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乱离时代的文学自觉

不可不知的文学常识(中国卷超值全彩白金版)(精) 作者:李小龙,张仲裁,杨飞 著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乱离时代的文学自觉

汉家王朝的兴盛已成逝梦,三国是非成败转眼成空,两晋的分分合合也只是一个插曲。南北朝时期,各方各派的刀光剑影成了这个混乱时代的主旋律。社会的动荡,民生的凋敝,生命的短暂和难以把握,强烈冲击着文人的心灵。他们在奋进乐观,追求建功立业匡扶天下的同时,也对人生悲剧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作家们不再有汉代赋家『润色鸿业』的历史使命,他们在作品中更多的表现个人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追求,由此带来了文学的繁荣。要而言之,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它是唐代文学的繁荣昌盛的先声。

第一章 乱世悲歌与名士风流

——魏晋文学

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号称“七子”的一批文人。他们的创作普遍抒写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形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正始时期的文学创作以嵇康和阮籍为代表,主要表现的是内心的苦闷与彷徨。西晋时,文坛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在向前人学习的同时也颇有创新,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小高潮。到了东晋,隐逸之宗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的新园地,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大诗人,对后世文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三曹与建安七子

公元196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并改元“建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人物,又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以他们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以慷慨悲凉著称的建安风骨。

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缘故,曹操留给世人的印象是一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白脸奸臣。但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却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他在汉末的大乱中招兵买马,建立军事力量,成为建安时期实际的统治者。他曾不无自豪地宣称:“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作为一位心怀雄图的军事家,曹操的广阔胸襟和开阔视界,自然地流露在他的诗歌里。比如《薤露》、《蒿里行》等诗,直接反映东汉末年重大的历史事件,展现出当时的历史画卷。

《蒿里行》一诗中说:“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寥寥数语,概括了当时战事连年导致百姓大批死亡的事实,语言古朴而内涵厚重,英雄的慈悲情怀,自然地表露字里行间。不过这远不是他的代表之作。最能打动人心的,当数那些抒发个人情感,表达政治抱负的作品。以《短歌行》为例:

曹操像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全诗从“人生几何”发端,以“天下归心”收结,流动着一片悲凉慷慨、深沉雄壮的情调,这正是建安诗歌最能动人的气韵。

与此诗主题风格近似的,还有《步出夏门行》组诗,其中的《观沧海》、《龟虽寿》早已众所熟知。这些诗作皆能看出“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曹操包容四海、囊括宇宙的壮志和雄心。但曹操之所以比一般英雄更为得意,还在于他有两个在文学上颇有成就的儿子,他们是曹丕和曹植。

在三曹里,魏文帝曹丕是真正当上了皇帝的人。他对文学颇为重视,认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自己也创作,以写游子思乡、思妇怀远见长。在现存作品中,七言诗《燕歌行》是其代表作。

衮雪帖 三国 曹操

曹植自幼聪明可爱,很受曹操的宠爱。他与兄长曹丕间曾有过一场王位的争夺。因此,曹操死后,曹植受到了政治迫害,名为王侯,却没有行动的自由,郁郁而死。

曹植前期作品多数是抒写个人的志趣与抱负。《白马篇》是曹植的代表诗作,这是一篇游侠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达的是曹植对于人生的远大追求。《鲌篇》中,诗人直抒胸臆:“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这些诗大多情调明朗,富于进取精神,洋溢着少年意气。

《曹子建集》(三国曹植著)书影

曹丕当权以后,曹植在残酷的迫害之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苦。早期的豪迈自信已不再有,他在作品中多抒写对个人命运的怨恨,显出一种深沉悲凉的气氛。

如《美女篇》详细描写一位高贵女子后,发出深沉的感慨:“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潜藏的是自己有志难伸的痛苦和怨怼之情。这类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赠白马王彪》。当时曹丕当政,曹植与其他诸王入朝,任城王曹彰在京城暴死,曹植与白马王曹彪同行返回封地,结果中途又被强令分道而行。全诗一共七章,内容丰富,情感深醇,这其间有旅途的艰辛,有骨肉分离的伤悲,有对曹丕的深藏不露的愤恨,也有对白马王强作达观的慰勉。

曹植墓

曹植墓位于山东省东阿县鱼山。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作为曹操的第三子,他与其兄曹丕在嗣位的争夺中落败。汉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称帝,曹植屡遭贬徙。魏太元三年,他被徙封东阿;六年,封为陈王,抑郁而逝,谥曰思,世称“陈思王”。

曹植的作品大多精心锤炼,其结构精致,对仗工稳,语言华美。辞赋代表作《洛神赋》开头是这样来描写洛神的容仪的: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这一段文字,历来被视为描绘美女的经典手笔。

在曹氏父子的影响下,文学创作蔚为壮观。较为著名的有孔融、陈琳、王粲、徐玕、阮瑀、应玚、刘桢。他们七人与曹丕、曹植兄弟有密切的交往,由此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七子”。

这其中以孔融的辈分最长,而以王粲的成就最高。王粲是个多面手,诗、赋、散文各体兼擅,其代表作《登楼赋》,抒写乱世士人的流离之苦和怀才不遇之愁,情景相生,语言精美,颇为耐读。

洛神赋图(局部)东晋 顾恺之

此图取材于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感甄赋》),描绘曹植在洛水边遇到宓妃的浪漫故事。顾恺之以手卷的形式,用连续的画面,艺术地展现了原赋的内容,表达了曹植抑郁惆怅的感情,成功地传达了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动人姿容。这幅画在内在气质上和曹植的《洛神赋》达到了珠联璧合的程度,是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精品。

任情放达的正始之音——竹林七贤

在那个多变的时代,曹氏父子的绝代风华很快地就幻化为历史天空的一抹残霞。曹魏后期,曹氏皇帝昏庸无能,司马家族重权在握,大肆诛杀异己,后来干脆篡位自立,建立了西晋,这一段历史,文学史上称之为“正始时期”。建安文人的那种对于建立不朽功业的渴望和自信,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到这里已经消失殆尽,由于政治理想落潮,文人们普遍出现了危机感和幻灭感,他们不再把目光聚集在丑恶的当世生活,而是避开现实,以深具洞察力的眼光去观照哲学的世界。在他们的作品里,表现出的是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这一时期的代表文人,就是所谓的“竹林七贤”。

洛神赋图(局部)东晋 顾恺之

“竹林七贤”指的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生性旷达,无拘无束,经常聚集在竹林下纵酒酣歌。嗜酒几乎是七贤的共同特点。刘伶醉酒,千古闻名。他常作的一件事就是乘着鹿车,拿着一壶酒,到处乱跑,让从人跟着他,并且吩咐说:“我死了,你就随便挖个坑把我埋了吧!”司马昭想让阮籍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派人去提亲,阮籍不愿意,就故意大醉六十天,使得媒人无从开口,只得作罢。

除了嗜酒,他们也放任自己的行为举止,一切顺随自己的心意,而不管世人是如何评说。阮籍为素不相识的夭亡少女扶棺痛哭,表达对一个美丽生命逝去的痛悼;他对谁都翻着白眼,唯独对嵇康青眼有加。刘伶则经常在家中裸奔,有人责备他过于孟浪,他居然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屋宇为衣服,你怎么钻到我衣服里面来呢!从实质上看,七贤的这种放达任性的林下之风,表现的是内心深处的无法解脱的痛楚。他们很明显地认识到自己面对现实的无奈,但仍然选择了明知没有结果的与世抗争的消极行为。他们的痛苦,为千秋后代留下了一个评说不尽的话题,也成为后世文人倾心追慕的行为风范。不过就文学方面来说,只有嵇康和阮籍的成就较大。

高逸图 唐 孙位

这是残存的《竹林七贤图》。图中只剩下了四贤:从左到右,分别是惯作青白眼的阮籍、嗜酒的刘伶、善发谈端的王戎、介然不群的山涛。

嵇康是一位颇具魅力的人物。他身长八尺,玉树临风。在他死后,有人夸赞他的儿子嵇绍貌美如鹤立鸡群,王戎则说:“君未见其父耳!”除了长得帅气之外,嵇康天性旷达,文才斐然,是一位颇为出色的文学家。散文方面,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传颂一时的名篇。山巨源就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本与嵇康为至交,后来却投靠司马氏。他向朝廷推荐嵇康做官,嵇康写了这封信表明自己断然拒绝的态度,并宣布与山涛绝交。他在信中说:“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并且打比方说:

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虽饰以金镳,享以佳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这种个人意识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是正始文学最为显著的特色,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嵇康的诗写得也不错。其诗现存五十余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诗,而以四言的成就为高。他在诗中表现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他因友人吕安的冤案被陷害下狱,《幽愤诗》就作于此时。在诗中,他自述身世和志趣,表达出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赠秀才从军》是一组充盈着激昂之气的成功之作。这组诗共十九篇,是送他哥哥嵇喜从军而写的。其中的第十四篇尤其有名: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 东晋

在这幅距离竹林七贤时代不远的东晋墓室中,竹林七贤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隐士荣启期同绘在一幅画中,表示他们已被视为士族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

诗中想象嵇喜从军后的生活,描写他在行军休息时游猎弹琴、神情悠然的高超境界,实际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情趣。“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那是一种别样的潇洒脱俗,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写照,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情怀。

不想帖 魏 阮籍

但是污浊的现实容不得率真的人。嵇康被陷害下狱。此事对朝野的震动极大,有三千名太学生上书请求免罪,这反而坚定了司马氏杀害嵇康的决心。嵇康本人对于死亡倒是从容不迫。东市临刑的时候,他气定神闲,弹奏了一曲《广陵散》,然后不无遗憾地叹息说:“《广陵散》于今绝矣!”在与强权的对抗中,嵇康最终还是不免悲惨的一死。

与嵇康不一样,阮籍并不愿意与司马氏对抗求一死。但是他同样也不愿意像山涛那样阿附权贵。生活在夹缝中的阮籍,进退两难,提心吊胆,却始终无法摆脱,他只好同司马氏虚与委蛇,佯装痴狂。所以其诗里大多透露着内心的无奈与惶恐。

阮籍的诗,以八十二首《咏怀诗》为代表。诗里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他或者感叹人生无常;或者写树木花草由繁花密叶而花飘叶落,借以比喻世事的反复;或者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或者伤感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试看组诗的第一首: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冷月如镜,晚风拂衣,宿鸟惊飞,哀鸿悲啼。阴冷的氛围中,抒情主人公寂然独处,忧思徘徊。这种中夜不寐的痛苦,又能向谁说去呢?只有独自伤心罢了。

现实中没有出路,只有向精神世界寻求。阮籍在咏怀诗中讽刺历史上那些因贪图富贵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名利之徒,羡慕仙人的生活,赞美古时的隐士。这是他为自己寻找的精神出路。他是那个特定时代的悲剧人物,代表着那一批个性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追求人格和生命的完美,追求真诚自由的生活,但是现实并不曾给他们以实现追求的希望。后世的人们都非常羡慕他们的那一种名士风度,可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体味他们的绝望人生呢?

精彩阅读

淡淡流水,沦胥而逝;泛泛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楫容裔。放棹投竿,优游卒岁。

乘风高逝,远登灵丘。结好松乔,携手俱游。朝发太华,夕宿神州。弹琴咏诗,聊以忘忧。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人生寿促,天地长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寿。思欲登仙,以济不朽。缆辔踟蹰,仰顾我友。

——三国·魏·嵇康《酒会诗四首》

人生譬朝露,世变多百罗。苟必有终极,彭聃不足多。仁义浇淳朴,前识丧道华。留弱丧自然,天真难可和。郢人审匠石,钟子识伯牙。真人不屡存,高唱谁当和?

——三国·魏·嵇康《五言诗》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小人计其功,君子行其常。岂惜终憔悴,咏言著斯章。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霍,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出门望佳人,佳人岂在兹。三山招松乔,万世谁与期。存亡有长短,慷慨将焉知,忽忽朝日愦,行行将何之。不见季秋草,摧折在今朝。

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细故何足虑,高度跨一世。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

——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四首》

陆云像

陆云(262~303),字士龙,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西晋文学家。

绮靡的新声与慷慨的余响——西晋文坛

西晋文学繁荣期主要在于太康、元康(280~299)年间,代表作家是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两晋之交,社会局势混乱,出现了慷慨悲歌的刘琨。

陆机出身江南士族之家,祖父陆逊是东吴儒将。吴亡后,他闭门苦读。太康十年,他与弟弟陆云到了洛阳,名动一时,人谓“二陆入洛,三张减价”。陆机才冠当世,长于写抒情小赋,如《感时赋》、《思亲赋》、《思归赋》等。他的《文赋》,则是古代文学批评方面的名篇。在诗歌创作方面,陆机自《诗经》、《楚辞》、汉乐府以至古诗十九首都有模仿。他在太康末年应召北上,途中作有《赴洛道中作》二首。第一首写道:

陆机像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西晋文学家。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悲情角物感,沈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陆士龙文集》(西晋陆云著)书影

诗人由吴入洛,既眷怀南国,又忧惧未来,他极力描写旅途景象和客游的忧伤,流露出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世说新语》中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与陆机齐名的潘岳,是一位风流貌美的才子。他的文风在追求绮丽,诗文以善于抒写悲哀之情著称。潘岳与妻子伉俪情深,后爱妻病故,他有《悼亡诗》三首,在第一首中,他这样抒发自己的缅怀妻子的情感: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亡妻病故已周年了,一往情深的潘郎,有感于节序如流,天人永隔,遗墨在壁,心中百感交集,忽忽若有所亡,以至迷乱不知所之。这种深婉的情感,打动了无数的痴情人,以后历代的“悼亡”作品都缘于此。

在西晋文学渐趋柔媚的大背景下,左思当算是独标一格的。他长相丑陋,说话结巴。但他勤于学习,辞藻壮丽。他的《三都赋》撰写花了十年时间,在山川方物的描绘方面,很有特色。左思的诗以《咏史诗》八首为其代表之作。这一组诗以刚健质朴的语言表现对于士族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颇具激情与力度,有建安遗风。比如在第一首中,他写道:“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诗人豪迈自信,认为自己可以为国立功。不过他毕竟身为寒士,无处施展抱负的生存困境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他在第二首中说:

平复帖 西晋 陆机

《平复帖》是中国年代最早、最真实可信的名家法帖,是中国书法史上极为重要的研究作品和代表作品。此帖自宋代入宣和内府,流传有绪,笔意生动,风格质朴高古,是一种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间的过渡书体。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昏庸的贵族占据着社会的高位,怀才的寒士却只能屈沉下僚,这就好比生长在涧谷里的青松,纵然高大挺拔,可是由于生长的地方太低,竟然被山顶的小草所遮盖。由此他生发出对于权贵之门的蔑视之情。

和左思有着相同命运的还有一位诗人,他就是刘越石。刘越石,名琨,字越石。他曾任刺史、大将军等职,在北方辗转抗战,屡败屡战而无悔。刘琨的诗现存的只有三首:《扶风歌》、《答卢谌》、《重赠卢谌》。在这些诗里,家国之痛激昂奋发,体现了一位英雄面对大厦将倾的国家大势只手擎天的深深悲愤。《重赠卢谌》的结尾说: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予,去乎若云浮。朱实陨西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何意百炼钢,化作绕指柔。

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两晋播迁的悲剧,才造就了这样一位悲剧性的爱国诗人。

三月十六日帖 西晋 陆云

孤标傲世偕谁隐——陶渊明

东晋时期的文坛十分奇特。仿佛是一片漆黑的夜空,连闪烁的星辰也难寻觅,突然间,一颗照彻长空的明星在天边升起,他就是陶渊明(365~427)。

谈起陶渊明,我们自然就会想到《桃花源记》中的远离尘嚣的生活,也会想起“悠然见南山”的静远境界。这位采菊东篱、有酒自斟的中国第一隐士,在传统文人的心目中,也许是最和谐最完美的一位人物。

陶渊明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之类的官。不过,到他出世后,父亲早亡,家道中落,由于少年贫困,他很少交游,大部分时间花在读书上。青年时代的陶渊明,颇有豪侠之气。二十九岁时他开始做官,先后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

四十一岁时,他的堂叔陶夔见他实在贫困,于是设法让他作了彭泽县令。有一次,上级派遣督邮到地方检查工作,属下告诉他应该束带迎接。陶渊明叹息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便封印挂冠,匆匆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回到了庐山山脚西南部的老家。不久他作了一篇《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从世俗的囚笼中放飞而出的欣喜心情。在归隐的最初三年里,他似乎感觉很好,耕田、爬山、作诗、喝酒。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但不幸的是,在他四十四岁那年,一场大火把他的家烧了个精光。所有家庭财产化为乌有,他的家境急转直下,全家人终年辛劳也常常难以糊口。在这种情况下,他竟然不改远离官场的初衷,又一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

陶渊明饮酒图 元 钱选

他的晚年贫困而又凄凉,和穷人们一起过活,有时甚至出门借粮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但是穷困并没有改变诗人的真淳本性。他有许多农夫朋友,他与他们和谐相处。有一次,陶渊明给儿子派去一个农家小孩帮忙做些农活,他特地嘱咐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慈悲的情怀,表现得十分真诚。

《陶渊明集》(东晋陶渊明著)书影

他最大的嗜好便是喝酒。他的生活十分孤独,很少和世俗中人来往,可是每当看见酒的时候,纵使与主人素昧平生,他也会爽快地坐下来和大家一起喝上几杯。如果是他做主人,常常是客人尚清醒着他自己倒先醉倒了,这时候他就会对客人们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他也仍然写诗,写他一往情深的自然和田园。他的诗与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而又纯情:那在薄雾中浮动的绿色,那悠然流淌的小溪,那春天和秋天的气息,那菊花在初冬的寒霜里散发出的淡淡的清香。当然,少年时的济世心肠,田园外的社会离乱,也常常在他平静的心湖里掀起波澜。这时候他就会写上几首咏史诗和咏怀诗,以抒发心中不平的块垒。不过这种“金刚怒目”式的情况并不太多,大多数时候的陶渊明,仍是一位静穆悠远的隐士。

在元嘉四年(427)年秋天,陶渊明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他预感到自己生之时日已然不多,于是在九月给自己写了挽诗三首。在第三首中他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位对美好的自然与人生充满无限热爱的大诗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不喜不惧,态度超然,连一声微微的叹息也不曾有。这年冬天,在菊花凋零的日子里,渊明平静地走到了天尽头。

在陶渊明看来,真淳的上古之世邈远难求,而现实又如此让人无可奈何,理想的人生社会,只能寄托在文学之中。“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的评语,精当地点出了陶渊明文学创作的特点。

桃源仙境图 明 王彪

此画是对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形象表现。图中丛山叠翠,桃花成云,其间有良田桑竹掩映;人物衣冠古朴,有一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田园之乐。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陶诗现存126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7首。他的五言诗沿着汉魏以来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向着抒情化、个性化的道路发展。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把平凡的乡村田园劳动生活引入诗歌的艺术园地,开创了田园诗一派。

陶渊明依恋山水,旷达任真,他说自己“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样一种贴近自然的天性,赋予他的田园诗以物我浑融的意象和平淡醇美的风格。

他的田园诗主要是组诗《饮酒》、《归园田居》、《和郭主簿》等。诗人笔下的田园景物,既与其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又是诗人寄托情感的对象。且让我们听听在《归园田居》一诗中的夫子自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的人,置身于名利场中,无异于锁向金笼的那只渴望自在啼鸣的鸟。归隐之后又是怎样的呢?同一首诗里他这样描写他的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像

地几亩,屋几间,远处青山隐隐,清溪环绕着村郭。房前屋后桃李春花淡淡地开放,榆柳疏疏落落地挂着新枝。暮霭和着炊烟袅袅升起,村落里东一声西一声的狗吠,透过薄雾传来栖息在树上的鸡的鸣叫。这里,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派宁静安乐的小康景象。在渊明的田园诗里,“自然”这一哲学概念,以美好的形象表现了出来。请看著名的《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由于陶渊明在这首诗里的吟咏,酒和菊已经成了他的精神和人格的象征。古人爱酒的不少,但是能够像陶渊明那样识得酒中三昧并且从中体悟人生真谛的却并不多;他写菊的诗也并不多,但就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太出名了,菊便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也成了中国诗歌里孤标傲世的高洁意象。

不过,陶渊明毕竟是有高远的人生理想的。当这种理想遭遇现实的棒喝而只能流于空想时,心中的幽愤难平是不可能完全被美酒和秋菊消解的。于是,在田园诗以外,他还写有大量的咏怀咏史的诗。《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都属于这一类。在这些诗里,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静穆悠远的隐士对现实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的无限焦虑,和那种强烈压抑的建功立业的渴望。正因如此,荆轲这位敢为知己者死的勇士的失败结局,才在陶渊明的心中激起如此强烈的感慨:“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山海经》里的刑天和精卫,也让他激动不已:

归去来辞诗意图 明 李在

此图描述的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名篇《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这一句子。画面中陶渊明独坐在山峰上,仰望归鸿和远山,沉醉在大自然中,如有所思,超然物外。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精卫仅是一只小鸟,而有填海之志,刑天被砍了头,却能以乳为目反抗不止,这种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表明陶渊明虽身在田园,却仍然渴望着有所作为的壮丽人生。

归去来兮辞帖 明 文征明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著名文章,受到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和极力推赏,书法家更是常以它作为表现对象。文征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征明,后以字行,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与祝允明、王宠并称吴书门派的三大书法家。此帖是文征明八十二岁时的作品,笔法紧劲,中规中矩。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老杜的诗句用在陶渊明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在他生活的当世,他仅仅是作为一位高雅的隐士被人称道的。当时的社会普遍推崇华丽绮靡的文学风格,他的诗歌朴素冲淡,并不合于当时人的口味。所以在他死后的两百年里,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引起多大的重视。到了唐代,李白、杜甫也并没有对陶渊明表现出特别的尊崇。但是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明显受到了他的巨大影响。六百年后的赵宋王朝,终于出现了一位陶渊明的异代知音,他就是苏轼。在苏轼的心目中,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毫无疑问应该在李、杜之上。由于东坡的极力推重,人们终于发现了陶渊明其人其诗的价值。从此陶渊明走出了寂寞的田园。

当今的世界,处处是喧嚣与骚动,陶渊明似乎又回到了寂寞的东篱边。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以及伟岸的品格,仍然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这个红尘扰扰的地球村,他的诗篇就是我们苦苦寻求的宁静的大自然。它就是明月、晨曦、秋菊和泉流,它就是我们的田园。

第二章 江南烟雨与塞北秋风

——南北朝文学

从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到公元589年杨坚立隋,一共169年,这一段历史空前的纷繁而复杂。中国处于长期南北分裂的状态。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北方共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统称北朝。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现象是永明体的发明,它直接影响了律诗的产生;民歌创作也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这一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有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等人。此外,小说创作在魏晋南北朝也初具规模,《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两部书,一写神圣,一写人间,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乱世中的山光水色与孤愤之声——谢灵运和鲍照

谢灵运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他袭封祖上的康乐公爵位,世称谢康乐。谢氏家族为东晋功臣,改朝换代之后,受到刘宋王朝的压制。谢灵运本来是一位热心功名的人,但由于他所代表的王、谢家族与当时的统治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因而一直得不到重用。他心怀忧愤,无处发泄,便把精神寄托在山水之间。

或许谢灵运是中国几千年来最富有的诗人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并不影响他的高贵的门第。他在一个叫作始宁的地方建有一座很大的庄园,园中修筑江曲桐亭楼、山中精舍和石门别墅,栽种桃梅百里。这里背山临水,茂林修竹,景致幽雅,如同仙境一般。他就在这里流连山水,同时创作山水诗。这些诗作传到京城里,文士雅客们争相传颂,称赞他才华盖世。他却说:“天下才为一石,子建(曹植)独得八斗。”剩下两斗呢,天下人共有一斗,另外一斗则非我谢灵运莫属。话说到这份上,让人都不知道说他是谦虚还是骄傲。

但是他的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人。他的创作,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技巧。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或沿溪缓行,或登临栈道,或仰观飞泉,或攀摘卷叶,耳目所及,皆以入诗,便成一幅美丽图画。他描写山水景物,主要依据游览时的亲眼所见,运用在当时算是清新自然的语言加以精细描绘。在他笔下,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物就是物,读者感受到的只是自然山水的光彩、动静、声响。

谢灵运像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幼年寄居于道馆,族人常以“阿客”、“客儿”名之,世称“谢客”;袭封康乐公,也称“谢康乐”。其诗清新流丽、意境优美,开山水诗一派。钟嵘《诗品》列为上品。黄子云《野鸿诗的》道:“康乐于汉魏外别开蹊径,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

他的创作高潮期是担任永嘉太守以后。离开京城这年夏天,他沿富春江溯流而上,经桐庐转婺江而达金华,然后改由陆路到青田,再顺流而下,直抵永嘉。这一路上景色秀丽,风光明媚,谢灵运诗兴大发,写下《七里濑》、《初往新安桐庐口》、《夜发石关亭》等著名的诗篇。到永嘉后他不问政事,纵情游玩,踏遍这里的山山水,写下了诸如《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这样出色的作品。

要完整地读一篇谢灵运的诗并不容易。他就像是一位火候未青的雕刻者,在诗里处处留下斧痕,不过他的佳句实在不少: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

这些名句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美丽的大自然,给人以清新开朗的美感。尤其是“池塘生春草”两句,由于元好问的极力推崇,更是为人所熟知。

鲍照出身寒微,与谢灵运几乎是两个对立的阶层。他少有才名,曾经担任过秣陵令、中书舍人等官职,后来又担任临海王前军参军,在一次战争中为乱军所杀。鲍照曾经自叹“孤门贱生”,不受人重视,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

莲社图 南宋 佚名《莲社图》描述东晋时期的高僧慧远在江西庐山虎溪东林寺结盟白莲社的故事。参加莲社的都是当时的名流,有陶渊明、谢灵运、宗炳、刘程之等人。上图表现的是谢灵运骑马而去,陶渊明因为腿病由学生与儿子架抬前往。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都有名作,而最能体现其特色的,当数七言乐府诗,尤以《拟行路难》十八首为人称道。鲍照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则纯用比兴,大抵以抒写悲愤为主。比如第四首: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全诗突出了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吞声不言则更添愁。第六首中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抒情主人公拔剑击柱,仰天长叹,有志难伸而悲愤满怀。

在《拟行路难》中还有一些诗,写的是游子、思妇以及弃妇的愁苦之情。如第八首写思妇想念远方的征夫:“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借写室内器物的积满尘垢和女主人的懒于妆饰,来表现相思之苦。

除了《拟行路难》之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七言乐府诗的名作,诗是这样写的:

草书古诗帖 唐 张旭

此图是古诗帖的一部分,书写的是谢灵运的《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此帖的作者也有人认为是南朝宋时的诗人谢灵运。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梅花落》本是汉乐府笛曲。鲍照借此古题,称赞梅花能在严寒中开放,又叹其风华不能长久,显然是用了比兴的手法,借梅花喻人,曲折地流露出对于社会的不满。

鲍照的诗歌创作对于稍后的沈约、谢朓以及唐代诗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章 格律诗的先声

——永明体

刘宋时期,谢灵运和鲍照的创作,追求新巧密丽,是诗歌向精致典丽方向发展的一个指南。接下来的齐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它的立国只有二十多年。但是这短时期内有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那就是“永明体”的出现。

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483~493)。

萧衍像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早岁与沈约、王融、萧琛、范云等七人并游于齐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号为“竟陵八友”。后乘齐内乱,攻下建康,建立梁朝。他于公元502至549年在位,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狂热的佛教徒,曾舍身出家。他在位期间,梁朝文艺鼎盛,国力强大,但在后期由于宠信从北魏来降的奸臣侯景,使得自己国破家亡,凄凄然饥饿而死。

当时的文人们群集在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进行多种多样的文学活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集团。其中最著名的有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个人,号称“竟陵八友”。八友中的沈约和此外的周顒是声韵学方面的专家,他们把汉语四声的学问运用到文学创作之中,创立了四声八病之说,给诗歌创作立了不少的规矩,比如一句之内,平仄交错,两句之间,平仄对立,一首诗的中间大都使用对仗的句子,等等。

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是掉进了形式主义的泥塘了。但是它强调了诗歌的音乐性,提出了诸如“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的评价标准,对于诗歌声律之美的认识上升到了自觉的高度,从而为唐诗的兴盛繁荣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在尝试“永明体”创作的诗人中,谢朓是比较成功的一位。他是谢灵运的族侄,叔侄俩都以山水诗见长,后世一般美称他为“小谢”,又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宣城太守,所以又称他谢宣城。

虽然同出于豪门,但是谢朓并没有谢灵运那一种野心和高傲,而是软弱谨慎,处事犹豫。他的诗作里所表现的感情,大多是迷惘、忧伤,写景也大多是清丽悠远。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任昉像

任昉(460~508),字彦昇,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历仕宋、齐、梁三代,南北朝著名文学家。齐永明年间,任竟陵王萧子良记室参军,为“竟陵八友”之一。齐梁之间,文辞为世所重,与沈约齐名,人称“沈诗任笔”。

诗人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将眼前层出不穷、清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编织成一幅色彩鲜明而又和谐完美的图画,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而这明媚的春景又和诗人思乡的情思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和谢灵运的诗作个对比就能发现,谢朓继承了大谢山水诗描绘细致、语言清新的特点,但是又不同于他的写实主义的客观描摹,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由于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声律之美,谢朓的诗作里出现了不少精美的警句。他只用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能点染出一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高雅闲淡而又富于思致。有很多句子放在唐人妙句里也几可乱真。

除了上面所引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外,还可以随意列举: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朓这种清新秀发的文采风流,迷倒了他身后的一大批人。狂傲得谁都不放在眼里的李太白,独独对谢朓深有会心。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里,李白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精彩阅读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南北朝·谢朓《同王主簿有所思》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如雪。

——南北朝·范云《别诗》

自君之出矣,罗帷咽秋风。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

——南北朝·范云《自君之出矣》

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云峰帝乡起,水源桐柏来。

——南北朝·王融《江皋曲》

六代旧山川,兴亡几百年。繁华今寂寞,朝市昔喧阗。夜月琉璃水,春风柳色天。伤时为怀古,垂泪国门前。

——南北朝·沈约《登北固楼》

已矣平生事,咏歌盈箧笥。兼复相嘲谑,常与虚舟值。何时见范侯,还叙平生意。

——南北朝·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子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生辉光,平头奴子提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南北朝·萧衍《河中之水歌》

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君志固有在,妾躯乃无依。

——南北朝·萧衍《冬歌》

陌头征人去,闺中女下机。含情不能言,送别沾罗衣。

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

——南北朝·萧衍《襄阳踏铜蹄歌二首》

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

庾信出身于一个诗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他幼时即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读《左传》。十五岁那年,他被召入东宫,当了昭明太子萧统的讲读。二十岁左右开始做官。历任侍郎、别驾、正员郎等职。这一时期他的文学创作主要是写一些宫体诗。

梁武帝末年,侯景叛乱,攻到建康,繁华的建康化为了一片瓦砾,庾信的三个孩子死于乱军之中,老父亲也不知流落到了何方。战乱平定以后,他到了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又开始作起了官。

两年以后,他奉命出使西魏,恰在此时,西魏大军进攻江陵,杀了梁元帝,把大批的南朝百姓带到北方做奴隶,庾信的老母和妻子也在俘虏之列。庾信凭着他和西魏安定公宇文泰的朋友关系,总算让敌人把妻母放还了。但是庾信却以才华出众被强留在北方,再也回不了江南。

遥远的故土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化成了富足安宁的理想之邦,他愤懑于北方异族对这一切的破坏,同情江南父老在这场历史浩劫中的苦难遭遇,他也景仰那些曾经为之奋斗并在救亡图存中做出过贡献的英雄们,虽然他自己并不光彩。情郁于中,发之于外,就成了一篇篇抒写“乡关之思”的诗赋华章。《哀江南赋》和《拟咏怀》二十七首,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

庾信《步虚词》帖 唐 张旭

《哀江南赋》是一篇用赋体写的梁代兴亡史和作者自传。这篇赋叙述家风世德、个人际遇,又叙述梁王室的盛衰全程。它凝聚着对故国君臣与人民在金陵、江陵两次被祸的哀伤,概括了江陵陷落时被俘到长安的十万臣民的血泪生活。这篇赋概括一代兴亡,描写人民苦难,既是抒情的长篇,也是咏史巨制,在六朝的辞赋中绝无仅有。他还创作有抒情小赋如《枯树赋》、《小园赋》、《伤心赋》等。《枯树赋》纯用比兴手法,以树木自比,表达身世飘零的感慨,极富感染力,据说毛泽东晚年时时吟诵。《小园赋》偏重写景,《伤心赋》着意抒写个人不幸。这些作品都是赋史上广为传诵的名作。

《拟咏怀》27首,虽然未必是作于一时,但是主旨相似,全是感叹自己的身世、思念家乡、哀悼梁代亡国的内容。比如第十一首:

校书图 北齐 杨子华

此图表现北齐天保七年(556)皇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反映了北朝对文艺的重视。和北齐并立的北周政权同样对南朝文艺相当向往。当时庾信为南朝梁的御史中丞,出聘西魏,因词采有盛名,所以被扣留不允其还。后北周受禅,庾信历官至司水下大夫、弘农郡守、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虽数次请求返回南方,但北朝终是惜才,不肯将他放还。庾信最后在隋开皇元年(581)卒于北方,年六十八。

名言警句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南北朝·庾信《重别周尚书》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南北朝·庾信《寄王琳诗》

南登广陵岸,回首落星城。不言临旧浦,烽火照江明。

——南北朝·庾信《和刘仪同臻诗》

秦关望楚路,灞岸想江潭。几人应落泪,看君马向南。

——南北朝·庾信《和侃法师》

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时。莫待山阳路,空闻吹笛悲。

——南北朝·庾信《寄徐陵诗》

比日思光景,今朝始暂逢。雨住便生熟,云睛即作峰。水白澄还浅,花红燥更浓。已欢无石燕,弥欲弃泥龙。

——南北朝·庾信《喜睛诗》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戚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惨厉肃杀的战争气氛,天高地远的北地风光,凄壮悲凉的羌笛,无不激起诗人的乡思与哀叹。庾信运用写宫体诗时练就的成熟的文学技巧,把自己从未有过的经历和情感写入诗中,这样,北朝的生活环境,南朝的文学技法,全新的人生体验,共同熔铸了一位出色的诗人。

唐代诗人对庾信的作品都很熟悉。杜甫曾以“清新庾开府”称赞李白,而他自己则在诗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庾信,甚至在他的临终绝笔里还说自己“哀伤同庾信”。这位南北朝时期的最后一位大家,在生前一定不会想到,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竟然都对他青睐有加。

人世与幽冥的二重奏——《搜神记》和《世说新语》

中国是一个抒情的国度,叙事文学并不发达。文学的脚步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文学体裁竞相亮相,小说也不甘落后,冒出来两部奇书:《搜神记》和《世说新语》。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神仙怪异故事的书,它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干宝。干宝字令升,河南新蔡人,年轻时勤学博览,喜欢阴阳术数之类的东西,因为才名出众,被朝廷召为著作郎。

《搜神记》中的故事,有写历代神仙的,有写巫术方士的,有写河伯和山神的,也有写历代妖异灾祥之事的,不一而足。

《搜神记》中所写鬼神,多有善恶的分别。比如《丁新妇》这则故事里,讲述一位善良的少女,被亲人迫害而死,死后为神现形,有那些居心不良的男子想要调戏她,她就施加惩罚;而忠厚的老者帮助她渡河,她就施以善报。与这位善神相对比的,有一位叫作蒋侯的恶神,他在世为人时嗜酒好色,死后为神,任意致人死命,为害一方,而百姓却无可奈何。

在劝善惩恶的主题之外,《搜神记》又描写人鬼之间的爱情故事。如《紫玉韩重姻缘》一篇,讲的是吴王的女儿紫玉,生前和韩重两情相悦,私订终身,而吴王坚决不许,紫玉郁郁而死,死后为鬼,和韩重人鬼相见于墓穴,赠以明珠。《辛道度》、《谈生》、《钟繇》等几篇,也都是讲的这类故事,寄寓追求婚姻自由的意义。

《搜神记》中,还有不少优美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董永》、《嫦娥奔月》、《弦超》、《河伯女》等。如《嫦娥奔月》:

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又如《董永与织女》: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干将莫邪炼剑图 清 任颐

《三王墓》是东晋时期干宝《搜神记》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讲述的是干将莫邪炼剑及其子赤比复仇的故事。此图表现的正是干将莫邪炼剑的情形,线条刚劲有力,用墨温润,设色淡雅,是任颐人物画中的精品。

这些故事情节曲折、描写细致,已经是比较成熟的短篇小说了。这一类故事对唐代的传奇和元明两代的戏曲,都有较大的影响。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唐之传奇文(上)》中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世说新语》的编纂者刘义庆(403~444)是刘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十三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来又袭封临川王,很受皇帝赏识和重用。刘义庆生来就喜爱文艺,喜欢与文学之士交游。《世说新语》是以记录人物的逸闻琐事为主的志人小说,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对后世中国文人的心理和创作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著)书影

《世说新语》按照类书的形式进行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主要记载自东汉至东晋这一段历史中文人名士的言行,尤以晋朝人为重。所记的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为主,并不追求历史的真实性。或是高尚的品行,豁达的胸怀;或是出众的仪态,机智的谈吐;或忘情山水,流连江湖;或高居庙堂,勉力国是:都能够表现出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和文化趣味。

魏晋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也是一个大解放的时代。人们的个性得到自由发扬,精神品格得到升华,比如那位临刑的时候仍然弹琴自娱的嵇中散: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这一种优雅的仪态,蕴涵着令人羡慕的人格修养。再如东晋名相谢安:

王子猷雪夜访戴图 明 佚名

图中表现的是南朝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中的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默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他的侄子谢玄在前方与敌军八十万大军对敌,国家兴亡,在此一举,胜利消息传来,他却平静如常,这种临大事有静气的胸怀和雅量,不知倾倒多少自以为是的士人。

书里也写那些名士们在平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很能够见出人物的真性情。比如著名的王子猷雪夜访戴故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寥寥数语,而人物的个性风貌,纤毫毕见。魏晋人物能言善辩,在语言表达上十分的机智敏捷,尤以能说会道著称。以“言语”中所记的邓艾为例: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口吃的邓艾,在别人嘲笑缺点时,能够巧妙地引用古语为自己解嘲,言辞十分得体,充分表现出一种急智。再比如王子敬:

谢玄像

谢玄,字幼度,谢安之侄,东晋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说新语》记载了他大量的言行谈吐和生平事迹。《世说新语·言语》载:晋武帝每饷山涛,恒少,谢太傅(谢安)以问子弟,车骑(谢玄)答曰:“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很平常的一句话,但是细细读来,的确能让人感受到名士对美的敏锐的领悟能力,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

一部《世说新语》,就是魏晋时期风流名士的人物画卷。透过这些名士的言谈举止,我们窥见了那个时代优秀士人的真性情,这是一种与天地造化相融为一的绝响。

东山报捷图 明 仇英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卒后赠太傅,谥文靖,是东晋的一代名相。《世说新语》中关于他的词条最多,记载也最丰富。图中表现的正是《世说新语》中描述的“东山报捷”场面:报捷的童子侍立在一旁陈述战事的胜利,而谢安仍专心下棋,镇定自如。

吴侬小调与草原牧歌——南北朝民歌

似乎是为了与同一时期文学的贵族化相抗衡,南北朝的民歌创作蔚为兴盛。无论是南方的山清水秀,还是北方的天高地迥,都能在人民心中激起美的感悟并发而为歌,展现出一种天籁自然之美。

江南地区气候温润,物产丰富,花木繁荣,风光明媚,并且观念也比较开放,人们普遍追求人生的快乐和感情的满足。所以南朝民歌集中抒写男女之情,而且绝大多数是以女子的口吻来表达对于恋人的相思和爱慕,风格深婉缠绵,清新艳丽。

乌衣晚照图 明

《石城乐》、《莫愁乐》、《西洲曲》都是南朝民歌中的精品,展现了南方特别是当时文化中心建康(石头城、石城)的风土人情。这幅《乌衣晚照图》是后人想象的南朝石头城朱雀桥东乌衣巷的水乡风光,颇有古风。

南朝民歌善于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抒写悠悠的情思。比如《子夜四时歌·秋歌》中的一首: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秋风入窗,吹起罗帐,此时不经意地抬头,一眼望皎月。这圆圆的月亮勾起闺中女儿的情思,她想到远方的情人或许也在痴痴地望着月亮,于是便把自己的情思借这光华遥相传递。这种以景写情、情景相生的写法,在朴素的汉乐府民歌里是见不到的。

横吹图 南北朝

著名的北朝民歌《企喻歌》、《地驱乐歌》、《陇头流水》、《折杨柳歌》、《木兰诗》都被归入横吹曲辞。横吹曲,起初称为“鼓吹”,马上演奏,是军中之乐。其后分为两部:有箫笳者称为鼓吹,用于朝会道路;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于军中。上图是山西省太原市出土的武平二年(570)北齐墓中壁画,再现了当时的演奏形式。

南朝民歌里最出色、写得最美的诗篇,当属《西洲曲》。这首诗描写一位少女从初春至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远方情人的思念: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首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手法,形成了一种回环婉转的旋律,声情摇曳,韵味无穷。

出行图 南北朝

《幽州马客吟歌》、《紫骝马》、《企喻歌》、《折杨柳歌》等都是北朝民歌中的名篇,内容大多与马有关,这与当时的统治者多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有密切的联系。《企喻歌》中的“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放马大泽中,草好马著骠”,《折杨柳歌》中的“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幽州马客歌》中的“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都反映了当时“马政”的兴起,已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上图是山西省太原市出土的武平二年(570)北齐墓中壁画,是北朝武士骑马出行的情景,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名言警句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复西。

——南朝《子夜歌》

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千三,所有二千在。

——南朝《懊侬歌》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南朝《那呵滩》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南朝《江南》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南朝《莫愁乐二首》

生长石城下,开窗对城楼。城中诸少年,出入见依投。

——南朝《石城乐二首》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敕勒歌》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北朝《陇头行》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

——北朝《企喻歌》

北朝质朴豪放的民歌的作者是身处北方的各族人民。大漠平川,骏马为伴,造就了他们孔武强悍的精神: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矫健的骑手骑上快马才能显示出他的威猛,快马驮上健儿才能跑出它的威风。他们即使是歌唱爱情,也有粗犷的调子: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

这首奔放朴野的爱情诗歌,把少女渴望出嫁的心情,表达得如此直露。至于北朝民歌的名篇,那是众所周知。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国,走出了一位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木兰慷慨从戎,驰骋沙场十余年,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而在凯旋之后功成不居,返回家园和双亲弱弟同享天伦。这位勇敢刚毅而又亲情浓郁的女英雄,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理想的女性形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