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小溪边——记住“乡愁”的一个典型
长年累月研究故乡文史,很少看文艺作品,冷不防被季美君的《小溪边》所吸引,乃至为它一掬感动之泪。
这是一本纪实作品,书中一篇篇短文确如作者所说的,“以秀丽和美的天台山为背景,记录前丁村人的日常生活琐事、劳作场景以及在改革开放这一时代浪潮冲击下,身为社会最底层、最普通农民的种种遭遇、人生百态与生老病死。”作品确实如此,没有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编造曲折的情节来制造轰动效应,却能深深地打动人,唤起人们的深思。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位农民的女儿写的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的画面与真实的感受。
作者挚爱那片祖辈生长的宜居村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动用了诸多笔墨,以平实的笔触,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连同他们平凡的活动场面。但也不乏局部的细致描摹。例如,人们一大早醒来,就能听到五六种鸟儿迥然不同的鸣叫,犹如不同乐器的演奏——我不由得赞叹她借助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让读者免费欣赏了一场鸟雀音乐会。她对这场特殊协奏曲的成功描摹不亚于专业作家。
作品人物众多,最突出的无疑是作者的父亲,一位粗通文墨却写得一手好字、曾经的车间主任,在国家困难时期毫无怨言地回到老家务农,承担起一个大家庭的重活脏活,也出售多余的农副产品。后来作者的哥、弟都在外经商,全靠父亲一个人种着全家二子二女大小六口人的田地,加上他特别在意庄稼要种得又大又好,就只能从年头忙到年尾,勤勉劳作直到拿不动锄头为止。他的人缘特好,连经常去砍柴、挑炭的大山里的人都信任他,拿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他,甚至将家底托付给他。他的妻子同样的敦厚、勤劳、善良、能干,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村里村外盛传着她那些可圈可点的逸事。靠着他们夫妻俩的勤奋节俭与琴瑟和鸣,居然度过困难,还成为小村里的殷实人家。
美君一家老小与亲戚、邻里也都亲如一家地和睦相处。母亲是当地人,主内,父亲则是从外村“入赘”到前丁村的,俗称“倒插门”,旧时是要被村人轻视的。但他不但没被人瞧不起,还担任了村干部,对邻居村民关心记挂。他担任生产队经济保管员时,无论亲疏远近都一视同仁。他尊老爱幼,尽管离开自己本家多年,但几乎每次赶集市时都会回去看看老母亲,逢年过节都会给姐姐哥哥弟弟家的小孩们带去礼物。正因为如此,邻里村人都将他当作自家人。当他在北京女儿家意外迷路走失数天时,远近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总动员”起来没日没夜地帮助寻找。后来父亲卧病在床,哥哥和弟弟每人轮流半个月照顾,美君在假期也赶着回去。而在老父去世后,子女们的朋友、同学、学生甚至特地从京城、山东、浙江赶回来问候、送别。
凡此种种,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家庭乡邻与社会的“和合”图。
更难得的是美君父母不受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束缚,毅然支持她上完高中、大学。工作几年后,美君又考到北京大学读研究生。虽然没有工资了,但工作时的一点积蓄加上学校按月发补助费,她生活并不成问题。可她爸总想着读书会缺钱用,每次回家都问她要不要钱,有一次还非要塞给她500元不可。想着父亲挣钱不容易,美君特意等到父亲下午回家才将钱递还。刹那间,父女俩都不禁泪眼相对,读之令人动容。后来美君重新工作,探亲离开时都会给父亲一些钱,他总是开心地说:“全靠你!”此时,“我一生全靠您”的念想也涌上她的心头。
美君两口子都跟我读过三年高中语文,正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长得靓丽,性格中娴静活泼兼而有之。她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在这个文科高考状元班级里成绩也名列前茅,可谓品学兼优的才女。她在家里的表现更为突出,对待终年辛苦忙碌的父母,一如她父母对待自己的双亲,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女。后来上大学读博士,住京城,出国留学,归国后成为最高检检察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学问多了,地位高了,她却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农村和务农的村民。她多次带父母外出旅游,为他们举办生日派对,无论上学、工作,一到假日,就尽量抽出时间侍候双亲,参加紧张而忙碌的“双抢”(夏收夏种),帮助打理家务。
她热爱故乡,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可以说从孩提到成人,为春华秋实和一家生计献出了难以数计的汗水。勤劳敦厚的村风与父亲力求完美的基因,造就了她善良坚毅、奋发图强的性格与如今不斐的成就,她对故乡有一种发自心底和骨髓的爱。她给这块堪称她生命摇篮的土地的前丁村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小溪边”。她说:
喜欢小溪边的生活,最主要的是那个环境可以让人全身心地放松。每天清晨在鸟儿的歌唱声中醒来后,就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尤其是头晚刚下过雨的早晨,那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眼见的一切都是清清爽爽的:菜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特别是涨了水的小溪,更是欢快地奔腾着,让人的心也为之雀跃!邻居们每天来来往往,看到我在院子里待着,都会亲切地打个招呼问声好,并时常将自己刚从地里采摘来的白菜、南瓜等送给我们。那份乡情,也让淡漠的城里人汗颜。
这种情愫就是令人永志难忘的“乡愁”。而当她投身到与父母、乡亲一起从事田间劳作时,那份情愫更得到了升华:
小溪边的生活,我是从心底里喜欢,即便是农忙“双抢”时节,每天割稻插秧,忍受烈日爆皮,累得腰酸背疼,也能让人感觉到“立竿见影”的收获,那份成就感远非其他工作能比!当你看到几天前刚种下的水稻日长夜高、满眼翠绿,那自豪感真的会油然而生!另外,还能时不时地听到村民们夸老爸的庄稼种得好,不但老爸的心里美滋滋的,我也跟着沾光呀!事实上,无论哪一行,要做到最好都是相当不容易的,除了勤快,还需要点天赋,正因为如此,从小我就非常佩服身为农民的爸爸。
近几年来,我几乎看完了央视四台播放的纪录片《记住乡愁》。读了美君的《小溪边》,真觉得这小溪边竟也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一处典型。遂写下这篇读后感,聊以为序。
许尚枢
2017年12月6日
许尚枢,1940年生于天台。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首届毕业生、中学高级教师。系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天台县社科联副主席,中国宗教、楹联、谱牒学、徐霞客与中华诗词学会(研究会)会员,台州市藏书状元、“当代天台一百人”与首席天台山文化研究专家。著有《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天台山旅游文化丛书》《济公文化面面观》《天台山方外志要点校本》等,发表论文150余篇,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