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中的戏剧、环保与科幻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专栏之二)
主持人语
刘 俊
收在这个专栏中的三篇文章,论域涉及香港文学、马华文学与北美文学;论题焦点则分别聚焦在情义、环保和人性;论述的文类包括了戏剧(话剧)、散文与(科幻)小说。三篇论文的论述领域如此“发散”而能将它们聚集到一个专栏之下,理由在于它们都涉及了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展示了世界性的华文文学无论“走”得多“远”,表现形态有多丰富和复杂,最终都将在“中华文化”的统摄/关联之下,形成某种相关性和有机性。
凌逾和林兰英合撰的《道是“无情”却“有情”——论“后九七”香港话剧的情义文化叙事》[待刊于《文学研究》(第5卷·1)],通过对香港“后九七”以来话剧创作中“谋杀叙事”的分析,阐述了香港社会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之后,港人心理上的迷失、心灵上的孤独以及在身份认同上的精神困境,文中论及的“谋杀叙事”,貌似颠覆伦理,实则希冀在道德重建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情义文化的反思和再寻。
朱崇科的《马华文学中环保话语的三重创制——以何乃健为中心》,借助对马华文学中重要作家何乃健的创作分析,阐述了马华文学中环保话语的三个层面:自然生态环保、佛道文化熏陶下的心灵环保以及凝结中华性和本土性的身份环保。
肖画的《后人类视域中的人性反思——刘宇昆科幻小说论》则以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刘宇昆(Ken Liu)为研究对象,借助“后人类理论”展开对科幻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人性反思,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元素的代入,不但使科幻小说具有了东方色彩,而且为认识人性、反思人性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资源。
这三篇论文,虽然论域不同、论述各异,但无论是论题选择、论述角度,还是论证思路、阐释方式,都具有颇为出色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对多角度、多方位认识世界华文文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本专栏中的三篇论文,都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