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婚约桃花江 作者:刘鉴 著


自序

我热烈奔放地爱着我的家乡——桃花江畔的桃江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那里有娇艳欲滴的桃花、郁郁葱葱的竹海、蜿蜒多姿的江流、巍峨绵延的群山、波光潋滟的湖泊,更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灿烂多彩的文化、风情万种的习俗、香辣诱人的饮食、娉娉袅袅的美人……

在我的潜意识里,一直有一个梦想:美丽多情的桃江,能不能与一部风景抒情故事片共同演绎一场关于山水、人文与情爱的持久传奇?

今春的某个座谈会上,珠江电影集团一位读过我的长篇纪实小说《白棉花 红棉花》的领导同志提出,请我将《白棉花 红棉花》改编成电影剧本。

我用半年时间完成了这个任务,剧本名称最初仍是《白棉花 红棉花》。但在改编的过程中,从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结构特点出发,我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新创作,新添了很多故事情节,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增减和形象上的改变。改完以后,我将它取名为《婚约桃花江》。它已经成为一部大异于原著的新作品。

剧本成型后,发给珠江影视的同时,我还发给了东方出版社。该社鲁艳芳女士亲自审读后,给我发来微信:“很棒!这不是又一部《庐山恋》吗?!”

这部《婚约桃花江》,展现的是上百个土得掉渣的场景,呈现的是一个苦尽甘来破茧成蝶的桃江。它确实是一部山水与人文的画卷,但它完完全全植根于真实的土壤,就像一株株青翠的楠竹,没有红花和金果作为它的噱头。

然而,我却丝毫不担心,因为真实的生活本就是丰富、曲折而多彩的。

《婚约桃花江》演绎了桃江从民国到今天波澜壮阔的百年风云,重点讲述的是从1945年到1960年的故事。刘孟良、曾章甫、钟三多等男女青年,在他们参加革命、求学、务农的道路上,虽然面临各种选择,但都抱定“非某某不娶”“非某某不嫁”的信念,坚守爱情,历尽风霜从不言悔。

因其真实,《婚约桃花江》并非一部纯粹的赞歌,它揭示了不少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比如,曾爱武投奔国民党反动军队,鸭老公乘人之危奸污王凤仙,二狗杀死继子并间接逼死老婆张纯娇,夏石头死于水肿和饥饿……但是,它更表现了桃江人的温情与正义。比如,刘孟良投身革命并坚守自己的婚恋誓言,曾章甫全心全意疼爱妻子,钟三多不顾贫苦收养侄女,代郎中免费为邻里治病,代四妈破戒为钟三多接生,善良的乡亲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帮扶曾章甫和钟三多一家渡过难关……

这和我非常喜爱的《庐山恋》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庐山恋》讲述的是一位侨居美国的原国民党将军之女在庐山与一位高干子弟一见钟情,并坠入爱河的故事。毋庸置疑,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之际,“侨居美国”“国民党将军之女”“高干子弟”“一见钟情”和“新中国第一部吻戏”的元素是异常“火辣”的。数十年来,庐山顶上那家“东谷电影院”(又名“《庐山恋》影院”)每天从早到晚都只放映同一部电影《庐山恋》。它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美丽的风景与感人的影片互放异彩。

借此,我要衷心地感谢对我创作这部作品提供热心帮助和指导的老师们:我的恩师、全军文学创作领域唯一的文职一级唐栋将军,著名作家、张艺谋电影作品《我的父亲母亲》的编剧鲍十先生,著名学者丁畅松教授、罗宏教授及广州广电传媒集团范宇平律师……东方出版社鲁艳芳女士对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建议在文字之外配一些反映桃江风土人情的照片。桃江县广播电视台台长刘小武先生闻讯立即组织桃江摄影师提供照片。知名摄影师、桃江县文化馆副馆长张克斌老师及县广播电视台的邓燕盛老师、黄霖老师无偿提供了若干幅精美的摄影作品。因此,这部作品,应当视为本人与桃江县广播电视台、桃江县文化馆的合力之作,应当视为本人与刘小武先生及张克斌、邓燕盛、黄霖三位摄影师的合力之作。

刘鉴

2016年秋于广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