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史书中的皇粮庄头
序言开篇就提到,“庄头”是一个生活在八旗制度下的人群,带着深深的制度烙印,制度决定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鉴于此,在开始叙述寻访历程之前,需要花费一定篇幅,向读者们介绍一下与此相关的制度。
先从最根本的问题开始吧,什么是八旗呢?旗人又是什么?他们与民人又有什么不同?他们从什么地方来?对于这些问题,但凡对清史略知一二的人多少都有些听闻。满人,是一个原本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间的人群,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在首领努尔哈赤的带领下逐渐强大,征服了周边部落。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1636年,努尔哈赤的接任者皇太极建元崇德,改国号大清。1644年,满洲人入主中原,其统治一直持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八旗制度是满洲人集行政、生产、军事诸职能于一身的社会组织形式,从建成最初的满洲八旗,到后来吸纳其他民族,形成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八旗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朝灭亡。所谓“旗人”,简单地说,就是加入八旗组织的人。
有清一代,“旗人”归八旗组织管理,“民人”归州县地方政府管理。“旗人”与“民人”在人群构成、从属机构、管理体制、身份地位以及各种具体制度,包括赋税、科举、婚姻等最为根本的行政政策上都有很大区别,是有着根本差别的不同类型的两种人群。可以说,在清代,“旗人”与“民人”泾渭分明,“在旗”还是“在民”是判断人群身份最基本的准则之一。
具体到本书,庄头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皇粮庄头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历史,从头说起吧。
一、清初的圈地与庄园的建立
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为守卫京师,除了屯兵京城外,清王朝在畿辅地区,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设置了众多八旗驻防,形成层层环绕京师的完整的军事戍防体系。
清军进入北京,引发了辽东人口的大迁徙。为了满足皇室、王公与八旗人丁的生活需要,清廷在近京五百里实行大规模圈地,设立庄园,并将原来在关外为他们种地的庄头、壮丁及其家属迁移到此,甚至还驱赶来了大批的马匹和牛羊等牲畜,以备在进入中原这个农耕地区之后供他们役使。为了断绝他们的回乡之念,清廷索性将他们在关外的家园尽数烧毁。
这批人数量十分庞大,仅从留存的清末旗人户口册统计,就达数十万之众。其中一部分人定居在北京郊区,他们就是本书的主人公。
强制移民虽然安定了大量旗丁,也为王公贵族提供了生活保障,却迫使广大汉族农民背井离乡,引起诸多恶劣的连锁反应,成为清初导致民族矛盾激化的重要弊政之一,也是“投充”“逃人法”等其他弊政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民间将这种做法称为“跑马占圈”,时至今日,年轻的晚辈仍然能从老人那里听到这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