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过的端阳节

徐志摩散文全集:生命的报酬 作者:徐志摩 著


我过的端阳节

(原刊1923年6月24日《晨报副刊》。)

我方才从南口回来。天是真热,朝南的屋子里都到九十度以上,两小时的火车竟如在火窖中受刑,坐起一样的难受。我们今天一早在野鸟开唱以前就起身,不到六时就骑骡出发,除了在永陵休息半小时以外,一直到下午一时余,只是在高度的日光下赶路。我一到家,只觉得四肢的筋肉里像用细麻绳扎紧似的难受,头里的血,像沸水似的急流,神经受了烈性的压迫,仿佛无数烧红的铁条蛇盘似的绞紧在一起……

一进阴凉的屋子,只觉得一阵眩晕从头顶直至踵底,不仅眼前望不清楚,连身子也有些支持不住。我就向着最近的藤椅上瘫了下去,两手按住急颤的前胸,紧闭着眼,纵容内心的浑沌,一片暗黄,一片茶青,一片墨绿,影片似的在倦绝的眼膜上扯过……

直到洗过了澡,神志方才回复清醒,身子也觉得异常的爽快,我就想了……

人啊,你不自己惭愧吗?

野兽,自然的,强悍的,活泼的,美丽的;我只是羡慕你。

什么是文明:只是腐败了的野兽!你若是拿住一个文明惯了的人类,剥了他的衣服装饰,夺了他作伪的工具——语言文字,把他赤裸裸的放在荒野里看看——多么“寒村”的一个畜生呀!恐怕连长耳朵的小骡儿,都瞧他不起哪!

白天,狼虎放平在丛林里睡觉,他躲在树荫底下发痧;

晚上清风在树林中演奏轻微的妙乐,鸟雀儿在巢里做好梦,他倒在一块石上发烧咳嗽——着了凉!

也不等狼虎去商量他有限的皮肉,也不必小雀儿去嘲笑他的懦弱;单是他平常歌颂的艳阳与凉风,甘霖与朝露,已够他的受用:在几小时之内可使他脑子里消灭了金钱、名誉、经济、主义等等的虚景,在一半天之内,可使他心窝里消灭了人生的情感悲乐种种的幻象,在三两天之内——如其那时还不曾受淘汰——可使他整个的超出了文明人的丑态,那时就叫他放下两只手来替脚子分走路的负担,他也不以为离奇,抵拚撕破皮肉爬上树去采果子吃,也不会感觉到体面的观念……

平常见了活泼可爱的野兽,就想起红烧野味之美。现在你失去了文明的保障,但求彼此平等待遇两不相犯,已是万分的侥幸……

文明只是个荒谬的状况;文明人只是个凄惨的现象,——

我骑在骡上嚷累叫热,跟着哑巴的骡夫,比手势告诉我他整天的跑路,天还不算顶热,他一路很快活的不时采一朵野花,拆一茎麦穗,笑他古怪的笑,唱他哑巴的歌;我们到了客寓喝冰汽水喘息,他路过一条小涧时,扑下去喝一个贴面饱,同行的有一位说:“真的,他们这样的胡喝,就不会害病,真贱!”

回头上了头等车坐在皮椅上嚷累叫热,又是一瓶两瓶的冰水,还怪嫌车里不安电扇;同时前面火车头里司机的加煤的,在一百四五十度的高温里笑他们的笑,谈他们的谈……

田里刈麦的农夫拱着棕黑色的裸背在工作,从早起已经做了八九时的工,热烈的阳光在他们的皮上像在打出火星来似的,但他们却不曾嚷腰酸叫头痛……

我们不敢否认人是万物之灵;我们却能断定人是万物之淫;

什么是现代的文明;只是一个淫的现象。

淫的代价是活力之腐败与人道之丑化。

前面是什么,没有别的,只是一张黑沉沉的大口,在我们运定的道上张开等着,时候到了把我们整个的吞了下去完事!

六月二十日

  1. 即郑振铎(1898—1958),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
  2. 通译曼斯菲尔德(1888—1923),英国女作家。
  3. 这首诗译述如下:“啊,人性,如果你是绝对脆弱和邪恶,/如果你是尘埃和灰烬,/你的情感何以如此高尚?/如果你多少称得上崇高,/你高尚的冲动和思想何以如此卑微而转瞬即逝?”
  4. 通译莱奥帕尔迪(1789—1837),意大利诗人、学者。
  5. 通译约翰·米德尔顿·默里(1889—1957),英国诗人,评论家。
  6. 即《雅典娜神庙》杂志,创刊于1928年。
  7. 通译新西兰。
  8. 即《在德国公寓里》。
  9. 即伦敦的《国民》杂志。
  10. 即《幸福》。
  11. 即《园会》。
  12. 即陈西滢。
  13. 伦敦一个街区的名称。
  14. 通译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
  15. 《马丁·塞克批评研究》。
  16. 通译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
  17. 即庸俗主义。
  18. 通译威尔斯(1866—1946),英国作家、历史学家。
  19. 伦敦附近的一个地方。
  20. 通译罗斯·麦考利(1881—1958),英国女作家。
  21. 通译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女作家。
  22. 通译罗默·威尔逊(1891—1930),英国女作家。
  23. 通译文尼莎·贝尔(1879—1961),英国女作家。
  24. 直译为“弗洛伊德情结”。
  25. 即“人口控制”。
  26. 通译乔治·穆尔(1852—1933),爱尔兰作家。
  27. 通译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
  28. 即《尤利西斯》,詹姆斯·乔伊斯最重要的一部小说。
  29. 通译埃米·洛威尔(1874—1925),美国女作家。
  30. 即“未来派”、“未来主义”或“未来派作家”。
  31. 即圣女狄安娜。
  32. 即埃及女神伊希斯。
  33. 即密特拉教。
  34. 即圣女。
  35. 通译罗杰·弗赖(1866—1934),英国画家。
  36. 通译凯瑟琳,即曼斯菲尔德。
  37. 意为:“悉尼,别谈得太多。”
  38. 即伦敦《国民》杂志和《雅典娜神庙》杂志。
  39. 帕那萨斯,希腊南部的一座山。
  40. 迈锡尼,阿果立特史前的希腊城市。
  41. 赵之谦(1829—1884),清代书画家、篆刻家。
  42. 即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书法家。
  43. 即梁同书(1723—1815),清代书法家。
  44. 意为:“光线太强以致淹没了知觉。”
  45. 通译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
  46. 沁芳南是英文单词Symphony的音译,即交响乐。
  47. 通译瓦格纳(1813—1883),德国作曲家。
  48. 即歌剧opera一词的音译。
  49. 通译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
  50. 通译惠斯勒(1834—1903),美国画家,长斯侨居英国。
  51. 通译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52. 意为:“我的心在悸痛,/瞌睡与麻木折磨着我的感官/就像我已吞下了毒芹/……/不是因为嫉妒你的幸运/而是在你的快乐中得到了太多的欢愉。”
  53. 通译阿布特·沃格勒(1749—1814),法国作曲家。
  54. 这段话意思是:“她的声音已经远去,但我们人人都为了这悦耳的声音而活着,当永恒证明了时间的存在……这声音他听到过一次就足够了;我们不久还将听到。”
  55. 通译吕贝亚·威斯特(1892—?),英国女小说家。
  56. 通译罗默·威尔逊(1891—1930),英国女小说家。
  57. 通译哈钦森(1907— ),英国小说家。
  58. 通译斯温纳顿(1884—?),英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
  59. 风格问题。
  60. 通译阿诺德(1822—1888),英国诗人、文艺批评家。
  61. 通译阿瑟·韦利(1889—1966),英国汉学家、汉语和日语翻译家。
  62. 意为:“极妙的启示录”。
  63. 意为:“那算什么东西!”
  64.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吗,我们不得不到过去的文学名著中去寻找优秀的文学,真正的东西(艺术)!”
  65. 这句话的意思是:“是啊。当然,大众性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66. 这里引用了拜伦的诗句,大意是:“清澈、平静的莱蒙湖!/……你轻柔的低语/有如一位女子甜蜜的嗓音/这快乐定然使我永远激动不已。”
  67. 通译迦梨陀娑,印度古代诗人、剧作家。
  68. 陈寅恪(1890—1969),历史学家。
  69. 通译桑地尼克丹(又译圣蒂尼克坦),印度北部的一个地方。
  70. 这段英文的大意是:“你是我们的上帝。您使我们明白何为上帝。我们向您膜拜。噢,上帝,您从不与我们分离,使我们免遭痛苦。您,启示之神,您宇宙万物之父,净化了我们诸多的罪孽。您赐给了我们仁慈和荣耀。有了您春天会欢笑,善良也会欣喜。您就是一切善的化身。我们永远向您膜拜。”
  71. 这段英文的大意是:“上帝存在于水中,存在于火中,而且遍及宇宙万物。他居住在不起眼的草丛里,居住在树木参天的森林里——我们永远向这样的上帝膜拜。”
  72. 通译卢克莱修(前99?—前55),古罗马哲学家、诗人。
  73. 通译斯宾诺莎(1632—1677),荷兰哲学家。
  74. 即《奥义书》,印度《吠陀》圣典的最后部分。
  75. 通译《吉檀迦利》,泰戈尔的散文诗集。
  76. 通译伍尔沃斯,纽约的一幢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高楼。
  77. 通译哈得孙河,美国东北部的一条大河,在纽约入海。
  78. 括弧内的英文是,《日晷》1923年8月号。《日晷》是美国的一家学术刊物。
  79. 通译沃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
  80. 通译沃尔斯顿克拉夫特(1759—1797),以所著《女权论》闻名。
  81. 通译威廉·葛德文(1756—1836),英国政治家,小说家。
  82. 尊号。
  83. 这段英文的大意是:“每当我忍不住希望人类毁于某颗划过的彗星,便想到科学的艺术,这两样东西似乎证实我们的存在并非毫无意义。”
  84. 通译布尔什维克。鲍尔雪微克之邦,即苏联。
  85. 青年会,指基督教青年会。
  86. 不详。
  87. 聂云台(1880—1953),实业家。
  88. 意为:“我希望懒惰是一种准则。”
  89. 通译曼彻斯特,和后文的利物浦都是英国工业城市。
  90. 通译匹茨堡,美国工业城市。
  91. 意为:“人们能够做的最庄严的事。”
  92. 通译孟德尔(1822—1884),奥地利遗传学家。
  93. 通译法拉第(1791—1867),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94. 通译麦克斯韦尔(1831—1879),英国物理学家。
  95. 穆勒父子,即詹姆斯·穆勒(1773—1836)与约翰·穆勒(1806—1873)。
  96. 吴稚晖(1866—1953),曾参加同盟会,办过报纸。
  97. 现作寒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