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辑 与爱相伴而生

远方自由,近处从容 作者:石兵 著


与爱相伴而生的这四种事物,其实便是让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四枚醒目路标,它们指引着一个人走向美好与从容,昭示着一个人获取真爱与幸福,真爱永不消逝,它们便日夜常新。

多言与寡言

多言与寡言,是为人处世的两种姿态。

多言者想要吸引他人关心瞩目却往往适得其反,少言者习惯隐身角落不被他人关注,却往往会成为最终的焦点,可以说,两者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各自的不同结局,细细探究,会发现造成这些结果的皆是时间,时间让多言者的功利性一览无余,也让寡言者的淡泊与胸襟逐渐展现。

时间洪流的冲洗让所有人都褪去了刻意的伪装,相对而言,多言者的伪装要更多一些,他们不停说话,似乎是为了昭示自己的强大与博学,却实则在掩饰内心的脆弱与浅薄,时间久了,博学的空白处会被发现,强大的破绽处也会被放大,而寡言者的伪装则要少许多,他们将重心放在了对空白与破绽的修补上面,以此来壮大自身提升境界。

事实上,多言者与寡言者是在同一个起点出发,最初的水平与见识相差无几,最终的能力也是相差无几,但落在众人眼中却有了高下之分,这都是过程的差异所致,多言者是先许下海口再获取成功,偶有瑕疵便给旁观者落下了口实,而少言者则是默默进取,直到收获那一天才为众人所知,留给旁观者的只有赞许。

古往今来,那些逞一时口舌之快者往往会落得个毁誉参半的评价,那些安守平凡默默耕耘的人则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多言者话在事先,给人一种不踏实不稳重的感觉,而寡言者行在事先,让人有一种脚踏实地可以信任的直觉,虽然相较而言,多言者在起初确实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可因为总是暴露在众人眼皮子底下,一路走来总会有青涩或是挫败被大众所知,大部分多言者不是败给了要做的事情,而是败给了众人的挑剔与关注,而寡言者因为少人关注,反而更能心无旁骛地做好想做的事情,因此,最终能得到众人认可的往往都是那些不事张扬的寡言者。

多言与寡言,其实是空话与行动的对战,也是虚荣与实在的评判,两者之间,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风会告诉你

少年时,常常会在大山中迷路,每当此时就会想起母亲的话,她对我说:“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去问问风吧,风会告诉你该往哪里走。”

风怎么会说话呢?它只会呜咽或是咆哮,只会低吟或是高唱,但是母亲说话的语气却是异常坚定,她反复对我说着同一句话:“风会告诉你正确的方向。”

家在山脚下的小村落里,背对大山,面向大河,河上无桥,出村的小路只在山上有一条,所以,当我到了上学的年纪,总要三两作伴或是独自一人越过高高的大山。大山巍峨,人在其中便如一株微小的青草,举目四望一片荒凉,耳边只有或徐或疾的风声,心中常常会有一种迷失感,春夏时天长,往返时有路可循,还可以看看太阳辩别方位,可到了秋冬季节,夜来得越来越早,秋季的落叶与寒冬的白雪常常会遮挡弯弯的小路,让我愈加不辩方向而迷失了回家的路。

迷路时,我便会想起母亲的话。母亲说,风是冷的就是北风往南吹,你只要顺着风的方向走便能找到家,风是暖的便是南风朝北吹,你只要顶着这份温暖便能找到家了。

母亲的话真的没有错。秋冬季节,风真的有了冷暖之分,凉风往南吹走了燥热,暖风向北带来了希望,寒风凛冽或是和风欢畅都有着固定不变的方向。

就这样,我真的听懂了风的语言,辩清了它为我指引的方向。我常常想,大山雄伟沉默,这风便是它身旁飞舞歌唱的小小精灵吧,将大山的厚重化作了轻灵,让大山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了希望与方向。

后来,我走出大山,来到县城,再后来又走出县城,栖身于繁华的都市,期间遇到过无数人与无数事,经历过无数次迷失与沮丧,也曾经无数次想起母亲说过的那些关于风的话语。

风其实从未改变过,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不论是藏身繁华还是隐入荒凉,它的方向因循着春夏秋冬四季变换,演绎着昼夜更替冷暖炎凉,每当我陷入迷茫,总会找到一处空旷之地,寻觅到风的踪迹,聆听着它对我的低语,所有的问题便都有了答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风便是人心吧,人心渐冷便是寒冬将至,人心向暖便已离春天不远了,依顺着冷风便减少了它的刺骨寒意,迎和着暖流便滋养着内心希望的种子渐渐发了芽,明白了风,便明白了人心,也便明白了这个世间所有的语言与爱。

花开,不谢

儿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拒绝我为他做出的选择。

母亲老了,思维变得缓慢笨拙,常常需要我替她来拿主意。

我的亲人们,像一朵花绽放着或是凋零着,走在生命各异的旅程中,儿子昂扬向上,母亲渐渐佝偻,此消彼长之间,是母亲矮下的腰身支撑起了儿子曾经的稚嫩,她的脚步变得越来越慢了,而与此同时,儿子愈跑愈快的步伐让他的未来越走越近,也让我们与他的距离渐渐拉远了。

曾几何时,儿子躲在奶奶怀中,躲避着我的责骂,曾几何时,母亲的手温暖如云,抚过我的头发,为我的内心植下了一片蓝天。

一晃,那么多年就过去了。

儿子出生时,小得像一粒不起眼的种子,哭起来都比别的孩子声音小上许多,可母亲抱着他笑颜如花,在病房的椅子上坐了整整一夜,迷蒙着眼睛的儿子似乎懂得了什么,只要奶奶一把他放在床上立刻就会大哭大闹,于是,他降生的第一个夜晚,我的母亲,他的奶奶便静静地抱着他度过了整整一个夜晚,整夜都不曾入眠。

或许,血脉中真的有一种看不见的事物在悄然系结着彼此,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骨血亲情吧,就像儿子降生的那一刻,陡然长大的我与妻子,就像多年之前,送走十五岁独自远行求学的我的那一刻,母亲和父亲额间悄然生长出的一丛白发。

生命,真的如同一朵花,花开了不必言谢,花落了也不必悲伤,因为,一朵花只要用心开过,总会在世间留下属于它的芬芳。

人生便是一场花开花谢,总有稚嫩弱小,总有灿烂温暖,总有沉默无奈,总有一切都回到起点的那一刻。人生匆匆,总要送走那些开在前面的花,总要呵护那些沾满泥土的种子,每一天,都要有一个忙碌奔波的理由,都要有一个无需言传的微笑,如此一来,人生才不致于堕入污泥之中不可自拔。

几年前,父亲病时,我在病榻前彻夜不眠,偶尔会听到他痛苦压抑的呻吟声,那种痛苦传递到我的心里,却转化为了不竭不尽的力量,让我战胜了疲惫与焦燥,战胜了悲伤与自责,于是,我常常会在听到父亲呻吟的时刻把手伸到他的手里,让他的手握紧我的手,让他用尽全力握紧我的手。父亲的手早已不是少年印象中有力的大手,他用尽全力也不能让我感到生疼,可我的手依然能够让他平静下来。

或许正是这种平静,让父亲度过了漫长的病中时光,能够病愈复原。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推着轮椅上的父亲出院,扶着他小心翼翼在大街上行走,看着他越走越稳越走越快,我的亲人们都笑成了一朵世间最美的花。

花开,不谢。生命本就是一粒花种,开花便是宿命,又何必言谢呢?花开,不谢。其实,一朵花绽放之后便永远不会凋谢了,因为,在花开的那一刻,人生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即便身体终将衰老,心灵也将永远定格为一朵素雅芬芳的花。

一肩月光

大山深处的游子归乡,常常会扛上一肩月光,因为大山深远,往往车不能及,需要步行良久,而近乡情怯,游子的脚步常常于不自觉中放缓,便错过了黄昏炊烟,错过了晚霞夕照,他们宛如倦极归巢的飞鸟,错过了白日的光明,便只得与一抹浅浅的月光为伴,而这缕月光便如慈母的抚摸安慰,缓缓抚平了游子们一无所获的羞怯,山外世界冰冷坚硬的门虽然已经关闭,大山深处却又重新开启了一扇接纳的窗。

都市人家的游子归乡,也会扛上一肩月光,虽然都市喧嚣,总有霓虹闪烁彻夜不熄,但归乡的游子行囊空空,步履沉重,疲惫的肩上便只余了一抹月光的重量,而这月光不仅温暖,还可疗伤,可以让四处碰壁的心伤化为冷静面对的思索,这些羁旅中的思索像一只只蝴蝶,游走于月光开出的花朵之上,采摘出一缕缕的芬芳,这芬芳沁人心脾,游子心上,便生出了一抹抹希冀的光。

对于年轻的游子来说,家若不远离,便不可知其存在,对于即将归乡的游子来说,若没有这一段月光下的归乡之旅,心灵便无法沉淀,人生便不知该何去何从。奢华光鲜的衣锦还乡固然能引来众人艳羡,却往往在大的喜悦之后只剩更大的空虚,行色匆匆的返乡小聚则犹如蜻蜓点水,情之未至,动辄则止,压抑的情绪得不到渲泄,反而更加郁积。细细想来,“心若安处即吾乡”毕竟只是哲人们凭空而至的臆想,哪如一步一步月光下寻来的故乡更令人甘之若怡。

扛一肩月光回家,便是这个世间最浪漫也最动人的情景,也是这个世间最为纯净最为惟美的情景,它凝固在时光与空间的洪流之中,历经千百年的淘洗,依然一尘不染熠熠生辉。大江流日月,代谢成古今,当天上月光的久远深遂与人间思恋的隽永绵远融成一体,便是一首最动人的诗,一曲最温婉的歌,一本最深刻的书。

古往今来,当相似的情景一再重现,我们便可以确信,这一肩的月光,其实就是满满的思念与爱。

朋友如水亦如火

在人世间行走,除了亲人,最不可或缺的便是朋友了,一位挚友可以身兼良师、知己等多个身份,可于孤独时求得慰藉,可于受伤时得到庇护,可于烦燥时获取宁静,可于无助时得到收留。

朋友的属性如水亦如火,如水时温良谦让,可以包容所有的不安与浮燥,如火时热情满满,可以点亮内心的荒原与暗夜,拥有这些如水亦如火的朋友,我们便不再是孤独而无助的。

朋友之间也有着无数的可能,可以萍水相逢,也可以相濡以沫,可以相忘于江湖,也可以聚义于草莽,可以相交如水,也可以碰撞如火,一位好朋友可以温暖你亦可以涤洗你,可以温言相劝亦可以热火相激,但无论如何,朋友的一颗心中是没有阴影的,他对你说的每一句话都饱含真诚的温度,他对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濡染深切的祝福。

曾有一友,二十年不见,一朝相见仍觉恍若昨日,不见半点隔阂,亦曾有一友,隔三差五相见,每一次相逢却仍有着言不尽的笑语盈盈,常常感觉,朋友之间相处久了,便成为了一种习惯,不必用心牢记,因为从未忘记,不必刻意联系,因为心始终都在一起。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生活,一个人愈是年长,便愈是没有了交新朋友的冲动,那些客套与应酬总是转瞬即逝不留痕迹,终是及不过细水长流的相知相守,终是抵不过岁月无声的相聚相守,或许,人生总是如此吧,如水亦如火的朋友平凡普通却又弥足珍贵,静静地伫立于生命深处,一直陪伴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或许那时也并没有过多的悲伤,因为,朋友之间生离死别也不过岁月沉默后的风烟俱净,也不过是时光砥励后的澄澈简约吧。

朋友如水亦如火,如你亦如我,可以雅致亦可以流俗,流连于一朵鲜花的芬芳,痴迷于一杯香茗的优雅,相聚在一片厚重的大地,离别于一座拥挤的车站,当岁月之河匆匆流过,当我们尘土满面一身疲惫,一声朋友仍然可以唤醒我们所有的真诚,仍然可以将希望的种子再一次种植在每个人的心中。

或许,有朋友的一生,才是拥有真实幸福的人生吧。

青春是一首诗

青春如诗,需要浅吟低唱,需要激越飞扬,需要泪花飞溅,也需要沉默怀想。

朗读一首关于青春的诗,平平仄仄间隐藏着疑问与答案,抑扬顿挫中演绎着阴晴和圆缺,苦辣酸甜一一品尝,喜怒哀乐纷至沓来。

在漫长的青春时光里,第一次有了回忆往事的感怀,第一次有了梦想未来的勇气,第一次有了朦朦胧胧的爱情,第一次有了清清楚楚的疼痛,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春就是一个人一生的缩影。

青春却又是短暂的,短得像一场转瞬即逝的梦,未及细品便已悄然逝去,只是,一些青春的印迹还是铭刻在了每一个人心中,那是些风花雪月的诗句,是些不知所云的呓语,是些莫名存在的骄傲,是些难以言传的默契。

青春的诗歌中,有最炽热的情感与最痛苦的成长,有最简单的快乐和最复杂的晦涩,那些伴奏在青春诗歌间的乐声,如黄钟大吕又如溪水叮咚,一次次澎湃着年轻的心灵,一次次润泽着无悔的理想。

每个人的青春都会写下一首这样的诗歌,主题是理想,色调是抒情,分段的句子里尽是些美好与不切实际,纵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矫情和“欲说还休”的暧昧,却又总能回归到“天凉好个秋”的自由与随性,也许,正是在这些懵懵懂懂的青春岁月里,一粒种子已悄然自内心萌发,找到了属于它的一个方向,望到了属于它的一方小小天空,拥有了一片大大的属于一个人的风景。

感谢青春吧,它让世间种种都有了最鲜明的注解,指引着你在迷茫中找到一条路,感恩青春吧,它将赐予你足以温暖一生的阳光与火焰,让生活路上的阴影无处遁形,珍惜青春吧,它会让你无悔地面对自己的心灵,无悔地走上每一段未知的路程。

清寂之山与潋滟之水

中国人喜山乐水,古已有之,山水情怀绵延至今仍无丝毫消减,有其人文原因,更有其哲学根源。

窍以为,中国人爱的是山之清寂,乐的是水之潋滟,两者初看起来截然相反,细细考究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山高高在上巍峨庄严,却略显冷硬令人难以亲近,水蜿蜒曲折流风余韵,却过于柔顺让人无法依靠,在自然万物之中,惟有这高山流水既渭径分明又相映成趣,如太极图一般浑然天成,而在注重团圆和美的中国人看来,依山傍水的美景不仅是大境界,更有着大智慧。

山水终有相逢,才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水绕青山,点缀其间,不知不觉间,便能将山的冷硬缓缓融化,踏遍青山人未老,固然是因为山之高远令人心旷神怡,更是因为水润青草为高山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试想一下,在一座清寂孤立的高山之中行走,若没有一道澄澈自由的溪流相依相伴,行走的况味便会消减大半,内心的力量便无法积聚与迸发,身体的疲沓与倦怠自然也会油然而生并迅疾蔓延了。

而只有水没有山的世界同样残缺,无论是舟行水中或是足行两岸,水的潋滟与旖旎都会因为缺乏重量而易于逝去,这似乎就是水的本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正是一条河流的故事,流水与时光是具有同一属性的事物,永远流动,绝不驻足,可是,如果在水行的路途中有了一座山的陪伴,我想,时光也会停留下来的。因为,高山就是一段被凝固的时光,就是一个驻足而立的巨人,也是一本需要寂寞阅读的书籍。

清寂与潋滟,高山与流水,恰如人生的两极,一个是内里的心灵思索,一个是外在的身体力行,两者缺一不可,人生一世,若能做到山水般相融相谐又相映相衬,我想,这一生的美好与富足便不难获取了。

神圣的时刻

再平凡的人,生命中也会有一些神圣的时刻。大的,像是升学入职,结婚生子,小的,便是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听一首好听的音乐,这些时刻通常都是极短的时光,却能让人的脸上乐开花,让人的心里变得敞亮无比。

事实上,人生中那些神圣的时刻,便是生活中平凡与辉煌的分水岭,便是时光里清冷与温暖的交界线,虽然它发生的时刻如此之短,但它绵延的感觉却在不断延长,而拥有了这些神圣的时刻,偶尔回忆,便能在嘴角牵起会心的微笑,便能在心湖荡起快乐的浪花。

有时候,神圣就是投入身心地融入一件事情,心无旁骛尽情挥洒,让自己沐浴在这充实的感觉之中,不必说什么话,心境已完成了质的升华,我想,人生也是这样渐渐成熟与从容起来的。

我有一位厨师朋友,把为父母做饭的时光看得神圣无比,每次都要精心准备,从各种蔬菜的购买、清洗、烹饪,到在此期间让儿子缠住爷爷奶奶不让他们进入厨房忙活,一点一滴算无遗策。我曾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一顿饭,他郑重地对我说,不是仅仅为了让父母尝尝儿子做的饭,而是为了满足儿子从穷困时便立下的为父母做顿好饭的愿望。我明白,其实,这个神圣的时刻,是为了他的孝心而存在的。

还有一位作家朋友,他做的最神圣的事是每个周末为父母讲故事,讲那些从小到大一同经历的故事,也讲那些自己孤身在外亲身经历的趣事。他说,通常在他讲故事的时候,他的父母总是不发一言,却自始至终脸上都挂着温暖的微笑,而他在仔细看这些笑容的时候,每一次几乎都会被父母日渐深重的皱纹伤心得落下泪来。他知道,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已在渐渐减少,已变得愈加珍贵了。听了他的话,我知道,这一刻的神圣,已经锲入了他的灵魂。

类似的神圣时刻不胜枚举,虽然在旁人看来,这都是些不难实现的事情,但当事人却从未因此轻视或是敷衍了事,而是一直认真地坚持了下来。

观察久了,我发现所有神圣的时刻都有一些共同点存在,诸如与爱有关,与理想有关,与责任有关,而这些词语本身其实就是神圣无比的,因为它们昭示着一个人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我想,如果能够用全部身心去虔诚地践行这些词语,那么,在这些神圣的时刻,每一个人本身也会是神圣而令人尊敬的。

拾穗男孩与荷锄少女

拾穗男孩与荷锄少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在暗中昭示着中国人一脉传承的生活方式与成长路径。

拾穗男孩置身于金黄色的阳光,收获着金黄色的麦穗,在金黄色的海洋中,男孩的成长被赋予了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拾穗男孩就是传统文化里中国男性固守耕耘与坚持理想的化身;荷锄少女则是中国传统女性的象征,柔美,纤细,袅婷,婀娜,锄头是劳动用具,却因为女性特有的气质成为了一种装饰,产生了一种诗意,成为了无数诗人画家倾力描述的对象,即便是林黛玉那般骄弱多病的大家闺秀,依然是要荷锄葬花,魂断香丘,但从深层次的原因来看,其实,荷锄少女更是一种对于劳动的膜拜,是传统文化里中国女性坚贞朴素与勤俭贤惠的最直观体现。

性别与性格的不同也决定了男孩与少女的不同,拾穗男孩总是蹦蹦跳跳活力十足,似乎永远也不知道忧愁为何物,荷锄少女却总是恬静安然不发一言,似乎总要把一个秘密藏在心底。我常常想,在旧时的秋收季节,在每一个流光溢彩的黄昏里,总会有数不清的拾穗男孩与荷锄少女出现在广袤的大地上吧,他们伴随着每一次弯腰低头的辛勤劳作而逐渐长大成人,仿佛成熟的谷物一般绽放出了金灿灿的光彩。

身为一个中国人,甫一出生血脉里就有了五千年历史变迁的积淀,在自我意识与独立思考尚未产生的时刻,就耳濡目染了许许多多似乎与生俱来的道理,于是,就在某个最美好的时刻,每一个中国孩子都有了成为拾穗男孩与荷锄少女的冲动,也正是在这种无法说清的冲动指引下,男孩手中金黄色的麦穗会幻化成每一件心爱的玩具、每一束灿烂的阳光和每一个迫不及待的梦想,而女孩手中朴实无华的锄头也会变幻成每一件美丽的衣裳、每一束柔美的月光和每一个私藏心底的秘密。

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惶论一位拾穗男孩与一位荷锄少女的单纯与安静,似乎总显得有些不切实际,但是,我想,或许命运的轮回就是为了美好的不停积淀,在每个人有限的生命旅程中,拾穗与荷锄的美好或许在时间上会变得愈来愈短暂,但是,在每一个成年人的心中,这一份暖暖的回忆却会因为这些文字的唤醒而变得温情脉脉芬芳隽永。

岁月深藏的四张脸庞

无常岁月,平常心情,当人生浮华渐渐沉淀,那些旧日时光却如一壶醇酒般持续发酵,常常在不知不觉间,便勾起了几缕熟稔几丝沉郁。我常常在回忆的角落中逡巡不已,试图找回那些被岁月深锁的思念,我知道,它们寡淡的外表下匿藏着一颗飞扬的灵魂,牵引着我追逐、问索,将懵懂的迷雾缓缓拔散之后,便显露出了一张张清水般的旧模样。

第一张脸属于初为人母的母亲,那时的她有一种夺目的光彩,洋溢在脸庞的璀灿光华如同清晨的阳光,拥有着融化冰雪的力量,我想,那就是初为人母的憧憬与自豪,无论多年之后,她将最终拥有怎样一个孩子,在这一刻,她都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对她而言,那是一种让她的人生美到极至的巨大幸福。

母亲曾经不止一次对我说过,她是一个平凡的人,只不过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才被我笔下的文字反复赞美,以至于久而久之,她自己都觉得自己是极美的。每次听母亲对我说这些话,我都会认真地看着母亲,每一次,我都会在她新增的一条皱纹,新添的一根白发中,找到一种更为崭新的美。我明白,在我眼中,在我心里,这就是她的美之根源,因为爱的存在,那些被岁月锁在深处的思念会记录下每一刻母亲的变化,并让这份思念变得愈加真切,愈加醇厚,愈加令人甘之若怡。

第二张脸是返老还童的父亲。随着时光流逝,年轻时严肃刻板的父亲竟渐渐变得像个小孩子一样了,他会为一件小小的成功而欢欣不已,也会为一点小小的不如意而大发雷霆,他变得越来越简单了,或许是为了应对那些岁月深处的复杂与烦扰,他选择了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延续自己的人生,我想,这也是他一直渴望的生活吧。

父亲年轻时走过许多地方,尝过人情冷暖,碰过险流暗滩,匆匆地就走到了老年。倥偬的生活一旦缓慢下来,他显得有些无所适从,拿起久违的二胡,却发现自己已忘了该如何演奏,哼起久违的京腔,却发现还未开口已遗忘了钟爱的唱词,思虑良久,他还是选择了从头开始,重新做一个孩子,学习这些漫漫人生中因各种缘由而抛开的喜好。父亲不知道,他如今的样子曾有无数次令我泪流满面,整整一生啊,我是第一次见到父亲如此轻松并且专注的样子。

第三张脸是朦朦胧胧的自己。沿着岁月倒行,我发现自己的脸庞已变得越来越模糊,那些心怀忐忑的青春岁月,那些无所适从的少年时代,那些无邪无知的童年往事,已经淹没在岁月滚滚的洪流之中,每拔开一层细浪,都像是为如今的自己撕掉一层面具,这个过程是如此痛苦,却又是如此清晰,凝视着那一张张模糊的脸庞,我知道,我的双眼中一定已浸满了泪水。

在泪光中看岁月中的自己,思念那些逝去的自己,恍若走入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思想停顿,时光停止,只有一缕清冷的思绪挥之不去。恍惚中,那些口无遮拦的自己,那些噤若寒蝉的自己,那些无知无畏的自己,那些复杂简单的自己,都已被锁入岁月的牢笼,他们都在等待着有那么一天,那个未来某处的自己会悄然到来,完成一场关于灵魂与心灵的救赎。

第四张脸拥有着最丰富的思念。那是些在我的生命中曾经出现的人,有的只是一面之缘,有的已陪我走过多年,有的与我相隔万里仍日夜思念,有的与我近在咫尺却孰若无睹,他们不时在我心头与眼前闪现,仿佛一道道撕裂长空的闪电,提醒我应当适时地想一想他们,他们却不知道,正是这一道道闪电,让已经习惯遗忘的我变得更加羞愧不堪。

我不得不承认,大部分时侯,我已经遗忘了他们,即使每一天,我都会与他们见面、寒暄,但我确确实实已经遗忘了他们,那些脸在我眼中并无任何不同,他们统统被打上了可有可无的标签,被抛入岁月的角落里再也无心问津,可事实上,他们的存在却有着非凡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正是他们在改变着我的人生,或许他们对我的改变只有轻丝一缕,可聚沙成塔之后,却已经完成了对我内心灵魂的深刻重构。

正是这深藏于岁月的四张脸庞,让我有了莫名的勇气,有了探究岁月深处秘密的渴望,有了解开重重迷雾深锁的自信,事实上,我的人生,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变得丰盈圆润,拥有了面对艰难坎坷时的平静从容和摆脱人生困境的勇气与智慧。

温柔与温暖

温柔衍生温暖,温暖呵护温柔,内心温柔的人才能给予他人温暖,传递温暖的人必然拥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

人来到世上,第一次感受温暖是在母亲博大的怀抱中,第一次体会温柔是在母亲甜蜜的亲吻中,或许,正是因为给我们诠释温柔与温暖的那个人是最亲近的母亲,所以,我们才能对这两个词有着刻骨铭心的依恋,才能对这两个词有着无尽的憧憬与渴求。

温柔是一种情感,温暖则是一种感受,情感寄托昭示着一个人内心的方向,切实的感受则引领着一个人去靠近爱,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可以勇敢,可以机智,也可以平凡普通,但是只要他能够感受到温暖,能够触碰到内心最温柔的部分,他的一生就必然会充满欣喜与幸福。

人渐渐长大,温柔与温暖也会随物赋形,更多温柔的心会贴近彼此,譬如甜蜜的爱情、真挚的友情,更多温暖也会彼此分享与传递,譬如身处困境时伸来的一支手,譬如面临黑暗时点亮的一盏灯,而能够感受到温柔与温暖,能够生长出温柔与温暖,则预示着一个人将会渐渐长大渐渐走向成熟。

生活的道路各有不同,但总不会一帆风顺,而一颗温柔的心拥有着包容一切艰难困苦的智慧,一股源源不绝的温暖拥有着融解所有冰雪风霜的力量,人生是修心之旅,温柔与温暖就是一颗心游走外部世界与内心宇宙的粮食和水,是一个人成长成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获取与给予。

最终,温柔与温暖都将转化为同一种事物——爱。是的,惟有爱能够绵绵泊泊永不断绝,惟有爱能够包容彼此永远存在,一颗温柔的心分娩而出的温暖,便是世间最美的事物,便是世间最深沉的爱。

乡愁是思念的骨

每一年的清明,都是乡愁肆虐折磨那些异乡人的日子,虽然岁月久了,也有了“早把异乡当故乡”的感触,可清明到来时,心中却还是汨汨地流淌起了一条名叫思乡的河水。

思乡之情浓了,便会幻化一梦,在午夜悄悄将故乡的草木摄入梦中,会将思乡的河水幻化成泪,沾湿衣襟,会将故乡里陈旧的人或事擦拭清晰,触景生悲。

思念就是如此,绵泊不绝,蜿蜒如溪,轻缓如风,沉重似铅,仿佛一个长袍大袖深情吟咏的诗人,击节而笑,长歌而哭,而在清明时节,乡愁便是思念的骨了,坚硬挺拔,血脉相连,略一抽离,便是彻骨的疼痛。那些离乡背井的人们,背负的再沉重的行囊,想必也不及乡愁千万分之一的重量。

故乡的水土养育故乡的人,异乡的水土终是少了那一份血脉相连的默契,少了那一份赤诚相见的亲切,少了那一份难以言喻的情份。异乡再好也终是异乡,不能取代一个人思念中最重要的那根骨。因为,正是这根思念的骨,支撑着一个人在这纷繁的人间挺起胸膛,砥励着一个人在这坎坷的路上负重前行,提醒着一个人在这多变的世界保有初心,这根骨的一端是一个人行走在大千世界,另一端则记录着他是如何离开故乡踏上了这漫漫的异乡路。

乡愁是思念的骨,故乡就是埋骨之地,一个人不论离开故乡有多远,不论时间过去了多么久,一旦踏上故乡的土地,一旦聆听到浓重的乡音,两行热泪总是会抑不住的往下流,没有理由也没有原因,只是因为,这昭示着脆弱表明已放抵抵抗的眼泪,只有淌在故乡的土地上,才会被包容与呵护,才能被珍爱与收留。

无人不乡愁,即使那些终身守在故乡的人,也会在清明这一天勾兑一杯属于思念的酒,怀想这一年又一年的坚守,祭奠这一季又一季的清明,而乡愁,这一截埋于思念河流中的骨,已悄然停止前行,化作了沉默而坚硬的河床,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中扎下了根。

一个人的红尘游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便踏入了的万丈红尘之中,从此后酸甜苦辣一一品尝,喜怒哀乐不停变幻,他眼中的世界也层峦叠嶂云遮雾罩,既有着重重的伪装,也有着不变的真诚,至于如何辩别真伪,如何存真去伪,便是一个人自我修行与自我修正的学问了。

有的人沉溺虚假,迷失在短暂的麻醉与梦幻之中;有的人饱经苦难,依然不改一颗追求美好的赤子之心;有的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将日子过成简单的复制;有的人顺水顺风,将一切都当成理所当然,自大成狂最终碰得灰头土脸。凡此种种,不尽相同,但细细想来,每一个红尘游历之人其实都在因循着某种因果,在得失之间不停取舍,在对错之中不断成长。

人世如红尘,只是,红尘之中滚滚流动的不仅有用双脚丈量的空间,还有用心灵点数的时光,惟有时光才是红尘之中永远真实的事物吧,它不依人的意志而改变,不因人的位置而停伫,永远公正地对待着每一个努力或是懒惰的人。

一个人的理想是付诸行动还是止于想像,时光都看得一清二楚,它也会依据你的付出去分配你的收获,一分不多一厘不少,因此,你无需抱怨生活的不公,因为真正左右生活的是时光,是时光中那个勤奋或是倦怠的你。

如果某一天,你在漫漫红尘之中偶尔回首,也会看到自己留下的串串足迹,会看清自己曾经选择的不同方向,你也会不自觉地发出一声叹息或是一串轻笑,你也许会庆幸,也许将懊悔,但你永远不会无知无觉,因为,当你学会了伫足回首,你也便学会了思考人生,学会了如何收藏一条属于自己的红尘之路。

红尘有你,也有我,有着诸多的相遇与离别,一切是缘也是道,身为红尘游历的某个人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因为,这个世界至少给了你足够的时光去珍惜或是挥霍,至于你将这红尘世界塑造成了什么模样,便是你的意愿所至行动所达了。

与爱相伴而生

与爱相伴而生的,大致上有四种事物。

一是患得患失的心绪。爱之初生,往往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毕竟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因爱而碰壁遇冷都是正常的,因爱而无所适从也是极常见的,因此,某种患得患失却又不知所谓的心情总是伴随着爱悄然出现,往往一点挫败便会沮丧失意,往往一丝喜悦便能雀跃不已。

此时,惟一稀缺的其实便是平静了,无法平心静气,只得患得患失,爱之初生,便如一切初生事物一般,总是脆弱易折,却又爱如珍宝,患得患失其实是对于这份爱的难以把握,或许,惟有时光可以验证它的真伪与长短吧。

二是忽冷忽热的希冀。爱会产生希冀,这希冀是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也是对于未知明天的忐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两极分化壁垒分明的情绪,这份与爱相伴而生的希冀才会忽冷忽热没有一刻平稳平和。

但是,希冀的属性决定了它最终必然将是温暖与明亮的,那些冷与热终于会找到一个相互融合的契机,终于会找到一个彼此和谐共存的方法,或许直到此时,一个人才能真正找到某种驾驭爱与希冀的感觉,而这份忽冷忽热的希冀,其实就是一节节推动着爱由稚拙迈向成熟的阶梯。

三是向死而生的勇气。爱需要勇气,但并不需要一腔热血倾尽所有的蛮力,爱需要的是一种向死而生殊方同致的大智大勇,这份勇气既可面对生离死别时的艰险困境,又可承担柴米油盐处的琐碎纠结,惟有如此,才能让爱不因光环笼罩而炫目迷失,也不因逼仄暧昧而裹足不前。

爱有了这份向死而生的勇气,便会成为一座静谧而包容的湖泊,纵然外界有着风雨雷电,有着世事变迁,也依然能够固守着内心深处的纯洁与深遂,一生不变。

四是瓜熟蒂落的成长。经历过患得患失忽冷忽热,拥有了向死而生的勇气与智慧,与爱相伴而生的便只余下瓜熟蒂落的成长了,这种成长才是爱给予一个人的最珍贵的人生礼物,有了爱作为背景与底色,成长的路上便会多了某种不一样的感动。

或许,一个人的成长成熟便是爱的最终归宿吧,它与爱相伴而生并且与爱永远同在,爱也是在成长的,经历过发芽开花的爱固然美不胜收,却总需要一枚成熟的果实将爱的种子延续下去。

细细想来,与爱相伴而生的这四种事物,其实便是让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四枚醒目路标,它们指引着一个人走向美好与从容,昭示着一个人获取真爱与幸福,真爱永不消逝,它们便日夜常新。

世间最美的词语是原谅

世上最美的词语,是原谅。

爱也敌不过原谅,因为,某种时刻的爱会带来伤害,譬如溺子入祸的宠爱,譬如盲目盲从的情爱,譬如无原则的付出带来的无休止的索取,伤害与爱之间,只隔着一面小小的迷雾堆砌的墙。

真诚也不过是原谅的附属品,因为,没有原谅打下地基,真诚的高楼便抵不过骤来的风雨,没有原谅烙下指纹,真诚的契约便会在利欲熏心面前变得面目全非。

世上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而原谅不会,因为它无需伪饰与遮掩,它是大勇气,是大智慧,是大胸怀,是不计回报的承担,是一个人生于天地间最顶天立地的誓言。

因为原谅,善良的孩子会永远善良,因为原谅,美好的怀念会填满所有的过往,因为原谅,即使那些毫无意义的虚度时光,也会成为一首充满诗意的歌,在平凡的人生中反复吟唱。

世间最难,却也是原谅。因为要流浪去未知的远方,一滴雨很难原谅天空中孕育它的积雨云母亲,因为要冲破成长的壁垒,一只雏鹰很难去原谅将它抛下悬崖的雄鹰父亲,因为种种未知的不如意,世间生灵都有种种理由选择不去原谅。

因为拒绝原谅,纠结与阴暗渐渐逼仄了单纯的心灵,条条大道都成了没有出路的死胡同,世间所有的美好都会悄然远去,只会留下一个个无法打开的死结,让人生在忐忑不安中反复煎熬。

其实,原谅之难,并非无法解决。

蛋壳中的英雄若想新生,需要的不是撞得头破血流的勇气,而是在深夜对着星辰吟咏诗篇的从容,悬崖前的骑兵如果得胜,依靠的绝不是纵身一跃马革裹尸的壮烈,而是悬崖勒马进退自如的智慧。

换位思想,反向思维,这便是解决之道。

人们都说,原谅自己易,原谅他人难,却殊不知,原谅自己其实才是最难的,因为原谅自己,便是否定了自己,便是承认了错误,而学会了与自己的过往交谈,便也有了原谅他人的契机,那么曾经如此困难的原谅,就会渐渐变得水到渠成。

而一个学会了原谅的人,就会变得不畏挫败,不生浮燥,不言放弃,也便获得了最美好与从容的人生。

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前不久去乡下探亲,见到了一个久违的同学,当年他是我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便留在省城教书,后来听说步入了仕途,如今二十多年没见,他居然辞去公职回到了农村,当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见到同学时,他古铜色的面孔已经看不出半点城市人的样子,只有一幅黑边眼镜稍微显出了一点与众不同,与他寒喧几句,听着他半生不熟的乡音,我心中有许多疑问,却犹豫着不知该不该说出口。

他似乎看到了我欲言又止的样子,笑了笑,对我说,你一定很奇怪,我为什么放弃城市里干净体面的生活,来到这简陋的农村当一名农民吧。

我点点头。同学笑着说,其实,这是我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在城市呆了二十多年,说实话,我从未感到那里是自己的家,我每天匆匆忙忙,总有忙不完的事,总有无处不在的压力,看似是风风光光,其实根本不是我向往的生活,后来,我偶尔回到农村,发现这儿的缓慢平静让我根本无法离开了,于是就留了下来,现在,我种庄稼,养鸡鸭,吃得干净,活得简单,身体壮实,心里敞亮,别提多高兴了,因为,我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了。

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朋友的一句话让我陷入了思考之中。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的生活呢?锦衣玉食不是,前呼后拥不是,我想,只有脚步踏实心灵平静才是,朋友在城市的生活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却不一定让他自己感到幸福,那么这种生活于他而言便没有太大意义了。

生活究竟是什么呢?追名逐利无可厚非,但没有了情感寄托与人生责任,就会变得空虚浮燥,就会失去方向迷失心灵,真正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按照心灵的指引,剥掉那些浮华与喧嚣,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城堡,这座城堡或许简陋朴素并不起眼,却足以为日渐逼仄的生活打开一扇面向蓝天的窗,让清风洗去尘埃,让阳光温暖孤单。

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生命的真谛。

钟爱细节的人

钟爱细节的人,把日子过成了一种艺术。

譬如奶奶,没有文化,却能绣美得不像话的花,绣花的时候,奶奶每走一针一线,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光芒,仿佛手下绣的是这个大千世界的种种繁华,绣的是那些芸芸众生的无限喜乐,或许,正是因为把这些眼中看到的心中想到的都绣到了一朵花里,这朵花才能如此栩栩如生,细细嗅闻竟似还有着隽永的芬芳味道。

还有某位画家,把一张四尺斗方画得纤细入微,不让一张纸有半处闲瑕,就是边角处的留白,都空得挥挥洒洒不可或缺,远远观之,大气磅礴,近处品赏,尽显幽微,这位画家把每一个细节都放大成了胸中的丘壑,时日久了,便自然生发出了勃然生机与无穷想像。下笔如有神,泼墨便成画,无数个细节成就了一种无限的博大。

高校有一位教授,教书育人字斟句酌,讲话做事一板一眼,每天来到课桌前必然是精神奕奕,说不上两句话便让满室学生都感受到了某种光芒,这光芒细致地分飞到每一处角落,落入了每名学生的眼中,温润了每名学生的心灵,让所有听课的人都感受到了知识浇灌的美好。细细想来,教授并非天纵奇才,只是对于细节的无比重视,让他的传功授业再没有了半点疏漏。

其实,世界便是由无数细节构成,生活中,细节决定了未来的走向,人生路上,没有哪一步是轻而易举的,也没有哪一步可以盲目盲从,钟爱细节的人,在细节中成就了对于生活的掌握,用一个个细节串联成了饱满丰润的人生。

钟爱细节的人绝不锱铢必较,那会让细节变得纠结纠缠,钟爱细节的人也不会放任自流,那会让细节充满罅隙纰漏,钟爱细节的人不仅会专注于细节,更会谨记住方向,惟有如此,细节才不会走偏,才能把日子编织成一件恒久常新的艺术品。

其实,对于细节的态度,便是一个人生命质量优劣的分水岭。

蔚蓝色的镜子

王小波曾经在书中提到过这样一件事,青年时,他初始写作异常痴迷,常常是心中有了好的句子就要马上记录下来,有一天深夜,他头脑中突然灵感勃发,但是手头却只有一面镜子,生怕灵感消失的他便用一只蓝色钢笔在镜面上书写起来,胸中的绝妙句子澎湃而来,小小一面镜子很快便承载不了如此多的文字了,于是写着写着,竟将整张镜子涂成了天空一般的蔚蓝。

读到这里,我竟然泪盈于目不可自抑,心中早已丝毫不关心镜上曾经书写过如何精彩的文字了,我并不觉得这些文字的消失令人惋惜,我只记得一片如天空一般蔚蓝深遂的镜子,这面镜子本身不就是最美好的诗句吗?

蔚蓝深遂,充盈着一位对于未来抱有热切冀望的青年的激情与梦想,有着无穷无尽的想像空间,我想,世间对于理想痴迷的人大抵都是如此吧!

有多少人记得自己少年时的理想呢?我相信,所有人都不曾忘记过。如果你真的记不起曾经许下的誓言,那么你一定还会记得曾经为了某件事废寝忘食不舍昼夜,那样的夜晚,你一定也曾有过一面蔚蓝色的镜子。

少年时,我在乡下复读,蚊虫叮咬蝉声咶噪,我便用收集来的香烟盒中的锡纸包裹住裸露的手脚,已经记不清是谁告诉我这个驱散蚊虫的方法了,但是,那个包裹着锡纸在月光下银光闪闪的少年却再也走不出我的脑海了,我相信,那时的夜晚,月光洒在我的身上,一定是饱含温柔的眼波,因为,哪怕一个如此平凡的少年,仍然具有因为内心的热忱而打动每一位静心凝视的旁观者的魔力。

那些锡纸并不贵重,却是我收集了许久才得以包裹满手脚的,那些岁月也并不流光溢彩,却是因为烙印了一个叫作理想的词语而变得刻骨铭心。

后来,我看到了王小波手中蔚蓝色的镜子,才会骤然想起曾经银光闪闪的自己,我相信,这个时刻不仅仅属于一两个人,这一定是所有曾经年轻曾经充满勃勃生机与纯洁理想的人所共有的人生体验。

在镜面满目流溢的蔚蓝中,我还看到了梵高的星空,听到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或许,他们的伟大正是来源于少年时那面蔚蓝色的镜子吧。

少年时不懂回头,如今却总是不由自主地回头观望,那些渐渐模糊的事情变得清晰,那面蔚蓝色的镜子上也在隐现那些已经消失的文字。

文字所记载的,想必除了朝霞和彩虹,还有落叶与夕阳吧,除了纯真与痴迷,也有消沉与放弃吧,它们都沉匿于蔚蓝色的镜面,浮沉在记忆的深海,只是,它们从未在我们的生命中消失过,因为,它们就是人世间最最珍贵的爱与理想。

静气就是福气

同事小李是一个特别性急的人,看书时一目十行,做事时风风火火,他习惯于四处走动,偶尔坐下也会很快就站起来,口头禅就是“急死我了”。办公室里因为有了小李,大家都觉得心头有一股浮燥之气,想要静下来是难上加难,这也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久而久之,小李所在的科室成了工作累效率低的典型,不少同事为了不被小李打扰,纷纷要求调离。

其实,小李的责任心很强,工作能力也不差,但是性格却成为了阻止他上升的职场桎梏,这一切,直到老刘从别的科室调过来才发生了改变。

与小李相反,老刘是个性子极慢的人,他的慢并非质量差,而是一种出奇的稳。刚来上班第一天,老刘和小李就来了一次激情碰撞。小李拿着一份报告请老刘过目,这份报告要报给上级领导,所有科室人员都要查看一下,很快,小李看着慢条丝理的老刘就开始稳不住了,他大声催促:“老王,领导在等着呢?您快一点好不好?”

老王看了小李一眼,摆了摆手说:“请稍等一下。”

那一天,小李一直等到上午快下班,老王才长吁了一口气说:“好的,看完了,我觉得没有问题。”

老王这一句话顿时让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的小李静了下来,他哭笑不得地接过报告去交给领导了。

后来的日子里,“请稍等一下”这句话反复在小李耳际响起,这也成了老王的口头禅。在办公室里,“急死我了”和“请稍等一下”此起彼伏,一个如热火烹油,一个如和风细雨,久而久之,竟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就是小李,也许是哭笑不得的次数多了,小李变得不那么着急了,起初只是和老王说话变得沉稳,后来和其他同事交流起来也一样不徐不疾了。因为少了小李的催促与急燥,整个科室的气氛竟也变得沉稳有序起来。

沉下性子的小李不再毛燥,他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一年之后被提升成了副科长,老王虽然仍然是个科员,小李却对他十分尊重,因为老王虽然没有明说,但小李却知道,正是老王那句“请稍等一下”医治了自己的浮燥,让自己真正有了发挥能力的空间。

其实,医治浮燥的方法很简单,“请稍等一下”,时间自然会让心情沉淀下来,只有获得了平静,干起工作才能事半功倍,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因为,无论在职场或是生活中,静气才是最大的福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