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 信仰——我的未来不是梦

@青春:写给青年朋友的信 作者:朱厚伦 主编


第一部分 信仰——我的未来不是梦

坚持理想,但未必要坚持己见。

放弃纠结,但未必要放弃梦想。

所谓坚强,就是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完美,

但依然选择拥抱她。

1 我不是你的心灵鸡汤

老师:

读大学后,我常常觉得苦闷,有点找不到方向,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迷茫。我没有高中阶段那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找不到大学刚入学时的兴奋度,整个人越来越懒,有什么想法也越来越容易半途而废,我觉得自己这样下去肯定是荒废了大学学业。我不想像网络上所说的“被大学上了”。我想问问老师,现在写给大学生励志的书很多,您能推荐一本不错的吗?

回复:

学业、友情、爱情、考研、求职、入党、出国,这些是过去青年大学生,也是当代大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困绕这些话题的问题都并不容易立即得到满意的答案,青年们希望得到高人指路是很自然的事情。很多优秀人士也通过多种形式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给青年大学生们参考,这是很好的工作。

我们这本书是从老师和全国各地大学生的互动邮件中精选出来的部分邮件并加以改写,涉及当代大学生关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只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诚恳地告诉年轻的学子们,我们不提供标准答案,我们只是想提醒你,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成长一定有反复,但请不要轻易放弃自己。

话说现在的励志书出得有点泛滥,鱼龙混杂,但我经常想:一个员工经常需要灌心灵鸡汤的企业,不是一个健康的企业,一个青年经常需要被励志的社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我相信青年们迟早都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和判断,而不是相信某些励志大师煨出的那碗庸俗的鸡汤。

所以,我们每篇文章邀请高校团委书记、专家学者、媒体人士进行评点,让大家就同一话题看到不同人士的不同观点。也许这样更有助启发大家全方位认识问题,思考现状,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和行动。

我也希望,这些大学生朋友的信和我们的回复,能启发还身处大学校园的你独立思考,让自己的成长更加舒展,让人生少些无谓的迷惘。

在每封信的最后,我们尽所能推荐一些值得大家去读的书或者去了解的人和事。只要搜索一下,你们会发现很多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人原来也是跟你们一样平平凡凡的人。

最后我们只希望所有看过这本书的朋友能说:这是一本诚恳的书。如此,则幸甚。

专家微评:

1.大学生是人的一生重要的成长阶段,也是从中小学引导式学习转变为自我启发式学习的重要阶段,在大学里能否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沟通,学会一样或几样关键技能,是大学生将来能否顺利走上社会的关键。

武汉工程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吴元欣

2.能进入大学的你也是经历了千辛万苦,你应该为自己过去的努力没有白费自豪。但是大学也是一个新的起跑线上,需要自己为自己明确奋斗目标,科学规划大学生活方方面面的安排,做勇于钻研,勇于实践的人,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武汉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田辉玉

推荐关注

【隐形的翅膀—韦庆秀】韦庆秀是一位来自广西的壮族女孩,就读于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09年7月,刚参加完高考的韦庆秀被确诊患有双下肢骨髓炎,左腿必须截肢,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才22岁的她痛苦万分。不过,很快她就坚强地接受了截肢手术,并安上假肢。然而,生活有时残忍得难以置信,5个月后,韦庆秀的右腿被确认感染,无法行走。医生检查之后认为保守治疗效果不好,还要花很多钱,建议再截掉右腿。虽然韦庆秀不想失去右腿,但为了不再增加父母的负担,她毅然决定再次截肢。虽然失去了双腿,但韦庆秀并没有因此而沉沦,相反她给人的感觉总是阳光、开朗、坚强、乐观。她勤奋好学,平时还积极参加活动,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大学里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韦庆秀说:“作为学生、朋友和子女,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我感谢父母、学校和社会爱心人士。你们放心吧,我很快乐,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2 成长和沉沦,你选择谁?

老师:

周末愉快。我以前上大学都是混日子过来的,现在深感不妥,试着从现在开始,但实际做起来仍有些把握不住。每次总是下决心改正,可是一遇到自己喜欢的事(比如上网),或者被同学嘲讽一下,我就又故态复萌了。我觉得自己在大学是彻底堕落了。说实在的,我都不知道我到底需要什么,该怎么做。我很想请老师指点我该怎样提高自己。

回复:

我常给大一同学分享我的一页PPT,里面有两条曲线。

我告诉他们,在大学,10%的学生可能非常优秀,自动自发,努力向上;10%的同学难以约束自己,放任自流;但80%的同学可能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偶尔想努力,但经常半途而废。对这些80%的孩子,他们大学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也许是“迷茫”。

很少有人坚持走第一条成长加速度曲线,走沉沦加速度曲线的人也不多。大部分人在缺少约束的大学环境里,变得失去目标,走出的是一条上下反复的震荡线。

我们看过很多学生,他们在大学里很容易把时间浪费在有快感而无意义的事情上。人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这是在大学期间要去培养的能力。但作为老师,我觉得有责任提醒他们少走一些弯路。这些弯路是我当年读大学时都经历过的。

大学不像高中,生活中有明确而简单的目标。到了大学,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对自己未来的压力感受还太远,而生活中容易让我们养成惰性的元素太多。一名大学生大学期间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人,至少要能面对诱惑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大学除了学业以外,一个很重要的自我实现目标。

想学习进步,可今晚是教室自习还是网吧游戏,这个动摇的念头就是诱惑;

想职场成长,可明天是睡个懒觉还是买书自学,这个摇晃的念头就是诱惑;

想身材诱人,可现在是吃个蛋糕还是节食减肥,这个挣扎的念头就是诱惑;

……

这个世界上阻止你实现梦想的,往往是诱惑。意志薄弱的人见了诱惑就倒下,可聪明人想的却是“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当然,你要说一个人一辈子从来没有被诱惑击中过,在我看来,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唯有经历过诱惑,唯有经历过失控、发现自己的性格缺陷,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弱点。

有大学生开玩笑说他的大学生活是:“堕落无止境,只要肯继续!”我回复他,只有你开始反思自己并能有所行动,才是真正的反思,否则只是自怨自艾,没有意义。

关于行动的建议其实也很简单:

你把你对过去生活中不满意自己的地方一条一条写下来,对照我的曲线图,找到自己的沉沦点,然后一条一条地改,先易后难。顺便说下,心理学有研究指出,每个新的好行为至少要持续21天,才能成为你的新习惯。

努力吧,同学们!毕竟你们还有时间可以走上成长加速度曲线,不要等毕业后进入社会再想上进。那个时候工作压力会更大,后果会更现实。

专家微评:

1.意志力是一个人要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有大量需要自我管理的时间,假如没有理想,没有意志力作支撑,很容易变得颓废乃至荒废自己的大好青春,这样的悲剧是很多的。大学生的大学第一课,要从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开始。

武汉工程大学校长、教授 @李杰

2.在大学不能像高中一样指望老师对你进行全面监督和检查,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承担,要明白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有意义的改变都是自我改变,一切成长归根到底都是自我完善。

武汉工程大学楚天学者、教授 @池汝安

推荐关注

【董明】她是来自湖北武汉的女孩子,一名坐在轮椅上的80后志愿者。

虽然身体不方便,虽然经历了许多的挫折与磨难,但是她从来没有放弃成长,没有自怨自艾,而是默默用行动回报社会。她参与过汶川地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服务,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深圳大运会的外语翻译志愿者服务工作。她还用自己每月的收入,带动2000多人成立了“董明爱心志愿者团队”,常年义务帮助他人。2011年9月20日,她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

3 我觉得大学充斥的是生存教育!

老师: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体制不过是在进行着一种以教授技能为主的教育,是一种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进行的生存教育。例如判断一个学校的好坏是以就业率的高低为指标的,一个专业的好坏是单纯以工资的高低而论的,一个人的成功是以他财富的多少为标准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无非是“生存”二字。

我们对生存问题的过度关注会分散认识自己的精力与时间。有许多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认识自己”这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十几年后,当物质条件得到满足,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缺少一种追求,以前的追求不过是为了满足生存条件而找的一个借口,不是真的追求。面对这个社会的变化,我想唯一不变的就是要保持自己头脑的清醒与思维的自由。只有思维是自由的,我们才能更冷静地思考这个世界,思考自己的每一步,让每一步跟着自己的心走,而不是跟着这个社会走。社会变得太快,如果过分地追求这种变,物质与精神之间就会失去一种平衡,丧失的就是一种人性最深处的美,丧失的就是对于生命独立自由的敬畏。

社会的发展很快,如果以社会供求为变量而改变自己,则我们永远在改变自己,从来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一切以生存为主,从来不做自己,永远跟着社会走。

老师,你怎么看大学教育?你觉得大学是不是忽略了以人的精神追求为主要教育的人文教育,最终会不会导致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

回复:

虽然说现在的大学生精神世界如何苍白,还是有很多青年在进行形而上的思考。人这一辈子从来没想过形而上的问题,我觉得是很可怜的。

我认为这位同学的思考很有深度。你看了很多书,其中有很多关于哲学的书,认识到教育不仅仅要让人学会生存的技能,还要让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这是很有见地的思考。

我个人承认国内大学离很多同学的期望,比方说治学思想开放、大师兼收并蓄、学术氛围浓厚,和世界一流高校还有很大的距离。

现实无非就是不如意之处十之八九。我觉得,在大学一个人可以去接受不能改变的,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人文教育除了通过被动教育外,其实还可以通过主动教育来得以实现。

你可以主动阅读人文经典,主动学习欣赏艺术经典,主动倾听所在大学或城市的人文讲座,主动关注网络上的人文公开课,主动培养一样或者几样陶冶情操的爱好。这些都是给自己补充人文素养的好办法。

大学是人一辈子中时间最自由、精力最充沛、选择最灵活的阶段。你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学习传统学业设计没有涉及的领域。

另外,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我有一个建议。对于个人来说,一个人要善于内省才能发现自我,才能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假如一个人只是投入到事情中,而不对事情本身进行深入思考,他就很难有突破性的进步。我想,提高人文修养要从善于自省开始。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篇写得很好的信。其中包涵的思考也好,不需要我过多去解读。我只有一个建议,就是当人的思考进入死胡同的时候,想一想一句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对更多的同学,我还有一点建议。有空读一点点哲学,绝对是让你在人生遇到困惑时能受益的投资之一。

专家微评:

1.人文教育更多与文学诗歌、美术音乐、体育活动等关联,这种教育相对要关注个人内心体验,很难进行千篇一律的开设。大学应该提供更多人文素养自我成长的空间。即使是理工科学生,也非常需要扩展自己的人文素养,找到自己文化的根,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服务社会。

武汉工程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吴元欣

2.大学里应先学会将来到社会上生存必要的专业知识,有了专业知识做保障,在社会上生存才靠谱,才能更好的生活。所以首先不要排斥大学里的专业教育,其次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地发展。

武汉工程大学楚天学者、教授 @郭嘉

3.人文教育是一个大话题,它的确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但不能把一些大学课程等同于大学人文教育的全部,加入各种艺术社团,走进图书馆阅读,听各种讲座,欣赏好的音乐和电影,结识不同的人做朋友,参与各种勤工俭学和实践教育,都是大学里人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武汉工程大学校团委书记 范蓉

推荐关注

【许志伟】—许志伟是武汉工程大学(原武汉化工学院)03届毕业生,2003年7月15日,23岁的他为救3名落水少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就在3天前,他刚刚接到了华东理工大学硕博连读的录取通知书。武汉工程大学从2003年开始,就将英雄许志伟的事迹搬上了舞台,用舞蹈、小品等形式宣传英雄的事迹,让很多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取向有了深入的思考。

4 我绝对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

老师:

有个有关人生追求的问题一直很令我疑惑。马斯洛说人的需求的最低两层是对生存和安全的需求,再往上都是精神层次的。我总认为超过那两层的物质消费实际是间接地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可是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不一定要通过超过那两层的物质消费。打个比方,和奶奶聊聊天精神上就会得到满足,晒晒太阳也会感到很幸福。

总之,我不知道人生该追求什么了!我总觉得我身边的人的精神需求都被最低层物质消费绑定了。我现在处在自己的意志力和周围人的观点之间的矛盾中。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太清高?

回复:

关于你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比如有一种答案是:人生是苦,苦海无边,今生受罪,来生跳出生老病死的循环。这种印度教或者佛教的苦修派观点,大概不是你的选择吧?

另一种答案是关于七个馒头的故事。某人吃到第七个馒头就饱了,他说:“真不该吃前六个馒头。”孔孟知道会说你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先有生存,再谈温饱。“仓禀实而知礼节”。

我的看法是:

1.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满足并不矛盾。

2.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精神也能得到极大的满足。

3.普通人如果基本的物质都无法满足,必然导致精神上痛苦。

4.精神满足有两种层面,一种是不断满足自身的欲望,另一种是不断追求、探求世界的真相。两种都能让你奋斗一辈子,你爱选哪种都行。我理解的狭义的精神追求是后者,其他的都不过是满足不同层面的欲望。

5.你觉得聊聊天精神上就会得到满足,晒晒太阳也会很幸福,也不过是满足你的某种欲望,比如那种与众不同的虚荣心而已。我觉得大部分追求所谓精神生活的人,本质上是因为没有办法通过占有物质满足虚荣心,于是选择精神胜利法。

6.没有经过物质匮乏考验的人谈自己坚持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值得鼓励,但不见得将来会忠诚于自己的追求。

7.要知道,能够在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前提下,每天有空和奶奶聊聊天,晒晒太阳,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会告诉你这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才可以。

8.一个内心经常还在犹豫自己是谁的人,其实还没有真正开始精神的追求。他需要的,只是找到自己精神上的支点而已。

9.最后一点建议,没事别折腾精神。等你内心比较强大了,再琢磨这些玩意也不迟。

专家微评:

1.有精神追求的人,才有真正的人生。还等什么?去努力实践,在平凡的生活中一点点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 郭齐勇

2.只有当自己有了坚定的理想和信念,那些物化的具体目标才有意义。追求物质满足,不等于不热爱精神追求。真正热爱精神追求的人应该是善于体悟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人,应该是善于反思每次物质满足背后人生收获问题的人,更应该是勇于脚踏实地逐梦而行的人。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团委副书记 李懿

推荐关注

2009年费宝莉入选由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共同组织的“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5名成员之一。同年她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表彰为“三支一扶”十大标兵之一。

这一切都得从200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的本科生费宝莉参加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成为一名资教生说起。那年8月,家住江汉平原的她背着妈妈只身一人来到鹤峰县。在县教育局了解情况后,她主动请求分配到最偏僻、最需要教师的燕子乡朝阳村朝阳小学。

这是座落在海拔1600米山腰上的一所孤零零的村级小学,连校门都没有,一共只有6个班,所有学生加在一起才76人。因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学生们全部在校住读。学校的8位老师既要教孩子们学习,还要照顾他们生活。而费宝莉则是这所学校唯一的女老师。

在学校的安排下,费宝莉担任了一年级语文和六年级英语的教学课程。山里孩子住校的生活很艰苦,学校里每餐都用腌菜拌饭吃。看到他们稚嫩而瘦弱的身躯,费宝莉感到特别难过。于是,她经常把孩子们带到家里吃饭,给他们煮鸡蛋、煮面条。她的办公桌上经常会出现学生们为她采摘的野生猕猴桃、山核桃和山花。费宝莉自豪地说:“我付出真爱的同时,收获了十分珍贵的情谊。”

5 我总觉得我的同学太世俗怎么办?

老师:

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说实话,我们学校不是一本,刚来时我确实有点失望,因为这不是我想要的环境。我不看重学校的硬件条件设施,更关心的是良好的学风、自由的思想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宿舍里的同学每天谈论着几乎同样的话题—拿班里的女生开玩笑,一遍一遍地重复,里面还夹杂着脏话。我一点都不关心,甚至有些反感。我希望有一个能谈天说地的环境,不是说每天都谈些国家大事,但至少不会无聊到只能讲些这样话题的地步。

对于这样的环境,我并没有抱怨,也没有因此自卑。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环境抵挡不住前进的步伐,一切还得靠自己。但是,最近我有点质疑自己的想法了。只要坚持下去,真的能出淤泥而不染吗?不瞒您说,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会有些浮躁,可能跟身边有太多看不过去的东西有关吧。我动不动就想挣脱它们,甚至逃开。我的心总是沉不下来,眼界也变得有些狭隘,看问题总有些偏激。

我想通过考研来改变这个局面,想听一下您的见解。

回复: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前半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小人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我觉得你的同学和你关注的各种话题之间缺乏共鸣,但是大家都没有那么复杂,就是通过调侃释放一下青春期过剩的荷尔蒙而已。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主人公在寝室里也经常谈论一些荤段子,这是人之常情。

在我看来,和同学是一定要相处的,这也是将来做好事的必备技能。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和你投缘才能相处,同样你也不能希望每个人都喜欢你的风格。

我年轻时也曾经以为自己比别人清醒,比别人有深度。内心深处,我一直是一个很骄傲的人。但是我忽视了一个问题,当你认为别人在某方面不如你的时候,往往是一个危险的趋势:你口头上希望平等,内心却极度渴望自己与众不同,胜人一筹。记住,每个人都是特别的,都值得尊重。这是我一直努力养成的一种修炼。

你想拥抱一个符合你理想的社会,或者你从来不愿意干脆直接承认,这样的社会一直就不存在。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相处,找到适合自己的待人之道,这些是不能靠考研来解决的,而是靠从不断和各种人接触的过程中习得的。这个过程中,你会上当受骗,你会受到伤害,你会不被重视,你会反反复复,你会自我否定,但这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完成的路。

我想送你一个期望:将来千万不要因为遇到不期而至的挫折和打击就变得偏激,甚至用更恶的恶来对付那些对你不好的人。

专家微评:

1.在当代中国社会,人际交往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特色,同时又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心理积淀。寻求一条科学合理的路径,提高现代人际交往的质量,对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与冲突,协调社会关系,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汉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孙宇辉

2.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一种反射性。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如果你对别人失望,那很可能就是因为你首先令他们失望了。如果你希望别人友善地对你,那你就必须踏出第一步,友善地对待他们。

武汉大学药学院团委副书记 @严璨

推荐关注

美国电影《青春派》

美国电视连续剧《生活大爆炸》

6 老师,你迷茫过吗?

老师:

老师,我现在经常陷入迷茫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将来毕业后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现在做什么是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看到身边有的同学总是积极、努力、上进,我觉得我是不是太颓废了。老师,你大学有迷茫的时候吗?现在还有迷茫的时候吗?你会怎么处理呢?

回复:

现在回忆起来,读大学的时候,我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规划,能从事什么工作,目标就是能留在上学的这个城市就行了。所以那个时候迷茫是肯定的。

但工作后我就不迷茫了吗?也不是。只要是人,就会有迷茫的时候,即使是圣人,我想也不例外。说白了,你得经常总结总结,自己这一年的发展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自己进行的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志趣,家庭和事业是否平衡,或者感情是否顺利等等。让一个人经受考验的事情很多很多。

我觉得自己上班后迷茫的时间不多。其根本原因是每次有点迷茫时我都会很快地做出决定和转型,很快就找到新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去完成它。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觉得有事情做,有自己的乐趣,迷茫的时间很短,也就不觉得自己迷茫过了。

其实一个人迷茫不迷茫,本质上是是否想清楚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我现在有自己稳定的价值观,它会渐变,但不会突变。所以遇到任何事情,我用自己的信仰去理解、消化和应付,不至于心理崩溃。我对自己的价值取向越了解,就越知道哪些事情即使我再好奇再想得到,也可以放弃而绝不觉得可惜。

我已经越来越清楚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想成为怎样的人。我的阳光面、阴暗面、高尚的、卑鄙的、温情的、冷酷的、和谐的、愤青的,我都了解并能接受它们共存我一体这个事实。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圣人,但我也不因为自己偶尔小人而无地自容,染上道德洁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