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一个伟人在成长”

蒋新松传 作者:徐光荣 著


第三章 “一个伟人在成长”

珍贵的毕业照片

诸葛亮有句名言:“志当存高远。”

居里夫人也说过类似的话:“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找精神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能够不使我们骄傲,而又能够使我们把希望和梦想放得很高。”

当蒋新松从小学毕业时,他照了一张标准相,用来贴毕业证书。这也是他第一次单人照相,事后他将照片放大了一张,不时捧在手中欣赏。照片上的少年,重眉大眼,方脸阔额,俊逸中带几分稚气,也许就是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单纯吧,促使他提笔在照片的后面,工工整整写下一行小字:“一个伟人在成长。”

狂妄吗?自不量力吗?想入非非吗?这些词都与蒋新松对不上号。

少年翩翩的蒋新松,正做着一个美好的梦。这样的梦,在每一个被理想与信念所吸引,胸腹中躁动着一股为实现理想而喷发着力量的青少年脑海中都曾萦绕过。

小学毕业时,蒋新松在想:将来做什么?

应该说,他的理想与志向还是朦胧的。

他特别崇敬家乡的一位名人:徐霞客。这位诞生于400多年前的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是江阴城南马镇南旸岐人,少年时代就立志要遍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揭开大自然的奥秘。从22岁起,他开始了有计划的考察旅行。到55岁去世,几乎年年出游,足迹遍及华东、华北、华南和云贵高原16个省区,留下120多万字的日记和专论。《徐霞客游记》不只是中国,也是世界地理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因而他被誉为“三奇”:奇人、奇文、奇迹。蒋新松虽然没有仔细翻看过线装的厚厚两叠《徐霞客游记》,但从老师与长辈的介绍中,他已对这位家乡奇人产生一种膜拜,他似乎觉得,做人就该做这样的人,干出一番事业,为后人留下一笔财富。

影响蒋新松的江阴历史名人徐霞客

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报考了县里最好的中学——南菁中学,成绩名列前茅,他被录取了。

南菁中学的前身是南菁书院,在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由江苏学政黄体芳利用原长江水师京口营游击署的旧址创建的,是当时享誉大江南北的重要学府。取名“南菁”,用意在于培育南方的精英。创建以后也确实造就出一批杰出的人才。中国共产党重要活动家陆定一、前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以及一大批科学家、学者都是这个学校20世纪初的校友。学校创建后几易其名,1930年正式定名为江苏省南菁中学。

南菁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师生们奋起响应,上街示威游行。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南菁师生会同江阴城内各校进步师生与各界人士5000余人,举行了盛大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工人运动。蒋新松还听母亲讲过,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南菁师生走上街头发动了抵制日货的抗日救国活动,在他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然而,1937年秋,日寇侵占江阴时,南菁中学和整个县城一起遭到空前的浩劫。教学大楼、图书馆,以及珍贵的图书、仪器完全被毁。部分旅沪教职员在上海租赁了一座楼房为江阴子弟继续办学,而留在江阴的教职员直至20世纪40年代初,才为了使江阴县内的青少年不至失学而复课。

在铁蹄下受教育的学生心情是压抑的。

南菁中学开设了日语课,学生们对这个课程很反感,抵制很凶。每当上日语课时,学生们常自然联想到国土沦亡、人民身陷囹圄的境遇,一种一定要赶跑日本侵略者,让中华儿女扬眉吐气的民族意识在悄然成长。于是,学生们更加珍惜时间,要学得本事,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南菁中学的教师是一流的。作家田涛在这里教文学,后来在化学领域卓有建树的化学家张震亚在这里教化学……听这些教师讲课,使迈入中学学门的蒋新松有个顿觉天高地阔的感受,知识的领域这般宽广博大,知识的圣殿是这般巍峨壮观,使他一天比一天更强烈地产生要去探索、去追求的渴望。

南菁中学老校门

在贫苦中挣扎的蒋家晚上一片漆黑,没有电灯,也点不起价格昂贵的煤油灯,他只能在用棉花捻子做油芯的小油灯的微弱灯光下做功课,背英语,直到夜半人静,油熬干了,他才解衣入睡。

他喜欢上了化学与物理。他不但喜欢这些课程的实验,对老师介绍的一些科学家的生平业绩尤感兴趣。阿基米德在科学上的贡献,令他钦羡;牛顿在物理学、光学上的重大发现,使他感到了牛顿的探索精神、毅力以及治学方法的可贵。他借了《达尔文传》《哥白尼传》等许多科学家传记来阅读,贪婪地在那字里行间寻求着一位科学家成长的轨迹。哥白尼,这位伟大的波兰科学家,为了献身科学,放弃了位置极高的红衣主教,在世界上第一个证明地球绕自轴旋转,并与其他行星绕太阳转。这一伟大发现改变了中世纪的整个天文学的概念,也推翻了教会认定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教义,辟了走向科学的唯物主义的道路。他在临死前以大无畏精神付印了《天体运行论》,自己却在波罗海边的一间小屋里默默地与人间诀别的命运强烈地震撼着蒋新松的心。

如果说前几年,在与孩提时的小朋友嬉闹、玩玻璃球时,蒋新松还十分稚嫩,那么,进入中学,随着学识的增长,随着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了解,他已变得喜欢多思,渐趋深沉。读完《哥白尼传》,他走出斗室,此刻,正是皓月当空的午夜,静静的夜空里,闪烁着数不清的星斗,他想,一个人的一生,是做个闪烁光芒的星星呢?还是做一闪即逝的彗星呢?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呢?“人生到底为什么呢?”他用英语重复了几遍这个问题,班主任、英语老师何吉人曾几次让同学们思索。

这是一个古老的富于哲思的课题,几乎历史上每个人物都曾面对其千思百虑。英雄一世的曹孟德,既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言,也曾发出“人生如梦,为欢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叹息。蒋新松这时则觉得,追求权欲者,是不足取的,暴君虐政给人留下的是千载骂名;追求金钱,也不值得,贪欲者往往在纸醉金迷中埋葬了自己的青春;他特别崇敬科学家,他觉得科学上的重大成就,造福于人类,也影响着世界的进程。于是,在一次作文课上,他在作文中写下了自己的志向——

人生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在班主任老师的启发下,我逐渐萌生出自己的理想,我要做一个科学家,一个发明家,像牛顿、爱迪生、哥白尼一样……

这时,蒋新松也喜欢读中国历史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唐伯虎》,好多书他都是一口气读完的。

每年暑假他都利用得很好。上午,他关在家里复习功课,预习下学年的课程,下午,他则喜欢到长江边去游泳,到风浪中搏击。站在长江岸畔,沐浴着江风,看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他常常想起苏东坡那首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啊!然而,联想到现实,看远处黄田港被日军重兵把守着,日本膏药旗在江上巡逻的快舰上招摇,他心中不免黯然神伤。他有时不等游得尽意就跑回家里去,躺在床上,他想,在日本鬼子统治下,自己要为国家科学事业奉献的理想怎样实现呢?他惆怅,苦闷。

那时候,他还没有机会了解日占区外部的情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发展也很少耳闻,但他与家里人,都知道在苏北活跃着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这些武装力量不时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于是,他日夜盼望着:亲日政权赶快倒台,日本鬼子赶快滚出中国去!

这也是沦陷区的所有被日寇欺凌与宰割的中国人民的心声。经历了八年的黑暗岁月,他们终于迎来了一线曙光,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八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被奴役的人民终于挣脱了枷锁,释放出发自内心的热能。江阴城到处是胜利的欢笑,庆祝解放的标语,天空中迸散着祝捷的鞭炮声,街巷里回荡着抗日的歌声。盘踞在江阴城的日本鬼子都被缴械,昔日尾随他们为非做歹的汉奸们都被群众抓起来游行示众,其中有一个做恶多端的汉奸被放在木笼子里游斗时,让气愤的围观者活活打死。

蒋新松的外祖父和舅舅此时已回到江阴,舅舅写得一手好字,他们自己买来各种彩纸,兴奋地挥笔写标语,蒋新松和弟弟把那一张张饱含喜悦心情的标语贴上街头,贴上电线杆,贴到一切引人注目的地方去。他也要喊,也要唱!

是的,当时人民憧憬着,云开雾散,将迎来一片晴朗的天空。

十六岁的学徒工

人民的期望落空了,八年抗日战争的战火刚刚熄灭,国民党挑起的内战的烟云又笼罩在祖国上空。

在江南,国民党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收编了汪伪一部名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军”,抢占了常州、江阴诸地,随后国民党新一军也长驱直下江南。而坚持抗战八年的新四军,这时为了国共重庆和平谈判的成功,为了实现国内的和平与民主已主动北撤。

当时正在高中一年级读书的蒋新松已对时事感到兴趣,对在长江上游重镇重庆正在进行的国共和谈极为关注。那时他虽然对共产党了解不多,但已经知道八路军、新四军是八年抗战的重要力量与功臣,他期待重庆谈判能使两个政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和平民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但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枪声打破了人们的幻想。战祸使人民重陷水深火热之中。

“劫收大员”的搜刮,万“税”的掠夺,货币一日三贬,物价扶摇直上,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蒋新松叔外祖父在武汉的商店还没有恢复起来,父亲正在家赋闲,贫困潦倒,使他脾气一天比一天暴躁。1946年冬天,当蒋新松正读高中一年级下学期时,父亲决定让他停学去挣钱糊口。

母亲极力反对,但她吵不过父亲。不久父亲和二姐把蒋新松送到了城东华墅镇的一家纺织厂当学徒工。

这家新华纺织厂是上海来的老板开办的。工厂有6部纺机,几千纱锭,100多名工人,主要技术工人都是从上海招来的。

一心想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蒋新松,忽然被父亲送到远离县城的工厂,强烈的失落感使他一路上很不是滋味。当他被引见给工厂老板,跪下“拜先生”,给老板叩头的时候,他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在旋转,他站起来尽力使自己镇定,但心中仍是忐忑不安,他很难料想,迎接他的新生活,是祸是福?是苦是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