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大风起兮云飞扬——汉朝的赋和散文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两汉的文学主要讲四个方面。一个讲一下“汉赋”。“赋”本来是一种文学手法。我们说《诗经》有六艺:风、雅、颂、赋、比、兴。“赋”是什么意思呢?“铺陈其事而直言也”,即铺开来说,直说,这是一种文学手法。而汉代的“赋”就成了一种文体名称。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汉代开始的“骚体赋”,汉之前是秦,再向前不到100年就是屈原,屈原有《离骚》。后人学习《离骚》写的赋,这就是“骚体赋”。这就是说,“赋”开始的时候还是有内容的,艺术上亦是不错的。如在汉代初期有贾谊的《吊屈原赋》。
可是到汉武帝的时候,大约公年前100年左右,出现了两个人物。他们把汉赋推向了高潮,这就是第二个阶段“散体大赋”。一个人叫司马相如,一个叫扬雄。大家记住,中国历史上,文学史上,姓“yang”的有名的人物中就他一个是“提手旁”的“扬”,其他都是“木”字偏旁。所以文学常识上有“扬马”一说,不要错以为是飞扬的骏马。司马相如当时非常非常有名,留下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一个叫卓文君的女子和司马相如私奔。所以卓文君是古代妇女解放的先锋。她才貌双全,青年寡居,司马相如意欲以弹琴挑动文君,便弹了一曲《凤求凰》,司马相如看她有意思了,晚上就跟她偷偷一起跑了,跑到四川临邛。虽然很穷,但卓文君父亲是个富豪,开始时不给他们钱,俩人就在临邛开一个酒铺,“当垆卖酒”。后来她父亲受不了了,才给他们钱。这是个很有名的故事。后来司马相如做了大官,想把卓文君休掉,相传卓文君为此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歌《白头吟》,司马相如看了以后回心转意了。司马相如的散体大赋正适应了汉武帝那种豪情奔放啦,独立强盛啦,向外扩张啦,花天酒地啦,粉饰太平啦,这样一种情况。司马相如写的《上林赋》、《子虚赋》等各种赋文,现在看来就像非常漂亮的箱子,金光闪闪,非常漂亮,用了很多词汇,可是打开箱子一看,里面是空的,空洞无物、歌功颂德,但当时汉武帝非常喜欢。凡是歌功颂德的东西,都是非常短暂的东西,最终无生命力,随着岁月的流逝,影响越来越小。虽然当时司马相如影响最大,但是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岁月是最无情的判官。等会儿我要讲,他同时代的司马迁就不一样。“西汉文章两司马”,这两个人的命运对我们很有启发。司马相如当时威风得很,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写的赋影响很大,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影响越来越小,文章也没人去读了,只是为了研究时才去看。司马迁正好相反。当时汉武帝对他用了酷刑,即宫刑,人生不得志,他发愤著书,写下了《史记》。写完《史记》之后,司马迁是怎么去世的,都不知道,不知所终。当时是人生寂寞,但对后世的影响越来越大。
“汉赋”的第三个阶段就是“抒情小赋”,只简单说一下。在西汉时,散体大赋是顶峰,一直到西汉的末年,到东汉时,汉赋开始发生了变化,篇幅不像原来那样长了,变短小了;内容不是那样空洞了,变得言之有物了。如张衡的《归田赋》,是抒情小赋,抒发回归田园的情感,写得很好。
第二讲汉代散文。汉代散文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主要是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先讲司马迁的《史记》。
关于《史记》,鲁迅先生的话概括得最为恰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说出了《史记》的史学价值,又说出了它的文学价值。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而在《史记》之前主要是编年体,如鲁庄公一年什么什么,鲁庄公二年什么什么……那么什么是纪传体呢?帝王的事情放入本纪,其他一般的人,如廉颇、蔺相如等就放入列传,像项羽楚霸王就列入本纪。《史记》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式编写。《史记》之后的中国正史编写的体例,都是纪传体,一直到清史稿。关于“史家之绝唱”我们就不说了,对于“无韵之《离骚》”我们来说一下。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早就想写一部历史著作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谈做太史令时司马迁还很小。司马谈在跟汉武帝去泰山封禅的路上,在洛阳的时候生病了,便让人赶紧把司马迁叫来。司马谈便给司马迁交代了遗嘱,他说:我死了之后,你必为太史令;当你做太史令时,不要忘记我想“著书”的事。就是著书立说,写一本史书。司马谈说完之后就去世了,而司马迁接受了他父亲的遗嘱。朋友们,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遗嘱!如果没有这个遗嘱,就没有光辉的《史记》。中国历史的记载就不知会有多么五花八门的样子,不知道会多么不完整。我们中国历史的记录是最完整的。以后每一朝代编写前代的历史都是按照司马迁的《史记》体例编的。如果没有这个遗嘱,司马迁在公元前99年,他遭到李陵之祸的时候,他就死心了。他之所以能够忍辱负重,含羞忍垢,因为人生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就是要完成父亲这个伟大的遗愿。当时李陵跟匈奴打仗打败了,被匈奴抓去,实际上他已投降匈奴了,但朝廷还不知道。汉武帝特别生气,这时候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好话,诸如李陵没准是假投降的等等。汉武帝勃然大怒,把司马迁抓起来,当时没有杀。过了不久,传来消息说,李陵确实投降了,汉武帝更加生气,一定要把司马迁杀掉。当时一个人犯了死罪,有两个情况可以免死:一是拿出大量的金钱赎身;第二就是受宫刑。受宫刑的人可以活下来。司马迁没有钱,只能选择宫刑。司马迁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报任安书》: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任安是他的好朋友,他写一封信给任安,谈他的想法,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事业,要想写下永垂不朽的著作,一定要经受得住磨难。孔子正是在穷困的时候写下《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要以前代的伟大人物为楷模,在艰难困苦中,在人生的磨难当中,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人生的屈辱,人生的苦难,有时候是一笔财富。“能受天磨真好汉,不遭人忌是庸才”,我很喜欢这副对联。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还有其他原因。司马迁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父亲请了当时非常有名的人给他当老师。另外,当司马迁20岁时,他开始游历天下,特别是楚汉相争之地,就是我的老家苏北,在徐州的东边,连云港南边,盐城北边,当时叫淮阴。楚汉相争,徐州、沛县、淮阴这一带,司马迁都去过。从汉朝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99年已经过了100年的时间。当时司马迁搜集了很丰富的资料,把当时许多活着的老人说的“我爸爸怎么怎么样”的故事都给记下来,这为他后来写《史记》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正是做了这样的事情。《史记》写完之后,司马迁就不知所终了。
《史记》首先在思想倾向方面非常非常了不起。他自己受苦难,受宫刑,因此非常同情历史上这样的人物。例如,他有进步的历史观,“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知道,在楚汉相争中,刘邦是胜利了,项羽是失败了。但是,项羽虽然失败,司马迁依然把他放在帝王的位子上,写了《项羽本纪》。陈涉、吴广是造反的英雄,虽然失败了,但是依然把他们放在“世家”的地位,写了《陈涉世家》。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进步的观点。例如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抓起来,要挟刘邦:要是你不投降的话,我就把你爸杀掉,将肉剁碎炖成羹。而刘邦说什么:当你作羹汤时,不要忘记分我一勺。你们看,这是流氓、无赖的嘴脸。我想,这些都是司马迁内心的悲愤。就像蒲松龄说,内心有悲愤,才能写出千古好诗,好文章,好著作来。另外,他文学的才华非常高,文笔非常生动。你看他写吴起,这是一个非常有本事又非常狠毒的人。吴起是鲁人,妻子是齐人,当时鲁国和齐国打仗,鲁国国王不敢用吴起,为什么呢?因为他妻子是齐国人,“人之相爱,爱莫大过夫妻”,我们和齐国打仗,怎么可以重用他呢!因此,迟疑,迟疑,久久不批准他担任统帅。后来他就派人打听这是怎么回事,鲁王说,他的妻子田氏是齐人,我用他不放心。他的朋友就来告诉吴起,吴起说好办。他回去就对妻子说,为什么要娶妻子呢?就是要帮助丈夫成就事业。现在我要借你一样东西,帮我成就事业,就是借你的头。吴起不由分说,手起剑落,砍下妻子的脑袋,裹巴裹巴提了过去。“你看,你不是不相信我吗,我把她杀了。”这非常狠毒。鲁王一看,这个人爱官胜过爱妻子,这个人利欲熏心啊!可是又不敢不用。如果不用,必为别国所用,这就更不得了了,所以只好用他。吴起做大帅以后,个性非常鲜明,他带兵身先士卒,跟士兵一起吃苦,士兵们心甘情愿地为他送命。有一次,一个士兵生了大疮,当时没有医疗条件,吴起就用嘴把血脓吸出来,大疮也就好了。当这个消息传出来以后,士兵的母亲放声大哭,别人说,大将军为你的儿子亲口吸毒疮,老太太你哭什么?他妈妈说,我担心我的儿子不久于人世了。别人问:怎么说?她回答:你看,他爸爸就是被大将军吮痈,于是心甘情愿赴汤蹈火,打仗冲在最前面,因此死得最早。我的儿子现在又被大将军这样,他一定感恩大将军,打起仗来冲锋在前,就会最先阵亡。果然一打仗,冲在前面很快就牺牲了。
另外,《史记》的语言平易生动。《史记》是汉代的作品,可是直到现在,稍有文化的人,读《史记》不太困难。可是你读清代的文章却很困难。它的语言写得非常平易,先秦的文章亦这样,里面用了一些很好的俗语。例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和李树不说话,它的下面踩了一条条的小路,因为它上面有丰硕的果实。人有成果,不必要自我炫耀。又如,“有白头如新,有倾盖如故”,有的人交朋友交到头发都白了,也不知道对方心里想什么东西,如同刚见面一样;而有的人则一见如故。我讲交友之道的时候,跟朋友们都讲过,人生要襟怀坦荡,不要把自己藏得太深。有的人在办公室就坐在对面,30年,50年,硬是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一直都不表态,伊拉克战争不表态,“三个代表”也不发表什么看法,这样的人就是“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是什么呢?我的车子过来了,与你的车子遇上了,偶尔相逢,只倾斜了一下车的盖子,一下子就成为好朋友。“倾盖如故”就是因为真诚坦率,交到了好朋友。《史记》中有很多这样好的话,我们就不多说了。
下面讲班固的《汉书》。记住,《史记》是纪传式的通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写春秋战国,然后写秦,然后写汉,一直写到汉代的前期司马迁自己所在的时代为止,是通史。而班固的《汉书》则是纪传式的断代史,主要写西汉整个朝代。跨朝代为通史,只有一个朝代为断代史。班固的《汉书》完全沿用了司马迁的体例,但是班固的思想远远没有司马迁那样突出。尽管《汉书》有一些章节也写得很精彩,但是从总的思想方法方面是不如的。关于《汉书》,还有个故事。宋代有个文学家叫黄庭坚,特别喜欢《汉书》,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北宋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苏是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蔡是蔡襄。他在岳父家每天晚上吃过饭后,就提了一壶酒到书房去看书,但不带菜,不拿花生米什么的,到了第二天,一壶酒就喝掉了。他老岳父挺纳闷的,说怎么回事呀,只带酒不带菜,一壶酒就喝下去了。有一次他岳父就悄悄跟着去看,黄庭坚提了一壶酒坐下来看《汉书》,读到张良找一个勇士去刺杀秦始皇,他是韩国人,要报仇。秦始皇坐在马车上,这位勇士骑着马,抡着大锤,一锤捶下去,捶得非常厉害,可是捶偏了,只把赶马车的人捶死了,没打中秦始皇。看到这里,黄庭坚拍案说,咿呀,太可惜了,“惜乎,未中也”,然后就满饮一大杯酒。一会儿又看到一个地方,“咿呀,真过瘾呀”,又喝了一大杯酒。他岳父看后感叹道,原来“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矣”。这就留下一个著名的典故,叫“汉书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