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客气的香港人

西洋画框中国心: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 作者:贾建京


人在香港

/西/洋/画/框/中/国/心/

客气的香港人

2006/11/11

日常生活中,香港人非常客气,从生活口语到正式演讲,都有一套完整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有些是独特方言,有些是地方习惯用语。对于这些表达方式,人们早就习以为常,一代代传承不止,历久弥新。

如港人平时总把“唔该”“唔该”挂在嘴边。普通话中并无该词,亦无完全对应的翻译,可理解为“谢谢”或“劳驾”。当别人帮你开了门,你要说“唔该”;请别人让路,也可以喊“唔该”;甚至餐厅里招呼服务员,也可用到这词。无论在大型超市,还是普通街市,只要买了人家的东西,店家一定要说声“唔该”。他们认为顾客来店惠顾,就是对他们的帮衬,要予以感谢,即便你买的东西很少,很不起眼,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你来了。一声“唔该”叫得人心里暖洋洋的,并无半点功利之感,完全是一种礼仪。可贵的是,香港人从没有嫌它麻烦,所以也从不省略。

在香港,若遇正式场合的演讲,一定要先说“尊敬的××、××”。从地位的高低或官职的大小依次排列,不能混乱,否则被视为大不敬。这些规矩还只是语言上的,日常生活中,港人的行为给人的感觉也特别客气。社交场合中,主办方必须赠送纪念品给与会人员。若是普通人相识,则一定少不了喝顿早茶,或吃顿夜宵。有时夜宵的时间可晚至夜里十二点,往往令内地来的朋友意想不到。

我在长洲见过一个异常客气的香港长者。他负责管理某单位别墅,少不了迎来送往,招呼客人。别墅在半山腰,出来进去很不方便,一般步行到码头来回要四十多分钟。但他每次都不厌其烦,坚持送客人下山,直至码头。那次,我们一行回去,他又坚持送我们下山。到码头后,我们劝其返回,对方还是不走,一直陪我们等了二十分钟轮渡。船进港后,我们以为这回他要回了,没想到,他又坚持陪我们走进船舱。船就要开了,几经辞让,他才反复叮嘱,依依不舍地慢慢离去,弄得我们感动不已。

据说,服务业是香港的金字招牌。我以为,这一方面得益于良好的商业运营环境,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香港规范的西方管理文化,但谁都不能否认,其真正的灵魂还是来自中华民族的血脉,来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说广东话最接近中国古汉语的发音方式,那么,这些凝聚在古老文言中的精神特质,多少还在为我们当今的国人折射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风采。

夜临香港

2006/12/30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准备,作为2006年的赴港记者,我终于出发了。2006年12月27日晚上20:30,飞机准时到达香港。

香港的机场路虽然不是很宽,但车辆不多,而且光照很好,所以视线非常清晰。收费站没有人,经过站点时,开车的老马穿堂而过,吓了我一跳,以为他忘了缴费。后来才知道,香港的过路费是提前买卡缴费,各个站点都有监视器自动识别车牌号,自动放行,所以做到了无障碍通行,通行效率很高。

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片灯火通明,我以为进了市区,仔细观望,原来是个码头。走近一看,码头上移动吊车纵横交错,层层叠进,错落有序。吊杆上布满照明灯,与水面的倒影交相辉映,蔚为壮观,煞是好看,把普普通通的工业码头装扮得像一个繁华的闹市区。

四十分钟后,终于进了市区,车窗外更是眼花缭乱,时而是商业大厦霓虹闪烁的灯光,时而是儿童乐园七彩绚丽的摩天轮,城市夜景满溢了喧闹和华丽的气息。街区里,古老的有轨电车和新潮前卫的高级轿车相互争道,枯藤老树的垂柳与圣诞树上的彩灯相辅相成,又有高楼大厦和小巷幽径自眼前掠过,可谓气象万千,扑朔迷离,使人宛若置身于童话世界。

第二天醒来,俯瞰四下,才发现眼前180度角全是高楼。香港的广厦有个特点——瘦高,俗称“瘦楼”,像烟筒一样挺拔。我所住的公寓就是一栋每层两户高达二十八层的“瘦楼”。“瘦楼”的优点是省地儿。香港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有限,所以地,所价很高,只有在有限的面积内创造最大空间才能满足开发商的需要,“瘦楼”应运而生。此楼也有缺点,那就是挡光。记得以前去过内地一个旅游景区,内有一峡谷,俗称“落帽沟”,意思是只要你抬头望顶,帽子必掉,以此形容此沟的深度。在我看来,整个香港就是一个巨大的落帽沟,不管身处何处,抬头望去,都是高耸入云的大厦,偶有一片云彩从楼顶飘过,在玻璃墙面留下一幅移动的云景,赶上阳光正好路过,一个太阳的倒影耀眼眩目,晃得你睁不开眼。

这,就是香港。

循规蹈矩的香港人

2007/01/04

早晨醒来,发现窗外淅淅沥沥地下起小雨,感觉很是新鲜。我来自北方,从未在一月见过雨景。天气预报说昨夜北京的气温是零下九度,而此时,我于窗前望着被雨水打湿的多彩楼宇,看着远山葱郁的绿树间袅袅升起的暮霭,有一种时空倒错的感觉。

来香港已经五天了,每天都在感受着这个亚洲四小龙的气息,如果说第一天的印象尚属肤浅,那么,几天来亲身接触香港的种种,让我萌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给我感触最深的应是香港公务员的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来港工作人员均须办理临时身份证,所以到港翌日,我们就赶往签证大楼,却被告之当天的号码已经发放完毕。次日早上八点,我们又匆忙赶来,眼前的景象令我们瞠目结舌,整个二楼有好几百人被几根警戒带整齐地划定在一个方阵里,每两行中间有一根隔离带子。所有人都耐心站在那里静候。几个保安站在四周,轻松地疏导和维持秩序,没有人大声喧哗,这对于我这个刚刚从内地来的人来说,非常震撼。

终于拿到号码,我又开始站在八楼的队伍里焦急地等待着。队伍很长,弯弯曲曲地在楼道里拐了好几个弯,我心想:如此长龙,何时才能轮到自己?思忖间,几个公务员过来告诉我可以坐到一边的椅子上等候,十点钟再来。我准点回来,果然赶上办理手续。香港的公务人员礼貌客气,一丝不苟,严格地一对一服务,不会回答其他人的任何问题,如有人上前询问,他们也会礼貌地令其排队等候,当然,也看不到有人违规插队,所以效率很高。办完手续,已是上午十一点多了,但我们并未感觉很累,整个过程虽然漫长,但井然的秩序和平静的氛围使人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来港的第二个感受是这里的族群很“杂”,可以说各色人种,一应俱全。北京也有不少外国人,不管其如何在举手投足间入乡随俗,但一看神态就知道他们不是本地人,难怪得了“老外”的别号,现在想来,这词儿真是神来之笔。但香港的“老外”可不一样,不管何种肤色,一律神情自若,与当地人无异,无论从事的工作高低贵贱,一脸的温、良、恭、让,颇有主人翁精神。显然,他们已经在精神上融入了这个国际大都市。香港确是个国际大熔炉,所言不虚。

说到公交车,应该是最令人惊叹的。北京好多年解决不了道路拥堵的问题看堵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车速提不起来。香港的路并不宽,但所有的公交车都速度飞快,如入无人之境。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自行车,汽车道只走机动车,没有压车的现象,你快我也快,整体车速自然提高了;二是行人守规矩,红灯时,行人绝不穿行,司机过路口时无须减速,单位时间内车流量很大。公交车都是无级变速,起步非常快,乘客常常前仰后合,尽管是双层客车,司机也猛踩油门,人人奋勇,个个争先,连拐弯都不减速。

雨渐渐停息,香港的面貌也渐渐清晰。

英语,通往世界的窗口

2007/01/11

内地英语学习者大都有过一些共同经历,其中之一就是不断被人问道:“你为什么要学英语?”

我三十九岁开始学习英语,拖家带口的,曾被屡屡问到这个问题。以前面对这个问题,我常常不知所措,只好搪塞,口头禅是:“闲着没事,瞎学!”其实私下里,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动力,但有一点我非常清楚(尽管说出来别人难以理解),那就是“上瘾”。学习过程中的废寝忘食、挑灯夜战,我全经历过,与前几年玩电游时的感觉如出一辙,每过一关就兴奋不已。

后来到香港做记者,才知这“游戏”不是“瞎”玩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最终得以揭晓。英语的确很有用,身在香港的我对此深有感触。初到此地,我不谙粤语,可香港所有公共场合,包括新闻发布会,人们都在讲方言。所幸,人们通常会再用英语重复一遍。那时,英语给人的感觉是神奇的。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八十多种彼此不能相通的方言,所以国家才号召推广普通话;全世界更有五千到七千种语言,人们也必须找到一个能够互通的桥梁。很久以前,有人建议推广一种所谓的“世界语”,后来不知为何无疾而终。想是英语已太过普及,人们遂不再计较它的殖民色彩;抑或是存在才是硬道理,既然有英语在前,人们也懒得再学什么世界语。二战后,美国的崛起赋予了英语第二次生命,出现了很多所谓的“地域化英语”,如日本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不知不觉中,英语已悄悄演变成“世界的普通话”。在内地,不去外地,不知普通话有多重要;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出门,便不知道英语有多重要。当然,如果有一天祖国强大到一定程度,相信中文也会成为“世界的普通话”,君不见,如今世界各地如火如荼的中国热吗?

如无切身体会,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模糊的。如果有人再问我为什么学英语,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在学世界普通话!”

“快活谷”与“公主坟”

2007/01/17

来香港已经半个多月了,一直住在本岛的跑马地,前日偶然到内地出差,回港时竟然徒生一股莫名其妙的归家感,不由使我仔细端详起香港岛的地图,想研究一下跑马地与我远在北京公主坟的家到底有什么联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两处竟真有很多奇特之处。

先说“跑马地”的来历。地图上跑马地的英文名厰了很夓名厰䭗是HAPPY VALLEY,直译作“快活谷”。此地因兴建了香港第一个跑马场,所以人称“跑马地”。而“快活谷”的由来是因为此处有很多坟场,西洋人认为人死后会上天堂,会很快活,所以把此地称为“快活谷”。但据我观察,这里不仅有天主教坟场,还有回教坟场、波斯坟场、印度教坟场和香港本地人的坟场,可见香港不仅是活人的国际都市,也是那些不同国别的亡魂安息地。

那个著名的赛马场实际上就建在该坟场的边儿上。一般人怎么也无法把喧闹激烈的赛马盛事与肃穆阴森的墓地联系起来。后来有当地人说其实外国人也讲风水,越是好的地段,越用来做坟场,这似乎也能解释为什么赛马场非要建在坟场旁边,另一个原因也许是赛马对香港人太重要了,身后都对此难舍难离,这是笑谈。

再说我北京家址公主坟的来历。一种解释是此处葬的是孝庄皇太后的义女——孔四贞。孔四贞的父亲孔有德原是明朝将领,在清军入关前就已投降清廷。他率领清军从长城打到长江,从华北平原攻到云贵高原,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顺治九年,在广西战败自尽。其女孔四贞辗转回到北京,作为汉将忠臣烈属。孔四贞备受重视,为笼络人心,孝庄皇太后把她留在宫中,并册封为和硕公主。她死后,朝廷为表彰孔四贞父女对清朝的忠诚,厚葬了孔四贞,遂有了“公主坟”。

“公主坟”也好,“快活谷”也罢,最初都是坟场。从环境的角度看,二者无疑都是风水宝地。此外,还有很多巧合因素。公主坟有北京最早的转盘式立交桥,而跑马地也是一个圆形场地;公主坟附近有北京著名的1路公交车总站,而跑马地附近也有香港的1路公交车总站;公主坟有北京著名的城乡贸易中心,而跑马地不远有闻名世界的时代广场;公主坟有湖光山色的八一湖公园,而我在跑马地的宿舍窗外有葱郁盎然的深水湾郊野公园;公主坟附近有个“翠微路”,跑马地不远处居然有个叫“翠屏村”的地方。

当然,这些所谓的巧合都不过是些外在因素,最重要的还是我已经开始把香港当作自己的新家,感觉地理位置、名称之相近,又进而分析,也不过是化解乡愁的一种慰藉方式吧!

第一次赌马

2007/02/01

“舞照跳!马照跑!股照炒!”这是当年解决香港问题时邓小平同志的承诺,也是香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的象征,可见,赌马对香港人来说多么重要。既然来到香港,不去看看赌马实在遗憾。

跑马地的赌马活动每周三晚上举行一次,为什么安排在晚上,开始我也说不清楚。有人解释说,可能是因为晚上大伙儿都下班的缘故。晚七点,站在马场制高点的八楼往下一看,场内灯火通明,人山人海。我向同行的老张讨教规则,对方毕竟来过几次,又号称学过半年养马,给我讲解了一下如何填写赛马单、如何看马的体重和肌肉,以及如何观察马的神态和兴奋度。后来,我们每人买了一张十元的马票小试一次,结果全军覆没。第二场,老张自恃有经验,又买了两张,结果又输了个精光。我仗着初生牛犊不怕虎,又下了一注跟他完全不一样的马,结果意外地赢了二十元。老张上年伙老张服气,第三场向场内一个号称专家的老者请教了半天,那人滔滔不绝地告诉我们如何看马师以往的成绩、如何分析赛马最近的表现,以及如何设计买三张马票形成所谓“铁三角”,以便稳妥。我听得入迷,心想,敢情这里的学问还真大。后来,老张索性跟着人家下了一注。为了试试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运气,我自行分析又单独买了一张。结果大出意外,所谓专家推荐的马号完全不灵,反倒是我自己瞎买的马号又赢了二十元。既然专家也没谱,干脆还是自己来。经过紧张缜密的“分析”,我胸有成竹地又多买了两张,结果都打了水漂,把前面赢的也都输了回去。

赌马的时间过得很快,一晃两个小时过去了。想起十年前我做过一个公益广告劝说人们不要赌博,片名就叫《赌博之风刮干了亲人的泪》,心想,这赌马这么刺激,意志薄弱的人还真收不住,铁定倾家荡产。我赶紧醒悟,与大家合计合计,见好就收,立即撤退。

反正也不赌了,索性来到楼下,近距离看看马场。赛事还没有结束,楼下的人群显然战性正酣,有的阅读报纸,认真研读本场最新的赛马资料;有的三三两两扎在一堆儿喝啤酒。其实,从神态上就可辨知谁是老鸟、谁是游客。老来赌马的人神情专注,拿着资料和钢笔在一旁勾勾画画,目不斜视;而游客往往心不在焉,有说有笑,赛事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站在跑道边,青草香混着马粪味阵阵飘来,居然是一种久违的味道。小时候,在北京常有郊区农民赶着马车到市郊卖水果,牲口难免在马路上又拉又尿,就是这种味道。远远见到几个马师驾马慢慢靠近,才注意到端坐在高大健壮的马背上的马师原来都是瘦小枯干之人。他们尖小的臀部在马鞍上若即若离,保持着一种前倾的姿势,好像骑的不是马,而是摩托车,随时准备冲刺。其实,早先的赛马一定和军事有关,正像奥运会是由为准备兵源的军事训练和体育竞技演变而来的,只不过今人对马师技术方面的要求远比对他们肌肉的要求高,为了减轻马的负重,马师的形体当然越袖珍越好。

突然,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起,又一场赛事开始了。人们立刻拥到跑道边,翘首以待。我举起相机准备拍照,不到十秒钟,有人喊道:“过来了!”十二匹飞马箭一般疾驰而来,围观的马客兴奋地挥舞着手臂喊叫着:“GO!GO!GO!”周围的气氛骤然兴奋紧张起来,在嘈杂的呼喊助威声中,我慌忙拍下一张照片,刚想再拍一张,抬头一看,赛马早就没影了。这一瞬间不足两秒。

惊魂未定中,望着马场后面烟筒般林立的高楼,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城市太过忙碌紧张,人们确实需要这么一个以毒攻毒放松身心的地方。其实,赛马就是个游戏,人们花钱是为买个乐儿,凭港人的收入,每月花上几百块钱赌个马不是问题。我后来了解到,香港赛马会的部分收入还会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不由对这片马场又生出几分赞许。

在香港开车

2007/02/06

在香港开车可不容易,与内地大不一样,所以初来者总觉得不习惯,不敢开车。

首先,行车要靠左,与内地正相反。我发现,越毒攻毒了毒攻内地来的老司机对此越是顾虑重重,正所谓“积习难改”,尤其是在没有中间隔离带的小马路上,往往开着开着车身就向右边偏移了。如果绕转盘,内地是从右边转,在这里则是左转,非常别扭。所以,第一次上路,我总在心里默默念叨:“行车靠左,靠左,靠左……”再一个,就是右舵。在香港,主驾驶在右边,总觉得往左边看不清楚,没把握,尤其要往左并线时,心里难免犯嘀咕。

这里交通事故的责任分得非常清楚,肇事方要负全责,所以司机在并线和转弯的时候格外小心,有时甚至停车专等并线。你一定觉得港人开车很谨慎吧?可一旦进入正常行驶,他们可不会轻易谦让。见有车要并线,香港司机并不减速,仍会疾驰,一副得理不让人的样子,所以很多内地新手根本不敢在香港开车。更由于车的档位都在司机左侧,感觉整部车就是给左撇子开的,拧巴得很。

香港的警察也扣分。香港“违例驾驶记分制度”规定,车辆单次违例的最高罚分为十分,而驾驶者如在两年内因触犯违例事项被扣满十五分或以上,法庭可以取消他持有或领取驾驶执照的资格。首次被取消资格,为期三个月,如有再犯,则会被取消资格六个月。若是开车打电话被警察逮着,不仅要罚四百五十元,还要扣五分,但是扣不扣分警察说了算,态度好,兴许网开一面,要是较劲,人家就不客气了。另外,所有的乘客都要系安全带,无论前后,否则出租车司机可以拒载,如果乘客忘了系安全带,警察也只罚乘客,不罚司机。

香港的出租车司机岁数一般都比较大,但驾驶技术普遍比较高。有一次同事外出打车,黑暗中也没看清开车的师傅,上车后一聊才知司机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吓得他一路上提心吊胆。此外,出租车司机不怎么讲究起步和停车,要么猛踩油门快速启动,要么急刹车,汽车不断点头哈腰,令乘客的体验不爽,晕车族更是难以忍受,给人的感觉要么是司机都在赶时间,要么他们都是货车司机出身。

香港的马路很少是正南正北的直线,新来的司机很难认清道路;而且路况复杂,时而上大坡,时而下陡坡,时而急拐弯,时而进海底隧道。内地人在香港开车面临的不仅是要习惯行车靠右的问题,还要时刻注意各种路标和方向牌,因此,一开始常弄得外来司机紧张异常。

当然,香港的路况也有内地没有的优势,比如没有自行车,行人也很守规矩等,这都使在香港开车的人减轻了很多心理负担和不必要的精力分散。

西洋画框中国心

2007/02/08

深水湾是香港岛南部的一个海边沙滩。从跑马地到那里走山路步行要一个小时左右,因为少有直达公交车经过,所以多是本地人才去那里游玩。这条山路两旁的景观非常奇特,可以说代表了香港岛的一些主要特点。为了熟悉路段,了解环境,我们一伙人决定周末步行去深水湾一游。

当时正值花季,沿途漫山遍野都是特区区花紫荆花,一片姹紫嫣红。说实在的,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片的紫荆花树。这种花单看一朵非常平常,既不华丽,也不优雅,但聚集到一起就成为美和力量的呈现。t">

沿途还有很多外国学校。香港有多少法国人我不知道,但据同事介绍,这里仅日本人就有三万多,所以只有六百多万人口的香港不仅有英国圣公会学校、法国学校,还有日本人学校,可见香港的国际化程度之高。其中,一所法国学校建于半山腰上,门口有三棵老榕树,百年的老树盘根错节,背后是沿山而上的栏杆小路,带给学校一种曲径通幽的神秘感。半山腰不仅空气好,而且安静,不由得令人赞叹当初的选址人慧眼独具。

半山区最大的人文景观是豪宅。这条路好像是富人特别青睐的地方,几乎每隔几十米就伫立着一所名人豪宅,每座至少价值一个亿。据说经典电影《轰天绑架大富豪》的拍摄地就在这里。香港私人豪宅门口大都挂着“私人属地,未经许可不得入内”的字牌,游人要特别留心,不能误闯禁地。

终于来到深水湾。坐在沙滩边的椅子上,眼前是一片宁静的海水,一只叫不上名的长嘴海鸟在海面上盘旋。右边一个人在沙滩上打太极拳,旁若无人,沉浸在空灵的境界里。左边一个人赤裸着上身,趴在海滩上,边看报纸边晒太阳。远处一对恋人携手漫步而来,走近才看清男的是中东人,女的是欧洲人。一个菲佣坐在我右边,不远处还有一个香港女人抱着一个金发小孩在散步。

这就是真实的香港,一个标准的国际化和谐社会。

归途中,见到一个很美的橱窗。深褐色的墙上挂满各种规格的西欧风格的画框,显得富丽堂皇,充满异域风采。虽然没有画,但此时无画胜有画,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来香港两月余,我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恰当的词汇来描绘它,面对这个美丽的橱窗,我突然意识到,香港不就是一张有着西洋画框,却内镶中国心的画吗?

大年三十逛庙会

2007/02/19

头回在香港过年,好奇这里有没有春晚,得知并没有。据说二十年前亦曾有过,后来人气渐消,直至停播。那么,大年三十香港人究竟在干些什么呢?

三十那天,一位香港朋友约我晚上十点外出。我纳闷,这么晚能去哪儿?到了约会地点才知,原来是逛庙会。维多利亚公园年宵市场从1月11日就已经正式开锣,一连六天。花卉庙会是香港一年一度的盛事,其中最热闹的就是大年三十晚上。

我们十一点才走进庙会,本以为晚了,人应不多,未曾想眼前的景象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但见一排货摊接着一排货摊,一个方阵连着一个方阵,叫卖声此起彼伏,振聋发聩;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约五十米长的一排货摊,我居然跟着人流蠕动了二十多分钟才勉强过去。

终于在两排货摊之间我才有机会喘了口气,定了定神,确切地说是鼓了鼓劲,又随着人流涌进下一排货摊。这次更拥挤,人挨着人,人挤着人,我感到有瞬间的窒息感,深觉这五十多米路根本走不出去了,当时感ize=剓时感这是我人生经历中最长的五十米。但周围的人仍然兴致勃勃,神态自若,好像对这种拥挤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我暗自感叹港人的耐心和热情。看了半天,发现闹腾得最欢的是卖塑料气球的小贩。据说,他们多是还未毕业的大学生,为了练习基本的商业知识,特地来此处租个摊位实战一番。他们的叫卖方式和花样也最多,有吹喇叭的、敲鼓的、拍手的、说唱的,甚至跳舞的。他们的塑料气球也五花八门,奇形怪状,有香港本地的煤气罐状的,有消防水龙头状的,有两条人腿状的,有嘴里吐舌头状的,当年正值猪年,还有不少以猪为原型的各种气球。我买了个一米多长的猪八戒大钉耙气球,才八港币,正庆幸自己买到了便宜货,往前走了不到十米,发现这个大钉耙在另一个货摊才卖五元。

在挣扎着熬过了第三排货摊后,我决定逃出“牢笼”,赶快回家。

回去的路上,仍可见无尽的人流还在朝着庙会的方向前进,零点太早,只争朝夕。朋友介绍说,这种庙会要持续到夜里三四点以后,届时很多花商会丢下货物离开货场,留下的鲜花随便拿。当然,晚来的人绝不是奔着白拿东西来的,他们费这么大力气到这儿来,奔的就是这份热闹,奔的就是新年的那份希望和喜庆。相比窝在家里看春晚,香港大年三十的庙会对港人来说更具个性化和参与感。

寺庙的变迁

2007/02/26

如果在你心目中,寺庙是那个四处漏风、冬冷夏热、昏暗阴森的古典飞檐建筑,那你就错了,香港的妙法寺已经完全是一派与时俱进的摩登景象。

整个妙法寺新庙的外形设计走的是抽象派风格,好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寺里设有直通七楼大殿的电梯。室内设有空调,屋顶为立体钢架式结构,高大宽敞的窗户使得阳光可以照射到殿内的任何角落,可谓窗明几亮,清新开阔,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悠扬的佛乐绕梁不息,回肠荡气,巨大的钢筋水泥佛像庄严肃穆,蔚为奇观。

在殿外阳台上可以观看四周巍峨高耸的摩天大厦、飞驰而过的高速列车,还有空中偶尔划过的飞机,真是现实与虚幻的完美结合。尽管现代化的工具和标志包围着寺庙,但佛家以其包容和博大的精神适应着时代的步伐。伴随着喃喃诵经声,我站在阳台上极目远眺,内心霎时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有人说新的妙法寺意味着佛家对现实的妥协,我不以为然。佛教本来就是外来的,东汉传入我国,经过两千多年的本土化改造,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逐渐接受中国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今天,它又跃出传统寺庙建筑的思维方式,悄然走进现代化的世界。假如有一天出现了网络虚拟寺庙,相信也不足为奇。

连接过去与现实的“叮叮车”

2007/03/01

香港的“叮叮车”是一种老式的交通工具,在内地已基本绝迹,所以此车对很多处,很多来者来说还是很新鲜的。

其实“叮叮车”就是有轨电车。乍一看不起眼儿,都是十几年以上的车龄,破破烂烂的,没有空调,四个铁轱辘在铁轨上“咣当咣当”响,还有个“小辫子”连着上面的电线,走起来慢吞吞的。因为没有喇叭,所以只能靠摇铃铛提醒路人注意,因此被人们戏称为“叮叮车”。但日子久了,我发现“叮叮车”确实也有它的诸多优势,本地人更是爱煞此车。

首先,它是个环保交通工具。“叮叮车”不烧汽油,不污染空气,自然也不会对全球气候变暖负任何责任。记得很久以前看见过一篇文章,探讨北京当初不应该草率拆除有轨电车,更不应该全部取消电车,想必也是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其次,“叮叮车”经过的路线都是香港最重要的地带,如政府机构、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和金融中心等,很多上班族和购物者都喜欢搭乘它。另外,它还有一个独特的好处,就是票价低廉,成人全程才两元,小孩才一元,据说这也是当地政府给纳税人提供的一种社会福利。

“叮叮车”也做广告,有的浑身喷绘鲜艳的图片,走在大街上非常惹眼,成为香港一景。那些高科技电子设备的商品广告附加在“叮叮车”这种老式的交通工具上,让人感慨不已,好像一个穿着长衫马褂的人拿着手机,虽有点滑稽,却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叮叮车”饱经风雨的铁轨,将过去与今天紧紧连接在一起,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在适当的时候,回头张望一下,是否还记得来时的路线。千万不要像诗人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香港马拉松之启示

2007/03/05

报道一年一度的香港马拉松是我们的例行任务。2007年的马拉松结果有点出人意料。所有冲过终点的男子运动员中,至少前十二名都是非洲选手,确切地说,肯尼亚选手囊括了男女冠亚季军。

当时给人的第一个想法是:这场马拉松是给肯尼亚人准备的,是肯尼亚人的马拉松秀。人家就是来香港拿奖金的,他们的马拉松夺冠就像中国人拿乒乓球冠军一样轻松自然,他们的出现使整个国际马拉松赛变得毫无悬念,这是肯尼亚人的骄傲。

后来知道,肯尼亚是马拉松之乡。同行的记者讲了一个传奇故事:一个有三个孩子的肯尼亚普通妇女,在没有任何教练帮助的情况下,在家乡山里练习了三个月的长跑,下山后就拿了个马拉松冠军,挣了一万多美金,相当于一个肯尼亚人三年的收入。正应了那句名言:上帝是公平的,他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补偿一个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

尽管如此,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很多香港参赛者并不在乎名次,而是以跑完全程为目标,并以此为骄傲。很多香港人最后是走着或被搀扶着跨过终点,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个残疾人摇着轮椅跑完了全程,冲过终点,围观者报以热烈的掌声。香港一共才六百九十万人,可据说当天的本地参赛者有三万多,其中六千多人赛后感到不适。姑且不论香港当时的天气有多炎热、赛道是="justify䘯="ju适合跑马拉松,单就港人的参与感和勇气,就值得敬佩。

有人说:“人生就像马拉松。”的确如此。其实冠军对普通人来说并不是追求的目标和必需的选择,它只是个象征意义,那位肯尼亚妇女练习跑步的时候也未必知道自己将要得冠军,她只是碰巧在身体素质上有优势,但更占上风的是她高亢不屈的意志。

人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有不同的“马拉松”,只要认定目标,凭借勇气和耐力,只管往前跑,跑不动就走,走不动就爬,管他好看与否,只要出发,只管风雨兼程,朝着目标前进,决不回头,这就是马拉松精神。如果永远没有出发,就意味着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如果不曾尝试辛苦,就意味着有可能永远痛苦。

遭遇香港交警

2007/03/15

一晚,我去机场接来港的同事。接到人后,为了欣赏香港的夜景,我俩换了个位置,由他往回开,没想到就这么一念之差,出了大事。

出机场不久,一辆警车从右侧一个小路口开过来。同事见状,也没在意,一加油门抢了过去。没走多远,那辆警车便响着警笛快速超过我们,停了下来。我们继续前行,走了不到十米,警车突然响着警笛大呼小叫地又追了上来,并用扩音器大声地喊了句什么。同事吓得赶紧停车,直觉告诉我:坏了,肯定出事了!紧接着,同事的一句话更让我大惊失色,他突然一拍脑袋大叫:“我忘带本了,走之前把驾驶证留在宿舍了。”当时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响,感觉整个车厢的空气都凝结了。一时间,我俩呆愣在车厢里。

外面下着细雨,透过风挡玻璃,我隐约看见一个魁梧的身影下了警车,逆着车大灯向我们走来。按照内地习惯,司机违章,坐车的人义不容辞要帮着说情,我本着两肋插刀的精神跟同事下了车,准备跟警察“寒暄”一下。下了车才看清,那位交警没戴帽子,还是个光头,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嘿,碰见个鲁智深!同事忙不迭地套磁儿:“你好!”“鲁智深”见我们说普通话,便也用生硬的普通话客气地冲我说:“你请上车,没有你的事!”我只好往后退,但知道一场大麻烦就要开始了。接着,“鲁智深”也没敬礼,径直朝我的同事走去,用磕磕巴巴的普通话质问:“为什么让你停车你却不停?”同事急忙申辩道:“我没听见你说让我停车!”“鲁智深”一生气,说起粤语,掰持半天,我俩也听不懂,但看得出来他很生气。

尴尬之时,又过来一个交警,所幸他能说流利的普通话。经过他的一番解释,我们终于明白,原来刚才我们抢行了。在香港,警车是公务车,其他车辆必须礼让,内地人不知这规矩,才冒犯了警察。“鲁智深”不依不饶道:“你的——”显然他不知道“驾照”用普通话怎么说,只好用手比画着一个方块。我明白他的意思,心说:坏了!同事哪里有驾照?便赶紧把身份证递了过去。“鲁智深”接过身份证摆摆手:“No,你的——你的——这个,证件!”同事自知理亏,只好下车装模作样地在身上摸索起来,摸了半天,当然一无所有。“鲁智深”急了,大喻词矆,大:“有没有?有没有?”同事吓得高喊:“有的!有的!”我心说:您就别说有了,赶紧坦白从宽吧!同事又开始假装在书包里翻腾起来,又一分钟过去了。“鲁智深”不耐烦了:“到底有没有?有没有?”我暗自叫苦:这回彻底完了,今儿晚上死定了!

同事心虚,灵机一动说起了半生不熟的英语,努力想解释什么,我也在旁边帮腔。这下更乱了,“鲁智深”大声说粤语,同事说英语,我说普通话,大家都想抢先说明和解释点什么,乱成一锅粥。后来还是另一个交警跟“鲁智深”说了几句话,然后转身对我说:“不带驾照不能开车,要遵守法规,一会儿你来开!”我和同事喜出望外,这才大大松了口气,忙不迭地点头,道歉,一番感谢。又过了一阵,“鲁智深”显然气消了,又跟那个交警嘀咕了好一会儿,才终于放我们走了。

回到车上,我深深喘了口气,猛踩油门离开了现场。路上,我埋怨同事应该早点告知没带本儿的事,并安慰道:“今天算你走运,这事儿要在北京你就歇菜了,根本没商量,肯定挨罚。”同事说:“我知道香港交警的厉害,以前还为交通事故与警方打过官司,但法院判他败诉,被罚了不少钱。”

后来才知道,我们真算幸运,在香港无照驾驶一经定罪,随时可判入狱。那天幸亏我们遇到了菩萨心肠的“鲁智深”,否则我那位倒霉的同事不知要在哪里反省了。

满满人情味的港人利士

2007/03/19

在香港过年感受最深的是发红包。

港人把红包叫“利士”,发“利士”就是发红包。一般公司的老板和总监都要在过年的时候派发利士。

香港人认为利士包发得越多,意味着发包人的人脉越广,来年的财运也就越大,所以港人在初一到十五间要广发利士包,据说某公司的一位上层人士一晚就发出去三万多港币的利士。

2007年春节期间,我参加了一个新年聚会,正赶上一位老板手里拿着一摞厚厚的红纸包在发利士。由于到会的属下太多,不得不排长队逐个领利士,场面颇为壮观。虽然红包里只有一百港元,但拿到利士的人都会高兴地说一声“恭嗨(喜)发财”。拿利士的人越多,说“恭嗨(喜)发财”的次数自然也越多,老板就笑逐颜开,讨得很多吉利。这种场面有时还附带抽奖活动,一般是在发毕利士后。每次老板至少要拿出一万元让大家抓奖,赶上老板兴致高涨,便不断在现场掏腰包拿钱,左一万,右一万,看着让人眼晕。有时到会的老板不止一个,一位老板掏了,另一位看见也掏,互相斗气,于是你一万,他一万,气氛越来越热烈,引来现场观众阵阵掌声。置身于那种场面,你会有一种“钱不是钱”的感觉。其实香港的大老板也真不在乎这点钱,花钱图个高兴,一年就这一次。

港人爱发利士,使得利士包也变成了礼物。新年伊始,我接到一个礼物,打开一看全是利士包。开始不明白,这东西也算礼物?后来才知,送你利士包的人是让你多发利士,来年大吉,要是没有利士包,拿什么发?春节期间,香港的商店里到处都是卖利士袋的。士袋

利士包里的钱数虽然是有限的,但含义极为丰富。讨吉利固然是首要因素,但更主要的是让别人感到老板的情义,毕竟情感也是留人的一大法宝。现在内地发钱大都用卡,很少有领导或老板亲手把现金或红包交到属下手中,这些小事似乎由会计和秘书代劳即可,发钱的过程自然少了人际交流和乐趣,从这个角度讲,港人的利士除了迷信色彩外,多少还蕴含着一点人情味的感觉。

上帝跟我开了个玩笑

2007/03/23

2007年3月18日,这天对我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因工作需要,我参加了一个有六百多人出席的大型宴会,席间为活跃气氛,主办单位进行了三次抽奖活动,我居然鬼使神差中了个最高奖。这是迄今为止我得到的最大的一个奖,据会议主办单位说,这个大奖价值六千港币。

当时为确保没有听错,我还特意向旁人求证。确认无误后,我沿着礼仪小姐刚刚走过的T型台向主席台靠拢。随后,在一片欢呼声和闪光灯的助兴下,我拿到了一个信封。

由于太过激动,我几乎忘了自己是怎么走上、走下主席台的,只记得主持人用英语冲我说了声:“加利福尼亚见!”回到座位上,我定了定神,用颤抖的双手诚惶诚恐地打开信封,才发现那不是个现金袋,也没有支票,而是一个证书。证书用英语告诉我可以免费去美国的一家豪华饭店住四天,并特别注明饭店的全体员工期待我这个幸运儿的到来。

随之而来的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我在香港这么忙,哪有时间去那家远在美国的饭店呢?即便有时间,又有谁给我出路费?再退一步讲,就是有人给出路费,谁给我办护照和签证?思前想后,我认定这不过是上帝跟我开了个玩笑。对我来说,这个大奖根本就是一张空头支票,徒有虚名而已。

后来,有一位老记者对我说:“这种庆祝活动主要是重形式,有时一点小事,整得大张旗鼓,你别太当真。”我遂恍然大悟,他是在提醒我:别以为香港满地都是金子。

再后来,“轻轻地,我走了”,离开了宴会厅,“正如我轻轻地来”,将大奖还给了主办单位的人,“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一片云彩。

目睹曾荫权三次挨骂

2007/04/02

2017年3月26日,曾荫权以649票对123票打败对手,高票当选新一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作为驻港记者,我有幸目睹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当曾荫权听到自己获胜的那一刻,我注意到他嘴唇抖动,强忍热泪,极力抑制着自己激动的心情。

这个“特首”来之不易,用香港报纸的话说这是一场“打了五十三天的硬仗”。五十三天以来,为了竞选他四处奔走,参加论坛、辩论,还有各种造势大会,前后共参与进行了七十四项活动。一次,一位美国记者问他,香港是否有足够的新闻自由,他回答说:“当然有,香港的报纸每天都有骂我的文章。”此话不假,我也亲眼看到他三次挨骂。

第一次是在他正式宣布参加竞选的发布会上。当时,屋子里挤满了各路记者,踌躇满志的曾荫权微笑着对在场的记者宣读参选书,刚念到一半,突然有人在会场的右侧大声喊叫起来,斥责他的施政纲领。在场的记者都被这意外的场面惊呆了,纷纷把镜头对准这位不速之客,场内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我回过头来,关注着曾荫权的表情,但见曾先生神态自若,仍像没事人似的继续微笑着宣读自己的参选决定。

第二次是在正式选举的前一天。我在湾仔的一个运动场里拍摄他的竞选晚会,场内数千港人全是支持他的热情市民。现场口号声、棍状气球有规律的打击声不绝于耳,晚会的气氛可谓一浪高过一浪。就在此时,距记者台后不远的墙外,猛然传来阵阵嘈杂的喊叫声,有人用高音喇叭狂呼乱喊,刺耳的声音与场内氛围极不协调,显然是反对派在外面举行抗议活动。场内记者纷纷冲向墙边抢拍突发事件。一个在场内维持秩序的小姑娘试图阻止一个乱跑的记者,反被那个疯狂的记者猛地用身体撞到一边。我注意到小姑娘捂着被撞的胳膊,疼得眼泪都出来了。尽管如此,曾荫权并没有受到丝毫干扰,反而以更加洪亮的声音盖过了外面的噪音,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自己的竞选演讲。

在香港亚厘毕道特首官邸采访时任特首曾荫权(2009年9月)

第三次是在他竞选成功的那天。反对派代表人物梁国雄为表达对曾荫权的抗议,竟然戴着一个猪脸面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现场。就在选举结果出来的一刻,他突然站起来大声呼喊叫骂,以示抗议,但曾荫权将这一切视若无物,从始至终不曾正视闹事者。

只有了解整个竞选背后的千辛万苦,才理解曾荫权在成功时刻的百感交集。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其竞选口号是“我会做好呢份工”,意思是,说无论在社会的哪一个位置,都需要时刻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就是这么一句看似平常而又朴实的话语,成功打动了香港选民的心,一时被传为佳话,最终成就了他政治生涯的又一次辉煌。

央视名声大振

2007/04/08

与央视财经频道曝光假表事件的记者采访时任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席田北俊(2007年)

2007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暗访位于香港土瓜湾的皇室钟表珠宝店,揭露其出售假冒瑞士名牌手表的勾当,在香港造成很大的震动。

先是香港旅游业议会一行四人于4月3日抵达北京,与国家旅游局官员商讨相关的监管问题,并跟此次暗访的央视记者会面,希望了解事件的细节,并搜集资料回港调查;紧接着又迅速派人突查了这家商店。4月5日,香港海关再度搜查了卖假货的皇室钟表珠宝店,并没收了近四百只假冒手表,香港旅游业港旅议会得知情况后,又下令所有旅行社不得再带团到该店购物。一时间,整个事件在香港闹得沸沸扬扬,央视在香港的名声也为之大振。

连日来,香港各大电视媒体争相转发央视有关节目的报道,加上港岛各大媒体连篇累牍的渲染,使得“宰客事件”在港岛持续发酵,引起了骨牌效应。4月6日,香港有关部门又突查了红磡阳光广场的一家首饰店,没收了价值一百万港元的冒牌意大利名牌。有人甚至质疑港岛的服务体系,大有呼唤全面整顿港岛市场秩序的架势。茶客和网民也议论纷纷,有民众说,早就该给这些不法商人“踢爆”一下,还有人曝料,港岛还有很多丑闻需要揭露,如假雪鱼、发水楼等,提出既然央视很有权威,就应请央视再派人放蛇、踢爆,更有人直呼央视为“包青天”。据说在此之前,有关部门就接到过两宗有关这家珠宝店欺诈客户的投诉,但不知为何都没有及时处理,央视曝光产生的反响实属意外,难怪港人惊叹央视的威力。

说到底,港人着急是因为关心自己的商业形象。每年有两千万内地人到港旅游,不但可增加零售业的销售量,还可以增加服务业的收入,而此次曝光报道必将有损香港旅游业的整体形象,有人估计“宰客事件”会使当年“五一”黄金周的内地客量减少一成,而未来的持续损失根本无法估算。

至于说央视是所谓的“包青天”,未免言过其实。香港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机构,在食品卫生和一些有关民生的商品检验程序上有着比内地还要严格的手段,还有更多样化的新闻监督体系,从长远来看,央视不可能越俎代庖,跑到香港“指手画脚”。但同时,央视又是内地的主流媒体,帮助政府和司法部门监督社会的不良现象是央视义不容辞的职责,香港也不能例外。因为央视的主要收视群体是内地的观众,要维护内地消费者的权益,而这次“宰客事件”又牵扯到内地游客的利益,所以才出手相助。正如《经济半小时》所说:“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一直是中国生意人信奉的经商秘诀。任何急功近利、巧取豪夺、违法乱纪的奸商,不管在哪儿都不会有好下场,同时,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媒体都不会袖手旁观。”

假如您到香港来

2007/04/20

您的机票买好了吗?也许您正准备来香港,考虑到香港人与内地人不同习惯和特点,说几条莅临香港后应该注意的细节,供列位看官参考。若您真的到了香港,或许会有些帮助。

首先说坐车。港人很守秩序,这一点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爱排队。无论地铁,还是公交车站,你都可以看见港人在自觉排队,即便上下班高峰时段,也绝无加塞儿拥挤的场面。甚至上电梯时,大家也是排队的,还时常有保安维持秩序。另外,香港的很多公交车不报站,去哪都得自己看好地图,或以某个建筑物作为参照。

在香港,无论公交车还是出租车,都空调大开,温度设置以可身着西服领带为标准,所以外出最好选择长袖。此外,准备好零钱,自动售票不找零,最好用的是“八达通”。香港只有两种交通工具最便宜,一是“叮叮车”,一是天星小夿丯天星轮渡。

再说购物。现在购物方便多了,整个港岛就是个大商场,商店鳞次栉比,但价格相差甚远,香港的法律并不限制价格差异,如果没有货比三家,在一个地方花高价买了东西,只能自认倒霉。总的来说,九龙的物价比港岛低。当然,央视给不法商贩曝光后,坑骗顾客的现象收敛多了,现在反倒是个购物的好时候,而且港人正研究是否放宽退货时间,即由原先的十四天放宽到半年。香港的商店一般都设有厕所,但也有一些重要的建筑里没有对外开放的卫生间,只有公司员工使用的内部厕所,如果实在内急,可找大楼的保安要钥匙后方可使用。

说到游乐园,不能不提迪士尼和海洋公园。迪士尼游玩的禁忌是不能携带食品和饮料,而且存包收费很高,所以千万别带食品和不必要的箱包。我就亲眼看见很多游客因不让带食物进园,不得不在门口拼命进食,搞得狼狈不堪。游览海洋公园最重要的一项是坐缆车,在上缆车前,公园通常会给你免费照相,虽是免费,但到站后如果想要照片必须支付至少八十元。另外,千万别在公园长椅上睡觉,或乱扔东西,所有的公共场合都不能抽烟。不要侥幸自己吐痰不被发现,卫生警察随处可见。

最后提醒你,香港最美的是夜晚,所以最好乘夜班到达的飞机。

熊猫传递祖国爱心

2007/04/29

2007年4月26日,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细雨绵绵,好像老天对两只即将离开的大熊猫依依不舍,然而在香港,这一天却是响晴薄日,阴霾多日的天空格外晴朗。

这两只大熊猫对港人意义非凡。关于它们的到来,有很多趣事。香港民政事务局从4月2日就开始征集它们的名字,作家查良镛也是评委之一,期间共收到回信一万多封,去除重复的提名,一共是六千七百件,而且事先保密工作做得很好,没有透露任何消息,所以在交接仪式上,记者云集,如同欢迎什么大人物的到来。

当中国国家林业局的赵学敏撕开盖有名字的封印时,全场哗然,大家都很兴奋。至此,这个持续了近一个月的熊猫取名悬念终于有了结果。代号606和610的熊猫分别改名为乐乐和盈盈,现场一片热烈的掌声。很多香港记者在机场迫不及待地将这一消息用手机发回总部,显示了港人对大熊猫的关注程度。

当时,卧龙自然保护区特意选送了两只身体健康、具有生育能力的大熊猫来港。这两只大熊猫的关系亲密,终日耳厮鬓磨在一起,只要哪个先睡醒就会叫醒另一个来玩。前日我去海洋公园参加一个记者发布会,公园放映了一段它们的监控录像,画面里两个黑白相间的小肉球滚在一起,非常可爱。香港特首也表示,期望它们早日开枝散叶,繁衍生息。但据专家介绍,大熊猫不是随便就能看上一个异性的,两只素不相识的大熊猫能够相爱非常不易。随同而来的卧龙保护区的两个饲养员告诉我们,可喜的是,这两只大熊猫已经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

就在大熊猫到达的同一天,香港大学公布了一项民意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港人对中央的信任比例较2月份飙升了17个百分点,达到了58%,“一国两制”的信心指数也比2月份大幅上升了10个百分点,为78%,达到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中央政府赠送的大熊猫,不仅给了香港市民一个欣喜,也给了香港市民一个安慰,大熊猫为中央政府向香港市民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全国人民爱你们。

/西/洋/画/框/中/国/心/

闲话客家人

2007/05/08

20世纪70年代看电影《五朵金花》和《刘三姐》时,总羡慕电影里会唱山歌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能用对歌的方式谈情说爱,尽诉衷肠;后来得知,客家人也有唱山歌的传统,而他们原本也是汉族大家庭的一员。

不久前,我随一个香港访问团到广东梅县访问,获悉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还学会了一首客家人的山歌,曲调非常优美,歌词大意是:山歌越唱心越开,井水越打越有来。唱到青山团团转,唱到莲花朵朵开。

回来仔细研究了一下客家人的由来。所谓客家人,其实就是早年间的中原汉人,包括河北、山西一带的北方人。很久以前,客家先民,特别是大户和富人,为躲避中原战乱而南迁,先后迁徙到赣江、梅江流域,以及南方各省的山区。“客家”一词,不过是民间的通称,据说当时宋朝制作户籍时,将居住在南方本地的土著称为“主”,把从外地迁来的人称作“客”,“客家”一词由此诞生。由此类推,我这个河北人应也算是与客家人同出一族了。可惜的是,今天的中原人已不能在青山绿水间吟唱温柔、优美的小调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