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先秦文学

一口气读懂1000个文学常识 作者:赵英 编著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2.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命名为《楚辞》。此后,《楚辞》成为继《诗经》之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的代表作浪漫主义长诗《离骚》,与《诗经》并称“诗骚”。《离骚》通过表现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决心以身殉志的悲剧,表达了他为国为民而战斗不屈,“九死而不悔”的精神。

3.情韵并美,文采照耀——《左传》

《左传》是记载春秋300年历史的史学名著,属于编年体史书,和《公羊传》、《谷梁传》一样,是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或《春秋内传》。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左丘明。《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4.中国最早的国别史书——《国语》

《国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记载史实的时间,上起西周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76年),下至韩、赵、魏灭智伯,共约500年间的历史。《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写作风格以纪实为主,注重客观描写,以其缜密、生动、精练、真切的笔法,在历史散文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5.谋臣志士的纵横捭阖——《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名著,西汉时刘向整理完成。全书共33卷。《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的汇编。该书叙事生动形象,记述了不少完整而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刻画人物绘声绘色,个性鲜明,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20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政治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并把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此外,书中主张“性善论”,具有较强的民本主义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全书充满论辩性和艺术感染力,语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8.汪洋辟阖,仪态大方——《庄子》

《庄子》是庄子学派关于伦理、哲学、政治、人生、学术的论文汇编,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大方”(鲁迅语),也是先秦散文的一部杰出的作品。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体物入微的描写,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怪异与灵动的风格。作者并不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再现生活,而是用丰富的想象、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的比喻与拟人手法去写意抒怀。《庄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很大,历代作家几乎无一不受到它的熏陶。

9.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墨子》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子思想的根本精神是自苦利人。他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以利人为义,亏人自利为不义,以是否利于人民作为衡量是非的重要标准。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都体现了这一精神。

二、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秦汉文学

10.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其编纂目的是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也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书中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11.“西汉宏文”——政论散文

西汉前期和中期的散文,以单篇的文章而言,总体上带有显著的政治色彩和实用性质,同时也讲究文采,以奏疏为主要形式而存在。这类文章被称为政论散文。西汉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晁错。贾谊的《过秦论》、《论治安策》最为著名,被鲁迅称为“西汉宏文”。晁错的政论文,比贾谊的文章更细密严谨,切合实际,文采和情感则稍逊之。

12.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渊源于荀子的《赋》;作为文学体裁,它直接受到屈宋楚辞和战国恣肆之风的极大影响。它的特点是韵散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

1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14.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

两汉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当时底层人民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从文学上来说,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为中国古代五言诗、叙事诗奠定了基础。代表作品为《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

15.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主要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回。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6.古今第一首长诗——《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汉乐府双璧”。诗歌叙述了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兰芝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该诗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它是中国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17.滑稽之雄——东方朔

东方朔,西汉辞赋家。少失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在汉廷为郎官期间,常伴武帝左右,因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故时人称他为滑稽家。但汉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东方朔是一个有才学、有理想、富正义感之士,他不甘居俳优地位和“弄臣”处境,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敢于直言进谏。一生著述甚丰,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

18.史料丰富,闻见博洽——《汉书》

《汉书》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原书100篇,后人析为120卷。《汉书》既记载了西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及长安的兴建沿革,又保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及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大量史料,是研究汉代长安的最主要史籍之一。

19.荒诞离奇,想象丰富——《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赵晔撰。它主要叙述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故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大量取材于《左传》、《国语》、《史记》、《越绝书》等史籍,但不拘泥于史实,加入了不少逸闻传说,是研究吴越历史和吴越文化的重要文献。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叙事完整,全书以吴越争霸为主线,具体到各章又都有自己的重点,保持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讲述的故事具有连续性。

三、文学的自觉——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

20.情因物感,文以情生——《文赋》

《文赋》是西晋文学理论论文,陆机著。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并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对于文学创作构思过程中的想象问题和感性问题的论述尤为精辟。《文赋》的出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件大事。后来刘勰的《文心雕龙》正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赋》全文载于《文选》。今人郭绍虞主编的《历代文论选》有较详的注释。张少康有《文赋集释》,收集颇富,注释亦详。

21.体大而虑周——《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为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成书于南朝时期。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富于独创性。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2.才高八斗“陈思王”——曹植

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子,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代表作品:《白马篇》、《洛神赋》、《七步诗》。

23.七子之冠冕——王粲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时人将其与曹植并称“曹王”。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王粲以诗、赋见长。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

24.胡笳十八拍——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其父为蔡邕。蔡文姬博学多才,却又一生坎坷。在汉末胡人的入侵战争中,她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在匈奴12年的生活,让她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此外,她的《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宋代画苑中有《文姬归汉图》,而戏剧也有《文姬归汉》的剧目。

25.建安文学的代表——建安七子

东汉末年的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代表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籍《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

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

26.不拘礼法,生性放达——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在文章创作上,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以嵇康的成就最高。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和阮籍的《咏怀》诗82首颇负盛名。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27.华丽藻饰——太康诗风

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他们努力驰骋文思,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语言华丽藻饰;描写趋向繁复;句式趋向骈偶。陆、潘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都有促进作用。陆机,字士衡,在文学、书法方面都颇有成就,被誉为“太康之英”。流传下来的诗,大多为乐府诗和拟古诗。代表作有《君子行》、《长安有狭邪行》、《赴洛道中作》等。潘岳,字安仁,故又称潘安。《悼亡诗》三首为其代表作。因热衷功名,两人均在统治阶级政权争夺的“八王之乱”中被害。

28.文典以怨——左思咏史诗

左思,字太冲,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留下“洛阳纸贵”的佳话。除了《三都赋》本身的富丽文采及当时文坛重赋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包含了当时朝野上下关心瞩目的内容:进军东吴、统一全国。诗歌代表作品是《咏史》诗8首。因出身寒门,怀才不遇,《咏史》诗对扼杀人才的黑暗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笔锋之尖锐,在两晋南北朝是不多见的。此外,诗中还借咏古人,阐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向。这种风格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

29.辞多慷慨,乖远玄宗——游仙诗

游仙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代表诗人是郭璞。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战国时期。汉魏六朝是游仙诗兴起和成型的阶段,它为后代奠定了一个基本的范式。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给浪漫主义诗歌体系注入新的活力,对后来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郭璞的《游仙诗》写隐居高蹈,乃是仕宦失意的反映,而非如道家之鄙弃仕途;他所抒发的不是庄子的那种逍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他的游仙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

30.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

陶渊明,字符亮,号五柳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当时森严的门阀制度,出身寒微的他怀才不遇,多年来的官场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31.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最早见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32.乐府诗歌的奇葩——木兰诗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长篇叙事乐府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这首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荣立赫赫战功后重返故乡的故事。诗中塑造了一位奇女子“木兰”朴素善良、骁勇刚强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不慕荣利的崇高品德,充满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全诗语言刚健质朴,风格粗犷豪放,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

33.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山水诗

山水诗渊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山水诗是指以山水大自然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善于经营画境,运用主体感官的感受来表现自然景物的新诗体,它注重用声音、色彩、形状表现自然美;并将叙事、写景、说理融为一体,常借景抒情,写景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主要代表作家是谢灵运、谢朓、孟浩然、王维等。

34.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谢灵运,东晋诗人,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有句无篇,但其所形成的风格和取得的成就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影响极大。

35.俊逸鲍参军——鲍照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一生沉沦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颇负盛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多传诵名篇。他把汉魏乐府的质朴刚健与南方民歌的艳丽浅俗结合起来,再加以文人创作的辞采,在语言风格上显示出新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诗中贯注了强烈的激情,无论写景写人,都带有鲜明的主观感情色彩,使乐府诗重新勃发出昂扬飞动的神气。此后梁代诗人追求雅俗结合,可以说是鲍照诗歌艺术一个方面的延续。而他的另一方面,即富于力度、充满激情、自我形象鲜明的特点,则影响了唐代李白、杜甫等大诗人。胡应麟《诗薮》称其“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最有名的作品是《拟行路难》18首。

36.诗歌创作中的新追求——永明体

“永明体”就是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新诗体。“永明体”主要指五言诗,要求格律对偶,利用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将四声音调不同的文字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组织起来,使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这种方法和理论被称作“永明声律论”。永明声律论的主要倡导者是沈约。永明新体诗是由汉魏古诗发展到唐代近体诗的过渡形式,对唐代近体律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7.形式工巧,声律严整——宫体诗

宫体诗,指南朝梁后期和陈代所流行的一种诗歌流派。“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辞藻靡丽。主要作家有萧梁皇族及其文学侍从,是梁陈时期诗歌的一道奇特风景线。从诗歌发展史上看,宫体诗起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隋及唐初的诗风流于靡弱,多少是受它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更趋格律化,对后来律诗的形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8.清新庾开府——庾信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南北朝时期,因北朝君臣倾慕南朝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于是被迫留在北方。他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他经历独特,视野开阔,其诗赋,思乡情切,悲慨苍凉,清新隽永,可与鲍照并举,《哀江南赋》、《小园赋》、《枯树赋》等代表南北朝赋体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的诗歌,则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有重要影响。庾信也因之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文坛的泰斗。杜甫称赞“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后人评价他“集六朝之大成,导初唐之先河”。

39.神奇怪异故事小说集——《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史学家干宝。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410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故事大多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书中保留了不少珍贵的材料,是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及神话不可多得的收藏珍本。其中名篇有《干将镆铘》、《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

40.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记述了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的遗闻轶事的杂史,是一部“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书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以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体裁以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为主;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语言简约传神,含蓄隽永。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地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四、文学的繁荣——隋唐五代文学

41.绮错婉媚——上官体

所谓“上官体”,是指初唐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所创作的“绮错婉媚”的宫体诗。唐初宫体诗代表作家是上官仪。他“本以词采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因而,继虞世南之后受到太宗、高宗的宠信,“仪既显贵,当时多有学其体才,时人谓之‘上官体’。”这便是“上官体”一名的由来。从齐梁的宫体诗到唐初的上官体,诗歌仍在狭小的宫廷生活圈子里徘徊;内容上的远离现实,必然又导致艺术上的片面追求形式美。

42.扭转文学风气者——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代表作有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43.诗歌变革的报春者——文章四友

从唐高宗后期起,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崔融文采华丽典雅,大气包举;李峤是唐代第一位“咏物”诗人;苏味道诗风明丽开朗;杜审言性格率真狂放,近体诗格律严整。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他是“诗圣”杜甫的祖父。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其他的一些作品中,却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初唐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

44.初唐向盛唐的过渡者——吴中四士

唐玄宗开元初年,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包融因同是江浙一带人,时称“吴中四士”,扬名京都内外。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尤为著名,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45.诗佛——王维

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千古流传的佳篇。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46.唐代最大的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47.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

孟浩然,盛唐诗人。早年隐居故乡鹿门山,40岁时曾到长安求取仕进,失意而归。一生除在张九龄幕府中任过短时间从事以外,未担任过任何官职,是唐代著名的布衣诗人。孟浩然写了大量的山水诗,是继谢灵运以后,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他的诗虽然内容不够丰富,结构不够紧密,但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富有生活气息,将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诗歌情致韵味,不失为盛唐一大家。

48.诗风悲壮,格调雄浑——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中国唐代诗歌流派。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代表作有《燕歌行》、《凉州词》、《古从军行》等。

49.笔力雄健,气势奔放——高适

高适,盛唐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50.雄奇瑰丽,造意新奇——岑参

岑参,盛唐边塞诗人。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行川》、《轮台歌》。

51.激昂豪放,气势宏伟——崔颢

崔颢,唐代诗人。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开元中,曾游历江南。开元后期,为代州都督杜希望所器重和引荐,以监察御史任职河东军幕,得以体验边塞生活。崔颢早有才名,少年为诗,多写闺情,有“轻薄”之讥。后期从军边关,诗风一变而为雄浑奔放。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5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所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5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现存杜诗1400多首。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因而被誉为“诗史”。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高度成就,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

54.清雅高逸、宁静淡远——大历诗风

所谓“大历诗风”,是指唐代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代表诗人是韦应物和刘长卿等人。他们的诗歌,较少有盛唐诗人那种昂扬的精神和雄浑的气概,而多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宁静淡远的情调,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诗坛的这种状况,表明这是由盛唐到中唐过渡的一个创作低潮时期,这也为后来中唐诗人的诗风变革提供了一个契机。

55.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历年间十位知名诗人,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十才子不是一个诗歌流派,只是一个时代的创作群体。他们没有师承关系,没有明确的共同的艺术主张,没有呼应奥援的关系。他们多为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权门清客,因而多“投献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求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其诗作格律精严,字句工致,多用近体律绝,以五言最佳。其警句名联俯拾皆是,时有惊人之笔,不负才子之名。因都偏重诗歌形式技巧,时显雕琢之痕,有时以辞害意,有唯美倾向,其气度格局与盛唐相去甚远。

56.“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崛起的一个影响很大的诗派,代表诗人是韩愈、孟郊,还包括贾岛、卢仝、姚合、李贺、刘叉等。他们不想随盛唐诗的后尘亦步亦趋,而要自创新格,另辟蹊径,“言人之所未言,辟人所未境”。在创作态度上,“用思艰险”,崇尚“苦吟”,主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在诗歌风格上,主要追求奇崛险怪、雄奇怪异之美,而思想内容上,即使是优秀之作,也多以抒写个人的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端,直接反映现实的较少。韩孟诗派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57.百代文宗——韩愈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强调文以载道,其散文、诗歌,以及赋、诗、论、祭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他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58.寒酸孟夫子——孟郊

孟郊,字东野,唐代诗人,有“诗囚”之称。孟郊专写古诗,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孟郊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其艺术风格,或长于白描,不用辞藻典故,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练,雕刻奇险。这两种风格的诗,都有许多思深意远、造语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诗过于艰涩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苏轼则称“郊寒岛瘦”。后来论者把孟、贾二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

59.诗鬼——李贺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早年即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皇甫湜。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从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多所汲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独创风格,开创“长吉体”诗歌。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60.柳河东——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柳河东集》。

61.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诗多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因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如《陋室铭》、《乌衣巷》、《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皆为人们传诵。

6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白诗派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中唐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这派诗人忧国忧民,以文学创作反映社会现实,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强调诗歌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他们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63.诗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卖炭翁》、《长恨歌》等极为有名。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64.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

元稹,字微之。一生经历丰富,既曾入相出将,也曾远谪边邑。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此外,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作有《莺莺传》,为唐人传奇的名篇,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

65.一场诗歌的叙事化运动——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指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由白居易、元稹所领导的诗歌革新运动。新题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新体乐府诗。至贞元、元和年间,张籍、王建、李绅、元稹、白居易互相唱和,组织了一大批诗人,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它的实质是对诗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一场诗歌的叙事化运动。代表作有白居易的《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

66.回旋宛转的爱情悲剧——《长恨歌》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诗人游仙游寺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67.“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琵琶行》作于白居易被贬官的第二年,时任江州司马。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68.新乐府运动的先导——张王乐府

张王乐府是中唐诗人张籍和王建乐府诗的并称。张籍、王建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先导和重要成员,所作乐府诗,继承并发扬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以短篇七言歌行为主要体裁,揭露并抨击统治阶级荒淫横暴、穷兵黩武、混战不休等罪恶行径,反映并同情广大人民遭受剥削、压迫的不幸遭遇,题材广泛,主题深刻,倾向鲜明。又善于运用比兴、白描及对比、映衬等手法,通过事实和人物语言表现主题,在篇末用重笔突出中心,语言通俗而凝练,韵律善于变化,形成了他们共同的诗风。比较起来,王建诗题材较张籍广阔,描写比张诗更具体细致,更含蓄,口语化程度更高;张诗语言,在反映商人、士大夫的生活以及抒发收复失地、反抗入侵的爱国热情等方面则较王诗典雅。

69.张水部——张籍

张籍,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著名诗篇有《牧童词》、《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70.王司马——王建

王建,字仲初。一生沉沦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因生活贫困,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爱憎分明。通过各种形象或人物的自白来再现现实,或在结尾用重笔突出主题,戛然而止;用笔简洁峭拔,入木三分,语气含蓄,意在言外;语言通俗明晰而凝练精悍,富有民歌谣谚的色彩;节奏短促,激越有力,是其乐府诗特有的艺术风格。以宫词知名,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71.情诗王子——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词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处在晚唐牛李党争的夹缝中,郁郁不得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以无题诗著名,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用典相对过多,文辞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代表作有《锦瑟》、《乐游原》、《夜雨寄北》。

72.杜樊川——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此外,他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73.“始有意为小说”——唐传奇

传奇本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74.佛教教义的通俗化——俗讲变文

俗讲是由六朝以来的斋讲演变而成的,它是指应用转读(咏经)、梵呗(赞呗)、唱导等手法进行佛经的通俗演讲。唐代俗讲一般主要使用说唱体为话本,因为说唱体既围绕着佛教经典主题,又着力使之通俗化,从而易于人们接受教义,这类俗讲话本称作“变文”。

75.文笔优美,情节波折——《莺莺传》

又名《会真记》。唐代传奇小说,作者为诗人元稹。此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极大,也给作者带来了很高的声誉。其内容主要写张生与崔莺莺相恋并私订终身,后又将她遗弃的悲剧故事。文笔优美,描述生动,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元代《西厢记》故事由此而来。

76.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李娃传》

唐代传奇小说,作者白行简。内容主要写荥阳生赴京应试,与名妓李娃相恋,资财耗尽后,被鸨母设计逐出,流浪街头,做了丧葬店唱挽歌的歌手。一次他与其父荥阳公相遇,痛遭鞭笞,几至于死;后沦为乞丐,风雪之时为李娃所救,二人同居。在李娃的护理和勉励下,荥阳生身体恢复,发愤读书,终于登第为官,李娃也被封为汧国夫人。

77.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霍小玉传》

唐代传奇小说,是继《莺莺传》之后的又一部爱情悲剧,也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作者蒋防。陇西李益初与妓女霍小玉相恋,同居多日。得官后,聘表妹卢氏,与小玉断绝。小玉日夜思念成疾,后得知李益负约,愤恨欲绝。忽有豪士黄衫客挟持李益至小玉家中,小玉誓言死后必为厉鬼报复。李益娶卢氏后,因猜忌休妻,“至于三娶,率皆如初焉”。作者同情霍小玉的悲惨命运,谴责李益的负心,爱憎分明。故事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描写细腻,多处采用烘托、对比、映衬的写法,尤其是心理刻画十分成功。明代胡应麟认为“此篇尤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故传诵弗衰”。

78.“黄粱一梦”——《枕中记》

唐代传奇小说,出自沈既济之手,写自叹贫困而又热衷功名的卢生在邯郸道上遇道士吕翁,并在吕翁授予的青瓷枕上入梦,梦中娶高门女,又中进士,出将入相,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醒来方知是大梦一场,而店主所蒸黄粱犹自未熟。“黄粱一梦”由此而来。《枕中记》和沈既济另一篇唐代传奇《任氏传》是中唐传奇中创作年代较早的名篇,标志唐传奇创作进入全盛时期,对后世文学颇有影响。

79.“南柯一梦”——《南柯太守传》

唐代传奇小说,出自李公佐之手,写游侠淳于棼梦游“槐安国”,做了驸马,又任南柯太守,因有政绩而位居台辅。公主死后,遂失宠遭谗,被遣返故里。一梦醒来,才发现适才所游之处原为屋旁古槐下一蚁穴。这篇作品借梦境凝缩了唐代士子的情志欲望,又借梦境的破灭说明功名富贵的虚幻,由此对汲汲于名利富贵的士子予以讽刺,对官场的黑暗予以揭露。后有成语“南柯一梦”,与“黄粱一梦”剧情类似。

80.唐传奇的上乘之作——《虬髯客传》

唐代传奇小说,作者不可考。主要讲述李靖于隋末在长安谒见司空杨素,为杨素家妓红拂所倾慕,随之出奔,途中结识豪侠张虬髯,后同至太原,通过刘文静会见李世民(即唐太宗)。虬髯本有争夺天下之志,见李世民神气不凡,知不能匹敌,遂倾其家财资助李靖,使其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后虬髯入扶馀国自立为王。小说描写人物颇为精彩,红拂的勇敢机智,虬髯的豪爽慷慨,刻画尤为鲜明突出,文笔亦细腻生动,艺术成就在唐传奇中属于上乘。

81.唐代爱情小说中的佼佼者——《柳毅传》

唐代传奇小说,作者李朝威。本篇写洞庭龙女远嫁泾川,受其夫泾阳君与公婆虐待,幸遇书生柳毅为传家书至洞庭龙宫,得其叔父钱塘君营救,回归洞庭,钱塘君即令柳毅与龙女成婚。柳毅因传信乃急人之难,本无私心,且不满钱塘君之蛮横,故严辞拒绝,告辞而去。但龙女对柳毅已生爱慕之心,自誓不嫁他人,后二人终成眷属。该篇是唐代爱情小说中的上乘之作。虽然故事还没有脱离六朝小说鬼神志怪的传统,神怪离奇,但充满了人间社会的清新气息。

82.“花间派”鼻祖——温庭筠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代表词作有《梦江南》、《菩萨蛮》。

83.“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皮陆

晚唐作家皮日休、陆龟蒙的并称。皮日休为苏州从事,陆龟蒙是苏州人,他们时相唱和,诗作数量很多。皮日休、陆龟蒙散文中有些忧时愤世的小品,显示了他们虽称隐士而“并没有忘记天下”,在唐末,“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84.耐辱居士——司空图

司空图,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晚唐诗人、诗论家。其诗大多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单薄。在文学史上,司空图主要是以诗论著名,他的《诗品》是唐诗艺术高度发展在理论上的一种反映,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但他的诗论缺乏严密的系统性,特别是片面强调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宣扬了一种远离现实生活体验的超脱意境,忽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重大的社会作用。这些都为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清代王士祯的《渔洋诗话》等所继承和发挥,对后世的批评和创作产生了不少消极影响。

85.语言清丽,情凝词中——韦庄

韦庄,字端己,诗人韦应物的第四代孙,唐代花间派词人。诗词都很有名,以近体诗见长。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颇多诋毁。后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为“乐府三绝”。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情凝词中,读之始化,以至弥漫充溢于脏腑。其词无专集,散见于《花间集》、《尊前集》和《全唐诗》等总集中。

86.诗的别体——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87.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花间集》

《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本书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

88.思深词丽,风格深婉——冯延巳

冯延巳,字正中,五代南唐词人。因多才多艺,善文章,诙谐幽默,深受南唐中主李璟信任,官至宰相,生活得很优裕、舒适。词作近百首,多写男女的离情别恨,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思深词丽,风格深婉,造诣极高,开北宋晏欧词风,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词作有《阳春集》。

89.千古词帝——李煜

李煜,字重光,25岁嗣位南唐国主,39岁国破为宋军所俘,囚居汴京三年,被宋太宗赐药毒死。他多才多艺,诗文书画音乐,均有很高造诣。今存词30余首。其词在题材内容上前后期虽有所不同,但无论前期后期,又有其一贯特点,那就是“真”。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纯真的性格。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而较少有理性的节制。他的后期词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也不加掩饰。代表作有《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

五、通俗文学和叙事文学的盛行——宋元文学

90.唱酬之风的产物——白体诗

白体诗,是宋初效法白居易所作的诗,代表诗人有李昉、徐铉等。宋初朝廷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酬唱,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唱酬成风,且编成了许多唱酬诗集,例如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91.刻意苦吟、工巧精致——晚唐体

晚唐体,宋初一个诗歌流派,是以姚合、贾岛诗风为核心、但其范围又略大于姚贾诗派的诗歌风格,其具体内涵则表现为刻意苦吟、冥搜物象、工巧精致、长于五律、清雅有味五个主要方面。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最有名的是诗画皆通的惠崇。他们继承了贾岛、姚合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描绘深邃清幽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另一个晚唐体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等,其诗歌主要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晚唐体诗人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因此是晚唐体的盟主。

92.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西昆体

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宋初馆阁文臣的唱和风气到真宗朝而臻于极盛,《西昆酬唱集》就是这种风气下的产物。《西昆集》中的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的艺术有得有失,其特点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其后欧阳修、梅尧臣等开创新的诗风,西昆体乃告衰歇。

93.闲雅而有情思——晏殊

晏殊,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14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官至集贤殿大学士。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以词著称文坛,尤擅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含蓄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94.六一居士——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接近杜甫,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95.文人政治家——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斐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其词苍凉豪放、感情强烈,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如《渔家傲》、《苏幕遮》,为历代传诵。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96.婉约词的桥梁——张先

张先,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其词含蓄蕴藉,意象繁富,在两宋婉约词史里影响巨大,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

97.“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

柳永,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出身官宦之家,为人放荡不羁,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擅长白描手法,铺叙刻划,情景交融,以俚语入词,多吸收生活中的语言,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其词当时广为流传,影响颇大,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词集有《乐章集》。

98.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现实主义诗人。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梅尧臣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其诗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反对浮艳空泛。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风平淡含蓄,语言朴素自然,形象清切新颖。他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99.豪犷雄放,超迈横绝——苏舜钦

苏舜钦,北宋诗人,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今属河南)。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苏舜钦早期诗作,充满激情,感情顿挫而发其郁积,语言明快豪迈,形成他豪犷雄放而超迈横绝的主导艺术风格。后期寄情山水自然景物的诗作,风格幽独闲放,与前期诗作大相径庭。

100.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三苏等五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将古代散文史的水面搅了个天翻地覆,使得散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101.半山居士——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

102.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平正——曾巩

曾巩,是与王安石同时的古文名家。曾文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平正,结构严谨而舒缓。代表作为《墨池记》。曾文在当时享有盛名,南宋的吕祖谦、朱熹也对他评价很高。

103.豪放派鼻祖——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104.笔势雄健——苏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很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105.汪洋淡泊——苏辙

苏辙,字子由,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淡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淡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这种风格。

106.赤壁怀古——《赤壁赋》

《赤壁赋》,北宋文学家苏轼作品。有前后两篇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写于苏东坡两度游览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时。《前赤壁赋》较有名。赋中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江山风物的热爱和旷达的心胸,但也有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不仅反映了苏轼思想境界的转化,也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新变,成为代表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文赋一体新高度的重要作品。

107.“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宋代诗歌流派。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虽然他的创作成就比不上苏轼,但是他的诗歌更加突出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他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法,并传授给后学。所以,追随和仿效黄庭坚的诗人颇多。因此,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了,这就是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108.山谷道人——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诗的特点是平淡质朴,精光内敛,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109.后山居士——陈师道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陈师道做诗的方式是“闭门觅句”式的苦吟,以同样重视推敲锻炼的黄庭坚为师,陈师道诗的长处是简洁精练,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他的代表作有《西江月》、《卜算子》、《木兰花》、《清平乐》、《菩萨蛮》、《南柯子》、《南乡子》等,著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词》。

110.语意超绝,笔力横空——陈与义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111.气韵疏畅——曾几

曾几,南宋诗人。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

112.北宋著名文学家——晁补之

晁补之,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传世。

113.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晏几道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其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鹧鸪天》中“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尤受人赞赏。

114.音律谐美,情韵兼胜——秦观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

115.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贺铸

贺铸,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贺铸诗、词、文皆善。但从实际成就看,他的诗词成就高于文,而词又高于诗。其词刚柔兼济,风格多样,其中以深婉密丽之作为最多。“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被广为传诵。

116.清真居士——周邦彦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邦彦被公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他的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

117.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她的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其词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118.“红艳诗人”——朱淑真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

119.伊水老人——朱敦儒

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早年生活放荡,词风尚婉丽。中年逢北方沦陷于金,国破家亡,多感怀、忧愤之作,格调悲凉。晚年隐居山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与自己闲适的生活。其词语言清畅,句法灵活自由。但多数词作带有浓厚的虚无思想,内容消极。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

120.芦川居士——张元幹

张元幹,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又称芦川老隐、芦川老人,福建永福(今永泰县)人。张元幹词真实地再现沦陷区“群盗纵横,逆胡猖獗”、“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灾难景象,以“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抒发对沦陷区人民怀念之情;用“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整顿乾坤,廓清宇宙,男儿此志会须伸”等词句表达自己杀敌报国强烈愿望。张元幹词作,拓宽了词的境界,并赋予词以新的生命,堪称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121.石林居士——叶梦得

叶梦得,字少蕴,自号石林居士,宋朝人,原籍苏州吴县(今属江苏),居乌程(今浙江吴兴)。叶梦得博学多才,能工诗。早年风格婉丽,中年学苏东坡,南渡后多感怀时事之作。晚年居卞山下,奇石森列,藏书数万卷,啸咏自娱。著有《石林春秋谳》30卷、《春秋考》30卷、《建康集》、《石林词》、《石林燕语》等30多种。

122.60年间万首诗——陆游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123.诚斋体——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其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著有《诚斋集》。

124.石湖居士——范成大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他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125.遂初居士——尤袤

尤袤,字廷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尤袤的诗歌写得平易自然,晓畅清新,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生僻的典故之句。《青山寺》是他现存诗歌中的代表作。

126.笔势浩荡,智略辐辏——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127.于湖居士——张孝祥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但有些词作也有不够清新生动,远离生活之弊。其中代表作有《西江月》(一)、《念奴娇》、《浣溪沙》(一)(二)、《水调歌头》(十一)等。

128.白石道人——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姜夔多才多艺,诗、词、骈文皆为时人称许,兼善书法,通晓音律。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续书谱》等。其词尤为著名,多自制曲。词风清空骚雅,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南宋后期词人多学白石,形成盛极一时的词派。其风绵延至清代,乾隆年间形成浙西词派。

129.非仕非隐的人生——吴文英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其《梦窗词》有340余首,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吴文英的词善用典故,体物入微,遣词清丽。

130.文笔清丽——周密

周密,南宋词人。他的词作,融汇白石、梦窗两家之长,形成了典雅清丽的词风。他一方面取法姜夔,追求意趣的醇雅,另一方面与吴文英交往密切,词风也受其影响,并因此与之并称“二窗”。他的成名作、描绘西湖十景的组词《木兰花慢》,即以文笔清丽而著称。

131.玉笥山人——王沂孙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王沂孙最工于咏物。他现存64首词,咏物词即占了34首。在宋末词人中,王沂孙的咏物词最多,也最精巧。他的咏物词善于隶事用典,不直接描摹物态,而是根据主观的意念巧妙地选取有特定含意的典故与所咏之物有机融合,使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相互生发,形成独特的风格。

132.乐笑翁——张炎

张炎,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词集名《山中白云词》,词风清雅疏朗,与白石相近,故与白石并称为“双白”。时代的变故在张炎词中刻下了深刻的烙印。入元以后,国破家亡,张炎由承平贵公子沦落为无家可归的“可怜人”(《甘州》),词由高雅的摹写风月转变为凄楚地描写身世盛衰之感。

133.造语奇巧——蒋捷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代词坛上独标一格。著有《竹山词》。

134.豪迈慷慨——刘克庄

刘克庄,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他的词以爱国思想内容与豪放的艺术风格见称于时,在辛派词人“三刘”(刘克庄、刘过、刘辰翁)中成就最大,甚至被认为“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沁园春〕《梦孚若》、〔玉楼春〕《戏林推》等词,是他的代表作。

135.啸傲田园、寄情泉石——永嘉四灵

永嘉四灵,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永嘉四灵”指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4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因他们同出永嘉学派叶适之门,其字或号中又都带有“灵”字,故称“永嘉四灵”。他们继承了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的传统,满足于啸傲田园、寄情泉石的闲逸生活。在艺术上,又能刻意求工,忌用典,尚白描,轻古体而重近体,尤重五律。在较大程度上纠正了江西派诗人以学问为诗的习气。

136.欣羡隐逸、鄙弃仕途——江湖诗派

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后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江湖诗人中的代表人物为刘克庄、戴复古与方岳。

137.北方文雄——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他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138.白话小说发展的高峰——宋元话本

宋元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包括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艺人的底本,诸宫调、影戏、傀儡戏的脚本也可以称作话本,还有人把明清人摹拟小说话本而写的短篇白话小说统称为话本。话本是民间说话人的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突出的成就。因此,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139.宋代民间文学的代表——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小说是宋代民间文学的代表。宋代话本小说与长期以文言文为语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完全不同,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这是一个突出的进步。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以平凡人物为主,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走向平民化的标志。另外,宋代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模式后来成了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

140.宋金元说唱艺术——诸宫调

诸宫调是宋金元说唱艺术,起源于北宋时期,取自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万言的长篇,杂以说白,常用琵琶等乐器伴奏。诸宫调曲体宏大,曲调丰富,可以表现曲折复杂的长篇故事情节,比以前的唱赚等说唱形式发展了一步,所以流传久远,并对后世的戏曲音乐特别是元杂剧的音乐产生过直接影响。

141.金代诸宫调的上乘之作——《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金代诸宫调作品,董解元著。《西厢记诸宫调》以唐代元稹的传奇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蓝本,进行了再创作。它是现存诸宫调作品中仅有的一部完整的作品,也是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

142.发迹变泰——《刘知远诸宫调》

《刘知远诸宫调》,宋、金时代的诸宫调作品,作者无考。书中叙述五代时后汉高祖刘知远发迹变泰的故事。作品描述了地主阶级对雇工残酷的剥削压迫,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和所受苦难的深重。同时,又表现出浓厚的宿命论和迷信观念,如刘知远与李三娘对恶势力的迫害,只是逆来顺受;最后的时来运转,完全是命中注定,才使矛盾调和,形成大团圆的结局。在艺术方面,具有浑朴遒劲的风格,语言比较自然,近于口语。

143.李、杨的爱情悲剧——《天宝遗事诸宫调》

《天宝遗事诸宫调》,元王伯成撰。原作已经失传。今存辑佚本,共60套,只有曲词,没有说白。作品叙述唐天宝年间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及“安史之乱”所导致的二人的生离死别;其间有对李、杨悲剧命运的同情,亦有对杨玉环、安禄山“私情暗通”的谴责,还含有对“玄宗无道”的批判,思想内容较为复杂。

144.元杂剧的鼻祖——关汉卿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名不详,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关汉卿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享有盛誉,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145.古代悲剧的代表作——《窦娥冤》

《窦娥冤》,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关汉卿作。关汉卿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146.元杂剧中的明珠——《单刀会》

《单刀会》是元杂剧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伟大戏剧家关汉卿代表作之一。《单刀会》写三国时,鲁肃为了索还荆州,请关羽赴宴,暗中设下埋伏,并请关羽故人司马徽前来陪宴劝酒,司马徽拒绝,并告诫鲁肃不可鲁莽行事。关羽接到请书后明知是计,仍旧带周仓一人单刀赴会,关平、关兴带大军在江边接应。席间二人言辞交锋,鲁肃不能取胜。关羽智勇双全,震住鲁肃,令他不敢动用埋伏的军士,最后安然返回。它成功地歌颂了历史英雄人物关羽,塑造了关羽栩栩如生的戏曲文学形象,成为700年来历久不衰的历史剧目。

147.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的表达——《西蜀梦》

《西蜀梦》,关汉卿作品,写为“刘汉”基业出生入死、功勋显赫的关羽和张飞相继被害。他们冤魂不散,双双赶赴西蜀,向诸葛亮和刘备托梦,诉说屈死的经过,缅怀手足之情,表达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

148.杰出的现实主义古典喜剧——《救风尘》

《救风尘》,杂剧剧本,元代关汉卿作,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古典喜剧。剧本写恶棍周舍骗娶妓女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的结义姐妹赵盼儿见义勇为,设计将宋救出。全剧共四折。剧情是: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罗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妇。

149.戏曲绝世经典——《西厢记》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戏剧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其上承唐代《莺莺传》,下启明清《牡丹亭》、《红楼梦》、《金瓶梅》,是一千多年来中国戏曲发展的最高成就。《西厢记》在艺术上近乎完美,其文辞之华丽、故事之曲折、情节之跌宕、文笔之细腻、人物之传神,都堪称绝世经典。

150.华美优雅,诗意浓厚——《梧桐雨》

《梧桐雨》,白朴作,写安史之乱前后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全剧以李、杨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过程。全剧结构层次井然,曲词华美优雅,诗意浓厚。末折以闻雨打梧桐声作结,渲染悲剧气氛,衬托李隆基凄凉的内心世界,尤见功底。

151.反抗封建礼教,歌颂自由婚姻——《墙头马上》

元杂剧《墙头马上》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白朴的作品。剧本写李千金与裴少俊相爱而私自结合,后被裴父发现赶出,经过一番波折而最终团圆的故事。塑造了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李千金这一形象。该剧歌颂了对自由婚姻的追求,虽以爱情为题材,却别具一格。

152.家国衰败之痛——《汉宫秋》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按照历史形势,汉强胡弱,《汉宫秋》却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把汉朝写成软弱无力、任由异族欺压的政权。作者虽然写到君臣、民族之间的矛盾,但着重抒写的却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以及悲凉的人生感受。

153.隐逸避世思想的表达——《陈抟高卧》

《陈抟高卧》,马致远作。剧本写五代时神仙陈抟隐居避乱,借算卦之机指明赵玄朗和郑恩二人未来有君臣之命,汴梁为其兴龙之地。后赵玄朗果然做了皇帝,即宋太祖,于是请陈抟入朝享受荣华富贵,赐衣冠道号。陈抟不愿做官,向他诉说学仙的种种好处。汝南王郑恩在陈抟住处备下酒食,并送去美女,陈抟不沾酒,也不为美色所惑,郑恩佩服不已。后来陈抟返回西华山隐居修道。

154.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泪》

《青衫泪》,马致远作。剧作写白居易在唐宪宗时任吏部侍郎,曾与好友贾岛、孟浩然探访长安名妓裴兴奴。兴奴颇有才气,尤善琵琶,她看重白居易的才华,与他往来密切,并愿以终身相托。后来白居易因事被贬为江州司马,临行时与兴奴约好要娶她。有一位叫刘一的江西茶商听说兴奴美貌,也想娶她,鸨母贪财,劝兴奴嫁给刘一,兴奴坚决等候白居易。鸨母便与刘一密谋,骗兴奴道白居易已死,刘一趁机娶了裴兴奴。刘一与兴奴夜泊江州,兴奴知此是白居易任所,月下弹拨琵琶寄托哀思,恰好白居易与好友元稹泛舟江中,听到琵琶声疑心兴奴所弹,便上船探访。裴兴奴哭诉情由,白居易感慨不已,作《琵琶行》长诗一首。趁刘一醉卧之时,元稹让白居易携兴奴乘舟而归,自己回京,奏明白居易之罪可恕,又奏刘一作假信骗娶裴兴奴。皇帝下诏,白居易复起用为侍郎,兴奴归白居易,刘一受到惩罚。

155.“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剧本写春秋时晋灵公昏聩不君,武将屠岸贾擅权,将大臣赵盾满门抄斩,其子驸马赵朔亦被逼自杀。赵朔妻在幽禁中生下赵氏孤儿,被赵朔门客程婴偷带出宫。屠岸贾得知后,下令屠杀全国所有半岁以下婴儿。程婴为保赵家骨血,与退休老臣公孙杵臼商议,将自己的儿子送给公孙,顶替赵氏孤儿,然后出首,揭发公孙收藏了赵氏孤儿。结果程子被杀,公孙自杀,程婴被屠岸贾收留为门客,所携赵氏孤儿也被屠岸贾认为义子。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之以真相,终于报了大仇。《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剧本最后以除奸报仇结局,则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156.对无行文人的丑恶灵魂的揭露——《临江驿潇湘秋夜雨》

《临江驿潇湘秋夜雨》,简称《潇湘雨》,是一部以男子负心为题材的作品。儒士崔通未仕前娶张翠鸾为妻,信誓旦旦地表示:“小生若负了你呵,天不盖,地不载,日月不照临。”可一旦高中状元,便抛弃发妻而另娶试官之女,以为攀附之阶。当翠鸾历经辛苦找到他时,他不仅不认翠鸾,反诬翠鸾为逃婢,发配沙门岛,并嘱解差在途中将她害死。作品以犀利的笔触,将一个趋炎附势、人格卑下的无行文人的丑恶灵魂,无情地揭露了出来。

157.有情人终成眷属——《洞庭湖柳毅传书》

《柳毅传书》,尚仲贤作品。剧本讲述的是书生柳毅,风雪中赶路赴京应试,途经泾阳河畔,遇洞庭龙君之女三娘“牧羊”雪野。原来龙女的丈夫泾河王子,凶残任性,常使附近百姓遭遇水旱之灾,龙女曾加劝谏,反触王子及翁姑之怒,致遭贬辱。柳毅怜龙女冤苦难伸,慨然愿代她传书洞庭求救。洞庭龙君的弟弟钱塘君,得知侄女受难,立即发兵向泾河问罪,杀了泾河王子,把龙女救返洞庭。龙女既感柳毅传书之恩,又敬柳毅为人重义,因而爱上柳毅,钱塘君乃借酒为媒,向柳毅求婚,柳毅虽然也深爱龙女善良贤惠,但又怕人家说他有私心,竟忍痛拒绝了龙女的爱情。一年后,柳毅迫于母命,娶节阳卢氏之女为妻,成亲之夕,柳毅觉新娘酷肖龙女,十分诧异。在新娘的追问下,柳毅坦率地倾诉了自己过去与龙女的一段爱情,并说明自己至今仍然爱着龙女;这时新娘也说出自己就是龙女,因知柳毅爱情不渝,故幻作卢氏之女到人间来嫁给他,柳毅对龙女真挚爱情十分感动,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158.构思巧妙,意趣盎然——《风光好》

《风光好》,戴善甫作品,剧本写宋初陶谷奉命出使南唐,意图说降。南唐丞相宋齐丘令韩熙载设宴款待,席中派妓女秦弱兰对陶进行诱惑。陶正色拒绝,回旅舍后却题“独眠孤馆”隐语于壁上。韩熙载等侦知后,又派弱兰化妆成驿卒之妇勾引陶谷,陶果然中计,并题《风光好》词赠与弱兰。宋齐丘再次设宴,命弱兰当堂歌《风光好》词,陶羞愧难当,遂弃官逃往吴越国,后与弱兰成婚。此剧讽刺了陶谷假道学的面目,但没有简单地将他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处理,而是力图揭示在他身上人性的力量与道学要求的对立,灵与肉的搏斗,让人性力量的轻易取胜来凸显道学的虚伪和不堪一击,具有鲜明的市民文学的特色。剧本构思巧妙,意趣盎然,文辞天然本色,是元剧中较优秀的讽刺喜剧。

159.散曲大家——张养浩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散曲集有《云庄休居小乐府》,多写寄情林泉之乐。

160.曲尽世情、寓庄于谐——郑廷玉

郑廷玉,元代戏曲作家,彰德(今河南安阳市)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著有杂剧23种,今仅存5种:《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楚昭王疏者下船》、《布袋和尚忍字记》、《宋上皇御断金凤钗》。

161.嬉笑怒骂,涉笔成趣——《看钱奴》

《看钱奴》,郑廷玉作。剧作写财主周荣祖“一念差池,合受折罚”,而平时不敬天地的贾仁,因在佛前祈求富禄,神灵遂将周家福气借与他20年。20年后贾死,周家父子重聚,发现财产上有周家祖先的印记,始知物归原主。全剧以讽刺喜剧的夸张手法,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贾仁为富不仁、贪婪悭吝的本性,嬉笑怒骂,涉笔成趣,在元杂剧中具有代表性。

162.血肉饱满,气足神完——《李逵负荆》

《李逵负荆》,元杂剧,康进之作。剧本写宋刚、鲁智恩冒充宋江、鲁智深,抢走杏花庄酒店主之女。李逵路过杏花庄,闻知此事,勃然大怒,回梁山砍倒了杏黄旗,大闹忠义堂,怒斥宋江、鲁智深。宋江与李逵下山对质,真相大白,李逵负荆请罪。剧作多角度地展示了李逵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血肉饱满,气足神完,极富感染力。

163.戏曲史上第一部关于泰山的戏剧——《黑旋风双献功》

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简名《双献功》,又作《双献头》。剧作写李逵奉宋江之命保护孙荣赴泰安进香。孙荣之妻郭念儿与白衙内有私情,白衙内遂将孙荣陷害入狱。李逵入监探视,巧救孙荣出,并放走满牢囚犯。最后李逵杀死白衙内、郭念儿,携人头回梁山献功。

164.征服大自然的幻想——《张生煮海》

《张生煮海》,李好古作。剧作写潮州儒生张羽寓居石佛寺,清夜抚琴,招来东海龙王三女琼莲,两人生爱慕之情,约定中秋之夜相会。至期,因龙王阻挠,琼莲无法赴约。张羽便用仙姑所赠宝物银锅煮海水,大海翻腾,龙王不得已将张羽召至龙宫,与琼莲婚配。作品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幻想,表现了青年男女勇于反对封建势力、争取美满爱情的斗争精神。

165.因果报应思想的表达——《散家财天赐老生儿》

《散家财天赐老生儿》,武汉臣作品。剧作写家资巨万的员外刘从善无子嗣,女婿为争得家财,迫害、排挤刘之亲侄,还想暗害已经怀孕的刘妾。刘从善广散家财,多行善事,终于得一老生儿。剧中宣扬因果报应及封建宗法观念,但通过一个富贵家庭财产继承问题引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却也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风尚和人情世态。

166.对女性反抗精神的歌颂——《秋胡戏妻》

《秋胡戏妻》,石君宝著。剧作写秋胡新婚才三日,即被征召入伍,妻罗梅英在家含辛茹苦,侍奉婆婆。财主李大户倚势谋娶,遭梅英拒绝。十年后,秋胡得官荣归,在桑园相遇,竟调戏梅英。梅英发现调戏自己的竟是盼望多年的丈夫,顿感羞辱,要求离异,迫于婆母之命,勉强相从。全剧充满喜剧色调,但又写出了妇女的不幸遭遇,讴歌了她们的反抗精神。语言本色,成就较高,至今仍在舞台演出。

167.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曲江池》

《曲江池》,石君宝作品。剧作写妓女李亚仙与书生郑元和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产生于唐代,原名《一枝花》。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元稹曾听艺人说唱这个故事,三个多时辰还没有说完,可见它内容的丰富,后来白行简将它改写成传奇《李娃传》。宋以后又被改为话本、唱本流传。

168.包公戏的代表作——《灰栏记》

《灰栏记》全称《包待制智赚灰栏记》,是元代杂剧前期作家李行道(一作行甫,名行夫)所作。它是今存十部元杂剧包公戏中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特色较鲜明的一种。剧作对元代吏治的腐败,恃强凌弱、欺诈浇薄的社会风气,以及下层妇女苦难的生活境况均有所反映,有一定现实意义。

169.中国戏曲的最早形式——杂剧

杂剧最早见于唐代,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三段内容各自独立,互不连贯。

170.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南戏

南戏,也称“戏文”,是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形式综合发展而形成的。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剧本有170多种,但是全本留传的仅有《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上身》、《牧羊记》、《拜月亭》、《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琵琶记》等。

171.人情世态的标本——《小孙屠》

《小孙屠》,中国宋元南戏作品,书会才人编纂。这是一部公案戏,写开封孙必达,其父早亡,终日行乐,赎出官妓李琼梅,结为夫妇。其弟孙必贵以屠宰为生,人称小孙屠。李琼梅后与令史朱杰有私,设计杀死丫环梅香,嫁祸于孙必达,必达被捕下狱,屈打成招;小孙屠也在牢中遭盆吊死去,弃尸郊外,东岳泰山府君奏明上帝,降甘露救其还阳。最后包拯审理此案,将李、朱二人押上街头凌迟。全剧对宋元社会的人情世态描写得较为细腻,是研究当时习俗、方言的不可多得的史料。

172.人物形象鲜明,曲文质直浅近——《张协状元》

《张协状元》,中国宋元南戏作品。书会才人编撰。剧作写书生张协赴考遇盗,得贫女相救,后结为夫妇。张协中状元后,虽拒绝枢密使王德用的招赘,但贫女寻夫至京,张协嫌她“貌陋身卑,家贫世薄”,不肯相认,竟于赴任路上剑劈贫女。后贫女为王德用收为义女,终于重圆。此剧与久已流传的《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等作品一样,写男子发迹负心主题。贫女勤劳善良,严斥张协忘恩负义,楚楚动人;而张协则心狠手毒,名利熏心,但最后大团圆结局,削弱了作品的感人力量。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贯串主线清晰,曲文质直浅近,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气息,提供了不少早期南戏的戏曲史料。

173.兵荒马乱年代的离合故事——《拜月亭》

《拜月亭》,关汉卿作。剧作写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瑞莲则与瑞兰的母亲结伴同行。瑞兰的父亲偶然在客店遇到瑞兰,嫌弃世隆是个穷秀才,门户不相称,催逼瑞兰撇下生病的世隆,跟自己回家,在路上又与老妻及瑞莲相遇。瑞兰一直惦念着世隆,焚香拜月,祷祝世隆平安,心事被瑞莲撞破。二人得知情由,姐妹之外又成姑嫂,愈加亲密。蒋世隆与逃难途中的结义兄弟分别高中文武状元,被势利的瑞兰之父招为女婿。世隆与瑞兰相见,知她情贞,夫妻终于团聚。瑞莲则与世隆的结义兄弟成婚。

174.情节曲折,关目生动——《荆钗记》

《荆钗记》,南戏作品。作者不详。剧情写贫士王十朋以荆钗为聘礼,与钱玉莲结为婚姻。王中状元后,万俟丞相欲招为婿,十朋拒绝,万俟怒而将他由饶州佥判改除潮阳佥判。富豪孙汝权谋娶玉莲,暗中将王的家书改为休妻之书,玉莲被迫投江自杀,为福建安抚钱载和所救,收为义女,复得饶州王佥判病故消息,误以为十朋亡故。五年后,十朋改任吉安太守,在道观设醮追荐亡妻,适玉莲亦至道观拈香,两人相逢,终以荆钗为凭,夫妻团圆。《荆钗记》塑造了王十朋、钱玉莲夫妻的形象,描写他们坚贞不贰的美好情操,从正面表明了作者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态度。《荆钗记》情节曲折,关目生动,曲文本色而写情逼真。

175.文字质朴,情节生动——《白兔记》

《白兔记》,宋元南戏作品,永嘉书会才人作。剧作写五代时刘知远家境贫寒,为李文奎家佣工。李断定他日后必然发迹,便将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李文奎死后,刘知远屡受李三娘的兄嫂李洪一夫妇欺压,被迫离家投军,又在岳节度使家入赘,后因军功升为九州岛安抚使。李三娘在家受兄嫂虐待,在磨房生下“咬脐郎”,托人送到军中抚养。16年后,咬脐郎出外打猎,追踪白兔,在井边与母亲相会,全家才得团圆。《白兔记》在艺术上富有民间文艺的特色。作品文字质朴,刻画人物、编排情节生动自然。

176.对封建伦常秩序的维护——《杀狗记》

《杀狗记》,元代南戏作品,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劝夫》。剧作写富豪子弟孙华与市井无赖柳龙卿、胡子传交往,把同胞兄弟孙荣赶出家门。孙华的妻子杨月贞屡劝不听,便杀了一条狗,伪装成死尸放置门外。孙华深夜归来,大惊,急忙去找柳龙卿、胡子传,柳、胡推脱不管。孙荣却不记前恨,帮他把“尸首”埋掉,使孙华深受感动,于是兄弟重新和好。这出戏对封建宗法制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封建家长的专横暴虐有所揭露。作品提倡“亲睦为本”、“孝友为先”、“妻贤夫祸少”,维护封建伦常秩序的说教气息比较浓厚。剧本语言通俗、质朴,具有民间文艺的特色。

177.传奇之祖——《琵琶记》

《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剧作写蔡邕(字伯喈)与妻赵五娘新婚才两月,迫于父母之命进京赴考,得中状元。当朝牛丞相强欲招赘为婿,蔡苦辞不从。时家乡遭饥荒,赵五娘卖发侍奉公婆,自己咽糠,公婆发现后抢糠而食咽死,赵五娘罗裙抱土筑坟,画出公婆图像,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在廊庙与牛丞相之女相会,最后一夫二妻团圆。共42出。《琵琶记》被誉为传奇之祖,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178.对封建门阀观念的反抗和对婚姻自主的追求——《倩女离魂》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是根据唐代传奇文《离魂记》改编而成的。但本剧改动了传奇小说的若干情节,如突出张母的门第观念,“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使张倩女和王文举的婚姻得不到最后肯定。这是倩女忧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她忧虑的第二个因素是怕“他得了官别就新婚,剥落呵羞归故里”。封建婚姻筑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嫌贫爱富的岳父母,比比皆是,而且高中后抛却原妻的男子也不在少数。这使倩女忧思重重,心神不定,灵魂离开了躯体去追赶情人,表现了她对封建门阀观念的反抗和对婚姻自主的追求。

179.曲辞华丽,立意新巧——《两世姻缘》

《两世姻缘》,杂剧剧本,元乔吉作,剧作取材于唐代传奇《玉箫传》,将传奇中良家女韩玉箫改为上厅行首。剧谱书生韦皋博览群书,与上厅行首韩玉箫相爱,两人立下白首之誓。韩母因朝廷挂榜招贤,劝说韦赶选登科。韦果然状元及第,却因吐蕃作乱,奉命领兵西征,无暇传递书信,玉箫因此思念成疾,一病而亡。韦镇守吐蕃后,派人接取玉箫母女,然而玉箫已逝,韩母亦不知去向。荆襄节度使张权是韦皋幼时同学,设宴款待并出义女张玉箫相见,不料此女便是韩玉箫转世;韦见张女肖似韩玉箫而求娶张女,张权大怒,几乎动武。后张见韩母所持其女画像,始知韦皋所言为实。唐中宗知张女为韩玉箫转世,又愿嫁韦皋,御赐婚配成就两世姻缘。剧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玉箫沦落青楼的痛苦生活。乔吉的杂剧曲辞华丽,立意亦求新巧,但在题材上却没有脱出才子佳人风流韵事的窠臼。

180.“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扬州梦》

《扬州梦》,乔吉作品。剧作以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命意,又采用了杜牧《张好好诗》的部分细节,虚构了杜牧与妓女张好好的恋爱故事。剧中对商业城市扬州的繁华景色描绘得颇为生动。

181.词气激烈,痛快淋漓——《范张鸡黍》

《范张鸡黍》,宫天挺作品。根据《后汉书·范式传》改编而成。写国子监生范式、张劭愤恨权奸当道,绝意仕进,结为生死之交。张劭死,范式千里送葬。太守第五伦慕其德,推荐为官。剧本在歌颂朋友间真挚情感的同时,激烈抨击了仕途的黑暗。词气激烈,痛快淋漓。

18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七里滩》

《七里滩》,宫天挺作品。剧作写严子陵蔑视功名富贵,谢绝汉光武帝刘秀的征召,隐居七里滩,垂钓为乐。剧本借古讽今,反映了作者对现实黑暗政治的愤慨和失望,表露了对隐士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作者曾为严子陵钓台所在的钓台书院山长,他把自己在权豪所中,不受重视的经历,化为慷慨激昂的文字。这种因不满现实,转向隐逸遗世的情绪,是元代后期知识分子的普遍倾向。

183.对自由平等思想的歌颂——《宦门子弟错立身》

《宦门子弟错立身》,古杭才人编。剧作写金国河南府举同知的儿子完颜寿马与走江湖的艺人王金榜的爱情故事。完颜寿马违抗父命,鄙弃功名前程,跟随戏班“冲州撞府”,最后终于使他的父亲同意婚事。他与父亲的冲突,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的正统思想和市民阶层自由平等思想的矛盾。

184.新的诗歌形式——散曲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

185.词清且丽,华而不艳——张可久

张可久,字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县)人。曾任典史等小吏,还做过昆山县的幕僚。仕途上不很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有《功堤渔唱》、《小山北曲联乐府》等散曲集。今存小令800多首,内容以表现闲逸情怀为主。

186.雄浑流丽,步骤中程——元诗四大家

“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

187.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瑰丽险怪——铁崖体

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杨诗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瑰丽险怪,甚至多用冷语僻词,写人之所不敢写,言人之所不敢言,自成一体,一时名震东南。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以自由奔放的古乐府为主要形式。时人称为“铁崖体”,又称“铁体”。

六、古典文学的总结与突变——明清文学

188.“据史实敷衍成义”——历史演义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历史演义小说主要有:《三国演义》(罗贯中)、《隋唐演义》(褚人获)、《杨家将演义》(熊大木)、《万花楼演义》(李雨堂)、《东周列国志》(余邵鱼、冯梦龙、蔡元放)、《说唐》(佚名)、《西汉演义》(钟山居士甄伟)。其中以《三国演义》影响最大,有“清朝第一才子书”之称。

189.英雄传奇

“英雄传奇”是中国明代讲史小说的一种重要形式,盛行于明代中叶,由宋元讲史发展而来。这类小说与“历史演义”不同,虽然也取材于历史,但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演变,而主要采集民间传说进行加工,着重于英雄人物事迹的描述和性格的刻画。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以《水浒传》为代表。

190.一部呼唤民族大众传统文化精神的史诗——《三国志演义》

《三国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作。在魏、蜀、吴三条线中,尤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全书的主干;在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汉的故事为重点。一部《三国志演义》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历史、正义与邪恶、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时”的冲突中,带着一种悲怆和迷惘的心理,体现了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寻和呼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呼唤民族大众传统文化精神的史诗。

191.第一部用白话语言写成的长篇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人认为是施耐庵和罗贯中据民间流传宋江起义的故事所写的。《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语言写成的长篇小说。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张顺、吴用、鲁智深等英雄形象,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192.保家卫国的壮烈史诗——《杨家府演义》

《杨家府演义》,中国明代小说,作者不详。小说从杨业归宋与辽(契丹)作战、身陷重围、撞李陵碑殉国写起,以十二寡妇征西、克敌凯旋结束。《杨家府演义》歌颂了抗击辽、夏的杨家将,突出反映了民族斗争。书中颂扬了杨家世代保卫国土而前仆后继的顽强斗争精神。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显得粗糙,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描写,都欠细腻妥帖,结构也不谨严,但语言生动活泼,于粗犷中另具一种本色之美。

193.岳飞题材作品的开山之作——《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精忠传》。小说写岳飞立志精忠报国,驰骋沙场,身先士卒,骁勇无比,最后被秦桧陷害,死后显灵,秦桧冥司遭报、以告慰岳飞忠魂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善良的愿望。此书结构完整,编年记事翔实,对后世有关岳飞题材的小说戏曲创作,影响深远。

194.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的抒发——吴中四杰

“吴中四杰”是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因四人都是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全以诗歌著称于世,故称。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其中高启文学成就最高。高启诗风浑朴似汉魏,豪放如李白,平易似元白。为明代第一位大诗人。杨基诗风纤巧,神致隽爽,咏物之作最为有名。张羽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徐贲诗律法谨严,情喻幽深,别具一格。

195.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高启

高启,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他的诗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他的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他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

196.五言射雕手——杨基

杨基,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今江苏苏州),明初十才子之一。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

197.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浦江(今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198.“颂圣德,歌太平”——台阁体

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为主体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都官至大学士,而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可以归属这一流派。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可以包容在内。

199.“主性情,反摹拟”——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东阳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摹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茶陵诗人有李东阳、彭民望、谢铎、张泰及“李门六君子”邵宝、何孟春、石珤、顾清、罗玘、鲁铎等。

200.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李东阳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祖籍湖广茶陵(今属湖南),明朝长沙府茶陵州人。李东阳是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李东阳官居相位,并主持文坛,门生众多,其诗论、诗风堪称一代之盛,成为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的过渡。但因李东阳生活圈子平静狭小,“四十年不出国门”,其诗多是题赠之作和咏史之作,内容大体不出宫廷、馆阁的生活,诸如“坐拥图书消暇日,梦随冠盖入新年”之类,故使茶陵诗风并未脱离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影响。

201.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202.“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前七子”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七子皆为进士,多有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文人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古文诗歌。他们都带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着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前七子的观点提出之后,立即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明代文学的复古运动。

203.“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梦阳精于古文和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是“前七子”的代表人物。

204.“琢字成辞,属辞成篇”——“后七子”

“后七子”是中国明代文学流派。由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和徐中行七人组成。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李攀龙、王世贞是后七子的代表作家,他们认为古文已有成法,今人作文只要“琢字成辞,属辞成篇”,模拟古人就可以了。并且武断地认为散文自西汉以后、诗歌从盛唐以后都不值一读,把复古运动引到了极端。后七子在近体诗方面都有一定功力,李攀龙俊洁响亮,王世贞精切雅致,吴国伦整密沉雄,徐中行闳大雄整,谢榛神简气逸。

205.“后七子”领袖人物——王世贞

王世贞,字符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他好为古诗文,李攀龙死后,独主文坛二十年。著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206.不事雕琢,风味超然——唐宋派

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前后七子倡言复古,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缺乏思想,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唐宋派力矫时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其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

207.震川先生——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

208.曲词流畅,音律谐美——朱有敦

朱有敦,明代杂剧作家。朱有敦一生酷爱文学,尤其对杂剧创作,具有极大的兴趣,对音律也颇有研究。一生创作了包括《刘盼盼坚守香囊怨》、《黑旋风仗义疏财》等31种杂剧,全部收在《诚斋乐府》中。他的作品,曲词流畅,音律谐美,便于演唱,极大地推动了明代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的发展。

209.云水散人——贾仲明

贾仲明,元末明初杂剧作家,自号云水散人,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他善吟咏,尤精于词曲、隐语。所作传奇戏曲、乐府极多,骈丽工巧,后徙官兰陵。著有《云水遗音》等。撰《录鬼簿续编》,为82位戏曲作家补写了数十曲双调凌波仙挽词,对这些戏曲作家及其创作予以梳理、评论,其中有不少曲论评语是比较中肯公允的,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征引。

210.“财便是命,命便是财”——《一文钱》

《一文钱》,徐复柞作品。《一文钱》塑造了一位吝啬鬼卢员外的典型形象。富甲连城的卢员外认为“财便是命,命便是财”,为了积财保命,就连家中妻小都不免忍饥受冻。这位“见了钱财,犹如蚊子见血”的卢大员外,在拾到区区一文钱后,生怕人家看见,好不容易买了点芝麻,便偷偷地躲到山上去吃。对钱财的无限占有欲与对自己、对家人、对他人的无限吝啬与克扣,形成了他性格基调的极大反差,产生了令人可笑可叹的荒唐感。

211.对腐败社会现实的讽刺——《郁轮饱》

《郁轮饱》,王衡著。剧作写无耻文痞王推,冒充大诗人王维,在歧王处礼拜,于九公主前献媚,竟然将真王维的状元挤掉,自己夺得了状元。在一个真假难辨、关系网覆盖一切的腐败社会中,王维最终看破现实,拒绝了再度送来的状元桂冠,飘然归隐而去。

212.玉阳仙史——陈与郊

陈与郊,原姓高,字广野,号禺阳、玉阳仙史等,海宁盐官人。他工乐府,雅好戏曲,著有传奇《宝灵刀》、《麒麟罽》、《鹦鹉洲》、《樱桃梦》4种,合称《詅痴符》。又有杂剧5种,今存《昭君出塞》、《文姬入塞》、《袁氏义犬》3种。此外,他还辑有《古名家杂剧》、《古今乐考》等10余种,对整理、发展我国戏曲颇有贡献。

213.青藤老人——徐渭

徐渭,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徐渭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且能独树一帜,给当世与后代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所著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草》及杂剧《四声猿》,戏曲理论《南词叙录》等。

214.“明曲之第一”——《四声猿》

《四声猿》,徐渭作,包括《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被称为“明曲之第一”。《狂鼓史》俗称《阴骂曹》,描写祢衡在阴司重现击鼓骂曹的精彩一幕,历数曹操种种罪行,骂词酣畅淋漓,大快人心,实是借古喻今的有为之作,表达出作者对黑暗朝政的愤恨,抒发了其抑郁不平之气。此剧构思奇巧,熔实事、幻境、世情为一炉,给人以超拔之感,文词恣肆,气概豪壮,在四剧之中成就最高。《玉禅师》捏合玉通和尚戏红莲与月明禅师度柳翠两个故事为一,既揭露了官府与佛门的尔虞我诈、彼此倾轧,也嘲弄了禁欲主义的虚伪、清规戒律的脆弱。《雌木兰》、《女状元》两剧一反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分别塑造了一文一武两个“立地撑天”的奇女子形象,武的能驰骋疆场,建立奇勋;文的能夺魁科场,理案折狱,确为女性扬眉吐气之作。而两人一旦恢复女儿身,却只能重返闺房,又体现出作者对封建制度扼杀人才的控诉。

215.明代戏曲史上第一部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宝剑记》

《宝剑记》,李开先作。取材于古典名作《水浒传》,叙述的是林冲被高俅逼迫走上反抗之路的故事。在创作中,李开先进行了嫁接改造,《水浒传》中,林冲是因高俅之子高衙内调戏林冲的妻子而起,而《宝剑记》中,林冲是因与高俅政见不同,上书弹劾高俅,而遭高俅迫害而起。这样的改动,颇有夫子自道的味道,同时,也使整部剧作的主题得到了提升,从夺妻之恨上升到了政治斗争的高度,现实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加强。

216.故事曲折、结构完整——《浣纱记》

《浣纱记》是根据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吴越春秋》而改编的昆曲剧目。原名《吴越春秋》,共45出,作者梁辰鱼。它借中国春秋时期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的故事来表达对封建国家兴盛和衰亡历史规律的深沉思考。传奇写吴王夫差率军打败越国,将越王勾践夫妇和越国大臣范蠡带到吴国充当人质。越王勾践战败被俘后,忍辱负重,奋发图强,听从范蠡的建议,定计将范蠡美丽无双的恋人浣纱女西施,进献给吴王,意图用女色来消磨他的意志,离间吴国君臣,以彻底归顺的姿态取得了吴王的信任,吴王果然为西施的美貌所迷惑,废弛国政,杀害忠良。勾践三年后被放回越国。越国君臣苦心经营,终于打败吴国取得成功,夫差自杀。范蠡功成身退,下定决心远离政治是非,携西施泛舟而去,寻找地方去过隐士生活。此剧故事曲折、结构完整,西施形象刻画得较为饱满,人物性格鲜明,它第一次成功地把水磨调用于舞台,并开拓了昆山腔传奇借助生旦爱情抒发兴亡之感的创作领域,唱词优美抒情,昆曲音乐与剧情结合得非常自然,许多富于创造性的音乐段落很好地加强了演出效果。

217.“前后同心八谏臣,朝阳丹凤一齐鸣”——《鸣凤记》

《鸣凤记》,作者不详。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全剧四十一出。因“前后同心八谏臣,朝阳丹凤一齐鸣”,故名《鸣凤记》。剧情是明嘉靖年间,权相严嵩欲夺大学士夏言之权,勾结总兵仇鸾,阻挠出兵河套。又买通内监,害死夏言。兵部车驾司主事杨继盛为除逆贼,连夜修本,冒死痛陈严嵩父子罪恶,惨遭杀害,夫人刘氏殉节。邹应龙、林润会试及第,朝臣董传策、吴世忠、张鹤楼等,联名劾奏严嵩,却遭杖击充军。郭希为、陈言极谏,又遭毒手。最后,新科状元邹应龙、林润再合朝中孙丕扬等,前仆后继,终于斗倒严嵩奸党,赢得了胜利。剧本暴露了明嘉靖年间政治的黑暗腐败,歌颂了杨继盛等为国除奸的大无畏精神,以当代政治斗争为题材,打破了传奇以生旦悲欢离合为主的局面。

218.“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玉簪记》

《玉簪记》,高濂著。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爱情婚姻故事。事见《古今女史》和明人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记》。剧中写少女陈娇莲在金兵南下时与家人离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观主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路经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等一番波折后,私自结合,终成连理。作者把陈妙常对爱情既热烈追求又害羞畏怯的复杂心理,描写得玲珑剔透。

219.对荒唐吏治和黑暗官场的变相讽刺和深刻揭露——《东郭记》

《东郭记》,孙钟龄作。本剧撷取《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再汇之以王、淳于髡、陈仲子等人的事迹衍化而成。齐人等吹牛家依靠诈骗手段居然步步高升,爬上了齐国将相的宝座,这正是对明末的荒唐吏治和黑暗官场的变相讽刺和深刻揭露。

220.吴江派的领袖——沈璟

沈璟,明代戏曲家、曲论家。吴江(今属江苏)人。与当时著名曲家王骥德、吕天成、顾大典等探究、切磋曲学,并在音律研究方面有所建树。沈璟是吴江派的领袖,在当时戏曲界影响颇大。针对传奇创作中出现的卖弄学问、搬用典故、不谙格律等现象,沈璟提出“合律依腔”和“僻好本色”的主张,并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以为规范。沈璟的“僻好本色”主张,有助于矫正骈丽靡缛之风。唯他对“本色”的理解局限于“摹勒家常语”,失之片面;他推崇元剧语言的“当行本色”,却又只停留在玩味只言片语上,未免取貌遗神。沈璟著有传奇17种,总称“属玉堂传奇”,现存7种:《红蕖记》、《双鱼记》、《桃符记》、《一种情》(即《坠钗记》)、《埋剑记》、《义侠记》和《博笑记》。

221.竹痴居士——吕天成

吕天成,名文,字天成,一字勤之,号棘津,别号郁蓝生,明余姚县城人。所作传奇初尚绮丽,师事沈璟后风格为之一变,宫调字句平仄等守法甚严。著作甚多,戏曲论著《曲品》最负盛名,品评元末至当时传奇散曲作家120人、作品230种,其中192种首次著录,保存不少明代戏曲资料,另有杂剧8种,今存《齐东绝倒》,署名竹痴居士。吕天成对传奇创作强调“事真”,但又“有意驾虚,不必与事实合”,人物情节允许艺术虚构,但需合乎情理。同时,对戏曲创作中的本色、当行等问题也发表了中肯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