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丁母忧寻找出路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宋明帝永明元年,刘勰十八九岁,正是“弱冠之年”。刘勰遇到大灾难了。
那年冬天,冷象似乎来得特别早。从长江江面刮来的寒风,飕飕地吹过北固山。山上的树木开始掉叶子了,空气显得异常干冷。
正在生病的刘齐氏咳嗽得越来越厉害了。这些年来,刘齐氏由于丧夫之痛,从沮丧到失望,得了难治的痨病,一到天气变冷或劳累过度,咳嗽就加重。近年来,她又多了一个“心病”。自己唯一的儿子刘勰已经十八九岁了,还没有婚娶。当时京口一带的风俗,男儿到了十八九岁就要婚娶了,到了二十岁还娶不上媳妇就会被人笑话。当时讲究门当户对,而刘家已家道衰落,自然不会有富豪家把女子送上门来的。刘齐氏看到儿子已是“弱冠之年”还没有婚娶,非常着急。有了这个难解的心结,病情就越来越重了。
刘勰是个孝子。母子俩相依为命,渡过了十年难关,如今母亲病了,他对母亲服侍得更加周到,每天做饭烧水,送茶送药,从不懈怠。有一天早上,刘勰来到母亲的房里,看到母亲身子斜靠在床上,气喘吁吁,呼吸显得特别困难。刘勰走到母亲的床前问安:“姆妈,身体可有些好转?”
刘齐氏答道:“近日感觉有些不好,喘不过气来。”
刘勰伸手去摸母亲的手,感到满手冰凉,心里十分难过。但母亲还是安慰道:“现在快到冬天了,天气凉,熬过这个冬天,病也许会好起来的。”
刘勰知道母亲是在安慰自己。他没有说什么,泪水簌簌地往下流。
刘齐氏平静地躺在床上,气息微弱,断断续续地对刘勰说:“勰儿,你不要难过……”
刘勰紧紧地拉着母亲的手,眼睛一直看着身体非常虚弱的母亲,把耳朵附在母亲嘴边,极力想听清母亲的每句话。这时,母亲突然大咳起来,随后吐出一大口血来。
刘勰赶紧去找盆子接血。刘勰拿着盆子还未返回床前,母亲就双手摊开不再动弹了。这位饱经苦难的江南女子就这样撒手离开了人世。刘勰真正成为了一个“孤儿”,那时他十九岁。
顿时,刘勰扑在母亲身上号啕大哭,哭得死去活来。哭过之后,精神有些恍惚。刘勰怔怔地望着慈祥善良的母亲的遗容,回忆起和母亲度过的那些苦难岁月。
母亲一生含辛茹苦饱经苦难把自己养大成人;
母亲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让儿子吃饱;
母亲严于要求要他苦读成才……
一桩桩往事使刘勰痛不欲生。
刘勰眼看着母亲过世,自己怎么办?他按照当时南朝习俗,披麻戴孝到句容县向母亲的娘家舅舅报了丧。在舅舅和京口的亲友邻居们的帮助下,刘勰按当地的风俗安葬了母亲。
刘勰在母亲灵前立下誓言:要为母亲守丧三年。他怎么办?三年的“丁母忧”怎么度过,着实是一个难关啊!
刘勰在安葬了母亲后,家里的日子急转直下。家中立即遇到两个难题:一是朝廷给刘家的抚恤金停发了。按朝廷规定,抚恤金是发给遗孀的。二是按照朝廷的规定,没有官禄的人家要和其他平民一样纳税。当时南朝的税赋很重,他怎么纳得起这些税呢?
这些都是困扰在刘勰心中的难题。他只好继续为人抄书度日,有时也把家中一些摆设、家具典当出去。
刘勰在京口老家丁母之忧苦苦地挨过了三年。在服满了母丧之后,他想到了自己的未来。
刘勰冥思苦想后,脑子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去投靠建康定林寺的僧祐!七八年前,他和僧祐在甘露寺曾有一面之缘。听说如今僧祐在建康定林寺成了佛界大人物了。何不去投靠僧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