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态、环境及文学
第一节
生态与环境
在进入正论之前,有必要厘清几个科学用语的概念。当下,“生态”和“环境”常被混为一谈。且有“生态环境建设”这样被频繁使用的术语。
有关“生态”,基本有以下三种解释: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动的意态;显露美好的姿态。在我国,古时多将“生态”解释为“生动的意态”或“显露美好的姿态”。而“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意义上的使用却是晚近的事情。“生态”本为生物学用语,意为家园、家、住处、住宅或我们的环境,源于古希腊语。在西方科技文明传入亚洲之后,我们方从生物学角度领悟了“生态”的另一内涵。在自然科学领域,生态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或它们与环境之间密切相关的关系。
“生态”本限于自然科学领域使用,“生态学(Ecology)”亦如此。“生态学”是于1866年,由德国医生、比较解剖学、生物学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1834-1919)首次在《有机体的一般生态学》中提出的,是“研究生物体同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全部科学”的一种称谓。“生态学”最初被视为生物学的分科。1895年东京大学教授、理学博士三好学(Miyoshi Manabu,1862-1939)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著书《欧洲植物学晚近之进步》,首次将生态学引进日本。中国的生态学研究要更晚一些,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直到1979年,中国的生态学会才成立。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生态学得到了发展。随着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生态学”术语的意义也愈发广泛,以致成为涵盖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学科。广义的“生态学”指的是“在个人生存方式上保护环境的生活态度和积极保护自然环境的运动”。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如生态文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人类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神学、生态社会学、生态哲学等。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与探讨,已跨越出自然科学的生态学领域,且开始涉足文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环境”可以包括动植物等物质因素,也可以包括行为准则、制度等非物质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均可涵盖其中。狭义的环境,如环境问题中的“环境”,多指相对于人类这个主题而言的一切自然要素的总和。
“生态”偏重于生物与其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更多地体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而“环境”更强调以人类生存发展为中心的外部因素,更多地体现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的广泛空间、充裕资源和必要条件。
在我国,“生态环境”一词也被广泛使用。这个词的产生源于中科院院士黄秉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在全国人大讨论宪法草案时的提案。当时,他认为“保护生态平衡”不够确切,建议改为“保护生态环境”。其建议在宪法和政府报告中均被采用,“生态环境”从此成为法定名词。但在后期国际交流中,包括黄院士本人也意识到该词无法在国际上通用,外文没有“生态环境”或“生态的环境”的说法,且“生态”是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和,不是一个客体,而环境则是一个客体。由此,2005年,钱正英等人撰文《建议逐步改正“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提法》,正式指出“生态”与“环境”的差异,及“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此外,还有“环保”这样的名词。如我国曾设“中国首届环保文学优秀奖”,获奖名单公布于2003年第5期的《绿叶》上,具体包括“散文、理论奖”、“小说奖”、“报告文学奖”、“诗歌奖”、“发展贡献奖”和“组织奖”等。事实上,“环境保护”(简称“环保”)也有一定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从学理上看,“生态保护”更为恰当,但由于民众早已适应或者说已习惯于“环保”的说法,所以想用“生保”代替“环保”确实有一定难度。笔者曾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将题目定为“生态文学与环境保护”,其目的也是为了方便师生的理解和接受。
唐朝杜甫的《晓发公安》诗中言: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
南朝梁简文帝《筝赋》载:“丹荑成叶,翠阴如黛。佳人采掇,动容生态”。《东周列国志》第17回曰:“(息妫)目如秋水,脸似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目中未见其二。”
英文:Eco-。论文涉及的重要学术概念、学术著作尽量在注中列出英、日文原语或原作书名。以下同。
百度百科(2012-9-1)[2012-10-10].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82.htm
(德)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文韬、佩云译,北京:东方出版社99年版,第2页。
三好学:『欧州植物学輓近之進歩』、日本敬業社1895年版。
(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与伦理》,冯雷、李欣荣、尤维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百度百科(201-06-06)[2016-01-2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Hz376kxn9V9FgrWrx iHTfTyw3Hvj9sZ0CSlo-U2MK7mbQATzEXpnJf3rlhcYKThbT0FBimWRsxbuJ_iEObJK
李万古:《现代科学“生态学化”和社会生态意识》,《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9-13页。
钱正英、沈国舫、刘昌明:《建议逐步改正“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提法》,《科技术语研究(季刊)》2005年第7卷第2期,第2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