西汉名将。距:通“拒”,抗拒,抵抗。周亚夫(前199-前143),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军事家,汉族,沛县(今江苏沛县)人。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②坚壁:坚守阵地。③陬(zōu):隅,角落。④《汉史》: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一百二十卷。其主要记述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囊括了西汉一代(包括短暂的王莽政权)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⑤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

【译文】

周亚夫在抵抗吴、楚军队时,坚守阵地,并不主动出战。军营在夜间时发生惊动,士兵们互相攻击扰乱,一直闹到周亚夫的帐下。周亚夫依然躺着不起。过了一会儿,军营安静下来。吴军对东南角攻打,周亚夫便命令加强西北的防备。果然吴军又来攻打西北,却不能够攻进来。《汉史》上记载了这件事,认为周亚夫用兵适当稳重。据考察:周亚夫在细柳驻军时,皇帝派的使臣到达那里,却不能够进军营。汉文帝称赞他的军队是不可侵犯的。但军队如今竟然发生夜间受扰而互相攻击扰乱的事,怎么能够说他用兵适当稳重呢?

【评析】

做事情一定要适当稳妥地处理问题。上述文章讲述了虽然周亚夫在抵抗吴军用兵得当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也得到了《汉史》对其“能持重”的评价。但由于军中出现“夜惊,内向攻击扰乱”的现象,遭到了作者的质问,最后用反问的形式否定了“周亚夫能持重”的观点。

秦用他国人

【原文】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

【注释】

①四方游士:四方游说之士。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众多,读书人习纵横之术,游历四方,希图出人头地。②田忌、田婴、田文:田忌,战国时齐国名将,在马陵道杀掉魏国大将庞涓;田婴,田文的父亲,齐国丞相;田文,即孟尝君,齐国贵族,有门客数千人,为“战国四君子”之一。③公孙鞅:即商鞅,本为卫国人,被秦孝公封到商地,故而又称商鞅、商君。④张仪、魏冉、范雎:张仪,战国时著名纵横家,当时苏秦先游说六国合纵抗秦,后张仪策说六国连横事秦;魏冉,魏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弟,助昭王即位,为将军,受封穰侯;范雎,字叔,战国时魏人。⑤李斯:战国末上蔡人,因六国弱,无法施展才能而入秦,助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为丞相。秦始皇死,又助胡亥继帝位。⑥楚悼王:即熊疑,其父熊当被盗贼杀死,熊疑继立为悼王。

【译文】

七国争雄天下,没有不招揽全国各地的人才的。然而六国所任用的相国,都是他们宗族的人和本国人,比如齐国的田忌、田婴、田文,韩国的公仲、公叔,赵国的奉阳、平原君,魏王甚至将太子立为国相。唯有秦国不是这样的,最初和秦国商讨大计、开创霸业的是魏国人公孙鞅。还有比如赵国人楼缓,魏国人张仪、魏冉、范雎,燕国人蔡泽,韩国人吕不韦,楚国人李斯。全部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们并且不怀疑他们,秦国最终能够统一天下,这都是靠以上这些人的力量。燕昭王任用郭隗、剧辛、乐毅,几乎灭亡强盛的齐国,而剧辛、乐毅都是赵国人。楚悼王任用吴起为相国,各国诸侯都担心楚国会变强大,原来吴起是卫国人。

【评析】

从上面的历史背景中可以看出,秦国之所以能够战胜六国,统一天下,主要是因为秦国善于用人。其他六国所任用的相国都是自己的亲信或是本国的人,而秦国则是任用有实力的人,从不受地域的限制,如赵国人楼缓、魏人张仪、燕人蔡泽、韩人吕不韦等等,甚至“皆委国而听之不疑”,正是由于秦国用人得当,看问题有长远的眼光,才最终统一六国。

李太白

【原文】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月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谓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注释】

①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徽当涂县境内。②李阳冰:字仲温,是李白的堂叔,宝应元年(762)任当涂县令,为李白诗集作序。③试弦歌:担任县令。④李华:字遐叔,天宝间官监御史,为权幸所嫉,后去官归隐,为李白写墓志。⑤良:这里是实在的意思。⑥杜子美:名甫,字子美。唐代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历官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有杜工部之称。后人还称其为“诗圣”。

【译文】

世俗都说李白在当涂的采石矶,夜间因喝醉了酒在江上划船,看见月亮的影子映在水中,便俯身捞取,却失足溺水身亡。所以采石矶就有了捉月台。我考察了李阳冰为李白所作的《草堂集序》,上面说:“李阳冰曾在当涂担任县令,当时李白病得很严重,有草稿一万卷还没有修订,于是在枕头上把文稿交给我,让我作序。”又有李华撰写的《太白墓志》中也说:“李白是写了《临终歌》而死。”据此可知,世俗的传言实在是不可信,大概是与传言杜甫因喝了白酒,吃了烤牛肉而死一样的荒诞可笑吧。

【评析】

不可轻易听取谣言。世俗传言说李白是因为喝醉了酒,失足溺水身亡。而经过作者考证得知,李白是因为在病重的情况下写诗而亡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世俗上的传言不一定就是真的,我们可以一听而过,但不能全部都信以为真,一定要通过科学的考察证明才可以。

温公客位榜

【原文】

司马温公作相日,亲书榜稿揭于客位,曰:“访及诸君,若睹朝政阙遗,庶民疾苦,欲进忠言者,请以奏牍闻于朝廷,光得与同僚商议,择可行者进呈,取旨行之。若但以私书宠谕,终无所益。若光身有过失,欲赐规正,即以通封书简分付吏人,令传入,光得内自省讼,佩服改行。至于整会官职差遣、理雪罪名,凡干身计,并请一面进状,光得与朝省众官公议施行。若在私弟垂访,不请语及。某再拜咨白。”乾道九年,公之曾孙伋出镇广州,道过赣,获观之。

【注释】

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史学家。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与刘恕等编撰编年史《资治通鉴》。②榜稿:榜,告示;揭,张贴。③阙遗:失误与遗漏。④干:牵涉的意思。⑤咨白:说明,禀告。⑥赣:赣州,今属江西。

【译文】

司马光当宰相的时候,亲笔写了一篇告示,并张贴在会见客人的地方,上面写道:“来访所有的人士,如果看到朝廷政事有失误遗漏,百姓疾苦,想要提出中肯意见的,请用章奏上奏给朝廷,我和同僚们商议之后,选择可行的再上交给皇上,经批准就会施行。但是倘若私下写书给我,结果也是没有益处。倘若我犯了什么错误,也希望大家不吝赐正,把书信封好交给吏员,让官吏将信传递给我,我一定会反省自己,然后改过。对于那些处理官职的委派、平反罪名的事情,凡是牵涉到自身的,都请送来状纸,我和众臣商议后施行。倘若到我家里拜访的,请不要谈论公事。司马光再拜敬作说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司马光的曾孙司马伋去广州做官,路过赣州,才看到了此榜文。

【评析】

批评者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因为他点出我们的缺点。有时候,别人批评我们,并不是对我们本身不满意,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事或对人的态度不满意,他们的批评只是对我们所做事情的一种建议,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挑剔。善意的批评,能让我们知道存在着哪些不足和缺点,这样就能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地弥补或改掉缺点,更加的完善自己。可以说,司马光能够当上宰相,并受人爱戴,这与他善于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页应该向司马光一样,有一种善于接受别人批评的精神。

牛米

【原文】

燕慕容皝以牛假贫民,使佃苑中,税其什之八;自有牛者,税其七。参军封裕谏,以为魏、晋之世,假官田牛者不过税其什六,自有牛者中分之,不取其七八也。予观今吾乡之俗,募人耕田,十取其五,而用主牛者,取其六,谓之牛米,盖晋法也。

【注释】

①慕容皝(huàng):字元真,东晋初年鲜卑族的首领,建立前燕国。他为了纪念自己的功绩,自创“皝”字。②假:借。③封裕:封裕,汉人,渤海封氏,封抽的儿子,为前燕记室监参军、太尉领中书监。

【译文】

燕国皇帝慕容皝把牛借给贫穷的农民,并且允许他们在苑囿中种地,但是要收取他们十分之八的租金;如果自己家里有牛的,就收取十分之七。参军封裕劝说阻止,他认为在魏、晋时期,农民租种官府农田和借用官府的牛所交的租金也不过是十分之六,而自己有牛的,双方各付一半,也不会收取十分之七或八的租金。如今我看了我们家乡的风俗,用佃户耕田,收取十分之五的租金,使用主家耕牛的,收取十分之六的租金,称之为“牛米”,这乃是晋朝的制度。

【评析】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李绅《悯农》中的句子,这让我们又想起满脸皱纹但又一脸纯朴的田间老农,他们起早贪黑,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依旧要在田间辛苦地劳作。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有一碗饭吃,能让全家老小填饱肚子,但这样高的租金,谁能承受得了?虽然粮食是他们自己种出来的,可官员却并不理会他们的难处与艰辛。这就是晋朝收取农民租金的制度啊!想一想,生活在现代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应该感到知足。

南夷服诸葛

【原文】

蜀刘禅时,南中诸郡叛,诸葛亮征之,孟获为夷汉所服,七战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蜀志》所载,止于一时之事。国朝淳化中,李顺乱蜀,招安使雷有终遣嘉州士人辛怡显使于南诏,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当境有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赍金龙二条、金钱两千文并设酒脯,请先祭享而渡。”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呜呼,可谓贤矣!事见怡显所作《云南录》。

【注释】

①孟获:是三国时期南中一带少数民族的首领,曾经起兵反叛蜀汉,后来被诸葛亮七擒七纵并降服。②嘉州:今四川乐山一带。③南夷:古代的少数民族。

【译文】

蜀国后主刘禅时期,南中的几个郡发生叛乱,诸葛亮出兵讨伐,孟获是当时被夷民汉人所佩服的人,跟诸葛亮打了七次仗,每次均被抓住,他说:“先生有上天的威严,我南夷之人不会再叛乱了。”《蜀志》中所记载的,只是一段时期的事情。在宋太宗淳化年间,李顺反叛蜀国,招安使雷有终派遣嘉州士人辛怡显出使南诏,到达姚州后,当地节度使赵公美用书信来迎接,说:“当地境内有条泸水,过去诸葛亮曾告诫说:‘如果不是贡献或是征讨,就不得渡过这条河;倘若一定要过,就必须祭祀,然后才可以登舟过河。’现在,我已经派本部将士带两条金龙、二千文金钱并摆下酒肉,请先祭祀之后再渡河。”由此可见,南夷人对诸葛亮是很佩服的,虽然过了千年却和当初一样。唉!真可称之为贤才啊!这件事被记载到了辛怡显所作的《云南录》中。

【评析】

诸葛亮之所能使南夷人对他心悦诚服,除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以理服人。孟获,跟诸葛亮打了七次仗,被擒获了七次,也被诸葛亮放了七次,最后,孟获心悦诚服,真心诚意地佩服诸葛亮,而不再与朝廷作对,即使是在千年之后,南夷人依然谨记诸葛亮的告诫。

晋之亡与秦隋异

【原文】

自尧、舜及今,天下裂而复合者四:周之末为七战国,秦合之;汉之末分为三国,晋合之;晋之乱分为十余国,争战三百年,隋合之;唐之后又分为八九国,本朝合之。然秦始皇一传而为胡亥,晋武帝一传而为惠帝,隋文帝一传而为炀帝,皆破亡其社稷。独本朝九传百七十年,乃不幸有靖康之祸,盖三代以下治安所无也。秦、晋、隋皆相似,然秦、隋一亡即扫地,晋之东虽曰“牛继马后”,终为守司马氏之祀,亦百有余年。盖秦、隋毒流四海,天实诛之,晋之八王擅兵,孽后盗政,皆本于惠帝昏蒙,非得罪于民,故其亡也,与秦、隋独异。

【注释】

①靖康之祸: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军南下,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徽宗、钦宗被虏,北宋灭亡。②牛继马后:指以牛姓代替司马氏继承皇位,这是晋朝时的图谶。③八王擅兵:指西

晋八王之乱。司马氏得到天下后,分封宗亲。惠帝时,各宗亲王侯为争权夺利,混战达16年,直到怀帝即位才平息。④孽后:指贾南风,西晋惠帝皇后。她把持朝政,引起朝野动荡。

【译文】

自从尧、舜至今,天下分裂而又统一了四次:周朝末年,战国七雄并存,之后被秦朝统一;汉朝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被晋朝统一;晋朝大乱后被分裂为十几个小国,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战争,之后被隋朝统一;唐朝灭亡后天下又分裂为八九个小国,如今被本朝统一。然而秦始皇传了一世而为胡亥,晋武帝传了一世而为晋惠帝,隋文帝传了一世而为隋炀帝,最终全部灭亡,葬送了江山社稷。唯独本朝传了九代即达一百七十年,虽不幸遭遇了靖康之变,但大概三代以来都没有如本朝这样和平安定了。秦朝、晋朝、隋朝都有相似之处,然而秦朝、隋朝灭亡之后就再没振兴起来,东晋虽被称为“牛继马后”,但最终还是保住了司马氏的社稷,也享有了百余年。大概是秦朝、隋朝祸害了四海,上天都要诛灭他们,晋朝的八王之乱,“孽后”贾南风把持朝政,引起朝野动荡,都是由于晋惠帝的昏庸无能,并非他残害百姓,所以晋朝的灭亡和秦朝、隋朝的灭亡是不同的。

【评析】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个国家立足的基本前提。从上面的历史背景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秦朝和隋朝,秩序紊乱,统治者昏庸无能,残害天下百姓,毒祸五湖四海,这两个朝廷连最起码的贤明、爱戴百姓都没有做到,怎会不灭亡呢?晋国的晋惠帝昏庸无能,让贾南风篡夺了朝政,胡作非为,导致朝野动荡不安,并最终导致晋国的灭亡。从上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想要长久地立足下去,要想使国家昌盛太平,除了要有一个明智贤能的国君外,还要有一个良好可行的治国之道和良好的秩序,当然,最重要还是要拥得百姓的信赖,获得百姓的认可,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韩信周瑜

【原文】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成禽,信盖自言之矣。周瑜拒曹公于赤壁,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会东南风急,悉烧操船,军遂败。使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则瑜未必胜。是二说者,皆不善观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禽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胜矣。不然,何以为信、瑜?

【注释】

①广武君:指楚汉相争时赵国谋臣李左车。李封广武君,故称。韩信、张耳攻赵时,赵权臣成安君陈馀不听广武君之言,以至兵败。韩信获广武君而师事之,广武君遂为之筹策下燕齐之地,见《史记·淮阴侯列传》。②会:正好赶上。③急:猛烈的,急速的。

【译文】

世人都说韩信讨伐赵国时,赵国的广武君请求用奇兵堵住井陉口,来断绝敌军的粮道,成安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韩信派遣间谍探听赵国的情况,间谍打听到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建议,回来向韩信报告,韩信非常高兴,于是立刻率军攻打赵国,结果战胜了赵国。如果成安君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那么韩信就会被擒住,这大概是韩信自己说的话。周瑜在赤壁对阵曹操之时,部将黄盖提出火攻的策略,正好遇上猛烈的东南风,这才烧毁了曹操所有的战船,曹军大败。如果那天没有刮起东南风,黄盖也没有提出火攻的策略,那么周瑜就不一定会战胜曹军。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善于观察人。如果让韩信去对付陈馀,就像让猛虎去对付猪一样。韩信对汉王刘邦说,请求从北面攻取燕国、赵国,若井陉口被堵住,他一定还会想出其他的妙计来应对。韩信对广武君说:“如果成安君听了您的计策,我就要战败被擒了。”这大概就是韩信故意谦虚以求广武君畅所欲言的说法。当孙权询问周瑜如何战胜曹军时,周瑜已经说出了曹操进军的四种弊端,并说出曹操被擒应该就在今日。刘备见到周瑜,嫌周瑜的军队太少。周瑜说:“这些人已经足够用了,您在豫州就看我怎么战胜曹军吧!”如果没有火攻之计,周瑜必定有其他方法来战胜曹军。如果不是这样,那他们还是韩信、周瑜吗?

【评析】

但凡胸怀大志、真正聪明之人,其成功绝不是凭借一时的侥幸和小聪明而取胜的。文章中,有人认为韩信之所以一举攻下赵国,是因为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意见,这种认为者都是不善于观察的人,文中说道,在韩信讨伐赵国之前,韩信已经派间谍到赵国打听过赵国的情况,当韩信得知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意见后,才随机应变,采取了攻城的计策,若是间谍得到的情况是成安君听从了广武君的意见,那么韩信也一定会随机应变,采取另一种攻城计策的。文中又说,有人认为,如果黄盖没有提出火的攻略,也没有遇到强烈的东南风,那周瑜不一定会战胜曹军,曹军也不一定失败,这种论点同样也是不对的。如果黄盖没有提出火攻的计策,也没有刮起东南风,那么周瑜肯定也会与众大臣商量其他对策的。韩信、周瑜在面对困境时,临危不乱,都是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国初人至诚

【原文】

真宗时,并州谋帅,上谓辅臣曰:“如张齐贤、温仲舒皆可任,但以其尝历枢近,或有固辞,宜召至中书询问,愿往则授之。”及召二人至,齐贤辞以恐为人所谗。仲舒曰:“非敢有辞,但在尚书班已十年,若得改官端揆,赐都部署添给,敢不承命?”辅臣以闻,上曰:“是皆不欲往也,勿强之。”王元之自翰林学士以本官刑部郎中知黄州,遣其子嘉祐献书于中书门下,以为:“朝廷设官,进退必以礼,一失错置,咎在廊庙。某一任翰林学士,三任制诰舍人,以国朝旧事言之,或得给事中,或得侍郎,或为谏议大夫。某独异于斯,斥去不转一级,与钱谷俗吏,混然无别,执政不言,人将安仰?”予谓仲舒尝为二府,至于自求迁转及增请给。元之一代刚正名臣,至于公移笺书,引例乞转。唯其至诚不矫伪故也。后之人外为大言,避宠辞禄,而阴有营求,失其本真者多矣,风俗使然也。

【注释】

①中书:即中书省,当时的最高行政机构。②端揆:尚书省长官。③王元之:王禹偁,字元之,北宋政治改革派的先驱,著名文学家。④中书门下:简称中书,即政事堂。⑤廊庙:帝王和大臣议事的地方,通常指代朝廷。⑥二府:宋朝最高国务机关,枢密院管理军政,称西府;中书门下管理财务,称东府,合称二府。⑦引例:援引旧例。

【译文】

宋真宗时期,并州缺少一位将帅的职位,宋真宗对辅政的大臣们说:“像张齐贤、温仲舒均可胜任此职,但是因为他们曾经在枢密院担任过职位,可能会推辞这个职务,所以应该把他们召至中书省询问一下,倘若他们愿意就授予官职。”于是把二人召至中书省,张齐贤因为害怕被别人进言陷害而推辞这个职位。温仲舒说:“我不敢推辞这件事,只是我担任尚书之职已经有十年了,如果任命我为尚书省长官,赐给我都部署之职,同时增加俸禄,我敢不听命吗?”辅臣听后把他们的话汇报了皇上,皇上说:“他们都不想前往任职,不要勉强他们。”翰林学士王禹偁由刑部郎中转到了黄州担任知州,派他的儿子嘉祐到政事堂献书,其书写道:“朝廷设立官职,是进是退必须按照礼节,安排一旦出了错误,因归因于朝廷大臣。我曾经担任翰林学士,三任制诰舍人,按照本朝的惯例来说,或者任命给事中,或者为侍郎,或者为谏议大夫。唯独我不同于他人,我离开官位后没有转升一级,这与管理钱谷的俗吏有什么区别,执政大臣不说,谁又怎么会信服呢?”我认为温仲舒曾经为二府大员,敢要求皇上给其升迁并且增加俸禄;王禹偁作为一代刚正不阿的名臣,敢公开献书,引用旧例来请求升官。这都是因为他们内心至诚,从不掩饰虚伪的结果。后来的人表面上大言不惭、避宠辞禄,而暗地里却蝇营狗苟,失去真实的自己的人太多了,这就是社会风气造成的结果啊!

【评析】

《孔子家语》中有“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这句话人们常说,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忠言往往就是逆耳的语言,最有价值。假如一个人听忠实良言感到厌倦逆耳,不仅完全辜负了人家劝诫的美意,关键是无法看到自己的缺点,无法反省自己言行的缺点,进而就难以改善缺点,难以更好地督促自己保持良好的品德。文中的温仲舒不但没有担任将帅之职,反而要求皇上给自己升迁并附加增加俸禄,在别人看来是大逆不道,但这却是他发自内心的感想,忠言总会逆耳,听见逆耳的忠言绝对不可以气恼,如果别人一夸奖,就变得洋洋得意,那势必会在无形中会削弱自己发奋上进的精神,也就容易自我陶醉。

孔子欲讨齐

【原文】

陈成子弑齐简公,孔子告于鲁哀公,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左传》曰:“孔子请伐齐,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常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伐也。’”说者以为孔子岂较力之强弱,但明其义而已。能顺人心而行天讨,何患不克?使鲁君从之,孔子其使于周,请命乎天子,正名其罪。至其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予以为鲁之不能伐齐,三子之不欲伐齐,周之不能讨齐,通国知之矣。孔子为此举,岂真欲以鲁之半力敌之哉?盖是时三子无君与陈氏等,孔子上欲悟哀公,下欲警三子。使哀公悟其意,必察三臣之擅国,思有以制之,起孔子而付以政,其正君君、臣臣之分不难也。使三子者警,必将曰:鲁小于齐,齐臣弑君而欲致讨,吾三臣或如是,彼齐、晋大国肯置而不问乎?惜其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尔。

【注释】

①三子:指当时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译文】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告诉鲁哀公,请求讨伐陈成子。鲁哀公说:“这件事你去找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贵族吧。”孔子把他的想法告诉了三家贵族,他们都没有同意。《左传》中记载说:“孔子请求讨伐齐国,鲁哀公说:‘鲁国比齐国弱已经是很久的事情了,你现在要讨伐他,结果会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陈成子杀了他们齐国的国君,齐国的老百姓有一半都不会支持他,凭借着鲁国所有人的力量加上齐国的一半人的力量,这样是足可以讨伐齐国的。”有人议论说孔子从不会计较实力的大小,只是他比较注重仁义而已,但从仁义的角度能把事情的道理说明白讲清楚就足够了。如果能顺从老百姓的心思而进行讨伐,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假若鲁哀公接受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出使周朝天子,请求天子降罪于陈成子。至于能不能战胜齐国,孔子认为这就是与他无关的事情了。在我看来,鲁国还不能讨伐齐国,三家贵族与齐国的陈成子一样居心不良,因此不能讨伐齐国,周天子失去了权威,因此也不能够讨伐齐国,这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的道理。孔子的这一举动,难道真的是想以鲁国一半人的力量去对抗齐国吗?大概是因为当时鲁国的三家贵族目无君主与陈成子的状况是一样的。孔子既可以使鲁哀公觉悟,也可以警告三家贵族。如果这样使鲁哀公知道了孔子的本意,他一定会认真看待三臣擅权、图谋不轨的事实,然后想尽办法控制三臣,然后重用孔子并让他执掌国政,那么国君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生分了。如果孔子的举动使三家贵族受到警示,一定会说:鲁国比齐国小,齐国的大臣杀了君主而导致大家一致要去讨伐齐国,我们三人一起去杀君主,像齐、晋这些大国又怎么会置之不理呢?可惜的是,鲁国君臣不能理解孔子的这番深意。自此两年后,孔子死了。又过了十一年,鲁哀公竟在三位大臣的逼迫下逃到了越国,这与齐简公相比起来,只是得免一死罢了。

【评析】

这篇文章讲述了孔子苦心孤诣帮助鲁哀公解决三家贵族擅权、图谋不轨的问题,可惜鲁哀公不能理解孔子所做的这些事情,孔子死后,鲁哀公被逼之下逃到了越国。看到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韩愈《马说》中的一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读这篇文章,心中必有一番凄凉,有人是注定一生孤独、压抑,注定怀才不遇,最终顾影自怜,潦草此生。但也不乏幸运者,将遇良材,最后功成封侯,并且得以善终,哀荣著后。但大多数人虽有伯乐之缘,却没有千里马之福,或英年早逝,或招君主猜忌死于刀下,或抑郁一生。孔子的一生可以说就是这样。

狐突言辞有味

【原文】

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以十二月出师,衣之偏衣,佩之金玦。《左氏》载狐突所叹八十余言,而词义五转。其一曰:“时,事之征也;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其二曰:“敬其事,则命以始;服其身,则衣之纯;用其衷,则佩之度。”其三曰:“今命以时卒,閟其事也;衣之龙服,远其躬也;佩以金玦,弃其衷也。”其四曰:“服以远之,时以閟之。”其五曰:“龙凉,冬杀;金寒,玦离。”其宛转有味,皆可咀嚼。《国语》亦多此体,有至六七转,然大抵缓而不切。

【注释】

①《左氏》:即《左氏春秋》。②閟:(bì),止,尽。”③《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④缓:这里指关联不紧凑。

【译文】

晋侯派遣太子申生去讨伐东山皋落氏,并命令他十二月出兵,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再佩上镶金的玉佩。《左传》中记载了狐突所说有关这件事的八十多个字,其中的含义包括五个层次的转折。其一说:“时间,是事情的征兆;衣服,是身份的表象;佩饰,是内心的旗帜。”其二说:“想要让他郑重的对待一件事情,就要提前采取行动;想要符合他的身份,就要穿纯色的衣服;想要让他内心忠诚,就应当佩带合乎礼度的饰物。”其三说:“如今命令他出征的时间如此匆忙,是想要让他的事业终止;让他穿不同颜色的衣服,是想要与他疏远关系;让他佩上镶金的玉佩,是想要舍弃他内心的忠诚。”其四说:“让他穿不同颜色的衣服目的是要疏远他;让他在较晚时间出征目的是要终止他的事业。”其五说:“杂色意味着凄凉,冬天意味着肃杀;金属意味着寒气,玦佩意味着火一般的燥热。”这些文字婉转曲折,耐人寻味。《国语》中也有许多类似这样的文字,有的甚至包含六七个层次的转折,但大多数都关联不紧且不切入主题。

【评析】

狐突原姓姬,为春秋时晋国大夫,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重耳是他的外孙。晋献公命令太子申生征伐东山皋落氏,是在闵公二年(前660),狐突为太子驾驭戎车。晋献公指令申生“尽敌而返”,实际是要牺牲他,好改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狐突从晋献公为申生“衣之偏衣,佩之金玦”的举动中看出了端倪,从五个角度婉转提醒申生,希望他可以醒悟。《左传》里后来还说,梁余子养、罕夷和先丹木都看出事情不对,狐突准备让大家一起出逃,被监军的羊舌大夫阻止了。于是狐突就劝谏申生,让他不要出兵。后来申生被逼自杀,晋国大乱,狐突也被杀。百姓对于他的遭遇非常同情,于是立祠祭祀。

孟子书百里奚

【原文】

柳子厚《复杜温夫书》云:“生用助字,不当律令,所谓乎、欤、耶、哉、夫也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之,宜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精思之则益也。”予读《孟子》百里奚一章曰:“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缪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缪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味其所用助字,开阖变化,使人之意飞动,此难以为温夫辈言也。

【注释】

①生:指杜温夫。②闻人:前人、名人。③百里奚:为百里傒简作,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字里,名奚。秦穆公时的贤臣,是著名的政治家。④开阖:指诗文结构的铺展、收合等变化。

【译文】

柳宗元在《复杜温夫书》中说:“你使用语助字时,是不符合法则和规律的。所说的乎、欤、耶、哉、夫等词,是疑问词。所说的矣、耳、焉等词,是判断词。而今,你认为这些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查考前人对这些字的使用规则,与我们理解的是不同的,可见仔细的思考分析是很有益的。”我在读《孟子》时看到关于百里奚的一段文字中这样写道:“曾经不知道用养牛人的身份去拜见秦穆公是种肮脏的行为,这可以说是明智吗?他知道劝阻不了虞公,就不去劝阻,可以说是不明智吗?

他知道虞公将要灭亡,于是提早离开,这不可以说不明智。他在秦国被推荐出来辅佐秦穆公时,便知道秦穆公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便辅佐他,可以说是不明智吗?仔细品味助字的使用,看诗文结构的铺展、收合等变化,让人思绪飞动,这些是温夫之辈难以理解的。

【评析】

助词是一种独立性差、无实义的特殊虚词,通常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之上,以突出句子的结构或者某种功能。助词若位于句子的前、中、后,通常表示某种语气;若用于句子中间或词与词之间,则表示提示某种结构上的关系。助词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经常被人忽视。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湘山野录》中讲了一个故事,说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助得甚事!”然而助词用不好,文章也不会写得漂亮。作者转载古文大家柳宗元给青年学子杜温夫的讲解,并且又通过研读《孟子》,更加确认了这一观点。俗话说“之乎者也焉矣哉,用得成章好秀才”。做任何事,都要重视细节,不能因为它不是主要的部分就忽略不管,否则会永远比别人做得差。

韩柳为文之旨

【原文】

韩退之自言:作为文章,上规姚、姒、《盘》、《诰》、《春秋》、《易》、《诗》、《左氏》、《庄》、《骚》、太史、子云、相如,闳其中而肆其外。柳子厚自言:每为文章,本之《书》、《诗》、《礼》、《春秋》、《易》,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韩、柳为文之旨,要学者宜思之。

【注释】

①姚:相传虞居姚墟而姓姚,此指《虞书》。姒:夏禹姓姒,此指《夏书》。《盘》:盘铭,商汤时代刻在盘上的铭辞。《诰》:周代的诏令。②《书》:《尚书》,现存最早的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经孔子编选的我国上古时期的典章文献。③《谷梁氏》:谷梁赤撰《谷梁传》。④《国语》:又称《春秋外传》,相传是春秋时左丘明撰,是记言史书,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叙述史事。

【译文】

韩愈曾经说过:写文章的时候,应该效法如《尚书·盘庚》、《尚书·诰》、《春秋》、《易经》、《诗经》、《左传》、《庄子》、《离骚》,以及司马迁、杨雄、司马相如等人的文章,发挥主旨并充分演绎。柳宗元则认为:每写文章时,首先应以《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易经》为基础,参照《谷梁传》的写法,可使文章思路广阔,气势磅礴;参照《孟子》、《荀子》,可使文章语句流畅、脉络清晰;参照《庄子》、《老子》,可使文章酣畅淋漓,妙笔生花;参照《国语》,可使文章意趣横生,更加耐人寻味;参照《离骚》,可以使文章更加意境幽远;参照《史记》,可使文章语言简洁优美。这就是韩愈、柳宗元写文章的要领,想学习写作的人应当仔细揣摩。

【评析】

这篇文章通过引用韩愈和柳宗元两人的话,为大家阐述了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的道理。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洛中盱江八贤

【原文】

司马温公《序赙礼》,书闾阎之善者五人;吕南公作《不欺述》,书三人,皆以卑微不见于史氏。予顷修国史,将以缀于孝行传而不果成,聊纪之于此。温公所书皆陕州夏县人。曰医刘太,居亲丧,不饮酒食肉终三年,以为今世士大夫所难能。其弟永一,尤孝友廉谨。夏县有水灾,民溺死者以百数,永一执竿立门首,他人物流入门者,辄擿出之。有僧寓钱数万于其室而死,永一诣县自陈,请以钱归其子弟。乡人负债不偿者,毁其券。曰周文粲,其兄嗜酒,仰弟为生,兄或时酗殴粲,邻人不平而唁之,粲怒曰:“兄未尝殴我,汝何离间吾兄弟也!”曰苏庆文者,事继母以孝闻,常语其妇曰:“汝事吾母小不谨,必逐汝!”继母少寡而无子,由是安其室终身。曰台亭者,善画,朝廷修景灵宫,调天下画工诣京师,事毕,诏选试其优者,留翰林授官禄,亨名第一。以父老固辞,归养于田里。

南公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11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12。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13,犹14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呜呼,此八人者贤乎哉!

【注释】

①闾阎:指平民老百姓。闾,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阎,里巷的门。②吕南公:字次儒,号灌园,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宋代文学家,著有《灌园集》。③顷:有近来之意。④聊纪:暂且记录。聊,暂且;纪,通“记”。⑤居亲丧:为父母守丧。居,守。⑥辄擿(tī):挑出、捞出。⑦寓:寄放。⑧仰:仰仗、依靠。⑨猾驵(zǎng):马市上奸猾的经纪人。⑩靳:吝惜,不肯给予。11畀:给予的意思。12直:通“值”,等值的财物。13纳价:已经付钱。14犹:顺便。

【译文】

司马光的《序赙礼》中说民间有善行的五人;吕南公(今属江西人)所撰的《不欺述》中,写了三人,这八个人都是由于出身卑微而不被史家记载。近期我在编修国史时,打算将这八个人的孝行记载在国史中,但是没能成功。于是暂且记录在了这里。司马光所说的这五人,都是陕州夏县人。一是一个叫刘太的医生,为了给父母守丧,守孝了三年从未饮酒吃肉,我认为这是当今士大夫们所难以做到的。二是刘太的弟弟刘永一,特别的孝顺友好和廉洁谨慎。夏县发生水灾时,百姓溺水身亡的数以百计,永一便拿着一根竹竿站在门口,当有人、物流经家门口时,就将其全部打捞上来。曾有一个和尚把数万钱寄放在永一家里,但之后死了,永一便到县里说明了这件事情,并请求把这钱归还给僧人的弟子。乡亲们向他借钱却因贫困不能够如期偿还的,他就将借条焚烧毁掉。三是周文粲,他的哥哥喜欢饮酒,依靠弟弟文粲供养。他的哥哥喝醉时经常对文粲进行殴打,邻居感到愤愤不平而安慰文粲。文粲恼火地说:“我哥哥从来没打过我,你们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呢?”四是苏庆文,因为孝敬继母而闻名,他常常对他的妻子说:“如果你不耐心谨慎地事奉我的母亲,我就会把你赶出去。”继母年轻时就守了寡并且膝下无子,之后与苏庆文相依为命,最后终老。五是台亭,善于绘画,当时朝廷决定修建景灵宫,便征调各地著名画工到京师。这件事结束之后,朝廷选拔优秀的人留在了翰林院,并授予官职发放官禄,台亨排名第一。然由于父亲年迈,他放弃官职,辞官返乡,侍奉双亲。

吕南公所记载的三个人,都是建昌南城人。一是陈策,曾经买了一匹骡子,买完之后才发现这匹骡不能备鞍,所以也就不能骑和驮物,但陈策不忍心转手卖给他人,就命人把它养在村外草屋里,等它老死。他的儿子与奸诈的马匹商人合谋,经过这里的官人有马死去的,他们就把骡子的脊背磨破,并大肆夸耀这匹骡子,然后卖给官人。卖完这头驴之后没多久,陈策就听说此事,就连忙前去追赶,并告诉买主实情。官人怀疑陈策也很喜欢这匹骡,并且想把骡买走,于是将骡藏了起来。陈策让官人试着把鞍放在骡背上,折腾了一天也未能成功,这才把骡子退给陈策并十分感谢他。曾经有人向陈策去买质地轻软、并带有椒眼文饰的银器,陈策没有答应。那个人就说:“我看见你家里有这种银器,现在为什么不肯卖给我呢?”陈策回答说:“没错,我这里是有银器,可是那是别人借钱抵押给我的,时间已经过了很久,银器变得很旧又脆弱,所以不能再用了。我听说你想要用这个给女儿作陪嫁用,我怎么能拿报废的银器来坑害你呢?”说完,就将家中的银器全部扔进了炽热的炭火中,并对买主说:“我担心被抵押人欺骗可能使买银器的人上当,所以为您验证一下它的真假。”二是危整,在买鱼的时候,经纪人舞弄着秤锤,故意多给称了几斤。卖鱼人走后,经纪人就对危整说:“你只买五斤,我暗中给你称了十斤,你得请我喝酒。”危整听后十分吃惊,连忙去追赶卖鱼的人,跑了几里才追上,把经纪人多给他的鱼,按等价付给了卖鱼的人。又请那位经纪人去饮酒,并说:“你只是想喝酒罢了,何必去欺负那些卖鱼的贫苦人呢?”三是曾叔卿,他买了一些陶器是为了转卖到北方,但是却没能成功。一次,同他一样做陶器生意的人向他买货,叔卿答应卖给他,并且付了钱,他顺便问道:“如今你买这些陶器做什么?”这个人回答说:“我就是按照你原来的想法去做的。”叔卿立即对他说:“你可不能这样做。我是因为北方遭遇灾荒,所以才不把这批陶器运到北方去卖的,现在我怎能不告诉你这一点,让你蒙受如此大的损失呢?”于是叔卿没有把存货卖给他。而当时叔卿家中贫穷,就连妻子的饥寒温饱都难以顾全。哎呀,上面这八个人,真可以称得上是善人贤人啊!

【评析】

本篇记载了八位堪称贤者的普通人,又因不能将他们的事迹列入正史而流传,使作者深感遗憾。孔子曾说,人有五种类型: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和圣人。所谓庸人,嘴里不能说出好话,心里也不知道忧愁,被身体的欲念所主宰,思想也就跟着变坏;所谓士人,即使不能尽善尽美,但必定有所操守,说话做事都非常审慎;所谓君子,就是说话忠诚守信而并不自诩有美德,仁义之道充满在身而脸上并不露出炫耀的神色,思考问题明白通达却不与人争辩;所谓贤人,行为符合规矩法度而不伤害本身,言论能够被天下人取法而不伤害自己,富裕得拥有天下而没有私藏的财富,把财物施舍给天下人而不用担忧自己会贫穷;而智慧能通晓大道、面对各种事变而不会穷于应付、能明辨万物性质的人就是圣人。

这五种层次,实际上就是一个人通过克制物欲,逐渐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过程。如刘太、苏庆文等人,躬行孝道,兄弟友爱,不取非分之财,便达到了士人的境界,一生持守,就可称得上君子。而危整的行为,使鱼贩不致受骗而蒙损失,指出经纪人的过错却又不让他过于失去颜面,称得上忠信仁义俱全,就是无可挑剔的君子之行了。至于圣、贤两个层次太过缥缈,恐怕不是普通人可以达到的,但做到君子的程度,就可以算得上普通人中的圣贤了。关键是,不能因为身份的卑微,就不去克制物欲,不去培养道德。道德是一种行动,对于普通人而言,要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决非体现在轰轰烈烈的壮举之中,而只是体现在日常平凡的举止之中。

诸葛公

【原文】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而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⑥,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

【注释】

①千载人:千年的伟人。②操心制行:思想和行为。③蓍(shī)龟:蓍草、龟壳,两者都是用来占卜的,此处代指占卜算卦。④夷夏:指少数民族和中原人。⑤佞:善辩,巧言谄媚。⑥潼关:在今陕西潼关东南。⑦秦岭:自甘肃天水至河南三门峡一段山脉。⑧翳行窃步:暗中出兵偷袭。⑨谲(jué):欺诈的意思。

【译文】

诸葛亮是千百年以来的伟人,他行军用兵之道,都是以仁义之道为原则,自三代以来,从未有过像诸葛亮这样的人。他的思想和行为,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他出生在乱世时期,以种田为生,倘若没有徐庶的举荐,刘备的三顾茅庐,则诸葛亮必是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了。诸葛亮第一次遇见刘备时,就讨论不能够和曹操较量高低,可以支援孙权,但却不能对其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话就像占卜算卦一样的准确,果然在他的一生中这样的形势都没有发生改变。在二十多年中,刘备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少数民族和中原人都佩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完全取得了君主的信任,所以刘备在临终时,对诸葛亮说:“如果我的儿子没有治国才能,你可以取代他自己做皇帝”。后主刘禅虽平庸懦弱,没有立国的才能,但他也敢将国家交给诸葛亮而从不对他产生怀疑。对下,他的诚信与才德威望被所有人信服,所以廖立与李严虽然都被诸葛亮弹劾免职,但听到诸葛亮病逝,廖立痛苦大哭,李严因过度伤心而亡。后主刘禅左右的奸佞之臣巧言善辩,遍及朝野,但却没有人怀有暗害诸葛亮之心。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地区之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敢向西发一支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六次率领大军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惧老虎一般。司马懿仔细地巡查诸葛亮的营寨后,感叹他为天下奇才。钟会征讨蜀国时,曾派人到汉川祭祀诸葛亮庙,并禁止士兵在诸葛亮墓的周围砍柴,这仅仅凭借诸葛亮的高超才能与足智多谋所获得的吗?蜀国大将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总是请求领兵一万,从暗道走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诸葛亮一直没有答应;魏延又请求诸葛亮给他五千精兵,他想要沿秦岭向东走,直取长安。并认为这样可以平定咸阳以西的地方。史臣认为诸葛亮觉得魏延的计策太过于危险,所以不予采纳,其实并不是这样。诸葛公是认为正义之师是不可以用诈谋奇计的,于是他便率领几十万大军,占据要道来讨伐敌军,他举起大旗,高鸣战鼓,直指魏国的都城,他本来打算派人给魏军送战书,择日交战,怎么能够暗中出兵偷袭,以欺诈之计占据咸阳呢?司马懿比诸葛亮大四岁,但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却死了,年仅五十四岁。上天不保佑庇护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甫这两句诗已经把这件事说得淋漓尽致了【评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他为了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代宰相的楷模。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最大的特点是有谋略,所以鲁迅曾经评价《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写得“多智而近妖”。但事实上,诸葛亮能够取得成功,更多是依靠他强大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他是人应有的心量、雅量和气量的集中体现,是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结果。有第一等的胸襟、第一等学识,便有第一等的魅力。

论韩公文

【原文】

刘梦得、李习之、皇甫持正、李汉,皆称诵韩公之文,各极其挚。刘之语云:“高山无穷,太华削成。人文无穷,夫子挺生。鸾凤一鸣,蜩螗革音。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三十余年,声名塞天。”习之云:“建武以还,文卑质丧。气萎体败,剽剥不让。拔去其华,得其本根。包刘越嬴,并武同殷。六经之风,绝而复新。学者有归,大变于文。”又云:“公每以为自杨雄之后,作者不出,其所为文,未尝效前人之言而固与之并,后进之士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以为法。”皇甫云:“先生之作,无圆无方,主是归工,抉经之心,执圣之权,尚友作者,跂邪衒异,以扶孔子,存皇之极。茹古涵今,无有端涯。鲸铿春丽,惊耀天下,栗密窈眇,章妥句适,精能之至,鬼入神出,姬氏以来,一人而已。”又云:“属文意语天出,业孔子、孟轲而侈其文,焯焯烈烈,为唐文章”。又云:“如长江秋注,千里一道,然施于灌激,或爽于用。”此论以为不知公者。汉之语云:“诡然而蛟龙翔,蔚然而虎凤跃,锵然而韶钧鸣,日光玉洁,周情孔思,千态万貌,卒泽于道德仁义,炳如也。”是四人者,所以推高韩公,可谓尽矣。及东坡之碑一出,而后众说尽废,其略云:“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历唐贞观开元而不能救,独公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岂非参天地而独存者乎?”骑龙白云之诗,蹈厉发越,直到《雅》、《颂》,所谓若捕龙蛇、搏虎豹者,大哉言乎!

【注释】

①刘梦得: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②蜩螗(tiáotáng)革音:蜩螗,比喻喧闹、纷扰不宁;革,改变。

【译文】

刘禹锡、李习之、皇甫持正、李汉,都极为真诚地称赞韩愈的文章。刘禹锡称赞说:“无计其数的高山,唯华山险要峻削。人文才子层出不穷,诞生了韩夫子。鸾凤一声长鸣,蜩螗便改变了声音。你手持文权,俯视海内九州。你评论高下,一举一动令世人瞻仰。三十余年间,你的声名已经充满天地之间。”李习之称赞说:“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以来,文风卑弱、文质丧失、文气萎靡,文体败落。剽窃吞剥之风大作。而文公你拔其精华,得其本根,上循商、周、秦、汉,使六经朴实的文风绝而复新。天下学文的人也有所遵循,从而大大变革了文风。”李习之又说:“韩文公常以为自杨雄以后,就没有真正的作家出现。他所作的文章也从来没有模仿过前人,却总是能和前贤并驾齐驱。后来人有志学习古文的,没有不把他的文章看做楷模的。”皇甫持正称赞韩愈的文章:“先生所作的文章,无论形式和内容,都十分高妙。他深入钻研六经的精髓,掌握圣人权衡事物的观点,与天下作家为友,坚决抵制异端邪说并与之斗争,来扶助孔子,以保卫伟大的儒家思想标准。他的思想包古含今、无边无际。他的文章笔力雄健、辞藻华丽,震惊天下,内容充实缜密,章句妥帖美妙,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从周代以来,也只有他一人而已。”他又说:“先生作的文章,立意、语言都像是自天而降。他学习孔子、孟子并以文章发扬他们的思想,鲜明壮美,是唐代散文的新篇章。”又说:“先生的文章,就像长江秋水的洪流,一泻千里,气势宏伟,而如用于灌溉,可能就是大材小用了。”这一点似乎是不太了解韩愈。李汉评论韩愈的文章说:“韩文公的文章奇诡如同蛟龙在飞翔,文采如同是虎凤在跳跃,语言铿锵有力如同韶乐在鸣奏,文章如同日光般玉洁,表现出周代六经中的感情,孔子的思想,千姿万态,最终还是对道德、仁义的润泽和表现,这是非常明显的。”这四个人对韩愈文章的评价可谓是淋漓尽致了。当苏东坡的《韩文公庙碑》一问世,所有的赞美语都显得苍白无力了。苏东坡说:“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能成为百代宗师,说出一句话就能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这都是因为他的成就可以和天地的化育万物相提并论,和国家命运的盛衰有密切的关系。自东汉以来,儒道衰丧,文风败坏,经过唐朝贞观、开元两个兴盛时期也未能挽救,只有韩文公自己谈笑着挥斥邪说,天下的人都疯狂地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重新回到正道上来。他的文章使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八代以来衰败的文风得到振兴,他宣扬儒道,把天下人从沉溺中拯救出来,这难道不是赞助天地、关系盛衰、浩大独立的正气吗?”后来,苏东坡又写了一首骑龙邀游白云乡的诗,慷慨激越,一直追随《诗经》中雅、颂的风格,这就像捕龙蛇、搏虎豹一样的宏大啊!

【评析】

韩愈的文章在他生活的时代就产生了巨大影响。苏轼对韩愈作了定论性的评价,并且景仰之情溢于言表,以苏轼的雄才,能让他如此佩服的有几人呢?应该说韩愈是影响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人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承前启后,开创了新的一代文风。

陈轸之说疏

【原文】

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於之地。陈轸谏曰:“张仪必负王,商於不可得而齐、秦合,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谓善矣。然至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乃知鲁仲连、虞卿为豪杰之士,非轸辈所能企及也。

【注释】

①游说:泛指多方活动陈述自己的建议,希望自己的建议和主张被采纳、实施。游说此举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群雄并立,士人聚徒讲学,传授知识,各国国君招徕并任用贤士,以谋富国强兵之道。从横:合纵连横。②趋:趋向,追求。③殊:特别,很。④陈轸: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之士,投奔秦惠王,为其出谋划策,扩张势力。⑤阴合而阳绝于齐:暗地里与齐国联合,但是表面上和它断交。⑥苟:如果。⑦负约:背弃盟约。⑧赏:补偿。⑨乖谬不义:荒唐乖谬不合道义。⑩割地致币:割让土地,贡献财物。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人,擅长计谋,常周游各国,为其排解烦难。曾游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被后人认为是正义之士。

【译文】

战国时期的权术谋略之人,四处游说,都只是为了追求一时的利益,完全不顾及正义道理和是非曲直的存在。张仪欺骗蒙蔽楚怀王,使得楚国和齐国断交,并且把秦国的商於之地(今陕西,河南一带)献给了楚王。陈轸进谏说:“张仪一定会背叛大王,因此不但不能得到秦国的商於之地,齐国、秦国还会联合。这样的话就会使我们在北边与齐国断绝了来往,在西面秦国可能就会成为我国的隐患。”这些话可谓是善意的谏言。然而他又说:“我们不如暗地里跟齐国联合,表面上跟它们断绝关系,再使人跟随张仪,如果秦国真的打算把商於之地给我们,那时候再与齐国断绝来往也不迟啊”。此时的陈轸并没有认真考虑是否真正可以与齐国断绝交往,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得到秦国的土地罢了。等到秦国背弃盟约,楚王想攻打秦国时,陈轸又劝谏说:“我们不如此时献给秦国一座名都,然后与秦国一起联合起来去攻打齐国,齐国战败之后,我国赠送给秦国的那部分土地,就可以从齐国那里补偿回来了。”这条计策是多么的荒谬可笑,不合道义啊!。况且秦国把齐国的灭亡之名强加给了楚国,楚国却打算把名都贿赂给秦国;齐国本来与楚国是同盟的,楚国却无缘无故和齐国断交往来。楚国本应该因为他的过错向齐国割让土地作为赔礼,然后用卑微的语言向齐国承认错误,再请求齐国的支援。然而却想要与秦国联盟一起攻打齐国,陈轸的劝说实在是太过于疏忽大意了。相比来说,鲁仲连、虞卿才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不是陈轸这样的人所能赶得上的。

【评析】

陈轸是战国时的一位纵横家,原来投靠到秦惠王门下,受到重用。后来秦惠王任用张仪做宰相,因为陈轸和张仪不和,就投奔了楚国。但是楚王没有重用他,于是陈轸又回到秦国。然而陈轸在后代的名声却不太好,因为他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

唐扬州之盛

【原文】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杜牧之有“春风十里珠帘”之句,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王建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其盛可知矣。自毕师铎、孙儒之乱,荡为丘墟。杨行密复葺之,稍成壮藩,又毁于显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

【注释】

①盐铁转运使:官名,负责盐铁管理与运输。②斡(guǎn):通“管”,主管;掌管。③判官:唐宋地方长官的僚属,佐理政事。④商贾:商人。商,流动经营的商人;贾,坐地经营的商人。⑤荡:扫荡变成。

【译文】

唐朝时期,盐铁转运使居住在扬州,他们全面掌管着那里的财政大权,判官多达几十人,商人来来往往如穿梭。所以这才有了谚语“扬一益二”,说的就是天下最繁华昌盛的地方,扬州排名第一,而四川益州仅次于它。对于扬州的盛况,杜牧有:“春风十里珠帘”的诗句,张祜的诗说:“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王建的诗说:“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的诗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从这些诗句中,就可以想见当时繁盛的景象了。自从毕师铎、孙儒发生战乱,扬州就被扫荡成废墟了。杨行密曾经重建扬州,扬州渐渐变成了强大的藩镇,但之后不久又在周显德年间被烧毁了。我朝继承太平已一百七十年,还赶不上唐朝的十分之一,如今真是让人感到心酸啊!

【评析】

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西汉时,扬州的经济就很发达。汉景帝时吴王刘濞造反,靠的就是扬州自主产盐铸币的权力。隋朝时,由于大运河的开发,扬州居南北要冲之地,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北方大规模遭到破坏,北人大批南下来到扬州,带动了扬州的经济发展,甚至超过了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然而唐末黄巢起义,战乱波及扬州。后周显德年间,扬州左近又成为战场,百年繁华毁于一旦。所谓“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战争的危害,就在于对文明的毁灭,这才是让人痛惜的。宋代以后,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侵,经济中心实际上已经转移到太湖流域,所以扬州的经济难以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不过“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杭州,应该不亚于隋唐时的扬州。到了清代,扬州在盐商的带动下,再次成为明星城市。所谓星移斗转,沧海桑田,都是不可转移的历史规律。

爰盎小人

【原文】

爰盎真小人,每事皆借公言而报私怨,初非尽忠一意为君上者也。尝为吕禄舍人,故怨周勃。文帝礼下勃,何豫盎事,乃有“非社稷臣”之语,谓勃不能争吕氏之事,适会成功耳。致文帝有轻勃心,既免使就国,遂有廷尉之难。尝谒丞相申屠嘉,嘉弗为礼,则之丞相舍折困之。为赵谈所害,故沮止其参乘。素不好晁错,故因吴反事请诛之。盖盎本安陵群盗,宜其忮心忍戾如此,死于刺客,非不幸也。

【注释】

①故:因此,以其故。②礼下:以礼相待。③何豫盎事:关袁盎什么事情?④适会:恰巧碰上。⑤谒:进谒,求见。⑥舍:住所。折困:折辱为难。⑦沮止:通“阻止”。⑧忮:嫉妒,狠。⑨非不幸也:并非是不幸的事情。

【译文】

爰盎是个真正的小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假借办理公事而实是报私人恩怨,他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尽心尽力地为皇上办事。他曾经担任过吕禄的舍人,后来吕禄被杀,因此一直怨恨周勃。汉文帝礼待周勃,这又与爰盎有什么关系呢?可是爰盎居然诋毁周勃“不是国家的忠臣”,并认为周勃不能为吕氏的事劝诤,只是正好碰上诛诸吕成功罢了。这导致汉文帝有了轻视周勃的思想,周勃被罢免官职回到封国之后,又不幸遭受刑狱之难。爰盎曾经去拜见丞相申屠嘉,但是并没有得到申屠嘉的礼待,于是爰盎就到丞相住处去为难他。爰盎被赵谈加害过,于是他便阻止赵谈陪皇上乘车。爰盎一直以来都不喜欢晁错,因此他趁着吴王造反这一件事请求皇帝杀了晁错。爰盎家原本是安陵地区的一伙盗匪,难怪他心术不正,残忍到这种程度。最后他死在了刺客的手里,这并非是不幸的事情啊。

【评析】

爰盎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司马迁也说他“爱好名声夸耀才能,终于因为追求名声而招致祸患”。小人是儒家定义君子的“反义词”,其特点是喜欢造谣生事、挑拨离间、拍马奉承、落井下石、仗势欺人、阳奉阴违。孔子说小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玉蕊杜鹃

【原文】

物以希见为珍,不必异种也。长安唐昌观玉蕊,乃今玚花,又名米囊,黄鲁直易为山矾者。润州鹤林寺杜鹃,乃今映山红,又名红踯躅者。二花在江东弥山亘野,殆与榛莽相似。而唐昌所产,至于神女下游,折花而去,以践玉峰之期;鹤林之花,至以为外国僧钵盂中所移,上玄命三女下司之,已逾百年,终归阆苑。是不特土俗罕见,虽神仙亦不识也。王建宫词云:“太仪前日暖房来,嘱向昭阳乞药栽。敕赐一窠红踯躅,谢恩未了奏花开。”其重如此,盖宫禁中亦鲜云。

【注释】

①玚(chàng):古代祭祀用的一种圭,也叫玚圭。②润州:今江苏镇江。③踯躅(zhízhú):杜鹃花的别名。④殆:几乎的意思。⑤阆(làng)苑: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时也代指帝王宫苑。⑥土俗:民间,当地。⑦宫禁:皇宫。

【译文】

事物因为罕见而变得珍贵,不一定非是奇异的品种。长安唐昌观中的玉蕊花,也就是如今的玚花,又叫做米囊,黄鲁直改称它为山矾花。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寺中的杜鹃花,也就是如今的映山红,又叫做红踯躅。这两种花在江东一带满山遍野,几乎跟野草灌木一样茂盛。而唐昌观中所种的玉蕊花,据说曾有神女下凡游玩赏花,临走之前将花全部折走,用来赴玉峰仙境的约会;鹤林寺的杜鹃花,据说是从外国僧人的钵盂中移来的,上天命令三位仙女下凡管理它,已经超过一百年了,最终要回到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两种花不仅在民间很少见到,即使是神仙也不认识。王建的宫词说道:“太仪前日暖房来,嘱向昭阳乞药栽。敕赐一窠红踯躅,谢恩未了奏花开。”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建是多么的重视这种花,可见这种花在皇宫之中也很少见到。

【评析】

作者开篇直陈:“物以希见为珍,不必异种也。”就是俗话说的“物以稀为贵”。鲁迅在《藤野先生》中也写道:“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经济学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从根本上说是由价值决定的,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物”的“贵”有一定的“度”,因为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升高,利益增大,生产经营者必然增多,“稀”的状况就会改变,因而价格就会下降。只有因为某些客观原因,使得商品的供给无论如何不能满足需求,才会一直“贵”下去。

将帅贪功

【原文】

以功名为心,贪军旅之寄,此自将帅习气,虽古为贤卿大夫,未有能知止自敛者也。廉颇既老,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可用,致困郭开之口,终不得召。汉武帝大击匈奴,李广数自请行,上以为老,不许,良久乃许之,卒有东道失军之罪。宣帝时,先零羌反,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曰:“亡逾于老臣者矣。”即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虽全师制胜,而祸及其子卬。光武时,五溪蛮夷畔,马援请行,帝愍其老,未许。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盼,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用为将,果有壶头之厄。李靖为相,以足疾就第,会吐谷浑寇边,即往见房乔曰:“吾虽老,尚堪一行。”既平其国,而有高甑生诬罔之事,几于不免。太宗将伐辽,召入谓曰:“高丽未服,公亦有意乎?”对曰:“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帝悯其老,不许。郭子仪年八十余,犹为关内副元帅、朔方河中节度,不求退身,竟为德宗册罢。此诸公皆人杰也,犹不免此,况其下者乎!

【注释】

①贪:热心于。②被:(pī),古同“披”,覆盖,穿上。③赵充国: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西汉著名将领。④图上方略:立刻画出地图与想出破敌战略。图,动词,画图。⑤愍(mǐn):同“悯”。怜悯,体恤。⑥矍铄: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⑦瘳:病愈,恢复健康

【译文】

以求取功名为目的,希望在军旅生涯中能够有所成就,这自然是将帅一贯的习气,即使是在古代时期贤明的卿大夫中,也没有人能够知道退让或是自我收敛的。廉颇已经很老了,但他每顿还是要吃一斗米、十斤肉,披上战甲,骑上战马,用来表示他还可以被朝廷任用,但因困于郭开的谗言,他最终还是不能被召见。汉武帝大举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随同参战,汉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了,一直没有答应他。李广请求了多次才得到汉武帝的同意,最后却因为在东路上迷路而延误了期限犯下罪过。在汉宣帝时期,先零羌造反,此时的赵充国已经有七十多岁了,汉宣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了,派遣丙吉去问他谁可以被重用,他回答道:“还没有谁能超过我的。”随即受诏奔往金城,立刻画出地图与想出破敌战略,虽然他打败了敌军,取得了胜利,但他的儿子赵卬却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汉光帝时期,五溪的少数民族造反,马援请求出征平乱,光帝悯恤他年老,没有允许,马援就亲自去拜见并请求说:“我还能够披甲上马。”光帝让他试一试,马援跨上马鞍,回头看看,来表示他可以被任用。光帝笑着说:“这个老将还真是勇健啊!”便任用他带兵领将,结果在壶头山兵败身亡。李靖曾担任过宰相之职,因为脚病在家休养。恰好赶上吐谷浑骚扰边境,他马上去拜见宰相房玄龄说:“我虽然老了,但还能出征。”他大胜敌军,却又遭到高甑生的诋毁诬陷,几乎不能幸免。唐太宗打算攻打辽东时,召李靖进宫并对他说:“高丽还是不肯臣服我大唐,您有意愿出征讨伐吗?”他回答说:“如今我虽然有病在身,若陛下真的不嫌弃我的话,我的病很快就会好。”唐太宗怜悯他年龄老了,没有答应。郭子仪在年纪已经八十多岁的时候,仍然任关内副元帅、朔方河中节度使,但他并不想告老还乡,最后被唐德宗下令罢免了职位。上述的这几个人都是英雄豪杰,年老时仍不舍得放弃功名利禄,更何况是那些比他们职位低的人呢?

【评析】

作者认为,武将都喜欢求取功名,即使是素有贤名的人也不能幸免。这种说法是种偏见,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是说,水平再接近的武将,总可以通过比赛较量出输赢,而同样优秀的文章,却很难决定谁更胜一筹,因为没有公认的清晰明确的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武将的舞台是战场,在战场上非胜即负,你死我活,所以武将好胜心强是可以理解的。

汉二帝治盗

【原文】

汉武帝末年,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小群以百数。上使使者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盗贼寖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焉。光武时,群盗处处并起,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愞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此二事均为治盗,而武帝之严,不若光武之宽,其效可睹也。

【注释】

①滋:生长,滋生,加多。②持节虎符:拿着符节作凭证。持节,拿着符节。虎符,古时帝王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是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一分为二,其中一块交给将帅,另一个交给皇帝。只有两个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③觉:揭发,上报。④二千石:汉代的郡守、诸侯相国。⑤寖多:日益增多。⑥殿最:评定优劣。

【译文】

汉武帝末年,盗贼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多,大的盗匪群多达数千人,小的也有几百人。皇上派使者穿上绣衣,手里拿着掌管军队的虎符,派遣军队对盗贼进行攻打,斩首了大部分的盗贼,首级达到了一万多个。于是建立“沈命法”,其中规定:“成群的盗匪出现没有发觉,发觉了而没有按其标准进行捕获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到下级官吏管理这件事的人处以死刑。”这件事之后官吏们害怕被杀,即使有盗贼出现也不敢上报朝廷,害怕不能按规定捕获盗贼而受罚,因此也会连累到上级,上级官员也让他们不要上报。因此盗贼变得越来越多,上上下下却相互隐瞒,好躲避国家法律的制裁。在汉光武帝时期,成群的盗贼再次蜂拥而起。汉光武帝派遣使者到各郡里去考察,听任盗贼们相互争吵揭发,有五个人共同斩杀一人的,就会消除他们的罪行。官吏们即使停留拖延、回避不前、故意放纵盗贼的,都不加追问,只以捉获盗贼的成效论处。那些郡守、县令犯了管辖区域内有盗贼而不收容捕捉的罪过的,及因为害怕软弱丢弃城池和职守的人,都不看作过失,只根据捕获盗贼的多少来进行赏赐,只有包庇隐藏的官员才会被判罪。于是盗贼们互相追捕,最终匪群都解体逃散。这两件事都是治理盗贼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汉武帝的严厉不如汉光武帝宽容,它们采取措施的效果明显是不同的。

【评析】

非常之时,用非常之典。治国之道,更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治国。本篇文章中,汉武帝见盗贼蜂拥而起,就派军队将其全部斩杀,并且建立了“沈命法”,如果发现盗贼后不能全数缉拿,则当地二千石以下官员以及相关小吏全部处死。众多官员为了保命,便将盗情隐匿不报,这不但没有解决盗贼变多的问题,甚至还致使盗贼越来越多。但是到了汉光武帝执为帝时,面对严重的盗贼问题,汉光武帝并没有沿袭上面的做法。他下令:未能缉拿盗贼的官吏皆不治罪;参与缉盗的官吏将根据其功绩予以考评奖赏;隐匿盗贼的予以追究。于是,众官吏开始争相缉盗,盗贼之患渐去。汉武帝在非常时期建立新的政策来应对此时的状况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所采用的方法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情况越来越糟糕,而汉光武帝采用的方法正好避免了这一状况。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也不少,举武则天为例。其在称帝前期,为巩固政权大肆鼓励告密风气。待到政治稳定后,又以公开一封检举信,而刹住了告密之风。她早年拒谏,晚年纳谏!同一个人的行为前后矛盾,但都效果俱佳。证明政策无好坏,只是要区分不同时候,用不同方法!开明的统治者非对基层要求事事言听计从,而是要头脑清醒,对基层之事使用合适的办法!

光武弃冯衍

【原文】

汉室中兴,固皆光武之功。然更始既即天子位,光武受其爵秩,北面为臣矣,及平王郎、定河北,诏令罢兵,辞不受召,于是始贰焉。更始方困于赤眉,而光武杀其将谢躬、苗曾,取洛阳、下河东,翻为腹心之疾。后世以成败论人,故不复议。予谓光武知更始不材,必败大业,逆取顺守,尚为有辞。彼鲍永、冯衍,始坚守并州,不肯降下,闻更始已亡,乃罢兵来归,曰:“诚惭以其众幸富贵。”其忠义之节,凛然可称。光武不能显而用之,闻其言而不悦。永后以他立功见用,而衍终身摈斥,群臣亦无为之言者,吁!可叹哉!

【注释】

①赤眉:指赤眉军,指汉末以樊崇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因以赤色涂眉为标志。②腹心之疾:

心腹之患。③摈斥:排斥;弃去。例: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昔之玉质金相,英髦秀达,皆摈斥于当年,韫奇才而莫用。”

【译文】

汉朝从衰败到复兴,固然都是汉光武的功劳,但是更始帝刘玄却继承天子位,汉光武接受了刘玄所封的爵位,面向北做了臣子,等到平定了王郎、安定了河北,刘玄下令撤军时,汉光武拒绝接受,没有撤军,在这时便开始有了二心。在刘玄被赤眉军围困时,汉光武却杀了他的将领谢躬、苗曾,之后攻占了洛阳。打下河东,反而成了刘玄的心腹之患。后世喜欢以成败来评论一个人,因此不再议论。我认为汉光武知道刘玄没有什么治国的才能,一定会败坏大业,因此才采取武力来夺取政权,用文教治理天下,本来就没有什么可议论的。但鲍永、冯衍,始终坚守并州,不肯投降,听到刘玄已死后,才投降归顺汉光武,说道:“我实在惭愧带领我的军队到您这里寻求富贵。”他的忠义之心值得称赞。汉光武不但没有提拔重用他,听到他的话后就更不高兴了。鲍永后来因立了战功被任用,而冯衍却终身被摈弃排斥,大臣们也没有一个替他说话的,唉!真是令人悲哀啊!

【评析】

冯衍,字敬通,幼有奇才,二十岁而博通群书。因为没有积极投靠刘秀,所以不被重用。后来又遭人谗毁,被废于家,闭门自保。作者以此感叹人生际遇之无常。怀才不遇者古已有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圣主之下,贾谊自屈长沙;开明之时,梁鸿不甘出仕。冯衍晚年撰《显志赋》以自伤不遇。所谓“久栖迟于小官,不得舒其所怀。抑心折节,意凄情悲”,正是他写此赋的缘由。赋中借史实以讽谕时政,借追慕古人而抒发其郁抑不平。冯衍们的悲剧,归根结底是由于封建专制制度,一般人都要“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只有得到帝王的赏识,才能建功立业,实现理想。而在现代多元社会中,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多的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与其悲叹怀才不遇,不如主动出击,才能不做当代冯衍。

曹操用人

【原文】

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然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钟繇以西事,而马腾、韩遂遣子入侍。当天下乱离,诸军乏食,则以枣祗、任峻建立屯田,而军国饶裕,遂芟群雄。欲复盐官之利,则使卫觊镇抚关中,而诸将服。河东未定,以杜畿为太守,而卫固、范先束手禽戮。并州初平,以梁习为刺史,而边境肃清。扬州陷于孙权,独有九江一郡,付之刘馥而恩化大行。冯翊困于鄜盗,付之郑浑而民安寇灭。代郡三单于恃力骄恣,裴潜单车之郡,而单于詟服。方得汉中,命杜袭督留事,而百姓自乐,出徙于洛、邺者至八万口。方得马超之兵,闻当发徙,惊骇欲变,命赵俨为护军,而相率还降,致于东方者亦二万口。凡此十者,其为利岂不大哉!张辽走孙权于合肥,郭淮拒蜀军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也。

【注释】

①鬼蜮:阴险的叛逆。②以西事:主管西部边防事务。③芟:削平,消灭。④禽戮:被擒被杀。禽,通“擒”,擒住。

【译文】

在汉朝时期,曹操可谓是当时的阴险小人,是君子所不愿提的。然而他很了解人并善于任用,这是后生晚辈所难以相比的。荀彧、荀攸、郭嘉都是他的心腹谋士,共同成大事,不必称赞评说。剩下的人,聪慧的能被授予一个官位,随时可以应对各种变化就能掌管一个郡,无论官职大小,才能的高低都与他们所在的职位高低一一对应。曹操担心关中的将领们产生矛盾,于是就让司隶校尉钟繇去主管西边的事务,把马腾、韩遂的儿子调到到宫中侍候。当天下战乱,各军队缺乏粮草之际,曹操便派遣枣祗、任峻设立了屯田制度,结果军队和国家粮草丰裕,于是消灭了群雄。当曹操想要恢复盐务制度以谋取利益时,曹操派卫觊镇守安抚关中,结果将领们都心服。河东还没有平定时,曹操任用杜畿为太守,结果卫固、范先束手被擒,最后被杀死。并州刚刚平定,任梁习为刺史,使得并州边境和平安泰。扬州被孙权攻陷,只剩下了九江一个郡,曹操把权力交给刘馥管理,结果恩德教化能够很好地实行。冯翊被鄜州盗寇所困,曹操交给郑浑去处理这件事情,结果百姓安居乐业,盗寇也被消灭了。代郡的三单于军队倚仗武力骄横恣肆,裴潜只乘一辆车便潜入了代郡,使得单于心服。刚刚得到汉中,任命杜袭负责留守汉中,结果百姓安居乐业,近八万人口从洛阳、邺地迁来到此居住。刚刚得到马超的军队,马超军队听说要把他们发配到别的地方,都惊恐想要兵变,曹操命令赵俨为护军,结果马超军都互相带领回来归降,送到东方的人口也有两万。上述的十件事所产生的好处难道不大吗?张辽在合肥打跑孙权,郭淮在阳平抵御蜀国军队,徐晃在樊城阻挡关羽,都是以少胜多,解决了一方面的忧患。曹操在建安时期没有敌手,并非是侥幸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