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古莒国难以寻根

梦摘彩云:刘勰传 作者:缪俊杰 著


三、古莒国难以寻根

刘尚一家经过几天商量,终于取得一致意见。他们开始做回故乡的准备。

刘尚是齐王朝的“越骑校尉”,虽是一个闲职,平日不带兵,只是享受俸禄,可也是朝廷命官,要随时听候朝廷召唤。他们全家远离京口出外探亲,还得要向吏部禀报一下。很快得到吏部批复。于是刘尚请了长假回老家“探亲”。

刘尚一家忙了好几天。刘尚在京口雇了一辆供全家人乘坐的马车。他不带“门生”(服务员),不着官服,而是一副商人打扮,恰似一家人探亲出远门的样子。刘齐氏准备了一家人的衣物,还让家里的“门生”做了一些路上吃的干粮,备足了盘缠,准备上路。

刘尚一家坐在一辆马车上。刘齐氏头上包着一条花头巾,身着短衣长裤,很有些江南少妇风韵。她带着儿子随丈夫上了马车,一家人便离开京口,徐徐上路。

古莒国东莞在哪里?刘尚不清楚。他查了官方图志。从京口出发,先到扬州。好在马车夫是个常出门的人,走一程问一程,经过剡城很快就到了古莒国的地界了。他们终于找到了莒县。古莒国虽然不存在了,但地方还是那个地方。古莒国从地理位置上说,是鲁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今天的莒县、沂水、沂南、莒南、临沭、东港、五莲、诸城、胶南以及江苏的赣榆等地。春秋时期上述各地全部或部分属于莒国版图。莒自秦朝始为县治,之后或为郡,或为州,或为县,都是鲁东南沿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今约四十万年前左右的“沂源猿人”化石的发现,证实了莒地也是人类文化发祥地。在西周分封齐、鲁之前,莒地应包括部分齐鲁之地。所以史书上有“莒虽夷狄,犹中国也”。南北朝时期,这个地区属于北魏。东晋时期,刘勰的祖辈从莒国东莞迁移到了属于南朝齐国的京口。虽有国界之分,齐国和北魏还是有交往的。民间的来往也很频繁。

刘尚一家到了古莒国东莞地界。他们的祖先住什么村?刘家的谱牒没有记载。刘尚一家已经找不到祖先居住的地方了。说实话,他们压根儿也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居住在什么地方。

他们到哪里落脚?刘尚一家来到莒国的都城,找了一家客栈住下。

刘尚和刘齐氏虽然找不到“老家”,但内心都很平静。年仅七岁的刘勰却对这个古莒国很感兴趣。他向店家打听这座古城的来历。店家告诉他们:“这莒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建的城池,相传周武王十三年,武王封少昊帝之后人为王,他们占据了莒城,家族统治了二十三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发展已有相当规模了。到了汉朝,汉文帝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亦都于此,直至汉末,多为王都。”店家的解说,让小小的刘勰听得一愣一愣的。

住店无事。刘勰一家便到莒国的古城去看看。他们看到,这座古城虽已败落,但留下的破壁残垣蔚为壮观。这里有三道城门,城内有十二里见方的城郭,在当时来说,已是相当发达了。莒县城里店铺古色古香,使用的各种陶器物品也相当美观,虽然没有江南的建康、京口那么发达,但刘勰当时年少,看到什么都感到很新鲜。刘勰对自己的祖籍故乡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看了城里,又想看看乡下。刘尚一家回到客栈,又向店家打听哪个村庄有刘姓人家集中居住。店家告诉他们,莒县境内有个“沈刘庄”,住的全姓“刘”。刘尚带着刘齐氏和刘勰到了沈刘庄,住了几天。他们问到祖先情况。但村里姓刘的人都不知晓刘勰祖辈刘灵真其人及他的事迹行踪。关于这“沈刘庄”,后人编了一个故事,说刘勰写《文心雕龙》后,因为沈约赞赏此书“深得文理”,为了感谢和铭记沈约对刘勰的“知遇之恩”,刘勰家乡的人便把刘勰祖辈居住的刘庄的村名改为“沈刘庄”。但村里没有一个姓沈的,全是姓刘。这是题外话,不在“传记”之列。

刘尚一家只好悻悻地离开沈刘庄又到别处寻找。

刘齐氏信佛,她向村里人打听莒县境内有无佛寺。当地人告诉她,莒县境内有个浮来山,风景优美,也有佛寺。于是刘尚全家人启程去县城西北郊的浮来山。

浮来山是古莒国的名胜。《春秋》中已有记载:鲁隐公八年,“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这浮来山下有一个寺庙。据说,这寺庙建于春秋时期,但比较简陋。寺庙里有大佛殿、校经楼、三教堂等等。相传春秋时鲁公与莒子曾会盟于此寺内一大树下。这寺庙当时叫什么名字没有文字记载,因为刘勰曾到过这里,后人便附会叫定林寺。近年更有人著文说,刘勰晚年在南京定林寺待不下去,便潜回这莒县定林寺以终天年。此说证据不足,难以为信。只是相传刘勰少年时代到过莒县浮来山寻根问祖,此说因而也就留在刘勰的人生历程中了。

刘勰随着父母在齐鲁大地寻根没有什么收获,全家悻悻地告别浮来山,转道去曲阜,瞻仰“至圣先师”孔子的故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