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荐序

太平洋大劫杀 作者:郭国松 著


推荐序

江艺平

两年多前,听说郭国松在追踪调查“鲁荣渔2682”号远洋渔船杀人事件,当时觉得大约是一篇调查报道吧,以郭国松20年调查记者的功力,读者应该很快就能知悉案情原委。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两年多,等来的且不止一篇调查报道的规模,而是一部非虚构的书稿。

《南方周末》过去的调查记者中,不少人后来在非虚构写作领域声名鹊起,譬如南香红、李海鹏、关军等。进入互联网时代,尽管传统媒体似乎在走向式微,公众阅读也越来越呈现碎片化,却依然有人笃信“写作的力量”,敬畏真相,执着追寻。郭国松也是其中坚定的践行者。

翻阅《太平洋大劫杀》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郭国松到《南方周末》不久写的报道《朔州毒酒惨案直击》。时隔18年,一切仍历历在目:接到采访任务,郭国松和摄影记者方迎忠中断了春节休假,赶赴山西朔州。他们突破新闻封锁,第一时间发回大量惊心动魄的文字和图片,震动全国。

18年过去了,郭国松已不再年轻,却依然敏锐,不再锋芒毕露,却依然嫉恶如仇。值得一提的是,从《朔州毒酒惨案直击》到《太平洋大劫杀》,作者实现了一个跨界式的转变。从前那个更多时候凭着一腔热血和满脑子正义感行事的年轻记者,在职业路上几经波折几番历练,逐渐拥有完备的法律知识,拥有独立的价值判断,并且掌握较高的写作技巧。据我所知,这些年来,从调查报道到非虚构写作,从电影剧本到长篇小说,郭国松皆有涉猎和收获。

我想,一个从年轻时就那么热爱新闻的人,现在把更多的热爱投入到各种写作,应该也是为自己和这个世界之间找到一种更恰当的观察方法,一种更合适的表达方式。换句话说,郭国松一直在路上,依然热切关注着现实世界发生的一切,并随时准备把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告诉世人。

“鲁荣渔2682”号惨案发生6年了,之后陆续有媒体追踪报道,但时至今日,冤死者家属仍在追问“他们究竟为什么要杀人”。郭国松用了两年多时间,翻阅大量案卷,寻访几十个船员家庭,试图真实客观地还原案发的背景和过程。在作者冷峻克制的笔下,我们看到人性是如何在极度贫困和无度榨取中被扭曲、被泯灭,最终演变成一场血腥杀戮。但这绝不仅仅是生者和死者之间的恩怨情仇,书中展示了惨案爆发的种种偶然和必然,包括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给世人留下了许多沉重的思考。

这正是非虚构写作的优势之一:作者可以吸收和借鉴任何文学样式的表现手法,达到其所需要的更自由、更独立的表达。

我问过郭国松,在多家媒体已经陆续报道之后,为什么还要写这本书?他回答说:“我非常喜欢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那被公认为非虚构写作的里程碑,至今无人超越。他根据一个满门灭绝案,用6年时间创作了一部至今无人超越的纪实小说。我原本就想借鉴他的手法,以极其宽广的视角,去写这一群底层人的命运。”

这句话让我对郭国松的写作有了更多的期待。

(作者系《南方周末》原总编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