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土高坡我的歌

又是一年花开时 作者:万俊华


黄土高坡我的歌

早就听说甘肃省境内历史文化古迹和自然景观很多,相约几位朋友,我们便开始了西部之行。

一路之上,我们看到了那一片片黄土高坡和高坡之下数不清的窑洞,这不由让我们触景生情唱起了《黄土高坡》这首歌曲来——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我们一行十多人先是来到莫高窟参观。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在鸣沙山东麓五十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层层排列。

据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凉至元代多种类型的洞窟700多个,壁画50110平方米,彩塑2700余身。

据说,经过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相继凿建,这里遂成巨大的石窟群。南区近千米长的崖面上,洞窟鳞次栉比,密若蜂房。中部尤为集中,上下多达5列,已编号洞窟492个,存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位列全国石窟之冠,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导游讲解说:敦煌艺术的内容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三者结合为统一的整体。窟的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方形佛殿式的覆斗式。塑像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体,除了几尊高达数十米的石胎泥塑外,都是彩绘泥塑。壁画大致可分为佛像、神怪、故事、肖像、经变、佛教史迹、装饰图案画等七大类型。

导游讲的远,我们听的真:十六国晚期(北凉)的洞窟,继承和发展了河西走廊汉晋文化的传统,同时由于敦煌与西域各国交流频繁,显现出明显的西域艺术风格。西魏洞窟开始出现中原艺术新风,以中国神话为内容,以秀骨清像为造型特征,注重神韵气度表现。北魏时期壁画多以土红色为底色,用青、绿、赭、白等色敷彩,色调热烈厚重。西魏以后则多用白色壁面为底色,色调趋于清新雅致。

据说,隋代是敦煌艺术发展史上体现变革精神的活跃时期,在敦煌艺术的发展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唐代是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我们清楚地看到,唐代彩塑千姿百态,高达三十多米的特大塑像已经出现,壁画题材繁多,场面宏伟,金碧辉煌,人物造型、敷彩晕染和线描技巧,都达到空前的水平。

当我们来到第156窟面前,导游说的特别仔细:第156窟的张议潮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两幅画中表现晚唐时期归议军节度使张议潮和夫人出行的情景。在横幅长卷式壁画上,仪仗、音乐、舞蹈、随从护卫等人物分段布满画面,组成浩浩荡荡的出行行列,开创了莫高窟在佛窟内为个人歌功颂德绘制壁画的先例。

艺术匠师们在融合外来艺术精华和继承、发展前代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艺术。

导游介绍说:五代洞窟承袭了晚唐的遗风。宋代洞窟、形制、内容及技法多沿袭五代旧式,有少数精美之作。西夏时期基本上没有新开洞窟,只对前代洞窟进行了重修。元代的洞窟从内容到形式都展现出一种新的风貌,有些精湛的佳作出现。

这一时期的壁画中,虽然新题材很少,但在构图和敷彩上却有特点,构图锐意简化,色彩多用大面积的绿色为底色,用土红色勾线,整个画面色调偏冷。壁画中较多地使用沥粉堆金手法,这是前代所少见的。

我们看到,在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当时一些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我国古代狩猎、耕作、纺织、交通、作战以及音乐舞蹈等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的内容。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资料。壁画中所绘的大量的亭台、楼阁、寺塔、宫殿、城池、桥梁和现存的五座唐宋木结构檐,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图样和宝贵资料。

从这里我们较多地了解到,我国的雕塑和绘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美术史上记载的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多已失传,而敦煌艺术的大量壁画和彩塑为研究我国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如今,敦煌学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瞩目的学科,敦煌遗书被学术界誉为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之一。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参观了敦煌莫高窟之后,我们又走进了闻名遐迩的鸣沙山中。

鸣沙山和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据悉,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由于彼此之间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这里不仅有前面已参观的举世闻名的文物宝库——莫高窟,还有“大漠孤烟、边墙障、古道驼铃、清泉绿洲”等多姿多彩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其中鸣沙山、月牙泉,就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一绝”。

导游介绍说:鸣沙山位距城南五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绵亘四十余公里,南北宽二十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

最为让人惊叹的是,在群沙之中,竟然还存留着一汪水池——月牙泉。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据说,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月牙泉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我们看到,月牙泉水质甘洌,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淹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数千年来沙山环泉,泉映沙山,犹如一块光洁晶莹的翡翠镶嵌在沙山深谷中,“风夹沙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古人有诗唱咏:“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山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

导游接着说:鸣沙山中奏出的鸣沙声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它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据说,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威尔斯两岸;英国的诺森伯兰海岸;丹麦的波恩贺尔姆岛;波兰的科尔堡,还有蒙古戈壁滩、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滩和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

世界上已经发现一百多种类似的沙滩和沙漠。鸣沙这种自然现象在世界上不仅分布广,而且沙子发出来的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在美国夏威夷群岛的高阿夷岛上的沙子,会发出一阵阵好像狗叫一样的声音,所以人们称它是“犬吠沙”。苏格兰爱格岛上的沙子,却能发出一种尖锐响亮的声音,就好像食指在拉紧的丝弦上弹了一下。而在我国的鸣沙山滚下来,那沙子就会像竺可桢描述的那样,会“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听导游小吴介绍,关于月牙泉、鸣沙山的形成还有一个故事: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

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碗中圣水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离去。刚走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成一湾清泉,术士变成一团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由于道士作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这汪月牙泉。

置身鸣沙山中,令人神清气爽。这里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鸣沙山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市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

我们问导游:“鸣沙山为何会发出声响?”导游小吴介绍说:“第一种解释为静电发声说。认为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声大如雷。第二种解释为摩擦发声说。认为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发出爆裂声,众声汇合一起便轰隆而鸣。第三种解释为共鸣放大说。沙山群峰之间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泻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共鸣箱的共鸣作用,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响声。”

导游又说:“1979年,我国学者马玉明写了一篇名叫《响沙》的文章。他认为,响沙的‘共鸣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面上的空气里边。响沙发出声响,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沙丘高大陡峭;第二个条件是背风向阳,背风坡沙面还必须是月牙状的;第三个条件是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渗出,形成泉和潭,或者有大的干河槽。”

我们在鸣沙山奇妙的世界里一时还未回过神来,导游已将我们带到了火焰山中。

吐鲁番火焰山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0公里处,东西走向,长98公里,宽9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每当盛夏,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炽热气流滚滚上升,赭红色的山体看似烈火在燃烧。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温度高达80多摄氏度。在这样的高温条件下,虽然它的表面寸草不生,但山腹中的许多沟谷绿荫蔽日,溪涧潺潺,是火洲中的“花果坞”,著名的葡萄沟就在这里。

吐鲁番火焰山有其独特的自然面貌,加上明代晚期吴承恩将唐三藏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写进著名古代小说《西游记》,把火焰山与唐僧、孙悟空、铁扇公主、牛魔王联系在一起,使火焰山神奇色彩浓郁,遂成一大奇山,闻名天下。游人到火焰山,还能看到唐僧路过时的拴马桩——一柱凌空的山石还屹立在胜金口内;远处一片平顶的山坡,则是唐僧上马的踏脚石;拴马桩东,隔峡谷有一高峰顶着一块活像长嘴的巨石,人称八戒石。我们一边看着奇景,一边说起孙猴子借铁扇公主芭蕉扇扇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

此行虽热,但我们浑然不觉,这里的传奇故事反倒令我们全无热感,趣味盎然。

来到新疆,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真实写照。在这个城市里,我们一天要换三次衣服,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感冒。虽说出外我们是随身带了不少药品,但一旦生起病来,那这趟旅行也就不是玩乐而是受罪来了。所以,天气的稍许变化,我们都如临大敌,不敢有半点懈怠。

说起饮誉中外的吐鲁番地区,导游便又滔滔不绝起来:“吐鲁番地区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绚丽明珠。人类的三大文明在这里融会,曾演出一幕幕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历史剧……”

参观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我们所看到的,处处都是一幅幅如诗如歌的画面。那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的棚架,弥漫着葡萄的清香,翠绿的果园,结满了丰收的喜悦。

听导游介绍后,我们才知道,坎儿井,这是古代新疆人们的一大创举。由于这里天气炎热,天山上的雪水融化后往山下流,雪水流不到半山腰处,就全被太阳蒸发殆尽。没有水源,这里就寸草不生。为了让雪水能够流到地面上来,古代新疆人们在天山上每隔一段山腰处就挖一口井,让雪水从山中一直引流到地面上来。由于有了水流,从此人们才能有水种植葡萄等果树和农作物。通过这最生动、最直观的坎儿井实体模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里凝聚着勤劳与智慧的古代新疆人民所开创的人间奇迹。

离开新疆,我们直奔西安。我们一来到西安,就驱车前往华清池旅游胜地。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位于西安市东约三十公里的临潼骊山北麓,也是中国著名的温泉胜地。这里温泉水与日月同流,不盈、不虚,每天都有很多游人在这里洗温泉澡。

导游说: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建离宫。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数次增建,名曰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到了唐玄宗时又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此时才称华清宫。因宫殿建在温泉上面,所以也称华清池。华清池又叫“海棠汤”,俗称“贵妃池”,因平面呈一朵盛开的海棠花而得名。“莲花汤”是玄宗皇帝沐浴的地方,是一个可浴可泳的两用汤池。此等汤池,充分显示了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皇权威严。池底一对进水口曾装有双莲花喷头同时向外喷水,并蒂石莲花象征着玄宗、贵妃的爱情。

华清池大门上方,有郭沫若书写的“华清池”匾额。进了大门,就见两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两座宫殿式建筑的浴池左右对称,往后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过龙墙便是九龙湖,湖面平如明镜,亭台倒影,垂柳拂岸。湖东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飞霜殿为主体建筑,沉香殿和宜春殿东西相对,西岸是九曲回廊。由北向南过龙石舫,再经晨旭亭、九龙桥、晚霞亭,便到了仿唐“贵妃池”的建筑群。

我们看到,华清池温泉共有四处泉源。在一石券洞内,现有的圆形水池,半径约一米,水清见底,蒸汽徐升,脚下暗道潺潺有声。温泉出水量每小时达113吨,水无色透明,水温常年稳定在43℃左右。四处水源眼中的一处,发现于西周,即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时代,另外三处是1949年后开发的。水内含有石灰、碳酸钠、二氧化硅、氧化铝、硫黄、硫酸钠等多种矿物质和有机物质。

听导游说,这里的温泉水不仅适于洗澡淋浴,同时对关节炎、皮肤病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今天的华清池,名山胜水更显奇葩,自然景区一分为三,东部为沐浴场所,设有尚食汤、少阳汤、长汤、冲浪浴等高档保健沐浴场所,西部为园林游览区,主体建筑飞霜殿殿宇轩昂,宜春殿左右相称。园林南部为文物保护区,被誉为“骊山温泉,千古涌流”的骊山温泉就在于此。

接着参观的秦始皇兵马俑,让我们对祖先创造的奇迹叹为观止。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之中。

导游介绍: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5公里处,先后发现一、二、三号三个坑。兵马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六千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一千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他们全身呈古铜色,高1.80—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四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三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有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看得出,战士们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队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在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一点九六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铠甲,右手执长矛、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