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淮趣事

闲情未了 作者:宦洪云


秦淮趣事

鸽子号

人生青少年时期是读书和玩耍的黄金岁月。我上学那会,正闹“文革”,书没读成,却实实在在玩了一把。夫子庙自明清起就有花鸟鱼虫市场,我和堂侄文礼(大伯的长头孙子)每天在那晃悠,尤其对能养家、认家的信鸽倍感兴趣。攒够钱后,我们买了一对“挨条”(剪掉翅膀)亮斑鸽回家。那时有部内部影片叫《鸽子号》,讲的是一个美国青年驾帆船周游世界的故事,我们不敢有这个奢望,但我们的鸽子可以飞临大海,遨游天下。于是,我们在家后门一条狭窄的巷当搭起鸽窝,美其名曰“鸽子号”。一个春天下来,两只老鸽子先后焐出了六只小鸽子。每天,我们将这些雏鸽扔上房顶,谓之“站籍”,三个多月,羽翼初成,我们便开始无止境地折腾这些可爱的生灵。

早上,我们手提装有鸽子的小竹笼,像上班样的坐公共汽车大江南北地放飞,等我们屁颠颠地赶回家,鸽子们大都已悠闲地在窝里啄食,我们照例是一阵欢呼雀跃:那是一种彩票中奖时的刺激与快感!因为鸽子放飞拼运气色彩很浓,竞技的距离和速度,跟它自身血统、磁性、眼力劲儿及体质息息相关,个体差异极大,邻居家放鸽子半数失联乃至全军覆没者屡见不鲜。像我们这样北至江都,南抵镇江,仅丢失一只鸽,已属佳绩,况且,秋季的一次放飞中,众健儿还裹胁着一羽外来户“沙罩”(绛色鸽)来家歇脚,被我们堵在窝中,一时间“鸽子号”在高家酒馆一带养鸽小伙伴中声誉鹊起。

“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年,我和侄儿插队农村,只好遣散了鸽群,哼着西班牙民歌《鸽子》,奔向那广阔的天地。也许养鸽经历太过精彩,二十多年后,当我迁居城南一座楼宇的顶层时,同事严兄赞不绝口,说这“脊头”养鸽子太好了,他弟弟就育有许多台湾和比利时名贵信鸽,可以提供种蛋。于是,此后的十年间,我又陆续养过三次鸽子,加入了市鸽协,有组织地参加训放和竞赛。

清晨,当我打开鸽舍大门,只见“倏”地一下,鸽群倾巢飞出,迅速拉升,集队盘旋在高高蓝天,这壮观气象,似乎让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均不在话下——它成了我调节心情的一大法宝。当然,最享受的事莫过遇上训放或竞赛,数十个鸽子随着公棚车长途跋涉,洛阳、开封一路放飞。这几天,我会在阳光房煮上上好的龙井茶,配上丰盛的茶食,一边品茗,一边瞅着玻璃外鸽舍的动静;逢上吃饭,还会喝个二两,在熏熏酒醉中体验“期待和侥幸”的别样幸福:蓦然,一阵振翅的响声传导进来,只见远征的鸽儿迅速地踏上踏板、栽入窝底、大啖水食……记得成绩最好的是那羽夹白条黑斑鸽,一路从西安飞回,勇冠三军,而它竟是一只号称“文小姐”的两岁雌鸽,雅号米修斯……

虫趣

说到斗蛐蛐,江南早于北方,南宋宰相贾似道就是斗虫的高手。老北京玩虫,大约是元明清以后的事儿。所以金陵帝王城,历朝王公大臣、公子哥们和市井百姓斗蛐蛐风气一直很盛。念小学时,我便与隔壁邻居小明合伙“开行”,一起捕捉、饲养和对外斗蛐蛐,他比我大几岁,长得孔武有力,这就有了安全感,因为斗赢的好蛐蛐,大孩子眼红会抢。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生态环境,那真叫一个好。盔头巷、安乐里多为解放前盖的平房,人家门前屋后种些葵花、篦麻和丝瓜什么的农作物,也有种月季、木芙蓉和大丽花的,夏天晚上,百虫齐鸣,菜地里、花丛下不时夹杂着一阵蟋蟀的鸣叫。我和小明带着金字塔状的金属网罩、通条(钢丝)和若干纸折的蛐蛐笼,闻声悄悄摸进,打着手电,轻轻掀开枯叶或树根,就能看到尚未收翅的蟋蟀,说时迟那时快,小明手臂一挥,网罩三只足便深深嵌入泥土,将虫儿牢牢圈住,这时,再用通条往网眼里拨弄几下,蛐蛐受惊一跳,吸附在网壁上,于是用手掌捂住罩底一抖,虫儿便掉入掌心,顺利装入纸笼内。

渐渐我们发现,地里的蛐蛐狠劲不足,常常一斗则败,倒是墙砖缝里的体大威猛,它们一般在夜深时才鸣叫,声音浑浊低沉,断断续续。这样,我们就睡一觉,半夜起来,且多带一瓶冷水,遇到墙缝里隐藏很深的蛐蛐就灌水,水用完了就撒尿,浇得蛐蛐瘟头瘟脑爬出来,没了生机,我们正好徒手可得。不过有时也有风险,用水猛地会灌出条癞蛤蟆、四脚蛇或蜈蚣来,不过,毒虫之后的蛐蛐往往更加善斗,谓之“蜈蚣把门二(蟋蟀是二尾子,简称二)”。院落里的蛐蛐逮得差不多了,我们也会到邻近的十中校园和五台山去捕捉。

那时斗虫完全是率性而为,一只蛐蛐经常连斗四五场,不败不撤盆。有个叫单强的伙伴,他有管蛐蛐每天斗七八回,连赢半个多月,以为奇事。住在豆菜桥的一位戴眼镜老者,素以识虫著称,我们从家里偷出一包香烟给他,让他替我们看看虫子,他操着南方蛮音,平缓地说道:“棕色蛐蛐、棕色蛐蛐……”当看到单强那只蛐蛐时,他眼睛一亮,声音高八度地嚷道:“曹宁蛐蛐!”曹宁是《说岳全传》里的人物,武功盖世,既然叫“曹宁”,这只蛐蛐的威猛就可想而知了,据说它一生无败绩,最后竟是老死的……

当年轮转向新世纪之际,我遇上的一位领导皋国兄居然是“虫瘾”大如天的老顽童,他很自然地把我拉入他的虫友协会。由于城市化改造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南京城郊已基本无蟋蟀可逮,每年夏季我们都结伴到山东宁阳、宁津等县去收购,那里的虫子无论个头和斗性都比江南胜出一筹。在皋国兄的点拨下,我能熟练地分别出紫虫、青虫和黄虫等蛐蛐的不同品种。

“有没有一种曹宁蛐蛐?”有一次,我忍不住问皋国兄。

“没听说过!”他回答得干脆,“只有到令蛐蛐”。他告诉我,蟋蟀能否善战除了自身体质外,主要取决时令和节气,行话叫“到令蛐蛐”,如紫虫白露后可斗,青虫霜降后开口,很有讲究,就像小孩子要长到小伙子那样方可出征。

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敢情三十年前那位识虫老者讲的是“到令蛐蛐”,而非“曹宁”也!自然,那些棕色蛐蛐就是尚未到令的黄虫罗?难怪单强那虫子如此凶悍,原来是大人打小孩呀。

现代化斗虫公平公开而不失惊心动魄。白露后,各家饲养的蛐蛐开始凑在一起“发嘴子”,也就是淘汰赛,统一喂食后,用天平将每只蛐蛐过秤,并把重量标在盆上,像拳击竞技样同级别配对比斗。开斗时现场鸦雀无声,好多个脑袋紧靠在一起,低瞅着斗盆,有的蛐蛐看似文弱,牙口硬如铜铡刀,一钳子就能将对手抛出盆外,亮翅轻吟一声,宣告胜利。有的蛐蛐品相瘦小,却十分耐驮,被对手蹂躏多次,始终有口,还不时反击,最后竟把强大的对手拖得失却斗志,俯首称臣,令观者摇头叹息。发嘴子后,赢的蛐蛐都被主家精心收养起来,以后每隔三五天比赛一次,直到十一月,农历小雪气节,才依依不舍地将存留的蛐蛐“封将”,让其自然老死,多少体现一些人性化操作。

综观全局,要数大光路王铁军的蛐蛐厉害,他眼光毒,采购的蛐蛐大多能连赢几场;他还善饲养,调制的虫食营养均衡,每只虫子都斗志昂扬;他更精于手工,斗蛐蛐用的天平、过笼、斗盆、网罩和鼠须蛐蛐草,都是他亲手制作,在夫子庙市场广为热销。皋国兄也非常看重他,斗蛐蛐时常邀他参加,尤其在十一长假期间,天天摆场子。斗罢,照例在锁金村一家饭店大嚼“菊花螃蟹”,豪饮烧酒,相互切磋识虫养虫技艺,而老王的“虫经”往往被奉为金科玉律……

天籁之音

我们青少年时期,精神食粮相对匮乏,样板戏虽为大家喜闻乐道,但日子久了不免单调和枯燥,于是开始悄悄抄写和传唱页面发黄、散发着霉变气息的《外国民歌200首》。听着周遭五音不全的人哼唱这些世界民歌,我常喟然长叹:要是能欣赏到歌唱家唱名曲该多带劲?契机终于出现了,记得是华国锋任总理那当儿,学校组织到青龙山农场学农,一天晚上我有事到广播站,遇上几个精通物理的同学在那里调试收音机,传出一阵如出水芙蓉般的缠绵乐曲,令人一阵眩晕……半晌,我扶着墙壁问道:“这,这是什么歌曲?”

“哈哈!”同学笑道,“好听吧?朝鲜歌曲《纺织姑娘》!你们收不到,这是短波。”

当晚,我失眠了。这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一种常年被雄壮乐曲紧绷着神经之弦的突然松弛,一种涓涓细流冲激心灵的舒坦。当时,寻常人家的半导体都没短波,只有新街口无线电商店橱窗夸张地摆放着一款高档熊猫牌802三波段收音机,赫然竖着拉杆天线,仿佛在宣告“世界之音,皆备于我”,我想起了家里抽屉里堆砌的无线电元器件和一摞子晶体管收音机装配调试书籍,一个念头迅速而坚毅地占据了我的脑海……

经过一周苦读,基本弄清了熊猫802收音机的装配步骤和原理,又到摊贩市场买了短波磁棒和镀银线圈,迅即动手装了起来。与印刷电路板相比较,我似乎更喜欢打铆钉,然后将8个晶体管和一个个电容电阻插上,再用导线将它们按线路图焊接起来。为节省费用,整个机器连同扬声器全摊在桌子上,外壳、刻度盘和拉杆天线等装饰物件一概省去,不操作时便用一方旧毛巾盖住。回想起来,真有点电影里地下工作者的意味,而那台导线旁枝逸出的机器,更像一部土造子发报机!

终于完工了。我颤抖着手接通电源,打开电位器,中波段发出了江苏电台的响亮播音声,我的心“扑通、扑通”仿佛要跳出来,用尖嘴钳把波段开关扭向短波,调低音量,在频率和波长中缓缓游动,忽然一阵噪声过后响起了清亮柔美的华语女声:“平壤,朝鲜中央广播电台。”再搜索,是更标准的普通话女播音:“和平与进步广播电台。”……大功告成罗!我兴奋得彻夜难眠,在短波里我不仅能听到朝鲜民歌《小白船》和许多电影插曲,还能欣赏到《山楂树》《喀秋莎》《红河谷》等世界名曲,甚至中国歌曲《小河淌水》《茉莉花》也屡见不鲜——你能想象,万里之外传来动听的家乡民歌是一种什么样的神秘体验?

半年后,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以歌剧《洪湖赤卫队》重播为标志,文艺生活迅速异彩纷呈,各种优美老歌扑面而来,我的那台“熊猫802”利用率也随之降低,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多年后,当人们为“美国之音”、英国BBC和苏联、澳广电台可以自由收听而欢呼时,我不禁暗自冷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