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墙上的墙

内心的斑马 作者:苍耳 著


墙上的墙

墙迄今仍是我们未曾解透的事物之一。甚至可以说,墙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墙从远古绵亘到现代,从边境的烽燧伸延到浩大的皇城,直到当下我居住的陋室的四周。从窗口看去,密密麻麻的墙体构成了城市的骨骼、肌肉和表情(包括墙上的标语和广告)。在城市和乡镇,通衢和窄巷大都是在墙和墙之间穿行与出没。智者说,如果一堵墙想见另一堵墙,它就说:“墙角见。”而愚者说,一个人想与一堵墙亲密接触,莫过于“不撞南墙不回头”。事实上,在墙角那儿,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的秘密,以及墙的秘密。

墙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初级的和基本的标志。即便游牧民族也得使用各种材料装成的篷屋,以便把更小的血缘单位隔离开来。墙注定必须具备一种特殊身份,它始终处在一种边缘状态,站在内外、明暗、显隐、攻防之间,否则墙便不成其为墙。因此,墙的存在标划了类似边境或底线那样的东西。越过了墙就意味着突破某个区域的界线,从而进入它的腹地。因此墙的拒斥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墙与墙的对峙、墙与路的交锋,甚至墙与手的冲突。孟姜女哭倒长城与耶路撒冷的哭墙,都是在这种漫长争锋中留下来的传说和遗迹。事实上,在墙那儿,一切暗面之物皆遁形了,隐匿了。只有人的反抗和诉说才能使它无所隐遁,诸如一代人的愤怒、诅咒或赞美必定显露在墙的脸上!你想想,一个孟姜女就可以哭倒长城吗?其实城墙上早已布满了愤怒的手印,那手掌拍打造成的裂缝像粗大的道路穿过黎明和夜晚,甚至震绽了死亡堞口上的蔷薇。柏林墙是冷战和专制的象征,如今它又成为缅怀过去的镜子。艺术家在它上面涂鸦,政治家在它面前作秀,至于那些弹孔般的眼窝和越墙者的尸体还会被记住多少?在巴以之间,在伊拉克,新的隔离墙会成为另一道哭墙吗?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张照片:一个孩子在向隔离墙撒尿,另一个孩子忙于在墙上涂鸦。正是在这里,我甚至听见了墙的笑声。

墙除了哭还会笑吗?墙的笑声听起来既稚拙又苍老,像喜剧中的老头在用一张瘪嘴说笑话。

但纸墙是惟一的例外。在我记事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满世界的纸墙。那时候,凡有墙的地方都可能糊满大字报。大人们都不知疲倦地糊呵,糊呵,从早晨一直糊到夜晚,他们拿出了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糊上大字报的气势。于是世界上最漫长的纸墙出现了。当它出现时,人墙也随之出现。然而人墙总比纸墙矮一点。那时候,我只能在大人们的腿缝里乱钻,否则就只能望着人墙上的纸墙发呆:那上面有一行比人头更高的黑漆漆的标题,接着是一组像炸弹一样劈空而下的惊叹号!有一天,邻近一幢宿舍楼内有个教授“畏罪自杀”。在大操场开批判会那天,他的两个女儿在纸墙上贴了一张“与反动父亲划清界线”的声明。因那张纸没糊牢,下方的一角被风掀起,哗啦啦地响,“死有余辜”几个字也哗啦啦地响。晚上我看见那张纸被风吹翻了过去,像白毛女散乱的头发竖在墙上,令我不寒而栗。我听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位中学生只因说了“苏联并不是真正帮助中国,他们把中国的鸡蛋、苹果、好吃的东西都运到苏联去了”而被检举,被围在纸墙和人墙之间接受批斗,有人还责令其父“揭发”。可怜他父亲不愿伤害儿子,迫不得已选择了卧轨自杀。如果墙体在我的意识里出现,还夹带着一个苹果的碎片,请不要以为那是怪诞。

纸墙只会哭,不会笑。永远不会。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墙的出现是为了从四面八方阻截路的,但反过来却逻辑在先地预设了路的存在,并让路从墙下或两堵墙之间曲折穿过。如果没有路,墙就不能貌似中间人,像冷静的法官那样置之度外地倾听人们的隐私和纷争。有一天,我经过上班的必经之地——市政府时,看见南边围墙边又聚集着一些人。等我走近后才发现,墙上新贴了一纸“呼告书”,下方署名是“四方城居民”。

“呼告书”的内容原来是四方城居民在抗议强蛮拆迁。我好多年没去过四方城了。但我仍不断在老辈回忆的文字中见到它。不仅如此,我叙述的一个历史人物韩衍,也在二十世纪初叶的四方城居住。一九一二年正月的一个夜晚,他根本没想到出门后就再也不能回来,从墙角射出的一串子弹洞穿了他,然后嵌入他背后那绵亘而来的古城墙。当他最后一瞥江城以及大片微暗的灯火时,四方城也薄得像一张纸,或者风中的一片落叶。

但此刻我看见,斑驳的老墙还是从纸上洇了出来,还有屋檐、老井和居住者捏紧的拳头。这是墙和墙相遇相击的另一种方式吗?信访局的门紧闭着。呼告书事实上就贴在距门不远处。现在看来,市府让信访局在南围墙另开门是有道理的。因为市府的东大门必须保持肃静与整洁,以便维持一种权力的威严。我突然觉得,开在围墙上的门更像围墙,当你觉得它是门时,你其实上当了。在这儿,门永远是为权力者设计的。这种暗藏玄机的权力象征常常被草民所忽视。他们以为只要有门就意味着道路可以穿越围墙了,可以更近地抚摸深藏在心底的某种愿望了。门其实是一种假象。它欺骗了我们,而我们并不知道。在我看来,它更多的是墙上的墙而已。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的一次演讲中说,在他内心的墙上镌刻一句话:若要在高耸的坚墙与以卵击石的鸡蛋之间作选择,我永远会选择站在鸡蛋那一边,不管那高墙多么正当,那鸡蛋多么咎由自取。村上春树也许忘了,所有的历史转折都是从“以卵击石”开始的,如果每个“鸡蛋”都忧惧“石头”的坚硬和不可战胜,那么历史将无法跨过这堵厚墙而向前迈进。

被墙规定的路已丧失了路的活力。可偏偏有些路为了获得墙的认可而从四野爬到大墙边来,而另一些路则像幽灵一样,在墙体森严的地方寻找一种可能并将墙也当作潜在的暗道。在这个意义上,墙本身就具备了道路的特质。

死者转身拐入他们的锁里

而我像门柄上的一只手醒来。明天

在古老的墙上行进,在它的

门上的地方有我那充满黑暗的

外衣。

(默温《认识》)

尽管墙扭断路的方式很特别,但它仍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可能的道路之一。有一幅大型版画《鬼打墙——拓印长城》与众不同。它的制作过程是一群人在夜晚用巨大的白纸拓印长城,他们用手拍打金山岭长城的城墙,其声音之悠扬、之悲凉、之诡秘,如同一群紧粘在墙上的历史幽灵。以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长城拓片,竟有了一种重返原生态所带来的震撼效果。不管画家徐冰怀有怎样的寓意,他也许是希望在长城的古墙上窥见那隐没已久的道路。当潜伏在专制梦魇下的生满野草的民间暗道,像蜂群般的幽灵那样从深渊里浮升上来时,后来者必定会感受到那些已逝的孤独个体聚在一起的亮光和温暖。那些不可替代的思想个体才拥有灵魂,而坚冷的高墙没有,墙脚下喧嚣的人群也没有。

二〇〇九年五月中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